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探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以《左宗棠》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立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三个“维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和相互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插上发展的双翅。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图片、音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我提问:“新疆之最?中国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然而真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学生在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心灵会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又深知历史的现实功能,及时补充了“左宗棠的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令人惊喜,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也只有讲究目标落实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珍惜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思想和心灵发生碰撞生出的灿烂火花,从中收获和提高的不单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使学生处在自主探究的最佳状态。在《》一课中的诸多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不必按照自己的轨道把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圈里,应充分珍惜生成性的资源。如:问题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左宗棠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论学生如何看待,都是课堂生成的宝贵的资源,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切不可武断地让他们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学生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教师不用任何评判。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是真正的导师,为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封建社会,从而通过史实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也是历史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论从史出,以史料为依据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的这种判断与认识上的升华就是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和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发言或被教师关注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就由小部分学生控制着,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课中,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或欣赏一段舞蹈,让我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分布在哪个地区?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设计展开,为完成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而展开。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他们有话而说,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课堂因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变得异常美丽。

篇2

“e学习”即数字化学习,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现代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它要求具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等三个要素。实现初中历史“e学习”从具体操作方式上来看,可以紧密结合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课堂教与学之前

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备课,引入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设计和生成数字化“历史学习资源包”,涵盖教学目标、教材重组、教学设计、配套学案、探究问题、阅读资料、网络资源、软件工具等教学活动各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为例,“学习资源包”可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各类版本的电子教材,历史照片,师生制作的ppt课件,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战争可以避免吗?”“如何评价林肯?”等,相关网站、纪录片、电影、演说、论坛和历史资料的网络链接或文件,“美国领土扩张”的Flash演示文件等等。

“资源包”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供师生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学习全过程随时下载查看和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资源前置,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整理问题的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同时开辟网上交互社区,便于师生适时在线交流讨论预习中的问题。还可借助技术化评价手段,对学生课前学习给予综合评价并形成个体评价记录,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科学根据。

二、课堂教与学之中

在初中历史的“e学习”中,组建多个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问题生成、引导交流、合作讨论、学生展示、知识迁移、随机反馈、知识巩固等活动和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合作学习参与过程中的目标认知、内容选择、资源调用、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实验探究、相互评价、成果展示、效果检测等环节和活动,均通过教师、学生、移动终端设备、网络之间的合理交互和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紧密联系来实现,达到常规化和数字化历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教师需更加关注学生和合作学习小组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于数字化历史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仍以前课为例,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的实际需求,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教学平台搜索林肯在内战前后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等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与其他小组成员就“内战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索与交流;自主了解和选择将课堂以外的历史信息资源(如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对内战和林肯的阐述与评价)和智力资源(如多位历史专家的研究和评论)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利用网络社区或工具适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等等。过程中可对单个学生或者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以短评语形式);对于巩固性、考查性答题测试,利用系统自动汇总学生答题情况,给出答题评判和相关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使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课堂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初中历史教师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下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其重要作用在于各类历史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整合、设计、调配与运用,一切教学行为服务于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三、课堂教与学之后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5-02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着老师的“教”、学生的“活动”而进行的,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后者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素质提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

现以个人观点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一)新课标中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学生对新知识能否理解、能否准确快速地理解接受,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提升。因此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设计起着定向的作用。在新课标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设计将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素质的中介或桥梁,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设定落在具体的素质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

(2)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不再限于教科书范围。

(3)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目标更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那么在设计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分别是: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三)教学内容注重课内外资源整合

新的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培养素质型的学生,而不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掌握。是由课本知识联系到课外知识、由知识运用能力到课外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时,一方面我给同学们增加了很多课外内容,同时给他们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调查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你身边的变化》,让他们进行访问、观察,最后用数据、事件等总结,写出调查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培养素质型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统一

新课标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问题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纵横相联,促使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书本知识。

以八年级上册《》一课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学习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的目的是什么,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2)洋务派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3)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4)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这些问题有基本知识、有能力分析,包括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难易适度,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质疑、释疑。我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这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知识的了解,更是能力的锻炼,老师再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探讨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新课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因此,新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能力发展而进行。我们应该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出新颖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不拘泥课本,善于延伸拓展,这样才做到真正的为学生发展教学。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学内容是学生实现成长的媒介,而不是最终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远古传说和历史故事的联系与区别有真正的理解,我组织了“传话”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了体验与认识。还有在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讲完课后我让学生设计两个不同阶段的政权并立图,使学生在设计中更深地了解当时的时代特点,也对本课较多而且感觉较乱的知识有了清晰的线索,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整理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重视教学流程的安排

教学流程的安排,要有计划性,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比如我在教学中每本书、每单元、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基本框架,而且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内容分配。特别是每节课的内容,我会把重点内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并不惜花费多些的时间,但不影响整个进程。

(四)根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授课方式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 活化; 引导; 开放; 从课堂走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15-001

新课程提倡实践性,它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它希望培养学生具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物理教学尤其是物理实验与以往要有所不同。而物理实验活动是通过物理现象去建立物理规律和概念的主要途径,我们老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物理的学习中来。在物理实验中,学生要成为物理实验学习的主体,参与整个过程,在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同时获得新知。于是我们有的老师在开始物理教学中遇到物理实验,完全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这样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我们老师问学生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可以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一脸茫然,即使能回答出来的,也是词不达意,除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外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明确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缺乏探究的良好习惯。于是很多老师感慨还是我讲给你听,按照我的要求做,这样的教学效果好,但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实际的教学效果才会好。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实验观察的对象,适当引导,到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活化演示实验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教学中的一贯希望,而以往教师碰到演示实验,又不免多了些呆板,完全演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生参与是激活课堂的最好办法。演示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他们的五官感受就是他们的亲身体验。而明确学生五官各自的注意点又是参与的首要因素,学生应该明白:眼睛看什么地方。

比如演示“海波熔化”实验时,让学生参与海波熔化的全过程,引导他们观察海波所处的状态、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同时教师配以轻松的讲解。这样一个互动、活跃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而且乐在其中。实验目的自然就达到,并且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

二、引导下的探究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旨在突出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家在研究这些知识的心路历程,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定死的知识点填压给学生。随着物理教学的深入,学生开始涉及探究性实验。这要求一开始就指导有方,建立学生动手的信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最终要归到获得知识上。“音调由什么决定”是比较早的探究实验。实验选用的工具是尺,这一平常的工具可以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也乐于去做。此时教师不加指导,那学生的盲目是显而易见的,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确立目的是关键,不要求一步到位,但要层层深入达到最后的目的。可以引导学生:这一把尺如何产生声音?这声音有什么区别?你认为这区别跟什么有关?改变尺伸出的长度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大部分学生会将最终的因素联系起来,获得结论,同时也会表现出获得新知的兴奋。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懂得如何下手去探究。

当教学中遇到特别困难的实验,处理不当会对学习兴趣造成一定影响,这也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调节蜡烛、光屏的位置得到清晰的像是难点,要引导学生顺一个方向调节,记录数据,将数据与某个特定的值(焦距)比较总结出规律。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参与进来,体验成功获得知识,教师是配角,起诱导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放的自主探究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判断、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加体现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自主研究,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的作用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营造氛围,激起探究心理,诱导完成整个过程。

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教师可不予干涉,学生可完全自行按照书本独立完成。学生各施其能、分工合作,一起分享结果,教师也要适当点评。得出基本结论的同时,有的学生还会得出“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虽然这只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但教师不要直接下结论,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可将它作为一个新的探究课题,适时解决。在这开放、容错、存异的实验气氛中,将全体学生推进到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自主研究的心理要求,自觉地发现并自行解决问题,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真正从课堂走向生活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新课程的改革也要求我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让学生的视野“扩散”到书本、课堂以外。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分层教学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48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的概念从众多的英语教学中脱颖而出,通过分层,因材施教,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Unit 3 This is my sister第一课时为实例进行具体的分层教学设计分析。

1 分层教学理念的设计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那就是任务中心教学。所谓任务中心教学即是指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去学习,然后学以致用以形成良好的循环,倡导通过具体的教学方式将语言的理论基础转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任务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在过程中的语言实践,同时还能充分体现出语言本身对于交际以及交流的要求。在英语分层教学的设计理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纵向以及横向的学习特点,并且结合相关多媒体道具,依照整体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教学活动。理论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结合学生对于知识认识的一般特性,教师应对本章节进行统筹规划,着眼整个单元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求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分层教学的具体设计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妨将课程分成三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导入、新授和巩固环节。

2.1 导入环节的具体设计

在《人教版.Go for it》Unit 3 This is my sister这一章节中,总共有6个课时,在Period 1的部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如mother,father,brother等一些基本家庭成员的称谓。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拼读,其次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学的难点即是家庭关系网络图的英语表达和理解。

如果直接进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难免让学生感觉乏味,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一些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家庭”的概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任务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重在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同时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通过视频中简单的对话,对一些关系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在观看视频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在视频中出现过的人物身份,为接下来的检验提供一些基本的词汇基础。欣赏完相关的视频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对视频里提到过的成员关系进行提问,以检验导入效果。

2.2 新授环节

从具体的教学任务来看,教学新授环节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之后,掌握一些重点单词。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要求的重点词汇书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然后准备一些图片,在导入环节结束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的称谓与图片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将课程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并且内容较为简单,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2.3 巩固以及运用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如“This is…”“These are…”等。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只要是加强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掌握,并且学会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巩固环节的句型表达建议是最基础的一种。

情境练习之后剩下的课堂时间也不多了,此时教师应示意学生暂停练习,让学生自愿选择上台表演,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此环节的设置除了巩固学生的学习之外,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纵观整个分层教学的过程,每一环节的设置基本上遵循了层层递进的原则,而且较多的是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出发进行具体授课。每个环节设置的内容都有所区别,不至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同时多种教学形式共同作用,完成了由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的过程,从而提供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分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把握课程进行的节奏,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寻找到一套高效的分层教学方法。

3 总结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是英语学习的狂潮,在当今世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技能。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分水岭,对于学生今后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能力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采取分层教学,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不仅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有效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贵清.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9):147-148.

[2]杨钧.从实例中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4):84-85.

[3]叶明.浅议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213-214.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实施 主要环节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的基础,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所以,对物理学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得从初中物理教学开始。

通过这几年的物理教学,我发现“物理难学”的现象已让不少学生对物理望而却步。然而,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进入物理知识探究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使之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对初中的学生进行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能顺利跨上高一级物理的台阶,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物理知识的方法。所以,在今天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应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科学、感悟科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设计与实施呢?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首先,探究式教学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从而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实施探究式教学,开展科学探究,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而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许多种类型,如控制变量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模型法等等。它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理解物理知识和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初中探究式教学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科学探究,它是物理课程中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过去比较重视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强调“双基”,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不够重视。而今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其中教学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气氛。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要实施探究式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所以,在课前,教师应该让学生筛选问题,确立问题,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二)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探究,必须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器材,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策划、设计实验,并选择器材,而学生则根据制定的探究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它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大力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坛坛罐罐当仪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三)根据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方案进行分布实施。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景;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22-01

一、问题情景的内涵

“问题情景”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入手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研究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手欲动而未决”等心理状态的整体倾向性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情景。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在学生掌握了某一知识或技能后创设,这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景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学生是习主人,老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空间预留原则

在问题情景创设之后,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如果学生还未想好,教师就重复问题或重新组织问题,将使学生失去信心或减少思维力度。因此,问题提出后,最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回答时间,特别要给较差学生更多的时间。

3.启发诱导原则

创设问题情景最终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景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1.通过呈现学生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设计问题情景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通常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实验得出的物理规律教师认为是“显然的”,可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漠然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利用实验“设疑”增加问题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创造过程中“好奇心”给主体带来积极愉快和兴奋的心理体验,是推动人去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

2.利用实验来设计问题情景

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例]在学气压强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题目1:在大气压强是76c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如果整个操作过程无错误,则管内水银柱高76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1:将玻璃管稍稍提起一些,液柱稳定后,管内外液面高度差将 76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2:若将玻璃管由竖直变成倾斜,则管内液柱高度

76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3:若操作中不慎进了气泡,则液柱稳定后高度

76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引申1:在大气压强是76c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当液柱稳定后发现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为75cm,则管内气泡的气压为 cm水银柱。

引申2:若管内气压为76cm水银柱,则液柱稳定后的高度为

cm水银柱。

变式1: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创建问题情景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量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谷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3.通过制造悬念来创设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来创设问题情景是指,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使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答案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例]问:如图所示,要在A,B间形成电流(灯泡亮),须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A,B间有“电压”教师:水压是形成 的原因, 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篇9

为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实验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教学中,要巧设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能力;开展课外实验,深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农村物理实验;创新;趣味;演示;探究;课外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实验,教师要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农村物理实验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因此,我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与物理实验教学相整合,做了如下创新:

一、巧设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千方百计地挖掘趣味因素,巧妙设计趣味实验,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合适的玻璃瓶,做“玻璃瓶吸鸡蛋”,或“如何从瓶中完整地取出鸡蛋”(把瓶子倒过来并向瓶里吹气,鸡蛋就“自动”出来了)。相信学生会惊讶于实验“表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作用的。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演示实验方面,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有任何微小的疏漏,对于现象不清楚的演示实验,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进,如“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用一只可乐瓶和一个乒乓球。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只有向下的压力;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加强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如为了说明飞机升空原理,实际显示“凸弧形的地方流速大”,我与学生合作制作了一个显示器:把长约12cm的透明胶管正下方开孔,与大号注射器筒连通,把泡沫塑料球平分为二,把凸弧面与平板面分别连接在两个水平胶管口,在注射器筒内点燃檀香。当室内空气不流动时,檀香白烟从胶管两端凸弧面和平直面同时流出,冉冉上升;若人拿着装置向前匀速走动,或正对微风放置时,白烟只会从凸弧型半球一端流出,直观地显示了流体压强规律和飞机升空原理,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课外实验,深化课堂教学

教材中有好多的家庭实验室,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垃圾堆里找宝,利用周围容易找到的可乐瓶、细铁丝、铁片、玻璃片、弹簧、乒乓球、硬纸板、小木板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弹簧秤”“热风车”“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并且活学活用,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