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设计

篇1

1.我院的职业有益做法。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篇3

关键词:校园;网红;品牌;文创

校园文创产品是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以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依托,借助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力,产出附有更高文化价值的产品。那些聚集社会年轻人密切关注、产生经济效应的事物,都被冠以“网红”的称号,长期存在的网红店不仅要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品味,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变化的潮流,才可以避免“昙花一现”。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校园文创产品代表了学校的内涵和精神,展现出学校的历史内涵,优秀的校园文创产品不仅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在此期间还大大促进了学校知名度,加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一、依据网红店色彩搭配下的展示校园文创研究概述

(一)文创产品的定义

文创——文化创新,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好的文创需要具备三个特点:审美、功能、内涵,缺一不可。

(二)校园文创的特点

1.文化性校园文创产品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性,文化性也是文创产品的基础,校园文创产品利用创新、色彩或内涵体现着校园文化精神,来象征文化含义。通过人类的创新和能力把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2.纪念性校园文创产品承载了校园的文化内涵,不单单是简单的商品,是浓缩了校园文化历史人文的纪念特性的创新产品。这也是体现校园文创产品价值的关键所在。3.趣味性在注重实用设计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尽可能地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其文化内涵。在设计校园文创产品的过程中,要努力展现出学校独有的历史内涵,在具有文化性的同时,带有不一样的趣味。4.艺术创新性艺术表现与校园文化相互协调,吸取各种艺术的特性展现其文化内涵。

(三)校园文创对高校文化的推动影响

校园文创产品,第一是文化,第二才是产品。校园文创产品具有学校独特精神内涵,传承校园文化的精神。好的校园文创产品在各高校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学校独特的学院精神和校园文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校园文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跟西方国家对比而言,还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尤其对于高校来讲,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创新和发展空间很大,具有潜力。国内高校的文创产品大多都单一缺乏趣味性,文化内涵表达不到位,市面上的校园文创产品大多以该校建筑为雏形制作文具等校园产品,产品定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文创产品的收藏、纪念价值。在高校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大多缺乏别出心裁的创意和眼前一亮的效果展示,在文创产品的质量上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等相关问题。这表明我国高校文创产品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蕴藏着商机。

三、产品设计流程与文化内涵

(一)创意来源

坐落于中山陵脚下,玄武湖旁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拥有460余种的绿色植物,让校内学子一年四季常见绿色,校园内独特的校园建筑也是学校的标志,蕴含着100多年的历史底蕴。每一年的樱花盛开、银杏飘落的季节,成为南京最大的赏樱景点。提取校园文化元素时,提炼和选择出最具标志性的单一元素,再将这些元素进行整理和重组,构成所需要的图形,接着进行演变与再发展。色彩搭配方面,根据网红店探索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色彩搭配进行设计,再结合校园有代表性的色彩进行补充。

(二)校园特色元素

植物:樱花、银杏、水杉。建筑:教五楼、地球仪、新体育馆、新图书馆。校园内的代表性植物和建筑,对单一元素线条的凝练,先将其设计为简单的线条图案,然后将环境中本来色彩进行提取冲向搭配,融入到设计特有的色彩中。网红店是当代年轻人追求的事物,从此提炼出来不同搭配的色彩组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潮流,与校园文化元素相结合起来,形成大众喜欢并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

(三)文创产品的展示

文创产品的展示是很关键的最后一步,关系影响到这个产品是否畅销。校园文创往往以普通售卖的方式展示出来。营销是使校园文创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国内售卖方式仍局限于传统的交易方式,产品周边未形成购买氛围,难以获得关注度。改变一般普通方式的展示手段也是关键的一步。用专门的展架展示相应的文创产品,并将环境与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方式,尤其在色彩搭配上要进行统一。这样不仅会打破传统的展示惯性,同时会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四、高校校园文创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校园文创产品不单单是以文化为核心进行创新设计的产品,更是基于广大师生对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而产生的。但是传统“校园Logo+”的纪念品种类单一,缺少心意,产品质量也有待提高。在年轻人更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当下,大多高校的文创产品如何突破传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列是各高校的校园文创产品调研分析:两条流动和河道相交,又像腾飞的大鸟,展翅翱翔。这是校园景色与文化的结合。将校徽、校训等图形元素融入帆布包设计中,作品不仅拥有同等产品的功能性,又体现出该高校的文化特色。将校园主要建筑简化为单独的线条简笔画,配色简洁明了,并赋予简单的装饰,加上学校的名字,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创产品。同样也是将学校建筑简化为线条,加上相应的色彩搭配做成徽章。体现了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筑风景的绘画做成的明信片,比较单一简单,缺乏趣味性。但这同时也是很多学校采用的文创产品方式。比如:这个名为东南印记的玻璃房子,是东大学生自己设计的,位于东大四牌楼校区南门附近,琳琅满目的各类文创产品,成为走进这里的游客与东大之间的羁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创产品,体现了每所高校的不同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些有着校园的独特精神文化与青春记忆的产品,伴随着时间的钟摆,也给每一位学子留下了最难忘的回忆,也是一所高校最好的形象表现。即使多年以后忘记了,当人们再次拿到文创产品的时候,也会回想起这所学校的独特韵味。

五、结语

优秀的校园文创产品,不单单可以成为销售良好的商业产品,也是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文化内涵以及发展特色。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对于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创是一种对校园文化的解读与人类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设计理解文化,对校园内在和外在财富的分析得到简单艺术元素相结合起来的产物。同时还能够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在提高学校综合性的发展中起推进作用。当下,虽然我国校园文创产业还处在发展阶段,但在不断对文创产品创新方向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校园文创产品对于学校形象的重要作用。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创产品的趋势也逐步开始明显起来,对于现在的各高校而言,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创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李洪月、任新宇2015《锡伯族弓箭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大众文艺》第19期。

任新宇2015《刍议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大众文艺》第23期。

敖鹏2016《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当代传播》(汉文版)第4期。

殷建新、吕长育、刘洪金2016《基于O2O商业模式下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与推广分析》,《知识经济》第8期。

李若辉、关惠元2016《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生态设计现状及问题》,《生态经济》第12期。

李若辉、关惠元、吴智慧2018《我国家具制造企业设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林产工业》第1期。

宋思瀟、魏丰仪、杨凯、沈九美2018《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以南通理工学院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为例》,《科技视界》第9期。

黄益、刘遵月、郭宽容、季成诚、尹强2019《文创产品设计方式研究——以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为例》,《戏剧之家》第2期。

陈迟、魏海春2019《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文创设计为例》,《艺术研究》第3期。

篇4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98-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这一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校园环境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教育职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构建,对于增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认可与重视。

2 校园文化景观内涵

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在校园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它是存在于校园空间中,赋有一定信息的景观形态,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同时,还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教育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既是一种校园物质文化,更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

3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底蕴且人文气息淡薄

由于新校区建设速度快,建设时间短,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在意物质环境的营造,而忽视文化底蕴的营造,校园中缺乏一些具有老校校园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建筑、标志等物质文化景观,无法寻找和捕捉陈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新的校园环境缺少了历史文化的沉淀,突兀而缺少人文气息。

3.2新老校区内在文化连续性断裂

目前新校区多位于郊区,建设规模巨大,在建设时期通常容易漠视老校区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与优良传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新校区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内在文化延续性的断裂。

3.3校园景观缺乏特色

新校区在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以及建设形式的丰富变化,忽略了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盲目的照搬照抄成功作品,使许多校园景观在外形上趋于雷同,缺乏明显的校园特色。

3.4对城市、地域文脉重视不足

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追求一切求新,一味的拆除和改变,没有充分发挥与安置的优势和特点,拆除老建筑,挖掉山体,填平池塘是建设过程中常见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完全切断了校园与当地建筑、自然景观、城市文化、地域精神的联系。

4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4.1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文化特征是学校所在地域文化特色及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不同的高校处于不同的地理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化特色,因此高校在建设时应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景观元素体现在校园环境中,如通过校园建筑、景观小品、雕塑等来表达。

4.2对学校特色的呈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文脉和学校性质两方面的综合因素,建设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如理工类学院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严谨、秩序之美,艺术学院则往往体现了一种自由、流畅之美,文学院则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学色彩。

4.3对校园主体的尊重

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在校的全体师生,特别是广大学生的需求,设计师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年龄、文化背景等要素进行设计,使文化景观的满足学生的晨读、交往、聚会、运动等要求,为学生营造健康舒适的休闲空间。

4.4对校园文脉的挖掘

延续校园积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景观仍然有一定意义,它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因此可以在新校区通过重塑或再现老校区的代表性空间,来达到校园文化传承的目的,使新老校区内在文化延续。

4.5对现代精神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体现当今的新文化、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等,可以通过运用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来建造景观小品或者景观构筑物来体现。

5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

5.1山东建筑大学概况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济南市东部。总占地138.73万m2,西靠临港开发区。学校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景观日趋成熟,是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5.2校园景观结构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地势起伏有致,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高差约20m。校园西南部是风景优美的的雪山,东北部则是地势比较平坦的教学区、生活区、休闲区。校园的景观轴线主要由两条纵向的主要景观轴线和两条横向的次要景观轴线构成,所有景观都在这四条轴线上。校园规划秉承“三泉映雪”的立意,组织了一条连接“日泉、月泉、星泉”三个重要开放空间节点的生态廊道(图1)。沿着生态廊道的方向就是我校校园景观规划的两条纵深轴线,绕过雪山,并将日泉广场(尚未修建)、月泉广场、星泉广场与映雪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两条纵向景观轴线构成了最重要的景观观赏路线。两条横向的轴线,一条是贯穿东门的入口广场、月泉广场、图书馆前叠水景观、弧形的图书馆及雪山的入口处景观轴线,另一条则是贯穿逸夫楼、电影院门楼、映雪湖、星泉广场知道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中心处景观轴线。同时,景观轴线与多数的道路流线吻合,沿着道路通行可观赏所有景观,这也是校园。

5.3校园景点设计

5.3.1映雪湖

映雪湖(图2)位于雪山北部,景区面积近28万m2,是校园生态廊道的核心部分。设计中遵循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其南部的雪山为主体景观要素来组织整个湖区的园林空间,体现“湖映雪山”的空间意境主题,展现大学校园特有的“山水”格局,并与泉域济南“佛山倒影”的城市景观特色相呼应。湖内有桃李、博学两座风格各异的小岛,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多处瀑布景观。除了利用建筑、湖面、道路、地形、小品等组织空间外,还采用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处理手法,使建筑、广场、水面、植物较好的融为一体,人工景观与自然水系的完美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又充满个性的校园空间。

5.3.2老校校牌

山东建筑大学前身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12月29日正式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校牌(图3)见证了老校的发展变化与新校的成立。为了保护老校牌,保存这段历史,传承校园的历史与文化,在新校建成后,老校牌也被移植到新校区梅园下面的山石之上。它作为一个整体被镶嵌在石壁之内。

5.3.3“和平、自由、进步”壁画

异形桦合陶板浮雕壁画“和平、进步、自由”是由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刘玉安率领助手创作完成的大型浮雕壁画,以渴求人类的和平、进步、自由的深刻寓意和工艺制作方面的独创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评价。由于土地置换原因,壁画面临拆除的问题,鉴于壁画的保护价值较高,因此将其重新安置在新校区的校园内,这项工程是对老校区中文脉的传承,也是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见证。

5.3.4源远亭

源远亭寓意此处是新校区的根基、源泉,传承我校的历史与文化精髓并使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它原是新校区建设时期的指挥部旧址,为了纪念新校区建设时期的那段历史,将其进行了适当的环境营造,使其成为一个校园文化景观。

5.3.5老别墅

老别墅是建于民国初期的济南古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晚期重要居住建筑之一,距今己有80余年历史。它屋顶造型复杂,比例协调,功能合理,对济南近代建筑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该建筑为局部二层砖木结构,墙下灰土条形基础,东西长约15m,南北宽约9m,总高约6.5m,占地面积约135m2,总320吨。为了达到保护古建筑与济南市棚改规划和谐统一的目的,决定将其平移进新校区。现在的老别墅已经整修完毕,成为了新校区的“建筑平移技术展馆”。

5.3.6木结构建筑——雪山书院

雪山书苑(图4)采用传统木质梁柱结构形式,建筑面积350多m2,它以雪山为天然背景,楼前有亭台流水,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其“碳汇”作用和优异的节能性能备受关注。因而雪山书院的低碳节能正好与学校建筑规划理念-“绿色节能”相吻合。这座木结构的低碳建筑是“绿色节能”思想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的充分体现和具体事例,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节能特色。

5.3.7胶东生态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是胶东民居的典型代表,因房顶使用海草修缮而得名,房屋简洁朴素,以石垒墙,房顶就地取材以海草代瓦覆盖,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不易损毁的优点,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由于多数海草房已年久失修,海草的大量减少等原因。海草房的状况不容乐观,亟待保护,而学校在山东龙大集团的资助下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浓郁胶东味儿的海草房(图5),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构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产品;哈佛大学;COOP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of Harvard COOP, a shop of campus Souvenir produ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P campus cultural products shop from six aspects: the full space of shop, the planning and orderly product classif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th similar products, the mutual benefit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reative rich symbol application. Then the paper compar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gap. And make a suggestion on our campus cul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from the consciousness level, the man- agement level, the design level and the industry level.

[Key Words] Campus cultural products; Harvard university; COOP

一、国内校园纪念品开发的现状

大学纪念品是传达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和精神价值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对校园的视觉品牌建设,也是校园内涵建设的一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产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校园生活的珍惜;唤起学生的校园文化归属感,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校内师生互助互爱、服务合作的意识。目前,国内除了几个比较有名的985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华师大等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很多大学对这方面建设还属于空白。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大学管理层对大学品牌建设,校园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相关设计师对校园产品开发的关注,如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校园纪念品作为文化产品开发逐渐起色,很多学校还举办设计大赛,从学生中收集设计创意。相对于国内,国外大学纪念品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大学一般都很关注自己的品牌建设,在校园商店里会留出不少空间出售校园纪念品,或带着本校标志的学生用品。在美国,即便是一些校外的公共商场里,也会看到本地区不同大学的纪念品整齐地放在货架上供游客选购。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大学的相关做法,本人趁在哈佛科研的机会,多次造访哈佛的COOP纪念品店进行实地考察,旨在发现和学习校园产品开发的特点和经验。COOP始于Harvard Cooperative Society(哈佛合作社),1882年由哈佛大学的学生创办。最开始COOP只是一个出售书籍、学习用品和用于御寒和储存煤炭的木制小屋。1916年,当麻省理工学院从波士顿搬到剑桥市,COOP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分店,规模有所扩大。目前,哈佛的COOP店主要分为书店和纪念品店。本文侧重对COOP纪念品店的调研。

二、哈佛纪念品店的特征分析

(一)空间充分的COOP店铺

哈佛的COOP纪念品店铺位于哈佛广场地铁出口对面的布莱特(Brattle)街上,店铺面积很大。按产品种类布置的格局,店铺大约可分六个区。入门的第一区主要出售各种带有哈佛标志的不同季节款式丰富的衣帽设计;第二区是哈佛与各家品牌如Champion、Adidas、 Polo等合作开发,定位不同的系列服装;第三区包括波士顿纪念品,以哈佛校园内的人物、事件、风景为创作元素的各类明信片以及款式多样、风格不同、功能各异的包类。第四区为学生最实用的各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少许高档纪念品。生活用品有杯子、餐具、相框、钱包、钥匙扣、手机套、靠垫等;学习用品有笔类、笔袋、书签、鼠标垫、键盘、便签纸等。第五区是家庭成员产品,包括从婴儿开始到青少年阶段的各阶段的衣服和用品,COOP食品、女性化妆品以及办公家具如扶椅,镜子,台灯,托盘和砧板等。第六区是学生笔记本为主打产品的各类学习资料夹和文件整理用品系列,包括哈佛本校的设计和其他品牌的办公用品。这部分产品主要陈列在纪念品店的二楼。

(二)规划有序的产品分类

纪念品店里产品种类丰富而有针对性。第一区服饰部分以夏天的T恤为主,同时还有学生常用的运动类内外套装,春秋季节的卫衣系列,冬天的加厚卫衣,棉背心和毛衣等(图1)。此外冬装服装还配以帽子、手套、围巾、保暖袜。这一区的衣服设计新颖,款式多样,用料舒适。同样是出售服饰的二区,产品在与各种以运动类为主的不同品牌合作过程中突出哈佛的文化元素,如在与Champion品牌的合作中,哈佛将校园不同运动协会,如足球队、篮球队、游泳队等图标与品牌标志融合于衣帽中,有力表达了校运动队在比赛中勇争冠军的士气。第三区主要产品是学生最常用的各类书包和最易传递校园风貌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上图片的主题不同,表达形式多样,有摄影作品、水彩绘画、平带动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很多与波士顿城市相关的经典纪念品、文化衫和特产陈列于此。

在生活用品区,杯子(图2)的设计占据一大片柜台,各种款式、材料、结构和功能的杯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在二楼的货架上除了办公辅助用品,如剪刀、订书器等,哈佛的笔记本设计是一大亮点,它的功能非常丰富,有课堂笔记、实验记录本、带文件袋的笔记、学习的年计划本、学期计划本和日计划本等,其中计划本设计细致、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说明详细,完全为学生量身定制,体现了校园文化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规划性和效率意识。

(三)开发深入的同类产品

COOP的产品不仅种类丰富,基本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而且每一种类产品款式极为多样,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体现了设计的无限创意。这里我们以哈佛的服饰设计和杯子设计为例来探究其对文化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

服饰是店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产品,它分布于三个大区。第一区主要突出校园品牌,大量地运用哈佛的校徽和字样。根据现场粗略统计,该区陈列的短袖T恤款式超过100种,长袖卫衣超过50种,运动套装近15种,夹克衫近20种,帽子款式超过50种。这些服装组合多样,有上下成套、内外成套、帽子服装成套,设计中灵活运用哈佛的 “深红”文化色、校徽和变化各异的HARVARD字样。此外,对每一款式的服装又分派出许多系列设计。第二区的服饰在与品牌结合的同时,主要突出校园的各类协会和各个学院信息,服装上会出现各学院Logo和协会的徽章图样。此外,该区服饰用色大胆,色彩搭配丰富,男女风格分明,还通过标志设计传达不同信息,如建校年份、协会信息、城市及地址等。一些服装还配有精致的领带和皮带。而在第五区家庭成员产品中,服饰设计更强调不同年龄孩子对服装功能的需求,产品以质量和舒适度为先。衣服上除了印有校园文化标志外还会表明衣服拥有者与哈佛学生的关系,如父亲、母亲、兄弟或姐妹。这些衣服在款式上除了几套主打的当季服装外,基本没有重复的设计。

同样,学生用品区的杯子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杯子按材料分为陶瓷杯、塑料杯、不锈钢杯、玻璃杯;按结构工艺可分为单层杯、双层杯和真空杯;从功能上包括保温杯、马克杯、啤酒杯、咖啡杯、饮料杯等。这些杯子基本满足学生在家中、宿舍、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户外、朋友聚会、高雅餐厅等各种场合的使用。看着这些杯子让人脑海里不断浮现各种自习钻研、愉快聚会和一起探讨交流学问的场面,它们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共融互励的企业合作

哈佛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非常注重企业的产品类型和特征。他们合作的不少品牌都与运动相关,如Nike、Adidas,这与学生的活力健康相匹配。不仅如此,他们更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如创建于1968年的Ralph Lauren,其创始人正是在波士顿的第一次成功设计中开始其品牌建立的历程。无论其本人的创业史还是产品文化都传达出浓烈的美国气息,他的时装设计融合幻想、浪漫、创新和古典的灵感呈现,永远流露出一股自由舒适而华贵内敛的气质,这正与哈佛所提倡的气质相一致。创建于1919年的Champion品牌以推崇积极进取、健康科学的运动生活为品牌宗旨,凭借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出色的产品,在运动服装领域始终保持着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哈佛将其与校内的各类运动协会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赛场上勇于夺冠的雄心。对于相对年轻、创立不到20年的Under Armour,则凭借其独特的科技含量,透气、快干、舒适、减少摩擦以及协助肌肉发力的紧身衣引领运动服饰的科技与时尚,哈佛将品牌中酷似H的标识延伸出另一个带有哈佛盾牌形的“H”标志,并沿用UA“protect this house”的口号,表达了哈佛师生对于校园的珍爱和协力共建的心声。在这些服饰的具体设计中,大都以突出校园标志为主,品牌标志相对弱化,整体上突出哈佛校园文化精神。

(五)创意丰富的符号应用

在COOP里,几乎每一样产品都以不同方式应用了校园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校徽、院徽、协会徽章、深红色,HA- RVARD,H。正是这几个基本符号被演绎出无数个各不相同的图案设计。这些图案中既有对文字形式的变化,字体选择不同,校徽元素组合不同和信息应用不同;也有对文化色应用的多元化,由点到线,由块到面。与国内不同,这里的经典款就有很多,此外衍生的不同创意设计更是数不胜数了。难得的是,每一样设计都有其被收藏或购买的亮点,满足不同人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除了文字和标志符号,产品中也借用了哈佛校园的独特风光和人文历史作为传达文化的自然符号,将具象的人文之美融入设计之中,给使用者以独特的精神享受(图3)。此外,设计中还应用校园建筑的设计图和平面图,将校园建筑的精美、工程制图的严谨与设计思维的智慧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在对文化元素的应用中,设计师也非常注重产品本身功能的合理化,如对学生运动书包的设计中,运用轻质而结实的材料,而且与时俱进,对包内结构的设计完全与当前学生携带现代装备的行动方式一致,达到美观、实用、校园品牌的和谐统一。

(六)特定人群的特殊礼物

在COOP书店里的一角陈列着很多精致小巧的礼物,他们为特定的人群设计,如为喜欢阅读的人设计的礼物中包括风格朴素、倾向自然风的笔记本;形如书籍,外边刻着名言警句的小木盒,字字入心,让阅读者爱不释手。另外,还有为不同年龄的阅读者设计的符合他们阅读世界的小礼品,如书签、回形针、挂件等,款式结构丰富多样。而针对艺术爱好者的柜台上则有不同款式的速写本、各类绘画笔,设计精巧便于携带。还有一栏专门陈列各种各样设计精美、创意丰富、充满人文气息的纸张,让人看了禁不住想提笔书写。令人难忘的是置于两侧的便签纸,功能各异,有写要做的事、需要记住的事、已经完成的事、奇怪的问题或是决定过程等,非常符合师生的实际需要,产品设计和细节中散发出浓浓的校园气息,时时提醒学生时间是珍贵的、做事需要严谨的规划。

三、我国校园产品开发的不足及COOP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考察,对哈佛纪念品店的特征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大学纪念品发展现状存在很多不足:(1)没有充足的店铺空间,很多甚至没有。即便是对纪念品设计非常重视的清华大学,其纪念品主店的面积与哈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2)产品分类的规划性不够。有些即使产品种类很多,但杂乱无序;很多是直接照搬别校的产品或在市场上现成产品上印上本校的校徽即可,导致校园纪念品雷同,未能体现各校人文历史特色。(3)同类产品开发不够深入。目前,校园纪念品同类产品的设计种类很少,未能体现校园提倡的“充满无限创意”的重要特性,而且相应的设计力量投入严重不足。(4)在与企业合作中,学校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表达还不够,很多直接应用企业设计,对于产品在校内适用性研究还不充分。(5)在对校园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形式有限。更多的是将校徽和校园文化色元素直接用于产品上,而对于基本符号的延伸元素设计或对色彩的多样化应用却很有限。(6)纪念品服务对象较为局限。客户主要针对来校参观的游客、校友和交流学者,按师生群体的爱好进行区分设计的很少,对特定人群如学生家人,校友集中进行开发的就更少。

之所以产生这些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一些大学管理者对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的意识不够,对其能发挥的文化功能和集体凝聚作用的认识不足。(2)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的投入不足,整个校园文化产品开发运营平台未能搭建起来。(3)校园产品开发理念不够端正,过分关注其商业价值而忽视其文化价值,没能专注于每一件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开发,让产品落入俗套。(4)投入的设计力量不够。国内关于这方面设计研究还很缺乏,它需要设计师或设计团队了解学校人文历史,熟悉师生的生活学习,并动态持续地研发。

从以上差距比较和原因分析可见,要改善当前国内校园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首先在意识层面,要认识到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物质体现。在这个意识前提下要努力付诸实践。其次,在具体运营层面,强调对师生的服务意识,寻求有效可行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动员学生力量,有序地组织开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在产品设计层面,在有规划的前提下拓宽产品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全校师生的设计力量,有设计学院的要发挥设计学院的专业优势,也可通过成立由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组成的设计组,或依托于固定的学生组织,或通过常规性的设计比赛,动态持续地进行开发;不断挖掘校园人文历史,学校办学特点;发现校园师生的不同需求,广泛收集师生的创意灵感,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的文化产品王国。第四,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校园文化产品开发需要不停的积累和沉淀,它随着校园文化创新、学科发展而不断发展,需要全校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奉献。同时它作为年轻消费者较为集中的产业,不仅引领校园设计潮流,还孵化着高科技原创产品,发展好校园产品将影响和推动整个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冒荣.校园文化和大学的文化精神[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师玉生.国内关于大学文化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3]郭丛斌,孙启明浅析标识管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

篇6

辽东学院首届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

形象健康管理学院

为使我校学生能充分地展示各自所学专业与职业形象相匹配,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专业形象和职业风采的舞台,为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添加一抹亮色,由校团委主办、沈阳东方美美容院赞助的“激情点燃梦想.青春装扮形象”“东方美,美在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首届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由我院负责策划及运作实施,经过精心组织策划、筹备、培训、彩排等工作,于2013年6月7日(周五)在南校区报告厅圆满的举行。

在整个组织培训过程中,我院指导教师针对本次大赛,做了精心的培训设计,从仪态仪表、行为礼仪、基本站姿、走姿、化妆造型、整体形象搭配等各个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培训,旨在引导全体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职业形象的塑造,了解职业形象知识,培养职业礼仪素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的掌握参赛评分标准,更是为今后更快捷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我院指导教师在整个舞台表演的编导上也给以了大量指导和策划设计,为使每个学院的参赛作品更符合职业与形象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多次进行作品设计,二次加工,最终使整台表演完美的符合了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这个比赛设计理念。

为使各二级分院能更好的了解参赛细则,我院在组织策划过程中在参赛范围、报名时间和方式、比赛形式和环节、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上都给以了具体要求的说明和详细文件资料,要求通过规范的礼仪动作、队形的编排、音乐及解说的配合,并根据本行业特点,自行编排剧情、动作、服装、配音、解说、音乐,展现出参赛代表队的团队精神给人以真实、自然、实用的良好感觉和美好的职业风貌,按照这个要求指导教师精心的培训并逐个学院给以技术指导,使每个学院真正做到专业特色与职业形象的融合。

在整场的比赛过程中窜差了由我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师生们精心筹备的一场创意形象设计作品展示带动了整场观众的观看气氛,掌声,叫好声感染了全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从服饰到发型及妆面的整体制作,由真人模特通过现场走秀完成创意作品展示,真正展示出我院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通过这场专业展示,不仅增强了参演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促进了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了增强学风的建设作用。

在组织大赛的过程中,我院特别安排了专项的策划及实施团队,主要负责:1、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活动策划书、活动赞助策划以及活动的经费预算、活动场地、活动宣传、活动赞助、物品购买、报名队伍的统计等各项彩排;2、彩排当天工作安排计划,包括具体落实决赛会场布置总负责人、礼仪、签到、老师茶水送递总负责人、会场秩序维持、催场、统分、机动组的负责人;3、进入决赛的队伍的名单及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后期培训辅导;4、比赛前期工作安排:包括决赛前两天开赛前准备会,各项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并安排工作细则;5、比赛当天工作安排:包括决赛会场布置,礼仪、签到、会场秩序维持,催场,统分,机动组,奖状书写,颁奖,活动照片等一系列工作安排,在全体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和校团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整个赛程紧凑而全满。

第一届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却会留给每个参赛选手步入工作岗位更广阔的天空。

                      

 申报人:范红梅   林山

                                2013.12.8

辽东学院2013年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申报表

                          

单位名称

形象健康管理学院

成果名称

“东方美,美在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首届大学生

职业形象设计大赛

成果类别

(请在所选类别前划“√”,限选一类)

( )1.主题教育 ( )2.学风建设 ( )3.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4.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 )5.实践育人  ( )6.其他

联系人

姓名

范红梅

电话

13842536114

单位

形象健康管理学院

职务

人物形象设计系主任

为充分展示我校各专业的职业特点与职业形象相匹配,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专业形象和职业风采的舞台,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主题,增强学风、教风的建设,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由我校团委主办“激情点燃梦想.青春装扮形象”“东方美,美在辽东学院”辽东学院首届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我形象健康管理学院承办,负责策划及运作实施,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组织筹备、策划、培训、彩排之后,于2013年6月7日(周五)在南校区报告厅圆满的举行。

此次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的举办受到了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广泛的影响,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之一。

在整个组织培训过程中,我院指导教师针对本次大赛,做了精心的培训设计,从仪态仪表、行为礼仪、基本站姿、走姿、化妆造型、整体形象搭配等各个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培训,旨在引导全体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职业形象的塑造,了解职业形象知识,培养职业礼仪素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的掌握参赛评分标准,更是为今后更快捷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整场的比赛过程中窜差了由我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师生们精心筹备的一场创意形象设计作品展示带动了整场观众的观看气氛,掌声,叫好声感染了全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从服饰到发型及妆面的整体制作,由真人模特通过现场走秀完成创意作品展示,真正展示出我院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通过这场专业展示,不仅增强了参演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促进了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了增强学风的建设作用。

党总支意见

 

 

 

 

 

 

 

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党 委 审 批 意 见

 

 

 

 

 

 

 

 

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实践创新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体系,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载体,发生、发展、优化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合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它主要通过学校历史,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员工的工作态度等表现出来。

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办学品位,实现环境育人

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师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个性,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有利于全面提升、提高师生素质

校园文化是使学校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出的载体。文化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要尊重人,学校要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这样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三、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

西安技师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面向社会以培养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为主要目标的技工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1.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

物质文化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物质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课内、课外、个体活动、集体活动,物质文化环境总是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成长。

西安技师学院新校区位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产业园区内,处于以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企业为主体、涵盖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风润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企业群中。校园内匹配有校办企业――西安豪特电力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形成了“企中建校,校中有企”的格局。同时西安技师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由企业全投资的专项实习实训教室,将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企业理念、文化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以接受和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文化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熟悉企业环境。

2.精神文明建设是核心

西安技师学院把“诚信办学,服务社会”作为办学宗旨,以“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平台,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形成“以学生需求为经,以企业期望为纬,学业与生活并进,知识与技能兼顾”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赢”的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师生员工“创新图强、至精至诚、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了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相融的学校精神文化。包含西安技师学院发展的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等四方面。西安技师学的愿景,即“拥有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永葆发展活力,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西安技师学院的使命,即“致力于为企业培养优秀品质和职业技能兼备的技能人才”。西安技师学院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赢”。西安技师学院的精神凝练为“创新图强,至精至诚,追求卓越”。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学校教育管理职能有序发挥的必然要求,大多以文约的形式出现,实际上形成了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评判标准,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激励性。

西安技师学院通过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更新管理理念,转换管理模式,倡导人本管理,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明确整个学校教育是为社会、企业、家长与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及其家长、企业才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对象,不断增强对学生、家长、企业的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家长、企业的需求。

西安技师学院引入流程管理,共设计了组织架构、战略规划与计划、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教学管理等22个一级流程、60个二级流程、176个三级流程。西安技师学院流程建设从控制目标、适用范围、相关政策和制图、流程说明、风险控制矩阵等六个方面来控制学校管理,使各项工作的输入和输出都有文件可依,提高了工作效率。

4.行为文化建设是抓手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主体在创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动态的文化,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主要通过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表现出来。

西安技师学院通过学生、教师、管理者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行为,西安技师学院围绕为企业输送优秀品质和职业技能兼备的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加强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以行为养成为主渠道,加强德育工作,规范学生基本行为;抓学生常规管理,建设优良学风;以学生党、团校为阵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丰富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他们的行为、文化习惯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群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主导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西安技师学院始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竞赛、企业实习、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管理者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校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行为文化往往代表着学校组织文化,左右着学校管理的方向,塑造着学校的价值和传统,其优劣与学校管理绩效高度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行为将一些规范固化于制度当中,形成制度文化;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行为,由行为者接受而形成习惯,内化于心、转化为精神理念。西安技师学院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以学校的发展、师生的利益为己任,坚持严格按照国有企业的相关管理机制运行,在人事、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秉承了国有企业规范严谨的特点,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5.课程文化建设是载体

课程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包括课程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包括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而展开的交往。

西安技师学院课程文化建设的内容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凸显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在课程内容上凸显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把蕴含在工作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这是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定位;在课程实施上体现工作情境与学习情境的同一性,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凸显学校自评、企业评价、毕业生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

篇8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文化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等,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直观体现。但是,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变成一些景观的堆砌,缺少内涵,没有真正体现出校园文化精神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大多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学校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面貌,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但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

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认识不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建构;有的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文化,学校的人文厚度并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个别学校却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如此种种都是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的体现。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

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不成熟。一方面表现为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精神文化不能突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表现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

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

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不够融洽,校园人对校园文化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关联少,对社会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缺少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同化明显。例如作为校园文化名片的校训和校徽,多数学校的校训流于形式,内容雷同。

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取得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教育管理者应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和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指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品位与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我们强调,学校管理者应增强文化意识,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重建的意义。要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举办校长论坛,举行校长、中层干部培训班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举办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是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评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应以校园是否开阔、设施是否豪华、建筑是否宏伟、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要以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等为标准。

(二)以人为本整体规划

文化建设是人文层面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以人为本,整体规划,凸显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并将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中来,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其各个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篇9

一、“三博”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华中师范大学尚“博”崇“博”的文化精神传承自文华大学,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与时展新要求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爱为魂”的“三博”文化气象。“博”乃大通,“三博”即“博爱”、“博学”、“博雅”。

“博爱之谓仁”。“博爱”,即提倡大爱和责任担当,是对父母、师长、同学、学校、社会、国家以及大自然的爱,超越了自我之爱,是胸怀和行为的统一。“博学”,即知识广博而丰富,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的学习习惯,它要求技能和知识的获得。“博雅”,即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则,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展现大学生特有的文雅气质。“博爱”、“博学”、“博雅”三者相互贯通,密不可分。

华中师范大学以“博爱”为魂,以“博爱”引导“博学”,以“博学”充实“博爱”,以“博爱”促进“博雅”,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和“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在“三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开展“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同时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内涵。

二、“三博”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逻辑

(一)“一体两翼”: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博爱”、“博学”和“博雅”是华中师范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博爱”为体,“博学”、“博雅”为翼,三者辩证统一,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共同塑造有特质的学生人格。教育是爱的艺术,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师范类大学的特殊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心教育,大力宣扬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心活动,不断创新爱心文化的传递方式,在锻造学生“博爱”情怀的基础上强调“博学”、“博爱”、“博雅”的统一。

(二)“三个转型”: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在“三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华中师范大学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第一,教育主体的转型。学校不断拓宽加深“博爱”、“博学”和“博雅”的文化内涵,强调“三博”教育中的人本理念,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比如学校团委近年推行的“五精简”行动和“文明五项活动”考虑学生实际,加强了团组织的亲和力。第二,教育内容的转型。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华中师范大学适时转变教育内容,引入时尚元素,通过“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百村十年观察”社会实践项目等活动,实现了“博爱”、“博学”和“博雅”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实现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第三,教育方式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在“三博”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设计推广了青春时尚的校园吉祥物“博博”、“雅雅”,在全国高校率先启用了校园数字导航系统、华大青年、华大桂声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电视台,建立了以互联网、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班团博客为传播体的网格化团建模式等。

(三)“四个载体”:校园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紧密围绕“三博”校园文化“以爱为魂”的主题,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实践和传承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广大学生好参加、能受益的四个载体。

首先,以典型引路为载体,倡导博雅大爱。对“大别山之魂”汪金权老师、“轮椅教授”刘盛佳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配合学校的“感动校园人物(集体)”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以爱心社团为载体,以博爱致博雅。学校以“饮水思源”为口号,组织“爱驻母校、旧物浓情”、“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特色教育活动,创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爱心教育特色基地”。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成为实现“博爱”和“博雅”的鲜活形式。第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博爱促博学。学校长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奉献爱心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创造创新相结合。为此,学校与社会各界共建校级“对外翻译服务基地”、“心理咨询服务基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22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40项,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女足世界杯、北京奥运会等志愿服务工作。最后,以精品项目为载体,兴博爱行博雅。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项目为依托,打造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始于1984年的“春雨心理教育工程”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桂苑之歌”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举办9年累计募集资金30余万元,资助学生多达200多人。

三、“三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优良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高校发挥着育人、引导、规范、纠偏、激励和整合的功能。多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三博”校园文化逐步形成。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三博”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营造出了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多年坚持开展的“爱心”、“感恩”、“诚信”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已使“三博”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历年的毕业生中,不少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涌现出了一大批把爱奉献给祖国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

其次,校风、教风、学风更加优良。“博爱”、“博学”、“博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开展“三博”教育系列活动,学校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全员育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连续6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涌现出了“轮椅教授”刘盛佳、“独臂教授”常健等一批师德楷模。学生学风和科研创新氛围亦更加浓厚。

再次,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三博”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受温总理关心的感恩大学生王潇、中国十佳大学生黄郑等。大学生艺术团的节目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三博”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以华中师范大学厚重的爱心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依赖于各级领导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内涵丰富的品牌活动平台。育人精神的百年积淀已经将“爱在华师”熔铸成华中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最为骄傲的文化名片。学校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博”校园文化,为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吉德.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 韩愈.韩愈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

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