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作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作文教学

篇1

关健词:高中 作文 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教学理念,但是,很多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抑或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作文教学的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作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就只是把一些固定的模板告诉学生,学生的作文演练就是套模板,没有创新可言。教师本身很少深入研究作文,也几乎不亲自去写作文,作文教学课堂空洞、乏味。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再是老一套的模板家演练,而应该在教学过程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2.学校教学大环境迂腐、陈旧。近年来,很多充满梦想和斗志的80、90后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这些具有新思想、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教师,本来已经准备好大展身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神话,但随着学校大环境的影响,那份斗志和勇气大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磨殆尽,变得老气横秋,最终和现实妥协。革新思想是长期的过程,所以学校应该为新理念撑腰,努力改变教师的思维观念,创造出优良、新鲜的学校大环境。

3.作文教学无计划、具有随意性。在一线的教学中,作文被当成讲授内容的一个缓冲地带,对于作文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既缺乏作文训练设计,更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题目的布置很随意,往往教师在课堂上随着自己的兴趣随意命题,对学生提出几点要求,然后让学生苦思冥想。这样的作文计划非常非常盲目,没有训练梯度,没有明确落实的目的,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情。

4.调动学生写作动机意识的缺乏。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行命题,对学生的写作的主动性是严重的限制,对学生的作文兴趣也不注意培养,更很少注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是否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和动机。很多老师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直接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把所谓的作文模板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明确的作文目标,作文动机更是无从谈起。作文动机是产生作文需要的驱力,驱力实际就是内部动力,在作文教学中,缺少调动学生作文写作动机的意识,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很难主动去训练写作。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作文的重视不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自己有意识地重视作文,并且主动去学习、练习如何写好作文,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在应试教育下,当下学生仍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对语文只是应付为主,对于作文也是浅尝辄止。

2.语文素养的积累不足。众所周知,提升文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功利心很强,不重视孩子的写作,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理科的学习上,期望孩子未来能上一所好的大学。父母应学习老子反向思考,表面无用,日后终身受用。学习语言非常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个人素养,而且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更是生活的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健康、高素质成长。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叶圣陶曾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犹如喝水吃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本身就需要的能力。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教学水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1.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到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首先,教师要扩大阅读量,养成每天都看书的习惯,并且记录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其次,教师要亲自“下水作文”,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很提倡教师“下水作文”,教师“下水作文”是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语文教师自己要经常动笔写作,在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在课堂上和学生写相同的题目,或者,也可以写一些其他相关习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相听课、评课,提出中肯意见,积极总结。

2.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理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对于传统作文教学理念,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传统模板中的不同文体作文的基本框架,仍然需要采纳,因为高考对于学生作文的考察必定是在一定的规则之内的。但是,教师、学生不应该成为高考作文框架、规则下的奴隶或顺从者,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不是因为高考需要考作文,才练习写作文,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写作是一辈子都需要的能力,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事项。

3.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是在于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所以,语文教师教学写作,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将受益终身。叶圣陶先生还指出:“教师当然要教,然而尤宜要导,导者,多方努力,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所以,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就像父母“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4.将作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因而,教师对高中生的教导应逐步上升到思想层面,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当根据不同的作文主题,积极联系现实生活,打开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索习惯,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刻性、现实性。

(二)学生角度

1.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的学习。作文是语文最重要的一部分,写作能力的好坏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学生要树立将作文作为自身终身学习的科目的观念,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尤其是写作的学习。学生自己有意识地重视作文,并且主动去学习、练习如何写好作文,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学生转变重视数理化、轻视语文和作文的学习观念,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加大语文分数比重。

2.增强自身文学修养,养成阅读习惯。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以及家长大都认为语文不像数学英语那样见效快,出成绩,对语文特别是作文普遍不重视。认为语文成绩提高慢,作文水平提高更慢。不少家长反对学生课外阅读,只允许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教材辅导读物以及一些写作大全类的书。他们认为,课本应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看不到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看见学生读课外书就没收、撕毁。再加上,电视、游戏和通俗读物的冲击,学生读课外书有限,同时学生即使读一点书,也只读一些消闲娱乐的书籍,对所读之书不加选择,更不作笔记。针对这一现象,女作家徐小斌说过:这一代孩子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更热衷于那些卡通、图画,对文字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的精彩,而是图消遣,寻开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一代人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素养贫乏,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缺少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知道。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积累的材料也不少,但是写作时一点都用不上,写作思路打不开,不知道作文的标准,不会评价作文的好坏,缺乏写作知识的指导;或对写作知识运用不熟练。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

4.要克服作文懒惰心理。部分学生对待作文非常懒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懒惰。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的心境影响,这种懒惰一般来说周期比较短,情绪周期过后就能恢复正常;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学生学习高度紧张休息不够或者体力劳动过度后出现的。当身体器官不能支撑大脑运动的政策运转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高中面对升学压力,无穷无尽的作业,在对待作文时容易出现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性懒惰。这是很多同学都会有的,由于思想上对待作文不够积极主动,习惯性把作文放在最后。

三.总结

简而言之,要改变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水平和文学素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将作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生也要不断转变观念,逐步重视语文尤其是作文的学习,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从出题到修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01―202.

[2]叶圣陶.写什么―和教师读写作之七[J].教师报.1958,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育书简五[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9.

篇2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知识的最准确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上,认为作文训练花费的时间太多,作文水平提高太慢,无法产生立竿见影之功效,认为得不偿失,导致高中作文教学雷声小,雨点稀,甚至进入无雨期,学生也因为高考的因素,认为作文费时费力,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科目上划算。这就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好土不种花,功夫做得缺欠。笔者以为,要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得重视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积累作文材料,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文章对素材的需要有如鱼儿离不开水,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犹如巧妇面对无米之炊。高中学生生活面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网络的海量信息,使他们能收集的素材可谓车载斗量,写作信息丰富多彩。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等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凸显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作文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作文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动地说明了作文准备工作的必要性。高中学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有着“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要想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激扬文字”,就必须为他们的写作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应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有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⑵对传统美德的理解;⑶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变化;⑷责任与奉献;⑸环保意识;⑹做人与处世,等等。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观察留意,进行自我搜集整理,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写作目的。

二、准确拟定文章标题,为顺利作文铺路

一个好标题有如夜色中的一道光芒,让人眼前一亮,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灵窗户,透过题目可见文章的灵魂与主旨。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心跳加快,能给读者无限的联想。优美文章题目的拟定,可从以下的角度加以思考。

有时著文胸中有全篇而唯独缺了题眼,有时有耀人眼目的标题而无文章佳构,这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能迸感,获得圆满的结果。比如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章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取舍。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却紧扣主题、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这时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例如,在《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分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

文章标题并非无情物,它是深具杀伤力的多情种子。所以,情真意切、情趣盈然的文章标题就能更多地感染读者,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写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来命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时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的习作,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又失调养的少年,没有生气是肯定无凝的。联想能加强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的浓厚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朦胧之美往往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可谓是“余音袅袅”。这类朦胧的题目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疑问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首先产生一定疑问,迫切地要求阅读文章。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感悟,方知作者命题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朦胧之法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为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亮度。

三、巧妙转换拟题,充实熟悉素材,完成作文写作

有些作文标题涵盖广、容量大,所指似乎有点不确切,初读有点似是而非之感,但又好似指向明确。对于这样的命题,学生多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近年的高考命题走向看,这些命题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实进我们熟悉的素材,方能娴熟运笔,写成文章。例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了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作者完成了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因而取得了较大成功。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不能走过场,耍花招,而要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上下功夫,花时间,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增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探寻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就能完成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高写作水平,从容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王喜云: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苑教育,2010.9.

2.潘振耀:作文中常见的五种毛病及纠正方法[J],语文天地,2001.9.

篇3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64-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而目前我国高中学生对作文课有着普遍的反感心理,究其原因,这跟教师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融入新的理念,设计出高效高质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一、目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投入多、收效少,教师在教学中的付出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一些教师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缺乏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无序性、非计划性的问题,教学活动较为简单,学生在写作上花掉了很多时间,但是仍然感受不到作文的乐趣,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70%的学生对作文课不敢兴趣,有20%的学生在写作时感觉力不从心,缺乏作文素材,而75%的学生运用的素材基本雷同,缺乏新意。此外,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议论层次不清楚、结构混乱,不会对论据展开分析说理。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在作文课上成就感不足,使得学生缺乏对作文课的积极性,产生厌烦心理。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素材越多,在写作时越能有内容可写,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写作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不会很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布置一定量的阅读内容,学生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能够从中自觉的吸取一些丰富的素材,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释放学习压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而学习作家组织语言、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对优美词句、段落的摘录,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开设读书角等,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逐渐积累阅读素材。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有效信息,让学生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有益的节目中积累素材,借鉴网络文章的优点,多种渠道来积累作文素材。

2、实施鼓励式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提倡自由写作,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写作,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从个人特长出发进行写作,从而增加写作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秀词句、段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要尽量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而给出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练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通过优秀作文展的方式张贴优秀作文,学生间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写作动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能力就是引导学生系统的整理写作素材,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将写作话题与写作素材结合在一起。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头脑中有很多素材,但是不知道如何与题目联系在一起,照搬素材,与话题结合生硬死板。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整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素材,将素材进行分类分析,熟读精读,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将素材内容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积累素材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历史课中学习的故事、政治中学到的时事等,都可以与写作话题相结合,巧妙的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增加作文的亮点,提高写作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运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来形成一套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多练习、多积累,给予学生写作的充分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 琪.高中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0(10):123-125.

篇4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结合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其在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文教学中注重活动教学思想与农村高中学生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指导中,活动的设计与对活动的描述必须符合农村高中学生的特点。

例如,2013年江苏卷的作文是有关“探险者与蝴蝶”,没有了高考考场上即时发挥的要求,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笔者设计的活动分成两个步骤:首先是思维活动,想象一下在一个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自己就是探险者,于洞穴中突然发现色彩斑斓的蝴蝶,想象自己处于一种欣赏的状态,想象自己回到原地;想象自己是蝴蝶,被惊动打扰。然后是身体活动,学生分别扮演走入山洞的人和蝴蝶,以自己的理解去演绎相应的角色,并通过活动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于思维和肢体两种活动中,学生会收获什么呢?作为一项研究,笔者在课后进行了调查。

有学生说,我想象自己是探险者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典型的农村特色),有一丝恐惧,但看到萤火虫时又会忘记这种恐惧;还有学生说,当我想象自己是蝴蝶时,我并不相信人类会不干扰我们,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远离有意思的是,在实际活动之后,学生的观点发生了矛盾,当他以探险者的身份思考时,他坚信自己并不会伤害蝴蝶,而当他换成了蝴蝶的角色之后,他的主要想法却又是自我保护,这样的矛盾成为作文教学中没有预料到的。

二、总结与反思

作为一个有着明确主题的研究,在活动教学的思想下实施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当然,迎接这一挑战也是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收获就是我们看到学生在作文中,能够真正实现一些细腻的描写。在总结与反思中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细腻描写是从何而来的,而思考的结果也是有把握的,即细腻的描写只可能出自于真实的思考,而真实的思考只可能来源于真实的思维。这些思维在我们设计的活动中,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而正是这些自由的发挥,成就了写作中的细腻。

篇5

一、深谙儿童心理特征的诵读教学理念,以读促写

我国古代蒙学重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蒙童诵读名篇。儿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私塾先生对阅读教学环节理解透彻,甚至已臻化境。朗读,熟读,精读;教书,背书,理书,讲书,步骤科学,成效卓著。诵读是蒙学的教学传统。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已渐行渐远。诵读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发扬光大。有人反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但是,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不熟练,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何来思如泉涌,应笔而出,滔滔不绝,文章倚马可待呢?北宋诗人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观点恰巧契合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理解能力的研究结果。

我国古代通行蒙学教本有《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几十万字的书,其中《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值得关注的是,古人所说的背诵不是机械记忆,绝非鹦鹉能言,而是辅之以精思、贵通、贵用之法。

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教学的探索。素读经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经典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科学的右脑教育法。其一二年级素读目标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 三四年级素读目标为:《论语》《大学》《中庸》;五六年级年级素读目标为:《老子》,选读《史记》《资治通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每天识记100多字,还给学生硕果累累的六年。

作为高中老师虽未能在学生十六岁以前加以引导其大量背诵,但用心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吟诵,亡羊补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背诵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这是有识之士的远见,有独到的思考。熟读背诵,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中国古典文学成就之高,令世界为之咋舌。文学家灿若群星,哪一个不是背诵顶尖高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为美谈。读,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来。

读,还能有力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清代学者崔学古说:“通于《书》,其文必实;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诗》,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必断制;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蒙学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形成写作风格,何其高哉!纵观今日高中生写作现状,这个愿景难以实现,有遥不可及之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鉴古代蒙学诵读的要旨,有效指导高中生实现从读到写的涅槃,老师任重道远。这亦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总复习中,高三学子根据拼音写汉字,而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十二年,学生读在何方呢?笔者忧思之切。每念及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笔者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和古代蒙学弟子学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学应特别深入研究借鉴传统语文教育读对写的影响,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并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精耕细作”的精读,恰是系统的“诵读”。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量变推动质变。读得不好,怎能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其为主;写作是运化,是皈依。高中教师如不能意识到写作的根在阅读,高中作文教学当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二、闳中肆外的人文启蒙教育,蒙以养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学重视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蒙学教材文质兼美,充满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弟子未来卓尔不群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蒙学教材内容历史演变,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儿童蒙学教材《史籀篇》;西周蒙学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农业、天文、历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渗透蒙学;汉代《论语》《孝经》为最通用的经学教材,医学、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融入玄、黄、老、庄、释、文、史;隋朝科举制成为蒙学教育的指南针,经学化倾向明显;唐代振儒术,容佛道,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宋朝尊孔崇儒,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元代蒙学教育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明代法律已纳入了启蒙教育的范畴;清代后,蒙学领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898年的蒙学教材《蒙学课本》已破地理上“中国中心论”,强调天外有天,开放胸怀,迎接西学。蒙童人文启蒙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闪光。

据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统计,蒙学教材为一千三百多种,门类繁多。蒙学对儿童人文启蒙教育闳中肆外。思想内容博大浩瀚,语言表达纵横捭阖,恣肆。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业。儿童为婴稚,即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其践行“凡出言,信为先”;诫“诈与妄、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引导蒙童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正所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朱熹在《蒙学须知》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塑造童子“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天真纯朴的儿童天性最终发展为他日铸成大器的精神底蕴、一抹亮丽的人格底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让蒙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进性。蒙童练就的蒙学童子功具有可持续性,能良性发展,浸透人文启蒙思想基因,为其将来写作注入了思想和语言的博大动力。

时至今日,须指出的是,许多优秀高中生埋头数理化题海,分配给语文学科的一点点时间又大量花在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模仿上。虽苦苦耕耘,却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没有阅读,高中生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神气基调。清初语文教育家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当代高中生会须痛饮一碗盛满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应格外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学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否则,贻误无穷。

三、质朴的作文教学法,百锻为字,千炼成句

古代蒙学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质朴,但作文教学法科学有效。注重文道统一是传统蒙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文启蒙教育客观上使蒙童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训练。古代蒙学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其一,属对、连珠、锤字基本功训练。古人通过语音、词汇训练,修辞、逻辑训练,帮助蒙童弄懂语音平仄、词汇词性、语法结构等写作知识。作文讲究声律和谐、形式美观。

其二,模仿和抄写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创造的成分。师名家名篇的神,不师其貌,最终自然纯熟;抄写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词造句。

其三,培养观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观察事物,体验事物上升到写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写天地人物情状,粱刘勰提到,“博见为馈贫之粮”。

其四,作文先“放”中“脱换”后“收”。欧阳修称,“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写放胆文,抒发胸臆;“脱换”即稍加限制;“收”指终要胆小,文章精雕细刻。文章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造平淡,其实乃绚烂之极。

其五,文章不厌改。古人善于保护学生才思,提出随学生立意而改;择精当处,细小笔削地改,以点铁成金:易日经时地改,则自解雌黄。

反思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法,我们要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传承创新高中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语文必须实现教学一体化,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古时蒙童属对,今天高中生做对联,但如何深入对联教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要求高一学生恶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丰富典故知识、声律知识、自然常识。这种训练如果能提前到小学或初中阶段则更佳。

谈及古人写作模仿和抄写并用,高中老师大有可为。有些学生只看高考满分文章,这是误区。毕竟为考场仓促间所作,学生限于时间和才思,无法同前世和当代名家相比,故仅仅阅读此类文章收效甚微。笔者常年呼吁学生要看名家作品。学生读经书、读史书、读时文,融会变化,是为文的真诀。学生自觉向往酿花为蜜,蜜成不见花;当酿谷为酒,酒成而不见谷时,学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笔。语文老师必须设计生成一个学生将来发展的空间。高一高二时要多抄写文章。抄同题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扫除枯涩阻碍;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语、路脉,从而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水融之日,则是学生扬眉剑出鞘之时。

晋代陆机《文赋》提出“玄览”一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伫中区,颐情志,激起写作精神内驱力,这是足贵的。笔者认识到随物赋形能力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丧失了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审美需求。倘能赏“万类霜天竞自由”,何其妙哉!

古人修改文章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高中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改文章不能将学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切不可强改,要改出学生之非,改出先生之妙。清末教育家王筠提倡“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笔者深以为是。若能将以前的文章拿出来改,则更有意义。这样的老师难能可贵。学生随写随丢,对自己以往文章妍媸好丑不以为意,这不可取。总之,学生文章多改则能助其深入揣摩、玩味、雕琢。正所谓沿根讨叶,思自转圆。

篇6

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大脑风暴”是美国奥斯本倡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目的在于以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以引导出创造性思维。大脑风暴法是团体训练,使得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容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容易激发,因而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可以小组方式或分组实施。也可全班参加。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立体式的认识,对事理进行“解剖式”的思考,使学生思路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几方面扩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联想,进而发散出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目前高中生作文,为了应试,一般经常训练供材料作文。任何一则材料,按照写作要求,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审题立意的方向。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往往是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得到不同结果。近两三年来,高考出现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在写作上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话题作文可单向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从不同角度来看会展现出“岭”与“峰”的不同。要求学生以话题为起点向四周扩展作思维上的“探险”,来突破单一思维模式,不用发散思维似乎就不可思议。运用发散思维,学生思路显然开阔,从中可以挑选最可以发挥、最有把握写好的一种,这对作文的成功大有裨益。

二、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打造师生作文交流平台

中学生喜欢网络,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完全能够利用好这一阵地,为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服务。网络是个多元化的空间。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从而让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上网时间,让他们搜集与习作话题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见闻,拓展习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网上的习作素材图文并茂、五彩缤纷。所以,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要求学生“写一种感动自己的事”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阅读介绍感动人生的事迹相关资料;其次对这些素材迸行筛选;然后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接下来,找一找有没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感动情节;最后走出网络,走向生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之作。

另外,让他们养成开发阅读空间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同学、网友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语文教师定期在班级组织学生交流网上阅读后的收获。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好方法,背诵优秀经典诗文、优美经典词句,积累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等,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以后习作积累素材。在这方面老师要给学生划定方向,规定内容,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学生作文后,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相关报社。也可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汇编自己以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者老师写的序言,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可以推荐学生的作文在班级的“作文园地”、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这些积极的做法,将为高中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持续的动力。

三、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1.评价标准上,过早引人高考作文标准。当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话题作文的训练,所有作文训练都围绕高考标准,以60分为满分,以高考优秀作文为模仿学习的对象。甚至有些教师每星期要求学生背几则素材,然后就凭着背熟的素材进行任何话题的写作操练,令人可叹!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现,表达交流的书面方式。过早引入高考标准,强化了学生的功利意识,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长此下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会逐渐被扼杀。

篇7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作文是语文的“半边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作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针对此现状,我每接一个新班级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利用“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例如我把自己长期收集整理的我县作家胡林声的《胡寅恪的骨气》、吴洪群的《家是一辆车》、董保刚的《一句话一辈子》等文和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其次,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例如学生入学伊始,我便以《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老师交流思想的愿望,感到有话可说,写的文章大多真挚感人。

二、力求有序,注重技法

某些学校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其是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改变这一弊端,我尝试实施“网络一体化”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网络一体化”作文教学,就是把中学作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得、写有所获。如在高一阶段,我尝试让学生以“随笔形式”写作,不求成文,但求文笔生动、书写规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打好基本功,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也即追求实现大纲要求的“文采”这一目标。高二阶段,重点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注重记叙文的情节构思、结构安排等,力求实现“结构完整,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的大纲要求,并鼓励学生创新、富有个性,这也是整个作文教学的重心所在。高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和应用文写作,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做好作文考前的指导,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冲刺高考”。

三、强化练习,点面结合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任何完美的理论若不同实践结合起来也是徒劳而无益的,因此,我把“强化练习,点面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付诸教学之中。“点”就是由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写作的文章;“面”就是配合教师“作文网络”而进行的有条件限制的学生作文。为此,我一改原来两周一次作文的做法,要求学生“每周一小文,两周一大文”,“小文”即“点”,“大文”即“面”。为了使学生思想活跃、文路畅通、取材广泛,能保持高昂的写作兴趣而不感到厌倦,我坚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给学生“通报”当日的“社会新闻”,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同时在班内创办“手抄报”等第二课堂,择优发表学生习作,适时对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措施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班内形成了人人爱好写作、人人参与写作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差异,分类指导

篇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作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考试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强弱,对于语文成绩的综合评定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的探讨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作文 教学

我们了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考考试制度已经经过了多次变革,但是无论其如何改变,语文永远是主要考试科目之一,分值在总分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的高,而单单从语文这一科目来说,作文的分值占到了语文总分值的四成,因此写作能力的高低一直以来就是高考能否取得胜利的一项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考试中作文的考核方式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心的形式下积极的寻找出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们迎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以及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国高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提高我国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们整体的写作能力,在高考的时候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通过仔细的研究,我们发现当下我国语文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还是非常重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的,都有一套提高写作能力技巧,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高考考试中关于作文的考核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往的高考中作文的题目以及类型都是拟定好的,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都已经摸索出了应对之策,但是当下高考的作文题目可以自拟,题材也可以自选,这样的命题方式,令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法,慢慢的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开始下降,认为写作水平的高低只有靠同学们平时自己的积累,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同学们平常上交的作文作业不认真的批阅,对于学生们日常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做到及时的发现并对期进行指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也会产生应付心理,在平常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写的非常马虎,更有甚者,直接从文摘或者其他地方摘抄一段,来应付作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迟迟不能提高。不具备足够的写作能力来应对高考。

其次,作文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们普遍认为,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考成绩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升学生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方面,在这方面,老师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他们的认真教学,学生们在议论文方面的写作能力有了提升,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说其错误,但是我们也应该对其辨证看待,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于其他题材的作文一窍不通,严重限制了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高考时不应该以议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的命题,同学们也只能选择写作成议论文题材的文章。限制了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作文教学的应对之策

针对上面所分析的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的理解当下语文作文开放式命题的意义,重视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全方面的,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教授学生们各种题材作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使得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过于固定,思维方式也不够灵活,因此教师们应该全面的理解新形势下作文命题方式变革的目的,积极的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科学的指导,综合培养学生们对各种题材文章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平时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科学的写作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们的主观性,对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性解答,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创造一种交流学习的环境,例如对于一种开放式命题作文,同学们可以自己拟题自己立意,然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思想方面的交流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们的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学习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对于学生们的写作成果,教师们应该进行仔细的修改,学生们本身知识的积累程度有限,所创作的作文肯定会有一定的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同学们找出这些问题,并给于相应的点评。同时教师还需要安排专门讲评课程,对学生们的写作情况进行讲评。这样能够为学生们的写作指明方向,同时老师的仔细批阅也能够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提高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们应该对作文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的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趋势,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们日常的写作训练进行科学的引导,仔细的讲评。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春燕.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文学教育(上),2013(08)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语文作文教学时,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不能否认,在现实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我们老师规定了写作范围、字数或者文体要求等,然后让学生按此去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其实,这样的写作,学生是被动的,我们更多的是忽略了“写作”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写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二、让学生广撷博采厚积薄发

作文来自生活,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他们的视线、价值观、人生观都与自然、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引导的机会,适时地向他们总结生活中的真善美丑,展示大自然的神奇与优美,做好学生视线的牵引者、导航者。观察、阅读、媒体视听是学生丰富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从而获得有效的作文材料。当观察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后,他们会有意无意去发现、找寻他们所需的东西,他们面对作文时就不再脑中一片空白了,下笔之前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其次,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保证。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当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写作的欲望也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教师还要引导他们针对所阅读的文本,做读书笔记,写鉴赏评论,写读后感,或仿写优美的句子和片段,鼓励他们把自己在作品中和生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在生活中积攒写作素材

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积攒写作素材上,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写作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非常重要,学生们如果缺乏对于写作素材的积攒,缺乏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不仅会使得自己的文章语言十分贫乏,文章也缺乏优质的语言以及有说服力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写作水平发展的阻碍。教师要给予学生们更多有效的引导,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仔细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于大家思辨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体验生活,并且从生活中积攒好的写作素材。这些都会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推进。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观察与留意生活的习惯,并且对于看到的各种现象要积极展开思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如城市交通、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等,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媒体,收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多收看新闻联播、环球对话等电视节目,这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视野的拓宽以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各种文化现象,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重视作文修改提升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必须经过多次修改,才能逐步完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逐渐提高作文能力。以互批互改为例。学生往往看不出自己所写文章的问题和错误,而互批互改就不同了,同桌之间、小组内成员互相交互作文进行批改,能够更清晰地指出对方作文中的错误,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帮助对方完善作文。需要注意的是,互批互改作文,最好是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互改对方的作文。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审题,通读全文,看作文是否文题相符;然后详细读,边读边思考,文章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用法是否正确,并把错误之处做上标记;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把好与不好之处、优点与缺点都要写清,以便对方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错误,认真修改。这样做对互批互改的双方都有好处,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能够从对方的作文中吸取教训,学到好的作文方法,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怕”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传统的作文教学惯用讲授法、示范法、批改法、个别谈话法等,突出教师的主导统帅作用。这种做法,固然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照猫画虎、比葫芦画瓢地写出不错的文章,但这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体味不到创作的愉悦,久而久之,自然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转变教师观念:从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向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的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进行能力迁移的转变;从教法陈旧、呆板向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转变。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提高写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写作能力

1.“写”作文与“说”作文巧妙结合,化难为易,激发兴趣。常见有些学生课下侃侃而谈,作文时却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根本原因在于平时不受拘束,思维敏捷,作文时由于条条框框很多,顾虑重重,反而写不出来。为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命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当堂口头作文,看谁说得又多又好。这下学生感兴趣了,争先恐后发言,就连平时作文最差的学生都想说两句。说得好的,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积极性更高;说得不好的,暗下决心,下次非说好不可。此外,我还选取能启发学生心智的话题进行演讲、辩论,如“老实人吃亏吗”、“开卷有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学生活动前广泛搜集、筛选材料,确定主题;活动中注意倾听对方发言、选准突破口;活动后及时总结、共同提高,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材料丰富了,见解深刻了,再写下来,普遍感到容易得多了。

2.进行研究性互评互改作文能力训练,治标又治本。“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意义。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强调:“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只给些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解决……养成了自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叶老是赞成学生自改作文的。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写完作文就算万事大吉,剩下的修改、讲评就都是老师的事了。更可悲的是,老师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精力精批细改,可作文发到学生手中,顶多看看分数就往桌洞一塞了事,收效甚微。

由此我想到,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掌握自改的本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推行以学生为互评互改作文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问题,自己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具体可行的评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只有在教师有目标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知识,主动地研究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重视研究作文训练过程,亲身经历和体验修改作文的全过程,才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互评互改作文的过程中获得大量信息,学会明辨是非,识别真美善与假恶丑;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大家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接触的作品多了,听到的评语多了,讨论发言的锻炼机会多了,思维能力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自然能够达到“自做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了。

3.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法,允许并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作探索性和独立性思考,即使失之偏颇也不横加指责,而是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方法对提高作文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写作素材实在少得可怜,几乎在每次作文中,我们都能看到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名字,甚至有的同学将小学作文中的例子照搬到高中作文中,令人啼笑皆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才是救治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为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抄、练笔等形式。可摘抄名入轶事、寓言、成语典故、优美词句、名言警句等。摘抄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而阅读和摘抄的过程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摘抄能帮助记忆,帮助练字,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练笔可采取“随笔”的形式,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一句说一句,不限字数,不限文体,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这样可使学生放开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日久天长,学生便有的可说,有的可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