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现象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性格暴燥等烈日敬而远之,对冷酷无情的寒风嗤之以鼻的我,唯独对柔意绵绵的雨情有独钟。
天灰蒙蒙的,几朵淡粉色的荷花像连体儿童一样,紧紧地夹在大片绿色之中。数片绿油油的荷叶伴随着丝丝凉意尽情的跳起了迪斯科。这时,一连串的晶光闪耀的雨水从天而降,滋润着花,滋润着草,滋润着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我倚靠在藤木椅上,雨中荷田映入眼帘。雨渐渐大了,风愈显得烦躁不安,把荷叶吹得一张张翻起来,就像姑娘们转开着的舞裙。
也许在别人看来,雨把地面弄得湿漉漉的,办事出游不方便。但我觉得雨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大片的田野,数不尽的植物等着雨水的哺育,把雨称作田野的再生父母都不为过,每一处,都不会落下,不会多给这棵树浇水,也不会少给花儿甘露,这种无私的精神,谁能持之以恒?雨也很讨人喜欢,春夏秋冬这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常常把雨往家里带。雨天清爽的空气除去人们心中的怨气,让一只只手重新牵上,为雨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也许是大家的心愿。
这就是我喜欢雨的原因。
篇2
一、命题激趣,诱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
二、创设情境,激感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篇3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一、走进学校生活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下棋、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而且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学会心理描写,让学生在“玩玩、看看、说说、写写”中将作文“水到渠成”。
于是,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出了教室,来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做完自编操,一种快节拍的音乐一响起,我们立刻像蚂蚁似的分散到各自活动的地点。
也有了这样的情景:“哈哈!”那边是谁在笑?原来是几个三年级的同学在打沙包,只见边上的同学猛地从底下一抛,眼看就把中间的同学打着了,突然中间的同学猛地转身,来了个“海底捞月”把沙包抓住了。这一次两边的同学改变了“战术”开始“掉包”,把沙包抛得很高,中间的同学可能是太急了,猛地一跳,结果不但没抓住沙包,自己还被罚下了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有一双慧眼,去看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校园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二、走进家庭生活
新课标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的真实又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父母、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个性、生活习惯等。
三、走进社会生活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创作原生态作文。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都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蛐蛐,斗蝈蝈,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家里两只老母鸡生蛋,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农民伯伯插秧……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的唠叨,邻居乘凉时的笑料,爷爷和村长的小小斗嘴,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难得的习作材料,这是城市的孩子无法体会和写出的。
四、走进自然现象
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五彩冰纷的田园风光和花草树木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欣赏农景,亲近自然,呼吸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品味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复苏的土壤、柔顺的柳条、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漂亮的彩虹。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无限美妙。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花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美的花。只见其顶端是粉红的,而越到里面越淡,花蕊处几乎是泛白了。花心笔挺笔挺的,呈现黄色,就如一根旗杆,高高耸立在人们心中。每一朵花都如一只小船,扬起了大帆,在向远方行进。”
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写作无穷的天地。
总之,生活是小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所反映的作文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如果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以积极的态度走进生活,就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寻出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区别是什么?
话题作文讲究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命题作文重在分析综合,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以“诚信”为话题,就可以尽情地谈古今中外社会历史文学艺术中的诚信问题。以“回到诚信的原点”为题目,就要抓住“诚信”中包含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个原点讲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这两种作文有相通性,但范围有宽有窄。而材料作文所写的范围则更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备不胜备。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一个工人困于冷库之内五个小时,情况万分危急,一个保安奇迹般地为他打开了门。因为这个工人每天都和保安打招呼,上班说“早上好”,下班说“明天见”,而今天这个保安只听到“早上好”,没有听到“明天见”,他估计这个工人可能出事了,于是他开始全厂寻找这个工人。依据这个材料写作文,最切题的立意是“关爱能救人于危难”。这里的“关爱”可以改成“友爱、礼让、平等、尊重、使别人感动”等有限的词语。“危难”可改成“困局、困境、危险”等词语。这里边有一种临时建立起来的理论关系。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关爱”或“礼让”等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也许学生见过有关“困境”“生活”等等主题的作文,但把二者硬拉到一起的文章应该很少见过,甚至从来没见进。这样看来,材料作文所写内容和范围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比其他种类作文要窄得多。
第二、材料作文的材料可分成几类?
“材料作文”是从既定材料出发,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有用诗歌、漫画、名言等作为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为方便审题我们暂且把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可分为三类:一为事件类,凡列举某个事情事件的,不论古今中外均属此类。二为道理类,只列出观点或至理名言的,均属此类。三为现象类,此类材料既无道理也无事件,只讲一些现象供考生思考,而材料本身又有确切的指向性。
第三、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问题作文”。不管哪类材料,归根结底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它讲了一个事件,而事件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为什么得救了?或者说:是什么救了这个陷入绝境的工人?扩而大之就是:是什么救人于绝境?答案不能表面化,要深入保安所讲内容的核心,即精神本质。“关爱能救人于危难”即可以做题目,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出题才真正考查出考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真水平。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观察材料发现问题”的意识,而且要按照材料给出的答案方向确定中心论点。
第四、材料作文如何拟题?
材料作文最老实最贴切的拟题方法是把中心论点当题目。从拟题形式上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联想型、关系型、问题型等。例如:时代的召唤、我的时代生活3.0(范围型);我愿意生活在现实中、要正确面对生活环境(论点型);被穿越的现实(感想型);我与李白的会面(联想型);过去、现实与未来(关系型);如此“穿越”恰当吗(问题型)
拟题原则――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第五、材料作文基本框架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问题和观点都来自材料,因而必须注重作文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定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一定要结合材料,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因此,材料作文基本的结构框架包括:点材料、提观点、联生活、深挖掘、结全篇等五部分。简称为:点、提、联、深、结。
点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选择裁剪。选裁就是不能将材料原文照搬,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一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二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提观点就是树核心,然后纲举目张。就是对材料进行适当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生活就是放开手脚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作文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而要联想联系,论证论点。“点”“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深挖掘就是进一步开掘材料的本质,力求入木三分地分析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结全篇就是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可以用名言警句,可以联想想象,也可以使用手法和修辞,忌胡乱应付,麻痹大意。
第六、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作文的核心是“联生活”的部分。这是体现学生文采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作文立论比较窄的特点,可以在平面化方面做点文章。可以在“正、反、类、广”四个字上下功夫。“正”就是从正面立论。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关爱能助人走出困境”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正面立论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会关注我甚至关爱我。“反”就是从反面立论。“我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不一定领情,甚至恩将仇报”或“我不给予别人关爱,别人也无视我的痛苦和困境”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关爱我”。只要是相反的角度对展开论述都有好处。“类”就是类比自然现象,如果社会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都议论全面了,那就可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阐释或描写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拓展写作范围,增添文采。“广”就是广泛联系相关的国际社会家庭等现象,宕开笔墨大胆去写。
篇5
一、读有字书
这里的“有字书”就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字的、实实在在的韦。作为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为写作搜集更好的材料。鲁迅先生就是酷爱读书的典范,他总是把别人喝咖啡或闲谈的时间用来读书或写作。有人请教鲁迅先生写文章有何经验时,他说只有一条,即“多读多写”。大凡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积累。
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中,随时积累写作素材以备写作之用。
二、读无字书
有人把社会生后形象地比喻为无字书。的确,这本“书”是人人都必须去面对,认真去“读”的,需要一生的时间,花费毕生的精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中可以看出,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也就是读无字书,也可以积累习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积累写作素材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生活是学生实践的葱郁园地,生后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我们要超越课堂,为学生创设活动环境,可以带领他们去踏青,去沙丘上,去小河上,引导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物,引导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使他们拥有更多、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写作素材。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只有被我从现实生活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东西。”只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相信他们会积累很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然后把它的变化特点写下来,由学生自己命题。由于学生没有仔细观察,靠看习作模仿,无真情实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要他们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并互相交流所观察的结果。经过仔细观察,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还各有千秋,并能抓住变化特点,找不到刻意模仿范文的痕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显而易见,只有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其中的三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培养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 “谈文色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是最麻烦的差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价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中对“西沙群岛”的描写,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莱西月湖公园,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丛林中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二、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三、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其次训练表达的技巧。在写作实践中,有不少学生情绪高涨时,但苦无言辞,欲言又止,或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知所云,“糟蹋”了鲜活的素材,这都是不善于表达的结果。从阅读教学入手,学习名家,获得文学滋养,是训练表达技巧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指导学生善于汲取,勤于积累。
篇7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可采用“规定范围”(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二、创设情境,激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篇8
一、兴致勃勃进课堂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如何让孩子有写作的欲望呢?在每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本次习作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走进习作。
如五年级下册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自然现象,再出示一些相关的词语:冰雪融化、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月圆月缺、花红柳绿……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运用动人的语言“我们不是摄像师,无法用镜头来拍摄。但是,我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还有一支神奇的笔,同样可以描绘出大自然变化着的精彩”将学生引入本次习作。通过这一步步的诱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也产生了愿意动笔的念想。
二、一丝不苟细审题
在阅读学生的习作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明明要求写这个,可学生却写成了那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题”。因此,走进课堂后,教师不应该急着让学生动笔,而应先让他们明确本次习作的目标。只有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习作目标,才能对本次习作有一个总体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学习目标分解的方法明确写什么、要求是什么。如在学完《神奇的克隆》后,可以让学生完成话题作文《假如我会克隆》。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的习作目标:你听说过克隆技术吗?想象一下,如果你会克隆,你想做什么?同学们关于克隆的想象多么有意思啊,如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那就试试看,要想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题目自拟。接着我便让孩子们说说本次习作打算写什么?写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一说,学生脑海中对本次习作的要求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进行习作就不会再“跑题”了。
三、丰富多彩善取材
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接下来就该是“写什么”的问题,即帮助孩子选择新颖而独特的材料。这可是习作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他们回顾以往的经验,学生才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否则就可能产生空无一物的感觉。
现在的不少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目,不是去走进生活找素材,而是凭空捏造,也不想想这件事自己是否经历过。如写妈妈的爱,无非就是送伞、生病照顾;记好人好事,总是写过马路、让座。这样的习作内容,怎么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要学会把自己所经历的与众不同的内容作为习作素材,这样的习作一定是新鲜生动而又独一无二的。如写童年趣事,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讲“笑话”,把自己童年中发生的一件最有趣的事当成笑话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比一比谁的事情最有趣。于是“给鸡洗澡、学飞、生宝宝、和狗比高低”等各种有趣的事情便都出来了。你看,这样的事情孩子们亲身经历过,他们有真实的感受,自然也就有内容可写了。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是个万花筒,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就会观察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现象。倘若你熟视无睹,那这些精彩的材料就会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习作时才会“下笔如有神”。
四、因人而异巧评价
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和认可。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习作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自己的习作,欣赏习作中的得意之处,同时也思考不足之处,进而进行修改。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修改能力,又提升了习作水平。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应加以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他们会更加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自我评价的活动中去。
篇9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缺乏阅读量的积累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汉字也处在一个正在学习的状态,因而对词语的掌握量不够,影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阅读量不高、汉字学习不扎实,影响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学校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提高教学速度,缺乏必要的听、说、读的训练,这使得学生得不到必要的练习,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老师只注重分数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每个知识环节提高的基础上的,缺少了哪一环,语文成绩都不会提高。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关注到教学的一个方面,注重某个知识块的强化学习,不能做到系统的同步进行,识字量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字词的理解程度不够,或多或少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缺少写作的训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本进行教学,重点讲述书本的知识,教学方式单一,使学生的写作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成绩难以提高。写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通过锻炼加以强化。而许多小学生课业压力大,且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继而越写越差,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四)写作方式的不当
学生的写作是建立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而应试化教育下的学生,被灌输了许多应试化的写作模式。写作有模板,许多好句子要求学生们进行背诵,在考试的时候应用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样的写作方式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如果写作的根基没有打好,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五)写作评语的不当
得当的评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写作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认可的方式之一就是老师的评语。而现在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在作文上写上“阅”或者是“良”、“优”、“合格”等评语,没有实质性的评语会让学生认为老师不够重视自己的作品,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写出来的作品不管好坏与否,老师都应该认真地批改并给予意见和鼓励,而非敷衍了事。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因而老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平时多观察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对症下药,进而帮助学生提高。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阅读量的积累
小学生本身的知识面窄,如果阅读量达不到,很难提高写作能力,因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增加阅读课程的设置。比如每周举行一次阅读欣赏课,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写出感想,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老师需要在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不要一味的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生活,写出对生活有体悟的内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还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感情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一起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取材
写作需要素材的积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不断发掘生活表象下隐藏的人生道理,例如:我们身边出现的天气的自然现象,每个自然现象背后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观察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创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驾驭写作。
篇10
从组成方式上看,实题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单一型实题,就是指直接用实物(有些也包括修饰,性的形容词)命题,如“灯”、“美好的阳光”;二是结合型实题,就是指既包含实物也包含人或情感的命题,这类实题虚实结合,但更强调实物的比喻性,如“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拾起心中的珍珠”;三是物象型实题,就是指用物象揭示哲理的命题,如,“路在脚下”。从实物含义上讲,有重在取实物之本义,用来表明特定时间、地点的点明时空型实题,如“又是一年风起时”;也有重在取实物之比喻象征义,用来表示情感哲理的比喻象征型实题,如“雨露润心田”等。
那么,针对这类题目,审题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立意选材时又该如何入手呢?
一、分清类型,把握特点
审题时,先要明确该题目属于哪一个类型,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构思选材。如“又是一年风起时”属于点明时空型实题,这类题目,构思时要尽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选择该时空内经历过的事件、体会到的感情,从而找到恰当的材料。又如“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是比喻象征型实题,这类题目不需要在文中表现实物的本义,也不仅是要揭示现象的成因,构思时就需要化实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