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
新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也更加重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这一观念,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进行学习,自主地探究课本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就需要完善微课程、利用微课程,从而实现对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不断去学习和改进,积极地运用微课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创新。
一、激励和学习并存,加强课前准备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在上课前就应该做好所讲知识的准备工作,这些就包含了教师对所讲教材做到有效分析,还要了解其中隐含的知识和怎样做能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知识,都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思想,还要求其拥有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我们要想成功地做成某一件事,就必须对其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或设计,教学也是亦然,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参照,同时也让教学过程变得严密,最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先思考怎样做好这节课的讲解,在微观上加以调整,并设计好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让教学逻辑性变得更强。教师自身理念的提升,不仅要做到教师对本专业的不断学习,还要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激励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
二、微课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信息化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就是以课堂播放几分钟的短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前,教师就可以到网上去查找了解,搜索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的童话视频,找到互联网中优秀的视频资源,将其加以剪辑,留下最精彩的地方。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的歌曲,然后把它放映出来,将卖火柴小女孩那悲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和当时社会的冷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把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懂得小女孩可怜身世的同时,还要思考自己和她相比有什么不同,自己现在身处于幸福时光里,是否应该更加珍惜眼前,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变成祖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才?视频能将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形象、更生动,可怜的小女孩仿佛离我们很近,能很好地体会出当她点燃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时,那些想象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她点燃第一根火柴时想象出来的火炉是那么温暖,可是现实却那么寒冷,学生思考自己一直不愁吃不愁穿,哪里尝试过又冷又饿的滋味。当她点燃第二根火柴的时候,小女孩只想好好地吃一顿,让自己的肚子不在咕咕地叫,学生思考自己一回家就可以吃到妈妈做得香喷喷的饭菜,哪里尝过挨饿的滋味。当她点燃第三根火柴的时候,小女孩多么想要与家人在一起,而自己却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视频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深深地刻进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深深地记住这一幕。这样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来实现微课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三、重视课后总结,加强课后反思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还是微课教学,教师课后都要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个好的认知,再通过信息化微课课堂教学实施前后的比较,教师不断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后的总结,还需要教师增强自身学习的意识。一个有着自我认知高度的教师,必定会做好教学的有效提升。教师个人的不断成长,才是实现微课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知识,总结经验,实现教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微课堂具有教学内容精炼、丰富的特点,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信息化教学,但是其中所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探讨,了解微课程教学真正的意义,最大地发挥出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让我国的教育教学真正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篇2
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这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在学习、创造、开发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所思,有所疑。况且现代的教学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师生的对话、合作、沟通等交往关系是在动态生成中展开和实现的。既然是丰富多变的,我们怎能把它局限在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内呢?我们怎能给它设定通行的轨道呢?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在所难免。它是学生在动脑、用心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它往往具有个性和创造性,出乎众人意料,但也给众人带来崭新的感受。它体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又考验了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因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端正态度,正确、科学地看待课堂上的“节外生枝”。
一、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学生个性化的结果
古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之间在心理面貌上是互相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特的同时,也意味着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珍惜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孩子的理解,尊重孩子的答案。”在指导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看图写文时,学生的个性就凸现出来了。当大部分同学认为图上画着教师节那天,小女孩悄悄送花给老师。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小女孩是趁着教师节来偷花的。这话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对惯性思维的一大挑战。是“偷花”,还是“送花”?小男生认为小女孩站在窗外,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笔筒里拔出鲜花。这简直就是小偷的一贯做法,有一定道理。可见,小男生也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才断定小女孩在偷花。我没有轻易吐出“胡闹”二字,也没有立即回答他。我轻声问道:“小女孩偷花送给谁?”“送给教了他五年知识的数学老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吧?”一名同学反驳道:“图上的小女孩面带笑容,不像小偷啊!”“是啊!”大家纷纷点头答应。
的确,“节外生枝”让我花了点时间,影响了我的教学进程,但它传递给我一条可喜的消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了。他们充分自主地、个性化地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才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否则,学生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凸显了学生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宛如创造之母,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才能学到许多东西,而且学生的“疑”往往隐藏在一个个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中。
当我们在回顾2004年奥运健儿夺金过程中,(人教版第十二册《向往奥运》)班上的小个子同学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体操运动员个个身材矮小,很不好看。为什么还要坚持锻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对啊!拳击手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甚至有大脑受伤的危险。这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不仅如此,电视台报纸上还多次报导运动员因超负荷训练,身体上遍是伤病。几乎每位征战运动场上的运动员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奥运会呢?”这些问题似乎与对奥运的向往之情有所出入,但却说明他们对奥运项目有一定的了解。难道体育运动成绩与身体素质划上等号吗?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在是挑战教师的理念和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会打乱教师原有的计划,冲击教师课前的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此时,我没有搪塞,没有敷衍,也没有顺水推舟。“究竟该不该举行奥运会?我们不妨先把课文仔细读一读、静心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等会儿,来场现场辩论。”此时,同学兴趣盎然,投入到琅琅的读书声中。辩论中学生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所要的理想教学状态吗?最后,他们他们达成共识,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实是对人类身体的一大挑战。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看似“节外生枝”的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朦胧认识。
三、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许多不良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滋长。因此,新课程标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列入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篇3
学贵有疑。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闪烁智慧火花的开端。问题是学生常常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很难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教师解惑传道固然重要,而精心设疑,有意激疑则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有疑”,要有意识地揭出教学内容中容易被忽略的“疑点”,从而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并使之顿悟或彻悟。
简单地说,激疑就是提问,要问得精、问得巧、问得具体,不能不假思索地随口问、满堂问、空泛地问,最好能做到一问摄全篇。譬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开头一段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他们忘却了。”教学时,我反复强调“悲愤”和“悲哀”用得很好,然后提问:这两个词能不能对调位置?学生说“不能”。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不能对调?我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最后,学生终于领悟了鲁迅用词的高妙。从情感上看,“悲愤”比“悲哀”更激昂;从词义上看,“悲愤”含有“悲哀”和“愤怒”的意思。作者先说“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然后说要“将悲哀摆脱”,那就只剩下“愤怒”了。其含意就是:要摆脱郁积胸中的悲哀,将心情从重压中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满怀愤怒地同敌人战斗。同时,熟读全文之后,文题的含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为了快被人们忘却了的人而写的记念”,“为了现在下意识忘却而写的记念”,“为了将来不被人们忘却而写的记念”,浓缩以后,便成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激发学生质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于无疑处质疑。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感到文章通俗易懂,无疑可质。其实,只要指导学生深细品读,反复咀嚼,仍然可以发现疑点。例如《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开头说:“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学生阅读这几句时觉得明白如话,并无什么疑难。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第一句“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说的是历史事实;第三句“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说的是对徐老的高度信任和永久爱戴。可是,第二句“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该怎么理解呢?问题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句话与第一句一样,仍然是表现对徐老的崇敬;有的认为,这句表现了的谦虚;还有的认为除了表现对徐老的崇敬与自己的谦虚之外,更重要的是赞扬徐老现在所具有的高尚品德与可贵的革命精神。讨论至此,大家明确了这句话的含意,知道这是全文“文眼”所在,为下文从八个方面具体赞扬徐老的总纲。这种于无疑处质疑的方法,能很好地克服学生阅读时那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咬文嚼字、细心揣摩、多思深思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质疑,还须注意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层深入一层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才能激发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分四步引导学生质疑。第一步,提问:小女孩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擦亮火柴?经过讨论,明确个中道理:因为她擦亮火柴以后,眼前就出现了许多她想得到的东西;火柴熄灭后,东西就不见了。她为了让那些东西继续出现,就只好继续擦亮火柴。她一根又一根地擦亮火柴,是表示她渴望得到擦亮火柴后所出现的那些东西。第二步,追问:为什么小女孩渴望得到的东西,就能马上出现在眼前,而我们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却不能在眼前出现呢?我启发学生讨论并明确:这是小女孩在饥寒交迫、头昏眼花、濒临死亡时产生的一种幻觉。第三步,再追问:小女孩渴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没有,她的幻想实现了没有?很简单,没有!第四步,继续追问:为什么小女孩美丽的幻想破灭了?这样,学生对十九世纪丹麦那种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很显然,这种顺着学生思路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前后勾连思考问题,使思维逐步深入下去,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为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铺设的一条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路线。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书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宜多讲,宜少而精;讲授不如巧问。注重并善于激疑,也就是巧问,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正途。惟其如此,方可造就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具有超常治学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是预习能力:预习是学习诸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培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预习能力开始。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就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加强教师讲授的针对性,预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笔记能力、质疑能力。
二是听课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基本形式,听课能力如何,对学生学习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接受能力、小结能力、记录能力。
三是讨论能力:讨论能力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是复习能力:复习能力是归纳知识、记忆知识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它包括复述能力、记忆能力、总结能力。
五是作业能力:作业能力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一种实践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写作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
六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是以上五种能力的综合能力,包括计划能力、自控能力、自检能力、查阅、积累和整理资料等的能力。
在这六种能力中,思维能力起主要作用,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实践“我要学”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关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课件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情景,以“看了一个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你想说什么?会有什么疑问”质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要学”意识贯穿整个学习中。
二、参与目标制定,坚信“我能学”
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拿《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程,学得快的拓展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达到基本训练要求:基本读懂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无论是学优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在力所能及的学习成果中,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我能学”的思想。
三、自主选择内容与方式,达到“我会学”
叶澜教授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教学《七步诗》这首古诗,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尽显其能,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四、拓展阅读教学的天地,实现“我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的逻辑。他还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阅读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趣 教材 教师 实践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假如生活充满情趣,人们将热爱生活;假如教育充满情趣,学生将热爱学习;假如学生热爱学习,那教育还何忧何愁……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信奉: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情趣;成功的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成功的课堂应该充满情趣。下面笔者就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挖掘教材情趣,吸引学生的情趣
如果阅读教材不受学生喜欢,课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内驱力,上课成了奉命而学,那么课堂的生命力就失去了一半。《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道具或CAI,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故事情境后,我让学生熟读课文,观看CAI演示,激发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学生望着画面中小女孩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具体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入了想象:“邻居会关心她。”“亲戚会关心她。”“社会会关心她。”……借用想象,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情理交融中,提高了道德情趣。
再如教学《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历史类的课文时,为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性格、内心,我让学生采用读文交流、课外收集等方法激发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某某(如曹操)……你会……以此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时,文中的人物就像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关注人物的表现,在悄然对比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展示教师魅力,激化学生的情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幽默是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教学效果更佳。
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语文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趣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幽默生动的举止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其实,只要有心,幽默就无处不在。
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时,为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播放描绘游人坐着小船在河中悠闲游览的一段录像时,我设计了三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只放画面不放音乐,不到十秒钟,就有学生反映,没有音乐,效果不好;于是我给画面配上了《军队进行曲》,学生竟基本没反映,这时,我就暂停画面问:效果好不好?下面竟发出“好”的声音。面对以上情形,我笑着说: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来表演一下那悠闲的船夫。听说老师要表演,那学生就更带劲了。音乐没响时,我摆出悠闲的姿态,等《军队进行曲》一响起,我就嘴里哼着音乐,配着昂扬的旋律摆出夸张式的动作,学生大笑起来,当学生看到我由于动作太大而导致“翻船入河”时,更是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有学生反映应该配上轻快悠闲的音乐。于是我再配上优美恬静的笛子曲让学生感受了一番江南小镇恬静的水乡生活。
再如在一次大市级的阅读观摩评比活动中,笔者执教的是《螳螂捕蝉》,由于戴着无线话筒,在与学生探究吴王固执不听大臣劝告且怒斥群臣胆小的互动中,我由于过分投入,动作幅度较大,话筒突然滑落在地,面对此情此境,我灵机一动,边弯腰捡起,边幽默地说:“那吴王可真是厉害,连话筒都震落下了。”随着一阵笑声和掌声,一场尴尬烟消云散,且吴王的人物性格也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
三、创设实践机会,发展学生情趣
将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情趣中长知识、增才干。在实践中品味情趣,感悟人生。学海无涯,生活的大舞台更是多姿多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释放个性,培养情趣,熏陶情感,完善人格,是“情趣”教学追求的更高目标。
篇6
文/杨 玲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简约和实效。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简约的、富有实效的课堂。它要求的是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性。这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上简洁、简省、简练,而且表现为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活泼、生动,更表现在教学效果的高效上。
关键词 简约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更加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简约的、富有实效的课堂。然而简约,绝不是简单、简化。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简约、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上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知名教育家陈琦、刘儒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有赖于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而且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更有赖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计划与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我个人多年的一线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也表明,构建简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确实有赖于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手段和简练的教学语言。
一、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良好的计划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简洁、明了、有序的教学目标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简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做起,接下来以《牛津小学英语》为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8 What is the matter? Part B 如何简洁明了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利用PPT制作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新年夜卖火柴的悲惨画面,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认知 cold、hungry、tired 、thirsty 、ill几个单词。接下来通过设计小女孩想见到自己奶奶的愿望,来安排学生结合Here is…for you,Why don’t you…句式,进一步掌握、理解所学单词和句式。同时通过这样的情境,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情感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二、简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号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教学,这本身没错。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却忽略了教学手段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结果课堂教学非但没有达到高效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散乱、杂乱的倾向。其实,我们应该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手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Unit1Who is younger ? Part B”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几组形容词的比较级。学习英语比较级,我们只需利用简单的教学挂图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全班进行分组,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挂图来说比较级句子,而且不能重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他们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一边观察,一边思考:Who is taller 、Who is bigger、Who is more beautiful…这样,一组组鲜活的比较级句子就会被他们接二连三的创造出来,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几个形容词的比较级。可见,有时候简单的教学手段恰恰能够发挥出大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英语课堂的独特魅力。
三、简练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无数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语言是否简洁、准确、生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走思,冗长的话语不利于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厌烦,进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其学习效率。这一点儿在英语课堂上尤为突出。小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英语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浅显易懂的日常语言,并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加以配合。切忌拐弯抹角,使用长难句,这样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其结果是既造成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The seasons”的授课过程中,关于天气的话题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师如果选择比较简单、易于学生接受的对话作为切入点,学生会很快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疑问句和学生谈论日期和星期,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出天气,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掌握这一句型。
篇7
关键词:口语 说 情景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90-02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说话过程中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只有在具体的、可感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感受体验,“说”才会有所依据,才会成为一项独立自主的释放心灵之音的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说”的角色呢?
1 编课文剧,引导学生参与
把有待扩展、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各种各样的语文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打消语言固有束缚,让学生酣畅淋漓的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语言梳理的能力。在上《苦柚》一课时,先通过全班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再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景,尽情发挥。由于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的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除实现了课文知识上的对流外,还实现了情感的对流。话真正由心出:“金钱可以买到世界上的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2 音乐渲染,引发学生“闲谈”
音乐最容易撩拨学生的心弦。在音乐袅袅的课堂上让学生即景“闲聊”或就近“闲聊”,可以起到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产生新的语言形象。在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借助于激昂优美的音乐,一改悲怆深沉的课文基础,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中走出来,并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给学生布下疑阵:“小女孩如果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她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同学们能否说说呢?”学生们在不断跳跃的音乐旋律中各自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一名学生还这样说:“卖火柴的小姑娘,请到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来。这里有关心你的祖国妈妈,有疼爱你的亲朋好友;这里到处是温暖,到处是阳光。你不用去卖火柴了,你也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由于是群体参与的开放式说话训练,既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让每个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在交流中产生共识。如最后得出结论:“在裸的金钱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根本就无幸福可言”,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课尽意无穷”的韵味。
3 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解“说”
课文语言具有很强的凝聚和简缩的功能。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依照文字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它变成画。小学生虽不具备对画进行精雕细刻的能力,但都能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下,把文字用简单的图画勾勒出来,教师再根据这一点,让学生边听自己泛读边动手勾画,再依画复述。例如,在上《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讲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的脚怎样向上爬”教师可先让学生合上书,静听教师的慢慢泛读,并在纸上任意勾勒。由于学生兴趣浓厚,片刻便用线条粗略勾勒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这种把空间说教式的文字化成学生眼前具体真实的形象。既寓教于乐,又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目睹其物,再用语言叙其状,言其行,便显得轻而易举了。
4 运用美读,启发学生悟“说”
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同时配以手势、表情的生动表演,能唤起学生与课文内容传达的情感同悲同喜,产生心灵的默契和共鸣,从而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因x入境、由境生情、缘情创悟,产生不能抑制的表达欲望。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教师把握低缓、悲痛、依依不舍的基调,绘声绘色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相应,从而唤起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蕴积,说便会由被动变成主动,理解文章便会化难为易。
5 转换角色,鼓励学生创“说”
由于语言的性质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发挥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练“说”,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想出推缸救人这一两全其美的办法后,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司马光”、“石头”、“大水缸”的角色互相练“说”。学生顿时兴趣横生,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司马超光》、《有力气的石头》、《舍己救人的大水缸》等)被学生描绘的生动活泼。一名学生还风趣地说:“电视小品里的老奶奶说司马缸砸缸,我这回当的就是司马缸。”这样一科多教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6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爱“说”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的发展、巩固说话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投影说话、看图片说话、看VCD片复述故事、续说故事不失为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方法。电脑游戏具有兴趣性、刺激性、机智性则更让学生爱不释手,且乐“说”。如笔者指导学生玩“找宝藏”的游戏,游戏规定找错一个地方则全盘皆输。笔者就指导学生动脑分析“宝藏”的位置,说说你怎样“找宝藏”,结果怎样,你怎样逐渐寻到“找宝藏”的窍门的。这样玩中说,说中玩,既巩固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
7 学会倾听,感受“说”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多积累词汇,多渠道学习,实现在口语表达时要有艺术性、要标准化。这也需要多倾听别人的话语,要学会倾听,要告诉学生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更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学会用耐心去感受他人的话语,就会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很多自身没有的说话技巧。例如,说话的语气、词语的结构、发音的方式方法、语言的调式等,在反思中去想想他人说话时所带来的各种结果,从中积累经验,弥补自己说话时的不足。
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光凭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点滴是万万不够的。学生更多的是还要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各种学习,例如在家里多听广播;看一些语言类电视节目;听一听音乐感受歌词的魅力等。让学生多听标准的普通话,经常这样不断地让学生接触标准的口语,就一定会让学生正确的说好口语,并能接受到最佳的口语熏陶。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就会表达的优美动听、自然流畅。
综上所述,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学生极佳的口语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写作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让每一名健康的发展,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自信的人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用标准的、流利的话语与人沟通、交流、畅所欲言,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努力地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43,54-56.
篇8
关键词:
“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不可轻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更不例外。现在到外面听课,都有一个共同现象,课堂教学要么是充足的“互动”,深挖文章的隐藏意,折射意,剖析语句的内涵和深刻,要么语文老师将自己变成一位熟练的电脑操作工和高级裁缝,却很少听到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如果我们再细心观察一下坐在身旁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动笔片段中,会有很多的错别字,如果我们再细心听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的发言缺少逻辑,甚至不少的发言还存在明显的语病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个警钟、一个质疑,我们是拔苗助长,缘木求鱼,还是随波逐流,心存浮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字的形音义我们要去学习、鉴别、理解和记忆,这个流程我们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还要足够的重视起来,写出来认一认、辨一辨、读一读、记一记。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我们不应该淡忘,我们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病句,在课外阅读和作文批改中发现病句,带着学生一起加以分析和修改,这对我们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在最近的一次试卷命题中就出过两道病句修改题,考察下来的结果非常糟糕,我还在四年级期末试卷中出过一道关于“激烈”和“热烈”的造句题,同样如此,批下来的得分率也非常低。还有其他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真心地研究一下,你真的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匮乏得很,这给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的思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前提,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仰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但我们更加钦佩的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句析义的渊博。
文本阅读的返朴归真真正落实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便是很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干,那阅读便是流动的血液,蓬勃出充满激情的活力。我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的确富有哲理。我想我们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提升;通过阅读,我们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感悟人生,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阅读,我们让语文充满深度和广度,让语文激起生活的层层浪花,真正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重视阅读,语文之需。但同时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教学归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外面去听课,许多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文本一致,只要与众不同,就给予表扬,结果让学生以为只要绞尽脑汁想出不同的答案就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记得多年前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的回答里竟然有小女孩很幸福的说法,这完全违背了文本,且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要及时引导:小女孩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在街上卖火柴,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问: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稍一点拨,学生就知道小女孩非常可怜,这样可怜的小女孩,需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张扬他们的个性,是我们应该鼓励的,但这鼓励不能脱离歪析文本的意思。学校一位新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文,请同学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一名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了。”教师微笑着予以了肯定。另一名同学说:“狐狸很聪明,它想尽办法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大为赞赏,说:“你很会动脑筋,理解非常独特,很好!”说完,该老师还带领全班同学以有节奏的掌声给予鼓励。看起来教师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种个性的回答,我不赞成,因为这已脱离了文本。本文中狐狸用自己的花言巧语的欺骗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乌鸦上当受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难道这种害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聪明吗?同样我在无锡参加华东地区课堂大赛时上《月光启蒙》这课时,讨论母亲搂着我唱动听的歌谣,很多同学说母亲爱我,我让学生联系实际,闭上眼睛,放母亲的歌谣,让学生想像此时正在母亲的怀抱,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温暖、快乐与无比的幸福,这样的阅读,孩子真正是领悟了。有同学还即兴吟出了小诗: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母爱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母爱就是那柔柔的月光。我们在重视阅读教时,正确处理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归位的关系,让文本阅读归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的智慧运用必不可少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1912年,美国一些研究者认为智慧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和美国研究者给智慧解释的核心都是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生成。课堂预设性的提问是为了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学生学习而服务,但这远远不够,我觉得提问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能力的生成性。通过训练,让学生能生成学习语文、解决语文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语文提问好像还停留在教什么,严格说,这样的提问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因此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还是设计一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并通过对话来解读文本、深化文本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我在教《爱之链》时,设计了一道题目“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他是怎么修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都是:体会到了乔依很认真的修车,只顾帮助老妇人。我觉得这个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学生并没有生成什么,于是我又追问:“难道乔依只想到修车吗?”学生再读文章,在读悟中真正体会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果然,在作业中,学生的回答就到位了,我们作业追求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第一次抱母亲》中我问“我抱起母亲,才发现母亲那么轻,我很难受,为什么?”,很多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回答: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当我把问题改为“我抱起了母亲,为什么母亲的眼中溢满泪水? ”,学生生成出“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才能让儿子感到难受与愧疚”的内容,进而理解母爱。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方面一定多设计一些能够生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能生成学习智慧的题目,从而达到真正的收获。
平等对话的真诚交流有利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何才能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亲近他们,给他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对话。这是一个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学会对话,我们才会被我们的学生记得,而记得的原因可能就是与学生的一次真诚的交流,可能就是对某个问题一个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因此就成了一个有声音的语文老师。我们反对假对话的形式和做法,应该让对话成为每一天教学工作的需要。学生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障碍、生活上有了什么疙瘩……,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对话的内容。我比较喜欢在作业中与学生对话,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直接对话的尴尬。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会反思”中学会倾吐。在学生的日记中无意间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原来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外地生的日记,在接触的这一段时间中,我清晰的记得,她从来上课不回答问题,课下也不见她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从其他学生中了解到,她是从来不和同学门玩的,也不和同学说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她连笑也不会!而且她的成绩也非常的不好。思索再三,我在她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请你把你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写成一张小纸条,明天早上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果然在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只写着“热爱劳动守纪律”,看完这几个字,我的新底里泛起一种酸楚的感觉:可怜的孩子,你活得好沉重呀!在一阵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重新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份“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以外,我还添了这么几条,“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几条。并且在其他同学中,经过一番了解后我写下了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在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中,我特意先拿了她的日记看了起来。“老师,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她提出了她的疑惑。我肯定了她,她终于在我面前缅甸的笑了。类似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在对话中明白了爱心、责任、乐观……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教育就是如此,语文更应如此。
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考试用的语文知识,但却要给学生留下长久的记忆和品位,就离不开对话。
拓展延伸的语文课堂最为理想
篇9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采用疑问设置法,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书本里的蚂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一只蚂蚁一不留神被带进书本了,会怎么样呢?”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被压扁了。”我说:“但是今天这只小蚂蚁却使书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书本里的小蚂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另外对于一些抒情写景的文章,用艺术感染法唤起学生的联想,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任何方法设计导入语都要 “起讲抓得住人”,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二、激趣置疑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我一直认为,保持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方式就是追问。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
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自己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假设式提问,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能穿越时空去找她,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这种提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是设问式提问题,如果“小女孩的奶奶还活着的话,她还会像现在这样可怜吗?当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教师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教师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从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充满艺术的魅力。
1.言之有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德
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3.言之有理
教师应该以理服人,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4.言之有趣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等均可引入课堂,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总之,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才会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教育机智的艺术
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遇到课堂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呵斥、否定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而此时教育机智就会突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总结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有几种常用的形式,如:
1.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我在教《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结语是这样设计的:“自私让巨人感受不到春天的快乐与美好,当他接纳了孩子后,快乐就回到了他身边,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宽容、与人分享。”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与他人如何相处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探索与发现》,讲读这单元后我小结:“大自然真是妙不可言啊,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探索,大自然就会向我们呈现更多的奇迹。所以我希望课下同学们继续和动植物交朋友,和大自然相约每一天。”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
3.延伸式结尾
篇10
关键词: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发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36-01
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究后创造性地发挥。笔者为使这一成果得以扩展作如下尝试:
一、自主探究阅读让学生学会“发现”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1、激发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如上《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师用幻灯片来演示:葫芦叶子的中间加上了蚜虫(用动画来显示)一只只的蚜虫是那么开心的啃吃叶子,聪明的学生一定想到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了就落了呢?相信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叶子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用的营养,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例如一位老师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醒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一问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二、自主探究阅读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2、抓标点符号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三、自主探究阅读创造讨论机会,学会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见”一段时,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自主探究阅读开展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