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压岁钱的来历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

篇1

1、“压岁钱”的习俗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但“压岁钱”最初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2、每到传统节日春节,长辈往往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希望晚辈们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压岁钱”的习俗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但“压岁钱”最初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3、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中国的汉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

4、“压岁钱”正面一般铸有吉祥用语,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则铸有各种民间瑞兽祥鸟的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蝙蝠、鹿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

问:如何对幼儿社会交往危机说“NO”?

类型一――回避型:行为退缩,心理自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梅其霞教授:不能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要让孩子也去参加一些自己有可能不是表现最好的活动,同时鼓励孩子重在参与,不要预先要求结果,长久以往,孩子就会积极面对不同状况的同时能够承受失败或挫折。

类型二――求助型:不自信,惧怕挑战

梅其霞:平时要对孩子要求恰当,不能过度保护、过度代替,过度限制孩子,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完成自己想做该做又没有危害的事情。

类型三――等待型:不主动,处于被支配状态

梅其霞:鼓励孩子在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方面主动用语言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同时表明自己的决定,这样慢慢就会变得乐观积极,有主见。

类型四――冲动型:易愤怒且具有攻击性

梅其霞: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经常角色扮演让孩子体会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感受,同时学会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如不损坏东西,不破坏家人打扫的整洁等)。

2

问:如何让幼儿远离厌学情绪?

关键词一:关注

关心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家长很多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对孩子缺乏关爱,普遍以自我为中心,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积累财富上,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陪伴。遵守与孩子的约定。一旦与孩子达成约定,就要尽最大努力,说到做到。

关键词二:尊重

以兴趣为主。建议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心,“套”出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以“玩得开心”为前提,陪孩子参加,并根据孩子的反应积极表扬孩子的行为。以快乐为主。上兴趣班,表面上看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反而害了孩子,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我们要顺应孩子的真正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三:沟通

懂得老师爱我。当孩子做错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时,年幼的他难免因为不理解而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家长要及时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帮助孩子回忆老师对自己的好,巩固“老师喜欢我”的信念。懂的我爱老师。家长要通过故事熏陶、举例说明等方式,让孩子知道老师很喜欢我,老师很辛苦。

3 问:如何借压岁钱对孩子开展财商教育?

招式1:让孩子了解压岁钱的来历,知其内涵

可以借机发展孩子的社会往。孩子收到压岁钱时,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大人不是无缘无故给他钱,二是对他成长怀着希望,用压岁钱表示对他健康快乐、长高长大的心意。所以接到压岁红包,一定要谢谢亲戚朋友,一定要说些祝福的话。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要派发压岁红包给别人,也希望别的孩子快乐快长大,幸福快乐。

招式2: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家长用压岁钱建立一个“爱心小屋”,告诉孩子这些钱是长辈爱心和祝福的体现,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买一些礼物送给长辈,表示对长辈的孝敬和热爱。当社会和有困难的人需要时,也可以拿出来作为爱心捐助。

招式3:试着要他们学“挣钱”

孩子的压岁钱不能让孩子随意花销,他们得用劳动或学习等规定来换取,按照规定做就可以花,如果不按照规定做,就可以从压岁钱中扣除,也就是说把孩子的压岁钱与孩子的劳动表现、学习成绩、品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直接挂钩,有付出劳动,才会有回报。但要注意,不要变成裸的“做事就是为了要钱”。

4 问:孩子,你的自理能力哪去了?

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兴趣”领进门。教师和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告诉孩子们学会生活上自理的重要性,并讲解一些关于自理方面的小故事,让孩子建立起兴趣。第二步――“游戏”来帮忙。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经常使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照顾自己的本领。第三步――“表扬”跟上来。幼儿期的孩子们,特别需要表扬,有时候,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习惯。所以,在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的同时,我们要不吝惜口头表扬,并且尽量做到及时有效地表扬。

篇3

2、比如说人们很吃晚饭的时候,会放鞭炮,这也是有含义的,在那个时候要驱赶叫——“年”的怪兽。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响声,一听到巨大的响声和见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还用力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为十二点是财神到来的时候,为了欢迎财神,大家就也会放鞭炮啦!

3、说到过年,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就是——压岁钱啦!这也是有来历的:“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前看着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

4、家里的门画贴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家中贴的是关于福的门画,大家都会把它倒过来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来,而“倒”和“到”谐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写着福的门画倒过来贴啦!

篇4

一、意义化主题活动的产生

“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要能使幼儿持之以恒。”该活动要让幼儿能适度地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幼儿热情参与,在活动中主动花脑筋去思考,有比较复杂的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使幼儿的心智、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而且主题活动应以一种平实的、细水常流的工作贯穿孩子发展的始终,其内容应自然融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是短暂的兴奋活动。

意义化的主题活动的产生:第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和发现对幼儿有意义的人、事物来确定或师生共建主题。第二,主题的产生和导入可以是教师导向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与生活经验相吻合而产生的学习需要或情景所激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一颗敏感的心来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孩子意义化主题活动的产生。

二、意义化主题活动的特征

第一,孩子关注:这个主题一定要从孩子关心和注重的问题得来,而且要注意这个问题能否成为大家的问题、能否激起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必须加以判断再成为主题。第二,能够探索:活动主题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并且这些事物的问答应该与孩子的心智与能力相符。第三,能够延伸:是指一个生成的意义化主题活动可以派生许多内容,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如孩子的能力、行为、意志、知识、身体、美感诸方面得到的发展。

三、意义化主题活动的事例

以我本学期(大班)开展的第一个意义化的主题活动《正月正 是新年》为例来阐述其产生、开展的过程,展示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关注孩子持之以恒的探索,了解孩子纯真稚趣的审美,欣赏孩子投入而陶醉的手工制作。

按以往的思路,一开学便是开心过大年、元宵节的活动,再准备三八节爱妈妈的主题,紧接着是有关春天的探索。谁知大班的孩子对新年的关注如此强烈,大概过新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管身在何时何地、千山万水,每一个中国人都尽量回家过年,即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孩子对过新年的风俗习惯,如拜年、给压岁钱、走亲访友以及贴年画、舞龙、赶庙会等有着太多太多的疑问。因为从父母那里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所以面对教师时,孩子对新年的发问特别多,我马上调整计划,适应孩子、紧跟孩子的需求。当我把大红的中国结挂在活动室时,一下子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兴趣。“老师,我们把教室布置成新年的样子吧!”“我们再玩一次过新年吧!”于是,在我的预设导向下,生成了这样一个与孩子们生活相吻合的主题《正月正 是新年》,这是孩子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同时,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关注社会、关心亲人。

我让孩子自己设计调查表,调查周围亲人的属相,并把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加以讨论、分析、总结和分享。于是,知道了十二生肖,并用童话故事讲其来历等,孩子们根据各个动物不同的习性创编了歌谣:一是老鼠吱吱叫,二是老牛耕地跑,三是老虎尾巴摇……我们还请来了民间艺人示范扎龙灯,先用竹子片扎好骨架,再糊上纸来造型,最后用彩纸装饰,孩子们跃跃欲试。我们在角色游戏里又重新过了大年,孩子们用自制的各种年画布置教室,模拟爸妈带上自制的贺礼去拜年,给长辈行大礼,用橡皮泥制作丰富多彩的年夜饭,还做了鞭炮,并一起编排了春节联欢晚会,有唱歌、舞蹈、朗诵,也有相声、曲艺、小品等。孩子们在主题活动《正月正 是新年》中尽情地表现着自己的才华,表现着童年的乐趣。

篇5

关键词: 意义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21-01

受综合课程观、瑞吉欧思想的影响及《纲要》的指导,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幼儿园如荼如火地开展起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容纳百川、概括所有。形式也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然而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避开花哨的表现形式。我以为幼儿园主题活动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一定要力求主题活动的意义化。只有意义化的主题活动才算是有效的、成功的。主题教育活动意义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让幼儿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幼儿通过活动达到的学习比脱离背景、单纯,在大人指导下的活动更深入更丰富。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说:“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要能使幼儿持之以恒”。该活动要能让幼儿适度地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不怕遭遇困难的事物,使幼儿热情参与、在活动中主动动脑筋去思考,有比较复杂的观擦、操作、探索、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一、意义化主题活动的产生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和发现对幼儿有意义的人、事物,来确定或师生共建主题。

2.主题的产生和导入可以是教师导向的学习活动,同伴间互动而发的学习愿望;也可以是与生活经验相吻合而产生的学习需要或情景所激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一颗敏感的心来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孩子意义化的主题活动的产生。

二、生成意义化主题活动的特征

1.孩子关注:这个主题一定要从孩子之中来的。是孩子关心和注重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能否成为大家的问题、能否激起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必须加以判断再成为主题。

2.能够探索:活动主题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并且这些事物的问答应该与孩子的心智与能力相符。

3.能够延伸:是指一个生成的意义化的主题活动可以派生许多内容。它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孩子的能力、行为、意志、知识、身体、美感诸方面能得到多维的发展。

下面以我班上学期(中班)开展的第一个意义化的主题活动《正月正,是新年》为例来阐述其产生、开展的过程;展示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力;关注孩子持之以恒的探索;了解孩子闪烁纯真稚趣的审美;欣赏孩子投入而陶醉的手工制作。按以往的思路一开学便是准备《三八节爱妈妈》的主题,紧接着是有关《春天》的探索。谁知中班的孩子对新年的关注和探询是如此的强烈。大概“过新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管何时何地、千山万水,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即: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张灯节彩喜气洋洋。“可这是为什么呢?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奶奶还要为我过阴历生日呢?”;“为什么我不能属猫呢?”;“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烟火呢?”――他们对新年时,周围大人们进行的一些风俗习惯如:下去拜年、上给压岁钱、走亲访友;对春节传统节目如:年画、舞龙、庙会、元宵;及涉及的生肖、年历等有着太多太多的疑问、好奇。从父母那里不能彻彻底底地得到答案、全面地了解探讨。面对孩子对新年渴望探询的目光和不间断的发问。我马上调整计划,追随孩子、紧跟孩子的需求。当我把象征中国传统的喜庆的大红中国节挂在活动室时,便一下子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兴趣。“老师,我们把教室布置成新年吧!”“我们自己再玩一次过新年吧!”于是在我的预设导向下,生成了这样一个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相吻合的,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所致的师生共建的主题《正月正,是新年》。它是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热爱国土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同时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关注社会、关心亲人的责任感并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更多的是幼儿在观察、讨论、调查、收集、归类中感受到探询的乐趣,发展探索能力;在说说、讲讲、画画、做做、演演中体悟艺术的真谛,提高审美能力。于是我让孩子自己设计调查表调查周围亲人的各种属相,并把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加以讨论、分析、总结和分享。于是知道并认识了十二个生肖,用童话故事讲诉它的来历及排历的次序及规律即:十二年轮一回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习俗并相对着许多的传说、及占卜的玄机,体现着动物与人的关系。孩子们根据各个动物不同的习性创编了歌谣如:一是老鼠吱吱叫,二是老牛耕地跑,三是老虎尾巴摇――等等。还家园合作开展了十二生肖的刻纸活动。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刻纸动物从孩子、妈妈手中产出时,孩子的快乐是由衷的。我们还请来了民间艺人示范扎龙灯,原来是先用竹子片扎好骨架后再糊上纸来造型的,最后用彩纸装饰。孩子们跃跃欲试。在美丽的传说中:“北宋年间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灯饶田走以辟邪除灾……”跟老爷爷做了许多兔灯、鱼灯、花灯。虽然稚拙但能自己动手多开心呀!同时又揭开了元宵节的奥秘。我们在角色游戏里又重新过了大年。孩子们用自制的各种年画布置教室,模拟爸妈带上自制的贺礼去拜年给长辈行大礼。用橡皮泥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年夜饭。还做了放鞭炮的体育游戏。一起编排了一台小小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唱歌、舞蹈、朗诵也有相声、曲艺、小品。有演员也有穿新衣戴新帽的临时家庭做观众。啊!孩子们在主题活动《正月正,是新年》中尽情地表现着、发展着自己的才华,体现着童年的乐趣。延呈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知了社会习俗。

我们带孩子实地参加了灯展,组织亲子活动全家逛庙会、猜灯谜、剪窗花。写对联、说对联、粘对联。我们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挂历、日历观察讨论他们的共性找出规律。让懂阴历的爷爷来讲讲阴历与农作物的关系。期间随着主题的不断发展深入,由于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而又生出许多原先未曾设想到的新的话题如:压岁钱怎么用?中国人为什么喜好吉祥讲究文化?许多新的领域如:关于美丽的中国节的探讨;各种各样的风筝;进而到中国的茶道艺术。许多新的细节如:中国的婚礼、新娘、轿子、中国的唐装。就这样不断生发出去,延伸开来。一直到桃红柳绿的四月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主题。不知不觉中竟有整整五周之久,兴趣盎然。

篇6

带他们过一个有特色的中国年吧。

让那些就快被忘却的民俗逐渐被记起。

让逐渐冷清的春节再次热闹起来。

让那些关于中国年的小细节鲜活在孩子的记忆里

当他长大,无论身在何处,

他们依旧知道,东方何方。

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有根的孩子,永远不会孤独。

那么,该怎样给他们一个有“年味儿”的中国年回忆?

让我们和您一起列个日程表吧。

1月3日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

民谚说得十分有趣:“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活脱脱把七八十岁的老婆婆描绘成“馋过年”的小孩儿。不过,老奶奶们和小孙子一样盼着过腊八,是有道理的。人老了牙不好,喝里面放了百样果的腊八粥,可以“囫囵吞粥”。老百姓在腊八这天,找出家里所有剩余的杂粮、豆子、干果、枣子,放在一起煮粥喝,有“惜粮”之意,因为趁此机会把家中剩下的米豆干货都打扫一下,免得忘了吃,放坏了。腊八粥还有其他名字,如“八宝粥”、“八味粥”、“七宝粥”等,又因熬出的粥颜色发红也成“红粥”。民间常见的是以八种配料煮粥,与腊八的“八”相对应,寓意吉利。当然,许多地方的腊八粥并不局限于八种配料。另外,腊八粥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让宝宝练习做“腾八粥大厨”。熬腊八粥要准备十几种二十种干果米豆,这是一堂很好的“认识五谷课”――挑拣杂粮和干果,认识大米、小米、糯米、黑糯米、血糯米、莲子、花生、干豇豆、白果、核桃仁、红枣、芝麻、红豆、绿豆、芸豆等配料,与宝宝一起淘洗原料,看着它们一一下锅。一面熬粥,一面讲述腊八粥的来历和故事。

让宝宝当“睦邻送粥天使”。我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有邻里间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惯,叫做“送热粥,送福气”。一方面结识邻居,另一方面也增进了解,弥合小的摩擦。妈妈可以与宝宝一起送粥给邻居,让宝宝去叩门,说明采意,锻炼宝宝的日常交往能力,妈妈则端粥殿后。一般邻居会在腊八节稍晚一点把盛粥的碗还回来:只还回一只空碗的,会在碗里放上象征红火的蜜桔和象征甜蜜的糖果。带宝宝去寺庙中喝“祈福粥”。这几年,

大城市的很多有名寺庙部恢复了腊八施粥的习俗,据说,腊八这天带孩子去寺庙喝一碗“祈福粥”,能保孩子一年都无病无灾。妈妈可以提前带宝宝去庙里做义工,包括清洗米豆、砸核桃、剥白果、切晒山芋丁和胡萝卜丁等,过程非常有趣。通过这些活动,让宝宝感受大家一块儿“备年”的热闹气氛。庙里的八宝粥用料有几十种,熬煮时间又够长,香甜不可比拟。

1月19日腊月廿四

扫尘

俗话说:“有钱没钱,洗洗过年。”许多地方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全家人都要动员起来,将家中的卫生死角来一番彻底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拆洗被褥窗帘、清洗厨房器具、揩抹灯具器皿、掸指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阳台上晒出“万国旗”,楼梯都被拖洗得锃亮,邻居们见了面,都要互相夸说对方“勤快”,吉祥话叫做“勤快生财”,“卫生才能保平安”。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戴上纸帽子的“掸尘小专家”。要是专让孩子“干活”,孩子肯定噘着嘴不乐意,但我们如果能把“掸尘”当作一项游戏来做,孩子就会兴致盎然。不妨让邻居或亲友的两三个小孩子组成“掸尘突击队”,每个人带一顶防尘的动物纸帽(可以用画报纸或彩色卡纸自己叠),举一根小竹竿,竹竿头上系一个掸尘旧袜套(用坏掉的棉袜或丝袜做成),让孩子专门去掸除角落里的尘垢蛛网;可以教会孩子用废报纸擦玻璃窗,把范晓萱的《健康歌》、《洗澡歌》改编成《擦窗歌》,带着孩子一同“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不知不觉就把窗户、家具、器具全都擦得亮锃锃。

1月18小年

糖瓜祭灶

腊八吃粥开了头,这过年的气氛可没有一下子转浓,直到腊月二十三,又一波才到来,这就是“糖瓜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已代卖“灶王爷”。说起这灶王爷,来历可不简单,据说他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使,这家人的大事小事他都十分明白。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庭去汇报一年的工作了,户主们怕他上天说坏话,就把“糖瓜”摆了一灶台,意思是请灶王爷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宫珲吉祥”,其实那糖瓜就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吃到嘴里上牙粘下牙,用这糖瓜当祭品,明摆着就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人家说话。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糖瓜插旗”小游戏。传统的祭灶糖瓜上会插一些小旗子、小花伞,把成盘的糖瓜打扮得更漂亮,更有节日气氛。小彩旗和小花伞可以用牙签采做,比如,妈妈可以带宝宝将蜡光彩纸裁成正方形,再对角相叠,裁成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卷在牙签上,一面迎风招展的小旗子就做成了:小花伞用六根或八根牙签来做,网上有具体的制作方案,有精巧的做法,花伞还可以缩放。把买来的祭灶糖瓜中的一面用小火微微烤化,趁热将小旗子、小花伞插上,并在烤化的表面撒上碎花生或碎芝麻,等冻结实后不仅好看、好玩,吃起来也脆香酥甜,别有风味。

1月20腊月廿五

磨豆腐打年糕

腊月二十五是民间传说玉皇大帝下界查看人间善恶的时候,所以这天大人小孩都不能乱说话,要勤奋工作,言语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帝欢心,以求降福来年。因此一般人家会在这一天忙着采办年货,把费时费力的年货都给办回来。城里的人们当然是去超市采购,不过这两年也有很多城里人专门到乡村去,体验磨豆腐打年糕的热闹场景,体味祈盼中的浓浓年意。

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乡村的豆腐坊会日夜连轴转,家家户户都要做几十斤豆腐,养在水缸里,吃到正月十五也不会坏。豆腐点卤起锅的那一刻,十分神圣,一张金黄色的豆腐衣在浓浓的豆腐浆中率先结出,这张豆腐衣一般会给家中最受宠的小孩吃,被认为特别补身;豆腐压出的淡浆水用来洗头有乌发亮发效果,用来给孩子洗澡可防止来年长出疖子和痱子,因此很多人家用水桶提了热气腾腾的淡浆水给孩子洗澡,说是能白净肌肤。

除了磨豆腐,打年糕也十分有趣。在湖南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年糕打得越多代表全家人来年的生活越兴旺,因此家家户户要用糯米混上少量粳米打上几十斤。打年糕是项体力活,就像人力打桩样,要由至少两人将巨大的春棒压进石舂钵里,将蒸熟的糯米饭打成年糕。一面打,一面唱“打年糕歌”;

都是祝福主人家“日子过得越来越高”的吉祥话。年糕多由邻居家的青年帮忙来打,打完一家,歇一小会儿转移到另一家去打,互相帮忙,所有的乡邻都沉浸在和谐喜悦的气氛中。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自己动手做“花样年糕”。打好的“年糕坨坨”要经过压模才会成为方方正正的长方块,冷却后才会变硬,要用刀才能切开。刚打好的年糕坨坨是软和的,我们可以网购几块漂亮的年糕模子,带到打年糕的现场去,做DIY花样年糕。这种年糕模子是木头的,中空,里面有花纹。先在木头模子里涂少量植物油(方便年糕压好后从模子里拓出),再把刚打好的年糕坨坨揪下一块,压进模子里,用手拍平,将模子反过来,在干净的案板上用劲一磕,呵,一块像模像样的年糕就磕出采啦,年糕表面还印着梅花或喜鹊的图案呢。我们还可以用不同质料、颜色的年糕坨坨在模子里做出“双拼年糕”,如一半是金黄一半是橙红的“南瓜胡萝卜双拼年糕”,或一半是灰绿半是灰紫的“荞麦紫血糯双拼年糕”。自己做出来的花色年糕吃得格外香,连不喜欢吃南瓜和胡萝卜的小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呢。

1月21腊月廿六

贴窗花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全家彻底清洁之后,屋里屋外邵变得亮堂堂,此时点缀上一些精巧的窗花,宛如红梅映入窗扉。新年通常贴的是喜庆吉祥的窗花,包括“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天女散花”等等,各种花卉、鸟雀、肥鱼、穿新衣举灯笼的娃娃,都可以成为窗花的题材。窗花当然可以贴在窗玻璃上,也有地方如天津,流行将扁圆形的窗花贴在门楣上,看上去花团锦簇,让黯淡的上门框也熠熠生辉。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自己动手“叠纸碧窗花”。准备好红纸或各种颜色的电光纸、剪刀,用来打草稿的铅笔,窗花小作坊就开张啦l妈妈可以教宝宝将正圆形的红纸叠成六等分或八等分,剪出对称的窗花图案;5岁以上的宝宝可以用美工刀刻出完全不对称的窗花。妈妈可以鼓励宝宝用比较抽象的图案来表现鱼、鸟、花、娃娃、灯笼等图案,可以从各种史前壁画里寻找剪纸图案的灵感,当孩子用五线谱音符来当“唱歌娃娃”的脑袋日寸,孩子的抽象思维、艺术直觉和表现手法的凝练程度,都会让人刮目相看。孩子在剪窗花的练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当展开剪纸时,发现某一刀下刀不当,将窗花剪断成数段。注意不要责怪沮丧的孩子,而是要帮他恢复到叠纸步骤,重新去看哪 刀是不能剪的,这种“复盘”功夫能大大提高剪窗花的成功率,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月22腊月廿七

煎堆蒸花色馒头

从前,很多地方规定年初一到年初四之间不能开灶动火,所有的灶堂口都要用红纸封起采,吃的东西部要提前备好。因此从腊月二十七日起,奶奶和妈妈们要蒸上好几屉笼的馒头、包子、糯米团子,还要煎堆,即用素油炸出各种金黄灿烂的油果子、麻花、麻团、油酥饺子,堆在条案上,很有过年的气氛,这种煎堆的习俗在韩国也很流行,被人们认为是新年兴旺的标志,而我们国家的广东人也很重视煎堆的膨松口感和饱满造型,认为煎堆就像金元宝 样,象征着财源滚滚的好兆头。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一起做“花色馒头”。豆沙馒头或糖芝麻馅的馒头时,不妨留几团面坨坨让你的宝贝自由发挥。让孩子洗干净手,自由地团

弄面团,捏成老鼠、刺猬、肥猪、兔子等各种动物,先用手捏出大致的头颈和身躯,然后用剪刀挖出鼻子、耳朵、嘴巴等五宫,再用剪刀雕塑小动物的爪子、尾巴以及刺猬身上的刺,最后用豆类镶出小动物们骨溜溜乱转的眼睛,老鼠用绿豆、刺猬用黄豆、兔子用红豆,肥猪用黑豆,然后上笼与馒头们一起蒸熟,“面塑”就做成功了。也许孩子会天真地问:“老鼠是多讨厌的坏家伙,为什么还要捏它?”你可以半开玩笑地这样回答:“傻孩子,丰收年才有老鼠啊,遇上灾年,人都没饭吃,老鼠怎么还能吃得这样圆滚滚?”原来,蒸动物馒头还有厌丰收的意思。

1月23腊月廿八

洗邋遢

依照传统习俗,这一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干千净净迎新春。有温泉的地方,这一两天都是爆满,很多人开车带着一家老少来洗露天温泉,要是运气好的话,你可以亲眼看到小雪花如何从天而降,飘落到热气腾腾并散发在淡淡硫磺味的池面上。很多露天的温泉池做得都像江南园林一样,移步成景,水温常年保持在最宜于肌肤健康的42度。带着一个轻质小炕桌去泡澡,一面泡一面在漂浮的小炕桌上喝热饮,吃糕点,一年的疲乏都得到了舒解。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趣味洗澡”。大冬天,几乎没有孩子乐意洗澡的:穿脱衣服很麻烦、洗完后头发半天不干,湿漉漉凉冰冰的很不舒服,而换上干净而冰冷的内衣和袜子也让孩子大声喊凉。怎样让孩子心甘情愿“洗邋遢”?不妨将孩子的塑料玩具们经过初步清洁后丢进池水里,告诉她:“塑料鸭子、塑料娃娃也要洗澡了,它们也在嚷,我要干干净净过新年。怎么样,你来替塑料娃娃洗澡,妈妈来替你搓背,好吗?”如此,洗澡这件痛苦的事就变成了一项有趣的游戏,孩子坐在池水里,念念有词地替娃娃洗澡,就不会分神来“反抗”你给她搓洗的行为,相反,她会这样自我鼓励:“再忍耐一下就好了,头发就冲干净了,不会迷眼睛了……所以,闭紧眼!”此话既是在“命令”娃娃,又是在自我提醒。因此,一面给玩具洗澡,一面承受热水的浇淋,孩子会配合大人把这一“艰巨任务”完成。

1月24腊月廿九

逛花市

逛花市原是广东人的习俗,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习俗了:赶在年三十到来之前逛花市,买一盆硕果累累的金桔或者名贵的蝴蝶兰、报春的茶花或杜鹃,可以使家中的面貌焕然一新。逛花市犹如踏春,可以与大自然充分接触,也使人神清气爽。含蕊半开的水仙象征“花开富贵”,结果累累的金桔或四季桔象征“大吉大利”;富贵竹象征“竹报平安”;桃花象征“运气旺、人缘好”,都是这个季节人们爱买的盆栽。而肩膀上坐着好奇的小孩子,手中举着腊梅和银柳,一同去花市中观景观花,已成了年轻的爸妈们和孩子一起尽享天伦之乐的图画。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一同装饰你们家的“新年树”。就像装饰“圣诞树”一样,稍微有点规模的金桔树、茶花树和腊梅树都可以装饰成中国味道十足的“新年树”,去超市选购一些红彤彤的中国结、印有招财童子的“利是包” (红包)、玉做的环佩、镂制有“五福(蝙蝠)同堂”、“喜(鹊)上眉(梅)梢”的吉祥祈福红木牌,还有“心型”的心愿卡,系于树上,琳琅垂挂,并系上一两个金色小铃铛,这棵“新年树”,样会说话,一样会欢笑。

妈妈可以代宝宝把新年渴望实现的心愿、渴望取得的进步写在“心愿卡”上,比如,“新年我要去台湾旅游,见见阿里山的小朋友。”“新年我要改掉挑食、爱哭的老毛病。”“新年里,我要多孝敬爷爷奶奶。”然后,妈妈可以抱起孩子,让他系于“新年树”的最高处,告诉他:“系得越高,心愿实现得越快!”这种借着新年契机正向的鼓励,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1月25除夕

团圆包饺子、贴春联

腊月三十这天,大人们都在为晚上的团圆饭忙碌,孩子们在盼望中煎熬,会显得过度兴奋,碍手碍脚,此时就有一位大人会站出来号召:“谁来跟我一起贴春联,贴年画?”保准会一呼百应。春联的别称叫做“桃符”,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镇妖门符,当时人们用桃木板刻上镇妖降魔的神仙――“神荼”和“郁垒”的大名,悬挂于门旁,称为“桃符”,后来,演变成书写对仗的条幅――春联。通过春联与横幅的挑选和学习,孩子们很快可以领悟中国诗词的对仗和平仄奥妙。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贴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多,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网上搜寻制作精美的传统年画,通过网购方式张贴。孩子可以看到,闻名遐迩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画”等画派提供的年画,可不止是“招财童子”那么简单。像《大禹治水》、《八仙过海》、《太公钓鱼》、《水漫金山》、《三娘教子》、《孟母择邻》、《凿壁偷光》、《钟馗嫁妹》、《太白醉酒》等年画,几乎每一张都能说出一段经典的中国故事,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使当代的孩子不费力就能受到历史典故、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习的熏陶,能非常形象在找到自己文化的“根”。

大年夜,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很多孩子都会抢着答:吃团圆饭、放鞭炮、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对吗?也对也不对。其实传统的中国家庭在吃团圆饭之前,还有一项隆重的庆祝活动就是祭祖。祭祖由家中最年长的男性长辈主持,先请出祖先的牌位或画像,然后供奉从酒菜、米饭到水果的一系列供品,然后全家人依照年幼次序依次行三跪九叩礼,高颂祖先的尊称,说:“***,我给您拜年了!身为您的子孙,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些仪式化的礼节,包含了对祖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律,渗透了以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拜年已毕,撤去供桌后全家才吃团圆饭,此时,供桌上所有的菜肴都要回锅蒸煮后,才能让“老祖宗的子孙们”吃,否则就是列祖先的不尊重。

团圆饭的是包饺子,常常,酒至半酣,奶奶和妈妈们就开始包那一匾又一匾的团圆饺子,为了讨吉利,人们还用饺子来做一些有趣的占卜,比如,在某一两个饺子里包上象征好运的硬币,吃到的人,来年会非常顺利。妈妈一般会在心里记着那个幸运饺子,或做上不易为人觉察的记号,把“幸运饺子”留给自己的孩子。要是担心毫无防备的孩子被硬币咯到牙,现在人们改为在饺子或汤圆里包上一枚蜜枣,吃到的孩子都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新年里,压岁钱会丰收了!”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做纸灯和拉花来“装饰节日的餐桌”。西方人吃新年套餐的时候,会在餐桌上放插花,并点上漂亮的烛台,我们吃中餐团圆饭,菜肴很多,这样做不大现实,那么我们不妨将上一年元宵买的纸灯都张挂起来,然后用彩色绉纹纸做成彩带和拉花,来装饰团圆饭餐桌的“顶部空间”,烘托热闹的气氛。孩子一足兴致盎然。

带着孩子一起“贴春联”。可以告诉孩子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如何区分上联下联。

“压岁钹”。爸爸妈妈准备的压岁钱也不一定当面给,而且可以等孩子沉睡后,把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压在小孩子的枕下;孩子们在初一早上醒来时,不仅可以拿到压岁钱,还可以在枕边发现一个景泰蓝或漆木做成的小食盒,里面放着如意、小柿饼、桔子、脆心红枣等小零食,每一样,都有吉祥寓意。你可不要认为这是模仿圣诞老爷爷在红袜子里塞礼物,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老―孔府,大人们就是这样表述对小孩子的祝福的。

1月26正月初一

放鞭炮,拜年

中国年的庆贺气氛在正月初一子夜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达到中的:满城都是鞭炮声,屋里都是亲人们的道贺声。通常这鞭炮会放在凌晨三四点钟,然后人们小憩片刻,起床,更放开门炮仗。一般打“开门炮”是先放小鞭炮一长串,俗称“百子炮”或“千子炮”;然后再放“二踢脚”大爆竹三发,寓意是可以驱散一年的疫病和晦气,喜迎新年。要三发全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年初一的早饭,北方通常是饺子,南方通常是汤圆或如意糕、松糕、年糕等糕点。吃完寓意“连年高(糕)升”的早饭,父母一般会带孩子出门去拜年。先跟爷爷奶奶拜年,拜年时鞠躬叩头都行,一面鞠躬一面带笑拱手说:“恭祝爷爷奶奶幸福安康,长命百岁!”在陕西地区,孩子们见了年过60岁的长辈通常要“问强健”,比如“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表示对长辈的祝福。不但小孩子如此,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如果爷爷奶奶健在,也要赶去“问强健”,在那一刻,“家有一老”就意味着小辈们都可以在拜年时享受“小孩子”的关照和叮咛。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入夜“放烟花”。大孩子喜欢的爆竹,小孩子可能听了会受惊、害怕,因此,等天黑下来一起去放烟花可能更合小孩子的胃口。可以与邻居小孩约好了一起放烟花,像“烟花比赛”一样,可以让孩子有兴趣,兴致更高涨。

1月27正月初二

回娘家

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二都有“接闺女、请女婿”的习俗,这也是小孩子穿戴一新跟着爸爸妈妈回外婆家的日子。喜欢打游戏、买电动汽车玩具的小小子们这天最开心了,因为可以拿到外婆给的又一份压岁钱,有的还会收到外婆亲手做的新鞋新衣等礼物。从前出了嫁的女儿回娘家,除了带上丈夫和孩子以外,必备下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外婆们通常会带着外孙子一块儿去,逢到邻居就说:“这是我家二闺女家的小小子,这是三闺女家的小宝贝……”然后自豪地接受邻里们的恭贺,“您看您这外孙多机灵,外孙女多漂亮。”分赠邻居的礼物不多,只是几块饼干、一些糖果而已,邻居也会拿出瓜子花生棒棒糖,塞满跟来的小孩子的口袋,但这种借着女儿回娘家的机会进行的“睦邻”活动,却是对下一代很好的礼仪人情方面的熏陶,能让小孩子非常直观地明了“邻里好,赛金宝”的寓意。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选购送给外婆外公的“益智玩具”。送保健品、补品、烟酒、新衣,这些回娘家的礼物已经非常老套啦,送给老年人最时髦的礼物,可以是各种有趣的益智玩具,如九连环、七巧板、围棋、魔方等,让孩子来帮助你挑,让孩子去送,并跟外婆外公一起玩,一定能使老人笑口常开,思维敏捷,延年益寿。

“压寿”。如果外婆外公本年度恰逢整寿,如满60岁,70岁,80岁,那么无锡苏州一带的风俗是要趁年初二女儿们都回来的日子,在家里庆贺老人的生日(不管老人的生日是否在这一天);从前,就算是没有受到邀请的邻居,中午时分也会收到女儿们端来的一大海碗长寿面,热气腾腾,面上覆盖着整块的大肉或熏鱼;现在,多由女儿们向邻居分送两小包银丝面和一片云片糕。这种“分派”工作非常适合带着小孩子去,一方面是让孩子见见陌生邻居,

锻炼他们伶俐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有机会让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礼仪。

1月28正月初三

逛庙会

民间认为,大年初三这一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举日”。在这一天,不能杀羊,如果天气晴好,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一个好收成。大年初三还是一个不宜走亲访友拜年的日子,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老百姓都认为这一天容易与他人发生口角,不宜出门,一般都会在家中睡到饱。不过现在早已没有这么多禁忌,长假只放七天,从大年夜到年初六,因此初三初四正处于假日的中段,若是天气晴好,正是带着孩子出门逛庙会的好日子。

春节庙会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去处,民间艺人们踩高跷,走旱船、捏糖人、熬糖画、变魔术、表演杂技、出售梨膏糖并表演武术,每一样,都让孩子目不暇接,而庙会上出售的各种玩具,如纸灯、抖空竹、布制玩偶、糖人、绒花玩具、生肖纸帽等,都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父辈乃至祖父辈共有的童年乐趣。而逛庙会的另一项收获,就是琳琅满目的传统美食了,糖葫芦、油炸臭豆腐、驴打滚、枣面窝窝头、天津大麻花……应有尽有,很多都是超市里买不到的,洋溢着民间的传统和情趣。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庙会是“儿童画”的绝好题材,也是锻炼孩子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好地方。妈妈可以教孩子仔细观察各路民间艺人陶醉于自己的手艺和功夫中的种种可爱的情态,留心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并帮他把一些重要场景用数码相机或家中摄像机拍下来,回去做为画儿童画的素材。也可以辅导孩子用儿童画来写绘“观察日记”。

如宝宝现场“学习民间艺人的技艺”。

如变小魔术、抛接式杂耍、画糖画、踩高跷的艺人经常为了调动气氛,邀观众一起上台表演,为什么不替你的孩子争取这种机会呢?如果孩子能踩着高跷“一览众山小”,如履平地地上下台阶;能把空竹抖出直升机起飞的嗡嗡声;能用糖稀画一只小猴子,你看吧,他的小脸一定兴奋得通红!自信心也会爆棚!

1月30正月初五

接财神

正月初五零时零分,人们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燃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希望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大发大富。这一习俗反映了老百姓希望辞旧迎新,送走贫苦,过上好日子的朴素心理。一般从大年三十关门谢客的大小店铺,也选在这一天开门迎客。在很多少数民族旅游村,这一天也开始迎接游客,让大家尽情参与他们的年俗戏。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再放一次“鞭炮”吧!可要让你的宝贝注意安全。

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外出旅行”,去品尝朝鲜族的“秋千舞”、壮族的“打扁担”、汉族的“舞龙舞狮”、土家族的“舞春牛”等游戏。像流行于吉林省和贵州省的“秋千舞”活动,非常适合妈妈带着孩子现场参与。妈妈和宝宝可以面对面站在横板上,抓牢吊绳,在飞行中由反方向的一方蹲下用力,一张一弛,越荡越高;还可以一人坐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比如宝宝坐着,妈妈站着,宝宝可以“坐享腾空乐趣”,妈妈则要多花力气使秋千飞升,很容易达到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要是你的孩子正在学习打节奏,那么壮族人民的“打扁担舞”绝对不可错过。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耍出花来,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旋律;在扁担们不断的撞击中,表演的人不停地穿花转动,更让人眼花缭乱。要是表演者邀观众上台,为什么不跟你的孩子一同加入呢?

2月1正月初七

吃七宝羹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当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之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要登山以示庆祝。在民间,这一天要吃春饼卷(用春饼卷制鸭丝、酱肉丝、葱丝等),还要喝一种七种蔬菜做成的羹,比如用象征勤奋的芹菜,象征活力的韭菜,象征长寿的芥菜,象征聪明的葱蒜,象征强健的菠菜等,煮成清香扑鼻的菜羹,既去除前面大吃大喝积攒的油腻,又增加了纤维素和维生素,还有治百病人吉兆。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挑野菜”。煮七宝羹要用的蔬菜,很多是野菜,如野葱、荠菜、马兰头、枸杞头、野芹菜等。在南方如果天气晴好,妈妈不妨带上孩子,提着竹篮,去田野上玩“挑野菜”的游戏。妈妈可以教孩子仔细分辨葱和蒜的叶子有什么不同,怎样区分荠菜和蒲公英,哪些是水芹菜,哪些是旱生的野芹菜。这一活动不但让孩子识百草,还让孩子暴露在新鲜空气和外面的暖阳中,是非常有利于补钙的“日光浴”。而在田野上长距离的行走,也锻炼了孩子的体魄,使之在吃七宝羹时胃口大开。

2月2正月初八

放生

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一天天气晴朗,那么这一年的稻谷就有可能丰收,天阴就可能歉收。晚上,人们还要点灯祭拜顺星,在天上的星斗出齐之后,全家人要在案头、灶台、门槛处各放一盏小灯,以祈祷全家人一年顺顺利利。此外,家中若有年长的老人,人们还会在这一天举行“放生”活动,把家中饲养的鱼、鸟、乌龟拿到野外去放生,为年龄大的长辈祈福。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放生”。可以在这一天去农贸市场购买怀孕的鲫鱼或鲤鱼,或者鸽子、青蛙、麻雀等小动物,去野外放生。各地的寺庙水塘,是放生鱼类和蛙类的好地方,站在“放生桥”上,让鱼儿和青蛙欢快地奔进自己的家,或让快要成为一盘菜的鸽子重归蓝天,这对孩子是极好的教育,让他从小懂得人不应该为了口腹之欲向大自然过度索取,人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成为大自然谦卑的一分子。

2月9正月十五

观灯猜灯谜、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此时天上月华如水,地下灯烛高照,天上地下,恍若人间仙境。元宵放灯的习俗,起于汉代,到唐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据称唐玄宗时期长安城里的灯市规模就很大,点灯达到五万盏;到了宋朝,在彩灯上贴上谜语,让观灯的人兴致盎然地猜灯谜,已经成为风尚;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了有灯谜和百戏歌舞之外,还增添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其实,猜谜活动并非只限于元宵节,只是因为元宵节时谜面写在灯笼上,故称“灯谜”,成了以燃灯为特色的元宵节的特色民俗。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食品,在全国各地都较为流行。人们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来粉糯软滑。人们通常用它来象征全家人和睦幸福、团团圆圆,生活事业吉祥如意、圆圆满满。除了这些,元宵节人们还有击太平鼓、撞钟祈祷等习俗。

[妈妈可以带宝宝做的事]

“做元宵携元宵”。北方在元宵节吃的元宵,和南方人吃的“汤圆”,名称不同,做法上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先搓好芝麻拌糖的馅心,放在放有糯米粉的竹匾或笸箩里摇,让糖馅心上沾上一层糯米粉,元宵就做好了;南方

人吃的汤圆是要用水磨糯米粉混和适量热水,搓压成糯米粉团,挤成一个个“团坯”,在团坯中包上带汁的馅心,变成“四喜汤圆”。所谓四喜汤圆,就是一碗汤圆有四种馅心,分别是芝麻糖、松籽豆沙、鲜肉和猪油荠菜;聪明的南方人事先在汤圆上做上记号,如点上红点,拉出“尾巴”,搓圆或搓成椭圆,以区分不同的馅心,因此,虽然各种馅的汤圆同一锅下,最后盛进碗里的肯定是一样一个的。现在的花色汤圆当然已经不止这四种了,绿豆馅、核桃花生馅、牛肉馅、海鲜虾仁馅,甚至还有巧克力馅的汤圆!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手把手教孩子包汤圆,送汤圆给邻居品尝,对小朋友来说,都是兴味盎然的事。

逛灯市“购雾彩灯”。荷花灯、兔子灯、蛤蟆灯、生肖灯、鲤鱼灯……灯市上的传统纸灯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呀。拖着一盏兔子灯或举着一盏菠萝荷花灯回家,孩子会像一个得胜归朝的将军一样得意。现在一些扎灯艺人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也会现场教小朋友扎一些小灯,如用扎灯彩纸、竹笼、铁丝扎出简单的荷花灯、鱼灯和鸭子灯。让你的孩子亲手实践一下,他会对这门奇妙的手艺生出浓厚的兴趣的。

篇7

讲起过年的风俗习惯,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现今仍沿袭着,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给扔掉了。

对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中国人来说,不同地方的规矩恐怕不完全一样。我所要讲的只是早先我们阜阳以北与太和这一片地方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毫无疑问,这腊月初八历来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况还有: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呢。(在那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要吃上一顿象样的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腊八晌午的那顿咸米饭是那么的香甜。(通常这顿做米饭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粮票开后门从粮站提前买好的。娘总是将米锅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细粉加上葱姜佐料,饭没做好,老远的便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便围着厨房转圈子,专等着娘说一声:吃饭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盛上满满的一腕,美美的吃将起来。)百年不遇的吃上这么一顿难得的美餐,不用说,能撑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还觉不过瘾的。

腊八过后,接下来便是祭灶。祭过灶,年也就跟着很快来到了。讲起这祭灶,还挺有讲究。记得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贼祭六,老和尚祭到庙后头。至于这顺口溜的来历,曾听老人大致的讲过,因为听时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们张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记得,好象听老人讲,说是俺们张姓人家占着老天爷、阎王爷、龙王爷的光,因为他们都姓张。所以历朝历代张姓的人家没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连皇帝再做了,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别姓人家混的了吗?)祭灶那天,也是厨房大扫除的一天,平常烟灰满布的屋子,通通用扫帚彻底清扫一遍。然后将提前请来的老灶爷与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到锅台一侧的墙上。到了晚上,临近送他们上天的时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给他们抹抹嘴,意思是先给他们甜甜嘴,请他们在老天爷跟前多替老百姓说些好话。(有道是:老灶爷上天——有啥说啥。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是能让老灶爷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爷跟前说些对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话,那就谁也不知道了。)随后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过灶,家家便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开了。

在蒸炸的过程中,倒还有着不少的讲就。其中大人们最忌讳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来扭去。一是嫌他们碍事绊脚,二便是唯恐他们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后边这一条是最主要的。例如:炸东西时,最忌讳人说别炸熰了、小心油别起火、或者说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馓子时,盆的面不多了,便随口说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厉声地吵:去!别在这胡说八道的!我当时还有点不服气,顶了一句:这明明是实话,说说又有啥呢?娘却说道:你说说说有啥?炸东西时,不兴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辩驳一句:多少东西只是多少东西,总不能说说就说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说起来你屁都不懂。你没听说过“船仓垛底墙旮旯”吗?因为这些谁都估不透。别看是盆底了,说不定从今个管炸到明个也炸不完呢。这句话说得娘笑了。但从此我遇见此事时绝没再多言多语过。

蒸馍的时候更有一种神圣的味道,更忌讳人在旁边扭来扭去的。好象这样会带来大不幸似的。蒸馍时还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个馍里放上个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说是到时谁吃到了,谁就会发财。另外,蒸馍必须蒸得雪白的宣腾的方为最理想。馍若蒸裂了倒也说得过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缩成个蛋蛋的,那是最让人感到气恼的。人们往往会以为有邪讲,是邪魔在作怪,于是便将馍蛋蛋扔进锅底下烧。说是这样便可烧去秽气。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门对子(既春联。)。有丧事的人家是不准帖红对子的。人死后的第一年,帖火纸,第二年帖蓝对子,第三年帖绿对子。过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红对子。有那欠账的人家老早地就将门对子贴上了,这样,要账的人便不好意思再来上门要账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会在门槛外边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拦门棍。意思是挡着防止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进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会放一挂比接年小一点的鞭炮,然后才开始吃辞岁饭。(辞岁饭不外乎馏蒸馍,吃饺子。这饺馅子大都是素馅,有用细粉、馓子、豆腐掺在一齐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干菜、细粉、馓子加上葱姜掺在一齐剁碎的。能吃上肉馅的人家不多。)之后,小的便要给宗家门里的长辈家挨门挨户的去辞岁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给供奉的祖上牌位磕头。)还有,这辞岁之夜吃什么东西都是随便任着你吃的,这叫填仓,尽着你撑炸肚子也没人说你。还有一条是小孩子最为喜欢的:老的要给小的发压岁钱。接着是熬岁,不让睡觉,比着看谁最能熬。说这叫作熬财神,谁能熬,谁以后就有福。这其间你打牌也好,听收音机也行,讲故事也罢,不管干什么,只有长着精神不睡觉就好。特别是大年初一,看谁家接年早。仿佛接晚了,年被谁接完了似的。所以从十二点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便接连不断地震响云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来点钟才算结束。(到这时才接年的不是懒得出名、便是家庭境况不怎么样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脸,而且洗过不能豁(泼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扫,连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里不往外拎。得等过了年初一才扫,才拎出去倒掉。并且吃过早饭、午饭,锅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摆在那,到晌午各人继续用各人的。这些规矩真正让人莫名其妙,问爹娘,他们也说不上道道来。只说这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老规矩只有照着做,不能随便乱改。我在心里暗想:不知老祖宗们是怎么想的,定下这规矩。这分明是有意让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这些规矩,现今大都没人再照着做了。

篇8

一、 已被捕捉到的民俗镜头要成为旅游解读的凝视点

海南岛的民俗已经在很多影视剧中呈现,电影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黑白片和彩色片。海南岛的纪录片历史很早,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在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过程中,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最后形成纪录片《五指山问黎记》。黄强被认为是最早关注黎族的学者。该片记录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展示黎族的服饰、饮食、狩猎、信仰等民俗文化。1937年拍摄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1957年拍摄的纪录片《黎族》、1959年拍摄的电影舞剧《五朵红云》、1962年拍摄的电影《红叶题诗》、1978年拍摄的美术动画片《歌声飞出五指山》、1985年拍摄的纪录片《黎族民俗考察》、1961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红色娘子军》、1962年拍摄的故事片《碧海丹心》、1995年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椰林湾》、1996年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黎母山》、1997年拍摄的电视剧《七仙岭传说》(上下集)、2006年拍摄的故事片《青槟榔之味》、2008年拍摄的《木棉花开》、2010年拍摄的动画片《鹿回头传奇》、2010年拍摄的《余光之下》、2011年拍摄的音乐电影《黎歌》、2012年4月拍摄的6集大型纪录片《望海南》、2012年4月拍摄的纪录片《海之南》、2012年拍摄的《我爱五指山》(又名五指山之恋)、2012年拍摄的电影故事片《山海黎乡》、2013年4月底拍摄的《海南梦》,这些影片都有专门的海南岛黎苗族民俗表现,黎苗族的民俗美集中或不集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关照且容纳于电影电视之中,构成了强烈的电影观赏价值。影片大量地记录了黎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展示黎族的服饰、饮食、狩猎、信仰等民俗文化,一些音乐“罗呢调”等以黎族民歌的曲调在荧幕内传出。黎族的古老文化遗迹流淌在镜头之内,黎族纺线、黎族织锦艺术、黎族船型屋、椰雕等等。地域审美特点和习俗格外令人瞩目,黎族的制陶技艺、踩田、文身、纹面、编织、捕鱼、节日礼俗、建筑仪式、信仰、槟榔文化等等都被一些影片所涉猎和采集。海南民居、黎族方言、渔业民俗、服饰、岁时节日、跪拜祖坟、上孔庙祷告、给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等等,非常具有民俗审美情调。另有一些木偶剧和琼剧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海南岛影视旅游民俗美学的一个必要补充。

一些海南影视旅游专业人员由于缺少对海南电影电视的文化史阅读,导致作影视旅游工作腹内空空,眼中无物,影视旅游盲点重重,丰富的海南民俗美在视野中被遗漏,从而无法深入地域影视旅游的发掘,找不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身在此中,大海遗珠。

“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都可以归结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文化,乃是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的发展所达到水平的标志和尺度,而民族精神则是特定民族在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特征的总和。”①

海南民俗本身就是影视旅游的瑰宝,她可以供影视拍摄,供欣赏,供体验,供品味,是海南影视旅游深度开发的最大矿藏。就海南岛影视涉猎的海南民俗遍洒在海南岛各个部位,镶嵌在各民族之中,铺就了一个长长的民俗展画卷。旅游在与影视结合的时候,旅游客体要有解读影视的能力,不仅会描摹它的外观,还要阐释它的文化,走进它的历史,并且能有评论的素质和修养,履行好旅游主体走完全部旅程的功效性引领,使游客实现影视审美艺术的预想期待。

海南少数民族地域审美与汉族审美习惯完全不同,影视作品的表述方式以落差的冲击力勾画民族日常生活、民族习惯、风俗特点、,透视民族心理,挖掘民族史精神。面对广泛的大陆,海南岛把自己称作为岛内人,与大陆迥异为两种民族文化,岛内的文明程度、认识方式带有天然的朦胧性和传奇色彩。我们看到了海南岛就如同看到了另一个精美的世界。海南岛无限的大自然风光赐予,以及海洋文明把他们的风俗修筑成本民族史的章页,记录着他们的豪迈、旷达、慷慨,也翻卷出他们的惆怅、苦难、叹息,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②

海南民俗是一个、数个民族的心灵、情感、情绪的完备人格审美范式,具有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不可模拟的独具性和标本意义,记录海南岛民俗审美的影视艺术作品是一个地域民族历史审美的连续性生活写真,间断性、周期性地传递他们沉淀的民族精华和精神,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民族生命表达的书写,浮现出凝重而震撼的审美高度。

海南岛影视民俗审美在旅游领域中,必须准确而全面地再现于旅游过程里,是旅游文化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真正旅游境界,旅游随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进程,早已不是有钱了就把它花了,闲极无聊地消磨时间,旅游是一种身心的放游,一种精神的远足,一种生命完整意义的实践方式,是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确认和提升。民俗是一个地域、一种民族文化凝炼的塑成,也是一个最有某种符号化的集体象征性的明了解读标志,因此,它也必然成为旅游解读的凝视点。

二、 不让被扫描过的民俗点在游客眼中成为流星划过

在海南岛电影电视中有一些表现当地民俗的镜头在整部影视作品里一扫而过,没有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突出出来,有的当作场景出现,有的当作背景出现,有的成为整部作品中的一个气氛描写,没有形成影视的直接民俗审美点,但这些镜头从旅游学的角度,和旅游经营学的角度看待是具有可提炼的审美作用的。把这些还没让电影导演和观众注意的东西在旅游主体的视线里定格、回放,作为旅游主体的观赏注意对象。电影《南岛风云》《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海霞》,包括《非诚勿扰Ⅱ》都没有民俗场面出现。这些影片的主题也不是表现这方面的,《南岛风云》《南海长城》《南海风云》三部影片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大海、礁石、椰树、槟榔树都作了硝烟的陪衬。《海霞》中有一个渔民出海场面,几个家属给大海作揖,电影没有大量铺排这个细节,是由于这部影片同样是反映海岛女民兵保卫海防的故事,又处于时期拍摄的影片,不能把这些当年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放大进去,今天从尊重民俗的角度看,可以补充它的丰富内涵,也有必要把当年被剪掉的镜头和构思充填在真实的民族记忆史中,大海、槟榔树都属于海南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人祭海可是有非常隆重的民俗仪式的。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是海南人的祭海节,人们端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有猪头、鸡、鲤鱼、大馒头等,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烟花,朝着大海行叩拜礼。用鲤鱼来祭祀海龙王,是取“鲤鱼跳龙门”的寓意。渔民会把头年捕到的最上等的渔获作为祭品,在祭海时摆作贡品,祈求来年渔季捕获更好的海产,祭海已经成为一种海南黎族的地方,它的仪式是非常热闹而隆重的。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的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渔了。从2005年始每年海南三亚大小洞天景区都要在二月二龙抬头日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全国性“中国三亚龙抬头节”大型活动,并且以道家文化的传播贯穿始终,与宗教仪式并和,构成多种民俗的联袂审美效应,海南三亚大小洞天的祭海活动新增了很多现代项目,比如,划龙船比赛,秧歌比赛、歌唱、舞蹈比赛、猜谜语、放生仪式、书画展、音乐会、相亲节目、大小洞天讲堂讲座、祈福仪式和祭拜等至今已经举办了11年。在这个活动中要邀请来国内最有名气的影视明星参与主持和作为贵重嘉宾到场,大小洞天设有“鉴真广场”“南海龙王院”,身穿道袍的道士引领仪式活动,台湾星相易理协会、宗教弘法协会等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些宗教社团组织都会到场,古典习俗与现代风尚交织一体,这个活动把影视与旅游与海南地域民俗审美凝聚到了一起。

海南的祭海民俗非一地一景所显,在海南影视旅游的概念里,这里所有电影电视拍摄过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寻步,海口、三亚、万宁、文昌、琼海、博鳌等拍摄点尚可作为海景一线,构成海南岛拍摄地海景连珠,旅游车即可一路行驶,并连带游览海南的绿色山峦、高峰峻石,手触白云,看银河流水。

槟榔节同样是海南的重要节日,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海南人嘴嚼槟榔蔚然成风,吃槟榔的体会是提神醒脑、生津止渴,天冷可以御寒,在海南有吃槟榔一族,通常被叫做槟榔族。海南岛还有非常好看有韵律的竹竿舞、槟榔舞。在海南还有一首《采槟榔》歌呢,这首歌原属于湖南的民歌,但它在海南被盛行流传,一直传唱到全国,后成了海南的地方特色歌曲: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姐姐(周璇版为姐姐,其他歌手翻唱版多作“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又想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好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在唱。海南岛的槟榔传说和故事都非常多,本身就是电影电视的难得素材,槟榔活动已然成了这里地域文化的品牌,它是海南岛品牌的一种,能成为海南岛品牌的海南岛风俗很多,他们都一并构成了海南岛的影视旅游民俗美学奇观,构建成无限畅想的审美世界。

三、 引导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

影视旅游被动跟着影视跑是不行的,一些地区影视旅游景区打造不成,影视旅游业不景气,开不出工资,到最后倒闭。这其中有几条原因是不能忽略的,前期投资不上规模,力不从心,后期萎缩造成。管理不善,影视拍摄地不具备影视拍摄点旅游地的外包装标准。宣传力度不够等等,但归根结底是旅游被动跟着影视跑,依赖于影视给它的效益资源。没有主动去创造影视拍摄地可能构成的旅游驱动。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能让某个摄制组拍片,不惜搭上成倍的本钱,四处寻找制片公司以受到青睐,低三下四地祈求被看上眼,也有的出大价钱聘请有名导演到他的旅游景区拍片,等待事后的轰动效应。但是一般这些工作都不被制片单位或者好导演看中,有眼力的导演,一下就看出这个景区的民俗审美不够层次。海南岛没有民族特点,缺少民俗还看什么呢。看大都市风光、街道、高楼大厦、摩登景观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就行了,为什么要来海南岛呢。身为海南岛的影视旅游领域也对自己的定位不太清楚,光是手里有钱,不太擅长影视、旅游业务,文化,以及审美文化、历史、观众心理学都不通,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具备了影视旅游学的相关知识和水平,还必须对地域民族审美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影视旅游的工作开展下去。影视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但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有相当才华的人来担当。引导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是要和导演、投资商讨论和策划的艰深业务。说服不了导演和投资商不行,要说服他,影视旅游部门的负责任就要以自身的才学和理解讲述能力面对。

影视拍摄进入民俗审美世界,主要是指那些还没有进入电影电视拍摄之中的民俗审美目标要纳入民俗审美世界当中。比如,海南黎族的隆闺风俗、家谱祭拜、家谱修缮、新建房屋仪式、黎苗婚俗、三月三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非常有电影元素特点的东西,要把它引入到电影电视中来,事后成为影视旅游的领域范围。

隆闺风俗,是一种原始性的黎人习俗,可以成为一个电影电视的窥镜观照。“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不与父母同住,要搬到“隆闺”去居住。男孩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孩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分有“男隆闺”“女隆闺”“兄弟隆闺”“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尤其是“女隆闺”,当小女孩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可以在这里招来和等待她喜欢的男孩,和她相好、亲近、交媾了,像古代的英雄与美女上演的一幕,也像没有束缚的男女之欢。

麦茨指出:“作为想象的能指,电影促进了窥阴癖行为中的窥视症状,并且他表明,这通常包括施虐狂在内。窥视症描述了从观看中得到的性满足。窥阴癖行为在根本上有别于窥视症,窥阴癖的满足是从窥视一位并没有意识到窥者的存在的人那里得到的(尽管这个差异并不常被区分)。”①

海南电影电视还没有把“隆闺”摄入其中,它不论是民族史的记述,还是艺术联想的篇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审美意义,“隆闺”习俗在少有的海南纪录片中曾有点照,但都没有作文化和艺术的太好发挥,应该说它不管是对电影和旅游还是文化研究而言都是一个漏缺的遗憾。

篇9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中庸尚和,璀璨瑰丽,荆楚文化,韬光养晦,辉煌灿烂,巴蜀文化,瑰宝陆离,连绵久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说起中华传统,我不禁想起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20--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太公太婆家过的。我们一到太公太婆家,大家就开始为年夜饭开始忙碌了。大人们有的洗菜,有的择菜,有的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小孩子呢就围在一起剪窗花和写春联。我剪的是鸡,代表金鸡报晓,鸡年大吉。我的两个表弟也剪完了,分别剪的是小兔和小猴。我们把剪好的窗花贴在了窗户上,美丽极了!

剪完窗花接下来就是写春联了。我拿着毛笔,沾了一下墨汁就开始写。很快我的第一幅作品就出炉了。右联:猴王归猴山,左联:金鸡迎春来。横批:鸡年大吉。大人们一读我写的春联连声叫好。于是,我的春联就被贴在了大门上,这样一来,就更加显得喜气洋洋了。

到了晚饭的时间,我爸爸妈妈做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完晚饭,我们就开始看春晚,精彩的节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深夜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下楼放鞭炮。鞭炮“砰砰”响着,我想肯定把“年兽”给吓跑了吧!哦,对了,同学们,我知道春节放鞭炮的传说,瑶瑶给大家分享一下呀?

传说有只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没在村落中吓人伤人。后来无意中人们发现燃起的火把和人们的呼啸声可以吓跑“年兽”于是便发明了鞭炮。人们在“年”再次袭击的时候就点燃鞭炮。所以从那以后春节放鞭炮就成了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正式我国人民热热闹闹过春节的真实写照。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2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庞喙……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同时也是一门养生修身入道之学。它有着丰富的技击内容体系,艺术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击内容而言无非就是对人体各个部分加以锻炼和加强,从而达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说它对头,腿,手,骨头,皮的修炼。从而创出的武术;铁头功,佛山无影腿,醉拳,缩骨功,金钟罩等。体系则是以天人合一,太极哲理,人道与气和知行合一为主流观点的。而理论基础是在阴阳,五行,八卦戏一套哲学范围。

就养生而言,传统武术养生则有大养生与小养生之别,大养生包括“三基大养”即“居住”“饮食”和“环境”三个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动养”“静养”“神养”“节养”德养“六个小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小养生并不是大养生减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环境条件。

但是总的来说养生和技击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养生有着不解之缘。况且武术界更是有一种说法兄有先养生,强身,健体,壮身,达到身体的强健因而才可进行技击。不然的话身体虑弱或不够强壮,不击自倒。何谈与人较技呢?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且武者们穷其毕身精力把修炼的首要目标是放在增长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达到先养生,壮身而后提高技击实战效用为目的。

既然武术的本质上市一门以“技击“打斗为追求,以养生,强身,修身,为根本且的门类。那么毋庸置疑,武术在养生方法学问的积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就传统武术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厌,易理和医理事拳理的主要构成因素。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养生要义总结为:“通过行拳修炼来达到身体阴阳二气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中也有这样一句话。“静者寿,噪者失”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的武学经典非太极所禹。而太极武学的奥义在于练功对过程中“以静求功”以此来开发人体的神经功能。

“静者寿,噪者动。”这句话似乎能够很好的解释今天的武术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热武器的不断创新。技击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武术界的躁动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枪干倒。由此武学的格斗和技击犹如枯萎的花朵。不过还好还有一朵正在盛开的朵。

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中华传统武术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响。归其原因是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4常常在公交车听到:给老、幼、残、抱婴者让座,这种礼让行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大家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最令我开心的春节。

春节就是过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起吃年饭、放鞭炮、领红包。关于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种凶神恶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嘴巴就像打开一个门洞一样,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闪一闪像火电筒,尾巴长得丑丑的,难看极了。

有一次,春节来临时,动物们都冬眠了,只有年到处乱跑。年饿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跑到村子里找食物。年一进入村庄,村民们就惊慌失措,都担心年会跑到自己家里来,惶惶不可终日。

年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力一推,把门打开了,用那杀气十足的眼神扫了一下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年再往屋里走,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怕得直发抖,年刚想扑过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见村民手脚摇摆起来大喊了一声,把年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学聪明了,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进村子,年心里想:这次我应该可以饱餐一顿了吧!年还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里。村民这次躲在一张又红又花的被子里,吓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次年看到红红的被子又给吓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干衣服,这时年又来了,年看到火和听到噼噼啪啪的烧竹子声,跑得更快了。

经过几次的经历,村民们知道年的缺点,以后也有方法对付年了,村民再也不用怕年了。于是人们定下日子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再也没有见年出现过了。

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就有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灯笼等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5自从上周五听说那可恶的韩国“盗窃”我国文化所有权的事情时,心里颇为不满。“可恶的韩国人,讨厌的韩国人,凭什么那样?凭什么……”很长时间心里面就只有这两句话。恰巧又碰到了搜集童谣“事件”。信心满满地回家去:“妈,你们小时候有什么儿歌啊,给我唱唱吧。”“小时候不是都教给你了吗?”“我都记不清了,你给唱唱吧!”“哪里有什么啊,我们那时候家里很穷,很小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给家里挣工分,哪里能尝到什么儿歌啊。”

从母亲那里是找不到了,心想这次完了。往楼上走,忽然看到电脑桌旁没人,于是我悄悄走过去,打开显示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请您输入密码!”我晕,这次真的完了。

篇10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①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②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炎炎夏日,端午节又如约而至。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至秋季,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人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以多种方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候。人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火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喜悦。四时吉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

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而设、应季而生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里的人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气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满目葱翠,一派生机,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舟,恰是江南水乡汛期未到,而气温已高,宜于水中嬉戏的良辰吉时;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赏月,时及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清新,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可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最佳时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山青,适宜人们登高秋游、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食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际,猪羊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各种丰盛的肉食成了人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自然清香诱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秋美食。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③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入,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赏的传说之于寒食节,爱国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之于七夕节等。又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月初八先民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做腊八粥与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食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成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人文诉求、审美情趣、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1、精神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而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一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生活绚丽多彩,而且显示了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一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的豁达心态和回归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

2、行为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十分丰富。就祭祀而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恩;对牛、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人类生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写照。二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倾诉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等。人们在释放内心情感、满足心理诉求、体味人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又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火、戏剧、舞蹈、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火、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迭起,使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生日,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狂欢节。”④此外,围绕年节文化而产生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文佳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3、物质文化层面

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节庆用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而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小说、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春节,人们以高洁脱俗的水仙花,象征新一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的春联。清明节,人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人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令人陶醉,并以其傲霜斗寒的品格抒情言志。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

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

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⑤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

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

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日的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日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至时代的界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同日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人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传统节日,也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庆贺佳节之时,无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千万华人,以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生,他们落居在哪里就把“过大年”的习俗带到哪里,并在“过大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里,民族认同感自会不期而至、不约而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传统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而复始的中华节庆文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大和张扬着民族形象。

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优良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一些应该剔除的封建因素和迷信糟粕。今天,我们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时,应该坚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民意,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精髓、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将传统节日熔铸得更加生机盎然、灿烂辉煌,成为当代民众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央文明办[2005]11号)。

②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293页。

③ 刘魁立《中国节典・序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 柯扬《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见陈竞主编《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 徐惟诚《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民论坛》,2008年第8期。

[WT4HZ]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ANG Wen-zhang1,2, LI Rong-qi2

[WT5”BX](1.Ministry of 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20;2.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