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小故事大道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励志小故事大道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篇1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核电认知 核电接受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举世瞩目,在世界范围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并对周边国家地区的群众心理造成难以平复的伤害。在我国,“盐荒”的出现无疑印证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国民身心而产生的威胁,“盐荒”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对基本核电认知能力的缺乏。

而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水平,也即熟悉性(Familiarity)则是影响公众接受性一个重要因素。美国风险学者Barke Rothman和Lichter等人调查发现,随着对核电熟悉程度的提高,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也越高,其中公众、科学家、能源科学家和核能专家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60%、76%和99%。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当然也是作为核电认知能力普查的一个不可忽视而重要的群体,本文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在福岛核事故前恰巧对某高校大学生针对核知识的了解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的工作,在事故发生后针对同样一个群体做了相同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某地高校大学生。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核电相关的基本知识及核电接受的态度,获得相关核电知识的途径。

(三)调查方法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某高校7个学院78个班共3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以自愿为原则。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录入,用SPSS 16.0软件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分别为事故前3000份和事故后3000份,前后收回问卷分别为2917份、2845份。其中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7.23%、94.83%。见表1

表1: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知晓情况

(一)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认知知晓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某高校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影响。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了解情况与核事故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二)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接受的情况 如调查显示,在福岛核事故前,某高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支持人数高达1980人(66.64%),而反对的人数却只有937人(33.36%)。而福岛核事故后,支持人数下降到1643(57.75%),而反对人数上升到1202(42.25%)。事故前后通过SPSS16.0录入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我们能确定,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及核电接受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

(三)大学生获得有关核信息的途径 对于核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网路、报刊,相比之下,朋友、免费材料、学校教育对人们认识核影响较小。而其它方面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只占17.29%,见表2。

表2:大学生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情况

三、讨论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核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涉及军事,又曾发生过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大面积污染,并对健康和生命造成持久性威胁。在他们心目中,核被抹上一层神密的色彩。根据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行为与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会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对某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当核事故发生前,他们很少会质疑核电政策,核能认知能力与核电接受性良好。但当发生核事故后(如福岛核事故),影响颇大,造成地区较大的污染,人民流离失所,这种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信任感急剧下降,从而使大学生对核电的安全性表示质疑及核电的接受性下降。事故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变化和核电接受态度的改变无疑证明的这点。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也是因为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一种匮乏的表现。在调查过程中,我曾问过一个被调查的大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核电,这位大学生说道:“核电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具体概念。我们知道核电站用的材料就跟原子弹一样,一旦出现事故就不堪设想。但对于核电的其他信息,平时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只是偶尔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新闻而已。”所以,他们真正害伯的是潜意识体现的核弹,而不是核电站,而在为抑制对核弹的一般的模糊不清的恐惧时产生了“抑制逆转”,正好由一种具体而近似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物体就是核电站。

根据国家能源危害数据统计,每年燃煤发电、石油、天然气、液化丙烷气、水电大事故数及死亡人数远远大于核电,见表3。之所以核电站事故的爆发影响之广,是因为核事故一旦爆发,危害是其他能源远远不能相比的。所以他们把对核弹的幻觉投射到核电站上。于是,受首因定律作用的影响,即当信息先后出现,在脑中加工,对现象相似性进行类化定型认识时,先入为主,而产生的偏见。将凡是带有“核”字的名词,都与核武器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头脑中即刻产些危险、可怕的联想。结果是核电站成了核武器的“替罪羊”。

表3:事故短期致死人数比较

而这次日本福岛核事件又通过媒体的频频传入,导致得知这些信息的大学生对核电站建设与发展神经紧绷。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核信息的了解的主要途径集中在网络(87.13%)、电视(77.08%)及报刊(57.46%)(简称媒体)。但当今的媒体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更好的吸引广大公众的眼球,在报道中往往把负面的作用被夸大了。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正面信息传播的效果较差,导致人人谈核色变,形成了“切尔诺贝利阴影”心理效应,又如2008年9月17日,香港《明报》报道了田湾核电站8月底曾发生变压器爆炸事故,并引发火灾的消息,但随即“人民网”消息指出“田湾核电站爆炸消息不实”。按照国际核事件的分级原则,田湾核电厂事件为O~ 7级中的0级,属于一般事件,而香港《明报》的不实报道给人们带来了恐慌。据调查分析表明,被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对核知识都十分陌生。而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媒体大肆宣传,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被媒体的不恰当的夸大宣传,从而导致他们对核而产生恐惧。因此不少大学生单凭媒体的报道,胡乱猜测,自然而然对核电站的安全产生疑虑和不信任,可见,在有关核事故的信息传播方面,应该重视信息披露的程度问题。所以在这次调查分析过程中,大学生对核电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及核电接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不实夸大宣传。

四、建议与总结

核能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技术发展成熟,二是政府支持,三是被公众接受。核能最终是要应用于社会的,因此,被社会公众接受是核电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核电,作为新能源,它在我国起步晚,并且,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做得较少,就对大学生而言,关于核电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们应在高校中普遍开展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首先,应该通过深入、扎实、全面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核电接受性的现状,特别是对一个时期内带有方向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校园广播或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大学生对核电的知识的了解。

其次,加强大学生与核电之间的沟通,逐步引导大学生参与核电监督,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大学生对核电的了解,并在核电的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建议核电站设立大学生接待中心,普及核电知识,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对解除大学生对核电的疑虑很有必要。

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核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全文上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中对核电站存有一定的误解和恐惧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接受程度并不乐观。希望我国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核电知识的普及教育,为核电发展营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宁乐,李宁宁,杨广泽.核电站周围人群核焦虑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1.3.20(1):9-11

[2]徐.我国城市核恐怖心理分析与对策[J].

[3]陈钊,孔吉宏,耿明奎.广东省核电公众接受性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4-139

[4]郭裕中,李昌举,卢同.西方公众对核电站安全的忧虑[J].辐射防护通讯 1988(1):8-16

[5]雷润琴.我国核电站建设的舆情分析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08:63-65

[6]时振刚,张作义,薛澜.核能风险接受性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 2002(3):193-197

[7]陆玮,唐炎钊,杨维志,赵宏中.核电的公众接受性诊断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21-23

篇2

成功的含义

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成功意味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宠。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的自由。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维生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上面的描述还可以无限的延长下去。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而仅仅自己认为自己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真正成功。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他都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尽管这些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对外的托词,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但是任由这些观念泛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在社会上流淌,人刚开始就象一个个棱角犀利的岩石,在这种抹杀个性的观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变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没好的憧境,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期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常规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作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是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的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记得在学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车组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她的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由于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使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腹的感激和赞扬。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就象一部汽车,而期望就象汽车的变速档,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象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档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象一辆只有低速档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关于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颤颤惊惊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他们也会维持他们的自信。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象是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作好了准备。对于他们,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潜在含义常常是要人们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自满等等。其是这种专挑缺点的“自知”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要发展的。要知道“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现代人虽然可能达不到古代君子的内省标准,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向和内容对人很大的关系,只看自己的缺点好象千百遍地听人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不准干这,不准干那.....”,但从来不知道自己哪儿行、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情景是令人非常绝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出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正象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成功的到来也正如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幅对联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那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自我评价”--你认为你行,你就能行,你认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看了成功的含义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成功人士励志故事

2.有寓意的励志小故事

3.有寓意积极心态故事

4.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篇3

在试读中,学生有阅读困难,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如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问同学、查字典,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其次,有合作的形式进行对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试读的机会,课堂教学时间无法得到满足。但是,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班级中寻找合作伙伴,两人一组进行对读。这样做不仅能节约时间,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积极作用。当学生在试读、对读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交流汇报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交流,不同小组间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朗读结果得到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其阅读兴趣。当然,交流后教师的反馈也不可或缺,特别是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解决和对长句的指导朗读等,教师不仅要给予指导,还要给予示范。最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力求让全体学生读到通顺,在交流反馈阶段,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是为学生的朗读清除障碍,而再次朗读则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巩固。

2熟读成诵,促进理解

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教学中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范读。在试读、交流中学生能将文章读通顺了,但对重点词句、长句、中心句等的阅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节奏和速度上,教师的范读能给予学生较好的引导,因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最善于模仿。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但选择中要注重保证选择的范读材料的准确性和引导性。其次,学生自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不看拼音的情况下能正确朗读,切在速度和节奏上要更准确。在学生自读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指名读、齐读、默读等方式,而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默读也好,诵读也罢,只要能有利于学生把文章读熟即可。当然,其中也可以穿插对读,特别是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来进行比赛读是不错的办法。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后进行汇报反馈。汇报反馈的内容因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和困难。谈收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彼此间进行方法学习,而说困难则是再次进行疏通,保证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能做到准确朗读、熟读成顺,为阅读理解奠定坚实基础。

3带问阅读,整体把握

带问即带着问题去读。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方向或问题为引导,学生的读会变得空洞,不知道读后要做什么,该从哪些地方去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是问题的设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故而在问题设计上以基础性问题为主,多为通过反复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以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打井人》为例,问题可如“谁挖井?谁吃水?水是怎样的?怎么挖井的?为什么不忘挖井人?”也可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更难的问题,如“文章讲了谁做了一件什么事?”当然,对提出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也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这需要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其次要注重学生体验的生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太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要“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将读中所获得体验表达出来。同样是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叫”,有的学生接着说“我还知道和刘胡兰呢!”有的学生则说“葛洲坝的人喝的水好脏哟!”还有的学生则说“老师,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4拓展阅读,拓宽视野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读书氛围;培养习惯;品味书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24-01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应完成100万字以上的阅读总量。数据的比较,课标的要求,把如何培养师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唤醒师生的自主读书意识这一课题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打造书香校园”的设想,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温馨的校园标语文化

校园标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我们开展了“最佳校园标语”征集活动。“最佳校园标语”可以是书中锦句,可以是名家名言,可以是经典诗词,可以是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是自主创新的好词佳句。我们评出十条最佳标语,并在校园醒目位置出示。如阅览室的“读书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音乐室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走廊里的“不要喊我,我怕吵”,花坛中的“不要踩我,我怕疼”;墙壁上的“不要摸我,我怕脏”等等。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语句给人带来了爱的感受和美的熏陶。

二、浓厚的师生读书氛围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成长,不仅是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教师带头读书。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可以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是使教师获得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成长方式。《细节决定成败》、《爱心与教育》、《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引论》等中外教师读物成了我校教师们的案头必备。为鼓励教师读书、学习,每个办公室都配备电脑,安装宽带,教师还可以进行网上阅读。为教师设计教师读书摘录卡,每学期还举行一次教师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和教师演讲活动。教师不仅要读自己的“书”,还要广泛地阅读儿童读物,探索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途径。教师读书提升了教师的人格,陶冶了教师的情操。同时也为学生作出了表率。

我们倡导班级读书要好五个一:一读一讲一报一卡一本”。“一读”指每周一、三的早自习为“晨读”,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交流看书的体会或是向大家推荐好书,“一讲”指每周五早自习为学生演讲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报”指的是每双周每班出一份读书手抄报,将学生在此期间读书的内容物化成班报,让学生学会了资料整理,学会了合作。“一卡”指的是每生都有一张记录自己每月读书情况及收获的反馈卡,并要求家长做简单的回言,或是同学间互相评语鼓励! “一本”指的是学生的观察日记本或读书笔记,这种以读促写,以读知写,以读学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读书活动的一个升华。

学校图书馆也是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库。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师生定时开放,有专人管理。我校的图书室在新学期又增添了10000多册新书。现有近十万册图书,在这里师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品味着书籍的芳香。

同时配以各种活动以促读书。如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开展评选评选出 “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读书星”等活动并进行了颁奖。五月份是我们的读书月,“母亲节”我校还举办了征文活动和师生绘画书法展示。参加活动的师生们表示,读书月活动不仅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网络、图书的运用能力,更为大家搭建了表现自我素养的舞台,充实了文化积累,有利于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

步入一钦厅,电子屏幕上闪动的校训:“读书、博学、勤奋、创新”,把读书列在首位,可见对读书的重视。漫步在这优雅的长廊,你一定感觉正在畅游书海。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个个跳跃的方块字,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整个一到四楼的教学楼长廊是我们师生打造书香校园的成果展。这里每一幅作品都出自师生自己的手中,整个长廊分为六大版块:好书伴我行、美文再现、书香点点、心语片片、我读书 我快乐、我爱写汉字、小故事 大道理。四个楼层,每班都有一块属于师生自己的天地。

同时,各个楼层还有不同的风格,如一楼的励志故事,伴我成长,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伟人和外国著名作家热爱读书的故事,还有反映师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版面、有校领导和教师研讨打造书香校园的具体做法。

二楼再现了《论语》、《弟子规》、古诗词等经典文化,让我们回溯源头,传承文明,用优秀文化充盈自己的心灵,丰厚人文底蕴。

三楼是“校园书香浓 读书结硕果“,这一版面记录了孩子作品发表在个性化作文上及其它刊物上的丰硕成果。

四楼主要内容还有:童心童趣书画展 我们的口号是“校园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师生共参与,展我新风采”。这里是每一位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这里是每一个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这里有师生的绘画、软硬笔书法、师生佳作。因为有了今天的培养,他们就是明天的启功、达芬奇,他们就是未来的莫言、高尔基。师生在这里用艺术点亮人生,用行动实现梦想!

四、整合课程,增设阅读课

好书是良友,终身不可离。我校在校本开发工程上做出了大胆改革,引入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学期对各个年级古诗诵读都有明确要求:规定背诵的篇目及数量,至六年级毕业前会背古诗80首,背诵时达到:有韵味,有节奏,有感情。

篇5

模仿≠COPY

期刊市场上的跟风总是一波接一波,畅销期刊的身后尾随着诸多跟进者的现象司空见惯。《读者》的无限风光自然羡煞不少人,各种翻版已经不计其数。况且文摘期刊相比原创刊物,既无需花费太多的采访成本,拥有现成的,庞大而丰富的“采样大库”,挑挑拣拣的编辑模式又看似最不伤脑筋,自然更被许多人当作投入低、见效快的办刊捷径,因此,文摘类新刊不断涌现,纷纷上市“赶集”,阵容日益庞大。

那么文摘期刊这个“香饽饽”究竟好不好吃?《读者》等成功者的光辉历程是否能再次上演呢?

如果说对成功者的模仿是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走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期刊市场上时常可见用与《读者》等极为相似的刊名和雷同的版式设计,加上拼凑的内容粉墨登场的新办文摘期刊,这种“李鬼”扮“李逵”的把戏太容易被识破,而且一旦识破就再也玩不下去了,可以说是最为拙劣的模仿。

且不说这种急功近利的低层次模仿,即便是亦步亦趋地跟随《读者》等领头羊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也没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读者》珠玉在前,读者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一个复制品呢?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被复制,在激烈的竞争下,同质化、低水平、小规模的文摘期刊最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困境。

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是为了伪装成巨人自欺欺人,而是为了看得更远,学习借鉴成功的关键要素,举一反三,并敏锐地捕捉成功者尚没有涵盖的市场,这才称得上是高明的后进者。

2003年8月创办的《意林》内容形式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影子,甚至连刊名都可以追溯到《读者》的一个栏目“意林”。但是《意林》的模仿决不是简单而盲目的,它的眼光和谋略都颇为独到,瞄准了文摘期刊读者群中的青年,尤其是学生,打出了“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旗号,用比《读者》等更为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趣味性和哲理意味的文章迅速吸引年轻读者的关注。《意林》的办刊理念是“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智慧”、“道理”、“意境”并不新鲜,可以看出从前辈那儿获取灵感的痕迹,然而即使同样煲的是“心灵鸡汤”,一则以“小”,一则以“大”,“小”与“大”的比对碰撞出的光彩就很引人瞩目,深入而浅出,举重若轻。这种别出心裁让《意林》面世不久就受到青年读者的追捧,不仅70多万的期发行量在新刊中相当抢眼,《新意林》、《意汇》等追随者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意林》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同样定位学生读者,同属于励志性的文摘刊物,2003年创刊的《格言》却没有被《青年文摘》的路子缚住手脚,更没有在《读者》的人文关怀里纠缠不休,而是打出了一个漂亮的S球,提出办国内第一本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杂志,精准地填补了我国文摘期刊市场的一个空白。创刊人周德东说,“哪个有大成就者,不是操纵语言的高手?而哪个青少年不想有大成就?”正是如此精奇的定位令《格言》“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那么,如何吸引思想开阔求新求奇的青少年呢?创刊伊始,《格言》不仅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在内容运作的推陈出新之路上,走得更是坚决。“三人行,没有我师”、“英雄所见不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近朱者黑,近墨者赤”,这样乍看让人匪夷所思,细读之后又会心一笑的对经典格言的“逆向解读”,与时下青少年的讲究个性、追求卓然独立完美契合,引导他们用崭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打破那些固若金汤的常规,抛却“格言”中已经落伍甚至迂腐的成分,发现新的实用价值。这种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的“反常规思维”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深刻的真理,既不装嫩,又避免艰深晦涩,提倡青少年怀疑权威,张扬个性,让《格言》在鱼龙混杂的文摘期刊队伍中显得卓尔不群。

就像《格言》里对“出色”的解释,“出离相似的颜色,做朱砂中间深沉的黑色,墨迹旁边鲜红的亮点”,《格言》在对前行者的比照中依靠差异化策略初战告捷,发行量以平均2万多册的速度逐期递增,跻身全国百强期刊行列。

颠覆:一鸣惊人

如果说对成功者的模仿与借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力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颠覆就是在对市场准确把握、胸有成竹的基础上,与成功者反其道而行之,出奇制胜,一鸣惊人。

创刊于2000年10月的《特别关注》就演绎了这样一出令人击节叹赏的颠覆之战:你们以青年为定位,我却号称“成熟男士的文摘”;你们走理想主义路线,我却张扬“现实主义”。棋出险招,因此创办之初,许多行家都不看好这本杂志。但是,仅一年后《特别关注》的发行量就达到9万份;第二年跃升至18万份;第三年再度翻番,突破40万份;2004年突破92万份;2005年5月突破100万份;2006年底则已然跃上200万的台阶。

其实看似狂妄的颠覆背后蕴含的,是办刊人在多年实践中对文摘期刊市场的透彻分析与深刻思考。中国的大众文化期刊总体发行量呈递减趋势,发行量向成功品牌集中,在可以称得上惨烈的期刊市场的竞争中,一个年轻团队的要介入,只能依靠在市场细分上另辟蹊径,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信息爆炸时代带来大量信息的堆积,不仅仅是处于上升期的青年需要文摘期刊帮助他们选择信息,引导思想,属于社会中坚力量的成熟人士,尤其是肩负社会与家庭重任的男性,同样需要文摘类期刊对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尽管文摘期刊市场看似饱和,但基本都围绕着青少年,针对成熟人士的市场势必存在着相当的空间。正是这出人意料而又巧妙的定位为《特别关注》赢得了生机。

定位决定风格,用“现实主义”颠覆“理想主义”显然并非突发奇想。对人生充满理想与浪漫情怀的青少年容易被理想主义打动,而成熟人士更关心的是面对现实社会的人生态度,社会的中流砥柱的精神需求不是用玄想可以寄托的,而是要了解现实状态,正视社会现实,追问破解途径,掌握自身命运。

现实主义的关怀延伸出朴实而独特的设计,《特别关注》的封面就完全逃离了文摘期刊几乎清一色的含蓄隽永的美图路线,而大胆采用夸张、幽默的漫画,跳脱窠臼自然也就意味着吸引眼球。栏目的设计、选稿的标准更是摘掉了风花雪月的修饰,力求直白而平实,让读者能通过阅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将颠覆进行到底的执着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但 颠覆并不是单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意味着在看似绝地的境遇下奋勇杀出生路,开辟新路,意味着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崛起。

铸就精神内核

在近年来新创办的文摘期刊中,《意林》、《格言》和《特别关注》三将当先,在模仿与颠覆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定位,以鲜明的风格将文摘期刊市场有效细分,并得到了认可,在短短几年中走过了他人若干年所走的路,成为文摘期刊队伍中的一股新势力。

然而,目前的两重唱尚属于初试啼声,尽管吸引到了各自的那部分读者并赢得了一个碰头彩,但是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貌似轻松的挑挑拣拣如果没有精确的取舍标准就极易钻进同质化的死胡同里。要让各种文章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产生“l+1>2”的效果,就不能停留在提供信息的层面上,而必须运用自己独特的观点、视角、思维,进行巧妙策划,以深刻的编辑方式促使读者思索,拓展读者思路,开启读者智慧,提升读者境界,从而铸就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核。只有这种精神内核散发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才能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读者》,它的辉煌决不是三年五载轻松成就的,而是以二十五年之功,潜心将“人文关怀”的精神化成字句,挖掘人性本质,用刻骨铭心的人性主题感染读者,一点一滴凝聚成“心灵读本”,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提升与宣泄,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情感的宽容与关爱。如今,《读者》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已经不仅浸润了旗下的诸多版本,并且延伸开去,成就了“读者出版集团”的强势品牌。

作为文摘队伍中的新锐部队,《意林》、《格言》和《特别关注》在特色定位上已经颇有心得,顺利开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步营造自身的精神境界,发展长久的生命力。

毕竟,要把自己打造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心灵励志读本”光靠短小精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思想力量才可能对读者产生影响和震撼;要真正做到“开启语言智慧”,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反常规”的格言游戏,时日一长,再标新立异的“逆向思维”也难免会流于平淡。尤其面对的读者是性格尚在形成中的青少年,一时吸引他们的眼球或许不难,但要让他们身处各种传媒形态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诱人环境中,仍然保有对《格言》“语言智慧”的忠诚就绝非易事了;沿着“现实主义”的路线走下去,如何做到坚守俗而不低的格调,用入世的态度引起共鸣,当然需要更为深厚的功力来把持,因为“成熟男士”是不可能听你的谆谆教导的,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透才能激发他们的智慧,抚慰他们的心灵。

篇6

关键词 人格教育 中职学生健全人格 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从前些年的马加爵悲剧,到近期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这些悲剧无不折射出我国人格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有人在案发后惊呼“人格教育的漠视”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忧患。时代和当前的现实无不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班主任老师,更得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首先我们得清楚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本质特点。即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把具备这些特点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称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就得抓住一切教育契机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而主题班会是我们德育的主战场,打造高效的主题班会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现笔者谈谈怎样巧用主题班会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

1巧设主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理想的人格一定是具有爱心、忍耐力、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逊、守信、责任感、自省力这些品质的。我们的班会的主题就必须围绕培养这些品质而设置。

每当接新班级的时候,孩子们很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读寄宿,我们的教育通常是从“感恩父母”开始的,可以举办很多这个主题的班会,比如假设这是母亲节,请编辑一条短信送给母亲,班会上一个个上台来朗读;或者举行一次题目为《我的爸爸或妈妈》的主题演讲。其实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教育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成员,也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爱心。只有一个心中有着炽热温度的人才能给别人温暖,才会懂得爱人。也只有真正热爱家人的人,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

紧接着,可以将班会主题设置为“热爱生命”,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很多感人的片段,感受生命的强韧,感受生命的美好。同时,也要播放一些安全的视频,让孩子们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特别是交通安全、用火用电、食品安全等等。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可贵,逐渐引导学生正视生命,培养孩子们的自省力和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从而引导他们逐渐思考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进入职高,必须得教会他们与人相处。他们短短三年后就必须参加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功课。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培养学生的三种品质――包容精神、欣赏意识、合作理念,让学生深深懂得“包容是一种境界”,“欣赏是一种美德”,“合作是一种力量”。做到这些一定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并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因此班会的主题可以设置为“夸夸我的同学”、某某某是我的榜样”等等

我们职高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高级蓝领。那么我们得进行适合学生的“励志成功教育”和“合适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这些主题的班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才有足够的自省力和幸福感。

同时,在我们主题班会设置中,“挫折教育”的主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娇惯的多,近年来经济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很多孩子经受不起挫折,我们得帮助孩子树立自信,锤炼他们的意志,拓展他们的意志品格。

还有一项主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爱情教育”。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一定是有着正确的爱情观的人。教育男女青年以理智的目光、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爱情,这是学校和教师真正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教育的班会课上,我们得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和责任。

2巧策划、巧组织,才能让主题班会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在主题班会的策划和组织上,我们要讲求技巧。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如今我们可以“追求大道,不废小术!”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我们要少谈大道理,多讲小故事,要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辟班会新天地。只有这样才会使你主持的班会妙趣横生,才会使你更亲和有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积累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库”,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课件”等等,这样在每次班会之前将各种形式的材料有机整合,综合运用,发挥它“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激学生的兴趣,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班会的组织形式上也可多样:可以是老师和学生的震憾人心充满激情的演讲;可以是让人心领神会的视频观赏; 也可以是愈辩愈明的辩论赛;还可以是别开生面的户外活动课;甚至是趣味十足的游戏。这些可观可感生动活泼的班会形式更能创造高效的成绩。

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开展班会,更是一种打造高效班会的形式。班主任老师只需要引导和指点,让学生在策划和组织中更深刻地体会班会的主题,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

3巧妙总结评估主题班会,巩固班会效果

做好总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有时候不一致,有积极的,有消极的 ,有时还会产生分歧,甚至是发言还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这是他们的年龄、知识、认知决定的,他们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班主任必须利用总结性发言,诱导、提炼和升华班会的主题,达到高效的塑造人格的目的。

同时,班主任还得做好会后总结,班主任得召集参与策划和组织的同学分析此次班会的成效,让同学积极发言总结自己的表现和认识。老师要指出问题,肯定长处。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班会效果,并提升学生能力。

最后,还可以提倡全班在班会后写作“班会随笔”,也就是在班会课后学生撰写随笔,班主任批阅,并私下的或公开的方式师生间进行交流的德育行为。学生写的班会随笔一般在班会后的第二天交至班主任处,班主任用两到三天时间认真批阅,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师生之间进行书面交流(班主任批语)、私下交谈或公开的(课堂点评)交流。这样做下来,班会的效果就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化,因而持续的时间会更长,能更好地种入学生的心里。

班会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窗,是浇灌学生情感的春雨,是抚慰学生灵魂的暖风,是滋养学生理想的沃土。让我们巧用班会,打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设字.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2(19).

[2]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 张南峭.教育再思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冯军梅,邱小捷,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刘光恒.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教学研究,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