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1

改革开放,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基层领导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传递一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知识和体系,使得农民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照搬相关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2.2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篇2

占农业总产值的的1.8%;牧业产值1894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3%;

副业产值904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7%;渔业产值29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3%。

2、农作物生产结构情况

××县主栽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版权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总播面积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递增2.2%。

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81.0%,平均单产212.8

斤/亩,200*年三大作物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9.2%,平均单产403.1斤/亩,平均年递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44.3元/亩(农业经营管理总站4

个乡镇上中下农户平均数,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亩生产成本123.9元/亩。200*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85.5:13.5:1,200*年为89.2:9.8:1。

3、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分析

200*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90年不变价,下同),2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平均年递增8.2%。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028元,

从养殖业收入149元,从加工业收入224元,从其它收入89元。200*年从种植业收入1968元,从养殖业收入301元,从加工业收入198元,从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种植业收入平均年递增9.7%,养殖业收入年递增10.6%,加工业收入呈负增长,其它收入年递增3.7

%。

4、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情况

200*年,××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7456.4万元,其中,油脂加工业产值5914万元,占79.3%,淀粉加工业产值509.5万元,占6.8%,其它加工业产值1032.9万元,占13.9%。20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135.5万元,其中,

油脂加工业产值7264.9万元,占71.7%,淀粉加工业产值1702.6万元,占16.8%,其它加工业产值1168.0万元,占11.5%。7年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4.5

%,其中,油脂加工业平均年递增3%,淀粉加工业平均年递增18.8%,其它加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8%。

5、养殖业生产情况

200*年,××县牲畜存栏31.8万头(匹、只),其中:大畜5.6万头,小畜10.

8万只,生猪15.4万口。200*年,全县牲畜存栏76.2万头(只),乡镇部分牲畜存栏60.5万头(匹、只),其中:大畜3.8万头,小畜39.

7万只,生猪17万口。从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栏年递增9.6%,其中:大畜近几年逐年增长态势,小畜年递增20.4%,生猪年递增1.4%。

6、农机具状况

200*年,××县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1342台/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牵引动力机械779台/25275千瓦,呈下降缓升趋势。小型牵引动力机械从200*年的10881台/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台/197976千瓦,台数和动力分别平均年递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农具2971台,配套比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农具1302台,配套比为1:1.67。200*年小型配套农具16453台,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农具46940台,配套比为1:2.53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200*年以来,××县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农田道路建设、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7.

5万亩,累计投资4310万元,80%属农民自己投资。共营造农田防护林1.55万亩,投资194万元,60%为农民投入。共修建农田道路286公里,投资509版权所有

万元,均为农民出义务工完成。从200*年开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万元,绝大部分为农民自己投入。

8、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情况

棚圈建设2001年2400个,投入11万元,200*年3000个,投入14.88万元。

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郓城县农业生产现状,郓城县统计局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相关企业及合作社开展调研,同时,与农业部门、乡镇农业统计人员、村委会干部、部分农户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拟将调研情况加以总结,供参考。

一、当前郓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耕地现状。郓城县耕地153.7万亩,土壤类型单一,只有一个潮土类,由于黄河历次变迁,全县土壤形成了沙、壤、粘三个层次,其中沙壤、中壤、轻壤、粘土所占比例分别为52%:19%:25%:4%;根据土地生产力评价的评级标准,全县宜农土壤只有2~5级4个级别,其中二级地占34.31%,三级地占44.52%,四级地占19.05%,五级地占2.12%。全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蔬菜等。

2、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201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8.73亿元,农业总产值55.37亿元,其中财政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26元。

3、农产品的生产总量。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30.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98万亩,单产每公顷6510公斤、总产107.52万吨;棉花27.37万亩,单产每公顷1260公斤,总产2.29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0.14万亩,单产每公顷4185公斤,总产2.83万吨;蔬菜34.44万亩,单产每公顷44955公斤,总产103.22万吨;其他作物面积10.32万亩。全县大牲畜存栏量5.46万头,猪、羊年末数为132.92万头(只),家禽存养量853.52万只,肉类总产量8.9万吨,禽蛋产量5.52万吨,牛奶产量2322吨。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粮、棉、油和肉、蛋等主要农牧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一些农产品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农业生产在郓城县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郓城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有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0多家,其中运行比较规范的有10多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规范管理不够,运转困难。首先、有些合作社设立时,是以争取资金扶持为目的,发展尚不规范,需进一步培训指导,规范其发展。其次、部分合作社服务内容不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资料缺损严重,生产经营成本难以核算,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经济实力薄弱。目前,绝大部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靠入社社员的少量股金及牵头单位的一些固定资产投入,资产很少。融资时抵押物缺乏,银行贷款出现担保难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所需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以保证。

二、当前制约郓城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农田未达到旱涝保收,一遇大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很大。

2、农民依靠农业增收面临困难。原料型、粗放型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难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率低,农民持续增收难。

3、由于土地调整困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从郓城县来看,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利益的连接机制。

4、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面向农业的倾斜政策,但由于财力不足,农业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许多急于改造的水利工程多年得不到实施。

5、劳动力素质差异造成土地利用率差距明显。直接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产出。虽然近年国家不断加大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农民种粮得到一些补助,去年11月以来粮价也有所上涨,但是农资价格也在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不大,而且难度较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任务艰巨。

6、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各类污染不断频发,都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产能力减弱。

三、进一步加快郓城县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国家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开发方针。以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等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提高现代农业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产业化要求,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农户闯市场、办实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地利用环境。目前,由于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业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实行,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与农业,土地利用率将逐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将得到提升。

3、培养新型农民,探索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养适应市场化的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念,让农民自愿学习现代农业的生产方法、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非常有必要探索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节约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

4、以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发挥扶持引领,促进项目做大做强。采取重点、连续、滚动扶持方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增强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创名优品牌。

(2)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效应。围绕郓城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创名牌,加大扶持名牌力度。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特、新、稀品种作为扶持重点;在发展方向上,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潜在需求量大的产品。加强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销售、技术措施,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体系认证。实施知名品牌宣传战略,真正打造知名品牌。

(3)着力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新时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遵循“民管、民建、民受益”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大力提供科技支撑,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继续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农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转变。坚持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紧密对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提高科普层次。发挥科技示范大户、科技明白人的作用,通过典型效应,加快实用技术的普及;采取科技下乡等形式,加强对农业技术队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篇4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特色产业,地方政策等不尽相同,也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还是比较贫困的,同时贫困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不均衡的农村区域经济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且规模相对城市较小,从中看出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另外,农村区域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也拖了农村经济的后腿。同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均存在内部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即在同一乡镇,几个自然村之间,因为过多原因有着显著的经济差距,且产业特征也极不协调。

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遭遇的问题及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农村区域也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可持续型经济等众多挑战。

2.1农村区域经济整体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总量相对比较低,而在这些农业经济当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来自于农村,而是来自于一些涉及农业的第二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实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有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但是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依然分布在农村区域[1]。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农业产业有着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同时缺少专业化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等特点。同时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连接不够密切,产业链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脱节。另外,在农村因为受到生产力,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济比例依然偏低,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困难。

2.2资金支持有限,人才资源不足。资金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产业水平依然相当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大量资金远远得不到满足。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在城市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所以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没有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支持,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比如,一个农民想要承包水塘,扩大生产经营,但无法贷到足够的钱款,就不能够购买扩大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发展科技就需要各种人才。人才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稀少,人才质量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少,质量差,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更是极为缺乏,这极大限制了农村获得高质量人才的途径。同时农村因条件限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农村自身还面临着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这使得农村地区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见肘,给农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需要专业人才的高新产业因为人才资源的匮乏根本难以在农村发展。

2.3城镇化缓慢,基础设施落后。在城镇化进程中投入的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础建设及道路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着物资的运输与流通,同时对于该地区的招商引资更是有着诸多不利,基础建设及道路交通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比如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产品无法便捷的运往各地,这会极大地影响产品销售。

3、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3.1城乡统筹一体化,制定科学发展计划。选取部分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作为试点,尝试以城带动村,以点带动面,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另外要加速农村土地转化,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有资金的农民创办企业并予以相应的帮助,从而解决农村区域大量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开发人才资源。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农村区域金融产业较为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与农村特点相融合的金融体系。国内金融产业应当相应的向农村倾斜;国家应推出对应的金融扶持政策,从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为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还需增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给人才建立优秀的工作平台及发展空间,增强农村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镇化,加强优化基础设施。政府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在基础设施设计规划方面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制造有利的环境[2]。好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资金,为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结束语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持续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农村地区能够正确认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不怕挑战,抓住机遇。从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入手,排除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杨国梁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篇5

一、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便大量增加,再加上简陋的农家旱厕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导致人畜疾病、疫病的发生。对此,农业部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并大力推广使用旋流布料自动循环沼气池,这种经过改进的新型沼气池由混凝土整浇而成,使用寿命长,易管理。泾川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农村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为目标,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为重点,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止2012年6月底,全县建成户用沼气池2.35万户,惠及13个乡(镇)128个村,沼气普及率达到31%;推广使用太阳灶2.78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03万m2,节能炉853台,节柴灶7.63万台,节能炕12.39万铺。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总投资11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181.9万元,地方配套325.6万元,群众自筹5698.5万元。

二、农村能源建设的综合效益

1、经济效益凸现

据统计,全县2.35万口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893万m3,年节约柴草3.53万t,节约标煤0.64万t,相当于保护林地6550hm2。每年用沼液、沼渣喷施、基施追肥的果园达3000hm2,净增果品产量4200t,果品质量明显提高;沼液浸种面积达1500hm2,喂猪0.5万口,沼渣还田3500hm2,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438.6t,节约饲料添加剂32.8t,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项目户年均增收3525万元以上。

2、生态效益良好

通过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户用能结构明显改善,人均年减少燃用秸秆158kg、薪柴24kg、煤炭23.1kg,全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4.9万t、二氧化硫325t,有效改善了大气质量。同时,由于农家肥和有机沼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推动了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

3、社会效益显著

沼气和太阳能的普及利用,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烟熏火燎、畜粪遍地堆、污水到处流、蚊蝇满天飞的状况,做到了人畜分离、牲畜圈养、粪便入池、厕所清洁、厨房明亮、灶台干净,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主要经验

1、能源建设必须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对沼气建设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沼气的使用推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大力开展农村沼气使用管理及安全知识培训,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建池积极性,推动了农村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突出乡(镇)政府在沼气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即乡(镇)抓项目户确定,农牧部门抓技术服务和质量把关。

2、能源建设必须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

建设一个标准化的“一池三改”模式,总投资7000多元,而国家投资仅为2000元,群众自筹的数额较大,致使“三改”配套率较低。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坚持把畜牧养殖、扶贫开发以及卫生改厕项目有机结合,坚持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同步推进,先后建成了党原乡永丰、丁寨,高平镇贾洼,飞云乡东高寺村等128个沼气生态示范村,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3、能源建设必须要强化后续服务管理

沼气池能否正常产气,关键要抓好日常管理,做到勤出料,勤进料。同时,沼气池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中枢纽带的作用,所以,只有把后续服务管理抓好,才能提高沼气的综合效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已建成的65个服务网点的作用,按区域包干,按标准收费,做好沼气池的后续服务管理,提高了综合效益。

四、存在问题

1、群众认识有差距

当前,农村精壮劳力普遍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多为老人、妇女,思想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对沼气池建设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建设资金十分短缺

建设一户“一池三改”示范模式户,国家只补助建池费2000元,群众自筹在5000元以上,数额较大,大部分农户无力承担,影响了沼气的普及推广。

3、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乡村缺乏专门的沼气管理维护人员,部分农户不注重沼气池换料等后续管理,造成断气停用,甚至废弃,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五、建议

1、提高沼气池投资标准

建成一户“一池三改”示范模式户资金缺口在5000元以上,加上水泥、石砂等建材物资和工价不断涨价,资金缺口会更大,建议国家将沼气池建设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以上。

2、拓宽农村清洁能源使用领域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畜家庭数量不断减少,再发展几年,适宜建池农户已基本普及沼气池,沼气池发展空间有限,建议国家大力开发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棚等其它清洁能源项目。

3、开展农村沼气改造提升工程

近年来,由于庄基搬迁、道路拓展,加上地震、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部分沼气池停用,建议国家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已建沼气池的改造提升,使这些沼气池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加快“三沼”综合利用推广步伐,积极探索农村沼气转型发展的路子,按照“沼气围着产业转,产业结合沼气走”的发展思路,以沼气促进果品、蔬菜、药材、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农村沼气逐步从户用向产业沼气转型,由单纯用气向“三沼”综合利用转型,实现了肥气并举,提质增效的目标。

4、积极推进乡、村级服务体系的建设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提高农村沼气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县上要成立服务中心,乡镇成立服务公司,重点项目村成立销售服务网点,形成上下联通的网络体系。

5、广泛开展沼气宣传活动,强化沼气技术培训

要在宣传方面下功夫,多投资,使用一些言简易胲,内容丰富,使用户一看就懂的沼气宣传标语和彩图壁画,全方位、全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建设农村沼气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县能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沼气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好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保证每村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沼气技工队伍。

篇6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着规模下,数量少,组织人员少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制度,运行不规范等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体制,造成合作组织决策缺乏科学性。二是农村合作组织章程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三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没有建立强有力和吸引农民的合租组织以及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分配模式。四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组织成员利益关系不紧密,出现了很多提供信息、技术等中介或科技服务作为发展方面的合作组织。没有建立和组织成员利益联结,辐射和带动的组织。五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市场开发的力度还不够,造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市场竞争低层次,影响到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运行机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全面了解市场的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了解市场信息,这样一来,组织中的农户就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模式的调整。而当前市场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只有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通过扩大信息的渠道,更全面的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部信息等。农户能够结合网络最新的农副产品品种和价格,进行农产品的及时调整。

(二)规范合作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全面的发展,制定合作组织的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内部组织各项话动章程,做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的规范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保护组织利益。其次就是建立农村经济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内部组织各部门的职能,各部门实现相互独立和制衡。

(三)完善农村经济带动型运行机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在农户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经济组织。这样使得农村合作组织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充当枢纽的作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型运行机制,能够维护农户的利益。通过完善科学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机制。做好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意识的落实工作,提升农户的技术水平和帮助合作组织的农户正确进入市场。农村合作组织应主动地为合作组织中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农资供应、开拓市场等经营的系列化服务,大大的弥补了农户能力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防范机制,达到降低市场风险的目的。这样一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农户组织解决,自然灾害和市场动荡等问题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建立风险防范和补救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另外就是能够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中按比例抽出部分作为风险金,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好预防工作。

三、结束语

篇7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比较单一,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由最初通过能人带路、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形成,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的专业合作最初是从瓜果蔬菜生产环节开始的,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涵盖农村种、养、加工、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农业生产及服务领域。

2、经营服务形式多样化。一是产销结合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龙头,统一品牌、广开销路。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联合专业大户,建立的生产环节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的以服务型协会为主逐步向产销结合的合作社转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技推广、农民增收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带来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把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收益权。

2、推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实行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折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是承包者、集约经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3、有利于破解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合作社的规范运作,从盈利中利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村域公益性事业和福利的支出,可有效的缓解村组集体经济不强、农民不富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生产组织化的有效手段,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金融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一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或担保基金。二是完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三是提高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比例,提高银行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让农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能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使用权收益。对市场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积极探索承包权的抵押,方便农户取得必要的贷款,实现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变革。

2、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贷支持的灵活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二是积极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适当优惠。

3、正确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篇8

一、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不断强化后续服务管理,积极推广使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村沼气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我县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农村沼气项目以来,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1.96万口,占适宜建池农户数2.65万户的68.3%,惠及13个乡(镇)120个村,沼气普及率由“十五”期间的7%上升到“十一五”末的26%。同时,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全县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65个,配备了各类配件及维修设备,确定了村级维管员,指导农户开展农村沼气日常管理及维护服务。

2、太阳能开发利用全面推进。积极使用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不断拓宽农村能源发展空间。止2011年底,全县累计推广使用太阳灶2.0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7500平方米,太阳能路灯1 25盏,太阳能杀虫灯550盏。

3、生物质能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利用层次很底。我县是农业大县,秸秆资源总量较大、品种多样、类型集中,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县年产秸秆总量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2011年全县秸秆资源总量23.34万吨,利用量达13.24万吨,利用率56.72%,尚有10.1万吨未合理利用。但农作物秸秆利用只停留在直接做燃料的阶段,还没有进行深化利用。如生物质气化发电、甜高粱茎秆制取乙醇燃料、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燃料、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及生物质固化等还处在空白状态。

4、水能、风能开发利用还处在空白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县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消费水平和科技转化率低,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还很小。

2、农村能源消费以生活用能为主,我县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生活用能,特别是农村生活用能方面。全县农村能源消费中,生活用能占70%以上,乡镇企业及其它生产用能不足30%。这种构成,正好与全国以生产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相反。

3、在可再生能源消费中,秸秆和薪柴占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比重高,秸秆利用只停留在直接做燃料的阶段,还没有进行深化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有机物质循环转化链中断。而可再生能源一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还很低,普及率低,仅限于简单的直接利用,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层次不高;小水电资源和农作物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利用尚属空白。

4、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不足30%,受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原料短缺,产业链条不配套,导致了户用沼气使用率不高;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后续管理缺乏有效保障,服务能力弱。大中型沼气池工程刚刚起步;

5、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投资大,缺乏国家投资扶植和项目支持。

三、发展的思路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能源适度超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替代功能多、社会效益好的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立足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为补充,积极鼓励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扩大清洁能源受益面,全面提升能源供应水平,使农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农村发展和谐化。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全县秸秆、畜粪等生物质能源丰富,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要结合全县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北塬乡镇以早作农业、规模养殖为基础,大力推广“粮—沼—畜”能源利用模式,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适度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南塬乡镇以果品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广“果—沼—畜”能源利用模式,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示范,提高能源综合效益。川区乡镇以蔬菜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广“菜—沼—畜”能源利用模式,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继续加大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力度,争取全县农村适宜农户全覆盖;引入民间资本,发展秸秆固化、气化项目;引进种植能源作物,试点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五、政策建议及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专门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一定要把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加快泾川县生态建设的主抓手,以创新的理念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真正从思想认识上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把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纳入生态县建设,把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工程、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项目任务分年度计划下达到各乡镇,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实现上下互动,全民一心,齐抓共管。

2、完善政策、加大投入

农村清洁能源项目是生态公益性项目,需要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同时,政府必须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上给予倾斜,鼓励单位和个人加大投资力度,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上级有关政策,出台相应的工程项目扶持政策。工作上,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出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县加快生态建设方面,尤其是加快清洁能源方面的政策倾斜。特别是要把这项工作与小康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支柱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3、争取项目、筹集资金

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如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畜禽养殖综合治理项目、秸秆气化项目、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积极制定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采取县财政配套一点,在农业、畜牧、扶贫、林业等项目中整合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4、强化管理,搞好服务

强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后续服务至关重要,要为农民提供物资供应、日常管理、综合利用等全方位服务。一是建立健全县、乡、村服务网络,在清洁能源服务网络建设上要“充实提高县一级,重点加强乡一级,发展延伸村一级”。只有有了服务网络支撑。才能把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充分发挥乡镇农技站的职能作用,乡镇农技站有责任、有义务搞好本乡镇清洁能源服务,县能源站应根据工作业绩适当给予报酬。三是成立物业公司或协会。县上应在税收和用工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政策,帮助他们做大做强,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向物业化、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篇9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文化;公共服务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建设农民新居,不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更新,根本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要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有良好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一、涪陵区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成型

按照体现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实施并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1个区级广播中心,24个乡镇播控中心;实施并完成了 “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了直播卫星设备建设安装任务;开展了“电视扶贫工程”,为无电视建卡贫困户免费赠送了电视机。截止2012年底,基本实现了全区广播电视传输全覆盖,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8.5%。“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目标基本实现。农家书屋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大效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全区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15个行政村文化室、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39个农家书屋、77个社区书屋、1038个农家书屋外借点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确保了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中小学生每生每月观看一部电影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各类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歌咏、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延伸。持续开展了农民工文化日、爱心图书传递等系列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在全区城乡分别选点建起了图书馆分馆、爱心图书室、图书流通点等,举办了公益电影、图书展览及文物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文化惠民成效显著。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互进。持续开展了涪陵春节团拜会专题文艺演出、迎春书法展、元宵龙舞比赛、周末广场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和推动全区农村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加强对全区8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文艺参加了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止2012年底,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00多处,70多个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2个)。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月”、文物线路免费游等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有效促进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两个村落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蔺市古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青羊庄园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期维护项目也即将动工。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却未显现出与经济建设均衡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阻碍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政府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每个农民每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不到两块钱的文化投入。再加上基层乡镇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许多文化站设备设施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一些民间文艺团体,财政更多的是对优秀团体进行引导扶持,有一点资金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最根本的则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本身的造血功能。

(二)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使得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村文化队伍存在老龄化、低专业化的现象,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微薄的收入使得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另谋生计,根本无心从事专业工作。文化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严重偏低,专业性太差。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且人才队伍断档现象相当严重,很多民间艺术出现了无人可传的情况。没有产业化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上就相对滞后,经济产出的不足直接导致后备人才的缺失,没有人才储备发展也就步履维艰。没有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激励,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失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零星的存在也是出于个人爱好,其创新性和发展性就差的多了。

篇10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云南省Y县龙岗地区,现有版图面积215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96个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来,坚持以发展为先,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战略,使经济建设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农村经济形成特色鲜明,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立足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了对苗木花卉、规模蔬菜和畜禽养殖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目前,龙岗地区农业现已形成四大板块:苗木花卉面积达500亩;烤烟、蔬菜种植达10000亩;绿色畜禽饲养面积达1000亩,年出售牛、羊、鸡、猪等达2000万元;林木面积达5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龙岗信用社经过积极的努力,业务突飞猛进增长,存款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12年5月底各项存款达到13391.29万元,各项贷款达到9003.12万元,业务发展欣欣向荣,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相比仍面临巨大压力,因为专业银行撤并收缩,新增加的邮政银行业务在发展的初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就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环境,走信合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探讨和研究。

1、整合机构的经营现状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联社的要求,县联社自2005年组建县级统一法人联社,即对辖区内网点进行了整合,人员、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将龙岗信用社原有机构也进行了整合,合并成二个营业网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农村信用社和一个分社,两个机构的负责人都在县联社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实行扁平化管理,在各自的阵地开展工作,互相没有业务冲突,都能互相兑付农补资金,对辖内客户办理信贷业务,县联社对二个营业网点增加了对外形象工程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营业危房进行重新装修;使农村信用社网点按全县营业网点信合标识进行统一更新和规范,面貌焕然一新。

2、推进乡村金融现代化服务

近几年来,在省联社现代化金融技术支持下,龙岗农村信用社也加快网点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二个网点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往来通存通兑;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跨行交付业务,方便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存取款;定期开展“反假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促进金融知识在乡村的普及;并在辖区的农村信用社增设自动取款机,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算渠道。通过这些措施,为居民提供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使辖区居民也享受到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

3、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龙岗农村信用社二个分支机构,现有员工11人,其中有5人服务于网点门市业务。为优化网点人员的配置,龙岗信用社采取加强培训、末位淘汰、竞争上岗,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促进信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制定岗位轮换制度,将优秀的人才向营业重点岗位倾斜,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设置,保障了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以维护农村信用社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发展要求。

4、资金合理利用,兼顾城乡经济的发展

2004年以来,龙岗信用社坚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推向社会,收益有农业、也有工商业,受益最多是一般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资金使用兼顾城乡、综合衡量的原则,把资金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客户。截至2012年5月底,龙岗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9003.1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7833万元,占各项贷款的87%,有效促进了该地区资金向支持以“三农”为主的方向发展,尽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农后劲不足,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拓展

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组织资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向外吸收资金困难,农村资金市场又增加了邮政银行的竞争对手,由于邮政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结算方便,信息技术相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加之国家一些政策对专项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仍然存在,又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地区金融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这些业务贯通和政策取向等客观因素给农信社造成了在城、乡资金组织上的障碍,形成了支农的后劲不足,进而影响了支农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2、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制约,使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使用信贷风险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及信用村镇的创建,使县域地区居民的诚信意识有所提高,新增不良贷款得到较大的控制。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分散”为主要特点,其信贷业务的良性循环更有赖于良好的信用体系的支持,加上信贷风险程序的复杂性,很多优质的客户农村信用社不能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服务,仅龙岗农村信用社今年1—5月份发放各类贷款为1106笔金额3318.17万元,比上年同期1205笔金额3615.5万元,少投放99笔金额296.83万元,形成了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不宽松,各种贷款都明确了“四包一挂”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再好的客户有上述的因素制约也只能爱莫能助。小额信用贷款证自2004年开展以来运行良好,但从2009年信贷风险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经营社只按章操作,不能灵活运用,使简单的信贷业务又设置成了复杂化,使这一品牌优势刚推广开又被制约,据统计2009年龙岗农村信用社全年发放贷款2973笔金额5956万元,而2010年全年发放贷款仅2872笔金额为4633万元,同期减少101笔金额4633万元,2011年贷款投放持续下降,其支农服务和内部效益相应也减少,与当地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这对即将包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因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农村信用社除农户小额信贷外,其他贷款品种都须提供抵押或担保,而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因缺少所谓的“有效”足值抵押品和担保,使农户难以达到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准入条件,同时,农村信用社面对农户发放的贷款由于小额、分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承担者。农村地区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面临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4、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上的滞后使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仍然以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为主,支持结算体系残缺,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技术创新、工具、理财等创新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其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

1、多方努力,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农村抵质押担保政策或措施,使林木所有权及农村房产等真正成为农户向农信社贷款的有效融资担保标的;二是继续推广农户、小企业3至5户的联保制度,2008年联保贷款推行以来,龙岗信用社共发放联保贷款1950多万元,有效及时地解决了农村个体企业户的燃眉之急,深受用户好评,且没有一笔形成不良;三是建立农贷担保基金,专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四是农信社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把农村各类信贷资金需求对象纳入信贷评价范畴,推广农民住房贷款、农用大型机具购建贷款、被征地农民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

2、加强合作,解决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和清收不良贷款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对限制到农信社开户结算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使农信社在资金组织渠道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扩大其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后劲;二是加强与政府农资部门的沟通,争取其向农信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帮助农信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促进其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沟通,使定期召开银政联谊会成为制度,借助合力提高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损失。

3、完善机制,改善信用环境,解决县域地区经济信用环境差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应在优化信用环境、支持信用社信贷投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开展“信用工程”,按照方便、灵活、安全的要求,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程序办理。同时信贷人员还应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4、加快创新,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的问题

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在农村有极大的开拓潜力,农村信用社应在完善电子化网络平台的前提下,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开发适应于农村市场的电子金融服务产品,创建自己的金融超市,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能简化的就要简化,采取一次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最好的办法,把授信额度在与用户签订相关协议后直接存入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来取代繁杂的办贷程序,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做活做强,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产品,建立农村信用社自己的金融品牌。同时,根据县域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地区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准确定位,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不足点,向地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优质服务,通过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1(1).

[2] 周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J].商场现代化,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