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改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1.人员情况:截止年12月底,本公司共有职工18名,其中:退休职工2名,在职职工16人,其中:固定职工5人,合同制职工11人。
2.资产情况:西华南路店面二间,建筑面积约54.63㎡。
二、改制范围、形式
县城建局原下属企业实行“职工置换身份”改革,在册职工均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置换身份。经济补偿根据石党办字号和石府发号文件精神,资金由县城建公司支付。改制后,企业关闭撤销,注销营业执照,其在职人员档案全部移至县就业局代管进入劳务市场,退休人员档案移入社区管理。
三、职工安置办法及补偿标准
(一)安置对象
年12月31日前在编在册的并经县人保部门认定的企业正式职工、离退休人员、遗属补助对象。
(二)工龄界定
1.截止时间为年12月31日。
2.工龄界定及计算以县人保部门确定为准。
(三)补偿标准
在职职工一次性置换身份,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偿金,固定工为6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为400元/工龄年。
(四)养老保险费
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至年12月31日,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缴纳至退休之日。
(五)失业保险缴纳至年6月30日。
(六)医疗保险。退休人员预交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职人员按改制后人员身份自行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四、改制补偿费用
(一)经济补偿167800.00元。
(二)养老保险332259.40元。
(三)失业保险21888.00元。
(四)退休人员医疗保险45142.00元。
(五)欠发个人工资49733.30元。
(六)档案保管费768.00元。
(七)社会化服务管理费1200.00元。
(八)县内个人债务26000.00元。
(九)资产评估费6500.00元。
(十)改制经费20000.00元(含改制期间企业参与改制人员工资、打印费、办公费等)。
以上合计:671290.7元。
五、相关要求
1.职工置换身份获得一次性安置补偿金后,同时与企业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正式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其在职人员档案移至县就业局代管进入劳务市场,退休人员档案移至县社保局代管。
2.安置补偿对象拖欠企业(单位)各项帐款的,一律实行先扣后补。占有企业实物资产的,一律予以退还或折价退还。对所欠款额超过安置补偿费的,责令其限期归还,在限期内仍不交清者,依法予以追究。
3.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单位)所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遗属补助、工龄补偿等费均按有关规定支付给相关部门及个人。
4.个人负担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补偿安置费中扣缴,若安置补偿费不足扣缴,职工必须在4月30日前缴清,否则财政不予配套单位负担部分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职人员垫缴的单位负担养老保险费由县社保局负责退回。
5.企业所有职工本人(或委托亲属)应在4月30日前到单位办理置换身份手续。如不愿意置换身份而拒绝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的职工,缓发工龄补偿等费,其个人资料由主管部门代为保管两年,两年内不来领取的,则由主管部门作无主档案处理。
6.组织机构
成立县城建局下属企业单位改制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篇2
全区唯一一家国有独资粮食购销企业合肥市*区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成立,下辖3个粮站,共有5个收购库点,负责政策性和准政策性粮食收购以及粮油料兑换等业务。现有职工总人数75人,其中:在岗职工28人,离、退休人员39人,干部2人,遗属5人,内部退休1人。公司在未成立以前,原粮食局经营性亏损挂账占用农发行贷款723万元,经营性挂账欠息536万元,本息合计1259万元。公司成立以后,累计还贷43万元,还息20万元。截止2009年8月底,还占用农发行经营性挂账贷款680万元,经营性挂账欠息516万元,本息合计1196万元。我区粮食购销企业在2003年5月进行了一轮改革,实行人员身份置换,分流了多余人员。但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企业包袱沉重,还款还息压力大,经营机制不活,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导致企业增效不明显,企业信用等级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轻装上阵,做强做大企业。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盘活存量资本,优化资本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惠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推进我区粮食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滨湖新区建设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法制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原则;有利于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的原则;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的原则;有利于规范操作、节约时间和成本的原则;有利于政府统一领导、多方共同协作的原则。
三、改革主要内容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产权关系,以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重组,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促进国有资本增值和企业做大做强。
(一)依法实施破产。对于资不抵债的国有购销企业合肥市*区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实施破产。
(二)组建新的国有公司。在老公司破产以前,组建合肥市*区望湖粮食购销公司,承担拟破产企业政策性贷款,中央储备粮临时储存粮食的管理、最低价收购粮食的管理;承接政府划转的破产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负责对破产企业现有职工、内退人员、遗属的养老保险缴纳以及工资发放,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缴纳,维护社会和企业稳定;负责承担政府宏观调控和粮食政策性业务。由新公司通过公开、合法程序,以有偿方式收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
四、改革方法与步骤
(一)成立组织
为保证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区政府成立*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做好破产准备
1、划转政策性粮食与贷款。将拟破产企业的政策性粮食、贷款及相应的往来业务全部上划至合肥市*区望湖粮食购销公司,由其负责经营管理。
2、结清市场化经营业务。拟破产企业与省农发行营业部结清2008年以来的流转借款、准政策性借款及相关业务往来。
3、划转土地使用权。拟破产企业划转土地由政府统一收回后,划转给合肥市*区望湖粮食购销公司按规定使用。
4、清产核资。对拟破产企业各类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登记、核对和查实。在账账、账实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委托具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认定,为企业申请破产提供依据。
(三)申请破产
拟破产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向区法院申请破产。
(四)法院受理
法院受理后,依据破产程序,依法组织实施企业的具体破产清算终结工作。
(五)时间安排
9月上中旬,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拟定方案;9月下旬完成组建新公司工作;10月初,启动企业破产程序;力争2009年11月底终结破产清算工作。
篇3
关键词 成本 费用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产品成本费用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产品实际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达到自身管理目标的形成。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思想落后,成本控制不完善
传统的成本控制是以是否节约为参考,仅仅强调成本的降低,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的核算,缺少管理成本的核算。
(二)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落后
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一些企业成本管理处于落后状态,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现有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成本方法,使得成本控制转变为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能提供做出正确决策的有效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由于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三)成本控制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在成本管理制度方面,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甚至原始记录、资产盘点、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有些企业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全面监督、考核,没有将考核指标切实落实到个人,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在成本管理体系方面,成本的控制没有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事前、事中控制不力,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
二、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争取领导重视,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的日常事务,是由广大员工来执行的,他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成本费用水平。因此,要加强宣传,使成本费用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员工知道,他们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成本水平产生影响。
(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1)建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设立成本控制领导小组,成员由企业的主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负责人组成;设立成本控制工作小组。同时,要求各基层单位建立相应的成本控制组织机构。
(2)建立成本控制制度。根据会计法及其他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并以适当的形式,要求各部门和单位遵照执行。
(3)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企业应根据其生产的特点及管理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
(4)建立成本的责任制度,细化成本控制指标,层层分解,指标不仅要分解到每个层次的每个单位,还要从每个单位分解至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
(5)建立成本的考核制度。应采用各项指标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据此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评价。
(三)实行成本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
1)财务软件对手工工作的替代,能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2)能尽早获得准确详实的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预测、正确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防范由于信息原因造成的预测不准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3)利用信息手段改变传统业务流程和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例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都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成本”这一影响企业竞争与效益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因此,应通过加大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建立恰当的成本管理体系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尽可能多地吸取和借鉴中外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孔令涛.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商业,2010.27.
[2]文秋林.现财通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3]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4
1.坚持改革全面性、彻底性和稳妥性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和防止逃废债务的原则;坚持统一指导,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运作的原则。
二、改制范围和形式
2.除国家和省明确规定暂不实施改制的企业外,全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均在改制范围之内。
企业改制可采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转让国有产(股)权和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三、改制工作程序
3.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及提出申请。企业改制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包括职工安置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应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改制的形式及其可行性分析、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置,改制后企业党团组织关系接转及建立完善工会组织等项内容。
企业引入非国有投资主体(本企业职工除外)的投资,必须在财务状况或资质、商业信誉等方面对非国有投资主体提出条件一般也应在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确定改制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企业改制方案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组织改制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以正式文件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改制申请。
企业改制方案上报前,应按规定进行土地权属、规划等审查,并由市或区、县(市)国土规划部门出具《国有企业改制规划土地审核意见表》。
4.企业改制方案初审。企业改制方案连同企业改制申请按照企业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分别报送市或区、县(市)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审批(审核)部门进行初审。审批(审核)部门主要审核企业改制是否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是否符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否符合出资人利益,是否妥善安置职工。对初审合格的由审批(审核)部门出具初审意见,明确改制方向及形式、企业改制方案(实施方案)的最后审批(审核)主体。
5.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根据审批(审核)部门对企业改制方案出具的初审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聘请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对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企业前期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的,清产核资结果经审核确认后,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3年内有效。在清产核资结果有效期内,企业进行改制不再另行组织清产核资。
改制为非国有和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由政府审计机构组织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不得以财务审计代替离任审计。在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企业财务审计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可由经政府审计机构委托的同一中介机构承担,但应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企业改制涉及的无形资产(含土地使用权)必须纳入评估范围。没有进入改制企业的实物资产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改制企业不得无偿使用;有偿或租赁使用费用标准要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考虑市场等因素。
企业资产评估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土地估价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到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备案手续;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6.落实债权债务。企业改制方案要征求主要债权人意见,通过承接、和解等方式落实债权债务。
7.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企业改制方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审议通过并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8.公开市场交易。企业改制涉及国有产(股)权转让的,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的有关规定,明确转让条件和受让要求,公开信息,竞价转让。交易底价的确定主要依据资产评估结果,同时考虑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等其他因素。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9.企业改制方案(实施方案)正式审批(审核)和资产处置审批。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根据企业产权市场交易结果及其他调整事项,修改、调整和完善企业改制方案(包括职工安置方案)并正式上报审批(审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改制方案由审批(审核)部门予以审核批准,并出具综合审批(审核)意见。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区、县(市)根据审批权限对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和产(股)权变动等事项履行审批程序。
10.企业改制方案的组织实施及后续工作。企业改制方案经审核批准及履行资产处置或产权变动审批程序后,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按要求组织实施企业改制方案及履行产权交割、企业产(股)权变更登记、注销以及工商变更登记等相关法律手续。
四、改制事项审批(审核)
11.所有市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的改制方案均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进行初审。
12.市直各部门直属企业和市属集团公司的改制方案(实施方案)履行正式审核程序时,均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市直各部门直属企业和市属集团公司下属子企业(子公司)的改制方案(实施方案),根据其在地区和行业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分别由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或企业主管部门(母公司)审核。
13.由企业主管部门(母公司)审核的改制方案,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备案。
14.所有市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涉及资产处置及产(股)权变动审批的,按国有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15.区、县(市)属企业改制方案及资产处置、产(股)权变动等审批(审核)由区、县(市)根据上述原则自行确定。
16.审批(审核)企业改制事项的单位应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手续,公开办事时限,实行限时服务,并在内部建立有关批准程序、权限、责任和相关资料归档保存等制度。
五、职工安置和调整劳动关系
17.制定职工安置方案。企业改制时必须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制定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含离退休及其他人员)基本情况;职工分流安置的政策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办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时点和费用测算情况;职工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和支付办法以及资金来源;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采暖费等内债处理意见;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及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职工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18.职工经济补偿金计算办法。企业改制时,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应严格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和《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企业时,应对全部在册职工按企业改制调整劳动关系时点测算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本人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本企业月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或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19.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企业改制时,应在企业改制相关协议或合同以及职工安置方案中明确,由改制后企业与所聘用的原企业职工依法理顺劳动关系。经协商一致,继续留在改制后企业工作的职工,由改制后企业与职工或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或变更相关内容,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由改制后企业与职工协商确定,但最短不少于3年。对改制后企业未聘用的职工,改制企业应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
20.妥善处理拖欠职工内债。企业是偿还拖欠职工内债的主体,拖欠职工的内债应由企业偿还。在企业改制时能够一次性偿还的,应一次性偿还;一次性偿还确有困难的,应与职工协商偿还办法,约定偿还时间。
21.做好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安置服务工作。确保企业离休干部“两个待遇”不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市)成立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对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与服务。
22.全面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认真执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沈委办发〔2003〕50号)规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所需管理活动经费、采暖费、基本医疗保险、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其他有关费用,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缴足10年费用。困难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和市政府批准,可采取分期缴纳或一事一议办法妥善解决。
23.妥善安置改制企业中的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指企业中的工伤、残疾、患病、市级以上劳模、“三期”内女职工、现役军人配偶、烈士遗属、内退职工、“三方面人员”(建国前老战士、抗美援朝老兵、干部)和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以及职工遗属等。企业改制时,应按照国家、省市现行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妥善安置,可以采取建立托管中心等灵活、可行的办法落实相关待遇。
24.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改制后未聘用人员,档案移交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职工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档案移交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前的各种社会保险费以及按规定应享受的各种待遇,由国有企业改制收益中支付。对改制后企业留用的人员,改制后企业应在新企业工商登记后30天内与其重新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并按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各种社会保险关系。
六、其他事项
25.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意见》中的各项政策规定及其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
26.设立市属企业改革职工安置专项资金。由市财政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职工安置费用。
27.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款管理及企业改制收益支出安排。转让企业国有产(股)权的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结清。一次结清确有困难的,出让和受让双方协商并经批准后,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由受让方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付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篇5
Abstract: Why could the College carry on the reform to the school-operated enterprise system, the remanufacture has what significance and how carries on the remanufacture,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关键词:校办企业改制 意义 路径
key word: School-operated restructuring of enterprise significance way
作者简介:王祥 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 现任盐城师范学院审计处副处长1993年评为会计师 2009年通过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
江苏省高校依据省教科[2002]13号《关于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企业体制改革的见》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对校办企业进行了改制,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尚未结束。为了做好校办企业改制工作,本文就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和改制路径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校办企业未改制结束的江苏有关高校及其他省市高校起到参考作用。
一、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
为什么要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或者说校办企业改制的意义何在?
1、通过改制,校办企业可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责、权、利”相统一的独立法人。
2、通过改制,可以促使校办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变化,增加经营灵活性,克服校办企业国有机制的弊端,增加校办企业的活力,调动校办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
3、通过改制,可以建立和完善高校在校办企业中的投入和撤出机制,回避校办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保证高校和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校办企业改制的路径或者流程
(一)学校成立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成立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校办产业管理部门、学校财务处、审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办企业负责人组成。在起动校办企业改制程序前,学校产业管理部门、财务处和校办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校办企业的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必要的清理,对有关账目作必要调整,学校内审部门还要对校办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的审计和资产评估。校办企业改制领导机构,依据校办企业债权债务处理情况及学校审计处的初步审计和资产评估情况,对校办企业改制进行可行论证,在做好市场调研、摸清校办企业家底、综合考虑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出初步改制方案,供学校决策层参考。
(二)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审计。高校校办企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企业改制需要,应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对校办企业进行改制审计。在委托审计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应代表学校就有关审计事宜同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协商,受校长委托,学校内审计机构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受托方的责任内容中应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益、债权债务情况依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应有的建议。为有利于学校管理层决策,应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详式审计报告而非简式审计报告。
(三)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校办企业改制要求,高校必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在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现场勘察和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后应向高校提供《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了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应同评估机构签订《资产评估约定书》。“约定书”条款基本等同于《审计业务约定书》。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会计师事务所都同时设有评估机构,审计委托、资产评估委托可一并进行。
(四)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小组根据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内容,讨论对校办企业改制事宜及债权债务清理的方案。高校校办企业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往来不清,债务拖欠时间较长,领导小组应区别债务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落实清欠措施。往来清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在分清债务性质前提下,约定清算时间,落实责任到人。
(五)起草改制方案,上报改制报告。高校校办企业经审计、评估,并对往来和资产清理后,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应指定有关人员制订校办企业改制方案,经学校领导同意后,以改制报告附件的形式连同改制报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改制方案是改制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1、改制的指导思想、改制的目的和意义2、改制方案应将校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加以区分,并且取不同的管理形式3、在高校内部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作为学校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目的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6
【关键词】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资质审批处理
一、什么是企业改制
简单的说,企业改制就是指企业所有制的改变,通常我们所提到的企业改制是指国有企业的改制,但广义上也包括其他性质企业的改制,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确定。而私有企业的改制则应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通过。
企业改制必然存在目标的,这种目标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创作并运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公司制,公司制改造的实行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并能够给产权结构带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在公司制企业当中,自然人或法人单独或组合建立是公司制存在的关键。公司具有法人性、营利性等特点,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独立承担责任。
二、企业改制的方式及改制形式
从总体上看,各类企业的改制主要分为整体改制和部分改制。
所谓整体改制,是指以企业全部资产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整体改建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的企业。就我国目前的市场形式而言,整体改制主要都集中应用在中、小型企业改制,可以说,整体改制是中、小型企业改制的良策。
而部分改制是企业以部分资产进行重组,通过吸收其他股东的投资或转让部分股权设立新的企业,原企业继续保留。部分改制比较适合于大型企业的改制,尤其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多采用部分改制的方式。
企业改制的形式在目前的我国主要以公司制居多,并且伴随着其他形式的改制也正在悄然兴起,而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公司制
公司制主要分为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公司法》设立,由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依据《公司法》设立,不同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在目前的我国,一些较为先进、资金实力庞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都在试图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便能够通过上市来募集更多发展资金。
(二)股份合作制
首先,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其次则是实行以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与资本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中,诸如餐饮、旅店等中小型商业企业适合于股份合作制,职工之间的劳动合作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所以在效益跟资本之间没有明显的结合,因此就使得该种改制形式显得较为灵活。
(三)企业合伙
合伙企业是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有二个以上承担无限责任的自然人作为合伙人,签署局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企业名称,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即可。
三、企业改制方案的资质审批处理
关于企业改制方案的资质审批处理,其过程必须要保证严谨与公正,对于改制的内容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进行审查,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和基础,将事业单位的改制变得清晰和透彻。
四、事业单位的改制方案、相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事业单位改制所要遵循的原则
事业单位在转制、改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要要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就必须要按照规范进行。首先,关于事业单位有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引人关注的话题,那就是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产权界定以及资产评估,尤其是有些历史瓜葛的事业单位,他们由于历史的缘故,可能会拥有一笔数额极为庞大的资产,因而也就显得这个问题就更加的突出,于是便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避免某些“有心人”借改制、转制之机,用尽各种非法手段来侵吞公有资产去满足个人的利益。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摆在各级领导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建立最新的人才启用制度
很多的事业单位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原有的人事制度并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的改制也应当将内部的用人制度纳入其中。
众所周知,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都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原则,在自愿、平等、洽谈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而明确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做,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成熟,加快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从而也就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采取多元的人事启用侧率,诸如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等行动。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决定企业的改制形式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就有着分布较广、类型复杂等负面因素,因此也就决定了其在转制、改制过程当中,不能对其所现有的形态进行整齐划一的改制作业,反之则是要根据每个事业单位特点来决定其改制的形式;比如从改制单位的股权设置角度来看,切不可单方面的强调国有资本要全部退出,而是应该在鼓励经营者持大股的背景下,对国有股份应采取适当的保留措施。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整治结构
大多数事业单位改制的目标都是为了建立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因此,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完善自身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企业在未来的运行和发展当中,可以正常的运转。
结语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企改制、转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效益,解决人民的经济困难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作为企业,要想做的更大更好,就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改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一、企业改革责任主体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思想再解放,工作再开拓,发展再加快”,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整体部署,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稳步进行。
二、企业改革责任主体在推进下属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行为的监管,严格按照**文件的各项规定,以市场为取向,规范操作,增强透明度。
(一)企业改制责任主体要做到企业改制方案、职工利益保障方案、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和确保企业、社会稳定方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时,要建立利益相关人的回避制度。
(二)企业改制责任主体应委托具有良好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评估与经济行为应相匹配,应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的资产评估确认、鉴证申请表向区国资(集资)管理部门上报。
(三)企业改制责任主体应根据区国资(集资)管理部门关于对不实资产核销的批复、资产评估的确认通知和有关政策性因素扣减的认定,指导企业及时调整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同时,对自评估基准日到企业改制设立登记日(即产权交易日)的一年有效期内所增减的净资产进行审核认定后一并调整,督促企业将准予核销的不实资产移交给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处置。
(四)企业改制责任主体应明确产权受让方的标准,并进行资格审核。产权交易可通过市产权交易所的会员单位**产权经纪公司进行。在进一步规范协议转让的同时,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招投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产权交割后,要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
(一)有关责任主体应认真搞好对外投资、预收应收款、帐外资产等的登记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监督和控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条件的集团公司可试行财务预算管理。
(二)强化产权管理。对于权属不清或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应按本市国有资产管理和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产权界定。
(三)明确和落实资产责任。对于弄虚作假、瞒报谎报资产,转移资产、体外循环,隐匿资产、擅自改变资产性质,违反报批程序低价变现库存和放弃应收帐款追讨,私分钱财等违规违纪行为,一经发现,应依法严肃查处。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做到职能到位、责任明确、运作规范。
(一)区属国有(集体)企业集团公司,应建立和健全规范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于涉及企业改制、投资决策、资产处置、干部任免、人员分流等重大问题,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
篇8
按照县委县政府[200x]x号文件精神,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从自身职能出发,以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已任,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积极参与企业改制活动,强化劳动执法监察,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一、积极参与企业改制,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随着企业改制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多数企业开始进行破产、重组、转制等转换经营机制活动。为此,在企业改制中,我局继续担当主力军,成立专门的改制小组,从解决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方面入手,严格督促改制企业落实中央有关政策,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一是严格审核企业改制方案,配合体改办等部门对企业上报的企业改制方案进行综合审查,对不符合劳动保障政策的改制方案进行严格的修订和完善,从源头上防止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到目前,已审核x系统、x集团、x公司、x厂等企业改制方案x个,纠正错误项目近x条。二是认真计算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按照县政府x号文件精神,依据企业职工安置方案,对每位职工经济补偿金逐项进行核实和计算,把好最关键的一道关口。到目前,共审核企业职工各项补偿金近x万元,未发生一起错核和漏核现象。三是及时清算企业欠缴保险费。按照社会保险政策规定,重新核定企业职工缴费工资,确定缴费基数。在核清欠费的同时,督促改制企业在改制资金中,按第一顺序优先偿还往年欠费,使保险费及时入库,保证职工工龄不间断。截止到目前,已核定企业欠费达x万元,清收入库x万元。四是积极解决企业造成的问题。坚持预事在先,严格执行政策,不回避矛盾,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共接待企业改制方面的来信来访达x多次,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没有一起因我们工作失误而产生不良影响和激化矛盾的现象发生。
二、坚决纠正拖欠工资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篇9
概括来说,企业改制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性质和职工性质两个方面的转变。企业性质的改变涉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和债务重组等问题,职工性质的改变则涉及经济补偿、劳动关系处置、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关乎国家、企业、个人等多重利益主体,因此必须对改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以便保证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保证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一、企业改制过程中风险分析
(一)企业改制程序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改制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企业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改制的原则和意见;第二,对改制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第三,主管部门要结合改制情况为企业指定和配备专门的改制顾问,部分情况下认可企业自行聘请的改制顾问;第四,主管部门审议并最终通过改制方案;第五,由企业职代会审议并通过改制方案;第五,政府批准改制方案;第六,改制企业产权进场交易;第七,变更企业登记、产权登记和税务登记事宜。只有经过这几个步骤,企业改制才能最终完成,但是由于改制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十分容易发生风险。企业改制经验表明,在以上程序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两个:一方面是在聘请改制顾问环节。根据相关规定,改制顾问必须由主管部门委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管部门往往不是很重视这一问题,改制顾问多由企业自行聘请,这样一旦在改制过程中发生问题,企业就要自行承担各类责任。另一方面是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环节。国资委规定企业改制中的产权转让行为必须进入各级国资委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而这一规定在使企业改制成本大幅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改制效率。根据这一实际问题,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国资委认可企业国有产权在向内部职工转让时可以规避进场交易,但如果企业净资产为负值则必须经过这一程序。
(二)企业产权界定环节的风险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关系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这三项内容涉及到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最终确认,是改制程序中最为重要且风险最大的环节,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这一环节,发生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于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环节:第一,企业没有对改制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虽然国务院和财政部已经了国有资产评估和管理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不对资产进行评估,或对资产进行低于实际价值的评估,这些行为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企业改制探索的初期,面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第二,中介机构委托方面的问题和风险。改制企业往往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清查,这就违背了相关规定的要求。且由于制度规定的并不严谨,在直接持有国有产权的单位并非是国资委的情况下,评估工作往往由于互相推诿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被长期搁置。第三,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评估存在争议。根据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都应纳入评估范围,但是在改制过程中未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行为也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忽视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甚至将无形资产完全未经核实就予以无偿转让,这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产权交易环节的风险 企业产权交易环节包括交易主体确定、交易管理、定价管理和转让价款管理等,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国有产权无偿分配和折价出售。部分企业直接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一部分奖励给经营者和部分职工,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国有净资产折价出售的方式,其折扣比例往往低于九折。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往往成为某些企业和个人侵吞国有资产的主要渠道,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第二,国有产权转让价款管理失当。国有产权在经出售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转让价款的实际回收。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企业员工进行产权认购,都很难在短期内筹措的足够的资金。这也导致有关方面对于一次性结清价款的规定无法顺利得以执行。
(四)改制企业职工的补偿与安置风险 企业改制对于其职工的影响巨大,是否能够妥善安置职工,关乎其个人利益和企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因此,对这一环节的风险把控尤为必要。职工安置环节的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确认。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此均有规定,但具体标准则存在很大区别,且由于各地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即使按同标准测算出的补偿额也有一定差距。一旦在这一环节发生较大偏差,往往会导致职工心里不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经济补偿金通常采取现金支付、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债权,转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等三种形式。但通常情况下,多数改制企业职工会倾向于选择现金,但是由于企业自身难以满足职工巨额的现金需求,就会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确认。企业在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之前应向职工解释清楚并支付时签订完整的法律文书,以避免法律上的纠纷。
二、企业改制风险防控途径
(一)确保改制在合法程序下进行 改制流程的规范化是降低企业改制风险的根本途径,企业在进行改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程序合法性的评估和分析。第一,要审查改制方案是否是由产权单位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中是否有相关方面代表参与。其改制方面必须是各利益相关方一致同意的才可最终采纳,并报有关部门批准方能生效。第二,要做好企业资产清查工作。具体由改制单位主管部门成立的改制工作组对企业各项资产进行清查,企业资产、负债以及盈亏情况必须严格核实清楚。第三,必须采用具备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相关事项进行评估。第四,产权交易行为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特别是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必须予以公开,对财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的核销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以避免各类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严格做好改制企业的产权界定工作第一,要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计量。要严格确保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账面数与审定数符合相关规定,重点检查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是否合理,避免漏报、错报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严格审查中介机构的资质。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中介机构,企业绝对不能委托其进行资产清查。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全部风险都应有企业自身承担。具体到实际中,企业必须在委托评估机构之前严格审查其资质水平,对于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必须经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作为产权界定依据。第三,要做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审查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及房地产、建筑物是否纳入评估范围,对于这些资产的评估是否合理合法。
(三)规范企业资产转让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规范转让环节的各类实现。企业资产转让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调整,因此涉及的各类问题必须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改制过程中问题处理不当到导致的各类纠纷,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企业改制各个环节形成有效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将各方的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对于涉及主要权益主体利益的条款,如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等,必须严格签订各类协议,如有必要应对其进行严格公证,从而确保改制过程合规合法,以便从根本上防范各类纠纷,规避违法违规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改制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由于企业改制涉及法律、政策和财务等方面的多项问题且相关程序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可操作空间,因此企业必须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中介机构来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相关业务较为熟悉的中介机构为企业出谋划策,并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对各类具体事项进行咨询,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其对企业改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对改制企业职工进行安置,涉及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共同进行努力,通过研究制定相关安置政策来规范企业员工安置的工作程序、分流安置渠道和权益资金处理方式。对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补偿金的确认等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有个政策和办法进行操作,要从事前指导、事中审核、事后监督三个方面对员工安置情况进行全程的检查和监督,避免恶意损害职工利益的不法行为的发生,规范操作程序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因职工安置问题给企业改制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篇10
简单的说,企业改制就是指企业所有制的改变,通常我们所提到的企业改制是指国有企业的改制,但广义上也包括其他性质企业的改制,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确定。而私有企业的改制则应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通过。企业改制必然存在目标的,这种目标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创作并运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公司制,公司制改造的实行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并能够给产权结构带来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在公司制企业当中,自然人或法人单独或组合建立是公司制存在的关键。公司具有法人性、营利性等特点,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独立承担责任。
二、企业改制的方式及改制形式
从总体上看,各类企业的改制主要分为整体改制和部分改制。所谓整体改制,是指以企业全部资产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整体改建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的企业。就我国目前的市场形式而言,整体改制主要都集中应用在中、小型企业改制,可以说,整体改制是中、小型企业改制的良策。而部分改制是企业以部分资产进行重组,通过吸收其他股东的投资或转让部分股权设立新的企业,原企业继续保留。部分改制比较适合于大型企业的改制,尤其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多采用部分改制的方式。企业改制的形式在目前的我国主要以公司制居多,并且伴随着其他形式的改制也正在悄然兴起,而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公司制
公司制主要分为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公司法》设立,由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依据《公司法》设立,不同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在目前的我国,一些较为先进、资金实力庞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都在试图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便能够通过上市来募集更多发展资金。
(二)股份合作制
首先,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其次则是实行以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与资本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很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中,诸如餐饮、旅店等中小型商业企业适合于股份合作制,职工之间的劳动合作是创造财富的基础,所以在效益跟资本之间没有明显的结合,因此就使得该种改制形式显得较为灵活。
(三)企业合伙
合伙企业是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有二个以上承担无限责任的自然人作为合伙人,签署局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企业名称,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即可。
三、企业改制方案的资质审批处理
关于企业改制方案的资质审批处理,其过程必须要保证严谨与公正,对于改制的内容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进行审查,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和基础,将事业单位的改制变得清晰和透彻。四、事业单位的改制方案、相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事业单位改制所要遵循的原则
事业单位在转制、改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要要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就必须要按照规范进行。首先,关于事业单位有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引人关注的话题,那就是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产权界定以及资产评估,尤其是有些历史瓜葛的事业单位,他们由于历史的缘故,可能会拥有一笔数额极为庞大的资产,因而也就显得这个问题就更加的突出,于是便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避免某些“有心人”借改制、转制之机,用尽各种非法手段来侵吞公有资产去满足个人的利益。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摆在各级领导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建立最新的人才启用制度
很多的事业单位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原有的人事制度并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的改制也应当将内部的用人制度纳入其中。众所周知,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都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原则,在自愿、平等、洽谈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而明确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做,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成熟,加快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从而也就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采取多元的人事启用侧率,诸如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等行动。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决定企业的改制形式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就有着分布较广、类型复杂等负面因素,因此也就决定了其在转制、改制过程当中,不能对其所现有的形态进行整齐划一的改制作业,反之则是要根据每个事业单位特点来决定其改制的形式;比如从改制单位的股权设置角度来看,切不可单方面的强调国有资本要全部退出,而是应该在鼓励经营者持大股的背景下,对国有股份应采取适当的保留措施。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整治结构
大多数事业单位改制的目标都是为了建立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因此,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完善自身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企业在未来的运行和发展当中,可以正常的运转。
- 上一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下一篇:安全保卫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