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产培训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产培训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师培训;指标体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0003 文献标志码: A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度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以优化,需要改善教师评价定性评价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的现状,加强对教师培训体系结构特征的研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所包括的内容、特点和功能,无疑将对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式,征求专家学者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通过2轮专家调查,在专家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确定体育教师培训指标体系。
1.2.2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体育教师培训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教师培训程度作出判断,得出最终结论。
1.2.3 数理统计法
让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判。设置的序号是“1”表示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最高;数字“2”表示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第2重要;数字依次增加,表示重要程度递减,并对指标进行赋分,即“1”赋5分,“2”赋4分,“3” 赋3分,逐级递减。根据17位专家评分结果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计算,其计算公式为:W=∑R2i-(∑Ri)2N112K2(N2-N)W为肯德尔和谐系数,K为评分者人数,N为评分的问卷数,R是第i题等级和,最后计算出体育教师培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均值[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指标体系是指系统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的一群指标,或具体指标的集合,它能反映评价对象或评价目标的全部或整体[3]。
研究表明:培训目标在一级指标体系中居于第1位置,具有引领培训方向的作用。分析其原因认为,培训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师培训活动目的和预期成果。从目标的层次来看,目标既可以针对每一个培训阶段来设置,也可以面向整个培训计划来设定。培训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的,培训需求分析明确了被培训者所需提升的能力,使培训工作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精致化方向发展,见表1。
培训内容在一级指标体系中居于第2位,也是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尽量贴近教师的成长需求,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针对性、生成性、整合性和动态性,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内容学有所用。
培训形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它需要依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创新。可以说,随着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普遍开展,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训形式也应逐渐向多层次、多样式方向发展。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必须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人员配备、指导、控制等活动,才能保障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培训考核与评价是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培训质量的监督性指标之一。只有及时地对受训者的培训质量和学习水平作出判断,才能科学地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以培训目标为引导,以培训内容为核心,以培训形式为手段,以培训管理为保障,以培训考核与评价为监督,构成了体育教师培训的一级指标内容体系。
2.2 二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对二级指标结构进行研究是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指标,使各项指标更加具体。对二级指标结构的深入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对一级指标起到促进作用,并为三级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二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呈现出以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为主要手段,以职业道德培训为统领,以半脱产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强化在职培训管理为主体,以能力培训为核心。其中,培训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者的均值排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表2。
远期目标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近期目标则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这2类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研究进一步揭示: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这一结果反映出“德为师之本”,教师的道德水平总是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之上。师德决定教师的工作态度、投入程度,直接关系教育的效度和信度。职业道德则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保障,而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取绝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是构成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教师培训形式包括半脱产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3种类型[5]。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学校扩招力度加大,仅通过脱产培训对教师进行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快速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半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是培训的2种主要形式,也是采用较多的培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今后培训形式发展的方向,而脱产培训则采用得较少。因为各高校扩招后,教师的工作负荷大幅度地增加,教师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但它也是必不少的一种培训形式。
教师培训的管理包括在职培训管理、半脱产培训管理、脱产培训管理3种形式。其中,在职培训管理、半脱产培训管理是管理的2种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而脱产培训管理则采用得较少。因为平时采用脱产培训机会相对不多,所以脱产培训管理使用也相对较少。
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3种方式。其中,在职培训考核与评价、半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是考核与评价2种主要形式,在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而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则采用的较少,但脱产培训考核与评价也是考核与评价形式之一。
2.3 三级指标体系结构特征
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基础上的指标细化,对三级指标的深入研究可以具体把握指标的重要程度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级指标体系结构呈现出如下特征:在培训目标上,形成了以职业道德为引领,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保障;在培训内容上,形成了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职业道德培训的主要内容,以核心知识为主,相关知识为辅,以执教能力为核心,训练能力为重点,科研能力为保障;在培训形式上,形成了以不定期半脱产为主,连续性半脱产为辅,以短期脱产培训为主,长期脱产培训为辅;在培训管理上,形成了以师资管理、课程管理、经费管理为主,教学管理、学员基本情况管理为辅;在培训考核与评价上,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终结性评价为关键,见表3。
研究进一步揭示,培训目标在整个培训指标体系中具有引领作用,而且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包括了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3个指标。其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是以职业道德居于第1位,能力居于第2位,知识排在第3位。分析原因认为,职业道德具有引领作用,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作为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道德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
职业道德培训包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4项指标。其中,爱岗敬业居于第1位,终身学习居于第2位,教书育人居于第3位,为人师表居于第4位,4项指标共同构成了职业道德的培训内容。
知识包括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2项指标。核心知识居于第1位,是指与专业紧密相连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居于第2位,是指与本专业在某方面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核心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相关知识起着补充、促进的作用,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能力包括执教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3项指标。其中:执教能力居于第1位,具有核心作用;训练能力居于第2位,具有关键作用,是能力培训的重点;科研能力居于第3位,具有保障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力培训的3项重要指标。
在职培训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个层次。讲师居于第1位,其次是副教授,再次是教授,最后是讲师。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培训的内容有所差异,其中教授更多是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副教授参加各类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了解学科前沿领域为主的研讨班、培训班。讲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和相关规定进行的教育技术培训。助教参加一些学历升级和单科培训等。总之,依据不同层次教师工作性质,结合每位教师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与安排,使培训工作定期不间断地进行。
半脱产培训包括连续性半脱产和不定期半脱产2项指标。居于第1位的是不定期半脱产,居于第2位的是连续性半脱产方式。不定期半脱产方式是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有可能是一次,也有可能是多次。连续性半脱产是在某一时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与研究。以不定期半脱产为主,连续性半脱产为辅,两者共同构成半脱产培训的2项指标。
脱产培训包括短期脱产培训和长期脱产培训2项指标。短期脱产培训居于第1位,长期脱产培训居于第2位,两者是依据培训时间长短来区别的,在教师培训中往往以短期脱产培训为主,长期脱产培训为辅。其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或教师学历提高的一种重要形式。
篇2
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国家、市级高端培训五年一个周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周期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脱产)培训,合格者授予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016年7月初,笔者曾到重庆某片区就骨干教师培训及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老师们对培训所起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更新了教育观念,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1.随意替换培训对象,影响高端培训质量,公正性受到质疑。某区(县)每年将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名额分配到学校,学校按骨干教师标准和要求上报,但通知培训时每年都有学校临时替换。以某区县近三年国培计划为例,变化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每年都存在临时换人,其中2015年最严重,69个脱产培训对象,临时替换了30个,比例超过40%。临时替换的人员,基础相对较差,跟不上培训的节奏,自己都消化不了,就别指望他回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了。随意换人,浪费了资源,完全失去培训的意义。
2.不少真正的骨干教师与“骨干”无缘,部分不被同行认可者反而成了“骨干”。按文件规定,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都必须参加高端脱产培训,才能授予骨干教师称号。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是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学校、家长都不希望将他们派出去学习。如某区县个别学校为了阻止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曾出现家长联名向学校施压甚至到学校闹事的现象。临时替换的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多属这种情况。真正的骨干教师无机会参加培训,非骨干教师却成了“骨干”,这可能是导致边远区县“难产”名师的一个重要因素。
3.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因无人代课,分配的培训名额常常浪费。义务教育纳入国家级骨干培训要脱产学习3~5个月,原来是采取大四学生顶岗置换,但最近几年大学生都不愿来(忙于找工作),即使有少部分来学校,大多专业不对口,学校还得管吃、管住,反而成了学校的负担。
4.政策不配套,部分优秀教师放弃骨干称号。在临时替换的教师中,有部分是教师自愿放弃的。究其原因,参与脱产培训将会在经济、业绩考核及职称上吃亏。经济上,外出开销大,有些开销报销不了,又不能享受学校的福利;优秀教师平时的教学业绩都比较好,但外出学习后请人代课,学生成绩会下降,影响业绩考核;优秀教师基本都是班主任或教研组长,职称评定时有加分,但外出学习不仅没有加分,还可能因班级学业水平下降、管理滑坡导致扣分,使职称评审受影响。
5.部分区县(或学校)将骨干培训变成“闲人培训”,失去激励作用,引发内部矛盾。参与骨干培训的老师多数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少数鱼目混珠者。某区县因培训人数不足,为了完成分配指标,便将因种种因素而下课的校长派出去学习。或将刚调入(或考进)区县,暂时没有落实学校的老师顶替骨干教师名额出去学习。有的学校将没上课的老师甚至是无责任心、学校难管的“问题教师”派去学习,以换取暂时的清静。这虽然是少数,但负面影响大,严重挫伤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6.负责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的机构不给力,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缓慢。进修校、继教中心是负责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的主要机构,按考核办法,他们每年应抽取三分之一骨干教师的课听,但因种种因素都没有下去听,所以对骨干教师的发展情况心中无数。将骨干教师的考核下放到学校,学校碍于情面容易放水。一些骨干教师平时无准备,一到期末就采取做假的办法应付考核。一些学校紧盯升学率,很少真正重视骨干教师培养,有些学校虽有骨干教师培养方面的计划,但仅是应付检查而已,根本没有行动。
二、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的建议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的是政策不配套,有的属于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属于现实问题(如工学矛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和骨干教师称号的权威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会引发老师们思想上的混乱。为此,特建议如下。
1.政策引领,双向考核,确保质量。政策引领指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系统规划,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骨干教师建设目标分配落实到校。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与在岗教师同等待遇,享受学校一切福利(如教研组长、学校奖励性工资等),学习期间的业绩考核,应以培训机构的考核为准。双向考核指教学成绩与骨干教师建设并重。骨干教师建设包括骨干教师建设方案、方案落实、人选确定(是否公平公正)、效果(以同行评议为主)等。对随意顶替或不派遣人员的学校,年终综合考核时扣分,或给予学校师资建设不过关,同时,通报批评,严重者给予经济处罚并记入校长“不良政绩”。
2.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骨干教师认定制度。如研究制定区(县)《农村优秀教师破格条例》,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骨干教师的认定应以能力、水平为依据。对未能参加骨干教师高端培训,但通过自学等途径,实际能力达到并超过骨干教师水准的教师,不仅应承认,而且还应鼓励。骨干教师认定可从师德、教学水平等级、教育教研能力、示范影响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学水平等级认定,可成立专家考核小组,根据申报者的上课(看录像)、说课、评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定出等级。教育教研能力主要从论文、课题研究、班级管理、学生指导等方面进行认定。示范影响力可从读书笔记、博客日志、讲座、公开课、学术活动、年轻教师培养等方面综合考核。
3.适当扩大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现在好多学校是有编制缺教师),进行一定的师资储备,在派出教师外出培训时,确保各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网络视频教学,让多个班同时听一个老师的课,既解决了缺乏师资的难题,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鼓励师资充足学校的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或支教),帮助薄弱学校走出困境。培训时间尽量放在假期,缩短脱产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率,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淘汰制,即由培训机构评出不合格学员和导师,不合格学员不能授予骨干教师称号,且培训费用自理,不合格导师不得聘为培训教师,并向所在单位反馈。
4.“上挂下联”、整体推进,破除农村骨干教师发展瓶颈。所谓“上挂”,指将区县城区的骨干教师送到主城区优质学校跟踪学习、锻炼,感受氛围,学习经验;将乡村骨干教师送到县城优质学校锻炼学习。“下联”指主城区的骨干教师对口跟踪帮扶区县骨干教师,区县骨干教师对口跟踪帮扶乡村优秀教师(每人联系1~2人)。为了避免走过场应付了事,可制定相应考核措施,采取立体的多元验收,形成配套的奖惩制度。
篇3
机构简介:
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培训部举办的“清华大学领导力系列培训”项目,主要班型有:总裁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经理人领导力再造专题班、女性管理者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经理人领导力脱产班与房地产总裁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等,受到企业家与经理人的广泛欢迎。其中,总裁领导力再造研修班被《经理人》杂志评为了“2005年中国六大推荐管理培训课程”之首!除此之外,企业家“后EMBA”领导力特训营也即将推出。
培训特色:
1.大企业的轮训:现已有山东潍柴动力、新疆伊利特、天山股份、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分批将中高层管理者派送到此来进行学习,轮训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管理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专题循环培训:11个专题课程的循环培训,不仅满足了企业管理者的不同需求,更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推荐课程:
“清华经理人领导力脱产培训班”:因精选工商管理核心课程内容,并融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而被誉为“精品EMBA”。学习期间,入住清华校园,您可以切身感受清华的人文氛围。脱产班自举办以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已经有数百名职业经理人来此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结识朋友。脱产培训班设有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40天、20天各种时段的班型,为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企业家‘后EMBA’领导力特训营”:四大主题课程将让您了解最前沿的国家动态信息,最具价值的国家宏观政策方针;帮您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人文、哲学视角来透视管理之道。本课程特别安排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山东青岛五星级酒店进行授课,三地四校的不同风格必定会为您带来非同寻常的培训感受。
联系方式:
010-62798843
清华大学华业大厦2502A室/100084
清华大学CIMS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简介:
清华大学CIMS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于1987年,是国家863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几年来CIMS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完成了纵向科研项目40多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重大项目有“CIMS实验工程”、“并行工程”、“CIMS应用集成平台”、“虚拟制造”等。指导帮助了40多家企业实施CIMS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中心的科技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项目推荐:
清华大学国家CIMS研究中心将于2006年7月14日-16日在山东青岛举行“大领导力”论坛项目,由来自大领导力领域的著名专家就变革时代权利与影响力、从组织高度提升领导力、企业兴衰与领导智慧、中国优秀企业的领导艺术、儒道法墨与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国企业家战略思维与战略突围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讲授。
培训特色:
21世纪,领导力被视作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的核心因素之一,提升领导力已成为高层管理者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领导力”论坛项目融合了东西方领导智慧、领导艺术以及领导科学的精华内容。
推荐课程:
中国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主讲:郎咸平)
从组织高度提升领导力(主讲:许晓平)
中国优秀企业领导艺术(主讲:梁钧平)
企业兴衰与领导者智慧(主讲:张伟俊)
变革时代的权利与影响力(主讲:叶微微)
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讲:李凯成)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与现代企业管理(主讲:周建波)
参会对象:
各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
联系电话:
010-62670048 62670336
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分析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事关教育事业成败,事关教育质量高低,切不可小觑。当前部分地区初中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专业师资数量少、年龄大,教科研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体现业务培训对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岗位履职能力方面的作用,需要引起各层各级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一、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形势严峻
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分阶段逐步推进和实施。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师资力量出现断档。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原则上应当安排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体育教学中许多内容属于动作传授,对教师自身的体质体能和技巧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学工作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胜任。近年来各地在招录新教师工作中,往往注重招录英语、物理、化学等师资力量较为紧缺的学科教师,对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能够及时搜集面上各学校师资力量相关信息,导致有些地区忽略了体育新师资的招录工作,许多学校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年龄偏大,没有传帮带的青年专业教师,影响了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是专任教师培训成效低下。因为一个地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上,体育专业院校出身的教师只占一定比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三分之一,大量的初中体育教师属于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也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体能体质,但是距离完全胜任体育教学工作还有一定距离。此时各级教育机构应当强化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岗位履职培训,通过定期开展的脱产半脱产培训,弥补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缺陷,从而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许多地区在这一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培训资金还是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没有能够统筹安排,覆盖面窄,深度也不足,影响了体育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日常教研工作流于形式。校内教学研究活动对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大影响,经常性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汲取体育教学改革第一线的经验精华,相互切磋教学经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商讨解决的办法,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有些学校在体育学科教学研讨方面流于形式,完全将体育学科当做了“二等学科”,教学研究计划制定敷衍了事,活动组织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更多时候是读一读教研文章,或者上几节课应付,完全没有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实际效用。
二、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还需要设计到教育管理部门等。笔者认为,推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拓宽专业体育教师的入口。每年教育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每年在制定教师招聘计划的时候,应当均衡各学科的人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各学校的初中教师进行信息搜集,对年龄结构、学校分布等方面建立档案信息,按照合理分布学校人员、合理分布年龄梯度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初中体育教师结构现状方面的规划,分年度推进实施到位,保证缺口较大的学校尽快得到人员补充,边远地区学校优先补充人员,满足体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打通不同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的通道,通过对流形式,在体育教师相对充足的学校派遣部分同志送教下乡,或者开展一定期限的支教活动,在地区层面均衡现有专业体育教师力量,也有助于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加大专任教师培训的力度。面对数量众多在体育教学岗位上工作的非专业出身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他们的岗位培训,通过后续不间断的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素养。首先要充分运用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体育专业技能培训,采取不同学校体育专任教师的轮训工作,一般情况下一学年就可以轮训一遍,每年坚持下去对提升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和本地区师范院校开展联合培训,通过招收脱产培训班的方式,合理安排好现任课务,制定相关补助标准,鼓励这些体育教师参加脱产培训活动,到专业院校的体育系进修充电。另外,还应当发挥城市重点初中的示范带动效应,可以分批安排一些薄弱学校的专任体育教师跟班学习,以教师交流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活动。
三是要强化校内教研活动的功能。校内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可以让广大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具有计划性,讲究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要制定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的时间与主题都要明确下来,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要求以及本校体育教学实际,保证确定的教学研究方向内容具有实用性。其次要精心准备,无论是搜集网络中的教学经验信息,还是需要教师开设观摩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还要进行沟通交流,在教研活动中要倡导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是各级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研究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雇员流失;人力资源成本;离职成本
【Abstract】Nowadays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ersonnel’s flowing is active. The flowing is not only inflow but also outflow. Personnel’s outflow is an uncertain influ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point of view of organization means tha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rospective yield from the investment is losing.
【Key words】Loss of employee; Cos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of demission
在当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人员的流动是相当活跃的。特别是随着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种人员的流动也更加的频繁。这种流动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保持活力,人员的流动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流动既有人员的流进也有人员的流出。流进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是能够预见的。而人员的流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雇员流失,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组织不能预见和控制的。它对组织的影响也是难以预料的。特别是许多影响是要经过一段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的。由此看来,了解和掌握雇员流动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助于组织和个人在做流动决定时更加理智。同时对于任何一个组织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因而常常要针对不同的人员流动情况具体分析其利弊,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雇员流失的类型
雇员流失指的是一个从组织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作为组织成员的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自愿流失(如辞职、自动离职等)、非自愿流失(如解雇、裁员等)和自然流失(如退休、因伤病丧失劳动能力、死亡等)。
雇员流失分类情况如图所示。
对于自然流失,由于其发生多数属于自然或意外因素所至,对组织的影响具有偶然性。非自愿流失是由于组织因素所至,对雇员、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是可预测和控制的。而雇员的自愿流失不论对社会、组织还是流失者本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是个人动机或行为的具体体现,而且通过个人的动机或行为过程间接地反映出组织内部或外部因素对其个人行为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反过来对社会、组织及个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后果。我们应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雇员自愿流失的研究上。
二、雇员流失相关成本的测算
雇员流失实际上是组织人力资本的流失,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雇员的流失就意味着组织在该雇员身上的全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失。因此,对组织来说雇员流失的成本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应将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投资都计算为雇员流失的成本,而不仅仅是计算雇员流失本身的成本。
世界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弗莱姆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项目:①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②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③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④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以上几个方面的成本,在发生雇员流失的时候,都应该计算在流失的损失之内。因为一旦流失发生,组织一般都需要马上招聘新的雇员来填补职位空缺,所有这些投资就需要重新进行。也有个别成本应该除外,如退休保障方面的开支。
㈠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也称为初始成本。是组织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引致的开支。弗莱姆霍尔茨推出了测算初始成本的模型。
由上述测算模型可以知道,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包括在招聘、筛选以及录用和安置过程中的所有费用。
㈡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组织为了提高雇员的生产技术能力,为了增加组织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包括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培训成本。
1、在职培训成本
在职培训是组织为了使雇员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的不脱离岗位的培训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接受培训和进行培训的雇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接受培训者由于不熟练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因培训而发生的材料消耗费等。
2、脱产培训成本
脱产培训是组织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管理者或者专门的技术人员,让雇员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或长期培训而发生的成本。这种培训可在组织内部进行,也可以在组织以外进行。在组织外部进行的脱产培训成本,包括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被培训者的工资和福利费、差旅费、资料费等。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脱产培训成本,包括培训所需要聘请的教师或者专家的工资和福利费用、被培训者的工资和福利,组织设置培训机构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㈢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1、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雇员的工资、各类津贴、劳动保护费用、各种福利费用(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以及年终劳动分红。
2、奖励成本是组织为了激励雇员,对其超额劳动或其它特殊贡献所支付的各类奖金,例如超产奖励,革新奖励等。
3、调剂成本是组织为了对人力资源进行“维修”和“加固”而开支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调剂雇员的工作节奏、稳定雇员的精神状态而支出的费用。例如雇员的疗养费用,文体活动的费用、业余社会团体活动的费用、定期休假的费用等。
㈣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组织为了保障人力资源在短期和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的生存权利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生育保障、补充保险等。这些费用常常以社会保险、集体保险和各类基金等形式出现。
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雇员离开组织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所构成。又因雇员的非自愿流失和自愿流失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1、雇员非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
⑴非自愿流失的直接成本分析
①准备与通知成本
组织在决定解雇员工的时候首先需确定解雇的理由。主要是根据正常情况下雇员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绩效进行考评,确定出绩效考评处于末位的雇员,予以淘汰,由此过程产生了准备与通知成本。其准备与通知成本为:
准备成本=准备过程中所需时间(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时间+拟订所需解雇人员时间+拟订由谁来执行的时间)×相关人员的平均工资率×相关人员数
通知成本=(通知每位被解雇者所需要的时间×被解雇者人数)×实施通知的人员平均工资率×实施通知的人员
有的企业出于人道的做法,对绩效考评处于末位的雇员并不是直接予以淘汰。而是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技能。此时的准备与通知成本还应该包括该岗位培训的时间里,参加此训练的雇员的工资,培训这些雇员的相关人员的工资,以及开展培训的场地费,培训设施、用品的费用等。
②面谈成本
解雇面谈是使雇员得知自己已经被解雇这一事实的谈话,这一过程非常的重要。为避免遭解雇的雇员有可能的过激的反应,面谈一般是要求由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来进行,所以,它也是不能被忽视的解雇成本。具体为:
面谈成本=每人面谈所需时间×面谈双方工资率×(管理人员平均工资+被解雇员工平均工资)×解雇人数
③经济补偿的费用
经济补偿是组织在雇员无过错的情况下实施裁员活动时,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最主要的就是支付给雇员的经济补偿金。其数额的多少已由国家相关政策所规定。
⑵非自愿流失的间接成本分析
①雇员重置的成本
有的组织在解雇了雇员以后需重新配置新雇员接替其工作,此时就将产生雇员的重置成本,具体可按照上述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进行核算。
②心理和安全的风险
雇员在被解雇后,心理上总会受到相应的冲击,极易对组织产生敌意。此时就会带走组织的管理、技术、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或到组织的竞争对手处重新工作,从而对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心理和安全方面易产生的成本主要有雇员离职前的消极态度致使工作效率降低而产生的业绩成本,掌握组织技术、商业秘密的雇员离职而产生的保密成本、被解雇的雇员到组织的竞争对手处重新工作时产生的竞争成本以及不当解雇引起雇员强烈不满而产生的安全防范的成本等。
③法律诉讼的风险
雇员在被解雇后很容易与组织发生劳动争议。组织在应对法律诉讼时也将产生相应的成本。
④组织形象带来的损失
非自愿流失的雇员在离开组织后,或多或少都对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满,同时又少了组织的约束,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损害组织的形象和声望。特别是处于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损害将很快被传播和放大,从而对组织的经营和业务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2、雇员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
雇员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与雇员非自愿流失的离职成本不同之处在于不再计算准备与通知费用,多数情况下组织不再支付经济补偿和产生相关的培训费用。其它的成本核算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雇员流失将会给一个组织带来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一系列不可估计的间接成本的损失。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在雇员身上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这种投资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丧失,雇员流失还可能给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不小影响,因此雇员的流失对组织、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不少组织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在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雇员流失。当然,雇员流失带来的损失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雇员的流动对社会、组织和个人也会带来收益。可计算的有:工资成本的减少;管理控制成本的降低;培训开发成本的减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总之,我们对于雇员流失的影响应采取综合评判的态度。如果雇员的流失成本小于组织因流失所得到的收益时,这种雇员的流失就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篇6
根据省人口计生委《2014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中关于加强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市人口计生委关于2014年实施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化网络畅通的工作目标,为了搞好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网络“村村通”工程的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化网络不断向基层延伸,实现一个全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在新的环境中实施新的人口战略研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进人口统筹管理,建立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全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可靠、更为全面的人口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让“便民服务”更加贴近广大育龄群众。
二、实施细则
1、人员条件:
⑴村级人口信息化网络原则上由村级计生专干负责操作、使用,因此,村级计生专干必须符合“区聘、乡管、村用”的基本条件,高中及以上学历,能独立完成村级计生工作及《综合平台》的应用,并通过计算机培训课程,考试合格。
⑵村级计生专干如果不具备操作人口信息网络能力的,可以明确村级计生信息员或大学生村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但是,乡镇党委、政府必须以党委政府文件形式明确,以便落实责任和考核。
⑶乡镇计生服务站在编人员不得兼任村级人口信息网络管理员。
2、硬件条件:
⑴村级人口信息网络必须设立专线,且统一接入村级世代服务室。
⑵村级世代服务室,必须达标二类室以上的标准,要有空调和防盗等设施,不得将村级世代服务室改变用途。
⑶村级信息网络专用设备的购置,由区人口计生委规划统计股统一作出要求。
3、业务培训:
⑴试点村(居)的计生专干集中到区职教中心培训,培训内容为办公自动化应用,并统一参加考试,确保合格。
⑵其他村(居)的计生专干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培训(建议与乡镇中学协调,进行脱产培训,培训内容为办公自动化应用),并在培训后由区人口计生委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由区人口计生委颁发合格证。
三、实施步骤
1、试点运行阶段(2014年3月31日前)
⑴各乡镇自荐最优秀的计生专干2人,共计54人,经区人口计生委审核后,择优选取其中30人做为试点人员。
⑵在3月中旬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⑶在3月下旬对试点村居的硬件环境进行改造投入,完成试点工作。
2、人员选配阶段(2014年5月底前)
各乡镇要按照村居计生专干配备的要求,在5月底前将不符合条件的村级计生专干调整到位。
3、全面推开阶段(2014年8月30日前)
各乡镇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从人员、设备、培训等方面,在本乡镇全面实施。
4、考核验收阶段(2014年10月30日前)
各乡镇在全部实施到位后,向区人口计生委提出验收申请,区人口计生委组织专人到申请验收的乡镇逐村进行考核,并以乡镇为单位出具验收报告,以便奖惩兑现。
四、考评奖惩
1、考核等级。
⑴优秀。
符合下列各项条件全部要求的,定为优秀。
人员:专职计生专干,必须符合村级计生专干“区聘、乡管、村用”的条件,各人都能独立完成《综合信息平台》的操作;
设备:网络,村级接入互联网或区人口计生委VPN专网,不欠费,不停机;新配置的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齐全;
培训:参加区级或乡级组织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脱产培训,并考试合格。
硬件:村居世代服务室达到一类室标准。
⑵合格。
符合下列各项条件全部要求的,定为合格。
人员:计生专干年龄在50周岁以下,学历在初中以上,在他人协助下能够完成村级计生工作和《综合信息平台》的操作(协助人员指村居计生信息员、大学生村官);
设备:网络,村级接入互联网或区人口计生委VPN专网,不欠费,不停机;新配置的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齐全;
培训:参加区级或乡级组织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脱产培训,考试基本合格。
硬件:村居世代服务室达到二类室标准。
⑶不合格。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定为不合格:
①村级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会操作《综合信息平台》的;
②村级未接入互联网或区人口计生委VPN专网;
③村级计生专干或信息员未参加区级或乡级组织的培训,也不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力的;
④村级世代服务室未达到二类室标准的。
2、奖惩措施
⑴乡镇在2014年10月30日前完成楚政发文件责任指标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仇桥镇、复兴镇、茭陵乡、宋集乡、顺河镇、季桥镇六个乡镇超额完成任务的,在完成指标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1000元。对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在计生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加5分;对全面完成的乡镇,村居均为“优秀”的,增加奖励金2000元。
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不得评为先进,同时在计生系统综合目标考核中扣5分;未达标且完成率在全区倒数后三名的乡镇,分别扣除年终计生系统综合目标考核奖金3000元、2000元、1000元,并分别扣除综合目标考核分10分、7分、5分。
⑵若上级有配套资金,或以奖代补资金,优先奖励或补助达到“优秀”的村居。对“不合格”的村居,一律不予奖励或补助。
五、实施要求
1、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村村能”工程的建设,是2014年度全省、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也是我区提高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水平、提高人口统计信息准确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各乡镇要务必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此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完成市、区下达的建设指标任务。
2、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各乡镇要在本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可行的、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实施计划,并将实施计划以乡镇党委、政府的文件形式,于3月15日前报区人口计生委规统股。
篇7
一、 我做了什么?
我坚持每天都阅读《教育技术手册》,力图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如遇到不明之处,还常常上网查阅其它补充资料;我认真思考每一个案例,除了必修之外的我都认真阅读和思考;我学会了通过平台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我还学会了制作思维导图、网页制作、开博客、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评价量表等等。一路走来我的收获不少。
二、 收获和感想
1、系统的学习了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目标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一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一面以系统的理论来对照自己的实际,发现了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进行学习目标的描述时,有时未能从三维目标来全面的描述获描述时用词不够规范;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常常流于感觉,未能用科学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等来深入了解学习者从而更好的选择教学策略。信息化资源的准备基本囊括了所有途径和方法,很值得日后运用。
总之,这次学习帮助我解答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问和困惑,有了理论的指导,今后工作的思路会更开阔。
2、提升了教育技术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思维导图之后,我觉得在语文方面大有作为,如采用思维导图总览全文、采用观点导图来解决问题、采用拓展导图迁移知识等,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大有可为。
学习了主题网页的制作,启发我可以将做好的网页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评价量规的作用将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和科学的评价学生,促进其个性发展,以评促学。
3. 网络学习的方式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观念。
这次网络学习的全新体验,使我认识到,网络的支持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即便没有时间脱产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导师的启发下,同学的讨论间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
四、 建议
1. 学习结束后依然可以登陆这个平台,关注其他学生的发展。
篇8
【关键词】银行 员工素质 对策
一、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员工素质现状
(一)从员工基本素质看,主要存在“四不”的问题
1.队伍活力不强,年龄结构老化
自1996年以来,基层人民银行人员只出不进,已有近10年没有进新人,部分有才华的人通过考研、调出等途径纷纷离开基层人民银行,现有职工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不理想,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2.科班出身不多,专业人才稀缺
基层人民银行员工科班出生不多,经济金融、统计、会计等专业人才更是稀缺,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人民银行职能的发挥,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的需要。
3.学历教育不实,素质提高缓慢
许多员工通过在职学习获得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文凭,并学到了新知识;但其中仍有一些人学无成效,仅仅拿到了一张文凭。
4.人员流动不活,新鲜血液缺少
有些员工在一个部门工作经历过长,有轮岗的必要,但由于其专业技能单一,不能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放到重要岗位,未能做出大范围员工轮岗,致使轮岗工作推进迟缓。
(二)从教育培训来看,主要存在“四缺”的问题
1.缺乏综合培训,知识更新滞缓
银监分设前,由于金融监管工作一直是基层人民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上级行的培训重点集中于监管业务,而对其他部门的人员业务培训甚少,选派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进行脱产培训就更少。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各种新知识、新业务迅速发展,虽然每年上级银行有计划组织部分县支行员工进行集中业务培训,但因参训人员文化程度和学习力的差异,员工“充电”收效不够明显。
2.缺乏培训规划,基层参与被动
短期培训对基层行业务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缺乏长远规划,综合性、系统性不强,没有起到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自从实行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和全员远程培训以来,基层行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难点:一是多数老职工参加培训和考试积极性不高,也无精力和能力参加;二是部分岗位应知应会要求过严。如保卫人员主要职责是守库押运,要求他们学英语、计算机、会计业务不切合实际;三是部分员工通过前几年的在职学历教育,已拿到本科文凭,按规定没有必要参加考试,任职资格考试参与率下降。
3.缺乏激励机制,岗位自学乏力
在员工收入分配中,仍存在平均分配的现象,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在工资福利上基本无区别,致使员工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岗位自学的积极性不高。
4.缺乏教育经费,培训举步维艰
上级银行对基层行的教育经费有限,仅有的经费远远不够使用,对职工学历教育的奖励费用难以得到落实。同时,部分基层银行即使有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员进行集中培训的意向,但受经费制约,此举也难以实施。
二、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员工素质的对策
(一)立足岗位培训,促进人人成才
当前应摒弃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片面认识,确定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基层人民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条件,结合岗位任职资格考试,采取各种有效培训措施,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对各个专业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使员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二)加强素质培训,提高履职水平
在培训原则上,培训工作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一般行员重点培训综合知识和技能,做到干与学相一致;领导干部培训重点在更新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行员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保证教育培训的必要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落实到位。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聘请高层次人员到基层人民银行集中授课,开拓员工思路与视野,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制订长远规划,有步骤地选派优秀员工脱产学习,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开发培训系统,加强网络教育
建议上级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现有的远程培训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在远程培训网络平台上实施教育培训,突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课程开发要结合岗位培训需求,以创建通用的课件、网上学习与考试平台为重点,开发课件制作、网上学习和考试服务等功能,构筑全新的网上教育培训体系,为员工技能培训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和优质高效的培训服务。
(四)创新人事制度,体现按劳取酬
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收入”的“三铁”模式,创造出能激励员工积极拼搏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改“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员工忧患意识,根据员工岗位等级、承担风险和责任大小、员工技能和业绩多寡,确定员工收入,实行员工等级管理,拉开分配档次,实行同工同酬、按劳取酬,进一步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完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
一是在全员远程培训中,科学设置科目。二是在用人机制上,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去建功立业;三是在奖惩方面要做到奖罚分明。
(六)加快人员流动,提高生机活力
篇9
关键词:电力抢修;事故应急;技能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浙江温州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工程师;陈建胜(197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3-02
温州地处沿海、浙江的最南部,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较大、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其他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需要社会多部门、多环节、多途径的方式通力配合。[1]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责任央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突显“人民电力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队”)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救援现场提供照明和动力,辅助现场救援行动,拿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电力设备抢修、伤员抢救、道路排故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的分类
电力应急技能是电力从业人员的一种特种技能。[2]当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电力从业人员能够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事件。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分为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应急理论、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日常应急常识;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包括卫生急救(如止血、骨折、简易担架制作等)、个人保护用具(绳索使用、登山设备使用等)、GPS使用、营地搭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培训,提高个人在灾害来临时自救、互救技能;特殊知识技能主要通过户外攀爬、水上救援、野外生存、特殊技能驾驶、应急通信等设备使用,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灾害配置的应急装备,在灾害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等实际研究掌握其他应急技能。
二、温州地区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近十年来电网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和应急救灾经验总结,建设高水平应急救援队伍是温州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结合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每个地区公司都要成立一支应急救援分队。温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该队伍由输变配、高压修试、通信、生产、安全等专业骨干力量和本企业内训师组成,所有成员为非脱产性质,不单独设置机构。队员从生产一线的员工到管理层,从配网到主网,从线路设计到调度通信,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几乎包含了我局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上,温州供电公司下决心完善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组建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应急技能上也过硬的队伍,提高应急能力。
1.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温州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在市区原东屿电厂 。基地的总体规划思想是合理利用厂内设施,分部整改。基地依托厂内厨房、餐厅、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卫生间、会议室、休息间等基本设施,具备了进行应急培训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培训项目设置,充分利用厂内设施特点,已初步形成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场地、高空心里及攀爬训练场地、消防训练场地、照明灯具训练场地、配网作业训练场地、水上训练、户内体能训练等场地,建立了满足培训科目要求的硬件设施。
2.应急培训设备的选配
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在事件中野外生存、后勤保障、运输需求、通信侦查等关键环节,培训设备选配精良。在个人装备中备有睡袋、快速食品、保暖壶、GPS、登山用具等保障个人安全及开展救援的个人工具;专门针对温州多河流、多水灾的特点,配备了橡皮艇等运输设备,同时配备了能建立多方位的电源及照明系统的设施。装备标准化定置,统一管理,战时应急,平时培训,综合使用。今后,应急培训基地不但要继续搜索配置适用的先进设备,还要将现有设备集成化,形成后勤、运输、指挥、通信、电力技能等一体化,能够应付各类事故灾害。平时作为培训作业,突发事件时能够直接运输至指定区域,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克服因设备、物质临时集结凌乱、不齐备、不能用的缺点。
3.培训质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应急队员多数是一人一岗,短时间内别人代替不了,同时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正规阶段培训时间长达10天,所以工学矛盾突出,在一线工作很难经常性安排长时间连续脱产培训。对此应急救援队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非脱产培训代替脱产培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固定安排周二、周四、周日下午三个时间作为训练时间。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队员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时间不够,知识点接受有困难,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连续积累,以致到了学习结束时间还没掌握全部课程知识点。怎样做到既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又提高培训效果?应急救援队所定制的方式是培训宽松、考核严格,对于已经掌握的技能,队员们可选择性参与或可自学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考核。这样既减轻了队员的负担又让队员进行有目的地学习。
在如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个难题上,应急救援队认为管理规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也是培训整体水平的体现,包括对内训师的管理、教学教材的管理、培训学员的管理等。培训师资上设置AB岗,无缝衔接专人负责;利用电话、微信等新方式实时在线讨论、解决疑惑。教材采用与应急基本理论、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保留队员变动的可能性,队员3年服役期,中途可申请退役。同时适当将队员在应急救援培训、活动中的成绩纳入职工业绩考核,列入干部选拔的参考依据。
4.培训项目开展
应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等科目培训,其中包括应急理论6项、基本技能17项、专业技能8项、电力专业26项等,切实从提升实战和应急能力出发。队伍每年编制和下达年度、季度训练计划,重点培训队员体能、临时供电设施架设能力、应急供电技能、野外机动能力以及灾害现场人员自救互救能力等。结合温州地域自然环境,应急救援队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分别在汛期、雨雪灾害到来之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培训24000余人次,考核150余次,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演练拉练,取得良好的演练效果:
(1)形成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
(2)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队员的身体素质日趋强健;制订身体质量指数(BMI)、1000米跑、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合格标准,促进队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上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3)队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作为一支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依靠完善的培训才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顺利完成应急救援和训练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和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将应急救援队各项工作(日常训练、学习培训、测试考核、演练演习、应急救援等)量化,极大提升了队伍的纪律和活力。
三、2011年以来温州电力应急救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23日,应急救援队在时任队长吴哲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与“723”动车事故救援,为事故现场提供应急照明,为受伤群众点亮生命之光,打响了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战。
2012年8月8日至10日,应急救援队赶赴宁波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应急抢修队伍累计修复涉及11个村的16个台区、立杆44基、整杆110基、拆除导线31档、安装和重新固定拉线33处、处理表计箱、表后线等78处。救援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10千伏鹤浦405线路抢修现场亲切慰问正在抢修的温州电力一线员工,肯定温州电力抢修人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2012年8月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一家庭作坊发生爆炸,现场两间房子已全部被炸为废墟。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出动,为搜救伤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救援队作为第一批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为伤员的及时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浙江省电力公司与福建省电力公司在国网公司范围内率先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签署《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协调联动协议》,并开展闽浙公司应急救援基干分队联合演练。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代表省公司驰援福建,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013年4~9月间,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相继举办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检验各地区应急培训成果。在4月进行的省公司培训考核期间,我公司应急队员取得7个培训项目中3个第一的好成绩。在7月举行的省公司应急救援基干队伍技术比武中,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10位参赛队员荣获团体第一,2位选手进入个人前三名。9月由3名队员温州队员为主力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013年应急救援基干分队专项技能竞赛”中获得竞赛团体第二名的佳绩。一名选手进入个人前十名。
经历过几次救援工作以及培训考核,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均经受住了考验,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任务,展现了温州电力铁军的形象。这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与电力应急培训是分不开的。但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勤物资准备不足、指挥命令不畅、路途颠簸导致设备损坏、车辆行进掉队等问题。今后培训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对实际灾害环境的模拟,尽最大努力改进及锤炼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在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一套初步成熟的培训体系。今后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将以国家电网公司“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军事化”为管理手段,继续推进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为电力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
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情绪波动,教学质量不稳。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第二,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
第三,学缘单一,创新能力缺乏。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重研轻教,发展空间受限。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
二、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第二,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
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培训需求分析
第一,高校组织需求分析。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第二,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分析。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第三,个人需求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职前教育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
第二,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
第三,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了解当前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
第四,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
(三)培训的组织及实施
第一,培训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第二,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第三,培训计划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
(四)培训的管理与评估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封栩琛.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晓.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