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文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文学知识

篇1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唐代以前已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它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应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附:

宣州谢眺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谢眺楼:谢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建的一座楼。②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③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建安骨:建安时期诗人的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④小谢:指谢眺。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⑤览:同“揽”。

篇2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素质审美能力 形象思维时尚元素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隐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诗词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加强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成为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然而,在当前古典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重理性而轻感受的倾向,教师只管按部就班地讲解作者生平简历、主要事迹、思想倾向以至课文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等,而学生对诗词的意象、诗人形象的理解无法在心目中鲜活起来,更不要说对诗词的更深层次的把握了。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明确诗词体现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还有育人功能,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铮铮誓言何等洒脱痛快,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白、杜甫的诗歌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古人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只有客观事物使作家“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这时候才会有好诗诞生。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何时了”,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是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但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事实上,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典型概括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游子感伤之情,诗人在“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体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于是它被称为“秋思之祖”。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创造意境,要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诗词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词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引领学生真实感受诗词意境之美,诗人形象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诗词的内涵和精髓也就很容易领悟和掌握了。

如何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时,学生对这种中年人生离死别体会不会多深,于是,我们事先叫他们去图书馆借来《朱自清散文集》中《给亡妇》一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前妻武仲谦生前温柔贤惠、吃苦耐劳的形象及作者的悲痛、思念、歉疚和深深的缅怀之情;通过阅读欣赏,学生体会了夫妻感情的至情深厚,认识了苏轼的词意,进入了情与境谐、以境见志的境界。

3.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诗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统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的节奏。古典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教学古典诗词师生必先吟诵。吟诵不可停留在一般的教师范读、个人吟读、集体齐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特别是音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再发自内心地美美地吟诵,直至见诗意词意之美及诗人词人志趣所在。我国《诗经》中所描写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可以通过节奏起伏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显然表现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诗人忧愁悲伤。因此,从词的外形来看,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情景交融,回味悠长。

三、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象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余地。总之,依据诗中的形象,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理解古典诗词

为了更好地教学古典诗词,还可以借用现代时尚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深化他们的认识。现在,有很多歌词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像《月满西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学生都很熟悉。这里,对于学生,背诵已不在话下,怎样适时增进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才是重点。这时,可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因为如怨如诉的音乐与原作中忧伤而旷达的意蕴往往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会在这种感性的自己喜欢的氛围中深化对原作诗词学习的认识。如在教学古诗《上邪》时,可请学生回顾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得知这首歌词原来由改编古典诗词而来,他们非常兴奋,课堂讨论非常活跃,这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理解更深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了。

“诗言志,歌缘情”。从这个角度说,古今诗歌始终都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主题。我们完全可以把领会现代诗歌作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补充,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从而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如讲授上述李白诗作时,就可先介绍余光中诗《寻李白》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等句,余光中用形象的语言、精当的议论,表达了李白的个性特征与人生价值。先介绍这首诗给学生,可能比单纯介绍李白其诗要有趣多了,效果也会好得多。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学科古典诗词的教学,既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文体性。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如此,才能强化古典诗词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篇3

由于人体穴位都是闭合的,用一般膏药治疗时,穴位无法打开排放湿气,单纯用药只能起一定的消炎和镇痛作用,就像给见不到太阳的花施肥,用再好的肥料,花的叶子照样会发黄、枯萎。

“阴阳红”透骨液,由阳膏和阴膏组成,阴膏又称“开穴散阴膏”,可快速打开闭锁的穴位和经络,排出体内阴气,驱散寒毒,深层透骨,直达病灶,疼痛当场缓解,立竿见影!见效之快,令人称奇!可以说是中药里面更快的药!阳膏又称“闭穴镇阳膏”,可持续补充体内阳气,平衡五行,温经散寒,一阴一阳,治法独特!疗效远非一般狗皮膏药能比!

对各种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关节肿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病等有神奇的疗效!更为独特的是不过敏,皮肤不痒!每次仅需几分钟,夏天照样能用,属国内独创!

“阴阳红”有七奇:一奇:不用贴敷,只需滴上几滴即可,二分钟结束。二奇:见效快!5-10分钟快速显效,立竿见影;三奇:不过敏,不起皮;一般膏药夏天根本不能用,奇痒难忍;四奇:干净卫生,不污染衣物;五奇:一年四季都可用;特别是夏天,独一无二;六奇:纯中药,无激素!市场上很多吹的神乎其神的膏药大多都含有止痛药、激素、辣椒素,大家要擦亮眼睛,且勿轻信!七奇:治病根!按疗程使用,彻底治好!不像一般膏药贴上不痛,不贴又痛,看药好不好不要光看当时,重在长远疗效!

特别提示:武阳道长乃道教中人,平时多游走大江南北,宣扬道家文化,一贯奉行积德行善,道济天下!今将此奇药公诸于众,只为广结善缘,造福大众!冠云寺乃道教圣地,恕不接待任何来人来访者,也不公开接诊患者!武阳道长不追求名利,特委托本人道教学子红霞女士,以微利面向全国邮购推广!但愿众多正在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早日解除痛苦,回归健康!

“阴阳红”透骨点穴液,干净卫生,使用方便,见效神速!对使用过其它膏药无效者,已经对治疗骨病丧失信心者,不妨一试此药,相信不会让你失望的!不要光看广告,要看疗效!只要试过此药的人,相信你会再来买!

奇方名药大多在民间!欢迎患有风湿骨病的患者邮购试用效果!试用每套20瓶190元!医院、诊所、按摩店、代销,量大可批发!

地址:山东青州庙子山冠云寺

购药请一律将款从邮局汇入邮政卡号:6221884530011836908户名:邵红霞

篇4

关键词:高校 文学素质 素质教育

一、市场经济大潮洪波汹涌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中越来越变味走样。中国文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又以其重要的份量,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头兵”、“重头戏”。那么,中国文学在高校教育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应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传播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1.文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国民素质是21世纪中国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不仅需有精深的专业素质,而且应具备相当水准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及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使很多青年学生的自身素质畸形发展,思想贫乏,兴趣不广,境界不高,孤陋寡闻,有的甚至连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都不到位……这样的患了“软骨病”的人才无疑难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业。针砭其“病”因,则是人文精神内涵的极其弱化。我国教育部早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此后,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在积极地呼吁并切实地从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的人文素质普及课,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对于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产生积极作用。

2.文学作为珍贵的精神遗产仍然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实用至上的学习理念呼声日高,文学作用于精神的作用被漠视,文学的价值被淡化。特别是古典文学,往往与无人问津的“故纸堆”一词联系在一起,成为曲高和寡、望而生畏的象征。与国门外的热销相比,中国文学在本民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不受重视。时至今日,青年一代已被西方现代生活方式严重浸染,甚至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而本国的传统文明却迅速流失。

3.中国文学对学生感情世界、心理气质有着微妙而持久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文学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文学作品中内含丰富的“人生意蕴”,包括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人生哲学,乃至生活情趣、审美心理。文学作品简直就是各代知识分子如何体验人生的“心灵文献”以及如何颐养性情的“经验总结”,其心理指向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世界,激励、净化、升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等。

二、高校素质教育虽然已倡导多年,多数高校也都以各种形式,多层次有节奏地开设文学素养课程,无疑为在校学生涵养丰富人文知识底蕴提供了可能。但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负面因素同样促人深思。

1.起码的古典文学常识的缺乏为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在校生多为80年代生人,读书不多,阅历尚浅,知识面窄。多年来,学生主要面对应试教育的教材,其中古典文学知识含量极低,必然缺乏起码的古典文学常识。加上主修专业的观念很深,对选修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轻视,学习十分被动。作为任课教师,虽然不奢望学生对选修课投入过多精力,但起码的文学常识的缺乏的确为教学带来障碍。

2.已有的文学知识多由大众传媒得来,难免断章取义。据考察知,在校学生获取古典文学的途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由于传播形式所限,只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学风浮躁无法静心读书,又想走捷径,利用古典文学装饰“门面”,注重收集所谓的“名句”,不求甚解,常背离诗文原意妄加运用。这种急功近利、囫囵吞枣,不想通读全诗、全篇的“快餐化”行为,使原本就浅尝辄止式的授课更加浮光掠影,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空谈。

3.注重故事性、传奇性,对小说戏曲与诗歌散文厚此薄彼。多年的教学中可见,学生对于戏曲小说的兴趣则明显超过诗歌散文。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前者或郎才女貌,或英雄好汉,或神仙妖怪,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相当的传奇色彩;二是往往不再需通读全诗、全文,由老师来复述情节,可跳开通读全文、全诗的枯燥环节。虽然这种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显然差异的课堂氛围不能不令人堪忧。诚然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深刻的哲理与严肃的思考已不再为人所追求,但将曾在凝铸和塑造中国文人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古典文学的“正宗”――诗歌、散文轻易抛之的确可惜可叹。

三、高校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与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授课范式,建构起自身的开放的模式,全新的文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多向度、广视角、开放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文学知识应当内化为个人素养的教学观。著名的美学家叶朗曾经谈到:人文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是包含价值导向的教育,在于向受教育者传达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引导其去追求人的完美化,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当前时代语境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文学教学观念,把“文学”和个人的素养结合起来,不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而应强调对文本本身的整体关照,可以不求甚解,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学素养”的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塑造出健康的具有开创力的精神品格。

2.遵循学术性、趣味性与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当下,传统文学所面临的反对的声音无非是内容过时,缺乏应用性等几方面。学者吕永林说过:“必须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元素带入其中,尽可能的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此外,课程应有一定的学术品位,内容涉及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链接文本,引入课堂;同时,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文史知识、耐人寻味的作家生平、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任课老师不断发掘,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教学效果。

3.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指运用以文本为中心链接相关知识内容,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既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对老师提出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将课堂涉及的冰山一角,号召、指导学生课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丰富、充实、掘取,并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然后提供交流平台,这有利于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自我运用知识的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素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虽像韫玉怀珠那样重要,但却与时代语境存在着难以某种程度的悖离。在市场经济的巨浪滔滔中,一名教育工作者唯有对文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其尴尬处境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为更好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詹效之:《燕喜词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篇5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篇7

(1)促进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2) 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加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名称:趣味文学知识竞赛、主办部门: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三、活动主题:拓展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四、活动形式:公共管理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共13个班,每班派4名代表参加

此次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竞赛题目难度逐渐增加。

预赛:通过抽签决定分组,有一个班级可以通过抽签直接进入决赛,其他的班级4个班一组进行一场比赛,共三场, 每场有一队胜出,参加决赛。

决赛:共一场,四个班进行比赛,决出冠军队和优胜队。

五、竞赛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2、 中国近现代文学知识;

3、 外国文学知识;

4、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生平故事;

六、比赛流程:

18:30选手检录,智囊团入场(领队签到)

19:00比赛正式开始

第一轮:

独闯奇关(个人必答题)——选择题,每题5分,每位选手一题,答题时间不超过10秒,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共四套混编题,每队选一套,每位选手,按编号轮流回答(例如:甲队2号,乙队2号,丙队2号……),不允许讨论。

第二轮

共渡险关(团队必答题)——问答题,每题10

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每队3题,答错的题目其他队可以抢答,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由各队队长代表本队轮流回答,选手之间可以讨论,每题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15秒,

第三轮

知识陷阱(团队互选题)——选择题,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名人轶事”四套题,由各参赛队轮流选题指定其他任意参赛队回答(第2种方案 :每队都有一题需要回答,选题权利在其前一队,例如:1队给2队选题,2队给3队选题~~~~)。若选手答不出 可以求助本班的智囊团,选手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智囊团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每队一题。每人的答题时间不超过15秒。

第四轮

争分夺秒(团队抢答题)——选择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每题的答题总时间不能超过10秒。答错、超时或犯规 不扣分,但将丧失下一题的抢答机会。

(共10道选择题,如果出现平局,可通过增加抢答题,决出最后名次。)

七、 比赛规则:

1、各队参加比赛应按时到场,迟到10分钟按弃权处理。

2、第一轮个人必答题环节其他队员不能代替或告诉其答案。否则此题作废。

3、第三轮团队互选题环节,智囊团答题应有序,若出现混乱局面评委可决定取消该队智囊团答题权利。

4、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后,若某队对结果有疑义,可在赛后向工作人员反映,不能打断主持人,扰乱赛场秩序。

5、第四轮团队抢答题环节各队应遵守赛场秩序,在其他队获得答题权利后立即坐下,不能和其他队抢答,若出现扰乱秩序的情况,评委可酌情扣分。

八、时间要求:

第一轮 共16道题 四个队答题时间共3分钟。

第二轮 共12道题 四个队答题时间共计3分钟。

第三轮 共4道题(共准备16道题)四个队答题时间共计1分钟。

第四轮 共10道题,准备15道题。大概3分钟以上。考虑到主持人串场词、选手讨论等其他问题所须时间,预赛每场比赛大致需要1小时左右。决赛因有其他环节,时间适当延长,不超过2小时。「 1

奖品设置及资金预算:

决赛结果出来后,评比出第一名为冠军队,第二名为优胜队,第三名、第四名为优秀组织奖,颁发奖状和奖品,奖品可为相关文学书籍(第一名),笔记本、学习用品等(第二、三、四名)。全部奖品所须资金大致须100元左右。其他物品如笔、水等所须资金大致为10-20元。整个活动所须资金大致为120元左右。

九、相关部门工作:

1、宣传部负责前期宣传,包括展板、黑板装饰。

2、办公室负责物品提供和回收以及赛场布置。

3、纪检部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护以及选手和观众出入场的引导,和对整个比赛进行监督。

4、组织部负责和学习部相关人员一起对比赛时间进行控制并抽出机动人员作好相关协调、沟通工作。

5、文讯部、网络部负责对赛场的情况进行报道,形成文字并通过院网络进行宣传。

备注:为了增加本次比赛的趣味性,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参与的人数,决赛时增加才艺表演环节.

话剧表演要求及评分细则

一、要求:

1、比赛形式:以名著或知名小说、剧本为依托的话剧比赛。

2、参赛队: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由参赛队所在班级的非参赛同学参加

3、比赛顺序:由各队领班抽签决定。

二、评分细则:

1.表演分(9分):演员吐字清晰、语音标准,表演大方得体、形体动作准确优美、自然 生动、细腻有感情,能充分把握剧中人性格特征;

2.内容分(6分):剧目要突出主题,关于名著或知名小说等方面内容,内容积极向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质;

3.服装、道具及场景布置分(2分):服装要符合剧中人的身份、特点、合体、大方,场景布置及道具安排要能准确反映剧目表达的内容及环境;

篇8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教育;本质;功能

一、引言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从古至今在教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文学教育就是一种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赏析等,使人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文学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当前社会大力倡扬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培养真正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达到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文学教育的现状和本质

这些年来,我国学校文学教育有着逐渐走向“知识框架论”和“制度政治化”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喜欢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学美感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脱离现实的知识视野,喜欢把文学教育围绕思想政治来进行,缺少开放意识和平和的心态。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都日渐丧失。在这种教条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学生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甚至对世界的感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学到的是褊狭的文学,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贫血,无法拥有丰富的精神空间,思维方式只能是简单而单向的,言语方式也就会失去鲜明的个性特征,最终无法真正形成学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真正的文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吟诗诵曲,参与文学赏析活动,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长日久人人会变得谈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文学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因文学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历史性、审美性和语言艺术性特质使得文学教育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增进人的智慧、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语言更文雅、知识更全面、情感更丰富、意志更坚强、行动更有力。文学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生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节个人情感,培养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形成高雅气质和健全人格,而且这些功用可在生动的文学教育中自然地完成,为其他课程教育所难以替代。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文学的审美意识、思想承载以及它的浪漫情怀都是人类生命智慧最综合、最神奇的表达,文学的这种伟大之处可以帮助抑制存在于我们社会的种种暗流振奋国民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时期文学的教育功能

1.中华名族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首先是民族的,因语言、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的文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祖国语言,去欣赏祖国语言,去热爱祖国语言,引导他们去爱祖国的山河大地,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学发展源远流长,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唐宋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大观园中里永不凋谢的花朵,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之倾倒。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不仅仅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产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与依恋,从而培养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更能从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这些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学、人物传记,虽然并不能直接地参与世界的改造,但它们却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渴望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能唤起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感受,能唤起一个人坚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信念,这些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和价值观广泛渗透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去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这就是我国古典文学教育应有的教育价值。

2.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属于全人类的。文学教育只有既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养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通过世界各国文学这扇窗户,我们才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精华,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有裨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外国文学,我们是学人生、习教养、长知识、阔眼界。在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处世方法、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外国文学今后还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影响年轻的一代。如同哲学、历史、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一样,外国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问,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养、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断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外国文学在广泛涉猎、表达悟识和再现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是一处蕴蓄丰富的精神矿藏,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去开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日常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以外,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透彻的分析与讲解,把文学作品研读与人生问题,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阅读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世界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3.文学教育的情感审美熏陶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文学具有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文学所表达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别,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大凡富有强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唤起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怀,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极为有利的。实施文学鉴赏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本是一幅穷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画面,可是一旦把它作为客观的形象、作为审美的对象表现出来,拉开了现实环境与主观感受的距离,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而意境深远。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学教育还具有激奋人的情绪,进行宣传、鼓动的作用,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提高斗志,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文学”。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也十分崇尚尊师重教。《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并把它看成是“与天地同理,与万物同久”的亘古不变的法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证明了古人对师长的尊重。总之,中外文学教育都十分注重对人的情感审美熏陶,也许这也是文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兴网络文学教育的合理扬弃

文学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压抑而要换用象征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产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来拓展自身的产物。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上的一些格调不高、缺乏审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传播,影响他们的人生信念以及价值选择。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网络文学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满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网络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实,然而这唯一的真实能够彻底摒弃当前种种束缚学生身心的弊端,从文学的特性出发,让心灵自由、思维自由。网络文学充分尊重每一个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 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与探索,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见仁见智。当前,如何摒弃网络文学的糟粕,让优秀的网络文学课程走进高校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热点问题。总之,网络文学是一门面向“现实”的课,它需要更多建设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规范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是网络文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要从虚无缥缈的网上走下来,去感受现实生活,充实学习生活,增加社会实践与体验。只有在这种有现实社会支持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才能够真正实现道德审美主体的自律,并内化为主体的自觉,从而表现出不凡的有着鲜明主体生活色彩的网络文化。

五、总结

文学教育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使学生提升素质,修身养性,提高艺术思维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人的发展起重大影响。在今后的文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尽量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修养的不断提升,从而体现出文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许静.浅谈古典文学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J].辽宁教育.2005,(5).

篇9

关键词:中国文学 唐诗艺术 公开课 课堂教学 文化传播

1904年5月,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印《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古代文学史教学的现状,认为其面临着教学课时持续减少、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降低等多层困局,有的主张走突出能力培养路线,有的主张走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路线,有的主张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欲以化解危机[2]。笔者认为,在开放教学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文献的获取已不成问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唐诗艺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缘自主讲人2007年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开设的唐诗艺术课程,2008年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时分说声律(上下)、立意(上下)、结构(上下)、语言(上中下)、比兴、剪裁、情景、言意(上下)、技巧(上下)、时空(上下)、诗画(上中下)二十一讲。《唐诗艺术讲演录》,没有一句诸如“帅哥”、“酷”等当下开讲人插科打诨的现代语,而深切感受到的是其教学的严肃性和艺术性[3]。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资源,《唐诗艺术》公开课取其精华,编为概论、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十二讲。2013年5月,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深度:教学内容的学术性

平心而论,百家讲坛传播和弘扬经典功不可没。但它并非完整、严谨的文化课程,它使经典更为通俗化、更为平民化则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以踏踏实实研读经典为主要宗旨的教学背道而驰[4]。《唐诗艺术》公开课选取若干重要关目,如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予以集中而深入的解说,重艺术赏析,更重创作脉理的探寻;重文本解读,更重理论概括。

而将某些问题集中起来,更便于把耳熟能详的唐诗讲透。譬如讲唐诗“技巧”,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此诗采用的是一种排除法,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广而狭,凝聚于一叶“孤舟”,进一步聚焦到一个老翁,聚焦到老翁的一个“独钓”的动作,再聚焦到诗中没有出现的钓钩。再举柳宗元另一首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重点谈与聚焦式相反的发散式、扩张式手法,使读者对诗人欲化一身为千亿而散上各个峰头的设想获得真切领会。大学课堂要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始职能,即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保证本科教学要求,以区别于高职教育目标。

二.温度: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应加强现实感、生活感、亲近感。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古代文学应该“活”在当下[5]。例如讲唐诗“对偶”,从缘起和发展、种类、艺术及其功用三个方面,结合生活中的“偶”现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调诗中对偶扩展、改变作者的思维方向的特殊功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领悟的启迪。再如在“立意”一讲中,通过比较中唐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白居易《买花》、陈陶《陇西行》三首咏春之作,意在说明角度新颖、巧妙传神和与众不同是唐代诗家追求的立意标准。

讲课是一门艺术,能不能把课讲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坏,也不完全在于知识面的广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能否授人以渔,让听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进而由此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三.广度:课外学习的研究性

在《唐诗艺术》这门课里,很少单独讲述抽象的理论,也尽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赏析,而是试图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理论为线索,顺藤摸瓜,获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深入解会,并围绕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受国家精品课程技术规范,课内传授容量有限,关键还是课外的温故知新。

譬如中国古代的诗论中有三部书是不可不读的:第一部《文心雕龙》,要精读,借助此书可以在创作、鉴赏、文体、理论等方面,对唐以前的中国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二部,严羽的《沧浪诗话》,这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力作,而且在某些方面如妙悟、兴趣、韵味等方面有较大升进,对此后的诗论特别是神韵一派极具影响,借助此书可以对唐宋诗的特点有一个较细密的把握。第三部书,就是叶燮的《原诗》了,此书字数不多,是一部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诗的学理性著作,其中一些见解远超前人,如果能抽出时间,不妨去细读一下,一定会有收获的。个性化学习是大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又与研究性学习相关联。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一时难以体现课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向Coursera、Udacity、edX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借鉴组织方式。

四.高度: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近年受到国家的重视。有学者将专业规范纳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术规范的教育落到实处,包含学术道德层面的、研究方法层面的和具体技术层面的[6]。因为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培养目标,所以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精神是要必须掌握的。受时间和录像技术要求的限制,公开课实践教学一时难以展现,只能放在第二课堂进行,如对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作些比较考察,运用比较专业的话语,分析其文化意蕴。

如果能进而通过学习唐诗的立意、剪裁、声律等知识,尝试古典诗词创作,就更能体会唐诗艺术的真谛了。除了平时勤于练笔外,加入校内外诗词社团是条捷径。若想进一步提升,可参加高层次免费学习班。如中山大学“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招少量本科生旁听学员),聘请两岸四地著名学者、诗人授课。此为真正的诗歌实践教学。

五.厚度:教育技术的互动性

读图时代不可回避,对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更是教学必备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本应能引起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变化,体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精神而走向广阔的课外世界。然而,有时新媒体过度使用和粗制滥造,却妨碍了课堂教学和伤害了学生胃口。具体到人文学科尤其是诗歌艺术,则更要精心设计课件,否则就会注重了形象性,却忽视了文学形象感知的间接性特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就是这个道理。

六.亮度:课程考核的创新性

讲课大可即兴发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获得师生互动、兴会淋漓的效果。譬如律诗所以要对、要粘,就是为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好比一把折扇,可以收放自如。在唐代格律诗的ABBAABBA式中,不仅是上联和下联之间互相粘合,而且首照应,首句是A,末句也是A,起点预示着终点,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整个形成了一个首尾圆合的环形。这不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吗?但演播室全程录像,还是与平时课堂情境有别。譬如既有山西省太原市网友“引经据典而又通俗易懂,学术功底厚重”的赞赏,也有浙江宁波大学网友“内容很好,就是讲得平淡了,缺失了唐诗的热情”的关注,这恰恰是开放课程的特色,受众与单纯大学课堂层次相对一致不同。

有时怎么考决定着怎么学,进而影响着怎么教。同时,还涉及到怎么“管”。一般来说,知识性考题不宜超过40%,原典诵读默写可占20%,而不低于40%的含量应放在个人论文、小组作业和课外实践上,基本规范前提下可不拘形式,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再进一步说,如果有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古典诗词,也完全可以拿到课程学分(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曾出过对联题),当然教学管理改革要跟上,教师应拥有课程考核自。

因为《唐诗艺术》背后有专业技术制作团队,课件都比较丰富、精美,但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要还是老师放、学生看的单向传播。在师生共同投入上,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而开放课程的优势,也为受众赐示批评提供了条件,使大学课堂更有益民生,贡献社会。

方兴未艾的“慕课”潮流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7]。学生的学习方式颠覆着教学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相应演进。出新是必要的,但具体到传统学科,则要具体分析。另外,现有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仅就课堂教学规范要求而言,就可能束缚了某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的体会,值得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

中央大学期间,一些狂放的教师每以恣肆的作风进行讲学,林损讲《老子》,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讲了两个多月;徐英上课,只拿两支粉笔进场,对那些手持讲义和参考读物的教师反加讥笑。小石老师因系两江师范学堂出身,备课一直很充分,教学效果特佳,但也总是完不成教学计划。其它教师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学计划的也很少。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过去一些水平高低教师常是随便谈谈,聊聊掌故,甚至攻击他人,自诩高明,但他们确有两手,否则也站不住脚。到了六十年代教师队伍加了不少新人。这时开始使用材,教师上课时,不会再发生什么离题的怪论,大家都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不再强调什么个人心得,研究成分大为减少,对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人才而言,可未必有利[8]。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文系教学时段最长的一门主课。这门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这里从《唐诗艺术》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入手,取法乎上是也。

参考文献

[1]刘敬圻.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69.

[2]李秀华.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90-93.

[3]王志清深入浅出的技巧和境界――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评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42-244.

[4]毛振华.改制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87-89.

[5]欧明俊.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38-41.

[6]苗怀明.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学术规范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56-57.

[7]桑新民.“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5.

[8]周勋初.教学终身 甘苦备尝――教育生涯中的突出事例[J].古典文学知识,201(2):3-12.

篇10

一、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了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许多优秀的作品文辞兼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诸多的教育意义。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二、带领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魅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其崇高的文学艺术魅力来吸引中学生走入古典文学作品的神圣殿堂。

(一)引导阅读,体会诵读之美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语音意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文言文就是一种鲜活的语言,许多文言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感情充沛,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只有通过诵读这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学生才有可能建立语感上的联系,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咏三叹,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流露的低回哀婉,韩愈的《马说》中一句“天下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更叫人思绪万千。这些文章只是反复诵读其音乐美就令人心醉。只是不要让诵读,流于形式,成为疏通字词的途径或应付考试默写的无奈之举。这样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便错失一片风光。

(二)合作发现,体验探究之美

文言文中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古今字义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现象,还有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再学习其他文言文时,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自学能力。如学习《桃花源记》时,一个小组把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个小组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由此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在九年级学习《出师表》和《隆中对》这两篇课文时,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感受与辨别历史、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有何不同。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在诸如此类的探究活动中一定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相信我们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一定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古为今用,感受穿越之美

文言文是古典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美葩,许多文言文文质兼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丰富着我们的思想,给我们美的享受。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对一些篇目中的精彩片断,我们可以拿来作写作素材,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故事设计结局,有时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一番唇枪舌战。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文章,教师可将全班分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解决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问题,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在课堂上留出小组编写剧本的时间,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埋头苦读,忙得不亦乐乎,却还乐此不疲。在学生演出的掌声、笑声中,学生们既掌握了文意,又体会出了人物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理解,更与文中的历史人物经历了一次美的穿越。

三、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这句话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同样适用。学生要想在课堂上高效学习,必须养成以下几个好习惯:

(一)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农村学生到初中之后才整单元的接触文言文,而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常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异读等复杂情况。所以,提前预习十分必要。而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预习首先需要读准字音,其次要注意断句、停顿。要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圈、点、批、画。在预习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预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经常诵读的好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三)动手积累归纳的好习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积累。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字词的同时还要记得做好语法归纳,语法归纳就要把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一一归纳。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整理。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要学好古文非一日之功,学生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