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三语文

篇1

关键词:语文复习措施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似乎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经过总复习之后成绩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的机械重复,忽视知识的运用技能。

有些老师的复习,仅仅是将初中一至六册的基本课文重讲一遍。小到字词音形义,大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也都一一重讲;也有的老师将基本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然后逐篇细致讲解分析。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大同小异,教者不管学生以前是否掌握或掌握到什么程度,多是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讲授,殊不学生花两三年的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复习中完全掌握?教者的愿望不论多少美好,其复习结果是会与之背道而驰的。通过这样的一轮甚至两轮的复习,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死知识,还是没有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复习时间越长,学生思维越僵化,钻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哪会有什么复习效果?

二、热衷于知识的专题讲座,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受。

我们有的老师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复习,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复习,如语法知识的复习分为:语音、语义、词类、短语类型、句子分类、句子用途、修辞等若干个小的课题,教者每节课精讲一个专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从打牢基础来看,这样做也许十分必要;但从初三总复习的要求来看,这样只能是给知识划清界限,不能给学生以整体感知语言的基本能力。这与近年来侧重于考查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中考趋势相背离。初三的总复习,应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飞跃。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走进“题海战”误区,迷失学生的主动性

新学期伊始,各种复习资料和配套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诚然,其中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但绝大多数所谓的配套试题都只是出题者东拼西凑和剪刀加浆糊的产物,粗制滥造痕迹斑斑,大多是一些常见题的简单重复。有些试题甚至根本背离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被埋在这样的题海中,应接不暇,精神疲惫,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哪还有自学的时间,更不用谈“广泛的阅读”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殆尽。难怪一些对语文本来还感兴趣的学生,也对语文丧失了信心。

四、强化阅读复习,淡化作文训练

语文中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朗;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能力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绝大多数初三语文老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也考虑到这两项能力。但在具体实施复习计划的过程中,阅读复习往往被得到强化,而作文训练却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阅读复习的范围较窄,无非是有限的基本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花大量的时间复习,也许在中考中能碰上几道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教者感到无处着手。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难题。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性。中考前的语文复习是一个系统严密的过程,更要认真筹划一番。计划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为扎实,那么计划应侧重于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对基本能力加强训练;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是很好,那么计划就应花大力气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语文的过程中,处理好复习各环节的关系,是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关键。

1、理清头绪,做一个优秀的“编曲者”。理清头绪,就是要弄清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步骤和方法等。这里只就复习内容略谈一二。初中语文复习的内容,简言之,可归纳为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听说能力、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大板块。基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形声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意字;汉字形体的演变等)、词汇知识(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词语的感彩;成语及其运用;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标点符号知识、语法知识(单纯词与合成词;词类;短语类型;病句分析;复句类型;句群等等)、修辞知识(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借代等修辞格)和文学文化常识(包括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可理解,会分析,能运用,不必死记硬背名词术语。现代文阅读是对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而现代文阅读能力则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而灵活的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是对学生古文语感和基本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初中学生,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文言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基本理解。写作是对考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总体考查,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搜集、多练习。听说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外在语文素质的考查,但由于条件限制,在现代语文考试中占分很少。但大家平时仍应重视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如听新闻后复述要点,即席讲话或演讲等)。

篇2

关键词:初三;语文阅读;策略

自主阅读方式在初三语言阅读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探究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两者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三语文阅读的

效率。

一、教师要起引导教学的作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只是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转化,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

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阅读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阅读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对段落进行分析阅读,当学生对段落进行分析阅读的时候学生开始不会阅读,不知道寻找关键词和阅读重点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对学生提问。在一段时间训练以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来解答,提问是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提炼,让自己对知识形成初步的学习印象,自己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产生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最终提高。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思考作者写紫藤萝的目的是什么?紫藤萝到底代表什么?开展自学阅读方式的探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新课程开展的要求。

二、如何开展创新阅读

创新阅读开展的前提是老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运用各种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理解和运用,这样能够体味出语言

学习的新意。比如,我们在进行《范进中举》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阅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组长可以把小组成员的思路总结在一起,跟全班学生分享。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勤于思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阅读的教学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他们之间要不断地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想法得到统一,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还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三语文 早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85-02

进入初三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愿读,由于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压力不想读,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而不知道读什么,因此初三语文早读课听不到什么琅琅上口的读书声,读什么、怎么读,让许多初三学生甚至教师倍感困惑。不少学生早读缺乏计划,没有目标,翻到什么读什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部分学生甚至将早读当成是练习课,埋头做习题或试卷,造成了初三语文早读效率低下的困境。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走出这一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成全新的认识

由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将早读当成早自习,而没有当成是一堂正式的课。学生随意散漫,读书声稀稀拉拉,想看点什么就看什么,不想看就搞别的事。教师早上辅导大多是去“点点卯”,走走过场,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个别抢占时间意识特强的初三教师则分秒必争,占领早读阵地,在讲台上讲解习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为他过于突出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只能是白费口舌、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教师是学生早读的指导者或促进者,学生是早读的主体,早读是一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学生头脑清醒,精神愉悦,是记忆的最佳时间。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早读是效果最好的一节课,是夯实基础的一节课,是储备写作素材的一节课,是为学生中考语文增加分数,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一节课。唯有如此全新的认识,教师和学生才能将早读放到了适当的高度,真正从内心重视早读,从而形成良好的动机。良好的动机又会调动教师、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早读效果。

二、选用多样的内容

早读不能过于单一刻板,读一个早上的语音,或读一个早上的古诗,都容易造成一种审美疲劳,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要选用多样的早读内容,适当换下“口味”,以满足初三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1.读精典课文

这里的精典课文主要指一至六册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调动眼、脑、口、耳等感官功能,眼睛要看清文字,发音要清晰响亮,注意语音、语调,口耳相传,目视口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多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同学早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声”,只看不读,只动眼睛不动口,这正像只看文字剧本不如看舞台演出印象深刻一样。势必影响了效果。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而朗读则是培养语感的条件之一,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这也是初三语文早读要拿出一定时间用于朗读精典课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读基础知识

这里的基础知识指文言实词的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文学文化常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意义等。大纲规定的100个实词、18个虚词要分散在早读时间落实,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需要巩固。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死的,只要肯花时间,下苦功夫,还是能掌握的,尽可能避免丢分,捞足基础分。

3.读“错题集”

初三语文教师应要求每一个学生备好一本“错题集”,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做错的题,特别是基础知识方面的错题摘抄下来,早读读“错题集”,加强记忆,强行纠错,避免下次考试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重蹈覆辙。

4.背古诗文

背准确是做好默写题的基本前提,如果背不准,写得再多、再漂亮,也只能是浪费墨水和时间。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默写题都写了,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得分总不高,个别的甚至得零分。教师要及时整理好近三年中考古诗文的默写题,把《中考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几十篇古诗文一并有计划地分散到早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背,记死记牢。

5.读美文和作文素料

初三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他们搜集一些美文,如优美的散文、深刻的杂文、精彩的时评等,搜集一些作文素材,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名人名言等。朗读美文,可以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总觉得大脑空空荡荡、无话可写。朗读作文素材,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内存”,以备作文之需,以解无米下锅之苦。

三、采取灵活的形式

“语文教师读读读,数学教师写写写,英语教师背背背。”这是一些学生对三门主科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从某个侧面表现出学生对教师方法单一的不满情绪。单一的早读形式肯定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影响早读的效果。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强调了要用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1.读写背写结合

早读课以读为主要的形式,但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转移,而且会出现疲劳感和枯燥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肯定会影响早读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早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感官的和谐达到较好的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字音、字形可采用边读边写的形式,古诗文可采用边背边写的形式,这样容易记牢记准。古诗文在背准确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书写规范,默写题要尽可能拿满分。

2.各种竞赛

没有竞争是一潭死水,有了竞争才会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实现目标的内驱力,释放学生的最大潜能。比如背诵和默写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小组赛、男生女生赛、同桌PK等。教师要对竞赛获胜的同学进行表扬,竞赛获胜的学生则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信心。教师对竞赛失利的一方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为下次的竞赛积蓄力量。当然,竞赛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能力,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特别是个人PK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双方要旗鼓相当、有得一拼。如果将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与底子薄弱、智商平平的学生进行PK,那就好像是让不同等级的拳击手进行拳击比赛一样,毫无竞争性、观赏性可言,PK也就失去了悬念和意义。

3.师生共同参与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之所以文思泉涌、文采飞扬,大都是因为他们读得多、背得多、积累得多。作为一名初三语文教师不能是手电筒――只照别入,只要求学生多读多背,而自己仅仅充当一名纯粹的检查者或局外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之中,早上专读辅导也可以在教室大声朗读。早读明确要完成的一级任务,如背诵之类的任务,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早读时间当众背诵。“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主动参与、率先垂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和成功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早读任务就比较容易完成。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正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确定具体的目标

今天早读到底读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教师自己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心中有底。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明确的早读目标,学生也就没有了方向和动力,早读的效果肯定不好。因此,作为早读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在早读前,给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目标的确立,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一般可以确立两个等级的目标,一个是一级目标,另一个是二级目标。一级目标是基本目标,是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二级目标是奋斗目标,是在完成了一级目标的基础上的更高目标。若完成了一级目标还有时间,学生自己又有兴趣,可以向奋斗目标发起冲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考虑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自然会提高早读效率。

五、注重到位的检查

如果检查督促不到位,再好的设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再明确的目标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明确早读目标以后,一定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检查,注重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目标。特别是刚刚实行的时候,更要注重检查到位,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背诵之类的任务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上个别抽查,默写之类的任务可以让同桌互查,还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张榜公布检查结果。通过到位的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早读任务,促使那些认识有偏差的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只要持之以恒,检查到位,早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总之,形成全新的认识,教师和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动机;选用多样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定具体的目标,可以避免早读的盲目性:注重到位的检查,从而确保早读目标的完成。初三语文教师倘能着力抓好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笔者相信,初三学生的语文早读肯定会读有所得,收获多多。

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孙俊山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篇4

关键词:初三语文 复习 原则 措施

初三面临中考,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予以慎重对待,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三语文复习时,应不断优化复习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迁移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来。

一、初三复原则

(1)系统性原则。平时的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学习,而初三教学和复习则要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如,在初三学习《故乡》时,就应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复习。

(2)基础性原则。初三的学生虽然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总的说来还不够全面,为此,初三的教学和复习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增加知识的总量,为技能的提高打下基础。如,文言文的学习,在初三阶段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句子翻译的形象性和对整个文本的整体理解,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之上的。

(3)技能性原则。初三更多的是让学生从基础学习向能力形成阶段发展,为此,在阅读、言语表达、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口语交际为例,在初三年级中,更多的是让学生不但要根据要求将句子表达清楚,还要强调修辞上的应用。

二、初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措施

1.准确理解中考试题的类型及意图

中考所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尤其近几年语文中考改革的趋势更趋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九九年中考试题为例:纯课内题(出自教材)只占约 25%;课内向课外延伸题(课外阅读)为 46%;考查学生创造能力的运用题即作文为54%,这就比较明显的体现出其考查的类型及意图。针对中考改革的这一特点,在复习时就应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做好复习工作。所谓“纲”就是《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在认真领会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含义之后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阶段的复习或综合复习,也就是针对标准中的所要求的各项能力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谓“本”是指教材,《课程标准》强调了教材的“凭借”作用,也就强调了教材的基础作用,任何试题都是以基础知识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好基础知识(即教材)并能举一反三,学生在面对各种试题时就能够得心应手,处之泰然了。

2.分层复习

语文知识点比较零碎,涉及面比较广,教师可以将考试内容总结分类,分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复习。如:可以根据考试的四部分内容,由基础逐渐延伸,进行层层递进的复习,激发学生复习的欲望。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基础知识穿插到其他三部分进行,着重从古诗词文积累与阅读开始复习,可根据历史年代,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点这条线索,自主总结,小组合作交流,补充知识点的范围,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知识,加强记忆。对于其中出现的关于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内容,提倡学生记录下来,对知识点进行积累,有个系统的整理,对知识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知识最大限度地实施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自由地去发挥,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分层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加强学生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与自主能动性。

3.注重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复习阶段尤其重要。批改作业时不仅可以找到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措施,它是教师下次备课的有效凭据,也是改进教学教法的指南针。其原则是“批改需认真、及时、正确、有效”。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当堂当面批改: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同时做好反馈记录,增强复习的针对性,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和制定下一阶段的复习重难点。

对于测试卷模拟题的批改,更要做到:1)及时,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切忌连考两份;2)评分要严;3)给特殊的题加批语;4)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并认真做好记录。

4 多读优秀文章

中考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感情真挚”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写作的体裁不限。因此,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以下几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首先,注意选择积极乐观、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者思想进步、哲理性强的美文,或是知识性、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研究它们的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怎样开拓思路,怎样精选材料,怎样构思谋篇的,怎样表现主题,有哪些语言特色;了解优秀文章怎样做到题目新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材料新鲜,细节鲜活,情感独特的,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重要作用。

(2)多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为写作积累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 10~20 分钟时间来读报(如《语文报》、《作文周刊》、《扬子晚报》等)。

(3)在写作训练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做好素材笔记,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来,以便到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篇5

一、转变复习教学理念

1.复习也要“以生为本”

初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也要“以生为本”,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开展复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了,复习效果才会达到最好。这样也有助于学生针对性地复习自己的知识,而不至于会不会、熟不熟从头到尾跟着老师,全班同学复习一遍,复习下来,会的仍旧会,不会的仍旧不会。这样的复习是徒劳的,也是被动的。

2.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充当一名将知识贯通的使者的身份。不过有好多学习优异的学生会自己梳理成知识体系,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将知识贯穿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通路。教师这就要做到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一个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复习,这是最高境界。

例如,复习描写人物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课文,让学生去总结与发现范进与孔乙己的异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以后,当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就能够自主思考,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培养阅读方法

1.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生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多多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让其多多阅读精美文章,经典名著,摘抄美文,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中阅读与写作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所以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像其他知识可以来个大突击,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厚积”就谈不上考试时的“薄发”。在复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摘抄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摘抄精美文章语句、词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词汇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所以复习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记录他们阅读中的精彩片段,这样,学生不但开拓了阅读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练好了字。

3.展开精选精读

在初三的复习中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又不影响复习效果的好的复习方法就是精选精读。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教师通过精心选取美文,在复习课上与学生一起精读,并在班上让学生对经典美句、情节进行小组阅读交流,无疑弥补了复习课阅读量的不足。初三学生复习压力大,很容易在心理上放弃阅读,教师如果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来进行精读,也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不足的现象。

三、改革写作训练

1.走进生活热点

中考语文不但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中考作文更是如此,一般都是要求写学生身边的事情。为此,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了解国内外热点问题,要重视传统文化,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且要提醒学生回归语文课本,注意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实践课。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假日安排学生自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生活感受。这样,写作时,学生才不会觉得无写作内容。

2.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期以来,最让师生头疼的就是作文课,作文复习是中考语文复习的重要环节。经过多次复习,学生还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拼凑作文。批改时,教师看到的作文往往是言之无物,味同嚼蜡。为了改变“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现状,教师要切实想办法激活作文的复习课堂。

篇6

一、利用生动的故事

故事生动、有趣,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最喜欢听故事了,利用故事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讲诗歌炼字的时候,就用下面的故事引入:

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初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

一则故事把学生引入了情境中。

当然,故事也可以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讲成语时,可以适当地讲讲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成语的来历,又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和字形。讲诗歌时,可以穿插作者或创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有一次,上练习课,教学内容实在枯燥,又兼是上午的第四节课,学生的精神普遍不好,我就停了一下,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只兔子,到森林里觅食,刚好一个猎人带着他的猎犬也来寻找猎物。很快,猎人发现了这只兔子,并用枪瞄准了它。兔子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就急速向前奔跑,猎人连开几枪都没有打中,就派自己的猎犬去追。

在追赶的过程中,兔子为了不被抓住,拼命地向前跑,超出了平时奔跑速度的极限。而猎狗为了完成主人的任务,只好无奈地追赶兔子,很快就被兔子甩在后面。

过了很久,猎狗无功而返,猎人责备它,它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兔子回到洞里,给同伴讲述这个惊险的故事,同伴好奇地问:“猎犬为什么没有追上你呢?”这只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而我必须全力以赴!”。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面对初考,你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你尽力而为了没有?你尽力而为还不够呀,你得全力以赴!学生听了以后,纷纷坐直了身子。

在初三的语文课堂上,讲一些简短的故事是很必要的。首先,故事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丰富的哲理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气氛,同时还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呢!适时恰当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巧妙的讲解激趣

人们总是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其实,“冷饭”也可“炒”出新滋味,关键看怎样“炒”。把过去讲过的知识换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听了依然会有新鲜的感觉。

例如:起用与启用,学生总是用错,其实他们也知道一个与人有关,一个与物有关,可就是记不清。我就对他们说:这个“起”有一个“走”字,当然是人在走啦!“起用”与人有关。从此学生再没有用错过。

又如:学生“箭”、“剑”二字总是混淆,我就在黑板上画上图画,学生马上明白了二者的区别,再让他们填空:刀光剑影,明枪暗箭,刻舟求剑,箭在弦上,唇枪舌剑……

在讲诗歌语言特点——倒装的形式和改变词性时,我就举方文山歌词中的句子来说明,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的美丽,你眼带笑意;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还举了很多例子。

三、利用竞赛激趣

积极参与,乐于实践,勇于竞争,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无强烈的竞争意识,则是学生有无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开发智慧,培养能力,提初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把语基试题、文学常识,古文知识等综合起来制成试卷,在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和“三星智力快车”的形式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展“知识大比拼”、“智力快车”知识竞赛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如讲成语专题时,开展成语对对子,说数字俗语等趣味成语竞赛;在练习时,有的题目较难,就开展抢答赛,看谁最快最准地说出答案。

实践证明,语文复习课,采用竞赛形式,既提初了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是语文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四、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技能

“练”,是复习课的主要环节,是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途径。

篇7

课怎么上?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的能力。把知识性的考试转化为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考试,以便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次改

革,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才能培养更多

更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初三语文有效教学复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不断深入,又是一年初三教学正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在这

一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语文教学与复习,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

语文的能力呢?坦白地说,就是如何教学与复习,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获得满意的语

文中考成绩。

笔者经过集体备课,精心思考,认为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实际为

出发点,以选好,用好资料为基本抓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为追求目标,展开教学与

复习工作。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认为要能有效进行初三教学与复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教学的依据,以教材和中考试卷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该达到的能力与目标,它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纲要性文件,

更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不仅为我们明确指出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还为我们指出了考试的形式以及试卷的

结构、题型、难度甚至还有分值的分配等,建议大家在上新课之前,认真地读一读它,真正吃透领悟其要

义。

以往的初三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匆匆结束新课,然后大量寻找课外材料进行阅读训练,甚至进

行题海战,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且不说你找来的文章是否经典,是否有训练的意义,就是寻找文章本身

也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学生往往对你选的文章还不怎么喜欢,甚至厌倦这样的训练,而教材都是经过编

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内涵比较丰富,有很高训练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其

中的资源,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使用教材时,必须要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作为前提。阅读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

导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细心揣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文

本兴趣的丧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发挥历年来深圳市中考试卷的资源优势,好好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中考

试卷的模式,以便他们从中得到启发或寻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第二,注重初三语文课的设计和组织。

笔者根据不少老师和自己长期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以为初三语文尤其是复习课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

固消化为中心,以打牢基础、强化能力目的,以精讲巧精、讲练结合为原则,而具体组织复习课,可参照

"四程序"。

其一为感知程序,即老师精讲。

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管理归类好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的前提下,准确地、概括地、简洁地对将要复

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剖,拟成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思考题,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

思维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这程序,要求老师必须把复习的某一单元或某一类型的知识进行反复研究

,抓住关键,理出规律,必须精心设计思考题,运用自如地驾驭教材。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发挥启迪和引导

作用。

其二为反刍程序,即让学生读书。

老师的巧妙启迪、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那么这里的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

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题),在老师指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记忆。把知识反复咀

嚼,带着的问题解决了。知识梳理、唤起记忆的这个初步目的就达到了。读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读的方

法进行具体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四管齐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真正读书。

其三为消化程序,即让学生练习。

学生唤起了对知识的记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巩固消化,使基础更牢固扎实,能力得到强化形成语文素

质,这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目的。要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练

习到底是要求精讲多练,还是精讲少练呢?笔者认为既不能多练,也不能少练,而要精讲巧练。练的量的

多少应当根据复习内容的容量大小和知识的难易,老师灵活掌握。

其四为反馈程序,即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矫正。

学生练习后,不能一做了之,老师一定要采取简便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插缺补漏,或同位

批改,或全班批改,或组长批改,或老师评讲、兄弟班同学交叉改,或老师抽样改等,收取改后的试卷,

迅速了解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必须及时"回炉补火",进行个别辅导,或发挥学习优秀者--"

小助手"的作用来解决。

第三,运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活动,调节课堂气氛放松心情,提高效率。

海特认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苏霍姆林斯基也

说过:"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策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教师想优化课堂教学,就要在教学

时讲求语言艺卡,讲宄教学手段。面对枯燥的初三语文复习内容,如果课堂教学中来点幽默,开展些活动

,就如"兴奋剂"一样可以调节学生的丨青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也可以使教

学内容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孛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

永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汉语丰富多彩的词汇中有许多谐音词,利用词的这种同音不同义的特点,用彼义取代此义也能形成教学幽

默。模拟试卷中考到《出师表》和《隆中对》字词解释,面对厌烦、疲惫的学生,我就让学生来个脑筋急

转弯:"同学们对三国故事一定都很熟悉,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

瑜的母亲姓什么?诸葛亮的母亲又姓什么?"同学对这新鲜的问题突发了兴趣,议论云云,都睁大眼睛看

着我。"告诉大家,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根据是什么呢?因为周瑜临死前哀叹过一句话

:''既(纪)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纪''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其实,相声演员是利用谐

音开了个玩笑。''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又生诸葛亮!那么,既然《出师表》和《

隆中对》都是重点课文,就要好好复习了,你们觉得呢?"这样的插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就

这样,我变着花样的评讲试卷,一堂课把学生绕得围着我的思维团团转,学生互相解答,讨论答案,翻书

翻笔记,有争论,有表决,有辨析。我就兜着他们在玩中学!

第四,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根本保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在四月份的第一轮总复习中

一般是专题性的分类复习,往往要涉及到学生以前遗漏的知识、原本可能未曾很好掌握的知识,或原本难

以掌握的知识,所以要适当放慢复习进度,在复习中着力贯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其对后进学生分层次

的指导和布置作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字词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先归纳10--20个易错的

常规字和3--5个易混淆的形似字给学生辨认,随即布置让学生主动参与搜寻、主动参与复习的作业--也仿

照老师的方法搜集10--20个自己认为易错的常规字和3--5个易混淆的形似字,然后老师再对学生搜集的进

行筛选和整合,再将部分典型的印发给学生,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2、在五月份的第二轮总复习中

一般是文言文与默写的补充性复习,文章阅读的综合性理解、作文的综合性训练以及综合性试卷的训练。

如,文言文的复习要注重课内外的有机联系,比如,由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可以引申到当时与之齐名的另

外的两大楼阁(滕王阁、黄鹤楼),由范仲淹的宽广胸襟和伟大抱负又可以引申到他小时候"冷水沃面"和

"断齑画粥"奋力苦读的故事,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古代乃至现代从小苦读而后大有成就的名人故事,还可

以继续引申到如舜、傅说一样经受磨练由卑微到显贵成就人生的事例和相关文言短文的阅读;文章阅读应

注重学生在第一轮中遇到的难点多作一些针对性训练,而不必面面俱到地拘泥于第一轮的方法。

第五,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基本的语言知识, 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而是指方法性、

规律性的知识 ,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知识。包括怎样辨识汉字读音

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 , 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句,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2)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靠总复习训练形成的,而是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

只有从培养语言基本素养入手,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才会达到应有水平。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

时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提高基本语言知识运用水平。基本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

核心是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子,而所谓的正确使用,除了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子,主要指的是恰当搭配与组合

。因此,总复习训练中要下气力训练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句子的搭配组合能力。可让学生把

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交流,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修改重写,如此反复多次,形成基本技能。

第六,情感教学,培养美德。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美德

的方法。每次走上讲台,我从不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课堂,在学生的日记中,我总是以诚恳的心态好朋友

的身份与他们谈心,替他们分忧、解难,倾听他们的心声,适时的对一些迷茫的学生进行开导,给他们指

明方向。给些情绪低落的学生送上去一些鼓励的话语让他们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

篇8

一、教学手段及方法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广州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下雪,只是从电视画面上得到过一点模糊的认识。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雪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雪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雪景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97年至20*年,我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年年超出区平均分,20*年初中升学考试,我班的萧媛妮同学达到了单科标准分789分的高分,创下了我校单科分数最高之最。

同时,在辅导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竟赛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绩。98年度,萧美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三等奖;99年度,萧丽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萧钟艳同学获得区朗诵比赛三等奖;20*年度,萧晓丹同学获得市环境征文三等奖。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第一年起,我连续五年担任班主任,其中四年是初三的班主任。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爱”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黄雪梅,在临近升学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五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了,出去打工挣钱。我于是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又把这件事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我又把她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积极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向报社反映,最后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使黄雪梅同学破格录取到一间收费相对较低的师范学校读书,这使学校领导和我班的同学们都兴奋不己。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萧汉冲,平时上课下课很爱调皮捣蛋,上课时不是身子动过来扭过去,就是嘴巴说个不停。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就很直爽的告诉我,他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坐不住。这时,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绩,首要的是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改变他的坏习惯。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于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谈话,只要他犯了错误,我就找他谈。次数多了,他也被我的诚心所感动,努力尝试改变坏习惯。到初三最后一个学期,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师积极配合上好课了。在升中考中,他还考上了一间较好的技工学校。

3、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我班制定了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例如,以前我班的卫生工作一直不得力,达不到学校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把班上的同学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八个组,每组6-7人,设小组长一人,把以前的值日制改为值周制,本周内该组的卫生得分必须要达到学校的平均分,否则重扫一周,相反,如果本周值周拿到卫生流动红旗,则奖励一个笔记本。措施得当,奖惩分明,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个学期下来,我班竟然拿到了十四次卫生流动红旗。通过我的言传身教,97年到20*年,五年时间,我所带的班级德育考核合格率为100%,多次获得过校“文明班”、校“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由于我工作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1999年,我被评为“白云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还参加了9月10日在白云区礼堂进行的教师表彰大会,领奖那一刻的幸福感现在还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20*年,我的年度考核被学校评为“优秀”,还获得了白云区的嘉奖。

篇9

1.明确目标,整体规划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学生情况仔细研究,心中有数,从而确立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复习”为“我要复习”,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总复习效率。

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写作50分,分值很高,学生往往得分情况不是很好。鉴于此我改变往年把写作专题放到总复习的最后的做法,将其作为第一个专题来讲,并贯彻于复习的全过程,每周一练,小组互评,指出优劣,同时用投影展示书写,以消除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使学生实现从敢写到能够按要求完成再到把作文写好的过渡。

2.以课本为主,精选范文

对课文用一种新的态度、方式复习,即复习时,以新带旧,新旧结合,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整合的方法学习。对于长篇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内学习“点”,课外阅读“面”。语文复习课便是这点面的结合,一方面对课外阅读效果作一个检测,另一方面充实语文复习课堂,提高语文复习课的趣味性。

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感觉,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有意识地使知识实现由此及彼的相关内容的串联,让知识无限生发,进入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地说,教师要训练学生由具体联想到抽象,由历史联想到现实,这样语文复习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相对熟悉的情况下,要侧重写作特点的借鉴。文章的内容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但常用的写作手法却是众多文章的共性。阅读课本中的重点文章,归纳出其共性并深刻理解,必将极大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诸如象征、烘托、对比、渲染、铺垫、悬念等写作手法,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只有让学生大量阅读,加强对种种写作手法的感性认识,进而作理性归纳,才会使学生灵活运用。

3.写作训练策略

3.1写作不是纯技巧、纯技术的操作,而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写作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因此,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周围人物、身边情感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录,以便在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并结合课文或中考满分作文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每周一练,教师评一部分习作,剩下的学生互评互改,使学生在评判别人文章时,吸取其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写作的信心。

3.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为考场作文有时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话题作文,后者需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有的还有材料)的内容,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因此,可让学生把近期的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研究其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开拓思路、精选材料、构思谋篇的,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了解优秀作文是怎样做到题目新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材料新鲜、细节鲜活、情感独特的。

3.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文格式,如日记体、小标题体、书信体等。写作时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以便考试时得心应手。

4.文言文复习要领

文言文能力考查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的考查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理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取灵活的复习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

复习手段的实施决定着复习的效率,复习的效率来自课堂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复习采取的方式是学生间交流所掌握的内容,相互间进行友情提示,然后进行欣赏、对比、迁移、运用与创造,从而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好地掌握复习内容。再如,现代文阅读也采取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由课题生发出诸多问题来读文章,在文章中搜寻有关信息,在短时间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这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复习效果显著。

6.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间不等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的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1每星期都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6.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到总复习时才让学生做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为时已晚。因此,在初三上学期就应将整个复习内容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应试。

篇10

(一) 锁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需要

总体原则是把备课的重点由“备试题”转向“备学生”,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对广而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要让试卷“为我所用”,敏锐地分清主次,锁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每节课的目标都应主次分明。如某一段时间学生进行现代文的复习,那么讲评时现代文赏析就该成为主体目标 ;即使是现代文,也应根据需要,有时重点讲评对文章表现方法的鉴赏,有时重点讲评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其次是每一节课的切入点都要小而深,让学生利用试卷讲评的契机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知识建构并机动运用。如在制定期末考试的讲评课的目标时,笔者作如下考虑 :考前学生正进行现代文知识的系统复习,此次考试提供了学生查漏补缺的契机,应将现代文鉴赏方法的巩固确定为首要目标。同时通过对学生平时答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尚不能很好地鉴赏现代文的标题,因此又将标题的鉴赏定为另一个教学切入点,从而有目标地组织教学。

(二) 再现差错答例,重现思维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犯差错是学生的本性和权利。”学生的错答恰好体现了方法和思维上的差错,这是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上大有可为的教学资源。将差错答案和原因直接奉告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引发他们对答题规律的探究和思维方法的改善。笔者觉得可以通过答错情景的再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致错因素”,并强化正确方法。

如导学手册上有这样一个诗歌赏析题,诗歌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要求学生写出本诗列举了什么物候现象,并写出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笔者抽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呈现给学生,并提示他们由此重新审视自己答案,阐明致错原因:

【例1】 列举了春天的物候现象。主要因素是海陆差异影响着气候的变化(0分)

致错原因:

【例2】 列举了山上面的温度比山下面的温度高的物候现象,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0分)

致错原因:

学生通过笔者的指示分析,找出了答例中的致错原因:答例1属于不懂得“物候”的意思,从而答非所问。答例2所给答案显示学生不能分清问题的层次,从而将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学生将自己的错答写在了改错本上,并用红色笔作了标记,课堂就在“查错――析错――改错”中,通过反复自纠,达到了讲评预设的目标。

(三) 指示自主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教育,如果象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社会的领地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导该当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是该当努力地寻求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换、生生交换的群言堂。在试卷讲评课中不能单纯告知学生结论、事实等,而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拥有表述自己思维历程的时机,才能强化正确思维方法,弥补自己思维方法的缺陷。因此,通过不同层次的答案再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希望,并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正确的答题规律和思维方法,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四) 巧设试题链接,形成知识体系

有效教学的一个首要特点是组织的条理性。试题受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整个涉及,在试卷讲评时该当从一“点”出发,调动原有知识积累,并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把“面”带出来。联系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设以下链接:

1. 试题与旧知识(能力)的链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产生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在多种时机或历程联结时,学生的先前知识影响其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当学生对试题涵盖的知识和规律有必然了解难度时,可以链接原有知识,将零乱、短缺的已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的整合。

首先,可以链接课文内容。在试题后巧设课文链接,既能唤醒学生记忆,引发学生有效回顾课文,又能最有效率地加深学生的了解,还能有效指示学生总结方法,可谓一举三得。如有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有四个加点词的解释,其中一个是“可以侧身矫首”中的“矫”,另一个是“后蛇伏以进”中的“蛇”,笔者在讲评时提到了课文《核舟记》中的“矫首昂视”以及《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这两个句子,一些答错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题目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生通过回归课文,马上茅塞顿开。

其次,可以链接做过的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接洽紧、考核角度较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对比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某次模拟卷上出现现代文赏析,是周国平的《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考核了文章运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笔者随即在讲评中链接了学生练习过的的考题:有用第三人称“他”来叙事的《意外》,有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我的那些花儿》,还有教材上部分段落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我的老师》,把总结和归纳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回归和对比,不但将运用不同人称的好处进行了有效归纳,还总结出了对不同叙述人称作用的不同鉴赏策略。

2. 试题与新知识(能力)的链接

当学生能够有效地通过试卷讲评把握某个知识和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范例或者练习的形式适当地链接比试题更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可以链接同一能力程度的新知识。如某次模拟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峨眉山月歌》问及“这首诗歌在28字的绝句中出现了五个地名,这样的写法对诗歌境界的表现有什么效果”,学生不难体会此诗的五个地名有助于营造开阔的意境。笔者再追问:“除了地名,还有什么要素可以营造开阔的意境呢?”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一些新知识的补充 :意象壮、时间长、情绪烈等都有助于营造开阔意境,并领导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加以运用。

可以链接更高能力程度的新知识。如近年来中考出现的新闻概括标题的题型,学生一般得分情况还好,师生共同分析该类题的答题规律,很快就得出了规律性的东西来了。笔者再进行点拨:“可见概括要结合文体特征进行。那么根据语段特征,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体、说明性文体又要注意什么呢?”由此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总结,从而加深了对语段概括的系统知识的了解。

(五) 精选拓展题型,有效举一反三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克服遗忘的最佳措施是马上进行强化。讲练结合是克服遗忘、巩固知识、强化方法的途径之一。试卷讲评课也是如此,应当抓住知识归纳后学生拥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张教学的深度。

拓展练习在形式上可以是课堂小练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在内容上可在原题的根基上借题拓展,也可将答案要点进行巩固,还可将考点扩张、深化、增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领会题型、知识点的发散,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归纳小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说:

1. 用类题巩固拓展

就某个知识点从试卷出现的问题向具有类似性的另一些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某年中考作文题为“精彩――”是填空型话题作文,讲评课的重点是此类型话题的审题立意,在讲评之后立刻给出另外两道填空型的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各用5分钟对话题进才审题立意,写出作文提纲。学生在认真研讨后,已经有了必然的理性认识,标题正给他们提供了牛刀小试的机会,他们运用 课堂所总结的规律和方法积极思考,进而奋笔疾书,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就过了审题关。他们高兴地说:“原本这种题型审题也不难嘛!”

2. 将原题变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