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城镇化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城镇化工作

篇1

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尽快高水平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拉大城镇框架,优化功能定位,加快实现与县城的无缝对接。围绕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开工建设孝妇河景观改造工程、工业供水二期工程、范公北路、耀南路东延绿化、亮化工程,启动长苑路等重要路段的修缮,完成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东尉燃气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镇辐射带动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实现社区建设新突破。在城中村建设上,要坚持“高点定位、优化布局、统筹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规划理念,有步骤、分层次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坚决杜绝盲目建设、随意建设,力争全年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个。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坚决打击偷排地下污水行为,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对非法土小企业清理力度,坚决杜绝土小企业死灰复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在社区、农贸市场、重点街道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贴广告等现象。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提高环卫工人待遇,配齐配足专业保洁人员,逐步形成“日产日清”长效管护机制。加大土地管理督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营造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突出工业特色,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型材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铝合金精密锻件项目、重型装备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大型铸锻件项目、力争全年开工百万工程项目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招商引资达到5亿元,长星光华板材上市成功。实施名企名牌战略,力争全年新培育“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2件以上。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范公祠、孝妇河的文化内涵,着力包装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点,形成特色旅游品牌。着手规划小吃一条街,丰富餐饮业结构,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组织,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筹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不断扩大融资能力和规模。

三是注重“三农”工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惠农补贴监管,严格按照“认真登记核实、认真发放资金、认真跟踪监督”的要求,加强对惠农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涉农补贴资金虚报、瞒报、乱报现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壮大山药、特菜、肉鸭、奶牛、生猪、肉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发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着手成立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严厉打击伪造、冒用山药地理标志行为,力争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绿色认证3个。着手筹办首届中国山药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毛张桥建设,逐步实施老坞河清淤治理。完成陈度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启动2015年度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并积极争取新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尽快将黄河水纳入全镇安全饮水供给体系,全面提高供水质量和能力。

四是加大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完成幼儿园二期工程、第二初中学生餐厅、教学楼抗震加固等工程,开工建设初级中学,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卫生普惠工程和药品零差价销售,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完成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各级生态文明村达到70个以上,争创“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镇。扎实做好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配套升级,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丰富的书法资源,把书法艺术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整合各种资源,培育重点门类,加强品牌宣传,形成产业价值链。加强平安建设,坚持领导干部周五接访制度,做好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渠道,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全国“两会”期间社会稳定。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加强对民间借贷、暴力讨债等重点领域的集中整治,全面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安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方面的整治活动,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

篇2

镇新型城镇建设工作计划

2014年,是__镇跨入省级示范镇的首考之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__镇将以省级示范镇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富裕、生态、文化、幸福、平安”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建设。

突出工业支撑,提升镇域综合经济实力。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策划新上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48.86亿元,重点抓好富源履带投资5000万元的精密铸造生产线项目、黑山路桥投资5000万元的树脂砂及消失模铸造生产线项目和陈氏家私投资1亿元的红木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以宝隆汽车部件、富源履带、黑山路桥为支撑,沿黑山路规划建设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以山机集团、宏马集团等企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山机工业园区;实施突破福山片区发展战略,建设福山新型工业园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山机集团完备的人才、技术、营销网络优势,发挥其在海外实验基地的桥梁作用,搭建宏马集团、宝隆汽车部件、富源履带、北方压力容器等本土企业与卡特彼勒等国际知名集团合作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配件生产基地。以黑玻、宏达、宝祥、龙宇等玻璃生产企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发挥瀚邦、迅昌、凯顺包装、万达物流等贸易及配套行业齐全的优势,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日用玻璃器皿集散地。

突出基础完善,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抓好环__、环黑山、环福山及东过境路__段的路网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土路基整修和沿路征地拆迁工作;投资1500万元,实施沿河路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博八铁路窑广铁道路口拓宽改造工程;推进黑山路天然气管网延伸工程,新增天然气用户800户。实施文姜路综合整治和创业路绿化工程,完成合格造林面积800亩,新增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实施岳阳河治理及污水处理管网修复工程,建立健全镇域污水处理网络,新建污水处理厂1处,日处理污水3000吨。邀请上海复旦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旅游专家编制旅游开发项目规划,打造黑山风景区和如月湖旅游度假区2个生态休闲区,形成镇域南北两道绿色生态保护屏障。规划建设石炭坞、__、黑山、福山4个新型万人社区,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开工建设住宅楼30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居民住宅1000套。

突出民生优先,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积极推行社保“一卡通”,扎实做好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统筹发放工作。建立困难群体帮扶长效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100户困难家庭进行重点资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镇中心幼儿园如期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石炭坞小学新校区。完善镇卫生院“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加快村居卫生室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镇综合文体中心及各村文体活动场所投入力度,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100场次。加强“四德”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不断提高辖区文明程度。(编辑:杰作)

篇3

(二)广泛开展宣传。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改革和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各相关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政策交给群众,并注意掌握好宣传的重点和尺度,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防止呈现“一哄而起”盲目扩大规模。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慎重地抓好涉及到土地、社会保证、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从事非农产业外地农业户口转换后原享有的计划生育、宅基地、集体经济分红等有关权益的转换、衔接问题;抓好村级资产重组划分、土地转让、社会福利保证、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保证农民户口转换后,权利和义务到位,享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通过解决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防止造成稳定隐患。

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有关单位要做好此次户籍改革实施情况的信息收集、社会舆情掌控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掌握社情。并制定相关预案。确保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现就我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城镇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相适应,促进我市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总体设计。设置准入规范。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

2.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接受力和资源承载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出现乡村贫民窟现象。防止农民流离失所。

3.完善保障。建立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待遇不变、生活得到保证。

4.综合配套。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

5.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进一步放宽我市落户条件。积极发明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政策机制和宽松环境。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增长规律。

三、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

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准入条件。最大限度地放宽城镇户口落户条件,继续依照省人民政府发13号文件精神。继续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一)全市所有乡(镇)以及洎阳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城镇常住户口全面放开。自己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在居住地料理城镇常住户口。

1.对“合法固定住所”政策界定。合法固定住所”包括自建房、自购房(含商品房、房改房、存量房)单位公房以及出租私房。但为防止政策上的漏洞。>

2.对“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政策界定。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合法人均收入不低于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线标准。

(二)中专和技校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无论应聘与否。

(三)凡属我市高科技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人才。允许自己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落户

(四)凡在城镇投资守业人员。

(五)城镇购买店面或成套商品房的允许自己及其直系亲属在所在城镇料理常住户口。

(六)三投靠”准入条件

1夫妻投靠”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派出所。

2子女投靠父母”取消年龄限制。父母居住地落户。

篇4

和冯瑶一样,对镇宁城镇化建设感到惊喜的还有38万镇宁群众。“十二五”以来,镇宁常住人口从28万增加到38万,城镇化率由24.5%提升到目前的41.5%。如今,一曲新型城镇化乐章,正在镇宁大地上奏响。

抢抓机遇谋发展

2014年12月31日,安顺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随着试点工作的加快推进,镇宁迎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春天。

当地立足区位条件、交通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点面结合、景城一体”的要求,围绕“康庄福民,建设秀美镇宁”目标,深化城乡一体化,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全面推进镇宁自治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2015年3月9日,镇宁自治县委第九次全体会议明确将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为山地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城镇化、山地旅游城镇化。

为将蓝图变美景,镇宁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道路建设项目10个,山体公园及绿化工程7个,小城镇项目2个,产业发展项目11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新引擎”,有效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我们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镇宁自治县委书记庞琨说。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镇宁各族干部群众谋定而动、全力而为,县主要领导带头调研,先后组织召开50余次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全面谋划城镇化建设项目,推进各项工作大步前行。同时明确所有项目都有一名县领导牵头带队督查,实行“日督查,周调度”制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镇宁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1.5%,比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74.91亿元。预计2016年城镇化率将达45%。

产城融合走新路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宁按照“产业兴县、城建活县”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强力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经济实体,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构建起“10+3+2”的发展格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园区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镇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通过优化工业园区布局,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石材产业园、轻纺产业园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以波波糖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粮油、茶叶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和与之匹配的乡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启动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以推进,产城互动、镇企联动的良性互动模式初步形成,就地吸纳6260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通过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镇宁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北盘江河谷万亩精品水果生态观光示范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牧养示范园区、大山镇中药材示范园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和蜂糖李产业示范园区,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城镇在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更具优势,实现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生态优先更宜居

融合山、水、路、人、景“五个要素”,建设以人为核心、城乡一体、产城景互动发展的山水田园城市,成为镇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亮点。

镇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规划设计上充分融合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近年来,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

“十二五”以来,镇宁经济快速发展,引进项目283个,引入项目资金395亿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镇宁立足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打造“绿色之城、山水之城”。

2015年底,镇宁陈家坡、青龙山、蝴蝶山、坤山、大真武等7个山体公园及环翠新区绿化(一期)、县城绿化工程建设完工,绿化面积达到206770平方米,增加了0.3%的绿地率。此外,还重点打造了红旗水库、白马湖;对穿城河道进行整治,推进沿河路改造;对境内水库、河流进行规划,加强了对桂家湖等的水体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连续几年达到100%。如今,在原红旗水库基础上升级打造的红旗湖公园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沿着水库修建的2618米环湖游步道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镇宁的城镇化建设,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考虑以人为本,在44个实施的城镇化建设项目中,民生项目占据大半,公共服务设施是重点,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幸福,为城市发展而骄傲。”镇宁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潘登岭说。

城乡统筹促和谐

为建成宜居宜游型城市,近年来,镇宁通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

为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镇宁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主抓手,扎实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积极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了一批美丽乡村。

篇5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运动式,但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存在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乱象,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持续提高。

同时,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有偿退出渠道不畅,土地市场萎缩、配套政策滞后加剧融资难等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阻力,亟待加快试点改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大量农民“被城镇化”

不少地区在推进户籍改革过程中,同步开展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借助统计口径改变,大量农民都“被城镇化”。即便其他城镇化工作都不开展,也能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在北方一个省会城市,“十二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近乎“零增长”,但“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却要提高8个百分点。当地职能部门负责人透露,“十三五”城镇化目标是领导参照全省规划以及周边城市目标制定的,“但说心里话,结合过去实际,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完成这个指标可能性不大”。

由于农民进城不愿迁户口现象普及,加上缺乏有效工作抓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工作成为各地普遍反映的工作难点。一些地区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寄希望于统计口径的调整,譬如开展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曾对宝安、龙岗两区撤销所有镇建制,所有村民转为城市居民,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的城市。当时的“一夜城镇化”在业内也引发诸多争议。

在当前户籍城镇人口统计中,主要是根据非农业户口数量统计,因此一些城市中的城中村、城区近郊农村人口仍然是农业户籍。目前,不少地区都在推进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区别,统一为居民户口。

业内人士表示,取消非农户口后,户籍城镇人口统计将根据民政部门划分的城镇区域内的所有人口。这意味着城中村、大小城市中各区远郊农村都将成为户籍城镇人口。

通过调整统计口径,安徽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22.7%,到2015年提高到27.6%;长春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一下增加3个百分点。

一些地区新型城镇化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撤县设区,郊区大量农村人口全部统计为城镇户籍人口,如此就能保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如期完成。

土地与人口“失调”加剧

长期以来,代表城市扩张的土地城镇化速度,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一大顽疾。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势头仍在进一步放大。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84个百分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5.89个百分点,两者相差超过3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等业内专家表示,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的直接原因,在于不少城镇摊大饼,导致房地产库存高企、新区沦为鬼城、产业园区荒废长草、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有的县市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不切实际,全县人口集中到城区都无法达到规划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中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在增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

在湖北宜城市流水镇刘台村,全村781户村民中,252户存在一户拥有两处及以上宅基地现象,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业内专家表示,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不降反升的“两头挤”现象,将对我国耕地红线构成严重威胁。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退出机制不畅,是制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关键障碍。

在武汉购房且工作十多年的杨浩早已达到落户标准,但他一直不愿将户口从山东老家农村迁到武汉。他说,虽然老家的十多亩地和300多平方米宅基地不值钱,但只要户口迁出村就要直接收回,“农村土地退出没有收益,还不如继续保留,反正零成本”。

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光荣村支书金石山说,虽然国家明确农民进城落户不一定需要退出“三权”,但土地承包权未来政策是否会调整,农民还持观望态度,“因此接近一半村民在城区购房,可户口都留在村里”。

一些专家表示,目前除常规征地拆迁获取补偿退出,以及重庆等少数地区借助“地票”有偿退出宅基地外,“三权”如何主动退出缺乏制度安排,导致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宁可土地撂荒、农房空置,也不愿从农村迁出户口”。

新型城镇化融资难度增大

“当前政府举债、土地指标都在收紧,加上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约束增多、配套滞后、激励不足。”一位试点地区城镇化工作负责人坦言。

调研发现,作为农民就近城镇化的主战场,中西部地区城镇财政收入普遍不高,多数属于“吃饭”财政,农业人口转移成本承担资金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益。当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仍未走出“寒冬”,城镇土地市场萎靡,新型城镇化资金更加紧张。

在东北,一个县级市城镇化办公室负责人周光(化名)正在为当地一个高铁新城项目发愁。这个寄望政府以土地出让收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服务区的项目,接洽了包括部分央企等在内的45家企业,仍未达成初步协议。周光说,眼下社会资本对土地预期收益不看好,加上投资扩张谨慎,土地换基建的做法越来越难。

根据《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2.14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2.98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0.2%和13.3%。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宇斌等基层干部表示,以往房地产企业“围着政府转”,现在部分二线和大量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仍处于库存消化期,土地出让数量与价格双降,基层城镇化融资难度加剧。

篇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而启动“新型城镇化”,再造一个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二十年,成为最高决策层开出的一剂重要药方。

而推进新型城镇化,除了“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之外,绕不开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土地从哪里来?土地蛋糕怎么切分?

《财经国家周刊》从一线调查来的情况是:发达地区面临着用地不足的矛盾,有着通过“新型城镇化”释放发展空间的强烈冲动;中部地区则一边是新开发的一些“工业园区”人气不足,一边是基层干部忙着“赶农民上楼”腾用地指标;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则还是一脸茫然。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是想通过“新村改造”等工程,置换出一些用地指标,多出让一些土地“换钱”,来缓解一下财经紧张的情况。

农民怎么想呢?一方面,他们有着对进入新城镇生活的憧憬,包括希望进入大中城市安居乐业,离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焦虑与不安,担心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成为城市里的“新贫民”。

一些学者则表现出他们的忧虑,担心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新型城镇化”,以各种名义掠取农民的土地利益,上演强势政府、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的不对等博弈。

因此新型城镇化“破土”,必须解决“土地蛋糕怎么分”这个大课题,千万不能忽视农民的眼前和长远利益。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历时三年编撰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导研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消息称,这两部事关未来城镇化道路、模式选择的规划,目前“正在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当中”。

篇7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27.98%提升到2013年的53.7%,实现了大幅跨越,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很多问题也逐一显现,比如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现象、粗放发展导致的城市病问题、大中小城市发展差距过大,以及由于土地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导致“空城”“鬼城”“睡城”出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主导城镇化发展时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一些地方“拍脑袋”决策,不顾未来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风险盲目仓促开展项目;一些地方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希望通过建设新城获取更多土地的附着价值;一些地方仍然秉持“唯GDP论”,希望通过投资来推动GDP的增长。诚然,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有形的手”一旦被利益俘获,容易逾矩失范,让城镇化偏离正确方向。

正因如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自然”二字?奥秘就藏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这一原则之中,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有效率,实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双剑合璧,并以加速度变量的方式创造出城镇化的“乘数效应”。事实上,再精密的计算机,很多时候也难以比市场更精确、更理性,市场自会评估“鬼城”“空城”的建设风险,计算投资回报率。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趋势出现之后,自然会形成产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良性格局,进而避免盲目决策,防止“式”的城镇化。

篇8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要给进城人口以人文关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那些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落户,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户籍制度不改革,不将进城人口市民化,那么,新型城镇化就没有落地,也不会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以产业为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土地规模化,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民以新型经营主体的身份到城镇从事新的工作。那么,城镇必须有产业、有工业,否则,农民就无业可就。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必须是低碳环保的城镇化,是以市场导向的资本运营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目前,我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据省统计局运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存在“半城镇化”现象,户籍统计的城镇化率为48.8%,与常住人口计算的该指标数值相差8.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原字号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仍然偏弱;资源型城市多,内生动力不足。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缓。主要表现,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我省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4.9%,而发达国家是我们的2至3倍。三是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的12.3%。因此,我们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三要三不要”,即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要急于求成、搞,不要盲目刮风,不要人为强制、超越发展水平。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一步一步走。

二要着力推进“三个发展三个节约”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做到三个节约,即节约利用土地、节约用水、节约能源。

三要具有“三个特色”,即历史记忆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保护好寒地黑土。我省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寒地黑土非常珍贵,一些地方的黑土层由开垦初期的60厘米至100厘米减少到目前20厘米至30厘米,再这样下去,据专家测算再有50年寒地黑土将不复存在。经中科院研究人员模拟实验,人为去掉30厘米黑土层,种植大豆和玉米基本绝产。如果寒地黑土遭到破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和“全国健康大厨房”将受到严重威胁。

五要把握“三个空间”的总体要求,即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存量土地面积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六要立足“三个不能”的制度约束,即土地公有制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变,农民利益不能损,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序探索。

篇9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提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强调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信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全面贯彻《决定》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途径,努力打造城镇这一承载工商业发展的载体、蕴含文化的容器,构建信阳加快发展的大舞台,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领导,更新观念,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一是要认识到位,应全面加深理解城镇化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成效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领导到位,应成立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城镇化工作合力。三是要把城镇化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强监控,强力推动。四是要重点突出,采取搞好城乡规划修编;搞活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发展后劲;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城镇建设新路;整合行政区域,优化配置城镇化发展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等措施。

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

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双百”城市目标,实现由欠发达中等城市向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的战略目标,找准了推进城镇化的定位和方向。应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等战略和高速公路、铁路、能源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等优势,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奋力推进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努力在郑州、西安、合肥、武汉四大城市辐射圈的交汇处营造中部崛起的新支点,形成以信阳为中心,以潢川、固始为次中心,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城市布局框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布局合理、等级协调、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区域经济带动中心。

三、重点突出,打造中心,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浉河、平桥老城区改造,进行成片开发改造和“城中村”治理,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加快开发建设羊山新区、工业城,加强鸡公山、南湾湖等景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日臻,迅速提高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形成功能分区合理、一市多区的城市格局。

潢川、固始在信阳城镇体系规划中定位为次中心城市,未来信阳将形成以中心城区、潢川、固始为三大支撑点,以国道312为轴线的崭新的“三点一线”经济隆起带。两县应抓住省级城镇化重点县和扩权县机遇,紧紧围绕打造区域中等城市目标,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

四、统筹发展,彰显特色,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其它各县城应努力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如新县县城应围绕“蓝天绿水红城”建设作旅游文章,淮滨县城应围绕“打响淮河牌,做好水文章”,商城县应围绕建设桂花城目标等等。要以硬件建设为重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不同的特色城市。

实施“千村百镇(乡)”建设,加强村镇建设。要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和创建“中州名镇”、“四类乡镇”等活动,建一批明星城镇,推动小城镇建设;以“三清”、“四化”、“五改”为主要内容,加强村庄治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不断加强村镇建设工作,加大村镇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多头并举,改革创新,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措施

城市(镇)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走以城镇建城镇、以城镇兴城镇路子,逐步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经营意识,从整体上运作城镇经济,使资源配置从城镇的内部转向更大区域范围。综合运用城镇的土地资源、地域空间、城镇功能、经济容量、城镇环境、城镇形象等经营要素,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统筹推进道路、供排水、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工业、商业、住宅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牢产业基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断发展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现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3102

1宜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伴随三峡大坝建设,宜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步入21世纪后,宜昌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

(1)城镇人口逐年递增,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00年以来,宜昌市常住人口总体变化趋势为:人口总量基本稳定,而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本地人口城镇化特征明显。2000-2013年间,宜昌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70.15万人(见表1)。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8%,略高于全国53.7%和全省54.5%的平均水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

(3)注重错位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典型小城镇。宜昌因地制宜推行新型城镇化工作,形成了大型企业带动型、专业园区辐射型、现代农业引领型、生态旅游拓展型等多种特色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效应显著。龙泉镇以“稻花香”企业集团为龙头,形成了“一核两轴三园四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安福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形成了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市新区和农村新社区“四区”共建模式。枝城镇以产业基础为支撑,发展城乡统筹,促进厂区与镇区融合发展。五峰县以新县城建设为龙头,建设“国际慢城、山水慢城、土家慢城”。远安县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推动城乡建设、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建设“美丽乡村”成效显著。全市新型城镇化已初步形成“一镇一韵、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湾一景”的格局。

(4)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宜昌市生产总值313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2%、59.3%、29.5%,第二产业是宜昌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动力。2014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8万人。从就业结构来看,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超过60%,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推动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5)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条件不断提升,汉宜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保宜高速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宜张、宜岳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燃气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还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夷陵、远安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比上年增长9.6%,前者增速超过后者3.6个百分点。

2宜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同时,全市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山区与沿江用地的基础和交通条件差异较大,形成了沿江城镇密集带和山区落后村镇人口逐步减少并存的“二元”结构。长阳、五峰、秭归等山区县的城镇化率都在30%以下,人口外流趋势明显,5年内常住人口流失约5.7万人。

(2)人口市民化困难多。许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子女,虽然多年在城市务工、生活,但在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障性住房等许多方面还未享受到与当地市民的同等待遇,市民化进程滞后。

(3)城市基础实施有待完善。城市建成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城镇化的需求。此外,城乡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城镇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城镇化加速发展对城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环境卫生、垃圾处置、养老、医疗卫生、绿地和公园、文化体育、教育和住房等。

3宜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策略

当前,宜昌应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3.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建设沿江重点产业带。以宜昌城区、宜都市、枝江市为核心区域,发挥沿江区位优势与工业基础优势,以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六大产业为重点,培育六大千亿产业,建设沿江重点产业带。抓住国家战略重心转移、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加快万亿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平台。

(2)建设“两片”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建设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西部片区依托良好的山水旅游资源和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高山蔬菜、林果、茶叶等特色农业;东部片区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等现代农业,鼓励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3)构筑园区产业聚集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的资源共享优势和规模集聚效应,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平台。依托“一区六园”,打造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把宜昌高新区建成全市沿江万亿经济走廊的排头兵、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和中部地区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强力推进其他各类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积极引导五峰、兴山等山区县在宜昌高新区建设五峰民族工业园、兴发化工园,发展飞地经济。

3.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提升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等四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扶持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策划、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加快项目引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旅游业跃升千亿产业能级,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及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把宜昌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继续打造核心吸引物,支持屈原鼓励文化旅游区、三峡大瀑布景区、柴埠溪大峡谷旅游区、西陵峡风景区、鸣凤山风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传媒、文化制造、文化创意产业。

(4)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生产业体系完备、生活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向制造业融资、研发、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将宜昌建成全省重要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3.3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商贸、信息中介、高端服务、创意创新等功能,完善中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与竞争力。在区县层面,把建设产业新城(城市新区)作为产城共生的现代城市功能组团,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和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将大宜昌都市区(宜昌中心城区和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五个副中心的全部范围)建设成为产城一体的生态田园城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发展示范区。在镇区、园区层面,推广龙泉镇、安福寺镇、龙舟坪镇经验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小镇、专业化特色园区,重点进行城市功能和服务空间的集约与整合,在实现生产高效的同时提供生活的便利。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注重老城区的改造提升,推动新区与旧城协调共进。

(2)建设特色旅游城镇。以长阳、五峰、秭归等山区和库区城镇为重点,结合旅游强县(区)创建活动,提升县城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和旅游接待功能。以柴埠溪大峡谷、清江画廊等知名旅游资源为依托,推进旅游区中心城镇和主要旅游节点城镇建设,创建一批旅游名镇。服务重点景区、主要旅游廊道和环城游憩带,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