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想与现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想与现实

篇1

汽车缓缓的停下来,刘涛背简易的行李满身风尘的走下车,时隔四年再次踏足生养自己的故土,他的内心流淌着很久没有过的温暖像小时候下雨天妈妈为他撑伞的那种感觉,即使再大的风雨也不再害怕,闻着空气中飘荡着的螺蛳粉的味道,他突然感动的流下眼泪,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曾无数次的在梦中闻到这种味道,当想张口要吃时却猛地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肚里正咕咕叫着,才想起早已多天没过吃饱饭,这时他总会坐起从窗口望着苍茫的星空寻找家的方向,他多么的想吃上一碗加辣螺蛳粉,热腾腾的冒着气,想着想着口水和眼泪同时的流下,这些年的悲伤一点点的堆积在心底,只有在当黑夜来临,才会慢慢笼罩他的世界。

啊,他抬起头长长呼出一口气,放佛这口气是他心中所有的惆怅一般,此时的他真想大喊“石龙我回来了” 可是他心里却有个声音在嘲讽的说“哈,你有什么好得意呢,出去闯荡几年你得到什么呢,看看你现在穿着地摊货的衣服还脏兮兮的,哈,有什么好得意呢,你不过是个穷光蛋罢了”他甩甩昏沉沉的脑袋,回过神来摸摸口袋,里面只剩五块钱,原本他是有点积蓄但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就花完了,他曾经幻想他这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飞出农村,在广阔的城市里一定能大放异彩,然而在冰冷的钢筋水泥构造的建筑群里,他的梦砰然破碎,第一次找工作他自豪的说自己是大学生,结果他被别人很客气的请了出来,第二次他明显底气不足,到最后再也不敢说自己的大学生,为了生存他放下孤傲的尊严在一个工厂上班,他也一直认为自己与那些满口他妈的打工仔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他读过大学,不知是哪一次说露嘴,让别人知道他是大学生,他本以为他们会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嘴里说着恭维的话语,哪曾想他们说“嘿,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还不是和我们一样打工”这些话并没有让他生气,不是说他的涵养有多好,只是让他突然感到一阵阵的悲凉涌心头以致他全身的细胞都在承受着这种痛苦,啊,原来现实就是这种感觉,冷得让人心寒,冷的还有人情。

刘涛抹了把眼泪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迈出脚步走到车站不远处的粉店要了一碗加辣的螺蛳粉,结账时被告知螺蛳粉升到六块,他惶恐的摸出五块钱,老板看出他的难处微微一笑说“没有散的啊,那就下次给好了” 刘涛脸上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是感激。

沿着土路走向家,他的忍不住回想起发生在这条路点滴,小时候的他想这条路走到尽头就是城市了吧,当和妈妈走过这条看到了许多卖东西小摊,他想原来城市就是这模样,可是当走出着所谓的城市去县城读高中时,他内心自定义的城市却变成了农村,他时常会站在公路旁看着长途车远去的方向,或许那个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可如今呢?城市却失去原本的诱惑力,对他来说甚至带着一些恐惧,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内心留下一小块阴影,那一年他在工厂上班,那时候的他已经凭自身的努力当上了一个主管,虽然比起一下大厂大集团来说,他的官显得微不足道,但起码也个官不是?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澎湃的激情时,工厂却一夜之间倒闭老板卷款逃跑,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和一样从农村来求出路的苦命人,老板跑了之后,那些苦命人就缠着他要工钱,可是他哪有工钱给他们啊?连自己的工钱他也不知问谁要,他被一群人揪着衣领一阵乱打,连妇女就冲上来扯他的头发,最后他们打累发现钱还是没得到,于是一群人蹲在厂门口哇哇大叫,有些妇女悲伤的哭出声来,他自己也哭了,他在悲叹农民工的命运也在悲叹自己的命运。

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口,他的心突然害怕起来,他低头看着一如既往的土路想起了离开家的时候,那是夏天傍晚妈妈为煮他最爱吃糍粑,帮收拾好行李千叮咛万嘱咐才送他上车,临行前还递给他一个带着吉祥平安意义的红包,他坐着邻居家的拖拉机迎着夕阳的霞光赶去车站搭通往自己梦想多年的广东,拖拉机在轰轰声开动了,妈妈突然想起了什么快步回家,然后用夹钯把烧红的犁头夹出绕着车子用冷水浇在烧红的犁头上,发出嗞嗞的声音,这小动作却包含着母亲的多少担忧与期望啊,此时的拖拉机已经开起来,而妈妈却不顾一切要完成这看似简单的仪式,他十岁的弟弟和他家的黄狗紧跟着拖拉机跑起来,他弟弟一边跑一边喊“哥,哥,你要去哪里”刘涛说他要去很远的地方赚钱,拖拉机越跑越快,弟弟渐渐的跟不上了,他拼命叫着“哥,你回来时帮我买一个电脑回来”最后弟弟脚下一拌跌倒在满是泥土的路上,眼睛还死死望着刘涛远去的方向,嘴里还在重复着“哥,哥”

刘涛长叹了一声,他现在已经身无分文怎么去实现弟弟那个愿望呢,此时的他已经站在村口,离家只有几十步他却不敢再向前走,他目光有些惊慌,故意把头发甩下来遮着脸,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该怎么去面对父母,他们劳累一生才存了几个钱供他读书,如今他并没有当初离开家时所幻想的衣锦还乡,他自嘲看了看沾满黄色泥土的冒牌安踏的衣服,读了十几年书竟连身体面的衣服也穿不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这样想着突然明白楚霸王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是怎么的心情,内心羞愧到极点,但他却没有楚霸王的视死如归般的勇气,他在拼命的挣扎,他想如果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弟弟怎么办?

“小伙子你找谁啊”一个和蔼声音传到他的耳朵里,刘涛抬眼望见一个中年妇女挑着担子还赶着只年迈的老牛走近,他觉得有点眼熟,妇女年近半百鬓角已经爬上些许的白发,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一道道深刻的皱纹,那高高突起颧骨在让刘涛想起一个人,很亲的人,但妇女脸上沾了一些泥浆,看不太清楚本来面貌,刘涛试探性的喊“你是刘涛的母亲么”妇女猛地一怔,疑惑的说“是呀,你是”

篇2

始终发不下来的3G牌照给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使好不容易蹒跚长大的TD在刚刚准备步入社会的时候却突然成了无人引领方向的孩子。

到2008年5月1日,TD-SCDMA的试商用刚好满一个月的时间。从标准确立到试商用,这个耗费了中国纳税人大量金钱的自主3G标准整整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终于从襁褓中勉强落了地。然而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TD。却似乎并未给翘首企盼的衣食父母们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除了以号称“TD之父”的李世鹤为代表的部分TD支持者仍在高呼TD关系到建设科技大国和民族兴亡大计,甚至给质疑或反对TD的人扣上“汉奸”“外国公司走狗”这样的大帽子外,TD太需要拿出一些实际的表现来证明自己了。然尔6款TD手机,约70%的语音通话接通率,不足50%的视频通话接通率,全国区区数干部的手机终端销量,少得可怜的3G增值服务――TD这份毕业成绩单显然比较令人难堪。尽管有消息称TD的试商用表现要“远好于”日本3G推出的初期,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却是。日本从2000年开始决定发展3G到2001年NTT DoCoMo推出在今天具有3G标杆性质,基于WCDMA技术的“FOMA”业务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即使将2001年到2003年初。日本3G在业务推出初期遭受冷遇而经营惨淡的时间计算在内,日本的3G业务从提出到牌照再到全面商用也仅经历了3年时间。这样的比较显而易见地不具备任何意义,更不应成为某些公司或组织试图掩饰自己过失的借口。

政府对3G业务发展的举棋不定是影响TD未来走向的最大因素之一。始终发不下来的3G牌照给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使好不容易蹒跚长大的TD在刚刚准备步入社会的时候却突然成了无人引领方向的孩子。在业界被称为TD芯片大佬的凯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濒临倒闭便是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恶果之一。牌照不发放,政策的不明朗导致TD产业链中的下游厂商只能采取观望态度,这意味着诸如凯明科技这样的基础设备研发和制造商将因为无单可接而产生资金断档。而投资者也将因为担心未来政策转变导致血本无归而减少或干脆放弃相应的投资计划。产业链的缺口一旦形成便很可能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更多各个环节的厂商或倒闭或倒戈,直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TD阵营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凯明的突然歇业将这些原本暧昧不清的问题裸地摆上了台面而已。据称,除凯明之外的另一家国产TD芯片主要生产商天也正面临后续资金断档的危机,如果情况属实,那么本就雕弱的TD产业链将再度遭受一次不小的打击。

TD的尴尬现状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尽管TD-直大打“自主牌”“爱国牌”,但由此产生的现实利益却更加实际。一项通信标准的确立意味着一个市场金额巨大的产业链的形成。无论是运营商、技术提供商、设备制造商还是内容提供商。他们对既得利益的兴趣要远高于“爱国”和“自主”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因此,一旦他们认为TD市场可能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投阵营或停止投入,而采用何种3G标准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内。事实上,由于TD进展缓慢导致3G牌照迟迟不能发放已经让一干厂商叫苦不迭。中国的手机通信网络始终在2G和2.5G间徘徊。几家运营商也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络建设和推广。发几张牌照。采用哪些标准,谁来运营,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运营商如何从现有网络过渡到3G。在没有TD的前提下,中移动和中联通都可以从现有的GSM和CDMA2000 1×网络平滑过渡到WCDMA和CDMA 2000,可以节省大量的基础建设费用。然而TD出现后各种关于运营商拆分重组的传闻不断。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各种猜想。更关键的是。如果未来中国只采用TD这一种3G标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建设3G网络。而即便TD的网络覆盖率达到了现有2G网络的水平,也还将面临与GSM/GPRS和CDMA 2000 1×这两大网络争夺用户的境地。这对通信成本并无优势的TD而言可谓将步履维艰。毕竟中国绝大部分手机用户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仅是打电话和发短信而已。而等到TD网络真的有可能达到此种覆盖率的时候,国内的通信环境怕又是不知几多风雨几多愁了。

篇3

对于他认为正确的路,他从未曾停止过自己追逐的脚步。无论他身处辉煌还是低谷,无论他得到的是支持还是反对,他都会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直到达成理想的那一天。

李璐于1970年出生于陕西。学机械制造的他,1993年大学毕业后却去了李光斗所创办的广东中山怡华广告公司。两年的工作和学习之后,他决心自立门户,这就有了后来多次夺得央视标王的长安广告。

“当时也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对于这次转行李璐说,“在机械制造这个行业里,中国落后全世界太多年,我们没有太大的机会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广告行业比较容易起步,在中国也是刚开始,我相信我们在这个领域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而对于李光斗,他说:“李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

从最开始所做的电视台广告,到后来风云体育、美铭文化,再到近年来的夸克电影网和夸克新媒体,一路走来,李璐所从事的领域看似驳杂,实则步步为营。“我要做的,是整合中国业内的媒体。”他说。

1995年他创办长安广告的时候,曾定下一个三十年的长远规划。成立于1998年的美铭集团就是承载这一规划的载体。随后的十几年,李璐一直在探索中国媒体产业的内容、特点和价值,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到未来的主流媒体――手机。在这些探索里,有辉煌也有低谷,但在他的眼里前边的十五年的沉淀,只是为了后面的十五年做准备。所以接下来的十五年,才是真正的收获阶段,他将整合这些业内的媒体,打造一个跨媒体的平台。

打造体育和电影产业链

“之所以选择体育和电影,是因为在中国,他们是最重要的两个可以由民营企业运作的内容,”李璐说,“之前做体育,现在做电影,都是为了在这两个行业里做产业链、做铺垫。”2008年的奥运会带来了全新的体育格局,但是如今这个领域里依然缺少领导品牌和有领导能力的组织,而这正是李璐所希望成为的。“从今年到明年是我们在体育产业做长远布局的两年。”

“体育产业的关联和范围既多且大,它也是个产业链。但是到现在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哪家公司能把所有的元素都整合到一起,把产业链真正地做起来。”李璐表示。他还向记者点出了这条产业链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媒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各地方的体育台,高尔夫频道等;服务和传播――奥运赞助商为赛事组织体育营销以及提供服务等;体育经济――明星包装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譬如姚之队;设施――一些体育场和球场,这些过去在中国属于政府投资的范畴,但是未来会加入一些商业的元素。

“我们会找到未来五年或十年进入体育最好的机会。”他说,“我们最有可能先进入的是媒体和赛事,所以无论我们做电视节目还是电视广告,都是要做媒体产业链的。”一方面围绕体育做整合,一方面围绕媒体做整合,这是他所认定的方向。

而他给夸克电影网的基本产业定位是“应该在这个行业里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一席之地是以媒体形态出现的,而不是制作公司或发行公司。其竞争力就是他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正版品牌以及探索多种媒体之后所获得的整合能力。

李璐打算用全新的思维来经营电影,希望能够为用户搭建一个跨媒体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借此持续创造出大家喜欢的内容,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去拍供院线上映的影片。“我们将来要以我们的用户所制作的内容为主。”这样能更多地发挥用户本身的力量,由他们选择剧本并拍摄,公司参与推广或者整合运营,实现电影爱好者的梦想。而他对此的梦想是,将来让用户只要想到“看电影”就能想到夸克电影网。“上夸克的理由,每个人都不一样,评论、分享、交易、拍片子,用户认为她应该有什么?我们就会做什么。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喜好来打造网站。”他说。

现在有可以对话的人去对话

而对于夸克电影网,李璐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首先要做对的事,然后再去考虑经营模式的问题。”这句话当时让记者肃然起敬,记忆尤深。因为在盗版猖獗的行业环境下坚持正版和免费,2006年上线至今的夸克电影网走得并不顺利。但他认为,虽然现在谈不上很成功,但是这一过程的价值和对他们的帮助却非常大。“夸克电影网的定位和价值非常有前景,现在还是打基础的过程,学习、交学费、加强认知,下一步的工作才是赢得尊重和用户,带来商业价值上的共赢。”他说。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市场监管的加强,一些盗版网站陆续转型或被迫关闭,李璐毫不掩饰他对此的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情,只是来得晚了些。如果再早两年,可能我们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以前的盗版阵地太大了,我们正版没法盈利,但是再晚都不算晚,说明政府在这方面会有所作为,毕竟正版是长远的。环境越好,我们的价值越大,肯定是件好的事情。”

但他并不看好那些被迫转型的网站。除去成本的问题,还因为那些网站习惯了盗版内容作为免费来源,要适应正规的运营模式对这些网站来说存在不小的困难;即使从头开始重新改版以及采购版权,成功的几率仍然不大。“从一个投机取巧的人转变为一个踏踏实实的人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是终归来说,我们欢迎这样的转变,行业整体变好了对大家都好。”他表示。

目前的夸克电影网定位于垂直型电影门户网站,注重内容的丰富、质量以及品牌的影响,但是李璐并不打算将重点放在最新的电影上,而是开发片库并实现它的价值。“许多网站都可能放上最新的影片,而片库是给电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看的,这两者之间我们要进行一个平衡。”李璐强调,如果正版不能比盗版做得更快更新,那么就要在其他地方下工夫。“我们正版片库现在是业内最大的,只是新的东西相对少一些,我们要尊重版权的规律。任何人都能看到他想看到的电影,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2010年上半年,他预计片库中将有接近4000部电影。等到流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网站的运营就可以从一味地购买版权转变为分成的模式。“合适的投入就会有合适的回报。我们在夸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会长期地做下去,做出新的价值来。”

此外,对于盛大收购酷6一事,他表示“这是最佳的选择和结果”。抛开酷6不提,李璐认为盛大有很大的野心,而它的能力和财力足够支撑这份野心。从游戏业务到游戏平台,到盛大文学、盛大影业,再到视频行业,“盛大的步伐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腾讯、新浪、搜狐、百度他们在媒体方面的转型我们都容易理解,也有心理准备,但对盛大我们没有准备。”李璐说,“中国的影视文化行业需要有几个足够强大的民营媒体公司,华谊在上市之前仍然是小规模的公司。盛大影业、光线影业马上要上市了,我想对中国影视和媒体产业会带来很大的提高,格局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价值观的组织越多,我们越喜欢,我们不怕竞争。现在政府要对行业进行整合,会带来良性竞争,行业整体趋势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虽然有压力但同时也很兴奋,因为现在有可以对话的人去对话。”

即使一切都比预想的更艰难

随着这么多年的积累,李璐的理想与现实越来越容易融合。“做一个大家都不能想象的最好的一间媒体公司”,这是他的理想。而接下来五年则是理想逐步实现的过程。

未来,李璐打算围绕之前所从事的电视、纸媒、互联网、手机,做一些跨媒体整合的项目。此外,他还将围绕电影、电视剧、体育等领域做一些整合。

“现在在做很多准备工作,争取在我们的十五周年之前完成,现在大部分业务格局都已清晰。十五年前我为美铭做的计划,前几年进行得比我预想的快,而近几年则比我预想的慢,但这都在计划之内。我们还有五六年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在十五年前的计划,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媒体公司。”他说。互联网的产品他已经很熟悉了,未来的重心将放在新媒体领域――早在四年前他就决定要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因为一直致力于打造好的产品,所以在公司管理方面他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我们有一个很清晰的长远目标,有很多人贡献力量,但是一直在路上。我们可能刚刚达到第一个目标,” 他这样表示,并强调说,“可以有任何管理方式,组建你的团队,管理你的团队,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坚持下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06年到现在,除了激动网以外他们是唯一一家坚持做正版的视频类网站。一切都比预想的还要难,这就要求整个团队合力去做这么一个不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我觉得他们都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一定程度,不能上升了,达不到自己对舞台的要求了,可能就会有人选择离开,我觉得这都很正常。”他说,“我们分两个阶段,2006、2007算是扁平化的管理。整个团队都在围绕产品工作,接下来才要增加运营和推广的团队,并加强管理。”

篇4

身份

燕尾蝶,一种美丽的蝴蝶,因为像燕子的尾巴,故得名。这种动物虽然有着翅膀,但不是飞鸟;虽然没有骨骼,但也不是昆虫(或者说不像昆虫)。有着炫目的外表,却要等待大半辈子的丑陋,贡献了自己最美的时候,也是离生命凋落接近的日子。它们飞过的是一片和东京大阪不同的荒凉贫瘠的日本异样的土地,那里的人说着中国话、英国话、日本话,因为那是一个混合的部落,那个地方叫“圆都”,那里的人叫“圆盗”。“圆盗”们寻求着主流社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但是这是一个不会有结果的等待,他们永远都只是“边缘人”。电影里的燕尾蝶可能更加具体的是指古力果和凤蝶胸前的刺青,那是可以改变人物性格的刺青。

影片里的人们一直都在寻求自己的身份,但是“圆盗”这个称呼,他们似乎永远也无法摆脱。刘梁魁虽然已经当上了黑社会老大,但最终还是被射杀;古力果虽然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歌星,但是以前的身份还是被记者给挖掘出来;凤蝶更加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移民二代;还有那些生于斯长于斯、说着纯正日语的日本人,由于他们的金发碧眼,他们依然被拒之门外,他们甚至连“圆盗”这个称谓都没有。导演在谈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时,就曾说“环顾周围事物,觉得自己得了万年无法康复的疾病……觉得东京好像是一座大医院……为这样的东京而窒息……”于是他为影片建筑了一个架空的舞台――圆都。圆都在现实中是东京,但它所指称的则并不完全是东京。它既是东京的一个镜像,又站在了东京的反面,它是一个理想与现实交界的地方。圆都是一个虚构的城市,是一座超现实的乐园。导演在这里抽去了时代和背景,跨越了语言的界限,在这里“人”被无限放大,人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这种挣扎被导演细化,然后将它们近乎残酷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给我们任何躲避的机会。

友情

“友情、爱情、亲情”,我想这三个词刚好说明了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三个词的排列顺序也表示这三种关系对于片中人物的重要程度。凤蝶是移民的二代,她的母亲是个,影片一开始就已经死去,凤蝶和母亲的姐妹们来认领母亲的尸体,当时她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母亲的姐妹们偷走了母亲生前藏好的钱,然后把凤蝶送到古力果那里,就偷偷的溜掉了。古力果收留了凤蝶,她把她卖掉之后又带回来,还带着骄傲的表情告诉邻居“My sister,我妹妹!”所以她们成为了姐妹,而且古力果还给她取了名字。她要凤蝶帮她梳头,并开始絮絮叨叨地回忆自己的往事和亲人,目光呆滞甚至冷漠,也许她很久以来就缺少这样一个倾听者。古力果在凤蝶的胸前画了一条毛毛虫,说以后这个就会变成像自己胸前一样美丽的燕尾蝶。如果说,这时二人还是一个强势一个弱势的姐妹的话,随着凤蝶的长大、成熟,她们渐渐变成了等势的、真正的朋友。

凤蝶认识了古力果的朋友们:飞鸿、阿罗和狼朗,他们都是“圆盗”,想在圆都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于是他们一起在修理厂工作、在废品站寻找可以重新利用的东西,电视、电脑,甚至是钢琴。电影虽很少正面表现城市繁华,在前半段几乎就是贫民窟的扫描:聚居地的成群,郊区外的骗人的修车场,狭仄的弄堂,惨不忍睹的“鸦片街”,忽明忽暗的灯光,与印象中的日本形成强烈的对比。灰暗的景象连主人公的面目都难以瞧清,仿佛就是身上烙上了印痕,一生都摆脱不了圆盗那个称号。而古力果的那首《MY WAY》正是这种边缘行走最好的注脚,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道路,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因为他们有友情。

如果没有那个企图非礼凤蝶的男人出现,如果不是阿罗错把那个男人推出窗外,如果他们在埋尸体的时候没有发现男人体内的磁带,那么他们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卖力但是单纯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发现了那个磁带,那个可以带来 MAGIC MONEY的磁带。这个磁带可以把1000圆改造后送到取款机里,然后取款机就会吐出10个1000圆,当然这个磁带也是黑社会和警方正在到处寻找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磁带可以让任何拥有它的人送命。因为这磁带,凤蝶经过风雨洗礼,她吸毒,她刺青,她俨然已经长大,在片后居然是一个小团体的老大,管服了很多“圆盗二代”。因为这磁带,飞鸿给古力果开了一个“YEN TOWN CLUB”,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也因为这磁带,古力果成为了大红大紫的“圆都乐队”的主唱,并且暂时摆脱了身份。

爱情

越过大洋,从中国上海偷渡来到日本,飞鸿和古力果像所有的移民一样,他们想要发财,想要日圆。古力果和哥哥刘梁魁、刘梁开在日本的街头偷窃,直到有一天刘梁开的头被汽车碾碎,她和刘梁魁也走散了,留给自己的只是哥哥取的这个古怪的名字――“古力果”,据说这是日本商人们最喜欢吃的。她沦落为,认识了修车厂的朋友们,收留了同样不幸的凤蝶,在篝火晚会上给他们唱《南海姑娘》,心中暗藏着成为歌手的梦想。这一切都被飞鸿看在眼里,他心中潜藏着对古力果淡淡的爱恋,每每看见她,他的脸上泛起的是害羞的笑容。所以当他意外的拿到可以带来MAGIC MONEY的磁带时,他抛撒着用磁带里装着的伪币代码换来的大把大把的钱,为了古力果开了一个LIVE SHOW,请来一帮金发碧眼的“圆盗”们组成了“圆都乐队”,他们要创造一种不一样的、前所未有的音乐。

古力果红了,被人们奉为“上海宝贝”,飞鸿却被唱片公司骗了,不仅进了监狱,而且还背上了出卖古力果的罪名,但是他无怨无悔。在坐牢的日子里,每次都向给自己送饭送衣服的凤蝶打听古力果唱片的销量,当他听到凤蝶用拗口的中国话对他说“卖完了”的时候,他开心的笑了,发自内心地为古力果感到骄傲。来探望他的凤蝶因为他的笑容而感到高兴,因为她的心里也暗藏着对飞鸿的爱恋。飞鸿莫名其妙地被放了出来,在飞奔过马路时,他一回头看到了空中的一个东西,他定定地站了很久,然后开心地笑了。他又见到了朋友们,凤蝶召集一大群孩子换来很多很多的钱,她要买回“YEN TOWN”,她要买回大家的梦想,但是她没有成功。

最后飞鸿死了,只是因为要救古力果,只是因为最后一次要用1000日圆换10000日圆,别人都成功了,就他失败了。这个倒霉的男人,在警察局被拳打脚踢得血肉模糊,警察一个劲地把“圆盗”这个标签贴在他的身上,而他却笑了笑说,“圆都不是你们自己家乡的名字吗?”他死之前还哼唱着属于他们的歌《MY WAY》,灯光聚在铁栅栏里的那张小床上,看不清人的面容,只有斑斑血迹,随着飘忽的歌声,那个生命终于枯萎。片末,才看见,原来飞鸿第一次自由的时候,在马路上,一回头看见的是古力果唱片的宣传画―― 一只绚丽的燕尾蝶!而他自己仿佛在那个时候也变成了蝴蝶,双双飞舞,在天国凝视那群“圆盗”。

最后古力果和凤蝶在修车场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投入自己亲手编织的花环,然后大声地呼喊着飞鸿的名字,狼朗用枪声给飞鸿送行,在枪声中她们已经蜕变成内心坚定的女人。

亲情

在圆都,亲情似乎是很淡的,古力果和刘梁魁,凤蝶和母亲,尽管他们是兄妹、是母女,但他们几乎没有关联。这是不是意味着圆都人生存的社会是已经被工业化、高科技、利益冲突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异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变得机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为什么当凤蝶问古力果她的大哥现在何处时,古力果的回答是那么的冷淡?难道说是时间让亲情变得生疏、冷漠?但她的眼神分明流露出与亲人重逢的渴望。为什么刘梁魁明明知道妹妹在哪里却不去找她?难道说黑帮生活早已令他将亲情忘却?但他分明复述着与古力果一模一样的故事。这样的亲情是不是太含蓄、太模糊、太令人难以捉摸?所有的疑问、所有的怀疑,只因为一个动作而烟消云散:当刘梁魁在诊所看到古力果的海报时,他静静地走上前去,捏了捏画中人的鼻子。我相信刘梁魁一定有他的理由,也许他是不想因为自己黑社会老大的身份给妹妹带来灾难,也许他不想让已经成为明星的“上海宝贝”带上污点。

梦想与蜕变

圆都人共同的梦想就是钱,他们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渴求。有了钱后的飞鸿不愿意开夜总会,不愿意开卡拉OK,他要开LIVE HOUSE,要建一个“圆都俱乐部”,要让古力果唱歌,要给她出唱片,要让她成为超级歌星;古力果的梦想是蜕变成为美丽的燕尾蝶,她希望获得一个被认同的身份;阿罗的梦想是拿到拳击比赛的金腰带,然后回到美丽的妻子身边;那群金发碧眼、说着流利日本话的音乐人梦想着创作一种不同于日本,甚至是不同于任何音乐类型的“圆都风格”;刘梁魁梦想着回到上海,衣锦还乡,叶落归根;凤蝶梦想着快快化蛹成蝶,买回“YEN TOWN CLUB”,买回所有的梦想……相对于这些拥有梦想的“边缘人”而言,所谓的“主流人”成了岩井俊二所抨击的对象,不论是凶暴残忍的警察,还是卖掉自己命的俱乐部老板浅川,抑或是不顾一切挖掘别人隐私的记者,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岩井对日本主流社会的厌恶和失望。

篇5

作为首都,北京的一举一动历来具有全国示范性作用,教育改革自然不会例外。

2014年,被公认为是北京教育的综合改革元年,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名额分配……一系列举措绘就了一幅北京教育的新地图。

进入2015年以来,北京教改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力,各区县纷纷进入改革时间,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实现教育公平上进行深入探索。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教改获“赞”不少。在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不论北京受访者还是其他省市的受访者,都纷纷对北京教改力度表示肯定。在调查问卷中,《小康》请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中国教育改革力度最大的城市,结果有六成受访者写下了北京这座城市。

但北京教改毕竟刚刚起航,《小康》记者就此次调查、采访联系到的一些区县教育部门均坦陈,目前各项政策还在进一步探索和落实之中;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亦指出,目前来看,北京教改虽然力度较大,但仍不够明朗。深处教改之中的北京家长,又如何看待这场已然名声在外的改革呢?“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特别进行了“北京家长眼中的北京教育改革”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均为北京家长,他们的孩子则均处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段。

自家小区对应哪些初中

――四成北京家长的“心病”

今年,让大多数小升初学生家长紧张的不再是凭借统测成绩推优是否理想,而是自家的小区对应哪几所初中,导致这一变化的背后推手是2014年北京市就近入学比例的大幅提高。据悉,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的比例达到93.7%。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区“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比例首次突破80%。

“就近入学”,这一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落地,相应的,北京市各区县也纷纷推出了学区地图,例如,朝阳区划分为15个学区,海淀区最初划分为12个学区,在今年则重新划分成17个学区。

去年4月,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办法,取消共建生,首次启用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信息服务系统。随着“十五条入学禁令”,长期以来的无序跨区或区内择校、占坑班、点招等违反就近入学原则的现象被有效遏制。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分析,北京的择校问题曾经在全国都很有名,择校也让家长和学生背负起了沉重的负担。显然,如何实现就近入学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教改动向。

“北京家长眼中的北京教育改革”调查结果证实了专家的猜测。在家长们最关心的教改问题中,40.3%的受访家长选择了就近入学,34.8%的受访家长选择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问题,33.8%的受访家长选择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32.5%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推进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29.2%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推进优质校一体化办学。

“从北京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看,东城、西城和海淀,尤其是后两个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过去的跨区择校通常也是其他区县的学生向这几个区集中。这种情况不控制会愈演愈烈。”王烽说,禁止跨区择校,实现区内对口直升是一种“打破格局”的思路。幼升小就近入学,小升初对口直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家长盲目跟风择校的行为定式,给家长们留出时间思考“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小学教育”。王烽指出,生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一所学校优质是否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放到六年以后,由于初中生源更加多样和均衡,优质初中是否依旧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优质校,薄弱初中是否会继续薄弱?目前北京市利用高校、优质校等帮助薄弱校提升,说明是有系统考虑的。

事实上,一些家长的教育思路已经出现了拐点。在此次调查中,《小康》请受访者自由表达了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期盼,结果显示,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成为了北京父母的新目标。当然,促使他们转变的不单单是就近入学这一单一因素,同时还有北京市近两年中考和高考考题难度的降低。今年2月5日,北京市教委的2015教育工作要点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继续降低高考中考难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支持降低中高考难度,接受采访的教育专家也表达了相同意见。

占坑班、课外补习班等是否也会随着考试难度的降低而销声匿迹呢?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家长依旧会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对义务教育入学提出规范,明确要求北京等大城市“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但家长们对于补习班却“执着”依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纠结。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幼升小阶段,近七成(67.2%)父母赞同就近入学;而到了小升初时,面对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初中,家长们又心生动摇,39.7%的家长决定视孩子情况而定,或择校或就近,32.5%的家长赞同就近入学,27.9%的家长则仍希望孩子借助推优进入名校。

教育资源共享的理想与现实

王彬回忆起去年给非京籍的儿子办理入学手续的经历时直呼“头疼”。他和爱人、儿子的户口在河北,在北京打拼已经十年,作为公司高管的王彬在朝阳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他总是苦笑说一家三口是“暂住”在自己家里。2014年,被称为北京“史上最严”入学年,对于王彬这种非京籍家庭而言,“五证”成了孩子入学的通关法宝。按照规定,王彬这类家庭必须出具在京暂住证、在京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开具的无人监护证明以及全家户口簿。

为了办齐“五证”,在学校登记录取前半年,王彬和妻子多次折返于京冀两地,终于在最后一刻拿齐了证明,收到劲松某小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王彬的妻子控制不住地抱着孩子哭了。刚满6岁的儿子还不能明白“非京籍”的含义,他出生在北京,在这座城市里长大,认为自己就是个北京人,在北京上学自然理所应当。而此时的王彬并没有觉得半点轻松,无法异地高考的现实逼着他要想得更远――初中对于户籍的管控将更加严格,难道要把孩子一个人送回陌生的河北吗?

“对非京籍孩子的入学标准越来越严格,恐怕还是与北京疏解城市功能与人口控制有关,但保证现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底线问题。”王烽表示。

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无疑是北京教改的目标之一,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普通校?对此,环球雅思北京总校副校长闻风指出,目前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即开办分校、整合普通校、冠名以及合作办学。为缩小不同区域教育差距,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就启动了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2014年9月1日,2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全部正式招生,输出校均为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北京四中、101中学等优质校。

一体化办学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平等共享吗?本次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有待观察,30%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不能。

据闻风观察,目前看来,一体化办学最为成功的范例是人大附中分校,即原西颐中学,师资完全由人大附中派出,实际上现在的人大附中分校已经成为其初中部。“其余的分校、分部、合作办学等都没有达到本校水平。”闻风指出,有些以名校之名开办的“分店”其实更像是为了完成小区配套学校的要求而建。另外,有些区县的教育本就薄弱,组建起的教育集团中的“领头人”明显实力不够。

闻风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能够“分摊”,需要三个要素。第一,政府应该给普通中学或者普通小学投入更多的资金,使硬件、软件都得以提升;第二,师资做到相对均衡,学校间的教师流动要有章程可循,例如必须和老师的收入、责任、教育质量、年限、职称挂钩;第三则是生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家长在幼升小阶段选择就近入学。“真正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北京市下大力气,形成新的教育中心,必须依靠行政力量的大力支持。”闻风补充说道。

王烽也表示,优质学校开办分校是否取得良好效果,要看两者结合的紧密程度,一个极端是单纯冠名,那样意义不大。但如若完全模仿,又可能出现“千校一面”,或者拖总校发展后腿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体化办学仍需探索,必须发挥每一所学校校长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去搞教学改革、教育创新,让不同学校按照自己的文化去成长。

中招时,优质高中将一部分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亦是缓解初中择校问题的一个办法。2014年3月,中招“名额分配比例调整”明确提出,全市83所优质高中,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当年这83所高中计划招生7370人,其中面向优质高中所属初中计划招生2505人,面向其他初中(普通初中)4865人,分别占名额分配计划的34%和66%。

对于此举,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这意味着更多普通初中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通道更加便捷,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这样过分强调公平而失去了效率。对此,王烽认为,虽然部分分配的名额会导致降分录取,但其实也是有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在一定范围内,分数的差距不一定能反映学习能力的差距。“当然这就要求把分配名额与控制分数差距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否则有可能出现另一种不公平。”王烽说。目前,北京市中考难度有所降低,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实际上也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区分度,为扩大高中招生自和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留出了空间。

闻风表示,优质高中分配名额给普通中学是好事,体现了教育公平。但也容易出现三个问题。第一就是普通中学水平可能下降,在分配名额时,是两条线,即普通中学之间排名和重点中学之间排名,二者相互独立。这就导致了去年出现过一个极端现象,某重点中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0分,而分配名额的最低分数线是280分,两者相差了200多分。可能导致普通校的学生认为,学习不好也有机会进名校,进而不再下功夫。第二是高中生源极差扩大,在不允许分班的前提下,增加了学校教学的难度。第三是今年首次出现了重点高中国际班录取分数比国内班还要高的现象,这是家长无声的选择,因为班级生源差距变大,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主动选择生源水平相当的国际班。

而大多数北京受访家长对于此举还处于观望态度。

东西城教改力度最大

具体到北京各区县的教改效果,给闻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城区。与其他区县相比,西城区教改力度最大,基本动用了全区所有的教育资源,如实验二小、四中实验中学这类重点学校都参与到了教改之中,说明西城教改非常有诚意。另外,西城教改深度也最大,其教改政策及其配套涵盖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触及到了家长们最关心的所有层面。在公平公正性上,西城也做得很到位。

今年西城区公布的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通过重点对中学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整合特殊教育资源等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西城区新增了小学对口直升入学,西什库小学、雷锋小学等12所小学的146名应届毕业生被派位进入了三帆中学等8所优质中学。此外,优质中学跨学区办学无疑是最大亮点,由此,该区中学数量将由46所调整至39所。西城还将调整初中升学政策,中学学区由7个调整为11个。推荐派位入学比例调整为不超过小学应届毕业生的15%,特长生入学,招生人数比例控制在招生总数的5%左右。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通过就近入学获得进入优质校的机会。

“其实东城容易被忽视,它的公平公正性我认为比西城做得还要彻底。”闻风说,实际上,东城区教改在很多方面都是走在前沿的,真正教育改革的发动机就是东城区。基本路径是,东城做了教改试点,之后在全北京乃至全国推广。只是与西城比,其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和优质度稍有逊色,导致了人们大多去关注后来居上的西城而忽视了东城的先锋作用。

九年一贯制被称为缓解择校热的良方,作为试点区县的东城,从去年开始通过两种方式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一种是优质初中联合普通小学,一种是优质小学“延期”3年增设初中。东城区区教委主任冯洪荣提出,“未来3年内,全区每个学区都将建立1所以上的九年一贯制优质品牌校。”目前,东城区提前实行九年一贯制、一定比例对口直升的学校改革,2015年起小比例以对口直升派位的方式进入对口直升的初中校,直到2020年,将实现100%对口直升。今年有17所小学提前实现对口直升。

西城、东城之外,北京的一大教育强区就是海淀了,但海淀区在此次教改中的力度、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都不及东城和西城――这不仅是作为专业人士的闻风的感受,也是普通市民的感受。

对此,闻风指出,如果海淀区在教改上没有大动作,北京的教改可以说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4月20日,海淀区教委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方案,本次调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方案提到,要新建、扩建8所优质校;计划撤并3所学校,承办3所学校,通过合并、承办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解决部分学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计划建设5对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提高办学品质。此外,因为海淀区教育资源分布呈“丘陵状”,虽然名校云集,但也存在教育“洼地”,例如青龙桥地区、大学院路地区、四季青地区等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在重新划分学区时将着重考虑优化布局,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该地区的优质教育总量,使学区间的办学水平基本相当。

除了上述三大教育强区之外,朝阳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也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最近两年这些区域在均衡教育资源和就近入学的推动上也不遗余力。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北京远郊县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城六区相比确有不足,因此,真正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对于北京来说,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篇6

上网查了查,发现小米一代还没有上市呢,要到今年的10月份才面市,而且只在线上发售,据说这款手机很强大。不得不承认,雷军也抓住了国产智能手机的空档,也就是说,在智能手机都被国外或者台湾地区占据智能手机主导,且价格偏贵的情况下,雷军发现了一个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高配置,中低价格,用硬件取胜。

雷军宣称,小米手机要超越Iphone,唔,不知道雷军怎么有这么大的信心,信心来自哪里?首先,在理念和发展趋势上,小米走“硬件为王”的道路就落后了。小米官网上的关于该手机的介绍:小米手机使用的高通Snapdragon S3手机处理器,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智能手机。小米手机所搭载的Scorpion双核引擎,比主流智能手机(单核1G)性能提升了200%,比顶端智能手机(双核1.2G)提升了25%,经系统优化后,性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提高30%。尽是处理器顶级、屏幕超大,像素超高

就在今年初,诺基亚CEO了“平台着火论”: 诺基亚CEO艾洛普在其内部的一份备忘录上说: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并将开发人员纳入一个封闭但极为强大的生态系统,彻底摧毁了原有市场格局谷歌Android平台仅仅诞生2年,即已吸引大量开发人员、服务提供商和硬件厂商加入不要忘记低端手机市场。2008年,联发科提供了一整套手机芯片参考设计方案,中国深圳的手机厂商开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制造产品。一些统计数据显示,这一生态系统生产的手机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诺基亚在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被大量抢占我们已经失去了市场份额、注意力份额(mind share)和时间。

诺基亚CEO所说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打造自己主导的产业链;第二是重视用户体验,重振诺基亚的形象。也就是说,现在的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也不仅仅是软件,而是开发、应用、电子商务、广告、搜索、社交、导航、通信等等。

警钟犹言在耳,可惜,我们忘记了这种声音。原因无非是,我们是在中国市场。

做到超过Iphone当然好,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可惜,我们只看到了这个伟大理想的口号,在具体的行动中,我们还没有找到超越的证据和理由。有几点体会。第一个,从会看,现场,包括雷军都很乔布斯,大概深受影响吧;第二个,还是安卓系统,HTC已经被谷歌绑架了,还加入?能有好结果吗?由此看来,诺基亚放弃安卓系统的远见,尽管短期利润受到影响,但要超越,一定要有新的东西;第三个,曝光的第二代小米的设计跟现在的Iphone4或者MOTO有什么大的差异吗?第四个,还没有正式上市发售,最关键的体验我们不得而知,怎么能说超越呢?

综合来看,理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的,我们只能等了。

但排除“超越”这样的概念,小米手机的市场前景还是“美好”的,因为大部分人追求的综合性价比。特别是90后一代,他们希望的是好玩,价格适当便宜一点,像魅族手机。

目标不是Iphone,是类似魅族的对象。说实在的,在设计、做工和屏幕的触感上,市场上真的没有能跟Iphone相比的,包括HTC、MOTO、三星等。但是不是就不能做了?未必,只要不去比较,其他手机也很不错,况且,成为“街机”的Iphone,也让使用者觉得掉价,不爽。魅族做得好,是因为定位和宣传,完全是切合目标消费群的,他们的需求不是最好的设计、最贵的价格,、而是综合性价比;是时尚而且是“快时尚”的需求,变化很快,不断要进行革新。

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推动销售和销售的预期。在这方面,小米的运作应该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其营销团队大多来自互联网行业。

接下来的一定是平台、系统和体验的胜利,要做大,做强,做成国产只能手机(不要现在就要超越苹果)的NO.1,平台、系统和体验,特别是顾客的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否则,没有回头客。

之所以听到“要做世界第一”这样的话语很不爽,那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口号的国度里,什么齐抓共管,群策群力、XX靠大家、大干XX天、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等,唉,头都大了我们需要激励,但不仅仅是口号,也不是走火入魔和过度膨胀在激励的后面一定是跳起来能够够到的目标的驱动,是我们内心对于自己的产品、公司的认可,更是有某种触动和激发。

其实,在这方面,OPPO手机的反应是慢了很多,OPPO完全可以从传统媒体上转到线上进行传播。而硬件一直是其强项。当然了,智能手机OPPO能不能玩转,就其核心的优势而言,是否有优势,不得而知,只是觉得可惜了。

小米的理想过于宏大,有点不切实际,所以令人反感;但从市场机会看,短期内抢占国内中档市场智能手机的份额是绝对可能的,因为其定位为:发烧级手机玩家,这本身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很强了;而且卖点也非常突出。短期内销量问题不大,但从长远看,核心竞争能力如何?怎么才能维持和加强用户的粘度,还是靠硬件吗?肯定不是,而是要靠系统、平台和体验的三个维度以及整合。

篇7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对于高三的你,不管你曾经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它们似乎只剩下了一个――考上一所令父母和自己都满意的大学。

若干年前的我们,跟你一样,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理想是在来年六月里能交付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在的我们,坐在编辑部里殚精竭虑,理想是为了给辛苦的你送上一本实用的杂志,在考试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有人说,高考是残酷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却说,亲爱的同学,不妨将它当做一次身心的考验吧,经过了泪和汗的洗礼,你的人生也将从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希望在很多年后,当你回想起现在所做的努力,你会欣然一笑―― 一切都是值得的。

篇8

但教育现实如何呢?理想是理想,现实归现实,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是必然的,因为理想的实现预示着更长远理想的设定。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反常教育(非教育)现象比比皆是,教育的神圣意义基本丢失了。

“全面发展教育”不全面。五育以德为首是理想,教育以智为先是现实。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现实的智育就不能不讲求实效。目前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不仅现实与理想脱节,而且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由于智育观念的偏差与智育教学的不当,形成了极不合理的矛盾现象:重智育,又轻视智育;加强智育教学,却又放弃智育水准。对学生成绩考查一向遵循的原则是:形式上德智体三育为主,实质上智育为先。对好学生的界定,名义上是品学兼优,实质上是学识先于品行。而在升学标准上,因一直只采用学科成绩,终于形成众所诟病的独重智育的升学主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直升初中,从此义务教育要求放宽:不补考、不重读、不留级、不退学;智育学科全不及格仍可毕业。从目前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义务教育轻化智育的善意不切实际。实施以来既未消除升学主义,也未扭转社会一般独重智育的老观念,反倒因过分宽松,衍生出两大弊端:一是无论学业成绩多不好,学生不必承担学习的责任,不影响升级升学。二是学校可以升学需要为借口,对部分学生特别加强智育教学(补习),而对另一部分学生的智育水准放弃要求,任其“自生自灭”。这也就是目前学校中“放牛班”和“升学班”并存的原因。现在不少学校按能力编班,编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因材施教,而是为了升学。“升学率”已变成中学的“第一生命”。为了升学率,校长和教师不惜为大约三分之_的升学班“拼命”,甚至擅自改变课表,增加文化课学习的节次。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昧着良心放弃那些升学无望但更需要教育的学生。校长与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如此不合理的教育,对资质优秀的学生未必做到适材适教,而对资质平庸者确实在有教无类的环境下又当了牺牲品。校长们迫于现实无能为力,他们不仅有无力感和失败感,而且有良心不安的愧疚感。

学校为何不能正常教学?校长教师们会提出两点理由:其一,如果正常化教学不补习,怎么应付升学?不补习怎么跟其他补习的学校相比?其二,如果按正常教学,升学率必然降低,学生就会转学,学校减班,校长可能会因“办学不力”而摘掉“乌纱帽”。学校要维持生存,要留住学生,就要求学生家长出面,集资支持教师补习。或在课后(晚上、周末、假期),或借音、体、美等所谓杂课补习,或由教师联合开设家教班收费补习。有些“王牌”教师月收入超过本薪数倍,但其辛苦可知。所谓“上课留一手”,弊病就在于此。平时学校完全是自行其事,但一旦上级来检查,他们只有弄虚作假,则又完全按上级的规定上课,并要学生统一口径:“平时都是如此。”学生接受的是如此不自然、不真实、不合事理、不合人性的教育,他们怎么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教育非正常化,其实也是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评价及其选拔人才的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有关。譬如评价手段单一,即以考试(测验)代替其他形式的评价,考试作为一种评价(选拔)手段,其评价(选拔)的内容基本上是可检测的分析性知识,而对学生的个性、情绪、意志、道德素质等就无能为力了。同时考试的成绩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学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教师的本质工作是“育人”,“教书”(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在现有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在课堂上不把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点,结果就是教材内容教不完,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直接影响教师的各种考评、晋职,等等。所以当把考试的结果作为教育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时,“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会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这种状况下,教师只能是为升学而教,为分数而教。教师教学都忙不过来,“育人”也就无从谈起,人文关怀、民主教育等教育理想更是天方夜谭。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人格并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育人工作失败,教育的本质丢失。

教育的理想是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但现实却是“素质教育叫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并不是教师没有教育理想,而是教育现实――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使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成了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为使教育正常化,回归教育本质,使得教育理想得以实现,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对策。

第一,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现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革考试的内容方式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了解和反思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且还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重视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使教师不断提高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唯一的工作业绩证据的传统做法;以教师“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等等。

第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正常化的起点。学校教育越普及,其相对的教育效果越小。原因是个别差异扩大,部分学生学前的习惯经验不符合学校要求,造成教与学双方都有困难。学校中变成不良少年者,基本上是种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的三段过程。学前父母对子女的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致使子女入学后学业失败,是形成不良少年的潜在原因。

学校班级教学,在团体压力下对起点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所学越多,困难越大,学习生活有苦无乐;教育的善意变成了惩罚,因而逃避学校,仇视教师;不能从教育中受益,不爱学校也不爱家庭的孩子,极易感受社会污染,成为不良少年。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要使家庭教育正常化,必须提升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长教育子女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管教原则:严而不苛,爱而不宠。(2)设计未来:注重孩子能力与品行的发展,创设有益于孩子良性发展的环境,使他有能力自立自主追求未来。(3)配合学校:孩子能否成材,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家长从子女一入学就要积极配合学校,要求随时给予辅导,在教育价值观上力争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达成共识。

第三,加强小学基础教育。

谈到学校教育缺失时,大家都形成这样的错觉,认为小学问题少,中学问题多。事实上,中学的问题多半是小学和学前阶段种下的远因,只是由于中学的升学压力,又加上青春期身心变化,致使问题表面化而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小学消除了升学压力,产生了预期放松心理。加上成绩考查规定过宽,在教学上小学阶段并未按九年一贯构想,未在前六年奠定好初中三年的基础。如小学阶段未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中学后不可能是能读书而又乐读书的好学生。学生在小学时形成的缺憾更难以弥补。因此小学必须制订科学的最低可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小学教育的宗旨,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基本宗旨,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并且还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生的个性、情绪、意志、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真正体现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实现小学教育宗旨。

第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质(专业思想、态度、观念、知识、能力等)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目的的达成,亦即教育理想的实现。因此,必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必须保持业务上的高水准、服务上的高质量,争取公众在业务上对教师专业的高度信赖。因此,既要保证经过严格选拔被认定合格的人员从事教师职业,又要坚持清除不合格的人员,还要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实现教师终身学习。

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维护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要避免“上课留一手”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争取公众在道德上的高度信赖。

营造良好氛围,促使教师成为创新型专业人员。由于学校或社会的原因,教师在教育教学时会感到极为困惑,或者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而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教师还受到既定课程和学校政策的限制,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使教师没法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而是越来越像按部就班的机器人。这种环境极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甚至丧失了教育理想。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氛围,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性地工作,造就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从而有效达到教育目的。

第五,保证教育独立发展。

保证教育独立发展,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坚守教育的独立品格,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独立性。教育就是教育,不能混同于其他社会活动,不能忽而政治化,忽而商品化,忽而又产业化。因此,教育既要和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又要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种政治化或经济化了的教育目的、一种丧失了自身独立性的教育目的、一种与社会需要“合二为一”的教育目的,与一种与社会处于封闭和割离状态的教育目的一样,都不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才来。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现象,一是谁都可以批评教育,一是凡有权势者都可干涉教育。批评教育可以,干涉教育不宜。任何行政官员都可干涉学校行政,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势影响到校长的升迁。教育失却独立自主功能,校长为求生存,怎能不奔走钻营,于是“政治校长”产生。教育事业不能独立的另一原因是,政府为防止流弊而削减了校长的权力。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具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力。然而政府,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仍然干涉学校教师聘任等内部事务,又由于学校编制受制于政府,使得学校想要的人要不来,不想要的人硬塞进来。教育行政机关都不能以身作则,执法而不守法,何以服人?因此,要使教育正常化,必须依法强化中小学校长的法职权威。校长不称职可免其职务,既然任用就应依法赋予其应有的权力,让他在人事上有聘用权,也有奖惩权。加重其权力,也是加重其责任,学校办得成功,荣誉归他所有;学校办得失当,责任也由他负担,从而真正体现校长职权责的统一。

篇9

据了解,由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起的“家电下乡”活动,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进行,预计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对冰箱(冷柜)、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并且由国家对购买试点家电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而补贴的比例将高达所购家电售价的13%。

按说,由国家直接财政补贴实现农民对家电产品的消费,这可是当前的都市人所无法奢求的一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仔细想想这场声势浩大的“家电下乡”活动的背后,是现实和理想的严重脱钩。因为在当前,摆在农民面前的现实是买台冰箱价格在2000元左右,如果以消费一台冰箱价格2000元来计算,政府补贴的部分为260元,农民自身需要负担的为1740元。为了260元的补贴自身消费1740元,试问当前的每户农民年均收入又有几何?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正在呈现拉大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家电下乡”,应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可冀望通过政府补贴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解决扩大内需应该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市场需求,是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的市场行为,在消费水平达到的时候,政府采取适当的贴补政策才可以达到惠农的真正目的,而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就有点拔苗助长的味道了,最终的效果可能也要大打折扣。

还记得当年海尔的张瑞敏因见农民洗地瓜不方便而要求海尔洗衣机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大力开发能洗地瓜的洗衣机,这不能不佩服张瑞敏发现新市场的眼光和开拓新市场的魄力。但结果如何,不用说也清楚,一台也没有卖出去。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100斤地瓜当时价值不过5元钱,而洗100斤地瓜就需要耗费至少4度电,按照每度电0.6元的价格来算,电费就需要2.4元。同时,洗地瓜时机器需要通过自来水来进行换水,水费又是一笔开支,即使用自家的小型自来水供应系统,也要消耗1元钱左右的电费。如此的洗涤成本,试问又有哪个农民能够承担得起?不被消费者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当前的“家电下乡”活动和当年海尔卖能洗地瓜的洗衣机虽说不是一回事,但最终的结果可能不会相距太远。

在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看来,随着近几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城市居民1994年开始普及家电时的水平,农民对购买家电的愿望很强,市场潜力巨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调研数据,现在不少农民家中的电视机,一年下来工作的时间甚至不比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家中电视一周工作时间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民无法承担每天收看电视所耗费的电费。

据了解,有调查数据显示: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等家电产品是农民最想购买的耐用消费品,但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手机等产品普及率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平,落后城市近20年。

篇10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课改不应该是忠实执行课改思想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的科学实验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上而下,而实践自下而上,这需要我们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意识,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方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课改的可持续发展。

一、拥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课改为塑造科研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能胜任新课标教学,我们必须从自我反思、理论提高做起,从而成为一个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纯熟专业技能的科研型教师。我们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建立专业责任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1 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制订自我成长规划,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首先,教师应制订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加以整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其次,应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职学习与培训能使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2 发挥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优势,确定教育研究的重点,重视案例研究。

教师具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的最佳条件。教育科研的实验园地就在课堂,教育研究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进行,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佳科研条件。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3 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教师个人的自主实践与内在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教师具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反思的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自身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4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二、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才能缩小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

在现实中,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相容现象。教学行为表现为形式化追求标新立异。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却被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在探究互动式活动中,探究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简单泛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探究互动式教学法的真谛缺乏研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对教学过程作出通盘设计,表现为教学前无指导、中无引导、后无点评,因此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同时,不少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学生不认真配合活动课教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面对上述状况,我们要正确处理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也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使二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现象: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多元化教学需求与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作探究与总结指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性创新与面向全体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要不断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立足新课标,联系教学实际,用活教材。

三、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