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活动探究式;教学设计;活动情境;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04-4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前面一节内容解决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那么,自然就有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定、大小怎么求解的问题。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问题就是第三节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规律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又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活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建构楞次定律—结论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实验器材(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用具:
分组实验仪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滑动变阻器、电键、双环、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仪器:铝管两根(1米)、强磁性球、铁球、条形磁铁。
活动过程:
活动1 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落磁实验”(如图1所示),将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分别通过铝管。为什么强磁性球比铁球下落得慢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猜想可能是感应电流的磁场起了“阻碍”作用,教师顺势引入新课,学完楞次定律我们就能揭开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
图1 落磁实验
活动2 分组完成双环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目的: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器材:双环、条形磁铁。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双环实验
师:哪个铝环能产生感应电流,怎样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生:闭合的铝环才可能产生感应电流,只要改变通过它的磁通量就可以使它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方案设计:
师: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其中确实有感应电流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会儿请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
生:磁铁的一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铝环产生了运动,这种运动是磁铁的磁场对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作用,这就证明了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师:那么,我们再讨论一下磁铁靠近或远离闭合铝环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确定?
生:环中感应电流相当于小磁针,可根据运动情况和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观察与记录(如图3所示):
图3 双环实验探究
学生分析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活动3 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学生在活动2中猜想“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的正确性。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构建楞次定律。
师:如何才能知道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将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计用导线构成闭合回路,根据电源正接和反接两种情况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即可判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如图4所示接好电路,探究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电流从电流计的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左偏转;电流从电流计的右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转。
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
探究目的:
1)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螺线管、灵敏电流计。
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
观察与记录(如图6所示):
师:可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概括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吗?
生:很难。
师:是否可以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描述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生:可以。磁铁磁场的变化在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既跟感应电流方向有联系,又跟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观察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结果展示(如表1所示):
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建构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活动4 深入理解楞次定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阻碍”的含义。
师:谁起阻碍作用?(如图7所示):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师:阻碍什么?
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如何阻碍?
生:增反减同。 师:能否阻止?
生:否,只是使磁通量的变化变慢。
师:阻碍的方式还有哪些?
生:“来拒去留”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生:从线圈面积变化看:“增缩减扩”。
活动5 实例分析,程序知识显性化,建构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例题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如图8所示,软铁环上绕有A、B两个线圈,当A线圈电路中的开关断开的瞬间,电流计中的感应电流沿什么方向?
师:闭合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生:顺时针。
师:开关断开瞬间,原磁通量如何变化?
生:减小。
师: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
生:顺时针。
师:电流计中感应电流的流向?
生:向左。
师: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如图9所示。
活动6 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首尾呼应,结束新课。
师:是什么阻碍了磁性球的下落?
生:感应电流的磁场。
学生应用楞次定律解释“落磁”实验现象,亲手揭开了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设置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合作交流,寻找共性,归纳和总结规律,达到楞次定律的自然生成以及应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楞次定律的活动教学设计中,通过“落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不断创设生活化和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情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究,体验用感应电流判定方法引入楞次定律的建构过程,建构楞次定律解题的思维程序以及逐步揭示楞次定律的本质。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主角。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去,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 解读创新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楞次于1833年首次提出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定律,人们将这一定律命名为“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转换定律也适用于电磁现象.楞次说“假设一个金属导体在一电流或者一磁体附近运动,则在金属导体内部将会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是这样的:如果导体原来是静止的,它会使导体产生一运动,正好与该导体现在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该导体在静止时有向该方向或其反方向运动的可能的话”.
1 知识维
我们知道知识是由实质、形式以及旨趣三个维度组成,人类学习知识是通过了解知识的形式、理解知识的旨趣,认识到知识的实质的过程.人们通过知识维对知识的实质进行探究,知识的实质是在实践的经验上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不断进步.知识维包括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元认知等各种知识,通过认知过程维度对知识进行学习,它的学习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可以让人们牢固的掌握知识.
2 通过知识维指导进行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的方法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物理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郭玉英提出了探究!建构式教学设计模型,对物理学本质、包括科学探究、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及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和知识的建构有机统一起来.
2.1 设计教学思路
楞次定律的教学以知识维作为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指导,整个教学将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先对整个楞次定律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实际内容展开探究活动,然后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要根据探究的结果建立相关理论和联系,对楞次定律的概念有非常明确的了解认识.通过这样的探究建构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知识牢固掌握.
2.2 教学过程
2.2.1 学生对楞次定律进行理解、认识
在进行楞次定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定律的内容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将线圈和演示电流计连接起来,演示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摆动的情况.学生了解当线圈内磁通量出现变化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1)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电流指针是向哪个方向偏转?
(2)磁铁两极对换后,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电流指针是向哪个方向偏转?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1)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线圈有什么变化?
(2)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存在电流,这种电流[HJ1.5mm]被称之为感应电流,但是不同情况下,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根据讨论可以得到答案,当磁铁插入、拔出线圈时,线圈内部的磁通量会有所变化,而电流计指针之所以偏转的方向不同,是因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不同.
2.2.2 学生应用定律内容展开探究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在进行试验前,老师应该明确此次试验的目的和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磁通量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
(1)感应磁场的方向需研究的内容:观察指针偏转的方向、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得出感应磁场方向变化的规律.
(2)磁通量变化需研究的内容:观察磁铁插入、拔出时的磁极、记录磁通量的变化过程.
教师再次引导,我们要探究的不是实验的表面现象,而是从现象发掘本质,我们通过研究磁铁的插入、拔出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由此提出焦点问题: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2.3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学生对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磁场方向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些直观的认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学生要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这些变化存在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将规律清晰的表达出来,说明他们是真正弄懂了这些.如果学生在进行总结的时候,还有一些疑问,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引导,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2.2.4 通过思考进行理论创造[HJ1.31mm]
篇3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篇4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事业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物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引进信息化技术参与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水平不断优化的重要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简要就高职院校物理课程中《电磁感应现象》一课的教学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高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化提供参考,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化视野;高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在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引进并深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为实现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实现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应用模式是依靠信息化技术对教学中的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同时还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下发展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展开。
1《电磁感应现象》的总体教学策略
《电磁感应现象》是高职物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较为抽象,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在展开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对“楞次定律”的初步掌握,并能依靠该定律实现电流方向的判断。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另外,教师还应当明确该部分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楞次定律探究,而难点是磁场与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课程展开之前,教师还应当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总体策略的制定。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空间限制,尽量在学校机房内完成教学,将电脑与实验相关仪器进行个人或小组分配。之后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结合完成教学。同时,在课下利用微信APP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验视频或者模拟动画的制作,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在信息化技术引导下的该课程学习。
2高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2.1课前知识内容预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空间的创建,为教学开拓全新的方向与实现方式。在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与课程相关的“小铝环之间的神奇现象”这一实验视频上传至教学空间中,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视频观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这一教学空间中,教师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实验讨论区,让学生在对该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之后在该空间内进行进度汇报。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视频观看后及时发表想法,就实验原理进行探讨。
2.2教学引入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程理论正式讲解之前,教师还应当再一次地在课堂上进行小铝环实验的操作演示。之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方式主要以在教学空间中针对该实验观点不一致的学生为一组。然后让小组学生进行观点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总结PPT。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分组上台进行PPT演示,最后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与问题提出。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推出该课程主题。
2.3楞次定律探究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首先,教师应当在网上找到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进行上传,让学生首先进行实验视频的观看。之后教师再将实验所需的条形磁铁、线圈以及导线等分配到学生或小组手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视频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并就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就感应电流的流动方向进行探究,并进行相关的问题提出。在这里学生大都会就磁场和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疑问提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一疑问进行分析与探讨。之后,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观看实验的模拟动画,在这一模拟动画的设计中应当满足学生能依靠鼠标进行感应磁场与电流等的自由选择,并在学生选择后将原本抽象的磁感线与电流标识出来。同时学生在进行磁铁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将磁通量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已经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可应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快磁铁移动速度,对电流变化进行观察。这主要是为之后学生进行电动势学习铺垫基础。另外,在以上实验操作与探究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该定律的原理总结,并从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方面进行方法传授。例如“来、据、去、留”这一口诀的运用以及右手定则的运用等。
2.4知识巩固环节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后的知识巩固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空间中进行概念例题的上传,让学生完成例题并上传,以此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就小铝环实验要求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并就预习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始终是服务于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还应当在课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进行知识应用与发现。
2.5教学评价环节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反思与教学质量优化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当在课程开展之前就进行相关的评价问题准备,并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统一就评价问题进行在线完成。其主要包括了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3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只有不断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实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高职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课程预习、内容引进、相关内容与理论的深入探究以及知识巩固与评价等多方面实现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初探[J].全国商情,2014,16:39-40.
[2]冯琳佩.探究信息化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6-167.
[3]刘淑娟.翻转课堂在高职物理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05:272.
篇5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 100W”和“220V 15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自主探究,自主意义建构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自主探究,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而且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1)若就此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合作交流,优化意义建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五个学生(三男二女)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制作、测量、总结交流等,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制订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订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制作、综合分析,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验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1)加水――动量守恒;(2)打气――增压;(3)发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4)尾翼的作用――控制方向。设想用普通600 mL塑料饮料瓶,在里面注入水后,对瓶内空气进行加压,利用水向下高速喷出使“火箭”作反冲运动来制作水火箭。研究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1)“火箭”底塞材料的选用。(2)给瓶中空气加压的问题亟待解决。(3)使“火箭”飞得更高、更稳定的途径。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其量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现改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篇6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一、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会
《电工基础》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记笔记,做练习,考试等方法外,还要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制作电教幻灯投影、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很多过去难以形象说明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清晰表达,其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非常吸引学生,从而广泛地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1.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的做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巩固练习时或复习时很少有机会重复做。例如:在磁与电磁章节的“楞次定律”教学中,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时,由于这节课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的学生完不成全部试验或不能正确判别出感应电流方向,这将影响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制作了楞次定律CAI课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像“电流的形成”、“感应电流交流电流与电压的超前之后关系”等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教学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改变时空”的作用。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能及时的想到,而有些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注意,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的“改变时空”即“化远为近”的独特作用,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一段近代的、过去的、现实生活的教学录像片,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活跃课堂气氛。在复习时,因时间延长而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又不适宜重复做,尤其是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然而,利用多媒体的“复现”特点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复习时间又提高复习效果。例如:在匀强磁场中金属线框转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复习时就可以播放发电机工作原理动画教学参考片来达到复习实验的目的,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信息反馈快”的特点。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靠信息进行交流,教师要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必须进行检测,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可以克服和弥补这种局限性。例如,在电工基础的电路连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图的练习中,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然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正反不同的结果放在实验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讲解,效果明显优于不用电教媒体的。
二、电工基础可应用多媒体的误区规避
1.应规避死板地演示电子教案
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只有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制作出来的课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谈得上是多媒体的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用多媒体来放电子课件、放一段教学录像或放投影片,这样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与其它媒体在教学效果上相比也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
2.应规避只求形式不重视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际中,不恰当地应用电教媒体的典型表现,是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只是盲目使用,图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与手段脱节,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些公开课中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上了电脑。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起了一个花架子的作用。
3.应规避应付性制作电子教案
篇7
【关键词】日光灯原理;教学设计;镇流器;启辉器
0 引言
日光灯属于一个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单相用电器,由日光灯灯管、镇流器、启辉器3部分及连接导线和单相电源共同组成。镇流器是一个带有铁芯的电感线圈,日光灯启动时,镇流器产生瞬时高压,结合启辉器的“自动开关”作用使日光灯点燃。
单对上述内容叙述或者讲解,很难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理解镇流器和启辉器在日光灯点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熟悉日光灯的点燃过程,掌握日光灯工作原理。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能够达到本次课教学目的的教学设计。首先,从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电路分析让学生了解镇流器是利用线圈的自感现象工作,并恰当地引入启辉器的“自动开关”作用;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光灯原理相关视频,让学生熟悉日光灯电路的组成、日光灯发光的条件、日光灯点亮的整个过程;再次,通过实物展示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其每一部分在日光灯电路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并熟悉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
1 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这一环节由一个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电路图来设计问题。问题1:图1a中开关S闭合,灯泡LA和灯泡LB是如何亮的,是立即变亮还是逐渐变亮?为什么?问题2:图1b中开关S由闭合到断开,灯泡L是如何熄灭的,是立即熄灭还是其他熄灭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复习感应电动势及楞次定律相关内容,并分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1.1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图1a中,闭合开关K,LA立即变亮,LB逐渐变亮。原因分析:与LB串联的是一个电感线圈,开关闭合时,电感线圈上的电流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于流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磁感应,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与I原相反,加到LB上的电流是由0逐渐增大的,因此LB逐渐变亮。
图1b中,断开开关K灯泡L先闪亮一下,再熄灭。原因分析:与RL并联的是一个电感线圈,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感线圈上的电流由有到无,由大到小,由于流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与I原相同,I自和I原同时加到RL上,因此,灯泡L先闪亮一下,再熄灭。
1.2 总结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由于电感器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I原是增加的,I自的方向与I原相反;I原是减小的,I自的方向与I原方向相同。
由于日光灯工作需要有某种设备在日光灯点燃时能够感应一个高压,让这个高压和市电电压一起同时加在灯管两端,它们所形成的强电场使灯丝溢出的电子形成高速电子流而使灯管导通。图1b断电自感实验电路中的电感线圈就可以充当感应高压设备的角色,它也正是日光灯电路中的镇流器,其作用是在日光灯点燃时感应一个高压,前提是需要一个开关断开的动作,使得通过电感器的电流瞬时减小,而这个开关断开的动作恰恰就是日光灯原理中启辉器所起到的作用。
2 视频演示及实物展示
通过一个时长为4分钟的视频,让学生熟悉日光灯的点燃过程:电路原理图如图2(a)所示。闭合开关,电路仍是断开的图2(b),电压都加在氖泡内两触点间,氖气被220V电压击穿而导电,氖泡发光。氖泡发光并发热,双金属片要膨胀,当动触片与静片接触,电路被接通,氖泡不再发光图2(c),两端的灯丝被加热,氖泡内温度下降,双金属片又收缩,与静片分离,电路被断开,在断电的瞬间,镇流器的自感线圈产生瞬间高压,加在灯管两端,使管内气体开始放电,日光灯正常发光图2(d)。
日光灯点燃的整个过程有三个关键步骤:1.闭合开关,氖泡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2.双金属片收缩,氖泡动触片与静触片分离,电路被断开。3.在断电的瞬间,镇流器的产生自感作用,产生瞬间高压,加在灯管两端,日光灯发光。
展示日光灯灯管、镇流器和启辉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其每一部分在日光灯电路中所起到的作用。
3 实验环节
带领学生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做“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进行一系列实验内容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并熟悉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实验内容设计如下:
3.1 启动阶段,电阻是否可以代替镇流器
灯管已点亮,为镇流器并联灯泡即电阻,灯泡发出不太强的光,断开镇流器灯管仍发光,说明此时(在灯管点亮时)电阻可以代替镇流器。
断开开关,使灯管熄灭,再闭合开关,只看到灯泡闪亮,而灯管不亮,说明在启动阶段,电阻不可以替代镇流器。
3.2 启动阶段,自动开关是否可以代替启辉器
在日常生活中,当日光灯上缺少了启辉器时,人们常用一根导线将启辉器的两端短接一下,然后迅速断开,使日光灯点亮。请同学们先思考,再做实验。
灯管点亮后,启动器拆下,灯管可正常工作,但断开开关后,就不能重新启动了,灯管不亮。按下与启辉器并联的按键开关,即(短路)可以看到灯脚处灯丝发光,说明有电流流过,松开按键开关,灯管也可以点亮。说明在启动阶段,按键开关可以代替启辉器。
3.3 为日光灯依次并联电容,观察功率因数变化
日光灯电路并联电容后,总电流减小,但是当电容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总电流却又上升,说明,在感性电流两端并联电容可以提高功率因数,但必须并联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4 总结
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日光灯原理探究式的教学设计。首先,引入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初步引导学生了解日光灯中的镇流器就是利用线圈的自感现象;其次,通过视频和实物展示环节,使学生熟悉日光灯电路的组成、日光灯发光的条件、日光灯点亮的整个过程,理解启辉器所起的“自动开关”作用。最后,通过实验环节,进行一系列实验内容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陈显盈,尤爱惠.“日光灯”教学设计[J].技术物理教学,2011(18).
[2]邓旭学.《日光灯原理》的实验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4(22).
[3]周纪良.“自感现象 日光灯原理”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通报,2006.
[4]张明星.关于“日光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
篇8
【关 键 词】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重要考点
一、明确教学重点和流程
第一,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大学物理中电磁感应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统领第八章的纲要。学生已学习了《静电场》与《稳恒磁场》的内容,为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学楞次定律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定律数学表达式中“一”的具体物理意义。
第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物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电磁感应定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三峡水电站的介绍,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要采用有新意的教学引入,为本课题开一个好头。如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1831年8月,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磁生电”现象;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皇家学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把这种现象定名为“电磁感应现象”,并概括了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类型: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稳恒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物理学史,介绍科学家探索磁生电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不易,进入本节课教学。并设疑:在现在我们看来,法拉第总结的这五种类型都是引起了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具体是哪个物理量呢?下面就来研究一下电磁感应现象,探究一下磁生电的条件。
二、教授重要考点
(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这是本课题最核心的知识和考点。需要通过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如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2甲所示,图乙为其俯视图。将8块外形相同的磁铁交错放置组合成一个高h=0.5m、半径r=0.2m的圆柱体,其可绕固定轴OO′逆时针(俯视)转动,角速度ω=100rad/s。设圆柱外侧附近每个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0.2T、方向都垂直于圆柱体侧表面。紧靠圆柱体外侧固定一根与其等高、电阻R1=0.5Ω的细金属杆ab,杆与轴OO′平行。图丙中阻值R=1.5Ω的电阻与理想电流表A串联后接在杆a、b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A的示数约为1.41A
B. 杆ab移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E=2V
C. 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为2W
D. 在圆柱体转过一周的时间内,流过电流表A的总电荷量为零
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即时值用公式E=BLv计算,杆ab移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E=2V,B正确;电流表A的示数I===1A,A错误;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为P=I2R=1.5W,C错误;电量q=It=
t===,在圆柱体转过一周的时间内,流过电流表A的总电荷量为零。D正确。故答案为BD。
讲解例题时,老师还要做好方法总结:E=是求整个回路的总电动势,并且求出的是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而公式E=BLV求出的只是切割磁感线的那部分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不一定是回路中的总感应电动势,并且它一般用于求某一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
(二)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这是本课题中较难的知识,需要老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做知识迁移,掌握相关解题方法。例如: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直导轨MN、PQ与水平面成θ角放置,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它们的电阻不计。现让ab杆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
(1)求ab杆下滑的最大速度vm;
(2)ab杆由静止释放至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为Q,求该过程中ab杆下滑的距离x及通过电阻R的电量q。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有:E=BLv,I=,FA=BIL,mgsinθ-FA=ma,即mgsinθ-=ma,当加速度a为零时,速度v达最大,速度最大值vm=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mgxsinθ=mv+Q,得x =+
(3)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有=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感应电量q=Δt==
得q=+
对于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应弄清在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参与了转化,什么能量减少了,什么能量增加了,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即可求出转化的能量。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安培力做功是联系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桥梁。因此,也可由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计算安培力的功,从而确定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量。
(三)电磁现象中的功能关系
功能关系在近几年高考中常考,需要学生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在新高考实施之后,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可举例题如:
如图所示,在与水平面成θ=30°角的平面内放置两条平行、光滑且足够长的金属轨道,其电阻可忽略不计。空间存在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20T,方向垂直轨道平面向上。导体棒ab、cd垂直于轨道放置,且与金属轨道接触良好构成闭合回路,每根导体棒的质量m=2.0×10-2kg,回路中每根导体棒电阻r=5.0×10-2Ω,金属轨道宽度l=0.50m。现对导体棒ab施加平行于轨道向上的拉力,使之匀速向上运动.在导体棒ab匀速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导体棒cd始终能静止在轨道上。g取10m/s2。
老师可做如下设问:(1)导体棒cd受到的安培力大小;(2)导体棒cd运动的速度大小;(3)拉力对导体棒ab做功的功率。并为学生解答:
(1)导体棒cd静止时受力平衡,设所受安培力为F安,则F安=mgsinθ=0.10N。
(2)设导体棒ab的速度为v,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通过导体棒cd的感应电流为I,则E=Blv,I=,F安=BIl,解得v==1.0m/s。
(3)设对导体棒ab的拉力为F,导体棒ab受力平衡,则F=F安+mgsinθ=0.20N,拉力的功率P=Fv=0.20W。
方法总结:导轨上双金属棒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模型的处理方法一般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处理。
三、善于为课堂做总结
通过对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课程教材的分析,本次课题的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紧密联系实际。除了有精心的课程设置,也有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考点分析,更有解题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教师一方面采用传统实验演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全面整合文本形式、图片、试题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倒,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介绍,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其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马文蔚. 物理学(第五版)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6~300.
篇9
1问题的提出
对基础知识中最重要内容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与方程等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物理规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强化高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中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策略
2.1把握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知过程,合理进行物理规律课的教学程序
2.1.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学中要创设好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创设物理环境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或借助于演示实验(如玻意耳定律的教学),也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置身于物理世界中,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2.1.2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抓住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构建物理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概念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和想象等方法,抓住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1)运用实验总结规律的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电磁现象中的左右手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楞次定律等的教学;由大量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结论,如力矩的平衡条件定律等的教学;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到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到定量的结论,如牛顿第二定律等的教学;在通过实验研究物理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物理量,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如焦耳定律等的教学;限于实验条件,先介绍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在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如库仑定律等的教学。
(2)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 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如动量守恒定律等的教学;观察后借助日常经验,研究理想实验,通过推理、想象,得出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等的教学;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如气态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等;还可运用物理量的定义或函数图象,导出部分物理规律的公式。
2.2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2.2.1引导学生把握规律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通常是用公式表示,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物理公式的基础,教学时,要特别强调注意搞清公式或图像的物理意义。
2.2.2强调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 规律中的关键语句是学生理解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加以强调,并解释清楚。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排开”二字应予以强调,因为学生往往会把物体的体积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混为一谈。
2.2.3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讲解规律时,要指导学生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教育学生不能乱套公式而导致应用错误。如,玻意耳定律适用于“理想气体”、“一定质量”、“等温过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条件是“质点”,而一般、运用范围是“宏观物体的减速运动”。
2.2.4明确与规律相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与规律相关的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以便深入理解物理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跟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2.3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通过教师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问题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训练学生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各种思维品质的水平。教师在讲述规律后,还应提出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和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强调。
3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处理好教学严谨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高中物理的规律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和核心内容,教学应力求严谨,把握分寸,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对细枝末节问题不必过分严谨,冲淡重点,降低效果。
3.2理解物理规律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规律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规律建立的简要历史过程、作用、地位、意义,认识学习规律的必要性,避免学生在规律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曲折历程和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3有效组织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物理规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所学物理规律的特点,只涉及突出的科学探究要素,重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某一方面。如在电磁感应现象和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并演示多个实验,为学生呈现多变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出各种现象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4让学生主动建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探索规律的实验方案的设计,鼓励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建构并完善物理规律完善。
3.5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教师应针对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的模糊点、难点设计练习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力求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练习题应多样化,除计算题外,还应设计定性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题目。
3.6掌握物理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注意阶段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掌握的过程,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要注意阶段性,逐步深化、提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结束语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应以加强概念教学为前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并启发学生思维,应用科学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并与相关规律联系比较,加深理解并构建系统的物理规律,把握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规律教学中注重阶段性,逐步深化、提高,循序渐进,以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侯世闯.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1.
[2]李新乡等.物理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的宗旨就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所以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最佳匹配。
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自学能力的提高
自学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有序启动的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设问质疑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
3.检测和小结
三、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1)用学过的磁通量ф来回答?驻?椎、?驻?椎/?驻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驻?椎=?0。
(2)3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化?驻?椎是否“零”现象和条件,为E∞?驻?椎/?驻t做准备。
(3)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最后利用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是在主动想问题,而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因为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所以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
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椎、?驻?椎、?驻?椎/?驻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会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同学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一步就是要求会使用楞次定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