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负荆请罪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时候,赵国大臣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敢,让强大的秦国不敢欺负赵国。赵王非常高兴,任命蔺相如做了大官。
大将军廉颇非常不服气,他心想:“我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难道功劳没有蔺相如高吗?!他凭着一张嘴,官职居然比我还高。总有一天,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廉颇的话很快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并不生气,他吩咐手下人说,今后一定要谦让廉颇的家人。
这一天,蔺相如乘车走在大街上,恰好看到廉颇骑着马从对面走来。蔺相如连忙拐进了小巷,让廉颇先过去。
随从们非常奇怪,他们问蔺相如:“大人,您的官职比廉颇将军高,为什么还要让着他呢?难道您怕他么?”
廉颇微微一笑,问大家说:“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可怕呢?”
“当然是秦王啊。”
篇2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2.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篇3
1、主角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3、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苏教版 习作教学 窍门
习作教学历来被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不愿学。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或者是读完故事后的启示)来破解习作教学难题,帮助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诀窍。
一、浏览课文 发现故事
写文章,首先要搞清写什么。这次习作,课本已有了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即: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或者是读完故事后的启示。这里需要明白两点:一是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其他书籍和资料里的故事不在写作的范围;二是写一写读完故事后的启示。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习作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寻找故事的来源。笔者经过分析,觉得其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藏在成语里。比如“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它是一则寓言故事。二是藏在课文的背景里。比如课本中诗圣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杜诗素有“诗史”之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三是藏在历史故事中。比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在这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再如五年级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刘备是怎么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才的呢?四是藏在课文的插图里和课文的作者身上。总之,课文里的故事很多,无论是成语故事、背景故事、插图故事还是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因为语文书里的故事是课文背后的故事,所以,在课文里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打开语文书阅读相关的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从它的背景、人物等方面去发现故事,并且要把自己想写什么故事确定下来。
二、查阅资料 充实故事
确定了要写的内容,我们就要通过查阅资料,充实要写的故事。如何查阅?习作提示和要求中已讲得很明白:一是从课本及相关书籍资料中查找,如《负荆请罪》既可以从课本中查找,也可以从原著《史记》中查找;二是向知情的人了解,如老师、父母等,这样对故事背景及经过了解得才更全面;三是从网络或者影像资料中寻找,因为这种途径获得的信息更难忘。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网络资源是获得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寻找到的故事,因为途径、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差异,所以,要明确要求学生尽量多地搜集不同版本的故事,然后博取众家之长,充实要写的故事。
三、展开想象 叙述故事
寻找到故事以后,不能立刻要求学生动笔写作。因为学生搜集的故事并不是写作都能用得上的,有的也许太长,有的也许内容太芜杂,所以,还要根据需要对搜集的故事进行加工处理,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把故事重新叙述出来。这关系到习作的成功与失败。再者,从作文教学的原则看,也需要遵循从述到写的规律,所以习作之前,一定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积极交流,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故事是关于“事”的,要紧紧把握写事作文的要点,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故事是关于“人”的,要抓住写人文章的特点,通过细节,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紧扣课文 完成故事
我们写的是语文书里的故事,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写故事时要紧紧扣住课文,不能脱离课文而写作,否则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感到突兀,甚至产生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感觉。怎样做到紧扣课文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先课文谈起,然后用设问或者其他的方式巧妙地转入要叙述的故事。在指导写作时,还要依据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借鉴习作例文谋篇布局的方式,模仿起步,仿中有创,发挥想象,精巧构思,那么,整篇习作就与课文紧密联系,成为课文的补充或者姊妹篇了。
篇5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留名,除了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精神外,就是他们机智勇敢、英勇善战!让我给你说说这几千年前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那时,秦国最强。当赵王听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换自己的宝贝和氏璧却并无诚意的时候,命蔺相如去对付秦王。结果蔺相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这块璧有点小毛病和要举行盛大的典礼为借口,不仅没有让自己受到伤害,又保护了和氏璧的安全,使秦王无理进攻赵国。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以如果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相威胁,维护了赵王的尊严。接着,大将廉颇看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以国家的利益要靠自己和廉颇一起维护为理由,告诉廉颇如果两人闹不和,赵国会灭亡,使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可分为三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一节都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了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敌人的道理。
妈妈寄语:昊旻,文中重点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蔺相如的大度、包容之心,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感人至深,妈妈希望你能学习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包容之心。这篇读后感比以往有进步,妈妈为你喝彩!
将相和读后感500字(二)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所讲的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这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我对这四个人物都有些意见和看法。
就先从秦王开始说吧。我认为秦王属于那种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人。就拿拿城换璧这件事来说吧,明明是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可秦王却写信要求用15个城换赵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无人了,根本不顾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做出这样的行动,让人觉得有点横行霸道的感觉。
再说赵王,虽然他是战国末期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缺少主见、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做一个皇帝,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谋略和主见。遇事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样才像皇帝,不会有失皇帝风范。在渑池会上,秦王这样侮辱他,他居然还没有蔺相如的反应快,所以我说他是个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
廉颇,是一个多么憨厚的人,一个知错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颇起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能知错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将军,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不顾个人荣辱,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将军,实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说蔺相如,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蔺相如面对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特别是在给璧举行典礼时说的那些话,表现出了他那种人璧共存的凛然正气。
这几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性,但是我最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他们爱国的心一直在我的印象里,蔺相如勇敢,廉颇知错就改,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爱国的优点!
将相和读后感500字(三)
这个星期,我学完了这篇课文,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篇6
《将相和》是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一课我读过很多遍,也上过很多次,年初接到县里的开课任务,我就在琢磨这一"老曲"怎么唱出新味儿呢?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走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能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别无他法,首先要读,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重新细读。读着读着,还真读出新味儿来了。于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并成功实践于与学生共成长的课堂中。
1.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文本中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居功自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读两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通过比较发现,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通过语言的比较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居功自傲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做了鲜明的对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在比较蔺相如和廉颇语言这一环节,我就采用了分角色读、 加词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方法,来取代老师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居功自傲。试以其中一教学片断加以说明:
师:(出示蔺相如说的话,让学生默读)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好?
生:(答略)
师:你们加得真好,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生带感情朗读句子)
师:对照 着廉颇说的的那段话,再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
(学生分角色再朗读这两段话)
读是揣摩语言,感受形象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加词朗读、分角色、对比读等方式,在读中就能逐渐读出字行间的"情"与"意",悟出廉颇与蔺相如的不同之处,人物形象也通过读得以清晰起来。
2.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的这细节,这一战袍,对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是荣誉、地位、名声……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就意味着放下荣誉、地位、名声,所以,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不仅仅是知错能改,读《史记》原文,廉颇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公忠为国"。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这一环节,采用了"演一演"的办法,巧妙创设廉颇与身边各种人的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廉颇的内心,切己体察 他的"公忠为国"。
师:廉将军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决定去负荆请罪。可是,他身边的人(如老婆、朋友、手下人)纷纷来劝说他不要去负荆请罪,他们会怎样劝,廉颇又会怎样说呢?大家可以试着演一演(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分配角色,编排动作等)。
生1:(扮朋友 )我说廉颇啊,你不过是说了些气头上的话,有什么罪啊!何必小题大做,去负荆请罪呢!
生2:(扮廉颇)哎,我一时糊涂,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与蔺上卿闹不和,如果秦国趁机来攻打,我可就是千古罪人啊!
生3:(扮夫人)老爷啊!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却脱下战袍,背荆条去请罪,这面子往哪搁啊!
生4:(扮廉颇)夫人,这个时候,还说什么面子不面子,做了错事,就应该用这严厉的惩罚来取得蔺上卿的原谅啊!
生5(扮手下人):廉将军,你还是写一封道歉信,让小的给蔺上卿送去吧。
生6:(摆摆手)不要再说了,我负荆请罪的决心 已定,你快快给我准备荆条去吧。
在"演一演"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在表演中学生体验、思考,提高,廉颇的形象也能更好地植入学生心中。
3.以"写"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读是"入",是"吸收",写是"出",是"表达",在课末,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将相和好的事,一下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赵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后,会说些什么 ?赵国的平民百姓会说些什么 ?赵王、秦王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任选 一个角色 ,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写后交流)
生1:赵国的平民百姓奔走相告:"太好了!太好了,将相和好了,秦国不敢再进攻我国了,我们百姓真有福啊!"
生2:赵国的大臣们说:"蔺上卿,廉将军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可敬可佩啊!我们也要象他们那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生3:赵王大喜,他说:他们俩个是我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赵国兴盛有望啊!
篇7
读《将相和》有感 2008、12、6
读过《将相和》后,对“完璧归赵” 、“渑池勇斗秦王”、“负荆请罪”这三个典型的历史小故事记忆犹深。故事详细生动地讲述了老将军廉颇与?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表现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胸怀大志的品质,反映了将相之间相互尊重的崇高品质,充分说明了“和”为贵的道理。
?相如忠心报国,不畏、不辱使命,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为赵国扬眉吐气,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相如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当他受到赵王重用时,廉颇老将军内心不服,这时?相如能宽大为怀、顾全大局,让居功自傲的廉颇自己认识错误而主动负荆请罪,至使两人团结一致、保家卫国。
篇8
一、 引导学生分清独幕剧与多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作品的一种形式,全剧情节在一幕内,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情节单纯,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戛然而止,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公仪休拒收礼物》就是一部独幕剧,在题目的下方用小括号注明。
多幕剧与独幕剧相对应。舞台的大幕启闭一次为一幕,在全剧的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为多幕剧。《负荆请罪》分第一幕和第二幕,属于多幕剧。多幕剧因为能在大幕的启闭之间更换布景,从而在叙事上有了时间、空间、剧情上的更大自由,所以一般都要比独幕剧复杂,比如《负荆请罪》的情节就明显比《公仪休拒收礼物》复杂。
二、 师生互动找出并体会剧本的特点
教授课本剧时,教者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努力发现这篇课文与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的不同之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之后,再交流剧本的特点。按照一般的格式,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归纳剧本的特点,就容易显得有些枯燥无味,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搜索本课信息,了解故事背景,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达成类似于“观剧”的效果。由于时空隔阂,教师对于“战国、赵国、府邸、上卿、将军、门客”的讲解不能模糊带过,要让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使用工具书,了解历史背景,清晰理解。比如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虽然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实践,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但具体到这样一些词语,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才能理解到位,才能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支撑作用。分角色朗读训练,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剧的好办法。因为小学生总是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表演中,他们兴趣盎然,用心用情,自然能更高效率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具体做法上,我一般先让学生读好剧中人物各自说的话,再琢磨怎样把这些话的感情表达出来。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情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感的工具时就具有了温度、富有色彩。教学中师生要共同创造词境,反复吟咏;一起走进语境,在语境中徜徉、体悟,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欣赏词语的色彩,透过词语的温度和色彩去感悟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负荆请罪》一课中,我让学生朗读品味重点语句“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从中体会蔺相如心系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我让学生反复体会公仪休的这段话:“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触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此剧本在情节设置上处处设疑,层层推进,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读者和观众对于结局有强烈的期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公仪休收不收鱼”这个戏剧冲突,揣摩人物形象,然后才能对公仪休坚决不收礼的思想境界有具体的认识,也为后面的角色表演打好基础。
学习人物对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补充部分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仍以《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我们看这段文字:“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一会儿,您吃过饭了吧?”公仪休:“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教师可以请学生对人物语言前圆括号里的叙述部分,发表看法。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段课堂对话。
生:“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这样的动作叙述符合一位学生的身份。
生:学生非常懂礼貌,很尊敬老师。
生:“回味似的”所描写的是人物的神态。
生:可以看出公仪休一边说,一边嘴里咀嚼回味吃过的佳肴,把公仪休喜欢吃鱼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剧本中的人物语言被你们读懂了,圆括号中的叙述也被你们领悟了。当管家送来了鱼以后,公仪休是如何面对的,想想,根据公仪休的语言,该在圆括号里写些怎样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两段话。
管家:(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在学生生认真品读以上这两段话之后)
师:如果要给这段话里要加上圆括号,应该加些什么内容呢?
生:公仪休看到鱼以后,应该是一脸严肃的样子,严词拒绝。
生:看到鱼以后,公仪休装作要呕吐的样子。
生:说完以后,公仪休应该继续专心读书,把管家晾在一边。
生:公仪休也可以端起茶碗,意思是送客。
师:因为大家剧本读懂了,所加的这些内容很不错,当然还可以加别的内容。但不管加什么,圆括号中的内容都必须与人物语言相吻合,必须有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就能真切地理解文中人物和文本主旨,并且对圆括号内的文字在剧本中的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三、 积极排演小话剧
篇9
大家知道《草船借箭》这一历史故事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而当诸葛亮到吴国时却遭到了吴国大将周瑜的百般妒忌。周瑜以公事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巧妙的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对周瑜的谋划心知肚明,但他不露声色,只在三天之内用巧妙的办法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一结果让周瑜始料未及。三天后,当周瑜带来五百名士兵来江边搬箭,听了鲁肃告诉他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只见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感觉故事意犹未尽,此时,我意味深长的说:“同学们,从周瑜的叹息声里,你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尽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各抒己见。几分钟后,生1说:“老师,从周瑜的叹息声里我听得出来周瑜很无奈,和诸葛亮相比,他感到自愧不如哇!”生2说:“老师,我想此时的周瑜一定很尴尬,因为他是来看诸葛亮的笑话的,没想到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生3站起来说:“老师,我很想知道当周瑜和诸葛亮相见时,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趁着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我因势利导的让学生们把江边搬箭的精彩一幕编排成剧搬上舞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定位角色,再根据故事内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等,经过一番切磋琢磨后,情景剧表演分组展开了大比拼。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历史故事,还深深体会到了周瑜心胸狭隘,妒忌心强,而诸葛亮学识渊博,神机妙算的鲜明个性。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个小故事后,我把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交给了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首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要求每个人至少要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明确要求后,学生们开始深究起文章来。通过巡视,我发现了奇迹。同学们不仅能提问题,而且还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蔺相如为什么总是对廉颇避而远之?身为能征善战、英勇无畏、屡立战功的大将军廉颇为何去负荆请罪?……待同学们提完问题后,我让学生们先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再和同学合作探讨,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同学们的探讨中,我发现好几个小组的同学都在积极表演再现"负荆请罪"的感人场面。扮演廉颇的同学身背荆条,双手抱拳,正跪地真诚的向蔺相如请求原谅,只见蔺相如急忙迎上前用双手将廉颇扶起,将相握手言和,多么感人的一幕!是啊,一个大将军,能屈能伸,能背着荆条主动去请罪,是何等的壮举!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退让三舍,又有着多么宽广的胸怀!从问题的提出与深入理解中,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国家的将相都能握手言和,何况我们同学之间,有什么事可以斤斤计较呢?又为什么不能团结友爱呢?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文在这对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画上了句号。读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作者说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呢?难道他们没有话说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再次走进文本,在反复研读中,他们终于明白:此时的拥抱是多么的幸福!那是父子经历生死的劫难才重逢的。他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幸运,因为很多人在地震中丧失了生命,而他们却在地震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怎不幸福呢?回想起来,那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在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挖掘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尽管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别人都认为他由于失去孩子,心情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但他依旧坚信“儿子在等着我”。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驱使着他,所以他忘掉了疲惫,忘掉了危险,也把自己的生死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一位多么坚强、多么执着、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他仿佛一座雄伟的大山耸立在我们的面前,他更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屹立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无不为之而深深感动和折服 。又是怎样的一位儿子呀!当父亲开辟出安全出口后喊他出去时,他说的一句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们出去吧!”这一“让”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是一种壮举,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只有英雄才能做出来的壮举!因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胜过自己!
篇10
课堂教学节奏教学效率近日看《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周星驰谈到新拍的片子《西游降魔》时说,一个好导演要善于讲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关键是要掌握好节奏。听罢此言,不禁对星爷刮目相看。朱光潜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艺术范畴,故而节奏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那么,课堂教学的节奏是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
一、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一节课中时间安排的多与少体现出来的。这就像写文章,文章内容上详略主次的安排即是节奏,有的地方要下笔千言,有的地方要惜墨如金。“文似观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执教者,一个最基本的本领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
在课堂上,需要我们不惜时且不惜力进行教学的课文内容应符合以下条件:
1.和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段落;
2.和本节课人文教育目标相关的段落;
3.特别适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段落。
例如,《梅花魂》一课,全文讲了五件事――外祖父教读诗词;外祖父珍爱墨梅图;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大哭;外祖父送墨梅图;外祖父赠梅花手绢。如果执教者在课堂上平均安排这五件事的教学用时显然是不合适的。其中,“外祖父珍爱墨梅图”“外祖父送墨梅图”两件事无疑符合上述3个条件,属教学重点内容。如果一课时教完5件事,这两件事起码要安排20分钟时间细研深读,而其它3件事略读即可。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通过执教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的。这就像一首交响乐,不同乐器的组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壮烈,时而婉转。
依然以《梅花魂》一课为例,5件事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无疑是平淡乏味的。如果执教者能根据五件事内容的特点适当变换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想必才更精彩。
“外祖父教读诗词”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朗读指导法,组织学生动情诵读外祖父教“我”读的古诗词,以此来体会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如此操作,省时省力,效果亦好。
“外祖父珍爱墨梅图”这部分内容重点词语较多,可采用自读感悟加集体交流的办法,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大哭”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加快教学节奏。
“外祖父送墨梅图”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全段语言含义深刻,且情感充沛,执教者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品词析句、动情诵读,达到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外阅读所得,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的事迹,利用课外资源加深学生对文章重点句的理解。
“外祖父赠梅花手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采用组织学生写小练笔的办法来进行。“此时此刻,外祖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还想再嘱咐亲人点儿什么呢?”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想象来写话,这样既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与深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理念。在课堂上,教师随着教学方法的变换,角色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像导演,设置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尽快入戏;像主持人,激发诱导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精彩;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旁观者,默默关注学生自己静心思考,感悟表达……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变化,也在引领着课堂节奏的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不时呈现。整节课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的节奏变化无疑会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节奏是通过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体现出来的
《将相和》一课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3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相互联系。执教者可根据故事的内容特点及故事间的的关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节奏上的变化。
《完璧归赵》是第一个故事,对它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是学好后两个的前提,而且作者在这一段中的人物外表与内心的刻画堪称小学教材中的经典。因此,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学习方式可以是这样的:自己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研读,写出批注;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启发,将理解引向深入;最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内化经典语言。
学生通过《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学习,已经较为充分地理解感悟了故事背景及各个人物的特点。因此,在《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学习方式可以是这样的: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把自己假想为身在现场的赵国大臣,根据课文情节及《史记》原文,围绕着“向廉颇描述渑池之会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或场景,以此来劝廉颇不要生气”这一主题,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写一段话。在写话过程中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理解,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