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赏析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观沧海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观沧海赏析

篇1

论文关键词:《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沧”,水深而呈暗绿色。“沧海”,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叹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澹澹”两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红叶黄花秋意晚”(《思远人》),耿玉真长恨“玉京人去秋萧索”(《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好象。“星汉”,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云之势,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合乐时的套语。“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咏志”,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犠莨鄞耸,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牬送猓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加以想象和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诗意,这种提炼精粹、化赋为诗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牐牬耸构思奇巧,别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观”字在诗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诗人的描写、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开,结构章法寓于天然浑成之中,风格本色而朴直。

篇2

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巧用导入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美

导入处创设意境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人本心理学者认为:把人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因而,教师如能在古诗词鉴赏课教学时,巧用“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之美,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首先我选择了一个有关大海、秋风、天空、日月星辰的视频资料,在学生观看视频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诗文。进而,我引导学生说道:“亲爱的同学们,大海雄浑开阔、苍凉慷慨、气势宏大、力量惊人,有哪位同学见过大海,请说说你心中的大海?”有同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了内心的大海。接下来我说道:“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你有哪些问题想质疑?”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道:“作者在何处观的沧海?”;“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观的沧海?”;“作者观沧海时的心情是什么?”。这个导入部分。我用时不多,而学生在静默欣赏的同时,早已构建出不同的大海,并从文题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去思考、去质疑,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文,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利用词句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意境美

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读的就是一个味,读出诗的意境美。而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升学任务的压力,过分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把古诗词讲的支离破碎,没有推敲出“词句”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美。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诗中此景此人的心情,进而挖掘出诗歌的主题。

例如:我在听一个青年教师在教授《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就有很深的感触。他在讲解“水光潋滟晴方好”时,首先提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没有哪位同学注意到诗中哪一句是描写西湖晴天的景色?”。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该句。接着教师质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晴方好”。教师继续让学生借助注释说一说“晴方好”的意思。然后问:“那西湖的晴天是什么样子的,用诗中的词语回答?”。学生抓住了“水光潋滟”。这是,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探究。“你还能用其他词语或自己的话来形容波光闪动的湖面吗?”教师问道。学生形容完后,教师再问:“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秀美的西湖上自由飞翔,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拿起手中的笔,用两三句话,写一写晴天西湖的美丽。”在这节课上,教师能够抓住“潋滟”两字“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运用结尾处“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回味美

中国历代文人对古诗词的结尾是相当重视的,白居易就曾说过:“卒章显其志。”。由于历代文人的刻意追求,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诗歌结尾处巧妙“留白”。让学生回味古诗歌的妙处,注重对古诗歌意蕴做更深的挖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许多地区的中考试题几乎都有诗歌赏析题,其内容多以古代诗词为主,涉及诗词、曲等不同的体裁,所选诗歌意象简明,情感强烈,阅读难度不算大,只要学生掌握了诗歌的有关常识就可答对很多内容。在中考试题中,诗歌赏析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兴趣,这对我们的诗歌教学无疑是有好处的。可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解答好此类题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有关常识。诗歌的基本常识很多,涉及诗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如诗歌的类型、节奏和押韵等。从广义上讲,诗、词、曲统称诗歌;从狭义上讲,诗歌就是指诗。诗的种类标准不一,据语言学家王力的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汉乐府诗就属这一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都有很多讲究。律诗有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中考中要求赏析的诗歌大都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也有涉及词和曲的。从古诗题材的角度讲,应弄清楚什么是田园诗、边塞诗和送别诗;从诗歌表达的角度讲,应了解什么是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诗歌的节奏是从朗读的角度讲的,主要是要读准节奏,明了段句。诗歌的押韵主要是指了解韵脚和韵律。除此之外,赏析诗歌还应从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和欣赏。只有掌握了诗歌的这些常识后,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欣赏诗歌,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解答好这类题目。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意象是指诗歌所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事物或事情,在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常出现要求描写诗境的题型。碰到此类题,要整体感知诗歌,首先必须明确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再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中考中这种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方式进行的考查,形式上是一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学法指导。这种方式培养和训练了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对诗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学会分析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情趣。诗歌除了从诗歌的形式、意境等方面赏析外,还应注意从诗的内容上去分析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诗人都会在叙事或写景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如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在颈联和尾联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营造了一种孤舟、老病、涕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孤独寂寥,壮志未酬的思想情感。又如曹操在《观沧海》里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景物描写,表现出诗人悲壮激昂的博大情怀。由此看来,诗人在诗歌里总爱借诗境抒发诗情,我们在读诗时,只有领悟了诗情,才真正读懂了诗歌。诗歌赏析题灵活多样,中考中的这类题型,能在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诗歌的重视,并对诗歌产生一定的兴趣。

总之,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只有认真学习,掌握了诗歌的有关常识后,懂得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去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理解诗,懂得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多方面去欣赏诗,才有可能解答好中考中的诗歌赏析题。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鉴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要想通过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不仅需要对古诗词作品进行大量的诵读,更需要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掌握鉴赏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词的体裁、题材和艺术风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其体裁为发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词,在题材内容中属于记事咏怀之作,表达自己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心生百无聊赖质感的伤怀之情。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文笔委婉,感情细腻,多为抒情叙事之作,如《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将其划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其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诗中的“子规”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禅位臣子,死后化为杜鹃而啼声凄切的典故。诗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写了朋友落难后,自己的满怀忧愤,以及自己与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灵活应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诗词表达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而学生对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更好地鉴赏作品,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三、积累――强化学生记忆能力

初中古诗词数量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使之正确的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诗词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古诗词。教师在运用归纳总结方法的时候,可以以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将其归为一类,以利于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相似的诗词归纳总结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记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

教师将古诗词以不同的特征归纳总结在一起,当学生想起这些特征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诗句,既可以准确把握诗词的特征,也利于学生背诵记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探究目标;四大特征;探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0-01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根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拟定可行性探究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完成这一任务,达到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根据探究主体(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实际,针对探究对象与材料的特点,拟定明确、具体、关联、层递的系列可行性探究目标,并把这些目标课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检查自我知识储备,产生探究动机,闪烁探究火花,自觉、主动进入探究预备状态,为课堂探究学习奠基、蓄势、驱动。教学中,教师再针对设计的教学目标,拟出系列达标问题,并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概括、提炼、表达等探究性学习行为,逐个解决达标问题,逐步实现达成目标。如教学古诗《观沧海》时,我就在简介诗的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探究目标:1、找出诗人“观”到的大海景象的诗句。2、找出并理解诗人由大海景象联想开去的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观”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如下达标问题:1、作者曹操观沧海,“观”到的景象有哪些?2、作者曹操“观”到的景象都是实景吗?3、作者“观”到的景象有何特征?4、作者借这些景象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怀?在这些目标和问题的指引下,我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朗读,推敲诗句,互相讨论,师生互动,通过探究较好有序地实现该诗文理解赏析的目标任务。

其次,在探究的全过程中着力凸显探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实践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更应重力突出这些特征,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和热情。在探究中,热烈讨论,解决问题,逐渐达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学好语文,锻炼增长语文才干。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性学习凸显“实践性”,就是要让学生主体的探究行为在对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让学生主体成为语文阅读课堂学习全过程的主角,即是让学生在遇到课堂中能动地自觉地探究问题目标,教师只能充当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和“伙伴”。“问题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主体在语文阅读课堂探究活动中,以语文问题为纽带,实现问题的衔接过渡和目标的达成转换,即以语文问题为中心,探究解决系列问题,有序地实现单一目标向终极目标的递进,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例如,教学古文《岳阳楼记》,我就设置写景和议论两部分的探究目标:对比分析“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古仁人之心”、作者宽广的胸襟。后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哪些、“古仁人之心”是什么、作者的心情和“迁客骚人”是否相同这些问题,让学生分别探究解答,衔接目标,达成任务。“过程性”特征,就是要让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一以贯之,不断,保持问题探究的连续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开放性”特征是指探究活动的空间、形式、问题的结果多种多样,只要科学合理,不求唯一。语文阅读课中有很多探究性问题,其答案有待学生开放讨论,如教学《孔乙己》,对末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一问,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时代背景,广泛深入讨论,对合情合理的回答均予以肯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凸显探究性学习四大基本特征,体现了学生主体自我、自主、能动、合作学习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达成语文目标,整合语文素质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得以科学贯彻实施的根本指针所在。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迁移延伸以巩固课堂探究成果。

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学生主体能动探究,解决语文问题,实现语文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语文课。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取得的各类探究成果,必须设法保存、巩固、迁移、延伸。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学生探究成果的策略方案,把学生探究中积累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通过各种延伸性学习活动,如布置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形式,加以拓展和深化,并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学生巩固探究性成果的各类信息,为以后探究学好语文提供必要预备资料。以教学古诗《春夜喜雨》为例,在组织和指引学生对律诗的艺术理解基础上,我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写景的语言艺术,诗歌优美意境,诗人杜甫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感情。达成这些目标后,我就设置检验学生“积累、感悟、潜、润、细”等词语表达效果的迁移能力题:1、朱自清在《春》中描绘春雨情景的语句是“ , , ” ;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等词表现的夏雨情景不同;2、作者抓住春雨特点,塑造了丰富的诗中意向,请你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和生活哲理,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什么人、事和物等等。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就可较好地巩固课堂探究所得,对拓宽学生语文思维,巩固语文课堂所得,迁移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语文新课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会越来越显示出科学、实用、高效的特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句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篇7

【关键词】中学古代文学 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 教学情景

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是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高校师范生一走上中学讲台,却不知道该如何讲起。究其原因,应与师范院校教学的两个盲区有关:一是教学法中教师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学的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不够熟悉;二是相关科目的教师重视本科目知识点的讲析,对中学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也很陌生。正是这两个盲点,造成了高校师范生面对中学教材无所适从的困境。鉴于此,笔者以古代文学为例,探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在师范院校古代文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元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要素。所谓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以教材、教学设备为辅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的课堂教学状况。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应该熟悉古代文学教学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学情景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日常教学中,要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提醒学生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重点的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的篇目是为了佐证具体的知识点的,重在论证;中学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将古代语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同时渗透审美教育,还要对古文进行赏析。二是教学的对象不同: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有自学的能力;中学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深,学习的依赖性相对较强。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教师要关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教学情景的差异,学生在日后走向中学课堂,具体面对中学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前要精选古文,教学时要设想中学古文教学情景,与中学的古文教学作好衔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中学教学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中学课本与高校古代文学都讲到的古文名篇进行比较。这需要上做到三点:

一是根据古文名篇,提示学生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首先教师根据具体的古文,明确告诉学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选讲该名篇重在论证作家的作品思想与艺术风格;中学的古文名篇重在将古代语言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还要赏析古文,培养学生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想艺术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学功底,自学能力强,一般可以准确理解古文的语言,在教师的点拨下,完全能够消化和吸收相关的古文知识点;中学生接触古文名篇不多,对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就中学生来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因此编者得考虑该篇被安排在中学语文的哪一册,关注此学段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师根据古文的具体篇目,引导学生创设中学文言文教学情景。首先,明确该篇目的教学要求。这需要做到两点: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该篇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次还要明确该篇目的体裁,根据体裁特点确定重、难点及选择教学方法。最后是根据该篇目所处的教学阶段,评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收能力。

教师在明确高校与中学教学的差异、中学教材要求、篇目体裁及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情景,采用切合中学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石潭记》,高校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学课本都有,教师在讲析此文前,先明确此文在古代文学课中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艺术特点,因此讲析该篇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艺术特点讲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古代文学的不同,并根据不同预设中学教学情景,并撰写教案:

第一步,引导学生查阅中学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由此看来,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是在语言点的解读方面。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学课文该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点确定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采用串讲法疏通文义。串讲法是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讲字,再将词,再讲句,最后讲文,如同丝线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确本文的体裁为游记散文,确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分析该文的优美意境以及其后隐含的情感。第四步,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语言解读与游记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课在八年级下,就学生而言,自七年级接触文言文以来,已有三学期数十篇课堂内外文言文的积累。学生适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简单常见的字词、语法现象。

因此,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本文的常用字词、句式采用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对较难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识点由教师讲解。由此确定基本的教案撰写思路: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为理解的文章的语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为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二是明确授课思路:先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串讲法疏通文义,教师讲析较难的语言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语句所描写的意境美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随后可安排学生试讲,进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学语文教学定的教学情景。

再如《观沧海》,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引用该诗是用来论证曹操诗歌苍劲悲凉的艺术风格;中学课本此诗的教学目的不同。新课标对古代诗词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 观沧海的教学目的要求:“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3]很显然诗歌的重点在该篇的审美价值。因此应该在串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广阔雄壮的意境以及该意境下作者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

当然,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时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高校古代文学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古文的教学情景,培养师范生中学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教师也只有平时多研究高校和中学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有关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布置有关古文名篇, 使师范生根据中学教材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预设中学教学情景,撰写教案,作为平时作业以便教师指导,提高师范生对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本文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经验,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初中生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初中生感悟诗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观沧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碣石山的寒冬美景图,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和诗意化,并且设计具有新意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千年的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然后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这样既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有利于检查字音和预习情况。

我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再把时间留给学生,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接下来我带领初中生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引导初中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境,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再让初中生背诵古诗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轻松。

二、 把握诵读主线,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须要把握诵读教学的主线,制订明确的诵读目标,改变传统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弊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初中生分析掌握关键词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情感。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是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背诵诗歌。俗话说“教学千法读为先”,我以诵读贯穿初中生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我首先让初中生自由朗读,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大声朗读过程中,也是对古诗的深层次感悟。然后我让学生听诗朗颂的录音,在倾听的过程中用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等,便于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技巧。最后我要求初中生模仿齐读,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语文教师进行总评。

三、 开设鉴赏课,优化学生文学素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文的形式多样,非常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和深造。但是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开设古诗文鉴赏课,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诗文解析,欣赏名篇等多种形式,开辟一个更加美好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以此来完善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为古诗文教学赢得先机。

在古诗文鉴赏课上,我给学生收集了各位名家的名诗名句,包括常见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让初中生跟着配乐吟诵,巩固初中生的文学基础。对于重点诗句我会进行详细讲解,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形成诵读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合理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和启发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不给学生留出自由诵读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有效锻炼。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初中生多阅读古诗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学和语文教师请教。

篇9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95-02

一、鼓励学生多读,重语感,次重语法

俗话说,“曲不离口”,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要多读、熟读,在朗读中感受阅读内容的语气、感情和节奏,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做到人文合一。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得大气,视野开阔,感情丰沛,慷慨悲壮,表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博怀和豪迈气概。在教学中,我播放了这首诗的朗诵光盘。在优美的朗读与音乐、画面的共同感染之下,同学们的情感和朗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文言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往往有很多省略的成分,如果读的遍数不足,或读得不熟,就会对所省略内容的感知有所欠缺,影响到对于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

二、要重视领读与范读

文言文文本的读法多种多样,朗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这些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语言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范读要起什么作用?教师的范读是基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教材解读,兼其指导、示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句读、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甚至发声、酝酿感情等,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三、正确朗读,读准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这就需要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查阅资料书和工具书,注好汉语拼音,弄清读准字音。让学生自读,结合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书,弄清楚了这些字的读音,事实证明,学生基本能辨别哪些字的读音重要。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只看书下的注释,不要看资料书,试着独立翻译句子,如果碰上翻译不通的句子,作上标记,尝试翻译完后,在心中默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进行第二遍翻译句子,这次就要打开资料书。

四、放手让学生朗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多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就是要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词句的含义,可采取粗读―细读―诵读的方法,从“读”中感悟课文,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数遍,达到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生词,断句,并能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细读课文,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关系去思考、琢磨词句的含义,达到基本读懂全文;诵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带着情感,语气进行朗读。开始学生也许很不习惯,课堂内会出现散乱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多督促多指导,多表扬,不批评,认真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到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就会使学生总体感知和领会全文大意,并能揣摩疑难字词、句的含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正确翻译课文

初学文言文,教师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关于翻译的基本知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自译和意译两种。所谓自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同时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同、虚同尽可能文意相对。自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同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同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自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同,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需译出的文言虚同。“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同为双音同;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同汇替换古代同汇。如把“吾、余、子”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六、寻找切入点,培养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释词解句 展开想象 敲词研句 知人论世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其或生动凝练的语言,或清丽优美的形象,或含蓄丰富的意境,或哲理深刻的思想,无不给人以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

2010年我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2011年增加到20首,2012年更是倍增为34首,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最大亮点。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唯有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而使中国古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

一、释词解句,疏通诗词大意

去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二、展开想象,再现诗词情景

想象是诗词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更是一幅绝妙宏伟的画面。诗人独具匠心地选取了沙漠中最典型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浩瀚无际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而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含义发挥无尽的想象,设想身处奇特景象之中的感受,借助四个典型意象描画出雄浑壮美的画面,再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学习活动为理解作者的心境作了重要的铺垫,通过引导学生便能发现:广阔的天地背景恰恰衬托了作者孤独、漂泊的感觉,两句诗是对前一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的进一步深化。

这样的想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敲词研句,品味诗词意境

在欣赏诗词时,一定要敏锐地捕捉到诗词中最关键、最传神的字词来品析,进而把握诗词的内涵,这样才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通过关键词句去理解诗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摹客观事物和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011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上的古诗词阅读(苏轼《水调歌头》)的其中一道考题是: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这道考题提示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抓住这些字就能“品”到全文用词之精妙,“品”到人间亲情之真挚,品到诗人心胸之博大,志向之高远。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炼字遣词的功夫,学生锤炼语言的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俗话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即最能概括诗词内容,承载诗人思想感情的字或词语。抓住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关键。如李煜的《相见欢》,上阕寥寥十几字便使笔端所有景物都着上了寂寞凄冷的色彩,而这样的灰冷色调皆因下阕道出的十八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二字作为诗眼,道出了千端愁绪,万般悲凉,而作者更将这千愁万绪以“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教学时抓住“离愁”二字来品味这首词,学生对亡国之君的难言滋味也就能有一定的领悟了。

古诗词中许多词语字浅意深,言近旨远,如果能提醒学生抓住去分析体味,就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诗境、品味诗情。

四、知人论世,把握诗词情感

古典诗歌虽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作品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亦即“诗言志”。中国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诗的内容也大多与社会背景结合紧密。因此,在品读诗词文本之外,更要探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境遇,才可能对作品深入地探知、把握。

教读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学生可以从诗作表面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先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教师还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曹操一心要统一中国,此时他正是统率大军打了胜仗。凯旋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遂即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了这些,诗人通过大海吞吐日月的形象表达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就不难理解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无定法”,但无论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要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古典文化的斑斓色彩,从古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中受到健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