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范文

时间:2023-04-03 23:1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篇1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共305篇,

2、它产生的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五百余年间。经春秋后期孔子审订、整理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被后世儒家尊为经典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篇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型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深入品评

首先,《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它们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次,《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名篇选读

黍 离

彼黍离离①,

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摇摇:心神不安。 ⑤噎(yE):气逆不顺。

【点评】

《黍离》一诗,是哀伤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庙宫室尽变为禾黍,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

全诗三章,只换了六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第四句“摇”“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怆,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地难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间废址,通过这样重叠的诗句,反复吟唱,一往情深,苍凉的歌声在天地之间低徊无限,是何等的凄怆动人。

此诗历代相传,影响很大。后人怀古往往沿袭其音调。如姜夔之作《扬州慢》便是看到“荠麦弥望”“以为有《黍离》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以“田”“墓”对照的方式,也当溯源于此。

探究空间

1.《诗经》中很多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看看还有哪些?

2.《诗经》的精华来自于民歌,“一咏三叹”的章法,赋、比、兴的手法在现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宝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便是“兴”和“比”的结合使用。同学们可以找自己家乡的民歌跟《诗经》做一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可读书目

王秀梅 王国轩《诗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中华书局,2011年。

周振甫 《诗经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

金性尧《闲坐说诗经》,中华书局,2004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篇4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一之月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豳风。七月》)、“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魏风。伐檀》)等诗句就反映了《诗经》时代狩猎行业已经普遍存在了。而“萋兮斐兮,成是具锦。”(《小雅。巷伯》)、“绿兮丝兮,女所治兮。”(《邶风。绿衣》)则又给人们提供了纺织行业历史悠久的资料佐证。除《诗三百》之外,宋代梅尧臣《织妇》“织妇手不停,心与日月速。谁知公侯家,赐帛堆满屋。”、于演《里中女》“吾闻桑中女,不识华堂阴。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也反映了中国的纺织行业。

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祖先很早发明养蚕有关。《诗经》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召南。采蘩》)就是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它所反映的养蚕行业在后来的诗人笔下也出现过许多次,如:明代诗人高启《养蚕词》“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二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清人朱奕曾《蚕妇谣》“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养蚕是为了缫丝,缫出来的丝除了极少一部分留做己用,更多则是被养蚕人卖掉。宋代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缫丝行》“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清朝董恂《卖丝》“初生小满梅正黄,市头丝市咸开张”就很好的说明了丝市行业的普遍性。

众所周知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茶之盛世,专门从事产业经营的茶商也便应运而生了。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及王建《寄汴州令孤相公》中“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等诗句,都反映了茶行的情况。唐代的诗鬼李长吉《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以及早于他的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则又直接说明了玉石行的存在。从李贺的另一首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我们则可以直接看出文房用具行的存在及其生产情况。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而宋代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二者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说到了卖花这个行业。

篇5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的诗歌,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常常采用一种复叠的手法,即诗歌的章与章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对应的地方更换几个词而已,这种手法就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一、营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使欣赏者感到回味无穷。营造意境的手法有多种,在《诗经》中,一些诗歌正是利用重章叠句这样的形式创造了浓郁的氛围和意境,达到了绝好的效果。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诗歌。全诗3章24句,只更换了几个字词,作者反复吟咏,表达了对“伊人”的执着深情及不可求得的怅然情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苍凉幽渺的画面:深秋的清晨,茫茫的河边摇曳着茂密的芦苇,天气寒冷,露水在芦苇叶上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这是诗人在河边所见景物,也为主人公抒发内心的情怀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空间。紧接着诗歌指出“伊人”在水的另一方,任凭诗人如何上下求索,但“伊人”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二、三两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只在章节中变换了几个词语,进一步宣泄其惆怅之情。因此,《蒹葭》所描绘的景和所抒发的情是相谐相生的,全诗通过这样复叠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凄婉,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

二、深化诗歌的主旨

《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和意境,同时可以利用这种复叠的形式,反复歌咏,突出诗歌的主题。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是一首控诉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诗歌,全诗共三章,诗人在每章开头就把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比作贪婪肆虐的大老鼠,并愤怒地大声申斥。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传达出劳动者对奴隶主贵族的憎恨,并热情的歌颂了他们向往的理想乐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加深了诗歌主题思想的发挥。

三、加强诗歌的抒情性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走向,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结构短小的抒情之作,这些歌曲多表达人们日常的情感,这些情感或快乐或悲愁或愤怒,对吟唱者来说,有时往往情不能自已,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由此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三章诗的内容基本相同,只变换了六个字。这是一首深情的恋歌,一位男子怀念正在采葛的情人。有情人分离,哪怕是短暂的分别,也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相思。虽然只“不见一日”,就仿佛隔了“三月”、“三秋”、“三岁”那么漫长的时间。通过诗人反复咏唱,他心中缠绵尽致的相思之情也层层加深。这种相思之情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得到充分展现,必定也能深深打动读者。

四、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诗经》本身是一部音乐歌集,它的作品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尽管它原先的乐谱已经失传,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中体会到《诗经》的音乐特点,即韵律和节奏。如《周南・》:

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这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三章诗歌采用重叠的形式,选用简洁明净的语言,特别是“采”、“有”、“掇”、“捋”、“”、“”这六个动词,传神地刻画出妇女们采集时从少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却没有雕饰的痕迹,相反这几个字自成音韵,再加上贯穿诗歌始终的两个叠字“采采”,使诗歌充满了音乐美和节奏感,成功地渲染出轻快的劳动气氛和劳动者愉悦的心情。再如《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诗写一群采桑女在劳动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情景。两章间变换的八个字,但每句诗歌之后都使用了语气词“兮”,既表现出一种悠闲轻快的情调,这正和诗歌内容非常吻合,同时,“兮”字在每句诗歌相同的地方出现,又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这种袅袅的韵律正体现了《诗经》的音乐性。

篇6

关键词:兄弟;宗族;杜;常棣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25-01

《杜》收录于《国风》,诗篇表达出“无兄弟”的伤感,在社会关系中“他人”与“兄弟”的地位不可等量齐观。《常棣》收录于《小雅》,毛序认为,(周文公)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方玉润认为良朋、妻孥未曾无助于己,然终不若兄弟之情深而相爱也,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笔者将通过《杜》《常棣》探讨上古时期的兄弟和宗族观念。

一、兄弟宗族与朋友

《常棣》从正面论证了兄弟、宗族的强大对个人的帮助。(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属于生死主题。丧葬之礼在上古时代倍受重视,而操办丧礼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宗亲。(2)“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属于荣显主题。荣显最基本的是兼济兄弟以及宗亲,这也需借助兄弟、宗亲甚至政治联姻。(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属于困境主题。《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寿争死之事,是患难而见兄弟情的典范。(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属于防御主题。内部即使有矛盾,外敌当前,就可同仇敌忾。(5)“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属于繁衍主题。家族强大,弱小的女性和孩子才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上文的分析,从生死、荣显、困境、防御、繁衍看,需要依靠兄弟、宗族的力量,这就凸显了兄弟宗族的重要性。

再来谈朋友的作用。(1)“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每有良朋,也无戎”,当遇到困难,朋友作为宗族之外最亲近的人,表达同情而不是行动。(2)“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属于享乐主题。社会安宁,朋友的享乐作用就体现出来。生死、荣显等责任由先天的血缘关系决定;而承担其享乐作用的朋友则是因兴趣后天产生,不承担兄弟宗族的责任。生死、荣显等主题远远大于享乐主题,故兄弟及宗族的地位凌驾于朋友之上, “天下之人,莫如兄弟”。

《杜》反面论证了兄弟及宗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人如果离开了兄弟宗族就是孤立的个体;无血缘关系的人不会施以援手。

“不如我同父”的“父”,朱熹《诗集传》云,同父,兄弟也。“不如我同姓”的“姓”,马瑞辰《通释》:“同姓,概谓同母生者。”此处提到的“兄弟”符合两个条件:“同父”“同姓”。上古时期的婚姻制度非一夫一妻制,将“同父同姓”的兄弟作为特例研究很有必要。

二、同父异母与同父同姓

据毛序:“《二子乘舟》,思、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首先,寿没有站在生母宣姜和“同父同姓”的兄弟朔一边,而去给“同父异母”的急子报信,这是基于宗族利益的考虑。急子与寿是“同父异母”的关系,但是共同代表了父姓宗族的利益,而与寿“同父同姓”的兄弟朔和生母宣姜则代表了母系宗族的利益。以婚姻关系确定的宗族归属不稳定,外来者(女方)往往不把个人利益和男方宗族利益结合在一起,并且为在男方的宗族关系中保障个体利益,往往凭借幼子打击非血缘关系继子。

在宗族利益至上的情况下,“同父同姓”兄弟会背离,反而亲近“同父异母”兄弟;因婚姻结成的宗族关系,“同父同姓”兄弟和“同父异母”关系往往受个人利益(母方)和宗族利益(父方)的影响。

关于《常棣》,上文有一个遗留问题,“管蔡失道”。《史记》提到“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管叔鲜……次曰蔡叔度……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

管叔鲜与蔡叔度是同父同姓之关系,分封管、蔡,为防止殷商遗民作乱,以稳定周室,而结果却是兄弟相残,宗族失和。故当外部矛盾减退时,内部矛盾开始滋长,即使是“同父同姓”的兄弟也不可避免。

三、结语

上古社会,人依附着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发展,反之,则是踽踽独行,无依无靠。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宗族的利益与个体密切相关;当外部矛盾减弱,内部矛盾显著。宗族内部往往有利益之争,涉及外来女眷、“同父同姓”“同父异母”等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7页.

[2]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8页.

篇7

关键词:《诗经》 《诗品》 “思深而意远” 开山鼻祖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71-01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问世的。到了汉代,产生了“乐府”形式的诗歌,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到了魏晋六朝时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到了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许多新体诗。从诗歌的发展变化来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作品都是作者文体心灵,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流露出人们的各种情感。《诗经》中有些是赞颂诗。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诗经》中的徭役诗,表现了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与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钟嵘强调诗歌是体现了人的性灵,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物之感人”,感物起情“。他在《诗品》别强调要抒发“怨”,大多是封建社会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激发出来的对黑暗现实之不满。

二、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表现上必然会要求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纵观的文学史、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追求上,儒、道、禅等各家都在追求一种共同的境界,注重“天人合一”“与道冥一”的自然之美。所谓“自然”,就是真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雕琢,不粉饰。唐代诗人李白更以水中芙蓉为喻,直接打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大旗,写出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许多反映大自然之美的名篇。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李白诗歌的美是各样的,有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游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帧⒂Τ ⒘蹊澹┑热耸人的骏爽刚健风格。这一时期的诗歌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如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

“曹丕的《燕歌行》写出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曹植前期的《白马篇》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了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野田黄雀行》表达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中所表现的对坚持崇高理想、刚正不阿的节操之歌颂,获得了钟嵘“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评价。“建安风骨”集中表现了钟嵘的诗歌创作美学理想。

四、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所谓美感就是指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钟嵘认为运用赋、比、兴的方法,能使诗歌产生令人品味无穷的滋味。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作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篇8

一、激情概述,激发兴趣

翻开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通常会激情概述背景知识,用以激发学生感情,从而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我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设置悬念,逐步引入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以境引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方面的名家高手,在她设计的导语里,有不少是声声意、字字情。而初中课本所选的绝大部分选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充满激情、给人启迪的佳作名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我在设计《荒岛余生》的导语时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我,那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它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上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这个荒岛发展为一个部落,而其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即兴演讲,引人入胜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逢雪霁天晴,这位教师利用当时的天气特点即兴发挥:“同学们,陆陆续续飘洒了一周的雪花终于停止了,看外边,温暖的阳光,晴朗的天气,多美呀。但是,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希望每天都大雪纷飞,每天都寒风凛冽,冰雪永远不要消融。他怎么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样融此情此景加上悬念,让学生为教师的文学素养而倾倒。

篇9

我国的诗和歌是同源的,原始的诗歌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发力一致、减轻疲劳,自然而然地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呼声铿锵有力、和谐顺畅,可以鼓舞劳动,激励人们,这就是原始的“诗歌”。西汉《淮南鸿烈》在“道应训”篇中,翟煎答惠王有这么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凡“歌”皆有词,以表示实在的意思,这种歌词便是“诗”。《诗・大序》开篇即言: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说诗、歌、舞是一体的。“歌”与“诗”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国古代称诗歌,也叫歌诗。

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论。其中的内容,都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对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意谓诗歌和音乐在其初原是合而为一的。继诗经之后是楚辞,楚辞也是以楚声唱的歌。只是宋玉之后,楚辞走上与赋结合不能歌唱的散文之路了。而后是汉乐府,乐府诗是由乐府机关制作、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当然都是歌诗。而后是隋唐燕乐与唐诗绝句的结合,其间“开元以来”的“胡夷里巷之曲”的传入,使词逐渐兴起,宋词都是可以歌唱的“曲子词”。宋词穷,而后元曲兴。可以这么说,古代的诗基本上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古人吟诗和唱诗是同一的。据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远在五帝时代,已有“成钧之学”。“成钧之学”就是音乐教育。春秋之后,虽有官学、私学之分,但是,无论官学、私学,诗歌吟诵成为必修课。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都是可以吟唱的歌,《诗经》中“十五国风”就是当时民间歌谣的总民称,它和后来汉乐府的“街陌歌谣”都是一脉相承的的民歌。继《诗经》之后的《楚辞》文化色彩鲜明,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句式有五言、七言,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在句中或句尾处,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吟唱的旋律和节奏更为丰富。

在古代,“吟”和“唱”基本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诗・周南・关雎序》中说道:“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曰:“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说文解字》曰:“吟,呻也。”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简言之,吟也是一种唱。我国的诗与歌,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无一不是可歌可唱的乐章。

因为诗与歌是同胎同源的,所以诗中含有许多音乐元素,音乐中也含有浓郁的诗意。

音义同构是汉字的特色,也是诗与音乐共生的先天原因。中国诗是用中国方块字写成的,每个方块字的构成形式有其独特之处,音义同构便是一个显著特色。譬如“刚柔、阳阴、欢悲、天地、东西、动静、官民、男女、重轻、安危、外内、宽狭、前后、大小、高低、有无、公私、山谷、粗细、善恶、贤愚、进退、笑哭、爱恨”等等,“刚、阳、欢、天、东、动、官、男、重、安……”这些阳性字的发音,都很阳刚,都是响亮、厚壮的,开口都比较大;相反,“柔、阴、悲、地、西、静、民、女、轻、危……”这些阴性字的发音,都是阴柔的,都是沉钝、拘谨的,开口比较小。由于这种音义同构,诗作通过声音表现的感情极富音乐性。

诗歌中充满了音乐的旋律性,体现了亦诗亦歌的特点。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旋律的统一性表现在调性的一致性上,这个统一性用在诗歌中就体现为“押韵”。“押韵”的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回环往复,极具音乐的韵律感。音乐中的旋律呼应现象,犹如提问与应答。它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互相依附,对立而又统一,从而造成音乐的运动。诗歌到了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发现了汉字的四声,通过一定的规律调整,便会产生一定的音乐性,于是就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这就出现了以平仄为核心的格律诗(即近体诗)。格律诗通过平仄的有机组合,使诗歌的整体都具有了音乐的呼应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整体乐感。所以人们常说,读格律诗就如同歌唱一般。

诗歌中的音节停顿,体现了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节拍、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诗歌也很讲究节拍、节奏。如前分析,诗歌通过平仄和押韵,构成了诗歌的韵律。而韵律则又必须通过节拍、节奏方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诗歌的节拍基本上是两字一拍,剩余的单尾字也为一拍。当然,这是指七言诗而言。如遇四言、五言、六言、杂言等诗,则需另行调节。每个汉字都有四声音调。音调和节拍、节奏的结合,在字词的意义中,显现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这也是音乐的魅力。

唐代是我国诗与歌结合得最好的朝代。正因为如此,诗作之盛、诗人之多也是空前绝后的。唐诗的繁荣,固然得益于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昌盛、思想自由,但是诗和音乐的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不仅都爱好文艺音乐,并大加提倡。”“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倡和吟咏。高宗、武后,更好乐章,常自制新词,编为乐府。中宗时代,君臣赋诗宴乐,更时有所闻。”“到了玄宗,这种风气更盛。”白居易死后,宣宗作诗怀念他,诗中有这么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唐诗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唐代是我国诗与歌结合得最好的朝代。

篇10

邮寄地址: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

邮编:450004

电话:0371-66324936

一、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把相应的字母序号填到括号里。(其中第9、10题为多选题)

1.“赔了夫人又折兵”和哪个小说人物有关?( )

A.周瑜 B.刘备 C.孙策 D.曹操

2.《西游记》中“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柬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描写的是( )

A.孙悟空 B,沙悟净.C.小白龙 D.猪悟能

3.《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西行赴天竺取经,是到现在称为( )的地方去求真经。

A.印尼 B.伊朗 C.印度 D.西洋

4.唐宋古文家中唐朝有两位,宋朝有六位,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唐朝的(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安石 D.苏轼

5.下面四项中,句子、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刘禹锡——唐)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宗宋祖,稍逊”中的“”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B.成语“一鼓作气”和“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左传》和《史记》。

C.《关雎》《曹刿论战》《论语二章》都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表现的正是孟子所称赞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7.出国学医,又改学文:写过小说,又多写杂文;擅长翻译,又致力于出版。他在多个领域努力,是为了寻找最好的疗救国人精神的方式,他是(

A.郭沫若 B.鲁迅 C. D.钱锺书

8.冰心的《繁星·春水》中有( )这篇作品。

A.《谈生命》 B.《纸船》 C.《小橘灯》 D.《寄小读者》

9.下面作品中与怀念童年和故乡无关的是( )

A.《五猖会》 B.《再别康桥》

C.《荷塘月色》 D.《春酒》

10.每年在河南新郑市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有很多台湾人前来,下面诗句中( )能表现他们的情怀:故乡,生命之根。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林冲,绰号“( )”(A.智多星 B.及时雨 C.豹子头),( )(A.误人白虎堂 B.倒拔垂杨柳 C.身陷高唐州),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 )(A.手刃陆虞候 B.血溅鸳鸯楼 C.智取生辰纲),雪夜上梁山,奋起反抗,显英雄本色。

12.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错杀( )(A.杨修B.华佗 C.吕伯奢)一家,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体现了他的奸雄本色;而在(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坂坡之战)中,他赤脚迎接( )(A.诸葛亮 B.许攸 C.庞统),听从对方的建议,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又是英雄所为。

二、判断题。(在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里打√,在错误说法后面的括号里打×)

1.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种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关羽、关胜。( )

2.《论语》作者是孔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

3.武松是《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的七十二地煞之一,他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故事脍炙人口。( )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水浒》中的英雄好汉,都具有不畏、勇于反抗的精神。( )

5.刘禹锡《陋室铭》的“铭”,韩愈《马说》的“说”,诸葛亮《出师表》的“表”,都点明了文章的文体。( )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些句子中都用了典故。( )

7.《孙权劝学》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是说鲁肃学习的进步大。( )

8.《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规劝。( )

9.《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内容是作者对自己在鲁镇咸亨酒店当伙计的回忆。( )

10.《骆驼祥子》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主人公祥子历尽艰难,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

11.张飞勇武过人,在长坂坡之战中,他冲锋陷阵,喝退曹兵,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 )

三、根据有关小说内容。用线把相关内容连起来。

A.街头卖刀 B.勇猛杀虎 C.夺取宝珠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