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5-0125-0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举措。2009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一轮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求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覆盖[1-2]。2009年11月,河北省确定了18个县(市)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本文是对河北省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18个县(市)540个农户跟踪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本次抽样调查的问卷和样本情况
2010年7―8月,课题组在河北省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18个县(市)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3份,经整理后确认有效问卷519份。根据《河北经济年鉴(2009)》的数据[3],所涉及到的18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136个县(市)中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
河北省首批开展“新农保”试点的18个县(市),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有12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 000元以上,高于当年全国4 760.62元和全省4 795.46元的平均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的县(市),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农民具有加入“新农保”的物质基础。
二、抽样调查反映出来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农民的参保情况、满意度、参保人员对相关政策变动的态度等方面。
1.很高的参保率
在填表的519个农民中,加入“新农保”的人数为477人,参保率为91.91%,各县(市)之间的参保率并未表现明显的差异。这与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根据2010年9月份河北省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会议的数据[4],截至2010年9月底,18个首批试点县(市)共有393.7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其中,310.11万人参保缴费,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83.59万人,参保率达到92.27%。
2.很低的缴费档次
目前我国开展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农民可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个缴费档次中选择其一,不同的缴费档次,60岁以后所获得的养老金待遇是不同的,多缴多得。本次调查发现有84.72%的农民选择了最低档次的缴费,选择100―500元五个档次的比率分别为84.72%、7.64%、2.78%、1.39%和3.47%。调查发现,农民收入偏低,影响了农民对较高层次缴费档次的选择。另外,农民认为所获得的养老待遇太低以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致使大部分农民选择100元缴费档次的主要原因。尽管“新农保”政策规定目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但由于未来领取养老金至少要在15年以后,政策变动的风险以及获取收益的风险使得大部分农民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档次。当前农民比原来每年多100元(选择一个较高的缴费档次),15年后每月只能养老金只能增加10.79元,即便以复利5%的增值率计算,15年后,每月也只多得16.30元。未来较低的增值预期,影响了农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
对于当前100―500元的五个缴费档次,70.33%的农民认为这样划分是比较合适的,这样的档次设计大家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26.40%的农民认为应设计一些更低的缴费档次,只有3.2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再增加一些更高的缴费档次。
3.适中的满意率
当问及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对目前所领取的养老金是否满意”时,69.57%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可见,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得到了大部分老年人的认可。在问及“年满60岁的农民发放每月55元的养老金,你对此标准持何看法”时,涵盖所有年龄段农民的519份有效问卷给出的选择,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对当前的养老金待遇并非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品(半公共物品)的供给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当然,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农民发放养老金,有总比没有强,农民的养老待遇在逐步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4.较高的期望值
在问及“在你心目中,农民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是多少元”时,519份问卷给出的平均值是每年2 568.92元。相比之下,目前每年660元(月55元)的养老金标准,只是农民心目中标准的25.69%,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农民养老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政府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待遇。
5.农民对所假定的相关政策变动所做出的选择
针对缴费金额、领取养老金年限、缴费年限等问题,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以考查农民在当前政策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偏好。
首先,尽管当前大部分农民选择了100元的低档次缴费比例,但是,如果在提高最低缴费金额的同时提高养老金待遇,大部分农民还是能够接受的,基本上能够承受在一定范围内伴随养老金待遇提高的个人负担金额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存在较大空间。其次,推延农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会受到大部分农民的反对,出台这样的政策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会受到绝大部分参保者的反对。最后,农民对当前缴费满15年才能在60周岁后连续领取养老金的规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不满15年缴费年限会将账户余额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意义,如果取消当前关于缴费年限的规定,会得到71.44%的农民的赞同,这样的政策意向应当引起决策层的注意。
三、针对调查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和政策建议
1.政府、集体和个人在“新农保”中承担的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社会保障品属于半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品来讲,其保障对象是广大农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农民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一直处于三次产业的最低层次,农产品价格也一直属于政府物价管制范围内的基础产品,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呈下降趋势。
农民的养老问题由谁负责?从上述分析来看,由于农民所提供的农产品是人类生存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产品,农民的养老问题理应由整个社会负责,政府应当承担起缴费的主要责任。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法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预算超过了农村社会保险预算总额的60%,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占到了总筹资额的70%,占全部农业预算的2/3,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的补贴也高达50%左右[5]。
从河北省的情况来看,省政府确定的政府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这与个人100―500元的缴费金额相比,比率显然是偏低的,政府补贴在整个筹资额中所占的比重应逐年提高,最终应占到50%以上。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仍然实行的集体所有制,从理论上村集体应为农民加入“新农保”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村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极少数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得到壮大,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在萎缩。河北省“新农保”政策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4.05%的调查问卷反映村集体有补贴,有71.68%的调查问卷明显表示村集体并没有补贴,剩余24.27%的问卷表示不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村集体的缴费责任,加大对村集体财务使用的引导和监督力度,应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另外,乡村企业作为集体组织,理应为所雇佣的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给予补贴。河北省“新农保”政府规定:乡村企业应对其务工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应给予补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8.09%的农民认为当地乡村企业为务工人员缴纳了养老保险补贴,46.24%的农民反映当地乡村企业并没有给予补贴,剩余45.67%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情况。规范乡村企业为务工人员缴费社会保险的行为,也应成为政府进一步工作的重点。
个人缴纳一定费用体现了“多缴多得”的公平原则,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减轻政府财政支付的负担。从本次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虽然首批试点县(市)的农民参保率很高,但大部分农民选择了100元的缴费档次。大部分农民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的原因: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多缴多得”的政策并不明确,未来的收益存在风险,影响了农民的缴费积极性。向农民宣传缴费政策,使农民明确未来的具体收益情况,让农民吃上政策的定心丸,是调动农民缴费积极的重要方面。
总之,“新农保”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应在整个制度建设中承担从立法、组织实施、资金投入到监督管理的全过程职责。在此基础上,要逐步规范、监督落实村集体和乡村企业的补贴行为,调动农民个人的缴费积极性。
2.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待遇
目前“新农保”的政策是:农民60周岁起按月领取养老金,除基础养老金(目前每月55元)外,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账户余额除以139个月来计算。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一半以上领取的是55元,养老金领取情况如表4所示。
当前在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只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的人数所占比重高达54.63%,每月领取养老金在100元以上的所占比重不到15%,这样的养老金发放情况,难以达到养老的目的,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初衷相差甚远,与农民心目中养老金的待遇标准也相差很大。在调查过程,在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时,有85%的农民提出,要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提高养老金待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政府财力的增强,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待遇标准。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并不了解,对于政府补贴情况、个人缴费金额、未来养老金发放标准等具体政策并不十分清楚。例如,河北省人民政府规定,2009年政府对“新农保”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27.17%的农民明确知道政府对“新农保”是有补贴的,有38.15%的农民明确表示政府对此并没有补贴,剩余34.68%的农民表示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把“新农保”这样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可程度,政策解释和宣传的力度应当加强。
4.规范基层组织工作,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中央和上边的政策是好的,到了下边就走样了,参保农民的许多利益并没有得到维护,基层政府的行为急需规范。例如,有20.12%的农民反映当前的“新农保”养老金并不能及时发放,有11.83%的农民反映资金不能全额发放,基层政府存在拖欠行为。建立健全“新农保”的筹集、管理、发放渠道是政府财政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越高越好,一方面它有利于社会保险的跨区域转移,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的规范化管理和资金的调剂使用。当前“新农保”试点工作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的,我们认为,“新农保”的统筹层次应当选择更高的层次,至少应在市级实现统筹,不应在县级层次。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将目前县(市)级的统筹管理逐步提高到市级统筹,将来实现省级统筹。这项工作开展的越早,在提高统筹层次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和支付的成本就会越小。
参考文献:
[1]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8-20.
[2]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J].中国劳动保障,2009,(10):54-55.
[3]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29-02
一、黑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状
2009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启动黑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家正式批准的15个县(市、区)展开,并准备逐步在全省推行。15个县(市、区)主要包括:依兰县、依安县、宁安市、绥芬河市、佳木斯市郊区、富锦市、肇源县、虎林市、铁力市、绥棱县、宝清县、萝北县、勃利县、黑河市瑷珲区、漠河县。
按照黑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试点县(市、区)行政辖区内具有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自愿参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参保的农村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等5个档次,参保人按年度自选档次一次缴费,至60周岁止。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其间因特殊情况可以间断,只要累计满15年即可。实际年龄距离退休年龄不足15年的,可一次性补缴保费。有条件的村集体可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政府将给予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暂定为每人每月55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财政给予参保人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年缴费100元补贴30元;年缴费200元补贴35元;年缴费300元补贴40元;年缴费400元补贴45元;年缴费500元补贴50元。补贴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补助60%,试点县(市、区)财政补助40%。对选择5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省级财政不再给予补贴。
养老金实行按月社会化发放 。新农保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暂定为每人每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额为参保人60周岁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新农保制度实施后,试点地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有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支付终身,但其在试点地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
据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2010年2月9日,黑龙江省15个试点县(市、区)共有27.028 3万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领到国家发给的基础养老金,还有3.421 7万试点地区农民因没有农村户籍、没有第二代身份证、户在人不在以及联系不上等,没有发放基础养老金,待进一步核实后再做补发工作。截至2010年4月12日,黑龙江省15个试点县(市、区)16―59周岁参保人员164.064 9万人,参保登记完成微机录入100.775 6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61%。
二、黑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将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挂钩,缴费年限再长,基础养老金也还是55元,中青年农民觉得不划算,参保积极性低于60岁以上老人。
第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如果个人从16周岁起每年交纳100元,年满60岁后,每月个人帐户才能领到70元左右。从黑龙江符合条件的参保人群分析,出现了年龄越小,参保率越低的状况。
2.新农保政策执行力出现的问题
第一,新农保政策宣传还不到位。虽然黑龙江省各级工作人员注重对新农保的宣传,但部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仍不够理解。农民一是担心交钱养老是否安全,二是担心交钱养老是否值得,面对陌生的新农保政策,淳朴但生活不易的农民,自然要对新农保能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做仔细的判断。因而,还要进一步宣传新农保政策。
第二,农民缴费后缺少有效凭证。参保农民保费在银行代扣代缴后拿不到有效凭证,部分农民有顾虑。
第三,政府补贴出现“打折”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试点县要求年满60岁老人,如果想获得基础养老金,其符合条件的子女也必须参保。这种做法存在比较大的隐患,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子女与父母的矛盾会加大、中青年农民对新农保产生逆反心理、农村资金净流出等。
3.经办工作机构不健全
一是县级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偏少,办事效率不高。目前,黑龙江省各试点县经办机构在编人员大多在5人左右。对新参保的农村居民,经办机构要进行参保登记、基金征收、待遇计算、档案管理、养老金资格认证等业务的办理,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在编人员远远不能完成现有工作。各试点县只能通过借调和选聘增加工作人员,由于编制紧张,无法为新增人员安排编制,极大地影响了新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乡镇经办人员不固定。一些地方乡镇社会保障管理人员匮乏,负责经办的人员稳定性差、工作变动频繁,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开展。三是工作经费缺乏长远规划。各试点县只安排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专项经费,对以后的工作经费缺乏长远规划。
三、黑龙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政策建议
1.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适当调高待遇设计,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一是增加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黑龙江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农民收入现状和试点情况,增设缴费档次,以增加政策吸引力。二是根据缴费年限提高基础养老金。将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挂钩,对缴费满15年后又继续缴费的,按一定标准加发基础养老金,鼓励农民长期缴费。
第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新农保资金的收缴、支付、监督管理工作。
2.提高新农保政策执行力
第一,把新农保的实施质量作为考察执行者的指标。要解决农民的顾虑,理应把新农保的实施质量作为考察执行者的指标,加强监督力度和明确处罚程度,只有做到权责对称,执行才能自觉、有力,新农保的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广告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设立乡镇政策咨询点,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宣传试点工作,让农民了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旧农保政策的区别,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开展。
第三,落实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新农保补助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并及时分配,及时到位。各级财政部门抓紧制定本地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保证国家财政补助的部分能够不折不扣地如期兑现。
3.健全完善经办工作机构
第一,扩大并完善县级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县级政府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按照“工作场地、制度、人员、机构、经费”六个到位要求,落实县级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
第二,完善乡镇社会保障管理平台。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工作重心要下移,将社会保险工作平台延伸到乡镇,健全县、乡(镇)农保服务网络。乡镇应在劳动保障事务所确定专职人员,保持人员相对稳定。
第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社保经办机构人员的全部费用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不从基金里面提取管理费。
第四,抓好业务培训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班,巩固和提高新农保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农保工作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米红,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 陈书宏.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J].知识经济,2008,(9).
篇3
为了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进展,__县积极采取五条措施,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36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了办公室,负责组织并指导全县新农保开展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上下对应、协调一致的工作组织机构。
二是开展业务培训,制定规章制度。县上组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经办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领会政策要求,明确任务和责任。制定出台了《__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__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确保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规范实施。
三是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宣传和贯彻新农保政策,组织开展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协调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划拨;依据本规程制定新农保业务经办管( )理办法;指导县农保处制定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制定新农保内控和稽核制度,开展内控和稽核工作;规范保险费的收缴、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管理工作;编制、汇总、上报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组织开展人员培训等工作;参与新农保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县农保处负责新农保的参保资格、缴费信息与待遇领取资格的确认、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建立与管理、待遇核定与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制发卡证、统计管理、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等工作,并对乡镇事务所的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乡镇事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待遇领取资格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审核把关。录入有关信息,并负责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政策宣传、情况公示等工作。村、居(社区)委会具体负责做好新农保政策宣传与解释、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参保登记及信息采集、情况公示等工作。村协办员具体负责新农保参保登记、缴费档次选定、待遇领取、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环节所需材料的收集与上报,负责向参保人员发放有关材料,提醒参保人员按时缴费,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篇4
一、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原则。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
(二)任务目标。2009年开展试点,2010年总结试点经验,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争取2012年参保率达到50%,2017年参保率达到80%,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参保范围和资金筹集
(一)参保范围。本行政辖区内年满18周岁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资金筹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组成,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
1、个人缴费。参保人员以上年度全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在5-10%的范围内选择缴费比例,按年度缴纳。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应对参保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缴费补助,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资助。村集体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对计划生育优待户、农村义务兵、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应给予倾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和村集体(或其他经济实体)的缴费补助计入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实账管理。个人账户基金在积累期内,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实行分段计息,年内以单利计息,逐年以复利计息。
3、政府补贴。政府对年满45周岁以上的参保缴费人员每年按缴费基数的3.5%给予缴费补贴,其中市级负担20%,区级负担40%,乡镇(街道)负担40%。政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养老金待遇调整所需费用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用完后继续支付的个账户养老金。
三、领取条件和待遇享受
(一)领取条件。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经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批,自次月起按月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补足缴费15年或顺延缴费15年,自缴满15年的次月起计发养老金。不补缴的,其个人账户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二)待遇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两部分。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个人账户积累总额÷计发月数(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标准)。
基础养老金:从试点起,参保的农村居民,在其缴费达到规定标准和年限的条件下,每人每月按30元的标准领取。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1年缴费,其基础养老金增加2元。基础养老金标准应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不满65周岁的农村居民,年龄每递增1岁,缴费年限递减3年;一次性补缴相应年限,可按月享受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满65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为免缴费人员,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按月领取。
对应参保而未参保或不按规定补缴保险费的农村居民,不享受本意见规定的保险待遇。
缴费人员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其个人缴费本息总额由合法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缴费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死亡次月停发养老金,其个人缴费本息余额由合法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物价变动、农民收入增长、基金收支平衡等因素,正常调整待遇水平,使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具体调整方案,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进行办理。
四、基金管理监督
(一)基金管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区级统筹,并按照市政府要求,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础分账管理。
个人账户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及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由财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编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劳动保障部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和发放流程进行支付管理。
(二)监督检查。各乡镇(街道)要严格基金管理,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强化基金监督,杜绝虚报、冒领、拖欠、挤占、截留、挪用和违规操作基金问题的发生。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金的全程监管,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
五、制度衔接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要妥善处理好与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
(一)对于已经参加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且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原有待遇不变,同时享受基础养老金。
(二)对于已经参加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未达到领取年龄的人员,应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原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新标准进行核算。
(三)对于已经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分别计发,合并享受。
(四)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转移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保险关系转出本市的,只转移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累计储存额;保险关系不能转移的,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累计储存额一次性退还本人。
(五)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和转移办法按照市里有关制定执行。
六、组织实施
篇5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开始选择部分县市进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提出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1992年1月,民政部正式下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明确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创了先河。其中,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方式体现。199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中强凋“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础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这一时期推行的农村保险制度是以个人缴费为主、财政没有补贴,保险待遇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自1998年以来实践中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其参保规模和基金筹资远远不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自2003年,我国开始积极推动各地开展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资机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2010年10月20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在第20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22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筹资方式增加了政府补贴。2009年《指导意见》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社会保险法》将这一筹资方式写入法律条文,在第20条中明确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具体包括:
(1)关于个人缴费。《指导意见》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2)关于集体补助。《指导意见》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关于政府补贴。《指导意见》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本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社会保险法》第21条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1)关于基础养老金。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以适当增加发放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2)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国家为每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员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3)关于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根据《社会保险法》和《指导意见》的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经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离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二、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意义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为此,国务院于2009年在全国10%的农村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2020年实现农村的全面覆盖,它成为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一重大举措,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新农保”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保”按照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缴费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并按照渐进原则,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使农民养老无后顾之忧,增加其消费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其老年生活提供了保障。
篇6
一、指导思想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到位,不留死角,特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法制办主任)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成 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县残联副主席)
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的部署、实施、督促
县广播电视管理局:负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负责服务人群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区域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三、时间与步骤
1、召开新农保动员大会(12月20日-12月25日)召开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新农保工作作全面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由乡镇干部职工及村组干部参加的动员培训大会,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每一位干部职工知晓政策、熟悉政策。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12月25日-1月4日)
宣传部要通过电视报纸不间断地宣传新农保政策,对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作一次深入专题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各乡镇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在人口密集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组织各村小组通过板报、广播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张贴新农保宣传口号。组织村干部及新农保经办人员深入乡镇,走村串户,宣讲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各新农保经办机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等要悬挂新农保宣传标语,在服务窗口摆放新农保宣传单。要通过广泛努力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附:新农保宣传标语及口号
1、新农保宣传标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让农民养老有保障
篇7
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责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50%以上的农业大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稳定与和谐,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2009年我国正式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从目前来看,“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制度优化。“新农保”制度中,政府是否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是其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本文从政府责任角度对新农保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对完善新农保制度提出建议。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特点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意见明确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在2009年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为:
1.1实行弹性投保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中有一条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没有的,这个原则就是“有弹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没有太大弹性的,有明确规定的缴费比例、领取资格和支付标准。比如设计的缴费标准从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到500元不等。农民本身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高低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这就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
1.2两种养老金相结合
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不低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城乡居民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利率计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1.3明确政府主导责任
如前所述,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其中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部分,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是实现“广覆盖”目标的支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由政府组织引导,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安排的原则,强调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并强调推进新农保制度的难点关键在地方财政。
1.4与其他保障措施配套衔接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有了新农保,农村老人在经济上就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但子女仍然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要做好新、老农保制度之间的衔接,并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的配套衔接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实行新农保制度前已达到领取年龄、且按规定子女已参加新农保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无社会保障老年农民给予老年养老补贴。
1.5强调了基金监督管理规范
新农保强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1政策缺乏刚性法律规定,阻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展
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早在1957年德国就制定了《农民老年援助法》、日本也早在1959年制定《国民养老金法》等相应的法规对政府、管理机构和被保险人进行法律约束。虽然从1986年我国就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仍然一直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缺乏法律的刚性规定,很容易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推行所依据的文件《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仅仅是政府出台的行政性文件,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也就缺乏法律的力度。政策不具备法律效力,稳定性差,容易使农民对政策以及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导致部分农村居民对于参加“新农保”持观望态度。同时,农保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致使基金管理工作混乱,约束力不足,资金使用存在较大风险。
篇8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农村养老保障中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挑战。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黑龙江省在2005年就已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和函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的后顾之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因此,为了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深人分析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早在1991年就开始试点,由民政部门组织开展,1994年全面铺开。全省各级民政主管部门不断分析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按照民政部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的要求,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建立个人账户为核心,政府组织引导,资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储蓄积累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早期的这种农民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具有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不能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等特点,具体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政策上的不够完善,在经历初期快速发展后,根据国家要求,收费工作从1998年底就停了下来,一直处于停滞阶段。
为了顺应农民对养老保障的期待,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2009年末,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批准依兰县、依安县、宁安市、佳木斯市郊区、富锦市等14个县沛、区)为首批新农保试点单位。新农保试点在本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在缴费方面,实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在参保方式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原则。参保者享受的待遇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有所差别,养老保险待遇不低于当地的低保水平。此外,在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上也有明确规定,主要体现在保险关系的转移,与老农保制度和其他保险制度的衔接上。由此可见,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在缴费模式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更加注重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为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篇9
(一)“新农保”的“前世末路”
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原农保”,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它是根据国家“七五”计划要求,从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进行试点,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原农保”制度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制度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以致在1998年,农民总体参保率大幅下降,大部分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进入冰冻期。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处于停滞状态了。[3]
(二)“新农保”的“今生缘起”
“新农保”缘起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建立社会保障的地区,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2006年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要与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相协调,又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要求,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标志着“新农保”制度的全面起动,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5]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2014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新农保”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部分地方开始探索建立“新农保”到2009年全面起动,经历若干年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已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资金相对缺乏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由地方财政承担的资金主要有三项:一是对参保人给予不低于30元/人·年的缴费补贴;二是超过国家标准部分的基础养老金补贴;三是对高龄待遇领取人员提供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补贴”。[6]虽然“新农保”规定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但由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大,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无法落实。再加上现阶段农民普遍收入偏低,缴费能力不强,很多人因为无力缴费而中断了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困难,这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障碍。
(二)制度衔接困难
在农村,要实现“新农保”与“旧农保”制度的转换,为保障参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由于制度的重叠交错现象严重,使得参保农民的缴费负担加重,在管理方面也浪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尚未明确,导致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至今仍未出台一部专门的综合性法律文件来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运营及支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只有在健全法律保障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才够保证“新农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四)基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管理体制上沿袭了老农保制度,以县为单位分散管理。由于县级城市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受其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以县为单位开展基金管理工作十分困难,加上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大增强了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只有确保“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旧农保一样,都采取的是稳妥的投资方式,但投资渠道少,缺乏统一规范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导致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回报率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三、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对策
针对“新农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实施法律保障,优化制度设计、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改进管理方式、提升养老金增值水平,确保“新农保”制度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实施法律保障
法律是开展一切行政活动的标准,是“新农保”制度推行的基础。“新农保”作为一项国家政策,需要法律来支撑。因此,应当加快“新农保”立法进程,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首先,应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确保公民在养老保险等方面享有权利,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法律框架,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对其他法律法规条例进行修正与改革,如《宪法》《刑法》《证券法》和《老年人权益法》等,促进“新农保”制度全面健康发展。
(二)优化制度设计,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
“新农保”制度的建立,代表着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废除,政府应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新农保”,完成新旧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重叠交错问题,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新农保”制度应与其他相关制度相结合,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新农保”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保持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一致,建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制度,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巨大,广大农村还处于资源的劣势,财政收入较低,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少,养老金发放不及时,农民养老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持。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缴纳养老保险金;其次,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中央和各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能力,切实做到让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改进管理方式,提升养老金增值水平
篇10
摘 要: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逐年下降,但仍居主体地位。加之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 ;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依规划精神,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任重道远。根据十六和十七大精神、“十二五”规划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河南省应从实际出发,立足省情,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积极探索出路。
一、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
2009年,中央会议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少和局部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因此会议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试点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新农保试点出台后,河南省在2009年12月启动了该项目,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向覆盖城乡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2011年,河南省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其中全省10%的县市成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地区,同时农民工养老保险也将进行试点,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2012年河南省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范围继续扩大。
二、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实践情况,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从历史上看,家庭养老保障对于维系家庭和睦。保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逐步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传统的养老模式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加上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也逐渐动摇。
(二) 资金筹集不足,保障水平低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新农保基金有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虽然新农保中政府资金的补贴比例比以前提高了,但是相对与城镇居民40%的财政补贴来说新农保10%的财政补贴水平仍显很低;另外有些村由于没有集体收入,集体补助更是无望;加之农村老年人基本无收入来源,大都选择了100元的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很少有人选择200、300、400、500等其他档次的个人缴费标准。于是由于政府补贴力度小、缺乏集体补助、个人缴费水平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规模,从而大大降低了整体保障水平。
(三)宣传力度不到位,方式有待改进
由于新农保对农民来说是新鲜事物,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关键在于各试点地区对新农保的宣传,从而积极参与投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试点主要依靠县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但是由于县台的低收视率,基本上发挥不出宣传作用;相比之下村里的广播要比县台的效果要好一些,大部分农民都能收听,但是仅仅依靠广播宣传,农民对于新农保的理解是不到位的,甚至还有一些农民不知道有新农保,这种情况使得政府对新农保的工作开展出现困难。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都没有完善的法律,农村养老保险一直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指导,不具备强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交叉管理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在新农保基金的管理方面,容易发生挪用基金的现象。
(五)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骗保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的户籍管理不规范,容易出现虚报谎报年龄现象,通常谎报年龄的老人一般都报到六十岁以上,这样就可以不用缴费,直接领取养老保险金了。或者为了骗取养老保险金,对于已经过世的老人不进行户口注销,冒领养老保险金;更为严重的是,“双户口”现象使得有些城市居民享受到“双保险”,占用了农民养老保险的资源。
三、 解决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几点建议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489万人,常住人口9388万人,其中全省65岁以上老人超过800万。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农村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在农村养老方面,应坚持传统养老与社会养老、社区保障、商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分类设计,建立于当地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集体和个人缴费不能改善的情况下,要强调中央、省级的财政投入,相应的市、县则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补助,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更要进行有力的倾斜;对于具体的宣传方式也应因地制宜,基层工作人员应深入群众,挨家挨户宣传,确保每户村民都知道新农保、了解新农保;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新农保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最后要提高农民相应的法律意识,对于蓄意骗保人员进行教育,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只有通过各方面通力合作,共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道路,才真正朝着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王祎.对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2.
[2] 安仲文,高丹.社会保障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 王岩.事论河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