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陈景润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陈景润的故事

篇1

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套课外阅读书,其中有一本《名人故事》我特别喜欢。以前,我看书都是东看一下,西看一下,乱翻来翻去,都没有从头到尾地仔细读过,觉得真是可惜。

在这个暑假,爸爸又叫我把这些书拿出来,从头仔细地再看一遍,还让我记读书笔记。所以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看书,没过多久就把《名人故事》这本书从头到尾彻底地看了一遍。这里面有许多知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小时候的故事。他们这些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勤奋好学,又能互相帮助,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目标,有理想。我真佩服他们

比如齐白石,他是个著名艺术家。他除了精通诗、书、画外,也很喜欢篆刻。据说,他为了练习篆刻,就曾挑了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担础石都被“化石为泥”了。齐白石就是通过这种“化石为泥”的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

还有,陈景润,是个大数学家。小时候上学陈景润就很喜欢数学,一下课就在看数学书。有一次中午,最后一节课下课了,同学们都回家去吃饭,就陈景润还边走边看数学书,最后连撞到树上了还不知道。就这样,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陈景润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篇2

——读《论语》有感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是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太理解,但在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与见解就越发深刻。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形象的比喻,易懂却深刻,让人有更具体的认识与了解。

古今中外,纵观无数名家伟人,他们各自坚持不懈的事迹,都印证和践行了孔子的这句话。

就比如中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就,都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而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这位只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单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在他不懈努力的几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而此时的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不止是陈景润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许多人们也是如此,就像爱迪生,这个人尽皆知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道,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五万次的试验,十年之久的时间,这是要多么惊人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来。爱迪生的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即使你做得不好,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要比那些做得再好却半途而废的人要好得多。

只有坚持下来的,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信念与毅力,是支持你坚持不懈的筹码;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坚持下来,才得以成功。

篇3

《三只小板凳》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世界闻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故事:有一次上劳作课,下课后同学们纷纷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猴、布娃娃……就爱因斯坦没交。第二天才交上一只粗陋的小板凳,老师十分生气,说没有比这更加简陋的板凳了,可爱因斯坦拿出了两只板凳,告诉老师,这是前两次做的,虽然交的这只板凳丑陋了,但总比前两只好。

纵观历史的长河,多少志者鼓起勇气,奋力拼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靠的是什么?自信。数学家陈景润废寝忘食,身居六平方米的小屋,但却能取得哥德巴赫的惊人猜想;史学家谈迁,费尽心血编写的《国榷》被盗,而他不是失落,而是自信满满,再次写出了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他也因此名垂青史。设想一下,如果陈景润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压力和失败,他放弃了,那就不会留下哥德巴赫猜想了,但恰恰相反,他选择了信心、坚持,这才促使他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如果谈迁失去了信心,悲观消沉下去,那《国榷》从哪来?

丧失信念,丧失勇气,等于丧失了一切。爱因斯坦不是因为就他没有交上作业而伤心,也没有为老师的差评二自馁,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当年连小板凳都做不好的“笨小孩”,现在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也可以说,自信可以决定人生的道路。

篇4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要符合时代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德育教学实践也要符合时代的需要,使德育教育的目标具有时代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为出发点,不断地思索与总结进步,使学生思想素质达到社会所需要达到的高度。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实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两方面,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师首先立足现实,避免虚假、夸大、空泛的德育教育,否则不但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同时,教育内容还需渗透当前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本,而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中入手。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数学史实,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众多伟大的数学家,每一个成功的数学家背后都有着一部“辛酸史”、“血泪史”,数学家们为数学可谓是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当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苦怕累,一旦遇到难度大的问题会选择放弃或者逃避,学习过程中外界稍有干扰,就会以此为借口停止学习或者荒废学业。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数学家刻苦钻研学习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家们刻苦研究的精神力量。

例如,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一生发表了无数的数学著作,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就是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取得无数硕果的大家,其工作条件却是如此的恶劣:“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这些伟大的探究精神,为了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很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刻苦学习、钻研。

(二)利用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学科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谨性,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不得任何疏漏,哪怕小小的疏漏如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都可能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可以说严谨性是数学语言的灵魂,如果没有“灵魂”,数学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慢慢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篇5

张益唐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始终关注大问题的进展,时刻想着攻克大难题。坚持了30多年,终于在今年首次成功证明弱版本的孪生素数猜想。

在学术界,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然而,年近六旬还是一个普通讲师的却不多见。为此,当《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宣布张益唐敲开了“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大门”时,人们难以相信一个取得成就堪比陈景润的人居然是一个在美国不知名大学任教的“讲师”。

8月底,张益唐做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华罗庚讲座,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粉丝”把能容纳200多人的大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元是其中之一。“张益唐教授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几十年里默默耕耘,始终关注着大问题的进展,时刻想着攻克大难题。这样坚持了30多年,终于在今年第一次成功证明弱版本的孪生素数猜想……”王元说。

一项进展:首次证明弱版本孪生素数猜想

素数是指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数,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即“孪生素数”,例如(3,5)、(5,7)、(11,13)、(17,19)等。100以内有8个孪生素数对;501到600间只有两对。随着数的变大,可以观察到的孪生素数越来越少。那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找不到新的孪生素数对呢?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猜想,有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与p+2同为素数。这就是所谓的孪生素数猜想。

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家希尔伯特将孪生素数猜想与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起列入了他那著名的23个数学问题中的第八问题。

如何证明这一猜想?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弱形式”是否成立,用《数学文化》主编、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汤涛的话说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正数,使得有无穷多对素数之差小于这个给定正数,在孪生素数猜想中,这个正数就是2。

2013年5月14日, 《自然》杂志在线报道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尽管从2到7000万是一段很大的距离,《自然》还是称其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即这一研究被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认为其对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证明。

“张益唐把大海捞针的力气活缩短到在水塘里捞针,而他给出的方法还可以把水塘捞针轻松变为游泳池里捞针。也许最后变成在碗里捞针还需要一些再创新的工作,但给出了这一伟大框架已经是让全世界数学家瞠目结舌的壮举了。”汤涛说。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张益唐所做的工作,相当于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开启”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接下来科学家们陆续证明了“7+7”、“6+6”,直到46年后的陈景润证明攻下离“1+1”一步之遥却或是最难的“1+2”。

一个信念:执着大问题,追求完美研究成果

“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极了。”纯粹数学领域最著名的刊物《数学年刊》审稿人、顶级解析数论专家亨利?伊万尼克如是评价张益唐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正是这篇论文刷新了《数学年刊》创刊130年来最快接受纪录。

然而,在此之前,国际数学领域重要的检索系统Zentralblatt MATH数据库中,能找到的他名下的论文仅有两篇。这也被一些学者分析是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待了近十年,只是讲师(lecturer)的原因。

“他总是执着于攻大难题,研究中追求‘完美’结果,只发表他认为比较完美的论文,从他读书时就是如此。”张益唐大学同学、同为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数学系第一批学生的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沈捷说。

同为北大数学系同学的汤涛回忆说,像那个时代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张益唐也是被陈景润的故事、被哥德巴赫猜想吸引到数学系。4年的北大学习为张益唐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那时的北大教书育人之风极强,最顶尖的教师都在讲台上耕耘。北大也有很多眼界很高的老师,学富五车,但不轻易落手写小文章,可谈起大问题颇为津津乐道,这让年轻的张益唐“中毒”匪浅。这也奠定了他一辈子只做大问题、不为小问题折腰的风格。

1985年,张益唐来到了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是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克比猜想。虽然有人评价说他做出的成果是雅克比猜想证明中最好的一个,但“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没有发表”。这也导致他日后找工作四处碰壁。

沈捷记得,张益唐毕业以后,把全部家当放到房车里,便开着车去多个大学一边求职,一边讲雅克比猜想的成果。毕业后的前六七年,他干过很多杂活,包括临时会计、餐馆帮手、送外卖,即便这样,在糊口之余他仍继续做数学。1999年后,张益唐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做助教、讲师。虽然教学量比较大,比起研究系列的教授、副教授的工资性价比低很多,但能回学校做研究已让他非常满足。

一份坚持:成功之后,依然守住平静

在汤涛看来,张益唐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淡定,宠辱不惊。在朋友开的赛百味快餐店帮忙,他可以一丝不苟。在大学任教,年近60还只是个讲师,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失败,甚至是潦倒的,但他处之泰然,不改其志。

成名后,全球各大媒体开始对张益唐争相报道,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然而,张益唐依然过着成名前的日子:一份三十公分的意大利面包,纵向剖开,抹上金枪鱼泥,放上四片奶酪,放到烤炉烤一分钟,撒上生菜,铺上酸黄瓜和番茄,包起来,切成两半,就是又一个三明治。

早在今年5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就在其官网登出了张益唐要发表孪生素数这一成果的消息时,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经过多天数学界的持续关注,张益唐更愿意回到他此前“不为人所注意”的状态。

面对全球多个知名大学和数学研究机构的邀约,张益唐坦言自己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合适的科研环境。他还希望在好的学术氛围中,能再次解决其他的大难题。“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

“都说做学问的人要宠辱不惊,张益唐就是这样的人。”王元说,“他的这种精神是对目前浮躁的科研环境的一种鞭策,也正是当前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在张益唐的同学中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为潜心研究数学,张益唐几乎把自己与世隔绝。他妹妹曾在网上发寻人启事寻找哥哥,当时在美国当教授的老同学给他妹妹回了个电邮。

尽管这样,同学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孤僻的数学家。“除了太痴迷于数字,其他和我们都一样。”沈捷说。

汤涛更是爆料:张益唐做过学生会主席,具有演讲天才,喜欢文学、音乐,是NBA球赛的铁杆球迷,还可以喝一斤二锅头没感觉。

篇6

一忌漫无边际。一节课的教学,总应有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方式手段、教学过程的安排无不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到一些征引材料,由此及彼,无限延伸,结果,将学生的认知无意间引离了教学目标。当年,魏书生老师充满热情地申请当教师的愿望实现以后,在上第一节课《人民占领南京》时,他多方搜集材料,从古诗词的知识讲到渡江作战的历史背景,又细讲了虎踞龙盘的历史典故、钟山的地理位置,以及从楚霸王引出楚汉相争的几个故事,一直讲到项羽乌江自刎。结果除几个爱听故事的学生以外,多数学生则以打瞌睡、画小人、看小说来回敬他。后来魏书生老师认为这除了师生间没有民主气氛、思想上缺少沟通交流外,教师没有把握住教学的目的和中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引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征引的失败。

二忌艰涩难懂。教师征引的出发点之一是通过被征引的内容,对所教内容进行阐释,使之简明化。但所征内容如果过于艰深晦涩,很可能使学生从云里走向雾里,不知教师所云。如某教师在教《出师表》时,征引了有关汉代典籍、官职、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详介了诸葛亮北伐的前因后果、南北方的风土人情等。教师拉拉扯扯讲了大半节课,学生却弄不清老师讲了什么。教师所征引的内容,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征引,造成了教学的低效应。

三忌哗众取宠。有些教师为了求得课堂的活跃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征引的方法,不把握征引的尺度,把本可几句话便可达到目的的征引内容,拉长为一则则的故事,把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这也许能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活跃”起课堂气氛,但这种表面的热热闹闹并不一定能代表一节课出了效果。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很可能被引入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为肤浅的情节刺激所诱,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而教师如果津津乐道,沉湎于让学生“且听下回分解”,真正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四忌忘形做作。教师自身的形象在课堂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征引时有失师仪,不但实现不了征引的初衷,反而给学生留下笑柄,让他们产生反感。如一位教师在教《小英雄雨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兵的丑恶形象,竟模仿起日本兵凶神恶煞的样子,学着日本兵的那种怪声怪调,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种忘形做作的征引,给学生产生的负迁移是显而易见的。

篇7

身为教育工作者,探讨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传统,既关乎情感,更关乎理性。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病也妄。的确如此。从整体去探讨并描述中国的教育传统并不容易,故而我们聚焦教师这一职业,思考在中国文化传统下教师这一角色的特点与内涵,或许会让我们对中国教育传统这一宏观命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提及教师,我们很容易想起韩愈的《师说》,于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成了对教师的定位。应该说,这个定位也是准确的,但是,当我们把“传道”的“道”字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就庸俗化为讲解知识的人了。韩愈在文中写道: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做教师的关键在于其不是简单地讲解表面文字,而是要传授人生的根本大道。当时,所谓的“大道”就是儒家之道,指修齐治平、安身立命之道。教师这一职业的背后是一种斯文在兹的自信与薪火相传的担当。

故而,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经师,要做人师。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被扁平化为仅仅指知识层面的人。

更重要的是,学生眼中的教师也必然是鲜活的,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任何细节都会带给学生影响。许多时候,即使教师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教育依然在那里。《论语・颜渊》有云: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中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是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是指管理和被管理地位的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者的品质就如同风,被管理者的品质就如同草,风怎么吹,草就怎么倒。一个团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问题很有可能出在管理者的身上,因为他们掌握着评价标准。具体到学校的环境,教师就是风,学生就是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当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的生命姿态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学生的生命姿态。至于传递的手段和技巧,那已经是第二位的事情了。

所以,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教师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当前社会对教师的一般评价。那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隐性的,教师是一种隐性的重要。一个人的成就抑或是一个人的罪过,很难被认定与教师有极大的关联。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医生。医生的工作是显性的,医生的重要性就十分外显。一个人病得很重,奄奄一息,得一良医,就能起死回生。在一个社会还不够高度文明的时候,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而非灵魂。

然而真正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著名佛学家李炳南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江湖郎中,他医治的病人都死了,他死后被阎王判堕十八层地狱。他天天喊冤枉,又哭又闹又跳。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下面有人说:“老兄,你不要跳了,灰尘都落到我身上了。”他十分惊讶:“难道底下还有十九层吗?”底下的人回答:“是!我在十九层。”郎中好奇地问:“你是干嘛的?犯了什么错呀?”下面的人说:“我是教书的。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

为人师者不可不惧,不可不慎。

再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孟子有云: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快乐,连称王天下都不能与这三件事相提并论,而教育天下英才就在这三大快乐之中。问题是,我们需要追问:快乐在何处?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比如说成就了许多学生,但是成就了学生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当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递上时,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就会减慢。这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其实是一种消耗。陈景润先生曾经在北京四中教书,但是由于他的普通话不过关,无法胜任教师工作,于是回到中科院数学所,继续自己的研究,也就有了后来的成就。设想一下,如果陈景润的普通话不错,一直在教书,历史很可能由此改写,因为站在讲台上尤其是中学讲台上的陈景润,很可能会陷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督促学生改错等事务性工作之中,探索更深入的数学领域可能只是奢望。从这个例子,或许可以看出教师这个职业的残酷性。那么,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

我们有这样一个传统:尊重天、地、君、亲、师。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中国人来说,“天地”的重要地位已不必多言,而对于“君”的尊重亦是和农耕社会相匹配的重要价值理念。“亲”的重要性在于,亲子关系背后的血缘延续是中国人宗法伦理存在的基础。敬天法祖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血脉的延续是中国人对抗生命有限性的重要凭借。而“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则是因为教师是我们精神血脉的来源。换个角度讲,学生是延续教师精神血脉的人。

如此说来,师生关系最美好的境界就是彼此成全,不辜负:教师并不是单纯传递知识的匠人,他们是在学生心尖上跳舞的人,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了学生灵魂的构建,以爱的名义,用贴近灵魂的方式。同时,学生就成了教师的信仰,有了学生,教师的精神血脉被无限延续。学生因为教师而温暖,而成长;教师因为学生而温暖,而永恒。

一言以蔽之,于中国传统而言,教师的职业特点可这样表述:

隐性的重要和晦涩的高贵。

教师很重要,但是教师的重要性具有隐性的特点;教师是一个高贵的职业,但是其高贵又不容易被真正体会。

篇8

人的一生往往会有许多志愿,它们或轻或重,或大或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会为此不断努力和奋斗的。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名人轶事,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拼搏进取,最后,终于成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15岁时就曾有过127项宏伟愿望。在之后的44年里,他总是让自己的心灵先"到达"那个要去的地方,然后再沿着心灵的召唤不断地前进。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实现了其中的106个愿望。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约翰·戈达德这样用心灵来召唤自己前进的人也不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真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了。话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沦为奴隶,但他仍不忘报仇雪恨,每天吃晚时总要尝尝苦胆,晚上睡在柴草上,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打败夫差。最后,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吴王打败了。

从古至今,像这样的人数不胜数,随便一抓就有一大把"以心灵的召唤"做目标奋斗的人。

就说王献之吧!估计一提到他,大家想到的一定是那些大缸吧!王献之原本是骄傲自满的,但后经过了他父亲——王羲之的"太"字教育法后,王献之便将毛笔收法写得炉火纯青这个志愿牢记于心中,每天练毛笔字,不断地努力改进,最后终于成了人人皆生,人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

还有鲁班,华罗庚,陈景润……也都如此。

篇9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来初步谈谈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思维;人文素养;数学课堂教学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课改就提出要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从系统上对数学进行教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发展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只有了解了人类对于该学科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其发展脉络,才能真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更是如此.数学家外尔说:“如果不了解古希腊的先人们创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就不可能真正明白近年来数学的目标”.学习数学史,可以让我们真正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欣赏数学的美,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数学史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数学史的应用对于数学教学意义重大,但是许多教师仅仅将其应用停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这只是数学史较低层次的应用.洪万生曾指出教师应用数学史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说故事

(2)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3)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

即数学史的应用,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下面分别从这三方面加以说明.

1.设计故事情境,渗透数学史,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着优美的语言与意境,令人陶醉,引人遐想,不像英语与现实结合密切,随学随用,因此其往往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定理前用名人的小故事、趣闻典故等做课堂导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有趣生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教材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之后进行编排的,内容简洁明晰,虽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定理与知识,但却无法展示数学研究中的自然思维过程与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为学生习惯了先有定义定理再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思维方式,阻碍学生数学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发展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巧妙引入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可以以教材中正在讲授的某一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将与其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该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进行讲解,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既不觉得枯涩难懂了,又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举个例子,在学习数时,老师可以讲解数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势必牵涉数量的计算,最开始就产生了最直观简单的自然数,后来在分割物品时产生了分数,随着数的继续发展,引入了表示相反概念的负数与正数概念,为了计量连续的量,从而引入了无理数……初中教材讲解了负数的历史,高中教材中讲解了复数的历史,学生对数这一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老师对此加以串联,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数的形成的清晰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也激起了学生想要进一步进行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3.融入数学家史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在初中、高中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可见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数学是一门规律严谨的学科,学生只着眼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这一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维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穿插数学家的生平事例,自然渗透数学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与素养.另外,通过对我国著名数学家的励志事迹的学习,对我国古代数学研究与发展历史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10

究竟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怎样才算成功?怎样才算失败呢?成功即指实现既定目标。就同学们而言,目标有大有小。假如你设定这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要达到98分以上,如果你达到了,这就叫成功,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这就叫失败。

造成失败的原因很多,下面,我重点谈一下造成失败的几个重要因素。

找出失败的因素:

1、思想上缺少是非观念。人的行动是受观念支配的,“观念”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经过思想上正确与错误的判断,然后才决定是否去做。同学们年龄虽小,也要学会是非判断。许多社会上的诱惑,你判断不来正确与错误,就会误以为是正确的,而产生错误的行为。如果你自己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你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

2、思想消极。有一些人做事会从积极或消极两方面去想,他往往会把好的结果放在一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不再去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想法,认为自己没能力。

3、没有明确的目标及详细的计划和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你是否在每个学期刚开始时,为自己设定了期末要达到目标,是否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订一个详细的实现计划,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起点,找不到起点就注定失败。成功就是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有了目标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详细的计划。比如:有些同学说:“听了课后,我马上回家设立目标,期末三门分数要达到100分”,而后却不多写一个字,甚至连作业也不完成,这怎么能达到目标呢?他肯定失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将军带着残兵败将逃跑,突然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将军正在发愁,一个小孩走过来,他问:“小孩,这条河能过去吗?”小孩说:“可以”,将军下令过河。结果前面过河的士兵纷纷落进水里,没再上来。将军很气愤,质问小孩:“这条河明明地过不去,为什么你要骗我呢?”小孩眨着一双天真的眼睛说:“我们家的鸭子天天从这里游到对岸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如果想过河,就应问曾经过过河的人,你想成功,就应问已经成功的人,你想提高成绩,就要问成绩好的同学,要有正确的方法,制订详细的计划,一步步实现大目标。

4、埋怨环境,安于现状。学习不好的同学和家长将学习不好归结为环境不好,如:座位不好或同桌不好,无法认真听课,将失败归咎于环境的影响。当然,我不否认,环境有时会推动我们走向成功。但是环境通常是不会自动改变的 (如座位变化)。人是群体动物,从一降生到家庭到学校社会,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虽然我坐最后,但我不被其影响,努力学习,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以后,带动身边的同学改变,这样我们的环境是不是变好了(是)。因此,环境往往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学习好一点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是班里前几名,很满足了,便没有更高的学习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另外一些同学存在严重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我考c,还有考D的呢,我还算过的去,被称为D的同学一看旁边,他还被称为“弱智”呢,我还比他强点,“弱智”同学一扭头,“看!那儿还有个残缺不全的呢?”有这样想法、这样一种学习态度,人就会安于现状懒散度日。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它说的是难移,但并不是不可以移。俗不知“后来者居上”以前的一些后进生由于自己的努力也会赶上或超过他们,到那时满足现状的同学就成了后进生了。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目的是寻求成功的方法,下面我谈一下成功的几个基本条件: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获得的。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也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兴趣和求知欲紧密相联。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发明家及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如聂卫平对围棋的迷恋;陈肖霞对跳水的热情;陈爱莲对舞蹈的追求,都使他们的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追求知识,会把解决难题看作是一种乐趣,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缺乏明确目标的学生总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应付老师,是别人“要我学”,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总是消极被动,当然学习效果就很差。改“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过程中就能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有了目标,使明代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拜读了千种书籍,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成功与失败的实验,历时27年才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兴趣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事业基础。我国速算专家史丰收速算赛过计算机,他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想到个“怪问题”:数字为什么读、写、看都从高位起,运算又是从低位算起呢?这个问题引起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此把玩耍的时间都用到思考和计算中,正是这种入迷的兴趣,使史丰收创造了“快速计算法”。

二、积极的自我暗示

1、克服羞怯、犹豫、懒惰行为。比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是一位结巴。在与敌论战中,他感到了结巴是一种国耻,于是他每日登山大喊:我是世界上著名的谈判者。积极地暗示自己,就这样他计划三年时间,结果仅用一年他就成为当时很著名的演说家。

2、挖掘心理潜力。一所学校将“差班生”交给一个老师带,并告诉他这是个“优秀”班,学期末结果表明与真优秀班学生的成绩相差无几。因为这位老师误以为他带的就是优秀生,经常给他们鼓励。另一个例子是:教育学家做了二组背诵诗歌的实验。第一组告诉学生这是著名诗人×××的诗,另一组则不告诉。一节课实验结果,第一组的记忆率达到65%。另一组30%。

这充分说明自我暗示的力量,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它,不断挖掘我们的心理潜力。

三、贵在持之以恒

奋斗的道路有时是十分枯燥、孤独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是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的共同心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