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过程掌控;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14-02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改革的主题。反思我们的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备课理清了思路。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设计,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考虑到怎样去指导、点拨学生;不仅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时就题讲题,就事论事,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理解教材不到位,备课思路有偏差,把握不住重、难点,归根到底是没有吃透教材。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教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数学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竞赛;学习活动;组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化学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参加活动,是否能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竞赛式学习活动的组织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的原则

1. 有效性原则

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首先应遵循有效性原则,即竞赛式学习活动是建立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因此,竞赛式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赛;竞赛式活动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赛什么;竞赛后学生与老师要及时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赛的怎么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活动组织的有效。比如:在学习“元素”知识的时候,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可设计竞赛式活动:首先让学生明确竞赛的目的是看谁符号记得快而准,进而让学生按照小组互检的方式进行“你说名称我写符号”的方式来竞赛,通过竞赛来比较各组掌握的情况,评出优胜小组。这样学生对符号的记忆就显得积极而主动,组织的竞赛活动也有效。

2. 合作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所以,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还要遵循合作性原则,即竞赛式学习活动是建立在有利于合作互助、实现共赢的基础上而开展的。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形式已不再是单兵作战形式,往往都是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不仅要考虑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而且也要考虑让小组中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这就要加强合作。比如:在学习“元素”中元素符号意义知识时,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你提我答”方式的竞赛,竞赛中允许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一次求助组内其他组员的机会,也允许小组间进行相互纠错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活动,为小组荣誉而战,组间的竞争很激烈,同学们在竞赛的过程中也迅速掌握了元素符号的含义,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实现了合作学习。

3. 激励性原t

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近成人,在依赖大人的同时也渴望独立,更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也要遵循激励性的原则,即竞赛式活动是建立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 要让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式活动受到鼓舞,在竞赛的活动中养成敢于参与和勇于回答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元素”知识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元素符号竞赛时,首先让成绩相似的后进生进行对抗,通过他们的对抗,小组其他成员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在竞赛中感受到小组的温暖,受到鼓舞,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慢慢开始喜欢学习化学,也实现了后进生的转化。

二、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的策略

1. 竞赛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敢于参与

竞赛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形式的竞赛活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所以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要注意竞赛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竞赛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参与竞赛活动,以达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1)单兵对抗赛

该形式的对抗赛就是在个人之间的对抗,最适合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相近的同学之间进行,通过相互对抗能激发起学习的斗志,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进行化学用语识记竞赛时,此种对抗赛最有效,面对能力相近的对手,同学们也敢于参与竞赛。

(2)团体对抗赛

该形式的对抗赛最适合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通过对抗能激发小组合作精神,实现小组内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制气装置的组装、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竞赛都适合团体对抗赛。通过组织团体对抗,能让更多的学生敢于参与竞赛,同时也加强了小组内的协作,实现互助共赢。

(3)辩论对抗赛

该形式的对抗赛也适合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男女生之间进行。通过辩论能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组内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塑料的功与过”的辩论中,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塑料制品,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敢于参与辩论。经过正方和反方的辩论,加深了对塑料的认识。

(4)抢答对抗赛

该形式的对抗赛最适合在个人之间进行,特别是对优生来讲,具有优势,既锻炼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也反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概念的辨析问题上运用抢答争辩效果较好。

竞赛形式的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能在不同竞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特长,敢于参与竞赛活动,这样很容易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实现逐步提高,有利于集体进步。

2. 竞赛形式趣味化,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竞赛形式的多样化能让学生敢于参与竞赛,那么竞赛形式的趣味化则会让学生乐于参与竞赛。

(1)快接龙

接龙游戏活动竞赛适合进行记忆类知识的竞赛。比如在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可组织组内接龙,组间竞赛方式进行。即每组成员从任意一种金属都可以接龙下去,最终以不间断且用时少来比较记忆的牢固程度,从而决出优胜组。再如,在记忆元素符号时,让学生先制作出元素牌,然后两组进行快接龙游戏,即一生举牌(元素符号或名称),另一组学生快速说出元素名称(或符号),交替进行,最终是快接不间断组获胜,这种趣味游戏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2)走迷宫

走迷m活动适合进行物质性质类知识的竞赛。比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后,就可设计走迷宫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道路让酸顺利通过迷宫。例如:2016年凉山州中考化学试题的第14题就可用来设计为走迷宫竞赛活动的内容。

比赛中通过不同同学(或小组)同时进入迷宫,以快速走出迷宫者获胜。这种形式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很愿意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比单纯记忆性质的效果好很多。

(3)来找茬

来找茬活动多适合实验操作类的竞赛。比如在组装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可以展开个人对抗或小组对抗赛。通过对比组装的装置,让个人或小组互相找茬,去找错误或找优缺点,看看谁找的准且找的多,在对比中加深对装置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操作的方法并熟悉使用的注意事项。

(4)猜谜语

猜谜语活动适合抢答类的竞赛。比如学习了元素、常见物质、仪器后可设计一些谜语。例如:加班费(打一化学元素)-锌;丢钱(打一化学元素)-铁;老两口争儿郎(打一微观粒子)-分子;敢怒不敢言(打一物质)-空气;斟字写成甚 (打一化学实验仪器)――漏斗。通过猜谜语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常见元素、物质、仪器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参与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让竞赛形式趣味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并主动在活动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3. 竞赛评价多元化,让学生勇于参与

竞赛活动开展的同时要及时地进行评价,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有知道了对与错,学生才能在竞赛中成长。而往往评价都是由我们老师来完成的,单一由老师来评价则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懒惰的思想;而单一由学生来评价也易让学生产生不信任和抵触的思想。这些都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既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本人来评价,又要让竞争的对手来评价,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还需要教师来评价,让多种评价形式并存,剔除学生思想中的依赖、不信任和抵触思想,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和学习观,培养学生勇于参与评价的能力。通过参与评价,既锻炼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组织竞赛式学习活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适时进行,活动的组织要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为竞赛而竞赛,要为学习而竞赛。要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养成乐于学习、会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范杰.趣味化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一、贴近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长期以来政治n教学过于注重系统理论的讲授,教学活动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导致政治课学习与现实生活两张皮,学生普遍感到政治课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不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本抽象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分析社会生活现象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为此,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多联系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让他们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使课堂教学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重视情景体验,深化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感知和分析情景,开展体验式教学,感受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景,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政治课情景体验式教学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督促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把握教材大意,上课时心中有“文”,学习不盲目。2.动员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把日常见闻、已有知识、媒体知识等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并学会对材料的筛选取舍。3.课堂上发挥集体智慧,互动交流,互相启迪,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深化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习政治课的能力

课堂上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政治课教材设计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每一框的主题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好很不容易,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教情学情进行再设计。在探究问题选择上,不仅要对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进行整合取舍,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和时代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突破探究障碍,把学生吸引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来。在探究活动的形式上,合作探究和个人自主探究相结合,要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理性有个性有深度的自主探究,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要注意探究的实效性。

四、开展互动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政治课的水平

课堂上对部分较为复杂的和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还能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互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要选择部分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组织合作学习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要切近学情,不搞形式主义。互动合作学习活动要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其中,注意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分配学习任务,绝不能把合作学习搞成一少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篇4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信息工程分院,浙江 温州 325015)

摘 要:针对交互设计这一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课程,从改变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3方面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活动理论;全景沉浸;教学改革

0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有用、易用进而让人想用的技术,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行为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交互设计涉及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软件工程、美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在各个学科之间还保持着严密的科学逻辑[1],因此交互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综合度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相关传统课程、设计工具达数十种之多。交互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解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切实理解交互设计的内涵和掌握设计工具的使用,从而具备扎实的交互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但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散点化的教学内容和终结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现状分析与目标

传统工程教育中交互设计通常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共同完成,如人机交互设计、美学原理、平面设计基础、网页开发技术、二维动画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于是就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系统性差。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都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但是上到最后都没有解决最终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工程专业的教学通常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课程中的内容强调全面和系统,理论知识点讲完后,以验证式的实验练习所讲授的知识点,知识点多而散,几个学期课程学习下来,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没有建立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思想。

2)教学有效性差。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高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个学期上1门课,用2~3个学期上完相关课程,这种方式放在基础理论课上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交互设计类课程,往往会造成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再培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的情况。

3)重技术、轻设计。

交互设计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艺术类专业容易过分关注设计而轻技术,同样工程类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则容易关注技术而淡化设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脱离岗位实际。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交互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课程的设置安排是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全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改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物理割裂,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符合知识脉络、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避免回到课程群这样简单的物理耦合模式;改变工科专业重技术、轻设计的理念,强调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有益的铺垫。

(2)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可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兴趣[2];同时,课堂教学在硬件环境和工作流程方面按照企业实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景沉浸于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采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多维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相结合等方法,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2 活动理论与学生活动系统

学习的活动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实质方面,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3]。传统教学理论源自工业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由此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颇,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性与局限性,而活动理论则强调知识、能力、态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整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更强调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关注,教学设计的重心亦不再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活动该如何展开,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系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学习活动系统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的组织图,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分为6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和学习规则。

3 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交互设计既是一门课,又是一个课程群,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课程打包,而是从课程明确的最终目标出发,分解实现目标的学习路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最终确定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知识点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讲授,课程设计主线围绕交互设计的主体工作流程展开,实现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多门专业课程和多种专业设计工具的组合,同时相互穿插融合,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相关知识工具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各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项目理清知识脉络,不追求细枝末节,强调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4 学习活动全景沉浸

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全景仿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可对项目进行分解拆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演示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组内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水平与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软件。

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成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团队任务强调合作性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任务也相应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设计效果、颜色的搭配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5 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单一使用课程最后的考试或考核结果评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科学,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采用促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4]。

1)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

改变传统评价中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小组综合实训项目作品,既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小组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价。

2)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

课程学习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促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教师指导学生将自身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强调纵向的比较,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3)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

分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为其引入了对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因此在评价时除了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取得的成绩外,学习者的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技巧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主动地参与和交往、相互欣赏与学习、正确处理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每一项学习任务不仅包括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6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我们针对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撰写全新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和详细教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将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内容整合在课程中,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所学工具,从而在交互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两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最终使学生切实掌握交互设计的流程,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项目(kg2013603)。

第一作者简介:涂嘉庆,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院长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应用与设计,tujiaqing@wzu.edu.cn。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 面向用户体验行业的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 装饰, 2012(12) : 87-88.

[2] 丁桂凤. 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 110-114.

[3] 赵立影. 从活动理论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04(4) : 19-21.

篇5

关键词:知识建构;博客圈;学习活动设计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变快,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层不变的接受知识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知识建构作为一种为理解而教的新型学习隐喻,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它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接受或复制的已有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建构产生智慧产品的过程。

博客圈是在博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博客用户基于共同的话题、爱好或者志向组成的一个社群。博客圈包括三个组成要素,即博客、博主、博客社群。博客是博客圈中的一个结点,故博客圈具备博客的优势,此外它还具备聚合、交流、分享、合作特点,可作为一个虚拟社区支持学习。与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博客圈既可以信息的分享,又可以兼顾博客的原创性和自由性,做到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

目前知识建构的环境多是借助虚拟学习社区或虚拟论坛等。博客圈作为一种虚拟学习社区具有聚合、交流、共享的功能,可用来支撑知识建构。本文试图在活动理论指导下,分析知识建构学习活动,探讨基于博客圈的知识建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二、活动理论视角下知识建构学习活动

1、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作为一种哲学框架,起源于19世纪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和哲学,是对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的归纳和总结。活动理论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第一代活动理论以研究个体活动为主,第二代活动理论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上,目前第三代活动理论已得到逐步完善,并被广泛利用。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与意识是相互统一的,人们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影响着活动,活动又改变意识,两者相互作用,达成统一。活动不仅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活动表现为可见的活动成果,内在活动指的是思考问题过程。将外在活动转化为内在活动是活动的内化,将内部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是活动的外化。活动在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进行。随着活动理论的发展,个体和共同体的共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个体都处在不同的共同体中,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2、活动系统的组成

根据第三代活动理论,活动系统主要由六个要素组成。活动系统的六个要素分别为主体、客体、共同体、分工、规则、工具。主体指参与活动的个体或小组。客体指主体操作的对象,最终被转化为结果,客体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共同体由主体组成,并自我管理,最终构建成独一无二的小组。分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横向的任务分配,另一个是纵向的权利与地位分配,但分工并非一层不变的。规则是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所有相关条件的集合,既包括活动中的规定,也包括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上的法律和习俗。工具指达成活动目的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事物,既包括具体的,也包括抽象的。

3、活动理论视角下知识建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根据活动理论对活动要互的分析,参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笔者认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要素包括学习活动任务、学习活动流程、学习活动工具、学习活动资源以及学习活动评价方案。

因此,学习活动设计可分为学习活动准备阶段设计、学习活动实施阶段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应该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如图2.1)。准备阶段设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实施阶段的设计包括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学习活动流程的设计、学习活动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工具设计。

图2.1 知识建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三、基于博客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活动准备阶段设计

学习需要与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要是对学习者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在以书本知识掌握和识记为目的的学习中,对学习者的期望是识记、理解、能应用所学知识。而在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学习中,对学习者的期待是能将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相联系,创造出新知识,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学习者特征时,应关注他们对于博客圈的了解程度与态度,以确定保证博客图平台的顺利使用。此外,学习者对于知识建构和协作学习的态度也值得关注。

教学内容分析与学习目标确定。在以知识建构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学内容分析是制定教这目标的基础,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基于教学内容,但不限于教学内容。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中,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高层次。在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教学中,最终目的是对意义的理解和新知识的产生,故分析、综合、评价应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除此,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应作为教学目标。

划分学习共同体。组建协作小组需要首先确定小组规模和分组方式,然后对学习者进行分组,分组后进行小组的建设和角色分配。为了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小组协作中,增加小组内部成员交流机会,小组规模越小越好。在进行分组时,最好根据异质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等特征。

2、学习活动实施设计

(1)学习任务确定

任务设计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关键部分之一,它不仅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还包括学习情境。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专家一样创造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因让学习者接受真实的、复杂的、有挑战和吸引力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应能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劣构性的,答案并不唯一。具体来说:任务应该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任务最终要完成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任务应该能解决某种问题;学习者通过“做事情”来完成任务;最终的评价既看结果,也看过程。

(2)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①学习活动基本流程

学习活动的开展通常包括启动、准备、任务完成和评价总结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表。

表3.1 学习活动开展基本活程

开展过程主要内容

活动启动阶段明确任务(包括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激发学生动机

活动准备阶段回忆先决技能、准备学习资源、学习使用工具和资源、明确评价指标

任务完成阶段信息收集与加工、基于博客圈的协作学习开展、个人与小组作品的完成

评价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总结、反思

②师生分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主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教师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习课程和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观察者、学生的合作学习伙伴、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意义的建构者、协作学习的参与者、意图的学习者、交流的学习者、情境的学习者、反思的学习者。

③监管规则

对学习活动的监管主要是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设计监管规则时,主要应该考虑各阶段的成果表现形式、最终成果表现形式、学习活动进度安排、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奖惩行为、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学习活动最终的评价方式、出现冲突时的解决方式。本研究中各阶段的成果如下表。

表3.2 各阶段活动成果

活动阶段活动成果

活动启动阶段1、学习活动指南2、学习资源

活动准备阶段1、任务表2、评价方案3、各小组讨论帖

任务完成阶段

1、作务分工小组分工表

2、作品大体框架组成作品大体框架

3、作品每一部分内容的丰富作品各部分内容

4、作品的形成初步的作品

5、作品的修改完善后的作品

评价总结阶段1、小组、个人评价表2、教师、学生学习反思博文

(3)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设计

学习活动资源指教师提供给学习者进行协作知识建构的各类资源,资源应该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主要使用的工具为博客圈。博客圈平台可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首页、日志、讨论区、相册、圈友、联系我们。首页可以根据需要由圈主自行规划,日志也可自行分类。

3、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设计

学习活动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教师、学习者、学习共同体。评价方式多元化,既要有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要有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有针对小组的评价,也要有针对学习者个人的评价,既要有自我评价,也要有他人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有认知领域的评价,也要有信息素养、协作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

学习活动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协作学习情况,二是任务完成情况,三是知识建构情况。协作学习情况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和组内成员表现量规测得。任务完成情况可通过作品评价表测得。

四、结束语

博客圈具有“技术门槛低、免费使用、免系统维护、在线更新快、功能日益强大”等优势,是最经济、最合用的平台之一。同时它能兼顾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平衡,情感情和中立即性的平衡,能动性与结构性的平衡。笔者探讨了利用博客圈平台下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一般设计过程,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如何进行具体活动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建冬,王继民,田飞佳.博客圈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初探[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 : 56-60.

[2] 胡文鹏,冼伟铨.博客圈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新平台[J].教育技术导刊,2007(9):21.

[3] 陈向东,赵怡.基于知识建构的在线异步交流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4] 甘永成.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

[5]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2007.5.

[6] 闫召华,栗胜华.以博客圈为平台的法学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3):85- 90.

[7]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7.

[8] 陈.知识建构:认知与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篇6

《京韵入门》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旨是将课程计划框架内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上海市愚一小学《京韵入门》校本课程主要是跨学科结合国粹艺术――京剧,分别从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几个方面对校本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学习京剧文化,了解京剧艺术。其中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学习唱京剧、京剧脸谱、京剧服饰、京剧道具等京剧基本知识。

在非正式学习资源愈来愈丰富的今天,将学校现有资源和校外场馆资源相结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四年级活动课程《走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为例,分享如何设计馆校结合的项目学习探究活动。

馆校学习活动设计

1.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根据活动需求,将活动划分为三大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

(1)参观前:四年级的探究主题是京剧脸谱课程,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前,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设置学习内容和设计活动。四年级脸谱知识有:脸谱颜色、脸谱样式分类、脸谱代表、脸谱设计。在学生上完脸谱课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并设计以“脸谱”为主题的项目探究活动,系统完善学生的“脸谱知识”体系,实际体验京剧的乐趣。

(2)参观中: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习单进行参观,并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四年级学生重点放在脸谱探究上,根据活动单的设计,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京剧脸谱的文化。

(3)参观后:在结束参观后,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单情况,对学生答疑解惑,并且利用参观时所拍摄的照片,辅助学生制作京剧脸谱思维导图等。

2.学习活动设计

四年级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活动,虽然是外出参观场馆,但是作为增进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活动,也应该借鉴课堂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1)活动设计目标:学习和了解京剧脸谱的颜色和样式。

(2)活动设计过程:参观展品,根据学习单的设计进行探究学习。

(3)活动重点与难点:脸谱人物性格的识别和样式划分的应用。

(4)活动使用工具:彩色笔、活动单、iPad(主要用其拍照功能)。

(5)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6)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7)其他:网络资源、参考链接,后期整理等。

3. 学习活动单

在场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功能就被弱化了,而学习单则在场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鲍贤清(2013),杨艳艳(2014)等人的研究,学习单主要有四个作用。

(1)导学作用

学习单作为馆校衔接的一种中介物,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京剧脸谱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单,从脸谱颜色到样式分类,一步一步完成预设的活动,完成探究项目。

(2)整合作用

学习单的设计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整合了课堂学习和场馆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追求真知。

四年级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京剧脸谱文化,所以学习单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的,让学生的知识从学习转为实践,从课堂转为课外。

(3)链接作用

学习单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材料,有利于学习活动各个环节的环环相扣。

探究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同时,利用学习单,学生可以集合绘制脸谱、拍照采集、讨论记录等功能。

(4)反馈作用

学习单能清晰地记录学生自主参观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单指导下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便可以养成一种场馆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在参观戏曲博物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掌握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还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解惑。

反思与总结

1.馆校结合学习活动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在馆校结合的学习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将校内的学习和场馆学习相结合,场馆内展品丰富,但是要注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学习,最好以一个点引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探究。比如在四年级的活动学习中,就是以脸谱知识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三个探究,见上表。

2.将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场馆学习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中。相关主题课程的开展可以和城市里对应主题的场馆相结合。比如,学习生物课程,可以去植物园搜集绘制标本;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去科技馆进行主题探究;学习摄影课程,则可以去电影博物馆,了解摄影原理及名家欣赏等。

同时,场馆学习嵌入学校教学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前参观场馆,能吸引学生兴趣,但是学生会因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而少了专业探究。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去场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开展或者学校课时的安排。在学习校内相关内容后再去场馆,有总结升华的作用,比如本次京剧脸谱探究就是在四年级学生上完脸谱课后去博物馆参观探究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巩固知识。

3.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要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最大化地融合场馆、学校、家庭的参与。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设计相应的亲子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单,让家长带领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带着“任务”去场馆学习,然后在校内进行学生间的分享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形成一个良好而有序的学习氛围。

在当代,场馆是社会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自己的校内课程相结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教育者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鲍贤清. 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 杨艳艳. 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篇7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来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的评价调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我们的探索和体会.

1 目标导学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是过程设计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过程展开的方式、评价活动的进行、反馈与矫正活动的标准等都由教学目标来导控,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捷尔(R·F·Mager)曾说过:“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这句话强调了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来源于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上的目标主要是编给教师看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而且表述具有抽象性特征,而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转换,变成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致使教学目标缺乏操作性定义的支撑,教学目标制定大都呈现出抽象的状态,尽管以具体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呈现在学生面前却是抽象的目标,空泛而普适,最后导致教学目标写不写都一个样,学生就更不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下面以初三物理杠杆这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初三物理杠杆一节课,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其大多数教师制定的的教学目标大多都是这样表述的:

(1)认识杠杆.

(2)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这两条教学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认识,怎样做才算掌握了,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掌握,所以这样写出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对教师来说,是模糊的,写不写一个样.

那么应该如何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呢?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就是课堂可操作性的学习评价目标,它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有哪些学习行为,所以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组织要素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预期达到学习水平.

我们对初三物理杠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组织要素进行细化和转换,具体表述为: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通过实例、实验、说明(用语言描述、画图等)杠杆的相关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第1条明确规定了学习内容是杠杆的相关概念,学习方式是看书和讨论,学习要求是能用实例、实验,用语言、作图来描述杠杆的相关概念.

学习目标的第2条规定了学习内容是杠杆平衡的条件,学习方式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要求是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目标就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评价调控活动.

2 学法导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等加以整合,做出对教学的整体规划、构想和系统设计,形成一种思路,对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教学事件做出整体安排,形成一个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

二、单课时教学设计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从课程理论得知,单元是教材或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的确定一方面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另一方面取决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学单元或学习主题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相一致,那么,就可以用相应的内容标准作为参照。如果不一致,就需要教师对相关标准条目进行归总与整合,同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具体化。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系统设计,属于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新课程倡导教师先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再做单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流程

1.依据学习主体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由于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连续性,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记载,因此大多采取一般性了解的方法获取信息。但用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不太准确。当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变化时,要用预测的方法。预测是以内容分析为依据,在通过一般性了解获取学生初始能力的大体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测试题,从而客观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初始能力。

2.教学策略的选择:

第一,教学情境的设计确定了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因为知识具有情景性,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更为有效。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如录像、模型及图片等。

第二,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选择教学内容后,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核心活动和任务。任何核心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与学习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其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相一致,具有驱动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

第三,好的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可生成性和价值性,学生完成此活动,能够从中激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可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意向。因此,好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以一个活动为核心的一组活动,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更是重要。探究活动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小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组内成员如何构成;小组进行完探究活动,如何进行交流活动,是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还是学生个体自愿发言;交流活动是一个专题进行完,再进行另一个专题,还是每个小组把所有的内容依次都汇报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设计。

3.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看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并且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经验,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现代性;学习任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是否探查了学生已有的相异知识,了解了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教与学的材料的设计是否充分、适合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规律及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多元化;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结构化,突出有意义的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则倡导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应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由确定教学目标开始依次进行,可以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开始,也可以受某种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激发。总之,不论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如何,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本园.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1年08期.

[2] 杨晶.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彩华.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对话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篇9

关键词:PBL;应用统计学;自主式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98-02

应用统计学是经管类课程如质量统计技术、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后续课程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在处理实际中面临的问题,经常需要在统计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对相应的统计指标做出可靠的推断和估计,以便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应用统计学正是为协助处理这些问题一门学科,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

但是,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高校统计学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轻视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应用。(2)该课程课堂教学由1到4个班级组成,学生人数多,教学互动少,教师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3)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先导课程(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对讲授过程形成障碍。(4)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对教师依赖性强,学习目的就是不挂科,没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以后工作学习的工具。

从统计学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来说,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参与是需要激发的。只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查阅文献及网络资源,通过自身分析和自我质疑、与同伴的讨论,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对学生学习更有用处。针对应用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PBL相关理念完成应用统计学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对于方法的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PBL理论和自主式学习模式

1.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指学生展开学习要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学科教师的帮助下,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和自我学习等主要学习形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有效的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所在专业中的各种的案例,也可以是统计软件背后的统计知识等,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学生的统计水平高低,实际案例和专业结合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等,教与学带着问题展开,教与学才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2.自主式学习模式。本文自主式学习模式是基于PBL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即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驱动学习,强调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资源提供者的作用,学生在各种交流平台的帮助下,学生进行相互协作,师生合作、沟通,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相互学习,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二、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PBL设计

1.基于浙江省高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的PBL学习活动。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浙江所有高校和浙江省统计局联合举办"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每年都如期举行,属于大学生学科比赛的A类比赛。以“浙江省高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学生在课堂及实践环节中设计调查方案、实地展开抽样调查、进行相应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另外,学生通过校内的选拔赛,再到省级的初赛、复赛和决赛,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期末成绩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2.应用统计学课程问题设计。问题学习者要解决教师提供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还应该提供支持问题解决的相关资料,比如相应案例及以往学生是如何解决该类问题的。并讲清楚学生完成该项问题,要有什么要求,提交作业、反思表及案例分析表等。应用统计学课程问题的设计见表1。

3.统计学课程的评价环节设计。应用统计学的评价环节用于支持和指导学习者的小组活动,应用统计学评价最终成绩应考虑以下信息:小组基本信息(包括小组成员构成及选题背景)、统计调查方案、调查分析报告、评价量规(小组互评、自我评价和反思单)、及基于问题的作业等。学习活动反思单见表2。以中国计量学院独立学院管理系2012级、2013级8个本科班300多人为对象,通过无记名问卷查的方式和对比2011级的期末考试情况,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需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评价体系的改变,学生自主投入统计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努力。在该课程的自选题教学设计中,六个人为小组,学生自主选题,每人至少独立完成一个实验的全过程,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二到三个自选题,教学过程模拟科研项目调研、立项、实施及结题整个过程,充分利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学员的创造性,部分学员在后续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可以继续开展所选实验的研究内容,也可将自选题改造成。

三、结论

1.重教学内容呈现,重视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1)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以浙江省统计方案比赛为活动)和学习环境设计,确保学习者能够在活动中顺利地进行研究及协作学习。任课教师对上课讨论环节的组织、关注学习者学习活动,提升了统计方案比赛获奖率。(2)如何进行小组活动的分组,如何监督小组活动情况,如何对小组阶段性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3)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设计不同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学生自选题等资料。

2.改变评价形式单一。目前统计学课程最终的成绩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或教师在课堂上主观地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肖晓飞.PBL网络教学模式中的辅导机制及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洪晓斌,谢凯.以双PBL模式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

[3]王立强,王晓萍,杜立辉.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

篇10

一、利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小组合作情境的营造

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受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能动性不够强烈,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另一方面受自身内在情感的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感低落,“不愿参与”和“不想合作”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抓住教材内容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创设具有浓厚合作情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内在要求。

二、利用新知探知过程特性,强化小组探知策略的指导

小组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个体合作互助,解决问题,总结方法,提升效能。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经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的过程。其中,获得学习策略和解题策略,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小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组建合作小组,将教学活动与小组探知活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

问题:如图1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E:EB=1:2,求AEF与CDF的周长的比,如果SAEF=6cm,求SCDF .

在上述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探求问题的任务交由学生完成。按照小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探知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分析,问题解析,认为应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其解题过程如下: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向学生阐述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是“构建相似三角形,通过等量关系进行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深入细致地引导,让学生在自身探析和教师指导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小组探析活动效率的显著提升。

三、利用教学评价指导特性,重视小组学习过程的评析

生本理念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这就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析活动提供了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在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后,引导学生开展评析活动,对小组探究过程、解答问题策略等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提升小组合作成效,增强学习活动效率。

如在“如图2, ABC中,DE∥AC,EF∥AB, ∠BED=∠C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