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夜思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静夜思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高教领域将迎来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高峰。各高校应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各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来展开分析研究。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

环境设计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而设立的专业。随后,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尽管叫法各异,但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门类。[1]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速,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境设计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环境设计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与不稳现象,众多高校在专业的设计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和社会接轨。

二、转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找准定位,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确立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将每学期18周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为16周专业课程和2周专业综合训练。其中,2周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练习,力所能及地参加设计实践工作,以稳固学生本学期所学内容,避免产生以往练习时间短、学完不用继而忘记的现象;其次,将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五个工作室中任意选修两个工作室,完成社会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美术与设计学院尝试摸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增设五彩风设计工作室、威客设计工作室、流水间设计工作室、新空间设计工作室、一片林设计工作室等五个专业工作室,借助工作室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强抓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完成所承接的社会项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对接。

(三)美术与设计学院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跟上时代、市场经济的步伐,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承接社会项目,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提倡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承德市经济建设。通过与承德市部分工作部门的合作,承接承德市地方工程项目设计,完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流水间设计工作室与承德银行合作完成承德银行总部大楼企业文化展厅设计、休闲区设计、休闲区陈设设计,与上板城监狱合作完成了上板城监狱办公楼部分楼宇文化设计等诸多社会实践项目,均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与肯定。

三、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实践意义。根据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标准,将学生培养成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间。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资源,进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该专业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

消费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普及,人们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而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需要,以相关专业为依托背景增设和开办的环境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而因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所处的地理区位、专业的依托背景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该专业教学始终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理念与思想陈旧、教学计划死板、培养目标不清晰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淡化等。因此,寻求科学的环境艺术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非常的必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了下面几点思路。

1优化改革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点,拓展课程空间。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环境艺术发达国家和该专业国内突出院校都比较重视的一个层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现如今,由于全国各院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依托不一样,使得在课程设置上都各自偏己,优点缺点非常明显。比如,以建筑学专业为依托而开设的类型,这种类型的课程体系设置多注重技术能力与空间结构的培养,缺乏艺术审美;而依托风景园林专业为依托而开设的类型多注重景观园林的实际功能的培养,缺乏空间的创作能力;以美术绘画专业为依托开设的类型多注重艺术审美的表现和创意联想上,而缺乏空间结构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将这几种专业依托的专业设置模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突出其专业自身特点。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以依托专业为主体(如建筑为依托)加强美学以及绘画基础方面的课程设置,来补充其对美的认识不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聘请美术学院教授承担主体绘画课程。其次,进一步有效合理的安排每门课程的时间和序列关系,使其符合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出现之时结构断层和知识空隙。再次,增加理论选修课的设置,由于教学核心课时的限制有很多必须的理论课程不能在正常的核心课程之内,比如社会学、市场学等人文课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文化底蕴,从而为专业设计提供文化支撑。

(2)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优化课程体系。以学习到创作、阶段大整体、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的培养方式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传授规律,设计修养与实践能力作为设计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培养的首要目标。在专业的初级阶段,通过技术课程训练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通过人文历史课程来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基础绘画来提高学生的意识审美能力;在专业提升阶段,要强调设计现场感受与案例分析,实际项目的参与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艺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突出设计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艺术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加强技术表现手段的培养(徒手、计算机、创意设计表现),强化空间尺度与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我们专业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专业的弱点,设计实践是我们专业教学的生命。理论基础是课程教学过程,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训练、积累能够充实理论基础。

(1)建立以教师为主体新型的实训工作室。实践型的教学工作室的建立对环境艺术专业教学非常的重要,以教师为主体,以实际项目为设计课题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设计动力,同时老师可以将自己推向市场,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学生可以不分年级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打破学生的年级界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可以提供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让学生课余的时间有地方可去,有地方可学。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工作室,不是简单的设置一些家具电脑就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最起码应该具有这么几个空间构成。首先,专业的计算机及手绘工作室。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机房,这里面应该提供学生大量的自由操作空间和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能够完成大量的项目设计,为学生设计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其次,空间结构展示工作室。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讲解的时候相当的困难,这两门课程由于课程连续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必需设置在专业学习的前端,这个时间学生对材料和结构完全无知,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等方式也很难理解其结构原理。如果有一个空间结构展示使学生能够见到实际物体这样再进行讲解就会事半功倍。再次,模型制作工作室。空间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素质,而空间想象能力的锻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设计作品以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在综合院校推广工作室制面临着主要问题是资金缺乏以及产场地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也会制约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2)与企业建立校外考察实践基地。建立设计实践基地,实践的意义主要是在于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从虚拟设计到实际设计的思维转变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可实施性问题。同时学生可以作为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当工程完成后会是学生感到一种成就感,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材料考察基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无法脱离的,材料的合理应用、搭配、创新是设计师必备素质之一。设计者有好的设计理念固然最重要,材料除了搭配、合理运用外,也要对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性能充分掌握,不然所出现的设计方案也不会太出色。在材料上课程的讲授上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最直观的就是能在材料商的店面和工厂亲密接触后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技术、创作能力、实践能力极强的专业,探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其专业特性,根据市场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是适应环境艺术专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要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突出,艺术与技术兼并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刘丹白.简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优化[J].时代教育,2012(12).

篇3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h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 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 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 ~ 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 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

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 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篇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平面构成教学不仅是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起点,同时又是设计教育的教学基础。我国平面构成教学模式深受欧洲现代主义萌芽时期现代主义和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始终照搬照抄包豪斯所提出的三大构成教育模式,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应用型与创造性造成定压制,这种模式通过描摹画作与重组元素来完成视觉拼图。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分支出其它平面构成形式的课程如:“壁画设计”、“思维设计”“视觉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存在一定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作为设计类专业也要求其具有更高的发散性与创造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既要全面掌握构成排布规律与点线面结合能力训练,同时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力与理性调控力。

对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应该以教创新思维联想与发散的平面构成教学代替临摹与传统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对过去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进行了基本延续,使得抽象与发散构成思维止步不前,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而具有现代化的平面构成教育理念将传统单一性的审美格局打破,构建了一条富有现代化及创意性的艺术设计标准与法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优秀的美学思想与古典教学理论予以继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开拓理念,不断对现代化美学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革新与创作。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理念中,一味强调训练学生临摹推敲再现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束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点、线、面与黑、白、灰的抽象性平面构成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设计时二维转换三维的空间构成能力、教师教学改革及设计教育后期跟进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从而既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又丰富了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对构成设计中学生艺术个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不断强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布局能力

在进行《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时,应依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创新与抽象表达技能训练过程中各有侧重,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达到相应的构成效果,通过科学手段,理性化发挥与把握课程命题作业中平面构成基本元素,摆脱传统临摹分解式训练模式,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二维构成的理解与认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而言,必须掌握两大问题,即: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线条的运用。

1.一切是线条与线条是一切

可用平面构成中的线条元素绘制种存在于纸上的二维空间关系,由于线条本身具有分割空间与表现多维空间图形物象的功能,运用多种手法将线条绘制于平面图纸上,所切割的画面连同点与面将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从而将平面构成本身所具有的抽象形式美感体现出来。

在视觉形式与抽象设计中,点、线、面几个构成要素是设计的根本语言。而线条在当中扮演着最直观的角色。在自然界中纯粹的线条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线条是设计师高度概括物质构成、分割的集中表现,存在于实际物质之间。线条不仅抽象性比较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感性,能够彰显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中,往往会通过线条的自然美理性分割画面,经过提炼再塑造形成具有突出形式的设计主体。总而言之,线条不仅是最具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塑造表现力的种语言方式,而且还是最能体现设计者性格的种重要因素。

2.流动的空间与空间的流动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空间是其永恒的主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说,灵动且敏锐的构件空间是其不变的主旨。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对空间的重塑与抽象表达,可以说是平面构成训练的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可选拟相关主题,让学生用点、线、面与黑、白、灰相结合进行设计训练,通过强化训练来锻炼学生发散与整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后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能够将流动空间与空间概念构筑起来,提高学生主观创造性与理性调控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平面构成教学重点是科学性与构成性。对于空间而言,结构是其内在的构成。特定结构对空间特征、变化及使用方式等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空间外型可以改变,但是结构却是始终不变的。所以只有运用平面构成教学做前期铺垫,学生在后期专业方案设计时才能举一反三全面掌握空间结构,才能轻松将二维、三维、多维空间进行重组与抽象构建,才能做到运用构成手段表现对象设计风格。所以,结构并非感性、单一的,要通过理性设计思维将其勾勒出来。

篇5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strategic need of wealthy and powerful people, as well as the core conten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ubject contest has become the carrier of teaching reform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ing effectively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from various aspec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reflect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a new perspective, taking participa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 design contest as an opportunity.

关键词: 学科竞赛;创新人才;网页设计;教学改革

Key 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innovative talents;web desig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62-02

1学科竞赛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2007年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启动工作会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1]其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设内容中。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2]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意味着新世纪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科竞赛正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创办背景[3]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文科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文科类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文科类计算机教学质量,展示文科类计算机的教学成果。大赛项目共分三个类别:学习平台类、非专业媒体类和专业媒体类,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在网上进行评比,入围后集中在承办单位现场进行决赛阶段的相关考察,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测试”与“现场作品演示”两个环节。该项赛事自2008年始已成功举办三届,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带队参加了第二、三届的“学习平台类”组别的决赛。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想法,结合自身所讲授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做一些梳理和思考。

3《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及创新思考

3.1 传统教学方法在《 网页设计与制作 》课程中的弊端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建校50多年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根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在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了“文化创意与设计”专业方向,重点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知识、有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研究型与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网页设计与制作》是针对该专业方向学生而专门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审美情趣高、操作能力强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软件进行静态网页设计和小型网站开发的能力,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今后从事相应的网站设计制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实践课程,目前基本教学手段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由老师讲解、演示范例,学生上机学做范例、教师辅导,按教材要求完成相关实验内容。[4]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往往导致一些学生从最初的对课程感兴趣,很快变得兴趣索然甚至反感、抵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说,更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3.2 技术与艺术的统合: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

现代网页设计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方法,增强了交互性,表现形式与表现力远胜于传统艺术形式,能够使审美主体产生更大的沉浸感与愉悦感,渐渐形成了一种“唯技术至上”的思维定势,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使技术的规则大于艺术的规则,从而削弱了数字化艺术语言的魅力,消解了作品与观者在精神与情感上互动的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技术讲解,通过对优秀网站作品的观摩与学习,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探讨中国元素在网站UI设计中的应用。2009年7月,由笔者指导的学生网站作品,获得“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学习平台类“优胜奖”;2009年12月,获得江苏省“高校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大赛”二等奖。在参赛准备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作品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文化深层结构中去研究它,两件作品都采用了“中国风”特色的界面设计,说明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3.3 参赛作品《观澜阁─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交流平台》简介由笔者指导、2007级“文化创意与设计”专业张雯、潘天舒、徐晓天三位同学设计制作的“观澜阁―中国古代文学学习交流平台”,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专题学习交流网站,在2010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决赛中,获得“学习平台类”三等奖,网页美工设计特色受到专家高度的肯定。

在网站界面设计上,根据网站的内容,采用了独具东方情调的艺术风格,以古典的中国图形元素为主,既有工笔的精雕细刻,又有写意的随性挥洒。在视觉呈现上匠心独运,寻求古典与现代最佳的契合点,令观者身心俱醉,流连忘返。古人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网站命名为“观澜阁”亦有“阁中听涛观澜”之意,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使浏览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网站引导动画的制作,采用Flas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籍的装帧特色,采用古典线装版式,洋溢着鲜明的中国民族气派,蕴涵了意念的空灵美、淡雅的色彩美、严整的秩序美等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动画元素的编排上更多采用了传统的文化符号,如中国画、书法、古建筑等表现形式。尤其是仿效传统的线描绘画技法,在电脑软件中利用画笔工具进行勾线填色,对翠竹一丛进行绘制,与纸上作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丝丝细线,刚劲而秀妍。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竹子情有独钟,“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遗风,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配以远山、近水、楼台,小舟构成了一幅幽静、令人神往的桃源胜景。在这诗情画意之中,尤其是在翠竹的形象里,寄托了中国文人高洁的情怀和审美理想: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洒脱的人生境界啊![5]

在网站导航栏和标题栏的设计上,采用古典纹样装饰,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间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美的部分之一,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如原始社会的装饰图案简洁、概括、充满活力;汉唐时期的装饰图案浑厚、宏大;明清时期的装饰图案纤细、丰富等等。

在网页配色上,主色调有四种:水墨黑、玉质白、中国红和宣纸黄。由于网站“中国风”特点显著,因此水墨黑便成了首选元素;白色代表了白玉,“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修养的标志,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在正文部分大量采用了白色铺底;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也是中国的象征,如红色的楼阁、红色的标题栏图片配以祥云图案的设计;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时间的流逝会使宣纸渐渐泛黄,在古汉语里,“黄卷”便是书籍的雅称,“缣缃黄卷,总谓经书” 泛黄的书卷总是给予我们更多历史的情愫、怀古的幽香和生命的气息。网站整体风格清新雅致,古色古香,在体现历史的凝重和浑厚的同时,配合张扬的中国红描绘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蕴涵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

4关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4.1 网页设计要注重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简称UE)网页的用户体验主要是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网站风格的酝酿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充满争论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同合作的结果,如何将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网站界面设计之中,是对设计者的艺术修养、艺术感受力的一种检验。游走于传统设计与现代网页设计之间,关键是找到两者最佳的契合点。

4.2 深刻挖掘网页视觉传达背后的文化审美根源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能否在网页设计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设计者的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胸中有丘壑,笔下生烟霞,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存在于形式之外的“内容”才是文化元素的灵魂所在,那是一种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气质和神韵。

4.3 在网页设计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设计制作繁杂的网页对于浏览者快速获取信息是一种阻碍,中国书法绘画别讲究“留白”的艺术,过多的设计元素和背景噪音会令用户分心,还会影响网站的兼容性和打开速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注重于整体风格的形成和实用信息的传递,在页面表格布局时尽量使用纯色填充而少用图片。

5结语

从原始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比特空间,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更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冰冷的技术掩盖不了文化的温情传递,社会的进步同时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的基础之上,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传递优秀的文化,引导青少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许这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C].北京,2007,(10).

[2]周治瑜,王瑞斌,胡丽华,张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3]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2010年参赛指南[EB/OL]./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8,2010-7-29.

篇6

【关键词】设置形式;设置特色;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这其中,课程设置改革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课程设置的观摩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其灵活多变,考核多样等设置特点,对比我国现实国情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引发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点启示。

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陈旧

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仍然沿用或借鉴普通本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补充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联系的新知识、新经验。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度不充分,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及实训条件不足。另外,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衔接不上,严重影地响了学生对相关证书的获取,使学生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最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二)校企合作虚设

学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在教育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企业参与的现象并不多见;二是校企实训合作不充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实训计划的指导,有的由于专业本身特殊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而不得不另寻他家勉强的完成实训任务,实训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是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双赢的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加上观念的影响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虚设。

(三)院校之间课程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为阵,课程设置的重复增多,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学校对校际间协调的意识淡薄,对于生源的竞争多于课程建设合作;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同一经济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竞争,导致现有的交往仍是相互设防,很难组织统一的高职课程协调机构。

(四)评估体系单一

我国的高职课程设置评估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评估主体的单一及过程单一,缺少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二、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

(一)课程设置的理念及培训对象

TAFE的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社区需求开设的,其中有金融、银行、贸易、商业、信息工程、建筑、旅游、烹饪、缝纫、营销、娱乐、汽修、交通运输、媒体、艺术、室内装潢等,范围之广是任何培训团体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可注册的课程达近千种。每年可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提供约450门课程进行选修,每年有56000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国家的学生在TAFE注册。课程设置随着行业需求进行削减或增设,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行业接受,此课程马上停止。课程评估分三个层次进行:课程委员会,注册委员会,国际标准。TAFE还可依据各行业制定的职业标准和相应的培训标准,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经公司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行业咨询委员会ITAB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TAFE管理的权威机构,也是澳大利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机构,行业咨询委员会参与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同时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提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看法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依据,行业的主导作用是TAFE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TAFE培训对象包括:中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残疾人、少数民族、留学生。培训方式有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行业培训。培训对象和方式的多样化为TAFE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课程设置形式

TAFE课程从几小时的短期课程到三年的全日制课程均有,所学课程与实际工作职业技能紧密相连,这些课程大多是根据社会经济和商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工业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开发制定,以确保提供最新的培训,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TAFE的课程安排既有阶段性的又有可连续性的,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可以通过学分的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提高个人品位等方面自由选择;TAFE课程与澳洲大多数大学学位课程衔接,某些TAFE课程的学分经过权威部门的评估,以后可直接转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分,即承认已修的课程,学分可以转移,可允许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更高级别的大学课程。机动的课程设置形式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前往TAFE就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特色

TAFE的课程设置特色是以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s)为职教框架,每个专业配备一个培训包。培训包具有国家级的权威性,是政府组织,由政府官员、企业家、行业协会专家、TAFE学院著名学者共同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及培训框架、认证框架和国家资格认证标准,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批准后颁发。培训涵盖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教学文件,涉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资格、资源、课程、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技能要求、质量标准、评价手段等,所有学院均按培训包的要求进行教学。培训包的课程开发有明确和严格的依据,主要由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ITAB)制定的,以行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为依据,必须在VET权威认证机构获得认证和注册。课程以模块组构成,包括必修课模块组和选修课模块组;以核心技能进行模块组合,每个核心技能模块再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模块推进教学。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为与时俱进,培训包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它有一定的有效期,期限到了,必须对它进行整体更新,重新评估,修订标准,否则将失去使用资格。培训包必须根据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灵活性、实用性及先进性,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国家经济发展护航。

(四)相关资格认证

澳大利亚政府以各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等级的技术要求标准为依据,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规范就业市场、证书、学位、学历和职业岗位要求,国家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是由八级能力水平构成的能力标准体系(ASF),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即使是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体系,职教领域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能力标准,教育界与产业界采用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证书体制,TAFE学院所举办的各种课程均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承认,学员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澳大利亚政府给予承认,同时获得所有英联邦国家的认可。

(五)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的,教师根据联邦政府国家培训管理局和州教育培训部总体规划及评估内容和标准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这给各学院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都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能力培训是TAFE职业培训体系的主要特色,其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考评,而更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考试一般为现场实际操作,评估者根据其效度、速度、操作中的应变能力等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估,所以评估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三、TAFE课程设置给我们的启示

(一)强化企业行会意识

由政府部门出台政策,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项政府行为,由有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召集相关的企业、行会专业人士及院校专家共同筹划,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内容,以确保其先进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政府的行政介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规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产生。依靠企业,配合企业,形成校企间的优势互补,产教间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出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发挥各骨干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企业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真刀真枪的演练场所,为岗位培训和再就业工程服务。跨企业的职教培训中心也应该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组织企业联办或行业社团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教发展途径。

(二)优化专业课程,推行核心技能模块组合教学

为避免出现本科压缩版的课程设置,高职教育要打破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从职业岗位需要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如何实施课程设置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技能模块组合构成课程体系是TAFE教学包的特色之一,此模块组合教学对我们进行优化课程设置颇有借鉴价值。专业课程设置应紧扣职业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组合,以核心技能模块为单位,每项核心技能模块可由分技能组成,分技能还可按需再分为细分技能。各层次的技能配有对应的系列课程。技能模块组合包含两方面,其一,选择适当的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其二,把一门学科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选择其中适当的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核心技能模块组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制缩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主导,保证了学生在两或三年的学制里掌握岗位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

教学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具体内容和安排及教学的评定标准应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步伐,切实满足就业的现实需要。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是需要上至政府职能部门下至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的一件工程。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上把好关,掌好舵,企业行会和相关教学部门积极建言献策,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并能根据市场的风云变化和学生的切实需求灵活机动的调整课程设置结构,相信成功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也必将为高职教育整体的蓬勃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2005.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

陈伟(1980-11)性别:女 籍贯:安徽淮南 现供职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媒介经济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

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部分Warming-up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略)

复习本单元的短语和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导入部分Presentation

(1)欣赏宋词《水调歌头》的MTV视频,学生随视频一起欣赏和诵唱;

(2)头脑风暴:分组讨论诗歌创作的目的:Why do people write poems?然后请学生表述各自的观点,教师加以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和展示诗歌创作的目的。

三、授课过程

(1)学生对照课本,听录音,完成练习材料;

(2)细读并分组讨论。

Ⅰ.What is the poem A about?Ⅱ.What is the poem B about?

Ⅲ.What is the poem C about?Ⅳ.What is the Poem H about?

让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四个问题,然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并展示相关答案。(通过问题的导向,使学生学习和加深对A,B,C,H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四、巩固过程――诗歌创作

通过学习D,E,F,G诗歌及诗歌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结构进行简单创作诗歌;同时,教师也参与到该项活动之中,进行诗歌创作。

①学生分组讨论并创作,教师及时辅导学生的创作;

②教师展示和欣赏部分学生的作品;

③教师展示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④课堂延伸:欣赏和学习唐诗译文(《静夜思》和《春晓》);

⑤作业。

Ⅰ.Reciting these Tang Poems:In The Quiet Night The Spring Morning

篇8

1. 联想+绘画(音乐) 对于诗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怎样打开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诗情画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上曲,利用让学生绘画、唱歌等方式学习诗歌,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天净沙o秋思》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1 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诗的内容绘画,由小组长分工。

1.2 各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所画内容,也可根据提示绘图。

(1)图中应该有哪几种景物。

(2)你认为图画应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任务下达,开始行动,会画的同学负责画图,知识广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思维灵活的同学负责图的布局,色彩的运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还发挥想象有所创新。比如有的小组画了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因为他组认为一个人跑得越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有的把夕阳涂上了暗红色,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孤独时,看到的景色应该是灰暗、阴沉的;还有的画上一家三口乐融融的情景,用来对比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感觉……这种方式既有趣,又锻炼了同学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理解能力,一举数得,何乐不为呢?另外,随着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流行,很多人知道原来古诗还可以这么唱出来。于是《静夜思》《关雎》《离别》《草》都渐渐地被唱了出来。听着优美的音乐,脑中回映着美丽的画面,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2. 联想+写作 现代诗歌通俗易懂,不但学生们爱读,老师也喜欢教,可一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便不知所云了,他们往往等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现代诗时,利用“联想+写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力求达到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其实,有的诗歌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叶赛宁的《夜》,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等。针对这一类诗歌,我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一下,最后直接表达对诗的情感。例如学习《夜》,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切静极了!松林,夜莺都坠入了梦乡,只有小溪轻轻地唱着催眠曲,此时,月亮姐姐看到这么美的夜色,也不甘寂寞,把自己的月光洒到小溪上,草地上,为他们披上一件银光闪闪的衣裳。多么美丽,多么静谧的夜呀!我爱极了这种夜。看!学生一把揪住了诗人的情感,无需多言,他们就明白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3. 联想+讨论

3.1 象征性诗歌。这类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如果不能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一切想象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据此要求,我采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教学方式如下:

提问:(1)1938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2)那个时期,有志青年是怎么做的?

问题一出,学生们开始讨论,熟悉历史的同学发挥优势,大量描述日寇如何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如何的愤怒,许多青年怎样救国等等。通过讨论,背景呈现,这时再结合诗歌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就比较好理解了。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互动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而其中生成性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加强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1.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下的教学形态

通常来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层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思考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解决、共同学习与进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可以将生成性教学分为三大类,即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过程的生成。

就教学目标的生成而言,其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目标行为,故而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及时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其教学内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灵活性,因此,教师要能恰当利用生成性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方式,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生成性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

通过对生成性教学思维内涵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成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实际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及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生成性教学不谋而合。

二、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能够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重要保障。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确保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相互学习。生成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实时调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等。同时在生成性教学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延伸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此外,其还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灵活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中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教学需求,预设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设计出动态、开放、多元的教学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感悟文章的情感,譬如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诗经》《静夜思》等的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自行认识与体会诗词的含义与情感包含,这样教师便能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增强小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尊重与鼓励学生课堂上的个性发挥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若是过分强调标准化教学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并鼓励小学生发挥出其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讲授《穷人》时,课文中有大量的对白,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进行课文角色扮演。在这一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知与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3.延伸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生成性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思考感悟能力的提高。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就要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增加相应的课外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其思考空间。课文《背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父亲月台等火车时,父亲去买橘子作者看见父亲颤颤巍巍背影时的感悟,表达出父子之间的爱意。当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回忆与父母之间的温馨感动的场景,并将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写下来。当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仿照《背影》的写作方式,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及其思考感悟能力非常重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效教学,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奠定小学生学习基础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10

一、精心――有的放矢,有效的课堂

教学过程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教学时应结合实际,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哪怕课堂再精彩,学生没学到什么,也算是无效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桥梁科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课堂,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认为以下三方面最重要:

1.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否则教学任务不能在有限课堂内完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再见了,北京》这课时,到底是要让学生明白奥运精神,还是体会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是了解北京奥运的盛况,还是讲讲奥运知识?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区别老教材的《2008,北京》,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为“感受北京奥运会的快乐和令人留恋”。

2.内容要精练。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要科学,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英英学古诗》这课时,既要理解人物进行了几次对话和每次对话的内容,又要会背诵并理解古诗《静夜思》,还要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最后还要拓展一下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诗作。如果面面俱到,时间不一定够,效果不一定好。

3.方法要优化。我们常常会觉得很多东西都要学生掌握,结果不知不觉中就会讲得过细,耽误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记得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课时,我着重让学生理解紫丁香怎样代表小朋友的心意,讲解过多,最后一节没来得及学习就下课了。整堂课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细细感受的时间,收效甚微。现在想来,如果“以读代讲”,学生一定也能从朗读中明白这浓浓的师生情。

所以,精心设计教学,用好一堂课40分钟,是课堂高效的基本保证。

二、放心――平等携手,生成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当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应该引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权利,让学生有机会发表独立意见,确保他们的自主学习。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在执教《一株紫丁香》这课时,我就是没有放下心去,总是怀疑他们这个能不能学会,那个能不能弄懂,忙来忙去,效果一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的生成性知识随时可以发生。所以,一堂高效的课,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看见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更多的生成空间,才能看到更精彩的课堂。

三、童心――幽默风趣,趣味的课堂

一个教师,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上一定要善于组织教学语言。除了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很重要。一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齐声朗读《乡下孩子》这篇课文,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只有我班钱磊用语文书遮着脸,嘴巴一动也不动,我看见了也没有当场批评他,因为听说他一直不爱读书,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了。等学生读好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成语故事《一叶障目》,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笑起那位楚国书生的傻子行为来。我趁机指出:“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没有读书,老师想告诉他,其实用书遮着脸不读书的行为和这位楚国书生没什么两样,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读给老师看的,对吧?”学生纷纷点头,钱磊低下了头,而后的每次读书他都能参加,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

每当我看到学生走神或者心思不够集中,有时穿插几句幽默的话语,有时讲两个逗趣的故事,批评中带着爱惜,学生变得爱上语文课了,看我的眼神也专注起来,课后也乐于交流。开学时,只有两三个小朋友爱举手,现在已经有一大半的小朋友爱举手了。

四、偏心――关爱后进,真实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应该使全班每位学生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细心关注每个学生,承认生命个体的独特,承认智力的差别。有教育家说:爱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优等生人见人爱,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摒弃成见,不仅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对后进生特别“偏爱”一点,相信这些后进生一定能获得巨大的进步。语文课上,我班魏春亮发音不准,平翘舌音分不清,有一次将故事的“shi”读成“si”,全班哄堂大笑,我立即制止,并教育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帮助,而不是嘲讽。并且课上留意每次让他多读生字、多读书,他也由原来一言不发变得爱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