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篇1

在首期的三方会客室中,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做客会客室。有教学经验丰富,从教十余年的实力派骨干教师代表,教学设计的原创作者,来自杭州周浦小学的钱宏军老师;有从教才一年多的新生代教师的代表,来自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胡萌洁老师;还有致力于数学实验课开发建设,对于数学教学本真有着深刻研究的杭州娃哈哈双语实验小学校长罗永军老师。三位老师,三个段的教龄,三种思考,他们对于同一节课关注的分别是什么?思考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学生在课中获得的是什么?在他们所共同探讨的“田忌赛马”中,我们得以一探究竟。

【原创作者】

钱宏军:好材料是思考和依托的载体

选择学习材料很重要,运用学习材料更重要,选择是关注整体是否合适,运用是关注应用是否得当。田忌赛马中,优化的策略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想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这就要依托于学习材料这一实体。把学习材料从田忌赛马的故事调整为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直观、更易操作,有助于依托已有的初步的生活、游戏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

那么如何来运用呢?钱老师选择了“经验初用、枚举验证细用、更换条件变用”三种方式,层层推进了学生对策略的深入探究,尤其是“更换条件变用”这一方法,通过有条件的更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策略,成为整篇设计的点睛之笔,为老师们所欣赏。

【课堂真探】

胡萌洁:好策略是实力与思辨的辩证统一

胡萌洁老师在钱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原设计中“更换条件变用”的设计思路,以不同实力、分层研究为主线,设计了“实力悬殊,胜负分明;实力稍逊,以弱胜强;实力相当,智者为王”三项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算无遗策、以弱胜强”策略制定的全过程,同时追加了齐威王得知田忌的应对之法后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辨,“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强,但为什么总是输?如何才能公平竞争?”引导学生在寻求取胜策略的同时,思考则制定的公平,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取胜的可能性大小,立足实力,制胜思辨。

【现场专家】

罗永军:在等级与战力的选择中成就思维之美

罗永军老师在现场活动参与中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同时打开了另一个角度的设计思路。马是分上、中、下等的,但是马的战力(9、7、4),(8、6、3)却是因为环节推进的需要而定制的。学生是否有可能在给出上、中、下三个等级之后,自行确定马的战力并且开展相关研究呢?如果是自选战力的马的较量,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又会是如何的精彩纷呈呢?

【导读随笔】

孙惠惠:设计在传递中焕发生命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们在阅读中非常喜欢的内容,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好的教学设计中往往蕴藏了很多有价值的种子,当我们找到这些种子,移植到课堂的时候,种子是会生根发芽的。它所能生长与演绎的模样,一定不是和原作者一模一样,而是随着学生的变化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味道,这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在阅读了原创设计后,年轻的教师们从中找到了“换马”这颗有价值的种子,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形成了新的赛马公平策略探讨,直击策略的本质核心,后出者占先机。现场专家站在数学化的角度,对等级与战力提出思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材料去学习,学生是否可以有更全面、更自由的选择。教学材料的大尺度开放,所代表的是否是对学情把握、知识本质理解、教学规律掌握的更自信的一种表达。教学设计的理念,在刊物与课堂的对接中完成新的传承;教学设计的时代适应性,在不同教龄读者的对话和尝试中与时俱进;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我们真诚面对它时,温暖地回报着我们。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视角,对于课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阶段,你的独特感受和对设计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推动力量。在今天,三方、三种视角的交流交融中,对于“田忌赛马”这节课,数百名在线读者也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年轻的老师或许在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钱老师这样,随心所欲地选择素材,而教学效果却更胜从前。什么时候才能像罗老师这样,不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和固有认识,而能自信满满地叩问教学的本真。其实,这一切教学的智慧和专业实力都来自于三样事情,那就是时间、经验和努力,以及对教学真心实意的喜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些,那么从一个新生代的教师逐渐成为像钱老师、罗老师这样,学有所爱、术有专攻的教学达人,那真的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田忌赛马有N种打开的方式,那我们的课堂呢?

篇2

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引体向上的练习。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很积极地练习着。然而,几个学生在我的催促下不情愿地,脸涨得通红地发力,却始终无法完成一个动作,另一学生的情况更糟糕,不到两秒钟就掉下来了,引来周围学生的一片嘲笑声。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统一的练习内容和目标下,少数学生根本无法达到目标。由于初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碍于面子不敢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弱项,害怕引来其他学生的嘲笑,所以会选择逃避练习。而我刚才不假思索地催促他们进行练习,同学们的嘲笑则会更深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产生练习恐惧心理。

对此,我并没有批评发出嘲笑的学生,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练习模式。按学生引体向上的能力强弱搭配均衡分成A、B两组,我还特地把刚才几个嘲笑和被嘲笑的学生搭配到一组。设定斜身引体、曲臂悬垂、引体向上三个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然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PK赛。并确定比赛规则:当A组一名学生完成某个练习项目时,B组也必须出一名学生完成同样的练习。斜身引体以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1分;直臂悬垂以悬垂时间长者为胜,胜者计2分;引体向上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3分,最后累计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当比赛规则一出,各组学生就开始摩拳擦掌起来,组内展开了排兵布阵讨论,如我们组某人对他们组的某人,实力上有胜的把握;我们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田忌赛马”的办法不行,不要忘了引体向上胜出能得3分呢……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学生个个是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当进行直臂悬垂的PK时,两组的学生都在为他们大声读秒,以此鼓励比赛的学生坚持再坚持;当进行斜身引体或引体上向的比拼时,各自为本组的选手计数、加油助威,整个比赛十分激烈,学生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再也没有类似之前的嘲笑现象出现,学生之间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上肢力量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比赛中,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也就有了练习的信心。

比赛结束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刚才的激烈的比赛气氛中,还在讨论着比赛的细节和比分胜负等。此时,我集合学生进行练习后的小结:“同学们,本次比赛已经过去,胜负已经分出,但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友爱精神,这才是我们的最大收获。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能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只有帮助别人、鼓励别人,才能让你的成功与别人进行分享。”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教师在面对课堂上学生心理的千变万化时不能禁锢思想,而要适时、灵活地做出调整,以应对消极情绪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局面。

一是针对个体差异的分层练习,应对挫折型消极情绪。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某些学生无法完成学生目标,心理上遭受失败后的挫折,从而失去练习的信心,产生逃避练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出不同的学练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这样的分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是运用小组合作的互助练习,应对讥讽型消极情绪。学生因能力不足被其他同学讥讽挖苦的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出现。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练习恐惧心理,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很可能会伴随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乃至一生。因此,教师应当极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利用小组合作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助,可以有效地消除差生的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

篇3

一、学有目标,学有侧重。(导入部分)

第一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同学们,用三张牌(3、4、5)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生答)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所有答案一一罗列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一一列举”(板书课题)。

【分析与思考】

优点: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二三年级所学的知识,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依据学生经验直接引入课题。

缺点:没有新意,且学生的关注点在解决这个问题上。

第二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谁知道田忌是怎样转败为胜的呢?

师:是啊,用同样的马比赛,调换马的顺序,这就是一种策略,解决问题就要有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策略。

【分析与思考】

优点:用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策略”。

缺点:课前播放故事占用了学生课余休息的时间;另外从课堂实施效果看,学生回答“田忌是怎样转败为胜的”这个问题时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第三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黑板上已有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很会观察!从课题看,你认为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在哪里?(生答“策略”。)是的,《田忌赛马》的课文大家都学过,换了一种策略,比赛的结果就不同。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同样如此,策略非常关键。

【设计意图】

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课始,让学生看着课题说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地感受到重点是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提炼,学生学习的目标指向性更明确了。带着目标去学习,学习将更有效。

二、依据经验,自主探索。(例1教学)

第一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师: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那看到18你先想到什么?

生:18÷2=9,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师:老师就提示到这里,接下去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可以结合已学的方法,画图、摆小棒操作,也可以不画图不操作,直接用列表的方法写一写。

【分析与思考】

优点:学生对“18÷2=9,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理解比较深刻,学生思考时可以少走弯路。

缺点:看似例题的教学比较放手,其实还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放手,有点“牵”的感觉。

第二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运用屏幕出示例1改编题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例1(改变教材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样围?)

师:可以怎样围呢?同桌两个同学讨论一下。有困难的可以借助桌上的小棒进行操作。

师:你是怎样围的?(指名一生答出一种方法,其余学生还在举手。)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啊?看来围法还不止一两种,那“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课件改变例1问题)把你的围法记录下来(出示不完整表格),记录的时候想想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独立列举)

师:把你记录的情况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记录的?

生:18÷2=9,从宽想起,宽1长8,宽2长7,宽3长6,宽4长5。

【分析与思考】

优点:改变例题问题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在解答“可以怎样围?”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围法的多样性,从而顺其自然地出示“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同时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例题的呈现自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围法的多样性,在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中找到了所有不同的围法。

缺点:在学生第一次独立思考“可以怎样围”时,大多数的学生就不止找到一种,只不过有些同学有遗漏或列举无序。面对学生的现状,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些多余。

第三次打磨:

【课堂再现】

师(出示例1):只看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师:从问题看,就知道围法有好多种,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能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而且做到“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师:你有什么窍门做到“不遗漏”的?

生:按顺序地一个一个写出来。

师:这个策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一列举”。

【设计意图】

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每个问题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只看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让学生从问题中就发现围法有好多种,引发他们列举。“你有什么好的策略能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而且做到不遗漏呢?”让学生带着“策略”意识解决数学问题,这个环节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时刻提醒学生“寻找”本课的新策略。“你有什么窍门做到不遗漏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序”,同时提炼出本课学习的新策略“一一列举”。正如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思考、实践、探索、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

三、抓住关键,建立模型。(练习环节)

在前两次磨课中,教学例题之后直接进入练习环节。第三次打磨中增加了以下环节:

教学例1后指出:像这样的一一列举是最简单的列举,我们可称它为“简单列举”。

教学例2后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分类,像这样的列举我们可称它为“分类列举”。其实,分类也是列举。

接着出示教材练习十一中的1~3题,让学生先思考这一题属于“简单列举”还是“分类列举”?

【设计意图】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面对学生实际,在教学例题环节把例1这样的列举归纳为“简单列举”,将例2这样的列举归纳为“分类列举”,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一列举”的两种形式的模型,帮助学生列举时做到更“有序”。为了突出“一一列举”这个策略,在练习前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判断所有练习题属于哪种列举形式,厘清思路,有助于学生巩固“一一列举”的策略,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篇4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

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汇总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及时调控、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重视学科课程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应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导致高消耗低效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只不过是灌输方式的更新,课堂教学中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人灌加电灌”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目标定位要准确,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一位教师讲授《田忌赛马》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并用录像展示了多姿的马术,同学们不停地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教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计要恰当,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有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5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57-02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并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求得一个漂亮的开头,收获一节高效的课堂。政治课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艰深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的导入上下功夫,动脑筋,讲求教学的艺术。通常有以下几种导入法:

1.时事导入。时事,特别是目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用时事开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这也是政治课教学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导入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时事,而且能够把他们直接引入政治领域,提高其运用教材分析时事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开讲法。

2.从叙述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从叙述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即是讲述身边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某种社会现象,从而引入新课。身边发生的事件或出现的某种社会现象是现实生活的实际,就在身边,媒体也都在讲,家长也都在谈,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内容学生易于接受。讲课时运用它可避免单纯讲解理论性知识的枯燥乏味,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事例要典型,分析要切题,要能通过叙述事件揭示出其中的道理,而不能流于形式。例如,结合最近涌现出来的“托举哥”、“油条哥”等感人事迹,可以加深学生对“价值取向”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效仿。

3.讲故事导入。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不能为单纯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讲故事,所讲的故事要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要有哲学寓意,要对学生分析政治知识有启发性。例如,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讲量变和质变;用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讲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等,这样学生不仅喜闻乐听,更能从中学会用哲学观点解决问题。

4.从复习旧课导入。从复习旧课导入,就是说将上一节的内容,或提问学生或教师概述,找出两课知识的衔接点,从而引入新课,这是政治课和其他课堂都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温故而知新,复习旧课,可以唤起学生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掌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也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复习时不要“滥”,不要求多求全,要找出知识的结合点,有明确的针对性,务求有效。

5.提问导入。提问导入,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引起思考,然后在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中引入新课。提问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以问导思,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既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又要与新知识密切联系,做到难度适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不能太深奥,使学生茫然。

6.引经据典导入。引经据典导入,就是引用马列经典论段或伟人的话引入新课。经典要具有权威性,引起学生重视,但要引用结合性易于理解的话,对教材有画龙点睛作用。例如,讲“矛盾双方可以转化”时可引用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时,可引用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一句话……引经据典导入新课非常考验教师的知识和视野以及对时局的关注,教师应不断地补充自身的知识,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政治课上得更有底蕴,更有品位。

7.成语导入。用成语导入,就是用成语、谚语、格言、俗语、警句等引入新课,成语、俗话等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能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解“什么是矛盾”时,可引用成语“自相矛盾”;讲“矛盾双方可以转化”时,可引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引用“好事多磨”、“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遮不住太阳”等成语、俗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联系生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政治学科与语文整合在了一起,这种学科间的有效整合也是现在新课改的趋势和要求,应多予以倡导。

8.诗词导入。诗词导入,就是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佳句开头来导入新课。诗词佳句,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含有深刻哲理,读后余味无穷,学生非常感兴趣。例如,讲“新事物不可战胜”时,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头,讲旧事物孕育培养新生事物时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开头,教师吟上句,学生接下句。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政治学科与文学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既使课堂显得生动、丰富,又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引用诗词时一定要找到诗词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要有的放矢,切不可哗众取宠,冲淡了教学主题。

9.实物导入。实物导入,就是拿一件实物、一幅画、一张图表等通过讲解引入新课。政治课教学很容易陷入空洞无味的说教,而用实物来引入,则可以让政治课变得具体可感,这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爱学生的情怀和格外的用心。例如,讲“量变质变”时,可以摆出石墨和金刚石的分子结构模型,引起学生好奇和兴趣,增强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

篇7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地区教研部门甚至硬性规定:一堂课,教师的“讲”不能超过规定时间,其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沉静的小学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开放了、热闹了。

但在由理念向实践推进的时候,我们却体味着不适甚至痛苦:在许多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当“讲”不敢“讲”,甚至连必要的引导也放弃了,唯恐别人说自己的课堂“不创新”“不自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时,常常感觉到因为“自主”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游行,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自主学习怎么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了?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不作为”甚至“无法作为”成为当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怎么办?

透过自主学习的表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甚至完全变味、走样的自主学习。

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标签式”的自主学习

如某教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1: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

2.“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学习

由于对自主学习的本质理解肤浅,有的教师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相等同。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点、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美其名曰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这样的课堂将教师淡化出场,不能及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在新课改中,教师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初步得以体现,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人声熙攘。但是,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喜人的自主学习景象后面却有一些隐性的东西在逐渐流失:(1)学习潜能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的深度不够,仅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日积月累,会流失学生的学习潜能。(2)教学时机的流失。教学设计更多地随即生成,关键的指导不能保证。(3)时间精力的流失。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自读自悟式的积累,在模模糊糊中摸索,从而造成了学生精力、时间上的流失。(4)教师主体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课堂由过去的由教师主宰变为由学生主宰。教师不敢多讲一句,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旧之嫌,此时此刻,教师的主体性开始流失。

实践的碰壁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现实价值是什么?自主学习即学生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因此,笔者以为,倡导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充分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活其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化其学习的自觉性与自立行为,“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让每位学生都自觉自愿学习,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 策略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戴着头饰,分别扮成田忌的三匹马和齐威王的三匹马,亲自演示比赛的经过。通过表演同学们很快地领会了转败为胜的道理。

2.加强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桂林山水有多美,而是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插图,从读中去体会,体会桂林山水那独特的美。同学们通过阅读知道了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通过阅读知道了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使人们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篇9

关键字:愉悦性原则、逻辑美、学会创新,勇于创新、创新美感

一、说说愉悦性原则

简单的说,愉悦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利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有趣的教学材料,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和乐趣。

二、谈谈贯彻愉悦性原则的必要性

(一)、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独特和发展的人。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该有情感的沟通,只有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智能和潜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倡导愉悦性原则,是实现上述目标重要手段之一。贯彻愉悦性原则,不但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二)、评价教学系统优劣的主要标准有三条:信息传输与接受的主动性、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数学教育中倡导愉悦性原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信息传输与接受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具有知识的抽象性、思维的严谨和应用的广泛性等学科特点。所以,在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就要求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使数学教育直观化;运用比喻和通俗的语言使理论简明化。为此,数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愉悦性原则。

(四)、素质教育要求由“重视人的个性”转变,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即课堂教学要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均衡发展,教育活动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为了教学生;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自由探讨,以开发创造力,因此,愉悦性原则更是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

三、试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愉悦性原则

(一)、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环境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注重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热爱学生,做到和蔼可亲,发挥情绪感染力,教学中难度适宜,发挥教学的吸引力;排除干扰,控制消极影响,教学管理民主化,营造健康的人际关系,优化学习环境。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教师用爱心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

(二)、充分挖掘教学材料的实用和趣味性

数学中的许多教学材料,富有情感,充满智慧。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们,教学将变得趣味横生。

如:高中《立体几何》课本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正方体、等边圆柱(即底面直径与母线相等)、球的体积相等时,哪一个全面积最小?”

若设它们的体积为v,则s=,s=,s=显然s﹤s﹤s,则球的全面积最小。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解题步骤,得出上述结论。引导学生发言、讨论后发现,这个结论表明了“容积相同的容器,制成球形的形状,用料最小;其次是等边圆柱形的。”继续探讨发现:正由于这个原理,自然界中,动物的头和躯干,以及植物果实和枝干才呈球形或圆柱形。这个发现让人回味无穷,多么美妙的数学知识,多么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兴奋得象发现了新大陆,我乘兴引导:如果我们学会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将会有更伟大的发现!

再如在学习“排列”概念前,可先从回顾小学课文《田忌赛马》入手,既对排列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又明确了学习排列的意义;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课前布置部分学生称出每粒小麦的重量,以讲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向印度国王申请奖励麦粒的故事引入,到学完公式后,再估算小麦的重量,让学生带着悬念和兴趣学习。

有意识的补充讲解这些史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营造美育环境,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教学设计科学艺术,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教学组织能力高超娴熟,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板书应简洁、科学、优美,教学语言文明规范、准确完美,体态语言自然协调、优美艺术,教师服饰整洁大方,让学生感到教学氛围的美,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数学中的美、俯拾皆是,数学知识具有形式美,思维具有逻辑美,应用具有广泛美,体系内的知识之间具有和谐美。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以美导趣,以没激情,以美启智,诱发学生的心灵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热情和勇气。

(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忙于应试教育,一味灌输,搞题海战术,践踏了教育的意义,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教育教学因此不堪重负,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现举例如下:

如前面提到的:讲排列时的“趣味引入法”;学习立体几何题时的“讨论、引导发现法”;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的“设置悬念法”等。

再如讲“对任意的实数x,恒有x+4x-5+a﹥0,求a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时,首先等价转化为:“对任意的实数x,恒有a﹥-x-4x+5,求a的取值范围”,现在只需要“a大于f(x)=-x-4x+5的最大值”就行了。许多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可打个比方:“我要比你们班同学的个儿都大,只需要我比你们班的……..”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你比我们班中个儿最大的同学都大。”

解决这个问题时分三个步骤:等价转化问题、求的最大值和确定的取值范围。这样讲解层次分明,通俗有趣,能化难为易,利于学生掌握。如小结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时,可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定理的联系概括如下:

这样的小结概括有序,学生发现了重要定理之间的顺序、联系,以及“线面垂直”的枢纽作用,体会到一种美感。

(五)、创设教学情景,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信心,比天才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问。如学习“组合”时,我让爱好体育的同学,回答课本中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举行排球单循环赛,有8个队参加,共需要举行多少场比赛?”这几个学生很高兴,想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唯分数论,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成功标准;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对于缺点和不足,及时帮助弥补改进。在适当的场合,教师要大智若愚,不能讲得太透彻,点到为止,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努力探索和发现结论,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由“学会”变成“会学”,并因此获得自信。这是倡导愉悦性原则的核心精神。

(六)、力求让学生学会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和美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人。所以说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应该是贯彻愉悦性原则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

创新需要创新精神、创新动机、创新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不必苛求有什么重大的创造发明,只要能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有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新的数学解题思路,教师都应及时肯定、鼓励和评价,使学生获得创新的信心和动力;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锻炼中,获得自信、功利、智力和创新美感,培养了创新动机和创新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务实创新的基础。首先,要务实数学基础(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讲课时实施民主教学,不能“把话说绝”,给学生留下说话和思考的余地;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在此基础上以求创新。

篇10

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无数案例证明,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探寻问题答案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激情和热心,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的效率。

二、合作学习的特点

1.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课标中明确指出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合作学习的分组,即跟“谁”讨论,则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不同的分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 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中相互激发,彼此受益,各展其长”。合作小组是群体的外向学习组织,小组成员间不仅是文化知识方面的互助,还可以是品德、纪律和生活等方面的合作。

2. 明确分工

由于小组成员中,各人的特长,爱好、性格、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倡导“人人关心集体,个个争做主人”的前提下,在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时,我把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以4人一个学习小组(适当采取自由组合)为例:每组分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进行,检查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者――负责把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记录整理;提问者――组建交流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提出异议;发言者――负责组间交流时确保每一个学生尽责完成任务。 各小组成员督促、检查、记录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增强自理、自立的能力。

其实,无论小组成员充当哪个角色,“都必须秉承全体成员参与,不得排斥后的一名成员的原则”。同时,这些分工也并非是固定的,角色也会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增强合作的意识和责任感,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充分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同学们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能让他们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如我规定他们在语文学习里,让一位同学负责准备工具书,一位同学负责准备语文资料参考书,一位同学准备笔记本,一位同学准备草稿本,充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来实现小组目标。

3. 确立小组的学习目标

为了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进步的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组目标确立就居于首位了。教师首先会要求各小组制定好小组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的个人理想目标,并提供2~3条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让小组成员间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平台,从而营造出一种在语文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更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

三、提高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与氛围

合作学习模式下,需要预设学习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原来由教师主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表达、语法特点等知识点,通过组内、组间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之达成。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较易进入教学情景。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近组合、科学管控、课外延伸

(1)就近组合。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2)科学管控。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作交流沟通。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组间、组内的学习达成及过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在总结时,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