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拜师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1

对啦,你知道我是谁不?白骨精?只答对了一半,白骨精是我后来的身份,其实,我是你的邻居,原来你被压在五指山下时老给你捡桃子吃的小姑娘就是我了。我小的时候你叫我LOLI,还记得不?从小我就特别喜欢你,那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子、尤其是那一身长长的毛,以及你吃桃子不吐桃子核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时候一切美好,哪里想到岁月不留情,我后来变成了老婆婆,自已觉得没脸见你了,我就出家为妖。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我学得很快,现在已经能伪装年龄和不同的人物了,而且小神仙我也不怕。不过毕竟是半路出家的,学得比别人都苦些,这些你了解吗?

空空,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啊,我高考复读了两年才考上妖精专业本硕连读,考上大学的那年我82岁,媒体还报道我,说我是年龄最大的大学生,可风光了。后来我看你还在山下,就又读了个博,前后花了我整整385多年。我们的导师真的蛮厉害,回头俺们视频聊,我现在比刚来那会可年轻多了,看着就象20岁一样呢!

空空,你知道不,这些年我过得可苦啦,为了不让你说我老,我把所有的钱都买了化妆品(这也是我很久不上线的原因),现在商场里化妆品好多啊,什么欧泊来、碧欧泉,还有H2O等。对了,回头给你寄两瓶男士产品过去,你没事就抹一点,相当小资,现在的人都好这个!

空空,那天我知道你出山了,正陪着Mr.唐去印度渡假,刚刚出狱就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我太佩服你啦,为了见你,我毕业证也不要了就跑到路上等你,身上的钱花光了,我就跑到山洞里去住,夏天没空调冬天没暖气,真的很难受。

空空,这么多年了,我也不知道你喜欢啥类型的,于是偶就装成一个村姑来接近你,哪里想到你不喜欢这种类型,一棍子就打下来。你年纪也不小了,我就想你有可能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吧,索性就扮成60多岁的老姑娘,没想到你还是不喜欢。这可难到我了,老的嫩的你都不喜欢,那肯定就是喜欢男人啦,扮男人可算费了牛劲了,心想这次准成,哪里知道你依旧冷淡。

篇2

夜,静得出奇,我在灯下认真地读着〈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它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60岁了,还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换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空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也不肯换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谱弹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所有的同学和老师 。

读完这个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感惭愧。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把我深深打动了。他不像别人一样,急于求成,到头来学不到什么。而孔子,不但把曲子弹熟,还揣摩着曲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感动之余,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平常一碰到难题,不愿意费时间去想,就去问家长、老师,不然随手一扔,干脆不理它。比起孔子,我这种不好学甚至偷懒的行为太不认真了。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答案,一点思绪都没有。突然,我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答案,大喜过望,就不懂装懂地把答案抄下来,并交给老师。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一个鲜红的“优”字,老师还重重地表扬了我一番,还让全班同学向我学习。我十分得意,也没有听老师分析。可是,现在翻开本子一看,好像“优”字上多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仿佛在问我:“你懂了吗?”我越想越难受。《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让我又想起这件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干部和班级的骨干,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这样只会对自己不利。

《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长大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07-01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改变那种“教师传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思想,扭转那种“忽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应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让学生有所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由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适应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丰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指导预习,引导学生发现

发现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因。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领悟和发现,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从思想上有所准备,相关知识有所积累,学生的思维才有根据,发现才有基础。从而,每节课前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好“圈、点、划、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结合魏书生教育思想和盘锦市“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上课伊始,我总要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再启发学生按自学指导内容自学课文,比较一下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与预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启发质疑,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并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以欣赏的眼光、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我又进而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多角度地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1、紧扣课文题目,针对题眼提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或者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因此,我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文本去解决问题。如对于《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这类以人物命名的文章,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闰土、雨来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写他?为什么要写这件事?等等,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感。又如,对于《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我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旦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2、围绕课文关键,针对要点提问。围绕关键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最终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孔子当时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阵地,上好每一节课。讲读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重要是考虑学生怎样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我着重利用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这一段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找出这段的中心句,整段内容具体描写了西沙群岛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读和思考会得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整段内容都是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水颜色多而美丽的特点。从“有的……有的……有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高低不平”“有深有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多而美的特点。进而总结学习方法:学习这段,先找出中心句,重点理解中心句中的中心词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来理解中心词语。我把这种学习归纳为:找中心句、找重点词语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我还教给学生很多学习方法,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和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等等。有了学习方法作指导,有的文章的个别段落就会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四、鼓励课外阅读,引导知识积累,提高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学习方法阅读课外读物。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并且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定期进行读书活动的检查。如讲故事、朗诵比赛、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终生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木偶,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澧溪影剧院观看木偶剧。

首先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木偶的基本操纵方法,接着就用木偶表演了几个古代民间故事,表演的很精彩。向这些《言儿有信、孔子拜师、凿壁借光、周处除害》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我受益非浅,尤其是《凿壁借光》更使我难以忘怀。

故事讲的是在一位叫文不知的家里,有他的儿子文豪还有一个小丫头。由于文不知不识字因此常常被人家嘲笑,还闹了不少笑话。所以他决定让儿子好好学习、于是他就给儿子买了许多书叫他用功学习,可谁知文豪对读书不感兴趣手捧着书心不在焉要么就忙中偷闲把书丢在一边,趴在桌上正呼呼大睡呢!小丫头很爱读书,可文不知不让她看,她又不敢向老爷说实情,怕老爷说她干活懒,只好趁少爷忙中偷闲时,从他那儿拿书看。一天,小丫头看见少爷正在睡觉,她便蹑手蹑脚的从少爷手中拿了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少爷醒了,气冲冲地把书一拍,书被打散了。老爷知道了,叫小丫头晚上用牛皮绳把书穿起来。

晚上,她穿好后,看了起来。可蜡烛熄灭了,她到外面月光下看,天上拥来了一片乌云,把月亮给遮住了,看书的计划又泡汤了。突然,她看见少爷书房里灯火通明,她用石块使劲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光透进来了,她就紧紧挨在墙壁上,继续看书。她在凿壁时惊动了老爷与少爷,他们去找小丫头。少爷一把抢过书,不让她看,老爷觉得小丫头勤奋好学,同意让她与文豪一块儿学习。后来,小丫头成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我和文豪比起来,是一对难兄难弟,和那个小丫头比起来,还差十万八千里之遥呢!有时碰到难题,我就恨自己以前不多看一点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由此我知道:只要我们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将来必是一位有用人才!

篇5

关键词:常见形式;人物语言;对话描写

这里介绍几种人物对话描写的常见形式:

一、说话人在前,语言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拜师》)。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冒号。

二、语言在前,说话人在后

这种形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加强语言效果的作用。例如“‘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幸福是什么》)。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句号。

三、把一次说的话,分成前后两部分来写,中间交代说话人

这种对话,语言跳跃感强,富有波澜。例如“‘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在炮兵阵地上》)。这种形式的对话,“说”字后面用逗号。

四、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

这种对话,语言具有连续性,现场感强。例如: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你看见它往哪去了?”(《找骆驼》)

这种形式的对话,只限于文中有两个人物,而且人物说话时前文要有交代。

五、为了强调语言表现力,说话时配以动作、神情和语气,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例如:(《爱迪生救妈妈》)

综上所述,作文时适当地使用人物对话描写,文章就会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你不妨一试。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篇6

一、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就必须正确的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首先要乐于请教,敢于请教,不耻下问。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信息社会中,你不可能把每个方面的东西都学到,都学精,向他人请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向中老年教师以及其他优秀教师请教,并不是礼节性的谦虚,而是要诚心拜师。特别要强调的是,这种“拜师”不是几次交谈或听课,而是长期观察、跟班学习;学习的重点还不在于其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例如:这次干训班培训贺主任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所涉知识面之广: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滔滔不绝、朗朗上口。《论语》《左传》融会贯通、辩证分析。让我们深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真谛!向同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听听同行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心声,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校内校外,积极争取学习机会,请进来,走出去。特别是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各种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等一些学术研究讨论会、讲座,或以书信方式向一些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教学能手请教等,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能从教育的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业务水平,拓宽思路。

其次要V于阅读,博采书本之长。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借鉴他人知识经验迅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首先,积极思考,写个人反思。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思考活跃、思维敏捷,是多数教师的特点,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优势之一。“积极思考”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不迷信权威。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敢于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通过实践认真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教学能手学习,也不应该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和吸收。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在我们日常生活与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对此非常烦感。其实,这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涌来,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写出个人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写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写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篇7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一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淡蓝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是那么的耀眼。

——题记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我的思绪慢慢地飘向远方,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回到那个有你的时代——春秋战国。

我看见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满满,你想去将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列国的公侯,你想要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挽救人们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还记得你在卫国时的耻辱吗?你希望满心的去到了卫国,你是多么的冀希卫灵公能够采纳你的政策。然而他却并没有将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顾,心里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觉得你是他国派来的细作。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你愤然离开。

此时你已经59岁了,带着所跟随的弟子们在当动不安时代,穿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国、宋国、郑国、陈国。你一边奔寻明理的国君,一边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人们。你可能曾在黄河或是长江边上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赏识你的国君,

从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够赏识你,采纳你的学说。

就在你在陈国城门与弟子走散时,你去问路人是否看见他们。你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一丝的厌恶,你看见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颓败的样子。好在你找到了他们。当子路愤然告诉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丧家之犬时,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调侃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无数次不被统治者所认同自己时,你终于放弃去到处游说,从而去在民众中去发扬礼乐。此时你已经步入暮年。

终于,你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你开始编写一本可以传世的书籍。你与弟子们不舍昼夜的编撰,春去秋来,时光在你与弟子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终于一本旷世神作诞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书,你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着。弟子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说就叫《孔子》,你摇摇头。有的说《语经》,你还是觉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说到:谈论言语,就叫《论语》。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这一年,你已经72岁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这个纷扰的时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给这个泱泱大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细细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体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万世师主——孔丘。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二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孔子>;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三

这个星期天,我到博库书城里转悠,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突然,一阵书香传来,牵着我的鼻子走了过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书。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饱读起来。

一打开书,一位书中的小精灵就为我做向导,带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从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困难,每天都按照母亲的要求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从不惹母亲生气。他好学上进,生性聪明而且善于思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着自己的勤奋,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项基本功,为后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孔子相当好学。为了求学,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师门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师门口,直晒得他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求学决心。正因为他的好学,他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看到这儿,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虽然长得丑,可他却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并且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已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为了让妈妈省心,一有空就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再看看我呢,学习上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时候还喜欢卖弄;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时候还要挑三拣四,与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学习,以长补短。这顿大餐真让我大饱口福,我以后要多尝尝这种“大餐”,丰富我的知识,快乐我的生活。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四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影片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五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篇8

整合出适合儿童的课程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所谓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精简,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如何精简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那就需要抓住“根本”,再造课程,使课程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开放,更适合儿童的学习实际。

整合课程资源

面对学生这些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必须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对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进行恰当整合,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一是学科整合。为抓住“识字写字”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我们精简了一年级语文课程目标:简化拼音教学,一心一意识字。以制字卡、玩字卡为主要课程形态,要求一年内认识2500个汉字。教师减少课文分析和构词训练,腾出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读儿歌、看绘本,在趣味阅读中巩固识字。

比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材编排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组合图形面积和不规则图形面积共五大知识点,需要12课时。在教学时,我们把五大知识点整合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以及组合图形与不规则图形面积三个知识点,并设计了本单元的感受课:

请同学们准备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各2个,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的方法,你能剪拼出哪些平面图形?请把你的拼法在小组内与同学分享。

这样,通过对知识点的整合,不仅突出了本单元的数学思维之“根”――转化思想,还大大浓缩了教学时间,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去探究、交流、争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是学科综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10的分成,数学老师请音乐老师先在音乐课上教孩子唱《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两5相凑刚刚够。9和1,8和2,7、3、6、4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10,加法减法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这样的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了数学知识,为数学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继学习“进位加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生活为本,改编课程

在上数学课《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老师结合学情与生活实际,把教材中的“沏茶问题”创造性地改编为“上学问题”。

慌张的小华

一个星期三的早上,由于小华的闹钟出了故障,等小华醒来时一看时间,已经7点半了,上学要迟到了!但他必须要完成这几件事情才能去上学。洗脸刷牙――5分钟,起床――2分钟,吃早饭――10分钟,收拾餐具――3分钟,听英语录音20分钟,他家到学校要走6分钟。为了上学不迟到,他应该怎么来安排这些事情才能在8点之前赶到学校呢?

你能帮帮这个慌张的小华吗?请你为他设计一个最省时的方案。

这样,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上学问题”,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以生长为本,创生课程

一是习作成果生成课程。习作教学起步阶段,老师不再强调方法技巧,不求文通字顺,而是紧贴生活,策划大量的游戏活动,将习作融入活动之中。例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学架子鼓》、《吹气球比赛》、《特别的游戏》、《我帮姥爷买菜》、《快乐做实验》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级QQ群论坛,建立每次习作的主题帖,将孩子们的“大作”发表出来,所有学生和家长都可以阅读、留言,并评选出“写作达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学习,每一句鼓励都是一种欣赏。儿童就这样爱上了表达、学会了表达,表达的成果又生成了伙伴们的课程资源。

二是学生作业创造课程。教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老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能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写在数学日记本上。第二天,一位学生在日记本上写道:

我今天在网上收集到了一则民间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这个谚语中,我知道了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一共有2×9=18天……

从这个同学的日记中,我们得到了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很感兴趣。于是,我们挖掘生活中的儿童情趣,开发了数学校本课程:一二年级的“数学兴趣”课程;三四年级的“数学体验”课程;五六年级的“数学实践”课程。这三种校本课程与数学教材相辅相成,体现了数学课程的连续性、层次性和生长性。

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密码

降低入口,化繁琐为简单

为突出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我们主张教学要简单、低入,强调教学要抓住根本性的“学习线头”,让学生充分自主,合作分享。

例如,学习《孔子拜师》一文,按传统教学,老师精心备讲,除了层层分析,掰开揉碎,嚼烂哺育之外,还要在文本中拎出大量的语文知识点,让学生反复练习。而生本课堂,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读文后,能否分享一下你感兴趣的地方?”因为教学目标简单,轻松实现了“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的精彩分享:

生:我知道孔子从小就很爱学习,课文中说到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

生:是的,孔子有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心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我知道孔子的谦虚流传千古,他还拜一个七岁的小孩为师呢!(生讲《孔子路遇向橐的故事》)

生:xxx,你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名言“不耻下问”,我有一次向我妹妹请教怎样给花瓣涂颜色,这算不算“下问”呢?

生:当然算,向比自己小的、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就是“下问”啊!这也是学无止境嘛!

师:是的,学无止境不仅包括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学习的对象。

生:我还知道《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对自己要求可严了。(生讲故事)

……

当我们把学习变得简单,孩子们就会回报给我们以丰富。就如同走路一样,你一步一解地分析,出右脚时要摆左手,学习者常会走个“同边手”出来。小孩子们自己学走路时,却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自己学才会觉得简单。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去高效为慢养

在课堂改革和儿童入学初期,生本课堂学习进度慢,学生甚至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合作、不会表达,即使交流分享也常常不着边际。这是孩子们亲自实践语言的过程,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静待花开。经过一年的慢养,一位老师在《狮子与鹿》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对话:

生:课文中有句话“漂亮的角差点让我送命,难看的四条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很打动我。我明白了不要以为难看就代表它不重要。就像我们冬天穿的羽绒服,虽然肥大却很保暖。

生:魏X,你说的很有道理,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正如有句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生:是的,我想到了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的一幕:一位穿着时髦、长相英俊的帅哥一上车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可是对旁边站着的一位奶奶他却视若无睹,反而是一位长相平平的阿姨给老奶奶让座。这样的人,我觉得他一点儿也不值得羡慕。

生:就像我们的班长何XX,虽然她的右手做过手术,却并没有影响她用左手写出漂亮的字来,而她也因此开发了右脑,所以变得更聪明了!

生:同学们,这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也不要为自己的不足难过。

篇9

【关键词】学语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继承并发展的文明产物,是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学科,天生具有优势。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掌握传统文化对其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诵读经典感悟传统文化

诵读可以说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诵读是通过眼睛将知识传递到大脑,大脑再进行思考后,用嘴巴读出来,最后再传达到耳朵里,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能将知识点记忆牢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经典,是历史发展的沉淀物,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载体与思想源泉。这些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诵读经典中能够让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最适合的方式――诵读。比如,可让学生诵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声律启蒙》等。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能够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而且还能加深记忆,更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二、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低年级的小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识字。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字词的同时也要不断渗透传统文明的精神,这也是一种高效的授课方法。小学生的记忆和辨识能力是不断上升的,此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比如,多介绍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更利于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在讲解《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不断学习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用经典人物、经典事情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去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也要深挖古诗词背后渗透着的传统知识,比如如《竹石》《石灰吟》表现出来的是古人艰苦卓绝之精神。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出来的是诗人极度渴望报国的精神品质。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之精髓,通过诗词学习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都能喜欢上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再成为合格的传统文化继任者与发扬者。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去体味传统文化之内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保障。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借用某个传统节日作为引子,再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例如,在端午节快来临之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信息。比如,端午节还有哪些名称?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与哪位历史人物相关?大家了解屈原的一些事迹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资料整理、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再以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可借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体验,将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感受去体验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珍贵遗产,如果不对其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的吸引力将会逐渐降低。在当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当代人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其职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张海霞.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100.

[3]苑金茹,刘华,刘舒菁.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9).

篇10

王艮的好学精神还表现在广阅博览上王艮对孔子之学非常厚爱,他认为“天下之学,惟有圣人之学好学,不费些子气力,有无边快乐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18]王艮在《大成学歌寄罗念庵》中说:“自古英雄谁能比,开辟以来惟仲尼仲尼之后惟孟子,孟子之后又谁知?”[19]王艮所说的“大成学”就是指孔子的儒学“孔子之学,唯孟子知之韩退之谓孔子传之孟轲,真是一句道着”[20]从总体上来看,王艮仍属儒家一脉,他始终是把儒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的王艮说过:“谚云:‘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非先生而何?先生知我之心,知先师之心,未知能知孔子之心否?欲知孔子之心,须知孔子之学知孔子之学,而丈夫之能事毕矣”[21]有门人问他“志伊学颜”,他回答说:“我而今只说志孔子之志,学孔子之学”[22]在他看来,儒学理论是一种“至简至易”之道,孔子就是以“简易”为宗旨他说:“康节极称孔子,然只论得孔子玄微处,至其简易宗旨却不曾言”“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地无歇手地,故孔子为独盛也”[23]所以他尽心尽力学好儒学理论,事实也正是这样,王艮在成为王守仁弟子以前,学的是儒家经典,言尧之言,行尧之行,服尧之服,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的指导思想但是,王艮又是一个十分开放的人他曾经说过:“道理,若只见得一边,虽不可不谓之道,然非全体也譬之一树,有见根未见枝叶者,有见枝叶未见花实者,有见枝叶花实却未见根者须是见得一株全树始得”[24]那么如何进行广博的学习呢?王艮认为,最重要的是“杂学”他治学不分派别,广览百家,所以他自称“东西南北之人”他没有正宗儒学的严格观念,即使在儒学内部,他也不严守门派家法如他认为,朱陆之争并无是非可分他说:“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朱子以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呜呼!人生之间,孰知其是与非而从之乎?”[25]又如他对王守仁与湛若水之间关于天理良知的争论,也采取折衷调和的态度而从他标举“自然”来看,则又多少汲取了陈献章湛若水学派的思想再如,他对“道学”不感兴趣,但对“道学”理论也有所涉猎他还谈及“佛老”与儒学的关系:“或言佛老得吾儒学之体先生曰:‘体用一原,有吾儒之体,便有吾儒之用;佛老之用,则自是佛老之体也’”[26]可见,它虽崇尚儒教,但不排斥佛道,对其有用的东西也是兼收并蓄的

王艮的杂学还表现为向实践学习在如何“知”的问题上,王艮与王守仁有着极大的区别王守仁认为,“知”“行”是相互并进相互渗透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27]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28]“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29]他还认为,真正的知必能实行,不能实行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有时知在先而行在后,有时行在先而知在后,所以知与行是相互推移的王守仁的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他的“心即理”说,因此在学习问题上他是持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的观念王艮不同意王守仁的事物之理在我心里的观点,他认为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即事是学,即事是道”[30]所谓“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也就是说要到客观事物中去学习,去求道他认为,只有从日常生活的生产实践中去学习去探求,才能够获得知识的道理,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学真理,就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这里特别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的观点他认为所谓“道”,就是百姓日用之事,主要表现在百姓的知行上,而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的“道”与万物中的“理”是一致的,“圣人之道,不过欲人皆知皆行”[31]“愚夫愚妇与之能行,便是道”[32]所以“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33]他鼓励学生们到百姓中学道,他教育学者们不要瞧不起老百姓,他说:“途之人皆明师也,得深省”[34]要求学生不耻下问,以天下百姓为师

王艮逝世后,有人问邹元标:“泰州崛起田间,不事诗书,一布衣何得闻斯道卓尔?”邹元标答道:“惟不事诗书,一布衣,此所以得闻斯道也”[7]意思是说,由于王艮不事诗书,才不受正宗儒学和程朱理学的束缚,而重于创造,这样才使他逐步形成本质上不同于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成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

其实,邹元标的这种评价是一种偏见笔者认为,王襞对王艮的评价是最为中肯的他把王艮的思想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变”他说:“先君子之学有三变焉,其始也,不由师承,不挺独复;会有悟处,直以圣人自任,律自身极峻其中也,见阳明而学犹纯粹,觉往持循之过力也,契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告今于一息,著《乐学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一体之怀,而运世之则学师法乎帝也,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则处为天下万世师此龙德正中而修身见世之矩,与点乐偕童冠之义,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皆大学格物安身立本之言,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足之谓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8]由此看来,王艮理论创新也是经过学无师承发愤读书“逢人质义”,拜师学习修身讲学的过程的,并不是如邹元标所说“唯不事诗书”才有创新的那么神奇

王艮对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学习孔子虽天生圣人,也是通过认真学《诗》,学《礼》,学《易》,逐段研磨,才成为“明彻”之人的由此他认为,学习要一个好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入太庙每事问;惟其入太庙每事问,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9]这里王艮对“入太庙每事问”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进行了相互论证,说明的道理只有一个,就是人要老老实实地学习他还提醒说:“学者初得头脑,不可便讨闻见支撑须养微致盛则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经四书所以印证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后看书,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书本便没有功夫做”[10]王艮的这些话有他的缺陷,但也有很大的道理即先要学习一些知识,然后进行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知识,在实践很“得力”的基础上,再去看书学习,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他强调了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也重视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意义王艮认为学习必须认真仔细,马虎不得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莫因简易成疏略,务尽精微入细详”[11]就是说,不要因为提倡“简易”学习,就在学习上草率疏略,马虎了事,还是要“精微”“细详”地学习

同时,王艮还认为,学习要在勤奋上下功夫他十分赞赏孔子的学习精神他说:“孔子之时中,全在韦编三绝”[12],所以他经常教育学生:“人生贵知学,习之唯时时”[13]他告诫学者:“瑞气腾腾宝韫山,如求珍宝必登山”[14]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非勤奋不可

王艮对老实而勤奋学习的人是非常赞赏和支持的如徐樾在嘉靖七年和十年,两度从学,都没有得闻所谓的“大成之学”,直到嘉靖十八年,王艮经过十一年的考察,才写信给徐樾,称赞他恭谦好学,说他闻道以后,便有“解官善道”的志向,是“信道之笃”的“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他身边的许多学生所能企及,表示要授他以“大成之学”这封信的名称是《再与徐子直•又》,全文是:“屡年得书,必欲吾慈悯教诲,于此可见子直不自满足,非特谦辞已也殊不知吾心久欲授子直大成之学,更切切也但此学将绝二千年,不得吾子直面会,口传心授,未可以笔舌谆谆也幸得旧冬一会,子直闻我至尊者道,至尊者身,然后与道合一,随时即欲解官善道于此可见吾子直果能信道之笃,乃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凡近所能及也又闻别后沿途欣欣,自叹自庆但出处进退,未及细细讲论,吾心犹以为忧也我今得此沉疴之疾,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子直闻此,当有不容已者,余俟而讲不备”[15]有人曾经研究王艮为什么要传给徐樾以“大成之学”,就是因为徐樾具有勤奋好学为精神

王艮一生都充满了学习精神这种精神不只是来自于他老师的教导,而在于他的一种志向王艮先祖来自姑苏(今苏州),世占灶籍,家境贫寒,七岁上学,十一岁辍学后随父在煎盐的亭子里干活,成为一名灶丁十九岁起经商,贩盐山东《年谱》上说,王艮二十五岁时,“客山东过阙里,谒孔圣及颜曾思孟诸庙,瞻拜感激,奋然有任道之志,归则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徐樾在《王艮别传》中也说:“(艮)既冠,商于山东,特谒孔庙,即叹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归,即奋然有任道之志,旦夕寤寐,耿耿不能自己”[16]从此,他放弃了经商行医的职业,开始了他发愤自学成才的道路王艮一边经商,一边读《孝经》《论语》《大学》等书由于王艮自己识字不多,缺少文化基础,加之当时在安丰一带找不到老师,他只好逢人质义,以知者为师从二十七岁开始他“默坐体道,有所未悟,则闭关静思,夜以继日,寒暑无间,务期于有得,自是有必为圣贤之志”三十岁时,他“筑斗室于居后,暇则闭户坐息其间,读书考古,鸣琴雅歌”[17]耿定向撰《王心斋传》说:“先生入谒夫子庙,低徊久之慨然奋曰:‘此亦人耳,胡万世师之称圣耶?’归取论语教经诵习至颜渊问仁章,询之塾师,知颜子为孔子高等弟子,曰:‘此孔门作圣功,非徒令人口耳也’为笏书‘四勿’语听夕手持而躬践之……久之行纯心明以经证悟以悟释经慨世学迷蔽于章句思国学为天下首善地……”之后,开始通过刻苦学习与矢志耕道,成为一派宗师的观王艮先生一生,他能够从一名社会地位低下的灶丁盐贩,而成自立门户的一代儒者,在学术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礼记•礼运》篇指出:“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形象地反映了师与父相连的社会意识荀子则将君师与天地先祖并列,作为礼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35]对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的《吕氏春秋》指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36]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37]隋代教育家王通认为“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38]任何人的知识与才能都是从师求教并经过个人勤奋学习取得的“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惟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其唯明主乎?”[39]可见,我国古代对于从师的作用看得是非常重要的

王艮也一样,他是非常重师教的(有人因为王艮在某些观点上与其师不合,就认为王艮不重师教,这也是一种误解)据史料记载,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艮三十八岁,他在家乡讲学期间,当时有一个叫黄文刚的塾师,是江西吉安人,他听到王艮讲说《论语》,感到诧异,说他和江西巡府王守仁所讲的观点相似王艮听了这一消息,立即产生去江西会见王守仁,进行验证的欲望赵大洲在《王艮墓铭》中说:“有黄塾师者,江西人也,闻先生论诧曰:‘此绝类王巡府公之谈学问也’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其自信如此,即日往造江西”[40]徐玉銮也介绍说:“先生从塾师黄元刚闻其语,诧曰:‘海内士大夫亦有明圣人之道如某者乎?吾不可以不往证’”[41]听说有人的观点与已相似,王艮就要去验证,去学习,这一方面说明王艮对于“学问”是不肯马虎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王艮重视向他人学习王艮之所以重师教,主要在于他对学者拜师学习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王艮说:“学本无异,以人之所见者,各自以异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知其字者,则执其名为是,而以称字者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则执其字为是,而以称名者为非也是各以己之所见者为是,以人之所见者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见者为是,又知人之所见者亦为是也夫然后洞然无疑矣”[42]而要做到“既以己之所见者为是,又知人之所见者亦为是”,就要有他人的指导,特别是老师的指导他说:“学,讲而后明明则诚矣若不诚,只是不明”[43]王艮在自我成长的经验中,对于“师友提携励进”有深切的体会早年他独自摸索学习长达十年之久,这段时间固然有其独特的心得与收获,但在师事王守仁并与同好切磋数年之后,他在见识与胸襟上所展现的成熟气象,无不归诸于“明师良友鼓舞于前,诱掖奖劝抑其过,引其不及以至于中”[44]所以他感叹地说:“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圣神之所以经纶变化而位育参赞者,皆本诸此也此至简至易之道然必明师良友指点,工夫方得不差故曰道义由师友有之,不然恐所为虽是,将不免行不著习不察深坐山中,得无喜静厌动之僻乎?”[45]

王艮认为,要学有所成除了要善于向老师学习以外还要善师友他认为师友也是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友,可以得到相互影响,彼此切磋,都能得到提高他说:“予幸厚诸友相爱,彼此切磋砥砺,相勉于仁,惟恐不能迁善改过者,—体相关故也”[46]王艮关于学习要重师友的观点,也是王守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王守仁主张广泛交友,即使是学生也应当成为朋友因此,王艮无论是讲学还是与友人论道,都不断强调“明师良友”的重要当然,王艮的“师友”并不局限于讲堂之内,而是广泛地指一般人际往来之人,因此举凡社会中的每位众生皆可以为师可以为友,如他所说:“途之人皆明师也”[47]王艮讲学时期,前来问学求教者甚多,社会各个不同阶层者皆有,不论身份或高或低年龄或长或幼,王艮皆不以小辈或晚辈视之,而是以并列的朋友关系相待王艮这种虚心向人求教,视他人为师的态度,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48]的气概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艮重老实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精神,重老师之教师友之学,但王艮学师不为师之缚,学诗书“不泥传注”王艮虽然“夜以继日,寒暑无间”地学习,但他不是死记硬背儒家经典,而是以个人的思想去解释经典,以经典来印证自己的思想王艮虽然提倡学习要“以经证悟,以悟释经”,“经传印证吾心而已矣”[49]“经所以载道,传所以释经经既明,传不复用矣道既明,经何足用哉?经传之间,印证吾心而已矣”[50]这种不重视章句诵习的学习方法,也是王艮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艮是一个“以自然为宗”的人对于学习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着意”[51]所以学习不要太废事“一友持功太严,先生觉之曰:‘是学为子累矣’因指旁斫木之匠,示之曰:‘彼却不曾用功,然亦何尝废事?’”[52]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王艮所说的不废事不累人,并不是说学习就不要用功,关键是要顺应“自然天则”[53]

事实上,王艮十分强调思考的作用他说:“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当思则思,思通则已”[54]如王艮在三十八岁师事王守仁之前,思想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如他所说的:“王公论良知,某讲格物”[55],就说明他早已形成了淮南格物说,与王学有所区别王艮从学王守仁之后,固然受到王学的某些思想影响但他在从学王门期间,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他治学不主一经,其学旨不重视“章句诵习”而注重实践他自称其学说是“五经总义”,就是并非出自哪一经,而与“章句世学”对立,是封建正宗思想的异端所谓讲经书,他“多发明自得,不泥传注”[56],其实质就是背弃正统思想的教条,用自己的新意作异端之说他的基本思想和王学貌合神离

王艮的学习重思考的观点是直接接受了王守仁“心学”思想的王守仁认为:“君子之学,心学也心,性也,性,天也,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故无事于学;……故必学以存其心学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诸其心而已矣;求诸其心何也哉?谨守其心而已矣博学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谨守其心之功也;……后之言学者,舍心而外求,是以支离决裂,愈难而愈远”[57]所以在学习方面他强调静坐体悟和独立思考他说:“夫君子之论学,要在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58]这就是说,做学问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见解,即使大家都说是对的,经过内心思考与事理不符,也不能认为是对的;大家都说是错的,经过内心思考与事理相符,也不能认为是错,决不能人云亦云,不经过思考而随声附和

王艮接受了王守仁的这些思想,治学是十分严谨的,他反对本本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即使是他的老师,他认为不能理解或不切实际的东西也要反复进行“辩难”如,王艮拜王守仁为师时的一段故事就表现了这种重思考的治学态度王艮初见王守仁,“讲及至良知,先生(王艮)叹曰:‘简易直接,予所不及’,乃下拜而师事之辞出就馆舍,绎思所闻,间有不合,遂自悔曰:‘吾轻易矣’明日,复见公,亦曰:‘某昨轻易拜矣,请与再论’先生复上坐,公(王守仁)喜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为苟从,予所甚乐也’乃又反复论难,曲尽端委,先生心大服,竟下拜执弟子礼公谓门人曰:‘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59]可见,在学习上不是随意之人,而是一个重思考真正搞学问的人

参考文献:

[1][2][4]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C].乐学歌.

[3][42]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C].天理良知说,答甘泉书院诸友.

[5]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C].答问补遗.

[6]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答邹东廓先生.

[7][16][25]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四)[C].谱余.

[8]明儒王东崖先生遗集(卷一)[C].上昭阳太师李石翁书.

[9][10][12][18][20][22][23][24][26][30][32][33][34][43][47][49][50][51][52][53][54]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C].语录.

[11]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次答友人

[13]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和万鹿园诗.

[14]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咏山.

[15][19]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诗文杂著.

[17][31][40][41][44][55][56][59]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三)[C].年谱.

[21]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答王龙溪.

[27]王成文公全集[C].答顾东桥书.

[28]王文成公全集[C].传习录.上.

[29]王文成公全集[C].答友人问.

[35]荀子[M].礼论.

[36]吕氏春秋[M].尊师.

[37]扬雄:法言[M].学行.

[38][39]文中子[M].问易篇.

[45]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C].与俞纯夫.

[46]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C].勉仁方.

[48]论语[M].述而.

[57]刘奇.王守仁的“致良知”与“事上磨炼”[A].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

[58]大成文公全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