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美援朝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粮食的供应出现困难,战争的欢迎异常艰苦。战斗进入了关键时期,战士们已经三天三夜米粒未沾了,极度的劳累和过度的饥饿时时在威胁着战士们。就在志愿军被过度饥饿威胁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铺货,穿过战争的笑颜,把打糕送到阵地,给了志愿军……
吃过打糕后,志愿军战士已经恢复了不少体力。为了完成大娘的心愿——打胜仗。在战场上,战士们的口号声惊天动地。只听见“为了大娘不惜代价,打胜仗!”志愿军们冒着枪火冲向敌人,和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
顿时,战场上已经多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只见一名志愿军战士把手榴弹一扔,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军阵地上炸开了花。敌军死伤无数,剩下的敌军逃得无影无踪。战士们大声喊“我们胜利啦”听见战士们惊天动地的喊声,大娘那本紧绷着的脸也绽开了笑容。
河南省荥阳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王雨荷
篇2
对于李洋来说,电视剧《三八线》只是他策划的众多军旅抗战题材剧中的其中一部。从前几年开始,李洋对于自己主抓策划的作品不再用“精品”这个词,取而代之以“孤品”,做“孤品”而不是“精品”,是他对作品的要求。尽管内容的挖掘越来越难,但每年都有他策划的优秀军旅抗战题材电视剧出现,并广受好评。比如刚刚在北京卫视和辽宁卫视收官的这一部《三八线》。该剧通过一个小的视角切入大的事件,有巧思。用艺术回击了。以北京卫视为例,收视率一直稳定上升,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1.057%,市场份额3.003%,排名第三。而据克顿传媒数据中心统计,一共38集的《三八线》收官当日的网络点击量居第7名,日总点击量达4842万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根据Vlinkage的统计,《三八线》的网络总点击量达9.66亿次,在同类题材剧中排名较高。
收视上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对这部剧的创作者们的馈赠。《三八线》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以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那一段抗美援朝的艰苦战斗史,因此被称作破冰之作。《人民日报》刊文称《三八线》作为首部抗美援朝电视剧,非常重要而及时:几十年来,抗美援朝战争的参战各国都在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战争立场,在这个意义上,《三八线》的出现是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它保持了鲜明的历史观和对战争评价的坚定立场,即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行动,是为朝鲜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壮举。英国《星岛日报》、《澳大利亚人报》、韩国《中央日报》网站等国际媒体也发文评价《三八线》,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一次创举,展现了中国全新的外交姿态,更称赞《三八线》是一部鸿篇巨制。
电视剧《三八线》投资过亿,真实还原史实,饱含了出品方和创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意。《三八线》的播出,不仅仅是让中国人看到了一段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魂魄的缔造者,传达了我们勇敢坚强无畏的民族主义者形象,以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段父辈曾经的铁血历史,一直向我们紧闭。半个世纪过去才开启了这道门,鲜活地诠释了我们心目中的魏巍先生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李长顺和张金旺是两个家乡被美国战机炸毁的渔民。直到参军后的初期,两个人还在因为“情敌”的关系而互相不对付、使绊子。“子曰无衣,与子同袍”,经过一路流血流汗的战斗,他们同仇敌忾,成长为铁血英雄。如李洋所言,电视剧《三八线》中,没有空洞说教,对战争与人性的描述真实可信,当今中国,缺的似乎不是钱,而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人民日报》还在文章里写道:在中国,关于这场战争的文学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过,相关题材的纪实通讯、歌曲、电影甚至成了几代人的精神记忆。电视剧《三八线》是关于这一题材的最新收获,它既会唤醒曾经的记忆,又为战争本身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话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八线》在艺术表达上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独特与成功之处。在宏大战争背景下,战斗场面毫不逊色。该剧以一个不知番号的连队切入,其战斗过程成为所有志愿军的战斗写照。《三八线》开篇以小角度和小人物进入,没有重蹈宏大叙事路数。“整个20世纪中国人最刻骨铭心的战争记忆首推抗美援朝战争,但几十年下来,这个记忆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和模糊掉了。在最活跃的影响大众日常生活最深广的电视剧行当里,我们曾假装失忆。参战的父辈老兵们很焦虑,我们当年爬冰卧雪、冲锋牺牲的日子和功勋,为何没人去写去拍呢?他们已然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牵肠挂肚记着曾经的历史。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隐退。他们不甘心在隐退路上看不到后人的纪念和尊重,这是何等的伤害?面对他们,我们羞愧难当。”李洋写道。
《三八线》真切而充满细节地表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战争场面惨烈而具有震撼力,但都有细节铺陈。战争中的感情尤为可贵和无奈。《三八线》的感情线被处理得分寸得当、符合主题要求的表达。剧中不仅塑造了王常芳、李顺英等几位女性形象,也表现了她们对爱的追求及面对战争时的抉择,让爱情在剧中焕发出人性的光泽和崇高的境界。另外,中国和朝鲜人民之间的友谊、军民之间的深情,都在同仇敌忾的主题背景下得到动人彰显。
篇3
在上甘岭鏖战24天
1952年10月14日凌晨5点,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时任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的张计发,亲身经历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
经过十几个小时激战,135团一个连防御的2号、7号、8号和11号阵地被美军占领。14日晚上10点钟左右,张计发带领7连向敌发起冲锋。到第二天凌晨5点,7连夺回了阵地。张计发带领的160多人牺牲了80多人,敌人死亡300多人。
7连涌现出了“一级英雄”孙占元。孙占元是7连2排排长,在2号阵地,7连遭遇了大股敌人,4个火力点的密集炮火压得战士们无法前进,7连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孙占元所在的排担任第一突击队。在攻下敌人第2个火力点后,孙占元双腿都已被炸断,但他仍然抱着机枪向敌人扫射。在敌反扑时,年仅27岁的孙占元在打出最后一颗子弹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攻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在他的遗体旁有7具敌人的尸体,附近躺着80多个被击毙的敌人。
孙占元牺牲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0月19日夜,135团2营又出现了用自己的身躯堵枪眼的“特级英雄”。牺牲时年仅22岁。张计发回忆说,原是6连的通信员,某次战斗即将打响时,他与6连连长走个对面,对方曾向他介绍身后的一个小伙子,说这是其通信员。
夺取阵地后,师指挥所要求7连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是一个上午,敌人竟疯狂进攻23次。师指挥所命令张计发暂时撤进坑道。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还面临着严重缺水的状况。最后,7连在阵地上一直坚守了24天。7连先后两次补充兵力共100多人,等撤下战场时,仅剩19人。
战后,经志愿军领导机关批准,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张计发荣立一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先后共投入兵力10万余人,敌人伤亡约两万多人。
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原本是朝鲜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因为这场战役,被载入史册。朝鲜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诞生记
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了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写作的创作班子。
沙蒙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上甘岭战场,他们看到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山顶都被炮弹炸平了,从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就数出了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两次来到上甘岭,采访了一些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其中包括张计发。
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电影。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沙蒙决定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的135团7连,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士们的顽强。
1956年,电影《上甘岭》开始拍摄。这时,回国后的张计发被送到南京一所军事学校学习。
《上甘岭》拍摄完后,还未在全国放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在录制后的第二天,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向了全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一天晚上,学校召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及上甘岭战役的战士观看这部影片,以求能为影片提出意见。
张计发等人一边看电影一边掉泪。看后,他们给电影提了不少意见。张计发认为,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反映的要残酷得多。上甘岭战役中,7连只有一个男卫生员,而电影中却出现了女卫生员王兰,这与事实不符。他们连在发起冲锋前,还给每个战士发了一瓶汽水!在那种环境中怎么会有汽水呢?战士们直到影片公映前,也没见过那种汽水。
一个苹果传了三圈才吃完
1956年年底,黑白战斗故事片《上甘岭》在全国上映。
电影中给战士们发汽水的镜头被删除了,其他情节没有什么改变。摄制组的人对他说,电影中7连女卫生员王兰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女护士,她的名字叫王清珍,她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他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感人。摄制组认为,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像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战士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
没有战争影片中那种炮火连天的场面,只有一群志愿军和一个女兵的《上甘岭》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精彩难忘的镜头。“一个苹果的故事”,让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
据张计发回忆,1952年10月31日下午,4连一个运输弹药的小战士扛了两箱手榴弹到连指挥所所在的坑道里,从衣兜掏出了一个苹果递给自己说这苹果是在路上捡的,并说:“连长,这一仗你们一定要打好。”张计发问他:“你怎么不吃?”小战士说:“路上可以找到水喝,不渴。”张计发听后非常感动,他知道在路上根本喝不到水。
张计发接下这个沉甸甸的苹果,让给负责发报的通信员吃,通信员又把苹果交给了伤员,最后,伤员们又把苹果传回了张计发的手中。张计发只得象征性地咬了一口,然后苹果依次下传。结果,一个苹果整整传了3圈,8个人才把它吃完。
张计发告诉笔者,其实,上甘岭战役中,最严重的状况是他们严重缺水。坑道里的战士,起初舔岩壁上渗出的水珠,到后来,尿液成了唯一的水源。开始尿液是白的,后来是黄色的,然后变成褐色、血色。即使这样,战士们还要留给伤员,伤员又让给有战斗力的战士。
作报告不提自己的功绩
《上甘岭》上映后,观众对影片中的连长张忠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名记者在南京军事院校查询学生档案时,发现了张计发的自传,张计发在自传中写了上甘岭战斗的细节与电影中的一致。张计发是《上甘岭》中8连连长人物原型的消息不胫而走。
连长张忠发是电影中的主角,饰演张忠发的是中国人民总政治部文工团演员高保成。高保成曾专门找到张计发问:“我这个连长演得像不像?”
很多单位邀请张计发去作报告。几十年来,他到湖北、江苏、广东、北京等十几个省市作了上千场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报告。
他讲的不是自己,是那些舍生忘死、慷慨献身的战友们。
2008年3月底,张计发先后来到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大哭。1950年,他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张计发当排长,孙占元当班长。他们二人曾想合影却由于没钱没能成功,这成了张计发一辈子的遗憾。这次,他在孙占元的墓碑前含泪合影。
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是河南省林州市人,个子不高,不爱多说话,但作战英勇。
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张计发看到了孙占元用过的那挺机枪。1953年10月,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15军135团7连慰问时,张计发拿起孙占元用过的一挺机枪说:“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这挺机枪掩护易才学连炸敌人3个地堡,打退敌人两次反扑,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睹物思人,张计发禁不住老泪纵横。在孙占元生前所在的7连营房前,到现在还飘扬着一面“上甘岭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旗帜。
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战友
从南京军事院校学习后,张计发开始担任营长职务,那时部队驻扎在驻马店遂平县。张计发的婚事引起了组织上的重视。
张计发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2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参军,随着部队转战太行、逐鹿中原、强渡长江、跃进江南,直到南海之滨,历经、等。他曾立下4次特等功,两次一等功,又是抗美援朝英雄,很多条件较好的姑娘对他情有独钟。最后,他娶了一个当地的农村姑娘。张计发想,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找一个农村姑娘,将来回家了还能一起种地。
结婚后,张计发担任了135团参谋长。1966年,张计发因为肝硬化、胃病、腰腿痛等伤病缠身从135团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被组织上安排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离职休养至今。他的4个女儿有3个是军人。
从1966年起,他开始练太极拳,40多年来从未间断。一天两次,分别在早上5点和下午4点多进行。平时喜欢看书和看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电影《上甘岭》他已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但是每看一次,他就掉一次泪。上甘岭战役中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在他眼前跳动。
篇4
这是个美丽的水乡小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又是一年的清明节,细雨蒙蒙地下着,为一切蒙上了一层白色的阴影,似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切的人,事,物都变得哀伤起来,怀念旧亲、旧友,回忆过往,留下淡淡的甜蜜。
在水乡小镇的叶萧湖畔,有一位白衣女子,手捧着玫瑰花瓣,静静地看着湖水的波澜,撒下鲜红的玫瑰花瓣,花瓣随着湖水的波澜流向远方……那个在纯真年代的浪漫故事,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
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故事的女主角就是女子的奶奶,她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若熏。女子不知道也没见过奶奶年轻时的样子,但在母亲的描述中,她似乎能看到那个善良美丽的奶奶。女子的爷爷便是故事的男主角,爷爷的名字叫梧桐,因为他是在梧桐树开得最茂盛的时候出生的。若熏和梧桐从小一起长大,一种朦胧的情感早在两人的心中萌发,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青梅竹马。很自然的,他们在一起了,并有了一个幸福安逸的小家。美丽的水乡小镇时常穿来他们的欢声笑语。
也许是上天喜欢捉弄人吧,平静的湖水总会起波澜,梧桐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了。离别之时,若熏和他来到叶萧湖,若熏告诉梧桐,她会永远等着他回来,永远。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她希望梧桐能为她在这儿撒满玫瑰花瓣,共同鉴定他们的爱情。梧桐坚定地点点头,留给若熏一个永远的背影。若熏强忍住泪水,呆呆地望着梧桐的背影,她要把这个背影永远记在心里。
若熏一直在等,一天,一个月,一年,两年……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了!那天,她兴奋地来到湖边,等待着玫瑰花瓣撒满湖水,因为她坚信梧桐是不会失约的可是这一次,她错了。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梧桐也没有出现。那一天,她等了一整天,也哭了一整天。她找了千万个理由来支撑自己。
第一天,只是路上耽搁了吧,没事再等等
第二天。第二天,或许是和战友一起庆祝吧,没事,会回来的!
第三天,或许他要给我一个惊喜呢?
第四天,他会回来吗?
…………
就这样,她继续等待,几十年如一日。
可惜岁月没有给若熏带回梧桐,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梧桐始终没有出现,知道若熏临死前,她才把这个故事告诉女子。若熏回忆着几十年前最后和梧桐分别的情景,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篇5
亮剑段鹏打丁伟是第二十八集。
《亮剑》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的一部战争类电视连续剧。由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亮剑》于2005年9月12日登陆CCTV1黄金档。
该剧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经历了、、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1951年的中秋节,我是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度过的。我们志愿军对节日不太注重,但团领导认为,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传统佳节,战士们一定会想家,虽然不能回去,但月饼一定得吃上。于是,中秋节前几天,团领导就命令司务长带车回安东(今辽宁丹东)拉月饼,还特别嘱咐他,一定要买好一些的月饼,别怕价高。
三天后,司务长拉回来一大车月饼。然而,虽然拉回来的月饼足有两吨多,但全团有上千名官兵,每人只分到4块月饼。大家都舍不得吃,有的吃了一块,有的只咬了一口就放进挎包里,打算等啃压缩饼干时,再和月饼掺合着吃。
说来也巧,中秋节那天,祖国慰问团上海分团的一个演出队到了我们团,这可难坏了团领导!是啊,祖国亲人们来了,还正逢过节,怎么也得让他们吃上月饼吧?可是,月饼已经全部分到战士们手中,想回国去拉,来回得三天时间,根本来不及。
为解决这个难题,团长专门召开了各营长连长会议。大伙儿研究了一阵,一致认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发到战士手中的月饼每人抽回一块给慰问团的亲人们吃。各营长和教导员都认为,这个办法能行,志愿军作为人民子弟兵,一定有这个觉悟。
我们连长从团里回来后,召开了全连大会,把收回月饼的决定一公布,大家一致赞同。有的战士说:“亲人们抛家舍业到朝鲜来慰问我们,正赶上过节,都拿回去也没关系!”还有的说:“宁可我们不吃,也要叫亲人们吃上月饼!”会议结束后,全连120人,交上来128块月饼,其中有8名战士各交了两块月饼。
篇7
刘世龙1930年出生于安徽箫县,9岁随父亲所在部队东征西杀,同样经受了战火硝烟的考验。由于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经常被宣传队拉去参加一些演出,很快展现出表演天赋,1951年他被部队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刘世龙被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学习,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员。1953年秋毕业后,他被分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世龙先后参加了《沙家店粮站》、《》、《草原晨曲》、《海上神鹰》等多部影片的拍摄,虽然他的形象不是特别出众,但由于基本功扎实,很快成为长影厂的骨干演员。1960年长影拍摄影片《鸿雁》,刘世龙第一次担当主角,便成功饰演了雷锋式模范乡邮员李云飞,他朴实、细腻的表演风格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不久即接到著名导演苏里的邀请,在《刘三姐》中饰演阿牛。从此,刘世龙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而让刘世龙真正成为观众心目中明星的是他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的王成。1964年长影投拍重点影片《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选择刘世龙饰演男主角王成,为了演好英雄王成这个角色,刘世龙可谓“玩了命”。这部影片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英勇作战的故事,有许多惨烈的战争场面。拍摄时,刘世龙不断地在有爆炸和烟火的场景里冲来杀去,十分危险,尤其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那场戏时,“阵地”上光炸点就布了108个。实拍时,烟火一起,刘世龙伴随着爆炸声往阵地里冲,身体带起的风便引得大火扑面而来,浓烟呛得他直流眼泪,皮肤也被火舌灼得疼痛异常。遇到这种情况刘世龙完全可以让导演停机,但刘世龙想:“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反正也烧不死,顶多受点伤,与抗美援朝牺牲了的英雄们相比,这算什么!”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咬着牙,一鼓作气冲进火海,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毫不在意,这场戏刘世龙一共跑了4遍才完成了多角度的拍摄任务。就这样,刘世龙扮演的“王成”成为了银幕上的英雄,观众们记住了王成,也记住了刘世龙和那句响彻云霄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如今已经78岁的刘世龙,依然活跃在影坛上,经常演一些适合自己的角色,他腰不弯背不驼,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脸上皱纹很少,更不用说老年斑了,他说“这都是常年坚持锻炼的结果”。刘世龙一直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在各种锻炼项目和方式中,他最青睐游泳,“游泳已经伴我走过了70年!”刘世龙从七八岁就学会了游泳,虽然部队南征北战,但只要到了有水的地方,他几乎天天游泳,一直坚持至今。上了年纪后,刘世龙又对冬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在长春发起了冬泳健身活动,并兼任长春市冬泳队队长。刘世龙的冬泳技能相当不错,前两年在哈尔滨国际冬泳邀请赛上,作为70多岁以上老年组的一员,他曾一举夺得银牌。多年来,从冬泳中尝到了甜头的刘世龙,若是冬天外出拍戏不能冬泳时,他仍每天要在宾馆或招待所中沐一次冷水浴。
篇8
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志愿军战士王成和妹妹王芳英勇抗敌的故事。
我最感动的是步话机员王成在无名高地上,用步话机调动我军的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次的疯狂进攻。可到了最后,他发现自己只剩下一个爆破筒,他呼喊到:“快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阵地开炮!”此刻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他一拉导火索,和敌人同归于尽了。王成,一个工人的儿子,用他的生命换取了战友的安全,用他的生命与那么多的敌人同归于尽。
王芳,王成的妹妹,为哥哥的死而悲伤。但她也很勇敢,,用嘹亮的歌声鼓舞着战士们,用昂扬的曲调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她还用身体掩护炊事员老李,自己身负重伤。
篇9
多媒体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结合的显著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利用它可以拓宽学生感知音乐的渠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加大课堂容量,增强师生互动。巧妙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导入新课,顺其自然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画面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创设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歌曲《我的祖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中的插曲,由于年代较久远,学生对故事内容不了解,所以不感兴趣。鉴于此,笔者用一段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和令人震撼的影片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将把大家带到60多年前。在那个年代,发生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出示两张战争时代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就是战争中的场景。(语气沉重,抑扬顿挫)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忍饥挨饿,抛洒热血,牺牲生命,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的自由,他们坚守上甘岭24天,最终迎来了艰难的胜利。在坑道里,战士们企盼和平,想念祖国,思念家乡,在女卫生员的带领下,唱起了歌曲《我的祖国》。(出示电影《上甘岭》中演唱歌曲的视频)
播放完视频,教师问学生的感受是什么?
生1:感受到战士们在战争中的勇敢与坚强。
生2:感受到志愿军们为了朝鲜人民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
生3:感受到战士们想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景。
这段视频给了学生更多的震撼与感动,使他们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奠定了基础。
二、感受旋律,一目了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的确,在欣赏旋律时,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旋律的走势,会使他们记忆更深刻。
在分析乐曲旋律走向的形态时,为了使学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每个音符的走势,笔者将旋律制作成动画,音乐播放哪个音符,在五线谱上就出示哪个音符。这样旋律走向的形态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是“波浪形” (如图1所示)。
图1
三、现场演唱,理所当然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经说过:“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这部久经传唱的经典音乐作品,笔者播放歌曲原唱郭兰英演唱的视频资料,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有的学生边看边唱,有的学生边唱边学郭兰英的演唱手势,反映出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不感兴趣转化为欣然接受。不难看出,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出多彩的画面和绚丽的场景,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
四、结束语
篇10
作者:萍
唯有思念,能给我向上的动力。
——题记
又是一个花开时节,樱花落地,有些美丽,有些悲伤,想一个含着泪的少女。坐在石头上,望着花瓣,我有想起了他——我的爷爷。
爷爷是一位伟大的军人,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不要诧异,爸爸是爷爷的老小,我又是全家的老小,辈分说的过去。爷爷打仗时还是团长,腿上受过伤,满衣服上的勋章是我最敬佩爷爷的一点。
小时候,爷爷非常爱我,别人给他送来食品,他总是给我吃。看电视时,他总是陪着我看着他看不懂的动画片,也经常带着我去超市买吃的。我渐渐长大了起来,爷爷也渐渐老了起来,但是他对我的爱,对我的关怀,并没有因为这而减少。爷爷从小事就教育我爱国,还给我讲它老战友的故事。后来,爷爷有病了,整日咳嗽,我每天回来对回乡床上的爷爷问好。
有一天,我回到家像往常一样说:“爷爷,我回来了!”可是我并没有听到爷爷对我慈祥的回话,看到的只是每个人白白的孝衣和红红的眼圈。妈妈说:“爷爷去世了!我呆呆地望着他们,望了许久,才将今天发的奖状放在了爷爷的像前,桌上还写着爷爷给我的留言条——丹萍,爷爷现睡一会儿,回来时吃我给你留的锅巴!爷爷就是在睡梦中去的,那么平静,那么安详。
还记得爷爷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我上学前时叮嘱的——好好学习,知识是靠每一节课积累起来的。仅仅这一句话,让我今后的学习有了动力。
虽然后面上学的过程中,有同学们的爷爷去接他们,而我的身旁并没有爷爷的身影。但是,我知道,爷爷永远在我心中活着。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