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游戏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音乐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导幼儿理解游戏内容,充分享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而一个好的音乐游戏的开展,能让幼儿在理解游戏内容的基础上,在表现简单的游戏内容和情节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享受到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还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如组织幼儿开展“老猫睡觉醒不了”这个音乐游戏,令我印象深刻。“老猫睡觉醒不了”是个比较传统的音乐游戏,同时是一个深受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主要是歌词朗朗上口,情节生动有趣,在游戏中由老师扮演老猫,声音变粗,脚步变慢,当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就来找”这段时,幼儿激动不已,而后手忙脚乱地往桌子底下钻(或者躲在小椅子后面),然后个个屏住呼吸,全然不觉屁股、小脚全露在外头,只把眼睛闭起来。我往往是忍住了笑,一个一个去拍,最后张开双臂问一句:“没找到的小猫在哪里?”这时就会听到桌子、椅子一片稀里哗啦的声音,孩子们从四面八方钻出来拱到我的怀里,小眼睛因为兴奋而放着光,大声地喊:“妈妈!妈妈!我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我真的有种喜悦的满足,心里是甜甜的。这时,游戏给了孩子最大的快乐体验,老师所做的就是扮演他们眼中真正的“猫妈妈”,用歌声和形体动作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享受躲在桌子底下和椅子后面的刺激及最后跳出来的兴奋,当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只能用心体验,我想:这就是音乐游戏的魅力所在,也是老师的愿望。
二、从游戏规则入手,让幼儿更好地享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规则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是由成人事先拟定好的。每个游戏都有一个规则,它规定了游戏动作的方法。规则在游戏中起着组织游戏者参加活动和充当评价游戏行为标准的作用,约束与调整幼儿游戏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规则游戏的规则包括:角色行为规则、内容与玩法规则、竞赛性规则等。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获得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从而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
游戏的规则制定不能由成人包办,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游戏“网小鱼”是大家熟悉、幼儿喜欢的一个游戏,有一次,我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网小鱼》时,“小鱼们”由于怕被“渔网”捕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大多数“小鱼”总是盯着“渔网”,“渔网”刚拉好手准备去捕“小鱼”时,“小鱼们”就已经逃回了“家”,结果渔网一条鱼也没捕到。这时,赵明伟就大叫起来:“老师老师,音乐没有结束他们就全跑了。”杨轩也跑过来对我说:“他们都是胆小鬼。”被他们两个人这么一说,“小鱼儿”都低下了头,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增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我鼓励道:“才不是呢,我相信他们都是聪明勇敢的小鱼,不是胆小鬼,你们说对不对?”“对”,“小鱼们”响亮地答道。于是我们重新开始游戏,幼儿都能在音乐结束之后快速跑回家,再也没有胆小鬼了。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既遵守了规则,又享受到了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情绪体验。
三、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进入与家庭生活完全不同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园老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很好地起到逐渐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的情感的作用。因此音乐游戏是最佳选择。音乐游戏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能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老师再结合班中幼儿实际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则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袋鼠》时,我是这样做的:
1.活动前我选择并录制了两段特点鲜明的音乐,一段音乐活泼轻快,另一段音乐缓慢低沉,并根据两段音乐的特点设计了幼儿喜欢的可爱的动物形象(袋鼠宝宝和袋鼠妈妈)、凶恶的大灰狼形象及勇敢的猎人形象,配以有趣的游戏情节(大灰狼想抓袋鼠吃,袋鼠赶紧躲起来,最后猎人打死了大灰狼)。
2.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倾听袋鼠音乐、大灰狼音乐,学习分辨两段音乐不同的音乐性质,大胆地模仿袋鼠跳、大灰狼走路等动作。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仔细倾听,很容易能感受出活泼轻快的音乐表现的是袋鼠形象,缓慢低沉的音乐表现的是大灰狼形象,且还能听乐曲的基本节拍愉快地与同伴、老师一起扮演“袋鼠妈妈”和“袋鼠宝宝”,愉快地共同游戏。
篇2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轻快与深沉有力两种不同的音乐性质。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尝试共同商讨游戏的动作和玩法,并大胆根据音乐创编动作,丰富音乐形象。
3.在有秩序的游戏中体会合作游戏的愉快。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经验准备:
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的音乐;听音乐玩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1 1 | 3 1 | 1 3 | 1 ―|,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
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1 1 3 1 | 1 1 3 1 |1 1 3 1 | 1(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
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
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听到的哪个声音比较粗、比较低,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
教师小结:在音乐里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
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分角色表演。
(1)看大屏幕,找游戏规则。
大象和小鸟也听着音乐做起了游戏,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随便走的,还是听着音乐走的?听到低音谁走?大象怎么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重重地走。听到高音呢?小鸟怎么飞?低音高音同时出现时,大象和小鸟做什么了?恩,它们走到一起,一只大象找一只小鸟做朋友,相亲相爱真温馨。
(2)幼儿分角色表演。
孩子们想玩游戏吗?谁愿意表演大象?谁愿意表演小鸟?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3)创编动作。
大象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喝水,抖抖脚、洗澡、喷水)小鸟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旋转飞、高飞、低飞、吃虫子)
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大象和小鸟有点累了吧,我们找个位置休息一下吧,大家休息时,我请来了两个小乐器(鼓、三角铁)。
教师演奏鼓,提问:你们觉得这是谁的声音?(大象)
篇3
设计者:__区闽安联办园洪老师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你们瞧!它来了!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大象玩着玩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睡一觉吧!”(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吃的”“咦,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赶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了“呼噜~~~”
“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着下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使劲拍打着树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
“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觉!”于是大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呼噜~~~~”
“嗡~~~”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大象非常生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吓跑了!
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觉了!
设计意图: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区中拿着乐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还经常随音乐节奏自由地作模仿动作。于是我们尝试着把生动有趣的故事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理解表达音乐。
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
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四、游戏“大象与蚊子”,体验快乐的游戏氛围。
师:小朋友今天耳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
教师出示并逐一介绍游戏道具(大象鼻子、大象头饰、蚊子指偶)及游戏场景。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现大象与蚊子的样子。
师: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来了谁呀?
幼:大象。
师:对了!我就是大象妈妈,今天我要带着几只象宝宝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到旁边戴头饰准备扮演象宝宝。)
师: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谁来了呀?(配班教师扮演蚊子妈妈,引导其他幼儿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来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儿大象出来时蚊子要躲在每棵树后,别让它发现了。
师:现在大象妈妈要去休息了,象宝宝们继续玩吧,(蚊子妈妈:“蚊子们注意了,象宝宝的肉可香了,我们可要多叮上几口才能飞走哦。”(师退出游戏)
3、第三遍,教师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听音乐自由游戏。
师:刚才象宝宝和蚊子宝宝都表现的很好,现在你们可以和好朋友交换头饰、指偶继续玩游戏。
[反思:此环节教师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听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在此环节,幼儿满足于游戏中躲藏的过程,听音乐的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大象与蚊子音乐过渡的环节,需要老师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儿的动作局限性大,他们只满足于模仿简单的动作,创造性不够,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这样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的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游戏结束
篇4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国普通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设音乐通选课以来,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至目前为止,各种为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多达上百种,仅以《大学音乐》命名的就有十余种。但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音乐公共选修课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在开设课程和教学实践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初探性,显现出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简单随意性,教材的编写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等问题。目前的做法一般是将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科知识照搬或简化,作为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学课程教学之用。这样做,作为初探时期的一种尝试当然无可厚非,但终有其不适之处。一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可能花大量的课时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而音乐学各科的知识又相当丰富,这就产生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矛盾;二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具备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如果一味地套用音乐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方式与内容,非但不能习得必要的知识,获得应有的艺术修养,势必让学习者产生望而生畏或厌烦的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再有,音乐选修课,其重点不在于让学习者获得专业的技能,而重在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完善人格品质。因此,照搬专业音乐的学习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拥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较开阔的文化知识,对音乐艺术的好奇与求知欲等特点,编写适应这类学生学习的音乐学课程教材,需要有新的探索。
2009年春夏之交,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普通高校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汇聚一堂,针对该课程当前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言献策,并重点学习、探讨了修海林教授主编的最新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大学音乐》(以下简称修版《大学音乐》)。②2009年9月开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加之笔者的力推,上饶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这一教材,如今一年过去,广大师生反响良多,其中有褒扬和肯定,亦有批评和建议。笔者认为这些信息和反馈对于更好地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乃至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将不无裨益,遂首先将修版《大学音乐》简要评析之,并对我院教改活动的情况及其广大师生的反馈信息作一介绍。恳请广大专家及师生参与讨论。
一、教材评析
修版《大学音乐》是为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课程以及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而专门编撰的音乐学类课程教材。它将音乐学的人文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内容选择上,主要是将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音乐文献资料、当事人的记录和回忆,以及一些通过传媒节目制作中的采访、记述而形成的文本进行整理编汇。编写体例上,分别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作品”、“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思考与讨论”等板块。同时还选取了部分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音响,以CD光盘形式附于书后。在乐谱谱式的选择上,较合理地考虑了我国音乐生活中实际形成的、并有某种认知规律在背后起作用的视谱习惯。凡属西方音乐作品的谱例和配有钢琴伴奏的谱式,皆用五线谱,凡记录单旋律歌曲(如民歌、戏曲、创作歌曲等)和民乐作品的谱例,皆用简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关照、探究,而且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和理解,乃至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和研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从修版《大学音乐》的体例设计和安排上,不难看出编者有着与以往同类教材的编撰者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既要有一定的宽度,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该教材旨在同一学科范畴内,将音乐学的人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在编撰中有意识地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力求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呈现这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可以从教材的编撰体例上看得出来,全书共分四个单元,分别囊括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这样的信息量,在同类教材中是最大、最完整的,从中体现出编者欲从深度和广度上实施跨越,合理地体现出高校通识教育的“通”的理念。此外,教材中别具匠心的“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板块,为学习者提供了延伸与拓展的空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体例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部分编者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和策略,可供师生参考。课程的教学可以由一位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几位教师合作完成。因此,无论是教材的使用还是课程的学习,都是开放、灵活的。
其二,教材设计的美学理念上,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去认识。我们看到,普通高校学生在艺术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较好,知识面宽,理解力强。而音乐学课程因其历史知识积累深厚、文化承载内涵丰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编者将每一个音乐种类,每一部音乐作品中最显著最精华的审美特质提炼出来,并以主副标题的形式在篇首标出,一是显目,二是引导。如“三峡险滩号声急――《川江船夫号子》”、“热辣率真、曲吐真心――《三十里铺》”、“犹有隔雾看花之恨――《鬲溪梅令》”、“含着眼泪的微笑――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风,来自多瑙河――匈牙利民歌”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指引,顺藤摸瓜,逐步探求音乐美的内涵。
二、使用效果及信息反馈
2009年3月,修版《大学音乐》出版,2009年9月,上饶师范学院即使用了这本教材进行教学,并把这一教学活动纳入到全院师范教育改革的项目当中。此次教学改革共涉及全院13个二级学院(音乐学院除外)中大学二年级各专业的二千多名学生。按照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安排,实施循环排课的方式,周学时3,授课10周,共30个课时。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他们采取“集体备课分头教学共同研讨”的方式,较好地整合了集体智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双重优势。2010年7月,教学改革实施一周年,为检验教改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教研组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23份。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趣味性、深度与广度、形式的新颖性、可接受性等30余项指标。问卷采取选择题的方式,分别设置了“很好”、“一般”、“有待改进”、“不好”四级选项。另,在每一大项后面设置了留言栏,学生可以随机发表自己对教材或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从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各学院学生反映和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撰体例和内容上,“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环节很好,82.7%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一项。在留言栏中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以点带面,较好地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更可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第三单元“西方音乐”过于专业化。选择此项的学生占到29.6%,且以工科、理科学生为多。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这一部分的音乐作品过于生涩,可听性不强。第五、六、八节的知识讲解也过于专业化,非音乐专业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五线谱谱例的选择,对于公选课的学生来讲基本起不到帮助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作用。
3.希望多授鉴赏之法。75%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音乐通识课程习得一般的音乐鉴赏技能,以此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而不是仅仅单纯地介绍一点音乐知识。学生建议,教师传授的音乐鉴赏技法应该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鉴赏、品读优秀音乐作品方式和技巧,是为重中之重。当学生习得了鉴赏音乐艺术的技能后,就可以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此外,除了集中反映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教研组每位教师还提交了一份教学实践报告,将各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建议提炼出来,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1.“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几部分匠心独运,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在讲述“劳动号子”一节时,“平行阅读1”将《黄河船夫曲》的生存背景、黄河禹门以上沿途恶劣的地理条件,以及该曲从采录到发表、传播的过程作了简要回顾,为读者打开了学习劳动号子这种民歌形式更广阔的视野。“平行阅读2”主要介绍了陕北歌王王向荣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演唱传播《黄河船夫曲》的历程。“导读与鉴赏”结合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黄河船夫曲》的艺术特点及社会影响力作了简要的介绍。“链接”则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黄河船夫曲》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文背景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给学习者创造出一种宏阔的人文观和宇宙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和视角。
2.“教学建议”、“思考与讨论”等部分从编者的角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建议和帮助,教师们反映良好。
3.关于有否必要放入乐谱,教师们普遍反映效果不佳。像上饶师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识谱,有少部分只是略略识点简谱,极少部分学生略识五线谱。对于教材中给出的较为复杂的简谱与五线谱(如艺术歌曲、多声部合唱曲或器乐合奏曲等),几乎所有同学如同看“天书”,失去了编者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而辛辛苦苦附上曲谱的实际意义。
4.曲目选择,主要体现在西方曲目过于学术化、专业化。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拉威尔的《包列罗》等,这些作品,未在经历四至五年的专业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之前,可谓难解其点与奥秘。其实要将西方学院派音乐介绍清楚,还有更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供选择,等学生初步领略了鉴赏的奥妙之后,他们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自行深入与拓展,大可不必开始就端上这些“硬骨头”。
5.贪多求全,势必浅尝辄止。纵观全书,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几部分内容,可谓包容甚广。前文笔者已经提及,这充分体现了编者欲体现“通识教育”之“通”的良苦用心。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要在短短的30课时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肯定很难面面俱到。如若节而取之,又有顾此失彼之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之“通”与选修课课时之紧缺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修版《大学音乐》出版整一年,是同类教材中最年轻的“新生儿”,它无可非议地集合、融汇了历年同类教材的优秀成果,成为一本兼容知识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这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前行的脚步。但是,我们也应该谨慎地看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之路依然充满坎坷,很多疑难课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依然是喜忧参半!当然,这是任何事物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所应有的常态。
笔者以为,编者的编撰与教学理念是决定该教材归属和优劣的内因。修版《大学音乐》的编撰者很好地注意到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普及性、知识性、人文性等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但同时也将普通音乐院系的学生考虑在内,③这一点笔者认为并不妥当。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与普通音乐院(系)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真正的大众艺术教育,带有普及性、培育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后者属于专业音乐教育范畴,带有专业性、尖端性、指向性等特点。因此,在同一本教材里要同时适应前者与后者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笔者窃以为作为教学专用的教材,授课对象的指向性还是强一点更妥当。修版《大学音乐》在体现人文性、知识性和普修性等特点上都做得很到位,但编者欲将此教材同时适用于普通音乐院系,这就带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前文所述的学生与教师们所反馈的问题,如西方音乐部分的过于专业化、可操作性的音乐鉴赏技能的缺乏、五线谱和简谱谱例的使用,以及知识涵盖量过大等现象。或许以上问题并非缺憾,仅仅是目前我们尚未找到更好策略来调和诸因素之间的矛盾,那么,求索与探究之路就在脚下,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师生们共同来研究、攻破这一难题。
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版《大学音乐》一年后的教学效果与信息反馈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材给教改带来的巨大助推力。当然事物总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憾,但这原本就是正常的,它可以让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取得突破和进步。鉴于此,笔者将上饶师范学院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改革中实践、使用修版《大学音乐》后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予以客观呈示,将广大师生们有益的建议真实、谨慎地提出,希冀有助于高校通识教育之更进一步发展,或许有助于业内专家们参考,以提高该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编写等领域的改善,如能有所裨益,则不胜欣喜!
①教育部教体艺厅?眼2006?演3号文件。
篇5
一、游戏化音乐培养小班幼儿音乐的兴趣
幼儿时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所以以游戏化的方式将音乐给予幼儿,并带领幼儿参与其中,这样更加能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兴趣,让他们更乐于参与其中。
1.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游戏,因而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将音乐内容设计为游戏,使音乐表现的内容游戏化,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理解音乐。
教学案例:音乐教学活动《谁找我呀》,教师采用了游戏化给予方式。活动中使用了同样的电话铃声(幼儿要掌握的音乐:你打我电话,找我有事吗?我正忙着呢,请你多等一下。马上就来了,马上就来了,你别挂),设计了幼儿熟悉的几个小动物,小猪、小花狗、长颈鹿等,小朋友打电话给小猪,电话没人接,让幼儿猜猜看:小猪为什么没有接电话,它可能在做什么?让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力,幼儿说:一定是睡觉啦;有可能去洗澡了;还有可能去找朋友玩了等。整个音乐活动在游戏的引导下,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幼儿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整个活动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2.角色扮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小班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幼儿扮演与音乐活动相关的角色,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案例:《小兔乖乖》,这首歌曲里的角色都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而且这首歌充满了趣味性,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首先,给幼儿讲述故事《小兔乖乖》,并先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分角色讲述故事中“兔妈妈”与“小兔”的对话。其次,教师用不同的音色模仿大灰狼、兔妈妈和小兔的声音演唱“兔妈妈”和“小兔”之间的对唱,引导幼儿分辨是谁在唱歌。当孩子听到教师用不同音色模仿大灰狼、兔妈妈、小兔的声音,孩子们也很有兴致地跟教师一起模仿角色唱歌。最后,幼儿在分角色进行歌曲表演时,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激发了幼儿参加分角色表演的兴趣。
3.创编歌词,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通过尝试创编新歌词、创编表演动作、演唱表情等等,调动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发展小班幼儿的创造性。
教学案例:组织歌唱活动《表情歌》时,在幼儿会唱歌曲的基础上,设计提问:我们高兴时除了拍手,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示啊?幼儿:可以点点头、扭扭腰……有的幼儿还能用动作表现出来。教师和幼儿一起把幼儿的这些发现创编到好听的歌曲中去边唱边做,幼儿在整节活动中玩得很高兴。因而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二、生活化音乐培养小班幼儿音乐的兴趣
虽然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但接受能力却比较强,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我们让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充满音乐,为他们创设一个欣赏天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引导他们在一日生活中自发地开展音乐游戏。
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孩子创设一个音乐欣赏的天地
如:早晨入园时,为幼儿选择愉快、轻松的乐曲;幼儿锻炼时,为幼儿选择一些活泼有力,带有进行曲形式的乐曲;午餐时,为幼儿选择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午睡时,为幼儿柔和、恬静的摇篮曲等等。同时,通过聆听音乐减少幼儿选择消极等待的时间,在美妙的音乐中,幼儿倾听兴趣逐渐增加。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倾听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把音乐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2.在幼儿区域游戏中,为孩子创设一个音乐游戏的天地
在“贝贝表演秀” 区域里,收集关于儿歌、欢快的歌谣、乐曲的图片贴在墙上;收集的乐器、头饰、彩带、话筒等材料,放在区域里,让幼儿尽情自由探索、玩耍。孩子们在那里各自展现表演才能。在“表演秀”里,自始至终都是幼儿自编、自演、自评,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及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在这片天地里,玩中乐、乐中玩,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三、情境化音乐培养小班幼儿音乐的兴趣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几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个实物、一场游戏,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只有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1.以故事带领幼儿走进音乐活动,促进幼儿情感体验
听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音乐,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如:在教幼儿唱《迷路的小花鸭》时,把歌曲的内容改编成故事,帮助幼儿很快地掌握歌词,并能很快地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幼儿学习起来很投入,还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以直观的形象吸引幼儿注意力
小班幼儿年龄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可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片、道具、头饰等,幼儿会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或事物所吸引,从而增强音乐学习兴趣。如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一只毛绒玩具小鸡放在蛋里,配上我夸张的表情和敲门动作,然后从蛋里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就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幼儿很快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歌曲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发地跟着唱了起来。
篇6
扮小山羊唱: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它怎么也只是我是大灰狼,还得咔着喉咙唱”小山羊乖乖把门开开,答: 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以下是为打大家整理的幼儿音乐教研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幼儿音乐教研计划报告一
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延续上学期的音乐目标,以及已有基础,继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用音乐贯穿于各方面的教学,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一、 教研目标
1、 音乐游戏。
小小、小班:
(1)了解音乐结构、音乐内容。
(2)按规则、节拍进行音乐游戏。
(3)主动参与游戏。
中班:在小小班的基础上增加让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游戏角色。
2、 歌词、舞蹈创编。
小班:
(1)能大胆地对歌词进行改编。
(2)在理解歌词后,能大胆地根据歌词创编舞蹈。
利用每次学习新歌的机会,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串连为舞蹈,从而激发幼儿创编动作的愿望。
中班:
(1)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创编舞蹈动作,并能运用上中班所学的舞蹈基本动作。
(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表演。
(3)能大胆地与人合作进行舞蹈。
二、 教研时间安排
三月:
小小、小班:学习玩音乐游戏。
中班:能遵守音乐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并了解音乐的内容。
四月:
小小、小班: 能遵守音乐游戏规则进行音乐游戏。
中班:学习了解音乐的结构。
五月:
小小、小班:能遵守音乐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并了解音乐的内容。
中班:能根据音乐游戏的内容创造角色进行游戏。
六月:
小班:能大胆地为歌词进行改编、创编舞蹈动作。
中班:能创编歌词、舞蹈动作并主动找同伴进行表演。
七月:
小班:对歌词改编、创编舞蹈动作后,能大胆在同伴面前进行表演。
中班:能大胆在同伴面前进行音乐表演。
三、 成果预计
幼儿能够积极地、遵守游戏规则参加音乐游戏,并能理解音乐的内容及结构。能大胆地对歌词进行改编、创编,利用已学的舞蹈动作创编舞蹈,并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演以及主动与人合作表演。
幼儿音乐教研计划报告二
1.年级情况
本班幼儿45名,其中男孩子23名,女孩子22名。他们聪颖活泼,求知欲较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现在的他们能听辨不同的音乐进的行活动,如:入厕、上课、排队等活动。只要音乐想起,孩子们便会有规律的拍手,有秩序的站好队,随音乐进行各种活动。现在全班孩子会随时随音乐进行准确的有节奏的各种律动活动;并且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动作。不足之处是:节奏感有待加强,对音乐的节拍抓不住,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太透彻,与小朋友互动性不强。
2.教学目标
(1)能辨别并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美的声音。
(2)乐于参加音乐活动,能感受并初步欣赏音乐作品的美。
(3)学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表现二拍子歌曲与三拍子歌曲的不同节奏,感受和表现二拍子歌曲与三拍子歌曲的同节奏,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
(4)能初步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意义,能初步运用声音、动作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5)积极参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
(6) 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协同表演。
(7)活动中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
3.教学措施
继续把音乐贯穿在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让幼儿处处感受美、表现美、理解美、享受美!在孩子们已有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孩子更深一步的挖掘音乐的魅力!更加透彻的理解感受音乐内在的魅力! 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节拍做简单的上下肢联合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能岁音乐力度、速度、音区、节拍等的变化,变换动作,学会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
幼儿音乐教研计划报告三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并愿意用不同的声音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
2、大胆用肢体动作进行歌唱表演,喜欢参加音乐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背景图片一张,狼指偶一只。兔子、山羊、小猪、狼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律动《欢迎歌》
二、 利用图片情境导入:
师演示图片:树林里有三座漂亮的房子,他们分别是小兔子、小山羊和小猪的家。这天他们的妈妈都
出去找食物了,家里只剩下小兔子、小山羊和小猪。演示老狼指偶:
“我是一只大灰狼,已经三天没找到东西吃了,今天我一定要想办法填饱我的肚子!”
三、结合情节,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
演示大灰狼来到小兔家:
1、 大灰狼敲门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咦,怎么没有声音”——大灰狼继续唱:小兔子乖乖
把门开开“咦,还是没有声音”——小朋友们你们帮我一起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2、师扮演小兔子唱: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
3、咔着喉咙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
演示大灰狼来到小羊家:
1、大灰狼敲门唱:小山羊乖乖把门开开“咦,怎么没有声音”你们帮我一起唱:小山羊乖乖把门开开
2、扮小山羊唱: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它怎么也只是我是大灰狼,还得咔着喉咙唱”小山羊乖乖把门开开,答: 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
演示大灰狼来到小猪家:
真气人还是不开门,肚子饿死了,哈哈,看这又是谁的家,这下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它开门——唱的好听点:“亲爱的小猪把门开开”——再唱好听点“亲爱的小猪把门开开”
小猪:你是大灰狼,不能把门开!
演示小动物唱最后一句:
小兔子、小山羊、小猪有没有给大灰狼开门啊:我们很聪明,没有开门,他们还一起唱:“大灰狼敲
门,我不开,我要等妈妈回来”
四、 完整学习歌曲
师:大灰狼敲门,小动物没有开门这首有趣的歌曲,名字就叫《大灰狼敲门我不开》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教师用图片演示
2、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唱一唱吧:用小指偶演示一起学唱唱。
3、用不同动作来唱:唱大灰狼的时候我们坐着唱,当唱到小兔子、小山羊、小猪时我们起立来唱。用动作来引导幼儿。(跟着清唱)
4、分两组唱:一组扮大灰狼,一组扮小动物唱。
5、分男女声唱:
6、分角色唱:(随音乐)爸爸妈妈等大人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动物唱。
五、游戏(随音乐)
1、听音乐分成三组坐成三个小圆圈,随音乐安静下来《做做拍拍》
2、用头饰在椅子上标记,组成小兔子、小山羊、小猪的家,请一幼儿扮大灰狼
篇7
一、具体实施情况
(一)课题初,我们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制定如何开展小班手指游戏的相应计划。一是从书上、网上搜集、筛选国内外适合小班幼儿的手指游戏。我们先翻阅幼儿园的书籍如“手指游戏大全”等,从中选择了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手指游戏,如:“毛毛虫”“春天的太阳”“小老鼠”,其次我们查阅一些网站,收集了一些比较耳闻目染的幼儿童谣儿歌,这些童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看大戏等,还收集了一些国外的手指儿歌,让幼儿来进行欣赏学习。二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初步学习手指游戏的相应计划。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学习了相关的不同的中外理论书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学习手指游戏计划:首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先从认识各个手指的名称入手,逐渐向生活常规培养、教学辅助转化。其次通过磁带的播放,教师的生动语言朗诵,不仅让幼儿享受了语言的美,体验了儿歌的亲切及可爱,也因此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对手指游戏又有了更深的喜爱,在情感中真正得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第三教会幼儿边说边做,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听音乐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陶冶了情操,边说边做,锻炼了他们的大脑,又培养了他们的手口一致性,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通过手指动作,辅助的肢体语言及音乐背景来提高幼儿学习手指游戏的兴趣,初步提高语言能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幼儿的模仿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发展,因此让幼儿学习的儿歌可以加长,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开始借助于四肢、体态、表情等,但仍以手指的动作为主。手指儿歌与生活密切相连,能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如加上音乐,让幼儿边听边说边做,这样,听音乐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陶冶了情操,边说边做,锻炼了他们的大脑,又培养了他们的手口一致性,在幼儿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对手指游戏所需的内容、材料多元化的进行收集、供幼儿实践学习操作。
1、内容的多元化
儿童有好动心、好模仿、好奇心、游戏心等心理特点,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当为我们的孩子们来创造适当的环境、适当的多元化的内容来丰富手指游戏的运用及操作学习,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共同提高。如:《包饺子》活动,这个活动源于幼儿中午吃的饺子,我们一起尝试包饺子,让幼儿把小手摊开,咱们来包饺子吧,幼儿对这些手指游戏爱不释手,动手操作兴趣提高了,经常在课后与同伴一起游戏,即使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较快,又丰富了幼儿的课余时间。
2、材料的多元化
新鲜的材料会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因此在手指游戏教学中我们也尽量避免材料的单一提供。如在《王老先生有块地》中,我们不仅引导幼儿通过手指游戏来进行学习,我们还为他们准备了图谱,在图谱上我们根据儿歌内容画上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使幼儿学习起来更容易。我们还运用手偶穿插到游戏中,使幼儿的学习更生动。
3、教学形式多样化
(1)游戏化
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总是喜欢嬉戏的,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的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的一日生活更是具有游戏化的特点,他们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应富于游戏化的特性。
(2)情景化
手指儿歌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而情境手指游戏教学是一种十分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儿歌之前,为幼儿创设学习儿歌的适宜情境,让幼儿在学习之前处于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有更多的想游戏的意愿。《唱大戏》的活动中,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唱大戏),咯吱一下(停顿,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颈处,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会惊喜地等着这一时刻)我用积木搭成一个小舞台,用布做个小木偶等等,模仿看戏的情景,做看戏的动作,孩子们观察之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来尝试做游戏,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手指游戏的兴趣与语言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发展
手指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他能调动幼儿的听、说、想等各种器官,幼儿手部肌肉群得到发展,促进左右脑和谐发展,随着手指活动的不断深入研究合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开展手指活动对幼儿早期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口念儿歌,手做动作,脑想故事情节,在心情愉快的手指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所以手指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脑功能,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手指游戏在幼儿活动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分散,不集中,活动的组织往往因此陷入困境,此时可以利用一个手指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延长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就能重新将活动进行下去;可以作为知识传授的手段,有些手指游戏本身附带着儿歌就是一个知识载体,通过边念儿歌边比划动作的形式,幼儿既能运动到手指还能对儿歌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手指游戏可以作为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手段。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大部分带有儿歌的手指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边说边做游戏既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群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活动之前玩一个这样的手指游戏既可以整理幼儿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又为以后的语言活动做出了铺垫。
好玩是幼儿的天性,手指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手指游戏具有趣味性,幼儿在游戏中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手指游戏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幼儿得到心理满足。所以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小班幼儿 音乐 审美
幼儿园通过唱歌、律动、舞蹈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引导幼儿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在音乐伴奏下,合节拍地做各种听音动作及舞蹈动作,欣赏一些简单的歌曲,逐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
1.激发音乐兴趣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易迁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学歌曲《大雨和小雨》时,利用雨天来让幼儿实地观察下雨的情景,倾听雨声,引导他们感受下大雨和小雨时雨声的不同。有的说:“小雨发出的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轻轻的。”也有小朋友说:“大雨是哗啦哗啦下的,声音很响!”优美的歌词很自然地从幼儿的嘴巴里说了出来。再加上悦耳的钢琴伴奏,幼儿不仅很快学会了歌曲,而且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大自然声音的优美,大大提高了活动积极性。
2.创设音乐情境
一段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一场快乐的小游戏、几张色彩鲜艳的卡通图片,往往都能让小班幼儿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只有具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小班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在音乐活动《小宝宝睡着了》中,为了让幼儿体会到夜晚的安静和摇篮里小宝宝渐渐入睡的情景。教师营造了夜晚的氛围,一边柔声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得闭上了眼睛,小宝宝也要好好地休息了。一边关爱地走到孩子跟前轻轻抚摸他们的头,深情地说:“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美妙的歌声伴随你快快进入甜美的梦乡。”给幼儿以温馨与关怀,孩子们渐渐进入情境。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当起了听话的小宝宝,一起随着琴声轻声唱起了歌曲。教师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及情境的创设,使孩子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音乐的旋律美和节奏美。
二、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1.模仿扮演
小班阶段幼儿是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乐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模仿性游戏,引导幼儿感知音乐。将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设计成小兔、小松鼠等动物形象的游戏;比较优美安静的音乐,可以设计成小猫、小鸡等动物形象的游戏;而对于一些沉重缓慢的音乐,我们可以设计成大灰狼、大狗熊等形象的游戏。如:小班音乐欣赏《兔子和狼》,为了使幼儿理解轻快活泼的A段旋律和沉重缓慢的B段旋律,教师在幼儿倾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身体的摆动、脸上开心的笑容、快乐的眼神等加强幼儿对轻快活泼音乐片段的审美感受;通过较为沉重缓慢的步伐、脸部恐惧的表情及害怕眼神,加强对沉重缓慢的音乐性质的审美感知。并通过幼儿自己的角色扮演,体验到两段音乐的鲜明对比,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2.激发想象
幼儿获得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离不开想象的翅膀。在初步懂得音乐旋律美和节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充分的联想与想象,体会音乐的感情与意境,从而达到鉴赏美的能力。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教师:“听了这段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幼儿会从音调的起伏中浮想联翩,幼儿说:“感觉像雪碧瓶里摇着豆宝宝一样”;“像小筐子里摇着积木宝宝”;“像大滑梯摇着小朋友一样”……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进一步激发其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保护创新意识
《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一次小班歌唱活动《摘苹果》中,简单的歌词配上简单的旋律,唱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一下子就顺利地掌握了。在区域活动中,我看见成成边摆弄着水果玩具边哼唱着:“树上许多红橘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没有及时去纠正,而是静静地欣赏着他那优美的歌声,不禁思索着:为什么不可以摘桔子、摘西瓜、摘葡萄呢?这是一次难得的萌发幼儿创新思维、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好机会啊!于是就生成了第二课时:替换歌词!这次尝试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愿望,很多幼儿表示还想唱唱“黄桔子”、“红草莓”、“黄香蕉”等等,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幼儿创新的意识也在不断地萌发。
2.启发创造意向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的表现活动的统一。在情景性的音乐游戏《小白兔和大灰狼》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导入,并积极地引导幼儿去尝试,去体验小白兔的动作。教师运用语言、表情等进行引导、启发,于是幼儿就想象、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小白兔”。例如,跳(慢跳、快跳;猫着腰跳、跳跳停停);吃萝卜(在草地上吃;边吃边东张西望);睡觉(双手放在脸上侧睡;手放在下巴处睡;抱头睡)。然后教师活灵活现地表演“大灰狼”,打个哈欠,伸个懒腰,摸摸肚子,“张牙舞爪”地跑上来。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所表现的形象与内容,自己设计动作和情节进行表演,从而发展了创造力。
篇9
一、首先要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听到进行曲马上会甩起臂膀学起,雄纠纠气昂昂,边敬礼边走起步来……幼儿发现一些会响的玩具,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摇动,并作为乐器边唱边伴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熟悉的音乐形象和带情节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持久易转移,所以老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要创造条件不断地给予满足,使其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培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让幼儿多接触音乐。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发挥,主动参与活动。
1.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如班级可创设“音乐角”、“娃娃电视台”、“娃娃广播电台”,把幼儿会唱的歌曲录制成“卡拉OK”带,让幼儿自由选择,创造更多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来园,教室里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中。结合早操、进餐、午睡等活动配上合适的音乐,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1.初上音乐课时,不要求幼儿唱歌、跳舞,而是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听老师弹琴、唱歌,看老师跳舞,观看哥哥姐姐表演,激发幼儿唱、跳的兴趣。
2.一切音乐活动从感受入手,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如小班新授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这个教育活动是这样安排的:(1)观看大班哥哥姐姐表演,引起兴趣:①老师敲锣打鼓,大班幼儿身扎绸带在秧歌舞的音乐伴奏下,扭起秧歌进教室。一开始就把小班幼儿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了,幼儿拍着小手说:“还要看!还要看!”②大班幼儿边唱边跳表演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两遍。③大班幼儿手拿节奏乐器边敲打边演唱《我爱我的小动物》。④小班幼儿在《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伴奏下,自愿拿节奏乐器,跟着大班幼儿学敲节奏乐两遍。(2)老师边唱边演木偶剧《我爱我的小动物》两遍。(3)在《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伴奏下,小班幼儿自愿选择玩具小动物,边听音乐边和小动物玩,并把小动物送回家。(4)大班幼儿在秧歌舞音乐伴奏下,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回去。小班幼儿边拍手边喊:“哥哥姐姐再见!谢谢哥哥姐姐!”幼儿在20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木偶、节奏乐等不同的形式感受了12遍音乐,幼儿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团结友爱、热闹愉快的环境中,幼儿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情感上打动了幼儿,很自然地就渗透了哥哥姐姐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敬哥哥姐姐的品德教育。
(三)加强音乐课的游戏性,让幼儿动起来。音乐课应是幼儿快乐的体现,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它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巧妙地安排音乐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尽量做到情节化,通过小游戏进行简短的节奏和发声练习,通过故事、玩具、节奏乐器、声势练习等进行教学,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
(四)教师要合理选用教材。教师应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情趣。
篇10
我曾听过两位骨干老师展现的两堂精彩的律动游戏,课堂效果“精彩纷呈”,教师风采“独树一帜”。让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孩子们享受了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使大家沉浸其中,笑声不停,久久不能平静。欢乐之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两节课会演绎得如此精彩灵动,并能如此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热情?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与教师内容的精心选择、活动的多元组织、细节的恰当处理以及个人的教学机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音乐素材――微格分析,精挑细剪
一节优质的音乐活动课离不开优质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选择尤其重要,它是整个活动的灵魂。乐曲千变万化,有的旋律优美,有的节奏明快,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哀伤低沉……到底选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好的呢?两位老师在选择过程中经过微格分析、精挑细剪,选择了富有节奏特点、具有鲜明形象、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的音乐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大班《拯救睡美人》的音乐是选自爱尔兰舞曲《大河之舞》,是当代经典的音乐剧。这首曲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恢弘、有起有落有变化,具有西班牙佛朗明哥的热情感染力,很适合情节的创编,律动的开展,让倾听者忍不住随之起舞。小班《花园里》选用的音乐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动作感较强,其中鼓点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欣赏需求。
2.结构工整,具有鲜明形象
由于幼儿的音乐经验有限,因此选音乐时要注意音乐形象的生动、鲜明和有趣。而音乐结构的工整,能够使声势律动、游戏情节的不同发展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适应。如:爱尔兰舞曲《大河之舞》原版的音乐比较长,应该节选其中节奏最强烈,风格变化最明显的段落:第一段节奏感强,层次逐渐丰富,速度变化明显;第二段风格迥异,两个清晰的层次交替前行;第三段在前两段气势恢弘、紧张激烈的音乐对比之下,突然婉转悠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突出,形象鲜明,有利于孩子区分、辨别,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3.内容生动,符合幼儿兴趣
小班《花园里》的音乐内容简单、有趣,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大班《拯救睡美人》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仿佛讲述着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幼儿能够更好去理解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
二、课堂组织――趣字当头,乐字贯穿
音乐是玩出来的,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趣字当头,乐字贯穿”,两位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活动组织原则。
1.用故事情节来激起课堂情趣
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尝试、创造、表现是最自由、最无拘束的,充满了想象力和乐趣,是好奇、是探索、是情感的表现,而不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在两次活动中,鉴于孩子此类韵律活动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两位老师都用故事情节来激起课堂情趣。前者以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角色和情节为主线,创设了一个与音乐表达较吻合的故事情境:“在遥远的森林深处,有一座城堡被邪恶的巫婆施了魔法,城堡的公主从此昏睡不醒,所有的人和动物一动都不能动,就连树木花草也没有了生机。一百年过去了,今天,有一群勇敢的骑士将迈着整齐的步伐,跨过河流,爬过大山,穿过丛林,与巫婆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最后终于获得了胜利,拯救了公主和城堡里所有的人和万物。”这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情节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一种音乐情境中,孩子们感受着游戏的快乐,感受着音乐创作带来的激情。
后者创设了在花园散步的生动有趣情节和惟妙惟肖的环境,激发了孩子对音乐活动的乐趣。其中凸显情境性的语言指导贯穿其中,“听听手鼓敲几下”“围着大树散步”,活动后半部分中孩子都扮演着各种动物角色参与到游戏中,表现着走、跑、跳的动作,让孩子们在有情趣的游戏中愉快地感受、积极地发现、快乐地学习。
2.用节奏游戏来攻破教学难点
两节课都采用了难点前置策略,并用趣味性的节奏游戏来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特性,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大班《拯救睡美人》感知第二段的音乐|×××××| 节奏型是一个重点,老师把这一部分放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骑士们出发前,得到了仙女的神秘魔咒,只有正确念出这个咒语,才能战胜巫婆,解除魔法,公主和人们才会醒来,城堡才能重新回到光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咒语是怎样的。然后教师从神秘的魔法盒里,拿出一条节奏图谱。谁能破解这个神秘咒语?你能把这个节奏谱拍出来吗?随着话题的引入,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开始了节奏的练习。
而小班《花园里》孩子进行节拍听辨是难点,老师也进行了难点前置,如:创设了小鼓问好的环节,引导幼儿学习小鼓的三种不同敲击方式――, -, 。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3.用声势律动来表现音乐元素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音乐活动的核心是听辨,就需要凸显音乐元素,所有的动作都是用来解释音乐的。两节课中,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幼儿以听辨为主,思考如何用动作来解释听到的音乐。因此都设计了不同的声势律动来帮助幼儿表现音乐元素。
大班《拯救睡美人》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势表现第二段|×××××|的节奏型时,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了让魔咒的效果达到最大,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念出魔咒,大家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念?然后提供了孩子自由创编的机会,孩子们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声势,有动作的,有声音的。老师把这些动作画成符号记录在图谱上,使抽象的音乐视觉化。
小班《花园里》第2环节中教师敲击手鼓,而后让幼儿听辨用拍手来表现;用手指敲点膝盖稳定音乐节奏,并用跳跃的动作来反应听到的鼓点节拍;而最后借助小动物的形象,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现鼓点节拍,孩子们的动作和音乐相融合更好地表达了音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领悟音乐的轻快活泼、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三、教学细节――精心处理,有效引导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要有好的音乐素材、巧妙的课堂组织,更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精心处理、有效引导。
1.师幼关系――与孩子同欢乐
铃木教育体系提倡:不仅要给儿童听由最好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演奏的作品,更要让最好的教师来教儿童。这里的“最好”不仅指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和孩子一样投入音乐的状态,教师应是孩子的同伴,怀着纯真的童心和孩子一起遨游音乐世界,在平等的状态下,不留痕迹的带领幼儿去理解音乐,鼓励幼儿去想象音乐,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音乐。
在大班《拯救睡美人》的教学活动中,一会儿是勇敢的士兵,一会是邪恶的巫婆,一会又是安静的倾听者,教师角色的转换完全取自于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将发展平台越搭越高。教师能用心关注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并用眼神、表情和轻微的动作提示幼儿倾听音乐。在难点部分,与孩子互动游戏,用更为夸张的动作去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突破难点。当孩子出现奇妙的想法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采纳他的想法,使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而小班《花园里》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是孩子们游戏的伙伴,一会儿是散步时的领头人,一会儿是动物们的妈妈。
只有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和孩子共享音乐的快乐与美好。
2.教学准备――简约而不简单
两节课的教学都追求简约风格,一张图谱、一棵大树,就能展开生动的课堂教学,但看似简约的教学,背后却有着不简单的准备过程,虽然是骨干老师,但两位老师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她们的课先后试上了6、7堂课,在不断地磨课过程中,音乐剪辑了无数次,图谱越改越清晰,幼儿角色扮演的道具、花园的场景等也变得越来越简便。
3.课堂把控――细致多样处理
要想让孩子听在其中、乐在其中,就必须思考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体现多样化的指导策略,精心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1)运用退位艺术。如小班《花园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逐渐退出,教师第一步用语言指导,以“你好、小花好”等有节奏的问好,第二步用敲击手鼓,孩子尝试听辨,第三步把手鼓藏在身后敲击,让孩子倾听感受,最后过渡到听音乐伴奏中的鼓点而不用语言提示。
(2)创编适宜动作。如大班《拯救睡美人》在音乐第二段,如何帮助孩子感受一个乐句中两种风格的细微交替变化是一个难点,老师根据音乐特点设计了士兵与巫婆两个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变化。如何能听着音乐控制身体动作进行两个角色的呼应律动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老师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中的防御和攻击动作为引导,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了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