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篇1

这是于丹老师为我们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中分成的四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于这四个主题,于丹老师都用了几个小故事来引导启发我们。其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深——发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如果说每对别人发一次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灵上创伤一次,那我不知爸爸妈妈的心灵,是否已因我而遍体鳞伤,但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对我好,关心爱护我。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还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于丹老师为讲的这一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学习第一,所以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只要学习就行了。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一个好脸色看。可将来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

另一个重要的道理便是抵抗挫折。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她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蜕变尽管十分疼痛,但却可以换来自由飞翔,挫折又何尝不是这样!

篇2

关键词:人格塑造;美术教育;艺术素质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   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  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  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  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

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3]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05,(1).

篇3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例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篇4

关键词:个人能力;兴趣培养;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4-02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进行了多年,最近又对中小学生进行减负,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学,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与英美中小学教育正好相反,从而拉大了我国学生与英美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距离。因此,我们的学校应重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本文比较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些不同,探讨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比较

国外的教育特点是学校较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指导,而不是给予强行的指派。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培养个人创造能力的着重点之一。邹斌指出,英国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个人的独立思维,并对学生个人独立思维表示尊重。英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加表扬,很少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或成绩不好而严厉批评学生。英国的老师无论是从小学到大学,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使用Brilliant,Wonderful等词语表扬学生的各类作业及作品,通过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目标。Cox认为,给与学生奖励和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相反,过多的批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学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激励教育。Ames也指出,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引发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尽力做得更好并能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英国各级学校教育在各个科目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重视。日前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举行的“This Learning Life”国际会议上,更是邀请了布里斯托一所中学的学生乐队在会议上演唱他们分别创作的近10首歌曲。演唱中对他们进行采访,讨论他们学习和创作音乐的历程。而这样的乐队在他们学校还有很多,他们是冠军乐队。他们所在的学校并不是音乐学校,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练习演奏乐器,并走到一起组成乐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没有人逼他们做。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国内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把书背过了就能写出答案,拿高分。另外国内的老师也时常表现得过于严厉,使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把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一些在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英国也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在做研究采访时就深有体会,其他国家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出很多内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是问一句答一句,很少能谈得很多。这固然有语言的问题,但笔者所采访的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不是英语很好,但他们大都比中国学生能说。不仅学校,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多也是强制性的,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在英国的很多家庭则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很少有强制性的教育。而我们有很多各类乐器弹奏达到10级的中小学学生虽然能熟练弹奏各类乐曲,但能创作出像前面提到的13~14岁的英国中学生所创作出的音乐和歌曲就没有多少了。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熟练的重复,而缺乏创作力的培养。此外,更缺乏根据兴趣进行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如果不是学生的个人兴趣,即使达到10级也创作不出令人赞叹的音乐。英国学校里注重培养每个人的能力。另外,英国学校也很注重颁发奖状时考虑每个孩子的优点。这种方式重视了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能发挥每个孩子的优点,鼓励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且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而我国学校里大都是每学期最重视评三好学生,倾向于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能发挥和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改进,但很多学生仍得不到激励。英国学校对学生的成绩也不排名次,家长只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以及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学期的家长会也是一对一的座谈,而不是像国内全班性的家长会。因此,学生个人得到重视和尊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阶段,不是像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能检测出来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短时间的考试检测,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程,是各阶段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课堂效能的比较

刘惊铎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效能不应在校外产出,而应在课堂内解决。提高课堂效能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关键。对此,笔者也非常认同刘教授的观点。英国学校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作品,如纸制品、泥塑、木工、贺卡,甚至自己做饮料和烤点心,有时学生也会用计算机绘制作品。而且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不能一样,否则就不是自己的作品。可见学校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特点的观念。而这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种方式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力。而国内的课堂上则以讲知识为主,作业要到课下做。

三、课外的比较

在国内很多中小学生都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这恐怕都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其中,获得数理化全国特等奖或一等奖的学生,就可以保送名牌大学。致使全国众多孩子从小学就上奥数班。其实,即使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也不能说明教学的成功。西方等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年轻时不见得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而我们那些获奖的人长大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笔者并不反对作为业余爱好和兴趣上奥数或音乐辅导班。但给学生和家长过多的压力去学习,只是为了高考保送或加分,或为了上一个好中学,甚至好小学,笔者坚决反对。这样会毁了很多学生。倒不如利用上学习辅导班的时间让孩子多玩一些,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英国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各种作业,因此,课外的做业也并不多,家长也就有时间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或在假期里出去旅游。而学生有时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旅游时运用上。例如,英国一位12岁左右的女学生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在2004年圣诞节期间亚洲海啸事件中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当时她正在泰国某海滩上与母亲玩耍,当她发现海水起了很大的泡沫时,想起老师说的就要发生海啸了,于是和她母亲大声对海滩上的人呼喊,要发生海啸了,快往高处跑。正是由于她的提醒,很多人及时跑离海滩,不到几分钟,海啸果然来临。在泰国举行的海难一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位小姑娘被邀请到泰国万人纪念会上念一首悼念遇难人的诗。此外,到了小学5年级,英国很多学校开始安排每年一至两次到农场或一些营地、海边住上一周,参加和体验农场的劳动和生活或参加一些活动。学生可了解和体验校外的生活,并锻炼自理能力。这在中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想象的,最多是组织一天秋游。

四、英国小学的分组教学

英国小学中很多在课堂上按照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数学科目中。很多老师在分组中就考虑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等问题,不是简单地像国内一些学校按不同水平分为1组至3组,或是A组至C组,而是起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名字。英国学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注重。经常让小组间的学生合作对一个专题(Project)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一起做报告。有时还可以在教室的计算机上上网查询资料,然后在计算机上用PowerPoint做出自己的提纲,并利用PowerPoint对全班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和观点,就像在大学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老师对小组间的合作也经常给与鼓励。会不时发小组奖,如每个小组在那方面做得好,无论是一起研究的成果,还是一起制作的作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得到小组奖状。

总之,只有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课堂效能,利用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而只有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才会有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靠熟练的重复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只有熟练的创造,才会有希望。正如刘惊铎教授所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正向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上发展,正在向提高课堂效能上发展。当然,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要从考试制度上改革,否则,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会取得较大的效应。另外,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对于教师也应给与培训和大力支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观念也应获得学校领导及地方教育领导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同。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的老师及各级领导提供一些参考,共同为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变我国学生被评为想象力倒数第一的尴尬局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重在中小学,而不是大学。与其在大学不断提倡教学改革,提高创造性,不如在中小学大力提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改革现阶段的教育和考试体系,让学生具有创造力,我们才会有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斌.英国小学教育点滴[J].山东教育,2005,(10):10-12.

[2]Cox.M.J.Motivating Pupils through the Use of ICT. In Leask. M and Pachler.N(eds)Learning to teach Using IC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19-35.

篇5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管理为基础的,教学管理这个老概念在面对课程改革这个新挑战的时候,教学管理者就有必要思考管理创新的问题。常规管理是教学有序管理的根本,一部分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沉闷,缺乏活力,不能够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管理目的。如何通过教学管理,赋予教师教学自,发挥教师积极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期待您的参与。

8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不断迎接着新挑战。本次专题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方面展开讨论:氛围与环境,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特色与创新。

9月:英才教育

有人说:“缺乏英才的时代,是充满悲剧的时代;不能培养英才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英才出现的民族,是生命力衰竭的民族。”也有人说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悖的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回顾我国英才教育的历史,参考国际英才教育的状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条件下对英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10月: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创新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机制,从而推动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事业发展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新的学校评价,呼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本次专题期待专家学者,特别是校长们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11月:追寻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精华

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创造的过程。

先生1921年在美国考察时发表演说,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墨子。他说:“孔墨教育含有三种性质:(一)专门教育;(二)陶养德性;(三)社会教育。” 他在考察欧美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大学教育应采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应参酌兼采”。在引进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追寻我们基础教育的传统精华,理性思考继承优秀传统与吸收国际经验的关系,让优质基础教育继续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篇6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格 体验 人文质疑

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刘锡庆),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无独厚,为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如下:

一、设置文本意境,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

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提供的多维审美空间和艺术意境中。领悟到艺术美的真谛,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可以采取:

1.设置相似情境,在共鸣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是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来表现他此时的特殊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情趣。教学本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然后让学生欣赏冬天漫天大雪的图景,设置两个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当我的人生得意的时候,漫步雪中,我的想法是……”“当我人生失意的时候,我又会怎样?”创设如此情境,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丙三粒而已”的美丽景色中放飞自己的思维,使人与自然与精神实现统一和和谐。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2.设置对比氛围,使学生在强大的反差中受到心灵的震撼。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过着小皇帝一样的生活,父母对待他们捧在手里担心丢了,含嘴里担心溶化了,娇生惯养,思想偏激,没有受过生活的磨难,在教学《孤独之旅》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在磨砺中逐渐变得坚强,并且在“孤独”之中变得成熟起来的内心世界。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明“孤独”的语句,并由学生自主欣赏,体味杜小康由不敢正视现实到逐步变得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以“假如我是杜小康,在杜小康的生活环境下,我会怎么办”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不畏困难,不怕磨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要坚强,要勇敢的面对,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决心逐步坚定起来。

二、设置词语含义,解读文本突出人文性

语文阅读数学是学生接触和建设健全人格的最好的课堂,韩军先生说过,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笥,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

健全的人格还需要学生慎思明辨,要知是非,明了荣辱对错。虽然人生道路上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但是明辨是非对错,关系到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建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判断。如学 习《孤独之旅》,引导学生对杜雍和的教子方式进行评价。由学生认为,杜雍和的教子方式不行,他没有让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也有学生认为杜雍和让自己的孩子在磨难中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可启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有不尽人意的一面,在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一个要健康成长既要接受磨难,同时也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我们组织学生对诸葛亮的“忠诚”进行辩论,启发学生对诸葛亮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正确认识。

三、设置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方能进,有疑方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文或老师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它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从整体上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分角度进行具体说明,最后作总结。本文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教师问:“本文是典范的说明文名作,但是:教师认为还可以用别的办法写作本文。如果你介绍苏州园林,你会怎么作?”学生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确实是规范的说明文,但是惟其规范,所以不太活泼,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应该先描绘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作具体介绍,在及其他;有的认为可以从园林的特点、历史故事、起源成因等多角度综合说明,还有的认为可以采用时间或者空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等等。

四、创造开放课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新的德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语文学习正从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向开放式的学习转变。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合作,共同探究。在与人的交往中,把自己的置身于广阔的交际空间中,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容易让学生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便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篇7

高中新课改增加的《文化生活》教材为我们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正因为《文化生活》教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充分利用课堂、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资源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优势。《文化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可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容,例如,讲授文化对人影响之“潜移默化的影响”特点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搜集各名校的校园文化石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在课堂上他们把自己所查阅的资料相互分享,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展示,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人格塑造变被动为主动。再如,讲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我就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传统孝道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首先要求学生要仔细辨别。对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核,我们应继承和发展。“仁”就是要将赡养父母与孝敬父母紧密结合起来;“爱”不仅包括“亲情有爱”,而且将“大爱无边”扩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对全社会的关爱,此即“新孝道”主要内核。为弘扬和谐文化,《论语》所倡“温、良、恭、俭、让”应成为家庭、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力量。而对于那些诸如愚孝等不可取的部分,我们的态度就是批判、摒弃,如“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通过大量的事例向学生分析、说明,明确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课堂教学就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格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人格塑造。

二、立足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如今,许多的独生子女在老师和家长的过度呵护下,缺乏对生活的真正理解,而且在升学的压力下,滋生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行为。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势在必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中我就结合前些日子热播的《温州一家人》的内容进行讲授。电视剧讲述的是温州人坚持梦想,实现梦想的艰辛创业之路,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偶像效应。据悉由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就香港、深圳初中生最崇拜偶像调查发现,周杰伦竟赢过微软主席比尔·盖茨与体坛风云人物贝克汉姆,与姚明蝉联第一名。所以在课堂上借用学生的偶像作为教学素材非常合适。我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穿插了“周杰伦中国风与民族元素”歌曲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三、结合时政热点,感悟人格震撼

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在平凡的事迹中,感受不平凡的力量。创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是一个彰显国家荣誉的人文活动。一个个获奖者事迹,却震撼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有的是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令人敬佩,有的为家人、为他人不懈地付出。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大家,感动了华夏儿女。颁奖典礼,掌声、感动贯穿整个颁奖过程,学生在泪水中感受爱的力量。评审委员会给予获奖人物颁奖词,也获得同学们内心由衷的赞誉。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学生内心中那份震撼与动容已无法掩饰。有位同学的观后感这样写道: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动,来唤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和榜样。在欣赏别人感动的同时,更要学会感动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努力感动自己,幸福快乐生活。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材料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政治课教学将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政治课教学不能“空对空”,应该让“让事实说话”,那么对中学生来说,最原始、最亲近的事实,显而易见是身边的乡土材料,他们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所以,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

用具体可感的家乡人物形象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自唐初陈元光开发漳州后,中原文化传入诏地,之后诏安明贤才俊迭出。在家乡前贤的伟业和德行基础上扩展,选取了“忠、仁、仪、俭、孝、礼”等方面的故事,弘扬了本土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修身诸多方面。据此开展了以“学家乡群贤、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名人、介绍名人、感悟名人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名人的精神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和观念。

诏安风光秀美,胜迹众多。可谓“山野皆为画,溪流尽是诗”。有渐岳晴岚、九侯胜景、钟门巨浪、腊屿祥麟等24处风景名胜和腊州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石牌坊群、清代生土楼群和众多寺庙宫观、城堡关寨等58处文物古迹。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美化家乡的责任感,提升了心灵的思想素养。

书画艺术在诏安群艺中独领,古往今来名家辈出。1993年,诏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书画之风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目前,书画艺术已从象牙塔走向民间,诏安处处丹青耀眼、家家翰墨飘香。课堂上,艺术家的一幅幅作品让学生们赞叹不已,同学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艺术家的刻苦、执着等品质也深深地教育着他们。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得共鸣、获启示,并且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德行操守。

开展和乡土文化相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诏安小吃漫谈”、“诏安乡风民俗”、“诏安民间文艺”、“承继传统,延续史脉”等系列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拓展视野,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高尚人格。教育即活动,活动即教育,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是学生的是非观、责任感、鉴赏力、意志力、交往合作能力等这些人格要素升华的过程。

五、巧用网络影视,拓展人格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政治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合,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声、情、音、画、人完美的组合,利用网络影视,使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和震撼,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内化,这也是我开发教育资源的一次实践。话再好听,也有听厌的时候;理再动人,也有无动于衷的尴尬。在讲“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时,我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观看了于丹的《中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学生深深明白了:他们最需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最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公益广告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绝好材料。特别是网络视听公益广告,如亲情公益广告——《家》(family,有爱就有责任)、《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春节回家篇》等多支“回家”系列公益广告,这是同学们在搜集孝文化公益广告的基础上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最有震撼力的公益广告。学生在搜集、赏析、评选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远比任何一堂《文化生活》理论课来得生动,来得真切,来得实在,来得震撼!这正凸现了《文化生活》课堂的育人价值。

篇8

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但它在我脑海中总是无法抹去。“点到为止”的教育技法也成了我与学生融洽师生情感的一种“平衡术”。

又是一个秋季,初三第一学期开始了。开学第二天,班上还有一位女生陈元未到。傍晚时分,我只身家访,在距离陈元同学家尚有一里路行程时,周围群众告诉我,陈元同学的母亲因肝癌去世了,父亲已经六十来岁,家庭经济困难,现在可能上不了学了。听了这番话,我怀着痛惋的心情来到陈元同学家。与陈元同学的亲人一起鼓励她自强自立,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

当晚,我与几个班干部为帮助陈元同学战胜困难,重返校园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第二天,在班级团支部倡议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募捐助学行动在班级展开。募捐结束后,二十元、十元、五元、两元,一个个数字和学生姓名在我的眼帘中跳跃,我大吃一惊,一些平常饱经“炮轰”的“纨绔子弟”的捐款赫然醒目,而常被我视为“掌上明珠”的宁苏艳同学却只捐了0.5元。

我百思不得其解,小结会上,我对“纨绔子弟”赞赏有加,但几次想严厉指责宁苏艳同学,话到嘴边又收敛回去。最后,我说:“请大家向捐款突出的同学鼓掌、表示敬意”。并且含沙射影式地补充了一句话:“我们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在思想上领先。”

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让宁苏艳同学听在耳里,悟在心里。晚自习下课了,她递给我一封长长的信:“老师,我错了。我原本想,今年爸妈在家修新房,家庭经济不宽裕,我只想省一点钱,给爸妈他们也少点负担……”

其实,作为班主任,我早已了解宁苏艳同学家里的情况,也察觉了她内心动向。为此,我与她进行了长谈,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她体谅父母、孝顺父母的优点,另一方面指出了她思想行为上的不足。看到宁苏艳同学诚恳接受意见,我于是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她识大局、顾大体,并且指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各种复杂的事情,都得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我说:“施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都能在施与被施中享受人生的温暖与关爱,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轻松了,学习也踏实了,报效父母也就容易实现了。”

没有指责,没有批评,宁苏艳同学惭愧地点了点头。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小节上,总是主动与我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面对老师和同学的需求,她总是积极伸出援手。毕业会考一天天临近,宁苏艳同学的成绩变得更加出类拔萃。次年夏季,她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省示范学校。经过三年高中阶段的顽强拚搏,她又顺利地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学。现在她正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去年冬天,宁苏艳同学回家探望老师,我郑重地向她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促使了她圆了成才梦,她简洁地笑着说:“心无旁骛一身轻吧!”我心领神会,明白了她内心所指。

[分析]

纵观宁苏艳同学的成长过程,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得到如下几方面的启迪:

一、学困生是问题学生,但学习优秀学生未必就不是问题学生

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困生、思想品德欠佳的学生,而往往认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问题生”沾不上边。事实上,部分教师对“问题学生”概念模糊不清。“问题学生”是指在生活、学习、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存在某种缺失的学生。可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问题”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均会反映出来,带有普遍性。纵使学习上的优等生,各种问题也时有出现,那种以为“一俊遮百丑”的认识应引起每位教师的深刻反思。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育人比育智更重要

任何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是没有办法将教学与教育断然分开的。一位合格教师,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是其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指出:“在学校中,对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知识的教育要重视,对上面讲的知识(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培养,那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人们常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只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9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和需要与权利,使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本身,过于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轻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导致教育难以体现学生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价值。现代学生观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遵循学生独立的不同于我们成人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珍视学生的世界和生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二、合理设置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学科教学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方向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时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涵盖知、情、意、行的多方面、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学化;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根植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以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双向统一。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总体目标,根据各学科教材具体实际和学生表现设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科学性。第一,是各学科教学基本目标的内在要求。教材本身直接或间接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脱离教材实际和生活实际额外强加的。第二,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要求。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外显的,而应是把知、情、意、行相结合,各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要具有整合性质。第三,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性。由于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各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因地制宜地去设定。文科类性质的学科可借用学科内相关素材资料渗透对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培育,而理科类性质的学科则可以借用学科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学校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它们都各自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但也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都显性或隐性地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体验生活提供了载体,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供了营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还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或指导学生写日记等形式来转移学生的消极情绪,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升华学生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教育者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积极挖掘学科教材内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想象力,以通过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自我心灵的升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大自然是广阔无垠和充满神秘的,在科学、物理、生物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呈现自然实物让学生真切感知。这样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习惯,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形成他们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2]

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类性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放松心情、精神振奋、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音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丰富想象,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幸福和快乐。美术中的绘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压抑,也很容易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3]

四、加强课堂管理,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表现力和发展力,只有在个人能够感受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优化、最有效和最大化的发挥和发展。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教师授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过于紧张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惶恐不安,学习不在状态,造成学生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缓解学生心理紧张、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记忆,还可以有效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和谐发展。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协调融洽的、民主自由的心理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保障,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保证。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时,教师就相对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愉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隐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模式营造的是一种师生间交流、互动、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各科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否顺利渗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差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素养尤其是个性品质如性格、意志和情感等都会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感变化,张弛有度,维护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变得稳重。另外,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