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事件评论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车事件评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车事件评论

篇1

“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这话我绝对相信。公开资料显示,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过量食用甚至会导致死亡。而在质检总局的此次抽查中,蒙牛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如果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蒙牛就不是一家食品企业,而是一家制毒工厂。

总体而言,蒙牛这一次的应对还算及时。但种种迹象表明,所有这些不过是为了危机公关所做的必要铺垫,诸如“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全部为合格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等言论,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一种“危机已解除,不必再讨论”的态度。

事情果真如蒙牛所表现的那样乐观吗?蒙牛方面称,饲料是因天气潮湿而发生霉变,才导致原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蒙牛对生产终端缺乏有效管理;其二,蒙牛的质检制度出现了明显的漏洞。蒙牛是一家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对于“饲养因天气潮湿发生霉变”这样常见的安全隐患竟然毫无预防措施,事后也无察觉,这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由此不禁要问:重重问题之下,蒙牛凭什么说“市场上销售的蒙牛产品全部是合格的”?蒙牛又拿什么来保证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但是很遗憾,蒙牛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屑于意识到这一点,在每一次信任危机中,它都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在狭隘的就事论事中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个人认为,淡化、漠视“小概率事件”,正是蒙牛最大的问题。因为不重视每一起“小概率事件”,不尊重每一个消费个体,“小概率事件”终会酿成消费者对蒙牛乃至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失去信任的大事件。

没有生命敬畏何来校车优先

王亦君

《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管体系、赋予校车“特权”等话题引人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把敬畏校车、敬畏生命、珍视孩子当做基本准则,否则,校车享有优先权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2011年12月12日,就在《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的第二天,两起校车事故相继发生。广东顺德,一辆校车与一辆货车相撞,37名学生受伤;江苏丰县,一辆校车侧翻掉入水沟,导致15人遇难。从事故初步调查看,除校车质量不过硬外,驾驶员操作不当、路况条件恶劣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校车质量固然重要,但校车行驶所需要的安全环境更加重要。

曾有媒体报道,在发生火警时,一辆消防车鸣笛多时也无车让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肆虐。救护车、消防车面临的现实境遇表明,如果没有对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不要说超载、抢道、疲劳驾驶、非法改装等不安全因素难以制止,就连法律赋予的“特权”亦难以落实。在人们期待中走来的校车“最高路权”,会不会遭遇现实中的“冷遇”和“无视”?

目前,我们与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还相距甚远。这种差距,不只表现在道路、停车场、交通管理和驾驶技术上,更表现在有很多人对事关生命的交通规则的漠视。

篇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夜班编辑最常碰到的状况,毕竟重大新闻这种“硬菜”不可能常有。一般来说,一个版面如果有一个亮点,图片再做出彩,读者就可能被吸引,当日的版面也能达到较好效果。因此,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当日繁杂的各种消息中找出亮点,并将之以最佳方式呈现给读者。而在这些方面,2011年9月15日的大众日报一版版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日版面边栏右上对“总理纵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导读,是当日版面上的“亮点”。2011年9月14日,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总理在开幕式讲话中纵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谈了不少重要观点。但在当日新华社的综合稿件中,对这些内容涉及不多,大部分观点都包含在较晚的讲话全文中。总理讲话全文播放时,已快到报社的签版时间,值班主任紧急调度相关版面更换稿件,决定讲话内容在国际版重点刊发,一版则突出做好导读。

为了突出这一“亮点”,我们首先从总理的讲话稿中提炼主要观点,制作了富有冲击力的主标题,并将总理“使每个人都有安全感”的感人话语以直接引语予以强调。“照片+提要+直接引语”的组合,让该组导读立体感强,有较强冲击力。从形式上看,这组导读从版面右侧最高位置开始下垂、一直扩展到全版腹地,差不多占了整个边栏1/2的面积,理所当然地成为版面的视觉重心。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及视觉重心的大胆上移,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选择好“亮点”的同时,好的版面还要兼顾版面上的视觉平衡。按照平面设计理论的要求,视觉重心需要视觉平衡元素来点缀,以分散受众视觉上的注意力,消除视觉上的疲劳感,让受众在更大的限度上欣赏整个版面。当日版面主图选取为“光复日19位远征军将士安葬国殇园”,画面具有很强的沧桑感,充满人文色彩,形式上也与右上的视觉重心区遥相呼应。左侧小边栏的两个图片导读和版面底部的两个图片导读既充分发挥了一版的橱窗功能,也在视觉上起到了很好的对称和平衡作用。最后呈现的整个版面重点突出、层次鲜明、视觉平衡,较好地表达了编辑意图。

附:第三届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获奖作品目录

一等奖:

通讯:《“426分”司机之死的背后》(大众日报2011年8月13日9版;作者:李占江)

通讯:《猛挖铁矿兮尘蔽日》(大众日报2011年10月26日14版;作者:鲍青)

二等奖:

通讯:《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大众日报2011年9月30日1版;作者:娄和军)

通讯:《跨区校车热折射择校暗潮》(大众日报2011年9月28日3版;作者:梁旭日)

评论:《让民间才智竞相涌流——社会管理创新观察与思考之二》(大众日报2011年5月21日1版;作者:任宇波)

版面:大众日报2011年9月15日1版(编辑:廉卫东、兰传斌)

三等奖:

通讯:《拼技术不如拼管理——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话题(上)》(大众日报2011年11月30日13版;作者:邵方超、白晓)

通讯:《特里尔:中国必须继续跑下去》(大众日报2011年11月4日9版;作者:陈巨慧)

通讯:《禁烟令下,缘何“烟雾依旧》(大众日报2011年6月2日13版;作者:田可新)

通讯:《一所乡村小学的校车运行样本》(大众日报2011年12月15日13版;作者:刘江波)

篇3

平行宇宙的利与弊

相对于“正统”的《终结者》的设定,天网成为人类的公敌,是一个“必然事件”。无论终结者、莎拉・康纳再如何努力劝说和避免,这个事件永远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所有的角色和观众的内心之上。这样,悬疑也就产生了。正如同希区柯克所说,悬疑不是什么时候发生什么,而是等待事件的发生。在等待的这个过程里,编导如何开展故事,只是技术上的问题,并不涉及到改换影片价值观的范畴。

可是,这一切“《终结者》的美学”,在《终结者:创世纪》里都被打破了。

《终结者:创世纪》在故事里设定了一个平行宇宙,约翰・康纳被天网附体,随后参与到了保护天网上线启动的工作之中。而他的对手,则是自己的母亲、父亲和T-800这个老型号的终结者―他也是约翰・康纳从未来派回从前保护母亲和父亲的。在掌握了时空穿越的技术之后,莎拉・康纳也成为了影响未来的一分子。他们的这种影响,会直接改变未来世界的走向,并且让约翰・康纳对这种改变了然于胸。换而言之,在新版的《终结者》里,故事的矛盾并不在于“追杀-保护”,而变成了阻止天网启动这一关键性的故事点的发生。

如此一来,平行宇宙的价值观已然确定,人们可以无需去面对人类社会的浩劫,而是可以逃避它。换而言之,《终结者》里的那种悲伤、沉重而且无法避免的末日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先进好莱坞的油滑、圆润的躲避态度 。这样设定故事,并没有太的问题,只是对于老版本的影迷来说,《创世纪》缺少了《终结者》的看点,也无怪乎阿诺会说,这一版的《终结者》和卡梅隆无关―在价值观上的确是无关了。如果换个角度,在如今好莱坞的科幻片的立场上来说,《创世纪》所代表的,是最先进的商业化故事模型。影片提供了大部分商业片所需要的人物、故事和冲突,以及囊括这些素材的空间。在这样的框架下,打造一个三部曲是极其容易和轻松的。

人物是关键,场面是问题

纵观整个《终结者》系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一系列人物了。无论是T-800还是从纤弱女子变成一个女战士的莎拉・康纳,亦或是没有言语没有表情的T-1000,甚至是有些神神叨叨的凯尔・里斯,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这么说:人物,是《终结者》中最关键的问题。可是在《创世纪》里,人物却出了问题。莎拉・康纳以女战士的形象登场,成为了预设完成的女汉子;凯尔・里斯成为了跟班,他的那一套穿越说、未来说、天网理论,全部成为了废品,甚至连警察队伍中,都有人是他的“卧底”。约翰・康纳则在天网的改造下,成为了一个“半机器人”。这种人物设定,有些脸谱化,因为人们知道在如此的设置之下,故事会如何开展,会如何收尾,又会如何开展续集―一切,都变成了探囊取物的熟知,没有了刺激,更没有了惊喜。

对于大片来说,最受人期待的就是场面的摄制。其实,动作片、科幻片的场面并不一定需要大,而是需要绝。像是《终结者2》的场面,并不大,但是很到位,很奇绝。摄制上非常有工匠的巧思和别出心裁的灵感。反观《创世纪》的场面拍摄,只是一味地追着好莱坞大片的主流在跑,影片中最大的场面莫过于金门大桥上的校车追逐,这个桥段早就已经在《猩球崛起》、《黑暗骑士》、《速度激情》等影片中出现了无数次了,对于观众来说,这并不新鲜;对于老影迷来说,这失去了《终结者》的那种异端、冷峻而犀利的风格。场面的风格是整个《终结者》系列最宝贵的元素,这是它独立于整个好莱坞的精神支柱。甚至是狗尾续貂的《终结者3》和《终结者2018》都在努力保持着这个元素。而如今,到了《创世纪》里,这样的风格就被随随便便地丢弃了。相信看到约翰・康纳骑上哈雷,追着校车,很多观众会热血沸腾,认为《终结者》里的经典桥段又将显现。可令人失望的是,这个哈雷追校车的桥段,只有半个镜头,就被浮皮潦草地一带而过―看来,与风格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个叫作传承的东西。

先入为主的概念

篇4

关键字:中学 时事 政治 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序言中明确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可见,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是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

(一)中学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政治教学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师生对时事政治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只管一味地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把时事政治教育置之度外。而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大,在校寄宿,没有电视和网络,因此对当今的国内外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漠不关心。

2.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从而打破课堂45分钟内师生之间的时空局限,使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

时事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认识、新观点,从而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譬如,在高一年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讲到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书上的例子是陈旧的,我们不妨可以例举“毒胶囊”事件,更具时效性。

其次,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现在的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但要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开放的世界。而时事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集成高效、丰富、生动的知识宝库。由于时事内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大、影响力强,大多数时事材料一般都能与中学政治课相互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分析,因而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三,时事政治也是中考、高中会考、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考,时事政治是文科考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把时事热点材料和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已是近几年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比如今年文综的39题(3)题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离不开今年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怎么办”。

第四,时事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时事教育中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通过重大时事综合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良好品质,可以克服自古以来形成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影响,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中学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途径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灵活多样地实施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

1.将时事政治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平时教学联系渗透时事教育。首先,我们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关注时事,加强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时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知识点讲解上引入时事热点作为例子。例如,校车安全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中我们可以联系到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毒胶囊”事件一出,我们可以联系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还有企业生产要诚信经营等知识点讲解。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事先布置学生回去搜索近日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在课前5分钟进行时事演讲,既可以传达近期的时事新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每个月抽出一堂政治课专门上时事评论,可以针对某一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论,让学生实现准备,课堂上充分发言,老师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将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

首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阅读报纸、观看每晚7:00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或是上网阅读新闻,从而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养成阅读新闻报道的习惯。

其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节目广播当天的新闻。在每晚的校园广播黄金时段,播放当日的新闻,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一日里国家、社会的变化。

第三,可以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组织一些有关时事的活动,比如,手抄报比赛、时事演讲、时事抢答、时事竞猜等。将时事政治由课内逐步拓展到课外,充分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或墙报,开辟“时事园地”这一内容,刊登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通过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所学的时事内容,并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分析。

参考文献

[1]朱熙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

[2]曾莉.探索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结合,文科爱好者

篇5

问题的根源

九江县二中规定:初三年级学生晚上要到学校上晚自习。初三学生张娟,家住县城,每天晚上下课后,回到家差不多23点了。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上早自习,休息时间实在太少了。而更让她和家长感到气愤的是,还被学校强迫签订了那份“安全协议”。

按照规定,学校是不能组织学生晚自习的。一位校长助理解释说:“他们也知道中学生是不能上晚自习的。之所以要求初三学生上晚自习,是方便寄宿生的管理。”原来,九江县二中有2000多名寄宿生,为了方便管理,才开了晚自习课。而初三的走读生又是小部分学生。一些走读生的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学习跟不上,也要求到学校上晚自习,所以针对家长的要求,校方就出了一条上晚自习的申请。申请上写道:上晚自习的走读学生,家长要负责其上下晚自习路上的安全。对于这份申请,学校的年级主任道出了无奈:“本来是不想让走读生来上晚自习的。可是,这些家长又让孩子来。于是,问题就来了。小孩晚上来回的安全不可能让学校来负责,这份协议就是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安全,希望家长和学校实现无缝对接。”

由此可见,“生死状”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晚自习”上。虽然校方说是因为存在寄宿生,为了方便管理,开设了晚自习,但背后真正缘由,恐怕不难想见――升学压力下的刻意为之。由此,也就可以理解那些走读的家长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要求孩子晚自习了。晚自习本就不受制度规范保护。无论是校方,还是家长,他们都不过是在进行一场以升学为目的的“合谋”,但是,再掩人耳目,它都可能面临潜在的风险。于是,这份在校方看来理由正当、在家长看来伤感情的“生死状”,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

事实上,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自行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事故,只要学校不存在过错,的确不需要承担责任。但学校逼签“生死状”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如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5000多名新生被校方要求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其中明确规定“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山东建筑大学两万多名学生被要求与学校签订《教育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其中约定学生出现自杀、自伤等情况时,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自杀、自伤或发生其他安全事故现象频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发生意外就是致命一击。从发生的部分案例看,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伤亡事件,部分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大闹学校,高额索赔,往往把学校逼入窘境。这也是学校要求学生签订类似“生死状的”的难言之隐。

对学生安全问题,不仅家长和社会各界忧心忡忡,教育部门与学校也如履薄冰。如何保护学生安全,成了套在校长头上的紧箍咒。我国虽有多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到底该如何担责,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仍存在争议。

学校:是善意提醒

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与学生签订协议书,明确自己与家长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动机可以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涉及人身安全的责任划分应依法进行,不能协议约定。即使签有协议,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应依法认定。也就是说,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依据的是法律,而不可能是协议书,这么简单的道理,学校不会不懂。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还要签订一份“生死状”呢?

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学校让学生签协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其二,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没有权威的机构“依法认定”,往往就由教育主管部门调查、认定,而这种调查、认定,很难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是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希望用简单的办法,界定责任。其三,就是有权威机构认定责任,学校也希望家长走法律路径维权,由法院审理该怎么赔就怎么赔,可家长并不愿意走司法途径,一来这十分耗时,二来根据有关赔偿规定,获赔极为有限,于是家长宁愿与学校交涉。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为息事宁人,在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并没有做明确的责任界定,就支付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家校矛盾。

家长:是推脱责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于情于理”。“生死状”在道理上毫无问题,而“于情”却让家长和学生感到寒心。学校是什么,学生们都称母校,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都会回母校向老师报喜,去感恩教导自己的老师,在一所学校里生活好几年,把老师看成了家人,家人怎么能这样说呢?

九江县二中初三走读生张棋的家长说:“作为初中本来开设晚自习就是不允许的。学校不仅不反思自身行为的不当,却在挑剔学生的不是。如果不开设晚自习,就没有后续的相关协议,不会产生这样的笑话。私自开设晚自习不能拿住校生当借口,更不能以此来否定走读生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以此为借口,推脱对学生的监管责任是极其不负责的,却还堂而皇之的让家长承担责任。”

持有类似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山东建筑大学家长说:“学校解释‘自律协议’是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责任开脱。如果说,有一个学生在学校内意外伤亡,学校就可以拿出这样一份双方都同意签署的协议在法院里辩解!”

也有家长对学校的做法表示理解。一位家长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小学初级阶段,家里的孩子没有人接送,是坐校车的。每个家长都有司机的手机号码和学校安全员的联系方式。有一次小长假前,我要带孩子去聚会,人都到了学校,想自己接走孩子,结果学校不允许。我只好跟在校车后再回一次家,到孩子上校车的地方才能接到孩子。班主任说都是为了孩子安全,让我理解他。还有一次,学校提前放学,我手机没有电了,没有看到短信息。等我去接时,孩子走岔路了,他又没有带手机,失联了。我急了,找出校长的名片,直接打了校长的手机,说孩子丢了,抱怨门卫为什么明知道家长没有来接,还让孩子独自离校?校长说他已经和当事值班人员说了,并一再致歉。孩子的爸爸则开着车,班主任老师也开车沿路找。后来,有几次学校提前放学,老师就把手机给孩子,让给家长打电话。

逼学生签“生死状”,这种方式虽然让家长难以接受,但学生出了校门,上学放学路上再出什么事,还真是就跟学校没什么关系了。这跟工伤还不一样。学校签订“生死状”的善意提醒,虽然表面上看简单粗暴,但也引起家长的重视。毕竟有过这样的事例,孩子在上学路上出事,家长找到学校说是学校监管不力。

专家:依法治校才是正道

九江县二中初三学生李伟说:“一部分同学觉得此事不合理,但由于不想让家长担心,就没有告诉家长。又担心老师怪罪,便互相在协议书上代签,这样做既能蒙混过关,协议也不成立。”

媒体评论员赵睿表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而且双方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在这个前提下,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呢?比如家长上下学接送,比如老师送到校门口……解决的方法很多。学校让学生签订“生死状”值得商榷。但家长也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尽到监护责任,不能把孩子安全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学生本人也应掌握安全常识,学会自立自强,珍爱生命。当今社会提倡的是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社会矛盾协调机制。山东方良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斌说:从“协议书”本身约定的内容来说,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之处。现在学校的处理办法,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依法治校。

篇6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杀人案频发,特别是近几个月,大学生杀人事件接连不断,实在令人震惊。偶然出现一两起,可以说是凶犯的个人原因,但接二连三地发生类似事件,就不得不反思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学生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上海金融报》2011年4月26日的文章称,一方面,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仍存在“短板”,尽管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但当下,我国的教育体系对“育人”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往往只片面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例如,尽管三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真正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往往是成绩拔尖的学生,有不少老师也简单将成绩作为划分“好生”和“差生”的标准。这样的价值导向,在普通教育阶段或许尚看不出问题,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思考人生发展规划时,这种价值理念和体系的冲突,就会让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进而诱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与陌生人的接触频率并不高,特别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对狭小,如果家长与学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他们很可能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产生诸多问题。

人性教育势在必行

新华网2011年4月24日题为《药家鑫用生命赎罪警醒世人》的文章指出,反思药家鑫把交通肇事激化为故意杀人的心路历程,错上加错的理由竟是缘于伤者记住了自己的车牌号码,竟是“农村人难缠”的偏执歪理,是交通肇事伤人有可能对其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对自己“前程”的负面影响。其泯灭人性、漠视生命的畸形病态昭然若揭。责任缺失、心浮气躁是当下中国的社会通病。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下,持这种心态的人绝非个例。上海留学生刺母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加强对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珍重生命的人性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生命价值教育缺失

中新网2011年3月24日题为《专家评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反映生命价值教育缺失》的文章指出,对于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有媒体专家评论认为,“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导致药家鑫在遇到梦想阻力时,采取了突破法制和道德双重底线的做法。”也有评论者――陕西省社科院青少年心理研究员方海韵认为,药家鑫的行为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反映了现代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观的缺失。从年龄上讲,21岁的药家鑫应该是成熟的,但其作案时的心理状态明显反常,其行为属于自我保护机制在行为上的消极反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复杂信息充斥青少年脑海。青少年是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大的群体,如果在此阶段被灌输了不正当的价值观,就会导致其在事物分辨上的消极,出现类似于此的悲剧。“通过此类案件,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最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底线教育”空白

底线是指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并作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伤及无辜,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底线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人作出适应自己实际情况又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底线选择。

以药家鑫案为例,其驾驶车辆回校的底线应当是遵守交通规则;不慎违反了交通规则,底线就是不能撞人;撞人的底线,就是及时停车,协助抢救。药家鑫的悲剧就是在道德滑坡中,越过了一级又一级的底线,以至于最后将人撞伤后竟连刺数刀,活生生把伤者扎死。尽管有不少专家和律师分析药家鑫的行为是“激情杀人”,或曰生命意识的缺失等等,但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就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底线教育,脑海中也没有底线意识。

我们再看看药家鑫的成长经历,从同学、邻居的评价中,他是一个文静、内向、学习好的好孩子、乖孩子;父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不允许出错,要求药家鑫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尽善尽美;母亲对药家鑫则是非常疼爱,在她的眼中,儿子就是一棵永远向上的好苗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将自己人生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实,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绝对不是少数,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最大追求。问题是,孩子不成器或者成不了龙,又该怎么办?,这就是底线教育的缺失。可以成不了龙,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境遇中,自由快乐地生活,就是成功,同时,也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以药家鑫为例,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教师除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好事之外,再告诉他,不慎或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坏事甚至触犯了法律该怎么办,也可能最终避免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2011年第15期《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效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们投入其中,被这种趋势裹挟的成人,又不可避免地将这种竞争压力传导给孩子。在这种竞争逻辑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北京师范大学人格课教师王芳认为,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学会的是“注重外部的标准和目标,比如成就,比如拥有什么东西,也导致孩子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这些东西上面”。她说,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没有人认为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体制可以一夜之间被扭转或打破,但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弱化大环境的影响,“更强调内心的关注和成长”。

在我国,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追求,主导了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不可避免地牵引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本来应该对人格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教育,也不得不为学历教育服务。“一方面要听从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又听从家长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陈建翔认为,在这种教育局面下,“人格教育是失败的、缺位的。”

“中国父母是不懂得爱的。”在陈建翔看来,中国式父母的爱缺乏慈悲心、平常心和公正心,而且很狭隘,“其实是爱自己,爱自己的想法,然后寄托到孩子身上,当孩子达到要求的时候就爱,达不到的时候就恨,是一半恨一半爱,带有太多个人的目的和功利在里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则将这种教育称为“没有深度的教育”和“没有哲学理念的教育”。“现在是有知识没文化,没有德性的功底,没有思考,就是就事论事。比如吃 饭是为了有营养,为了长身体,这样才能奋斗,但孩子不会享受吃饭的乐趣。事事都这样,孩子就找不到生活最原始的乐趣,只能生活在一个很肤浅的境界里。”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10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

链接:英国教育:重在道德培养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人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减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就拿交通规则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

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韧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作好人格方面的准备。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摘自《感受英国》,作者:张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教育:重在人格修养

《京华时报》2011年3月29日题为《从日本大地震说到素质教育》的文章称,这些天,关注日本地震,关注海啸,关注福岛核危机,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在政府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日本民众自我约束、自我维持应有的秩序,可以说处惊不乱,遭灾不慌。你看电视上的日本,地铁停运,大家不抱怨,就在地上静等;加油站限制供应,车子同样有秩序等待;饮食困难,超市自动为周围民众提供饮食,每人自觉地只领取两瓶水,想到让更多的人能分享这本身就不充裕的食品;公用电话亭前,10台电话,10人一组,每人允许通话一分钟,可是没有人的通话用完一分钟,他们想到排在后面的人更需要给家人报平安。

灾难当头,在政府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民众能够克制私欲,以满足大众利益为第一需要。这样特殊情形中,日本普通民众的这种表现,应该说与日本的教育密不可分,由此我理解了日本教育。日本教育有一句口号:“培养负责任的一代。”在日本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日本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成”。他们所说的人格指3个方面:学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灵魂。

德国教育:重在规范德行

德国人有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教育孩子像是驾驶汽车一样。为了能够驾驶汽车而进专门的学校,学习交通规则,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得到上路的许可――而教育孩子比这更要复杂和困难……孩子需要成年人培养他聪明的才智,但同时他也需要您为他树立起爱心、自信心、独立精神、责任感、对美的感悟等一系列的情操品质,不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同时要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世界,有力量、有爱心,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平衡的优胜者,这才是德国教育的真正目的。

篇7

小悦从书包里头掏出一小盒切成小块儿的苹果,打开盖子闭上眼,心满意足地闻一闻,然后拾一小块塞进嘴巴,咀嚼声“咔吱咔吱”,很清脆。

“你要不要来一块儿?今天的特别脆。”扭头问了正埋头抄写笔记的夏鸥。

“忙着呢。”被三个字简短直接地回绝。

小悦关了盒盖,把苹果收进抽屉,从书包里抽出第一堂课的课本翻开预习。

课上到一半,左手托着的脑袋越变越重,上下眼皮再不用火柴棒撑起就快紧闭,最后干脆抱着“横竖一死”的心态趴在桌上小睡起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脑袋被人轻轻点了点,小悦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窗外的班主任正面色铁青地看着自己睡眼惺忪的模样。

靠窗本来就是最危险的地理位置,小悦上课睡觉的行为当然有必要被请去办公室“喝喝茶”。总结了这么多次被请去办公室的经验,这次她依旧埋着头盯自己的鞋尖,一句话也不讲,面对教训左耳进右耳出。班主任最怕面对沉默不语的学生,只能摇头叹气放人。

走到教室门口,小悦远远地看到夏鸥和足球队的朋友交谈甚欢。她气冲冲地回到座位,挥手把夏鸥的朋友疏散。男生莫名其妙地看了看小悦,撇撇嘴把聊天场所换到了窗外的走廊。

一定知道我在睡觉,也明明会发现班主任来到了窗边,却偏偏没提醒我,哪怕悄悄戳下我的胳膊也好,他一定是故意的。小悦越想越生气,扔了笔,放弃了算到一半的数学题。

晚上放学时下起大雨,一大群学生拥挤在一楼的走道,小悦看见正皱眉看天的夏鸥,递过雨伞,然后躲到好友的伞里去。刚冲进雨里,她又回过头对着夏鸥微微一笑。而她忘了自己正处在下着滂沱大雨的浓稠夜色里,男生根本看不见。

上了校车,小悦才考虑到这个问题。就当他看见了,心里这样想。下午还耿耿于怀于“睡觉被捉事件”,晚上却被一场大雨洗刷得一干二净。

[ 2]

又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体检日。小悦在体检表上一笔一划填好班级姓名和学号,然后从笔盒里翻出一张自己觉得最好看的证件照小心翼翼地黏好。准备工作完成后,她偷瞄了下旁边夏鸥的体检表,字体比女生还要漂亮,证件照上留着干脆利落的短发,嘴巴旁隐隐有个小酒窝。

视力测试中,男生女生各一队。小悦刚好和夏鸥同时检测。女生努力把头向前伸才看清医生指的E字,有几个还出了错。不远处的男生却镇定自若地说着“上下左右”,没有丝毫困扰。“同学要准备配眼镜了。”医生低头在体检表上写着数字说。小悦点头表示知道了,眼睛却盯着旁边夏鸥挺直的背影小声哼哼说:“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女生来讲,最紧张最恐怖的体检项目莫过于抽血了。上一年由于血管细抽不出血而反复被扎了三四针的小悦现在想想都还有些后怕。不过临要上场时,小悦却表现出难得的镇静。她眼睁睁看着针头从自己的皮肤穿进去,鲜红的血液顺着针流进试管里。

身后的好友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的发生,心里疑惑:以前抽血总是扭头闭眼不敢看的良小悦,这一次怎么这般勇敢。其实要知道答案也不难,因为台下围观的男生中间有一个人是小悦的同桌,他名叫夏鸥。

[ 3]

夜深人静的凌晨一点,小悦轻声放下吉他,上床睡觉。学习吉他已经两三年,却一次也没有登台表演过。在小悦看来,能歌善舞、身怀绝技的人太多,自己的这点三脚猫功夫还只到能自我欣赏的程度。而明天的校庆表演,小悦早就瞒着身边好友偷偷报了名。练习了这么久,每天一两点睡下,六点半就得起床去上学,第一堂课打瞌睡被班主任抓了好几次。付出了这么多代价,小悦决心要好好表现,不辜负自己,也不为班里丢脸。

早早地到了学校,背着木吉他走在校园里的小悦就收获了不少的回头率,班里同学也陆续得知小悦要参加校庆表演的事实。为了进行最后一次的总彩排,班主任特别批准她下午不用上课。因为上课睡觉被班主任教训却屡屡再犯已经很惭愧,所以小悦握拳答应班主任一定好好表现。

上午最后一堂课还剩下五分钟,小悦期待着有什么好事情会发生,下课铃响后,身旁的夏鸥却立刻起身和好友勾肩搭背地走了。

彩排了一整个下午的小悦反复走了好几遍流程,累到弹不动吉他。好友趁下课十分钟送来补充元气的冰饮和零食,她抬头看教学楼自己班所处的教室走廊,零星有几个同学在嬉笑聊天,却不见夏鸥身影。小悦叹口气放下喝掉一半的冰饮,最后一遍熟练曲目内容。

晚会正式开始,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小悦在后台一个劲儿地发抖,看到因为失误摔在舞台上和唱歌忘词的前辈们,她紧张得手心出汗。主持人念到了良小悦的名字,要不是身后的学长轻轻推一把,小悦怕是永远迈不开这第一步。

坐上高脚凳,把话筒调到自己够得到的位置,调吉他弦,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悦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出,接着拨响第一个声音。

“我只好假装我看不到/看不到你和她在对街拥抱/你的快乐我可以感受得到/这样的见面方式对谁都好/我只好假装我听不到/听不到别人口中的她好不好/再不想问也不想被通知到/反正你的世界我管不了。”

小悦唱了一首戴佩妮的经典老歌《街角的祝福》,部分有很多同学跟着一起大合唱。荧光棒的闪烁里,小悦在面前一大片人海里搜寻夏鸥的身影。可是视力糟糕的她失败了。

小悦就像是站在某个街角的平凡女生,她在那里窥探着自己喜欢的那个男孩生活的种种。这首歌就是送给他的,他如果有听到,会不会真正懂得这份心意?小悦突然就不敢再往下想了。

[ 4]

校庆晚会后的小悦成了校园里的大红人,走到哪里都能碰见对自己微笑问好的同学。夏鸥对小悦依旧不温不热,自从班级大调位之后,小悦和夏鸥就不再同桌,关系的定位已经只能算“普通同学”这么简单。

为期三天的校运会算是一个可以好好放松放松的小假。小悦和好友仅仅报名了最后一天才举行的一百米比赛项目,在这之前她们便满校园溜达乱逛,遇到大太阳就悄悄溜回教室去吹冷气。夏鸥参加足球赛的时间正好是下午两点太阳最毒辣的时候,不过庆幸的是从教室窗户望出去足球场刚好尽收眼底。又能躲过炎热的暑气又能舒舒服服地看夏鸥踢足球,小悦觉得没有比这更令人享受的事情了。每次足球到了夏鸥脚下,小悦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到比赛结束,小悦才一跃而起,欢呼雀跃地拥抱着好友打转。

该面对的终究逃不过,小悦毫不情愿地站在了一百米比赛的起点。

“预备!”

不晓得是因为紧张还是看台上的喧闹声太大,小悦以为裁判已经打响了枪声,提前跑了出去。不仅如此,由于没能注意到脚下,她一个不小心扭倒在地上。四周突然变得极其安静,小悦缩在跑道上抱着脚踝,好友从看台赶到她身边才发现泪水已经湿了满脸,她紧闭着眼,因为这尴尬的抢跑和刺骨的疼痛感。

在医务室睡了一觉小悦才敢睁开眼睛。她不清楚是谁送她来的这里,也不清楚刚才那一幕被上千人看到,场面有多不堪,她更不清楚脸上干巴巴的是干涸的眼泪还是汗水。转过脸,身旁的男生正仰在座位上小睡。那是曾经多次出现在小悦梦里的场景。原来,并不只是梦。

夏鸥睁开眼刚好与小悦四目相对。小悦慌乱地转过身去。

“你醒了,脚还疼么?”

“你快走,被你看到那么尴尬的场面,我没脸见人了。”

“谁没有出糗的时候。”

“可是这不一样。”小悦转过身来面对着夏鸥,表情严肃地说,“因为被你看到,所以不一样。我不能让你看到这么糗的我,因为这样的话,因为这样……”

因为这样你就更不会喜欢我了。这句话说不出口。

男生依然表情镇定,过了好一会儿突然开口说:“从今天起让我照顾你。”

小悦坐起身,错愕地定在那儿不动。

“如果你喜欢我,为什么我准备的苹果你不吃,据说那是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要知道我其实很讨厌吃苹果的。”

男生说:“因为我这人很怪,不喜欢吃太脆的苹果。”

原来小悦上课小睡时,夏鸥有提醒,只是她自己睡得太熟没反应。原来那场大雨里,夏鸥有看到小悦的笑脸,因为他视力真的很好。原来看到小悦体检抽血时勇敢的样子,夏鸥有在心里微笑着按个“赞”。原来小悦那首《街角的祝福》夏鸥有感受到,因为他在人海里一直看着台上那个深情唱歌的女生。原来足球赛时,因为看到了教室窗户里的小悦,夏鸥才有信心踢好每一个球。原来小悦抢跑摔倒时,比起好友第一个冲到她身边的其实是夏鸥。

原来只要你伸出手,我就会跟你走,因为你所做的一切我都有很认真很认真地感受到。

“我早就喜欢你了。”夏鸥朝小悦伸出手,太阳光从身后的窗户里透进来把少年的身影打上逆光。

小悦伸手去触那只被阳光扑满的干净修长的手。

围巾庄园

围巾庄园

年底特奉版

相声本身就是演员的一种牺牲,拿自己开涮,给观众一个安全的看人出丑的机会。这种出丑带着它本身的娱乐精神,所以大家都很欢乐。这个可以有,我说的是生活里多数时间保持着说相声的心态。

1.当金钱站出来说话时,所有“真理”都沉默了。

2. “特别能吃苦”这5个字,我想了想,我做到了前4 个。

3.像你这种人,在连续剧里,最多只能活2集。

4.泼出去的水,我连盆都不要。

5.早上起床我以为我一夜之间长高了,结果才发现是我——被子盖横了。

6.今天,哥去捞了QQ漂流瓶,捞了一个,结果一看崩溃 了!“再来一瓶”。

7.我画了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你和她。我多么的善良, 让你们死也在一起。

8.每次考试,我都好想在卷子上写满“百度一下,你就知 道”,气死阅卷老师。

9.某理科生骂人:“你丫简直是X+2>4的解集!”想了 半天才想明白答案是“二到正无穷”。

10.像你这样的女孩就不能嫁人,就算嫁了,也是嫁祸于人。

11.学校啊你虽然得到了我的肉体 可是你却得不到我的心>

12. “我脸油不油?” “反光,看不清楚。”

13.等中国发达了,要老外来翻译文言文。

14.地震你也懂,海啸你也懂,核污染你也懂,食盐储备你也懂,国民素质你也懂,利比亚局势你也懂,美英法利益链你也懂,空袭打仗你也懂,你啥都懂啥都能出来评论……你以为自己是的哥啊!

15.如果考试用QB做奖励,那么我们都会爱上考试的。

16.化学老师问:“家里煤气泄漏怎么办?”起身说道: “抽根烟冷静冷静。”

17.此次起床共用了5分钟,你已击败了全国88%学生,寝 室还有一位同学起床失败,正在重起,隔壁宿舍全部死机!

18.考试作弊,同心协力。以抄为主,以蒙为弊。抄蒙结合保护及格,谁敢告密,下课暴力。

19.数学考试,三个老师监考。冒着生命危险,传纸条给他:第三题会吗?过了好一会,纸条上面写着: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