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采购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材料采购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规范我院医用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效益和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医用耗材的质量及使用,保证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患者知知情权,以最大限度保证合理收费,合理诊治,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是指,植入性医疗器械、介入性医疗器械、美容填充产品等较长时间进入人体深在组织的产品。包含:骨科植入、填充材料(各种接骨板、髓内钉、人工关节、脊柱内固定器械、记忆合金、人工骨等),各种填充材料(乳房填充材料、人工鼻梁、眼内填充材料等),各种支架(血管支架、前列腺支架、胆道支架、食道支架、栓塞器材等),其他植入材料(各种吻合器、人工晶体、疝修补片、人工血管、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等)。
二、对于卫生部集中招标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的选用必须在《卫生部全国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中标目录》内选用。原则上只采购招标产品,非招标产品不予采购。
三、临床确需且未列入集中招标范围内的医疗器械高值材料,经分管领导同意并经申请审批后,由采购办从经认定的供货商,按议价程序采购,议价由申购方、供货商、采购办三方共同进行,并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履行质量验收手续。
四、由设备科对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供货商及产品资质,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查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其附件《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授权书,及销售人员的身份证件,并将所有相关证件复印件存档备查。
五、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只能从具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具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置,所有拟购置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都必须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有效注册证,否则禁止购买。
六、临床科室凭经审批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向设备科申请。采购员对经审批的项目按招标合同进行采购,在购置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审核证件并将相关资料收集汇总备案备查,《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同患者的《高值耗材、植入医疗器械使用验收登记表》一并保存。
七、订购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到货后,由采购员与保管员办理产品交接和验收入库手续,验收内容包括产品外观质量、包装及规定的包装标识(即注册证书编号、产品批注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型号及规格、合格证等,无菌类高风险器械耗材还要查看灭菌批号和灭菌失效期、进口产品必须有中文标识。由保管员对产品的编号和条码进行登记,登记后同患者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高值耗材、植入医疗器械使用验收登记表》一并保存。
八、验收合格入库的器械,由保管员办理相关手续并通知申购科室领用,以保证诊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货物,采购员要及时办理退换货的事宜,同时通知申购科室,以便协调相关事宜。
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采购流程图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在科室内部经病例分析讨论确认后方可提出申请,并填写《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在科室内部经病例分析讨论确认后方可提出申请,并填写《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
进行相应的审批。
采购员按经审批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所列产品,和招标合同联系相应供货商进行采购。
到货后,由采购员与保管员办理产品交接和验收手续并对产品的编号和条码进行登记。
验收合格入库的产品,由保管员办理相关入出手续并通知申请科室领用。
验收不合格的货物,由设备科办理退换货的事宜。
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采购流程图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在科室内部经病例分析讨论确认后方可提出申请,并填写《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在科室内部经病例分析讨论确认后方可提出申请,并填写《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
进行相应的审批。
采购员按经审批的《高值耗材、植入性材料使用审批表》所列产品,和招标合同联系相应供货商进行采购。
到货后,由采购员与保管员办理产品交接和验收手续并对产品的编号和条码进行登记。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医疗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立足市场的根本性保障,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创新、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切实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总体水平与质量。
一、新会计制度分析
社会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出台了新增或是修订了会计准则。首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目前,中央财政部门对会计准则内的财务报表列报、财务报表合并以及职工薪酬等予以详细规定。财务报表列报侧重于自身重要性原则,同时加入综合性收益等概念;而对财务报表合并进行的修订,明确规定了子母公司具体合并范围。此外,关于职工薪酬方面的修订,加入了职工离退休之后的福利规定。其次,新增会计准则。其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以及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三个方面。而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推出,使计量方法和登记有据可依,同时也对计量过程中的相关披露进行具体性要求;合理安排主要对合营安排认定、相关参与方权益分配等进行了详细规定;金融负债和权益为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有效区分提供指南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新会计制度的推出、修订以及补充性说明,成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而医疗卫生机构是社会群众就医的基本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追随时展步伐,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深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可是,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现实财务管理工作情况,可发现其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社会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诉求。此外,因为理念未能有效更新,财务工作形式、方法也比较陈旧,以致于财务管理总体成效不理想,从而限制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当
财务预算管理不当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财务工作职员忽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的财务工作职员进行财务预算时缺少依据,或者是缺失准则,甚至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忽略财务预算工作,从而造成项目决策有失标准性、规范性,诱发投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收支平衡性。
(三)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固定,如果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发生问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然而实际上,大多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比如财务收支具体情况和管理行为比较模糊,极易诱发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报销工作,大多财务工作职员落实报销时,不需出具发票或者是收据,就给予了报销补贴。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缺失,也会加大出纳、财务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准与成果。
三、新会计制度下,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新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新要求
一是预算管理方面。为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经营与发展,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切实加大预算管理力度,特别是收支情况的核定,财务工作职员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实施医疗机构内部资产的科学化管理,以免发生超支结余等有关问题;二是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定位方面。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资金基本是由国家政府提供。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财务部门必须妥善处理收支管理工作,借助补偿机制优化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职能。三是资产管理方面。为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总体工作成效,需要根据新会计制度完成财务核算、资产折旧与资金提取等工作的统一性计算,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借款等要谨慎而行。四是绩效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关于职员绩效管理有着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需要合理构建奖励基金,采用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职员的考核,然后根据职员绩效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激励。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中央财政部门推出的新会计制度,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基于此,为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创新与优化财务管理理念、形式,全面深化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切实加强财务工作成效。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引入财务专业技术性人才,借助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有关渠道,引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医疗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为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尤为重要。而搭建财务内部管理机制时,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工作行为进行规划化,于基础上有效深化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也要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发展以及财务情况,有目的性的搭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科学设置财务内控工作岗位。摒弃落后的财务管理形式和理念,把精细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严格贯彻严谨工作作风,确定岗位具体职责,详细记录财务收支状况,多方面、多角度落实、执行财务内部管理机制。
(四)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新会计制度之下,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财务管理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先,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者要合理编制预算管理工作原则,根据医疗机构现实发展情况,拟定科学的预算管理计划,特别是收支预算方面的编制。其次,加大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编制工作的落实力度,以切实深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五)搭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综合考量财务管理可能诱发或者是潜在的风险,搭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时的解决、规避财务风险,以减小财务风险对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经济损失。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市场行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经营情况,搭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关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内容、选择的防范方法以及防范基本目的等要予以明确,深入落实岗位职责。此外,需要对医疗市场展开深入调查、分析以及科学预测,及时的把握医疗市场发展态势,从而预先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四、总结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新会计制度的推广与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及时的优化与创新财务管理形式、管理理念,养成危机意识,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与财务风险方法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成果,以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飒.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相关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8-20.
[2]黄应发.新财务会计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6(10):125-127.
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实施
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要合理的运用资金,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体制。推进医疗改革以及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有效的利用医改资金,同时合理的利用医改资金也是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形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以及落实“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等的重要措施。
一、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内涵
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1.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切收支应该全都纳入其预算管理,采用核定收支、核定任务、绩效考核、结余可以按照规定使用但是超支不补等一个管理预算的办法;2.对其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着基本的公共卫生以及医疗服务这两个任务。明确政府对其的补偿范围,同时,弱化药品加成给业务收支带来的相应影响;3.简化其核算办法,对于项目采用定额的控制方法;4.规范其资产管理,禁止对外投资以及长期借债,从而防范财务中的风险;5.建立健全的激励式的约束机制,可以按照业务的收支结余比例来设立相应的奖励基金,结合绩效工资制度进而对其员工实施考核奖励,从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现状
1、核算药品成本时的问题。
在国家实施了对于498种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后,以往的按照药品的综合加成率以及药品的进销差价来计算药品成本的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零差率的核算要求。
2、财务报告不能够完整的反映财务内容的问题。
财务报告一般是指,依据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汇总、加工以及归集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报告系统,它是 用来反映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和净资产情况以及一定期间的财务结果和财务状况变动信息的书面文件,是向管理者跟债权人和社会监督方面提供意愿会计信息的主要资料。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收入并没有记入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收支总表”等无法按权责发生制中的相应原则进行配比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财务报表不能够完整的反映会计信息,进而财务报告就没有真实性可言,这样就不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管理者。
3、专用基金“掺分”。
这里指得是基层医疗机构用来购置或者维修固定资产的资金。由于设备的使用中,设备会不不断的磨损,需要维护和更新重置,所以会需要动用专用资金,这实际是变相的计提折旧的方法。因为设备虽然受到磨损,但是固定资产却没有变化,反而加大了日常的支出,虚增了净资产,使得专用资金掺水,专用资金科目余额值也是个虚数。
三、针对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我们应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财务管理的观念,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以便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创新理财观念,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确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真正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全面有效地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努力提高自身社会效益能力。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对于一些规定好了的会计科目不能够进行擅自的变更,但是对于一些项目资金以及往来款项等等,应该依据不同的情况,按照个人、单位或者是项目名称等等,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以便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若在预算过程中出现了亏损现象,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查清其原因。对于一些自身的管理原因而出现的亏损,应该采取堵塞漏洞的方法,增加收入、节省开支,以及从内部进行挖掘的办法。如果是因为财政的补偿不能够及时到位而产生的,那么就应该在下一年度进行预算时,采取财政部门增加财政补助的方法给以弥补。
2、财政补助中的基本补助,在执行时不能出现负数,也就是说不能够出现赤字,对于所出现的结余,没有经过财政部门的批准就不能够转入到事业基金。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财政补助中的资金收支节余状况,应该按照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通过相应的设备查簿方法给以如实的反映。
3、加强对于财务的监督,推行一系列相应的财务管理方式,从而建立一个较为详细的关于资金的使用绩效分析评价系统。同时,建立相应的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把各项财务的管理制度、财务的收支范围以及审批程序等都对员工公开,从而更好的实现经费支出以及财务执行的透明化以及公开化,严禁所有的违法操作行为,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并且逐步地完善这种预算管理机制,从而正确的编制出资金使用计划、分配预算、收支预算以及效益预算等等。在编制支出预算以及收入预算的时候,需要参照上年度的实际支出以及收入状况,并且同本年度中医院的发展以及工作计划相结合,并以医疗的收费标准同药品价格的变动、物价变动以及人员编制等多种因素作为编制本年度预算表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陆红娟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J]; 2011年09期
篇4
【关键词】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区别分析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分别制定了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这是因为新形势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职能定位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以及教学、科研等综合方面的职能。
(2)在财务管理办法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地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而对医院则采取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相集合的办法。
(3)在补偿政策上,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保障其正常运行,就是说加大了对基层的补偿力度,而对医院补偿机制远不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对其基建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给予补助。
(4)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内容相对单一、业务量较少,因而在核算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方面明显有别于公立医院。
具体来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适用范围不同
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可参照本制度执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适用于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医院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并明确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3.对外投资方面
医院应在保证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投资范围仅限于医疗服务相关领域。医院不得使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且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批准。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禁止对外投资。
4.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医院取消了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性质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无形资产从取得当月起,在法律规定的有效使用期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按照合同或单位申请书的受益年限摊销,法律和合同或单位申请书都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按照不少于十年的期限摊销。让资产负债更加清晰。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5.财政预算改革相关核算内容
医院取消了固定基金,增加了待冲基金,待冲基金,即财政补助收入和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资本性支出净值。目的在于解决财政补助资金在会计实务中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兼顾满足部分预算管理的需要。新制度提出在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资产形成支出时,对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克服了之前此项支出由于反映的是预算支出的发生,无法计提折旧的弊病。即先计提折旧,将其预存至“待冲基金”科目下,不计入成本费用,等到摊销资产或领用存货时直接冲销“待冲基金”。这样以来,医院就可以通过“待冲基金”科目来针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过程性管理,也可合理区分财政、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同时,又在一个会计体系中体现了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留了固定基金,未设待冲基金。
6.医疗成本归集核算方面
医院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明确规定了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增加了成本核算报表。以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成本报表知道医疗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对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要求。
7.财务报告体系不同
医院新增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增加使医院开始着眼关注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随着医保的推进,医保后付制的范围和幅度越来越大,使得医院对资金流的关注度更加提高。因为有了医保之后,病人看病只交自付部分的钱款,剩余部分需要医保中心支付,而医院相关的成本和费用都发生了,这就产生了时间差。有了现金流量表就可以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会计报表体系也更加完整。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增加现金流量表。
8.强化审计监督
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尤其是针对医院审计的具体内容、程序、办法推出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对于医疗行业和审计行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核算可靠顺利的完成。其次,也可以监督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推进医疗机构资金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确保医改资金安全和规范的投入与使用。最后,可以保证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发展。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要求。
9.部分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不同
9.1 坏账准备。年度终了,医院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计提坏账准备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主管部门确定。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9.2 长期借款。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确需借入或融资租赁的,应按规定报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并原则上由政府负责偿还。
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长期借款,不得发生融资租赁行为。
9.3 上级补助收入。医院取消了上级补助收入科目,将其核算内容并入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留上级补助收入科目,即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等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9.4 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医院未设此一级明细科目。由于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在政策上提倡建立充分的补偿机制,加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特点,因此增设“公共卫生支出”一级明细科目,用以单独反映在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中政府所承担的份额和支出。
9.5 专用基金/奖励基金。医院未设此一级明细科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了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医改、服务医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11.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篇5
材料成本是施工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工程材料费用占施工项目成本高达60-70%,而其他方面成本加总也不过30―40%,按重点管理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重点是控制材料成本,相对于其它方面,节约潜力最大。因此,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对施工项目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的主要环节
(一)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
材料采购量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在较发达的材料市场,一般都是材料供大于求,材料采购量大,对供应方有较大的吸引力。此时,买方就处于较主动的地位,一般成交价格也就较低。
材料采购量对资金成本的影响。材料采购量较大,一般所需资金也就越多。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相对来说,材料成本在增加。与前一点矛盾,具体可以这样处理:
材料采购量虽然量大,但在材料供应方式上可分期分批供应,在材料结算方式上,也采用分期结算,可有效降低材料采购资金占有成本。
比较增加材料采购量所降低的采购成本与增加资金占用量所增加的资金成本孰大孰小,来判断是否增加采购量或增加多少采购量。
材料采购时间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建筑施工材料价格波动一般较大,在不同时间购买,供需状况不同,采购价格也不同。若能准确预测材料价格的波动,对节约材料成本影响较大。
(二)材料采购
依据材料采购计划,在具体进行材料采购时,除了前面介绍的采购量与采购时间对材料采购成本的影响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材料供应方的选择。不同的供应方,在材料价格、质量、履约能力、价款支付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施工项目应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供应方。一般程序如下:
市场调查。材料采购人员应当非常熟悉材料市场,方能合理选择供应方,正确采购。
选择供应方。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重点管理法的应用。施工项目使用的材料种类是很多的,对不同材料采购,因市场状况、涉及金额的多少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选择供应方所花功夫也应有很大差异,要体现重点管理。其次是选择供应方应考虑引入竞争机制。
签订供应合同。
采购人员素质。材料采购是材料成本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材料成本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控制材料成本的效果,重点是看材料采购人员工作情况,材料采购人员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能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
(三)材料保管
加强材料保管,是降低材料成本的重要方面。材料保管对材料成本的影响表现在:
避免材料失。若保管不善,施工项目上较贵重的材料就易丢失,会增加材料的购买量,从而增加材料成本。
避免材料变质。材料保管人员应依据材料特性,注意各种材料的保管,不注意就会使用不合格材料,影响工程质量。
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降低材料成本。
三、控制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的措施
(一)材料管理人员的选择
材料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重在是否有能力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这取决于材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施工项目材料管理人员主要有两个岗位,一是材料保管员,二是材料采购员。对材料保管员,其工作较为简单。主要要求是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经验,一般就能较好的开展保管工作。相对来说,材料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采购环节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关键环节,影响材料采购成本的因素又多,所以本文重点谈材料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材料采购人员的素质主要看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
对材料管理人员,要求能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遵守企业和施工项目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强的责任心,最大幅度的降低材料成本,要坚决避免材料采购中违法违纪情况,否则是不可能有效降低施工项目材料成本。所以,思想政治素质是选择材料管理人员的前提条件。
2、业务素质
在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则材料管理工作就能较好开展,材料管理人员的的业务素质包括:
有工作经验,熟悉建材市场。具备工作经验,可尽量减少工作失误,为更好降低材料成本提供了基础;熟悉建材市场,减少了市场调查工作量,能较好利用以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前提下,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能灵活运用各种采购方式。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是降低采购工作量、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途径。要能体现重点管理法的运用。
较强的合同谈判能力。材料采购人员具有较强的合同谈判能力,首先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其次是有利于合同的履行,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
市场嗅觉灵敏。材料采购人员若能敏锐的洞察各种因素对材料价格的影响,则在建筑材料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遇材料价格上涨。提前采购材料;遇材料价格下降,到需要时才采购材料,必能降低材料采购价格,从而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二)材料管理人员的聘用
材料管理人员的聘用是通过《骋用合同》的形式表现。聘用合同的内容是对材料管理人员合理管理的基础。聘用合同明确工作期限、双方职责、双方权利等等。我国施工项目经理素质参差不齐,若施工项目经理素质较高,能意识到材料管理的重要性,则在聘用合同中会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材料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不低于项目部管理人员的一般水平,对采购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的办法应明确,依据考核情况应明确奖惩标准,按合同一定按时实施奖惩。
(三)健全材料管理制度
材料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材料验收制度、材料保管制度、材料发放制度、材料核算制度、材料管理奖惩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是材料管理人员进行材料管理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健全材料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四)定期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对材料管理人员的工作依据聘用合同和项目部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宜每月进行一次。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考核主要看材料采购是否能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何?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如何?
材料采购成本的考核主要依据下式:
材料采购成本降低(超耗)额=材料采购预算成本-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篇6
[关键词] 施工企业;现场材料;内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一、施工企业现场材料管理特点分析
现场材料管理就是及时地为施工工地提供材料保证的经济活动,是施工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工程按期交付使用的关键。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分析,现场材料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现场库房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项目经理在库存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好现场材料的特点,在材料保存和仓储建设寻找新的平衡。二是工程材料形体庞大,品种繁多,运输难度较大,材料的管理和供应要根据施工现场进度进行采购。三是施工企业所面对的客户较为单一,工程产品具有量身定做的特征,这就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完成,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就是现场材料的控制。四是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材料信息系统建设。施工企业核心体系就是供应链体系,主要是以施工企业为主体的圆环型体系,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关注库存和材料使用情况,是整个施工企业的中枢系统。五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以现场材料为核心,要加强现场材料的考核评价,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内部牵制阶段,主要是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二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制度建设和完善阶段;三是会计控制管理阶段,主要是通过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四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主要是内部控制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五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主要是完善了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和风险管理概念框架,形成了一贯性和整体性的框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单一性,投资项目数额巨大,施工周期较长,需要建设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建设周期较长,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施工技术较为复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施工中受地质影响较大,对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安全、质量的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未能结合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与管理流程,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管理控制的作用。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监督力度不足,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种施工风险加大,工程材料的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较为薄弱。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与沟通,施工企业需要多方配合,人员管理难度较大。施工企业成本预算管理较为薄弱,缺乏预算控制和过程控制。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投资大、项目周期较长,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较大。
施工企业现场材料的管理面临的工程风险较大,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材料采购量大,涉及的材料种类较多,除了面临市场风险外,还存在操作风险、质量风险和操作风险。材料采购、使用风险频率较高,材料损失风险较大。
三、施工企业现场材料管理现状分析
1.材料采购目标不明确,存在认识误区
施工企业对现场材料的采购重视程度不够,对采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采购不如施工重要。在采购过程中,只是由物资部经理授权审批后即可采购,授权层次较低,容易存在管理漏洞,出现暗箱操作,在施工企业中容易出现采购人员的逆向操作。材料采购往往是采购价格较高、服务水平较低,产品质量较次。施工企业采购成本和采购风险较大。材料采购后,对于不同的材料,未对材料进行妥善保管和保障,不区分重点,容易造成现场材料的损耗,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施工质量。
2.现场材料管理制度不完善
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主战场。现场材料的管理和使用属于生产领域物料消耗的过程管理,是施工企业物料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现场材料种类较多,包括水泥、泥沙、建筑板材、各种磨具模具、易燃易爆品和周转材料。企业只是制定了相关使用规定和存放管理规定,但是尚未形成制度性的约束,也没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评估和约束。材料的采购、使用、回收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而不是现场管理这一阶段。现场材料的管理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制度约束,管理职责不明确,职责划分存在相互交叉。没有建立起现场材料管理的流程和制度。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材料使用统计评价标准,致使相关管理办法流于形式,发挥不到内部控制的作用。
3.施工现场人员混杂,材料领购不登记
施工现场由于多个工程队干不同的工程,施工现场工程人员、工程队施工人员、材料供应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库存管理跟不上,不同施工对领用一批材料,无法区分各工程队的材料成本,导致材料管理混乱,管理难度较大。部分人员领用一些低值易耗品材料不登记,材料分配统计存在一定的误差。材料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企业法人管理控制项目进程,项目经理分管现场材料的机制制度尚未建立,项目经理权责不明晰。
4.现场材料浪费严重
在实施现场材料管理过程中,建筑材料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现场材料的采购环节,没有按照采购要求进行按需采购,采购的材料保管欠妥当,在材料的使用上缺乏严格控制,在材料的使用和领用上尚未实施限额领用制度,施工班长或工程人员领用材料上控制不严格,领用较为随意。对现场材料缺少专项管理,浪费现象严重。例如在一些木块的使用上,往往规划设计不当,没有充分利用边角料,材料损耗较大,废料的回收上也存在随意丢弃的现象,随建筑垃圾一块外运了。现场人员对材料的管理没有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只是以班组为单位,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一些小的现场材料,没有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看管,往往缺啥拿啥,管理控制较为混乱。
5.现场收料计量签收不规范
现场收料计量不准确,材料签收不规范。例如工程中钢筋等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是点根数换算成重量的,材料员偷懒或其他原因,在收料过程中随意地签收了发料清单,实际到工地现场的材料存在短斤缺两的情况。混凝土等材料一般都是灌装进入施工场地,一车是否满载进场不能确定。
四、完善现场材料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
1.明确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目标任务
施工企业现场材料管理要明确管理目标和任务,确保提供不间断的物料供应和服务,以便施工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施工企业一旦缺少材料会停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要保证库存材料的供应,采用VMI供应管理模式,确保最低库存,减少材料的仓储成本。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要始终将材料质量作为材料采购的首要条件,假冒材料会给国家、集体带来巨大损失,要严把质量关,在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制品的质量上要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将质量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要及时发现有较大的具有一定实力的供应商,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产品质量,建立发展同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将采购的现场材料标准化,严格审核材料,按照指定的材料标准进行标准化采购。
2.完善材料招投标制度和大宗材料竞标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材料招投标制度和大宗材料竞标制度,强化材料供应商的准入机制和竞争机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实现材料采购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为工程项目节约成本,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组建由主管副总经理和物资管理部、财务部、法务部等部门人员组建招投标工作小组,负责供应材料的招投标和竞标工作。有条件时建立现场材料采购供应商评价评审制度。保证供应商的评审工作公正、公平、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3.建立现场闲置材料管理制度,加强库存管理
为充分发挥闲置材料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现场闲置材料的管理,必须建立现场闲置材料管理制度,降低施工成本。要做好材料的调剂工作,统筹各项目工程用料安排,制定材料使用调剂方案,对闲置材料转让拍卖进行论证分析,各施工队要积极配合闲置材料的处置和账务处理工作,减少库存。加强库存管理,可以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及时满足施工工程的需要,可以对库存材料以ABC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提高库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要进一步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库存管理、预算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现场材料内部控制管理环境,建立决策、监督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层层目标责任制,出现内部控制问题责任倒查。加强领导集体决策,探索实施工程队末位发言和总经理不分管现场材料工作。加强关键控制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确定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财务战略、投资决策、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重要决策加强风险识别和控制。加强材料预算管理控制,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
5.严格材料签收,规范材料计量
现场材料的入库和签收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材料入库登记和领用制度。加强现场控制审核,工地设“地秤”,进场车辆过秤,出场再秤,差量可以估算实际材料量。
[参 考 文 献]
[1]沈泽勋.S公司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改进策略研究[J].兰州大学,2013
[2]靳瑞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初探[J].会计师,2014
[3]赵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塑胶地板项目施工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2014
[4]曾华华.探讨制造企业材料内控管理中ERP的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
篇7
【关键词】材料采购;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40-01
一、建筑材料管理目标
据统计,材料费用往往会占建筑工程成本的60 - 70%。所以材料的成本管理相关于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半壁江山。材料的质量直接关呼项目工程质量,材料的质量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组织建筑材料的计划、供应与使用,保证建筑材料从生产企业按品种、数量、质量、期限进入建筑工地,是项目工程进度保证的前题,所以材料的计划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工程能否在业主要求时间内完成。减少流转环节,防止积压浪费,对缩短建设工期,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简单的说,建筑材料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得我们拥有一套管理制度,使得材料在计划采购管控、质量管控、现场及成本控制上按标准流程进行,以最在限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总之搞好材料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材料管理关键环节
建筑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管理应当包括材料采购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二大关键环节。
(一)材料采购管理
材料采购管理是指建筑企业根据项目工程,预测材料需求,编制材料计划,选择并完成购买工程材料的过程。材料费用是建筑工程总造价的主要构成部分。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最主要方而。在采购环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确定采购计划。项目部依据项目合同、设计文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有关采购管理制度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包括采购工作范围、内容及管理要求;采购信息,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检验方式和标准;供应方资质审查要求;采购控制目标及措施。2.市场调研、合理选择。一是审核查验材料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类生产经营手续是否完备齐全;二是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诚信观念、销售业绩、售后服务等情况;三是重点考察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具有国家及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四是从建筑业界同行中了解,获得更准确、更细致、更全而的信息;五是组织对采购报价进行有关技术和商务的综合评审,并制定选择、评审和重新评审的准则。所采集的价格,必须切合市场的实际情况,能反映材料价格的一般水平。,对主要材料价格,一般应组织材料管理、施工管理、纪检监察等以及施工单位等人员进行认真的调查。3市场招标进行材料价格的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招标货比二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同时,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
(二)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中的材料品种繁――规格各异。在市场经济较为繁荣但又不完全规范的今天,一方而,材料的生产商、经销商可谓比比皆是;另一方――厂家的实力、技术含量、生产经营理念又严重参差不齐。应尽可能掌握相关的建筑材料知――获取、积累相关的经验,多渠道、多方式走访市场、了解市场,特别要对工程建设中必须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进行详细的多方位的调研。
另外,建立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的工作程序,并按工作程序操作、检查和考核,在材料计划、采购、检验、保管等环节,把质量体系标准落实到岗位和责任人,做到工作有记录、考核有依据。按照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健全材料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白审、内审、监督审核等过
对材料质量计划、检验证资料、供方选择、物资招标等进行检查落实。按材料采购标准化、程序化管理的要求,重点落实材料验收制度和可追溯性制度。加强质量信息资料管理及施工现场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工程材料采购质量。做好材料质保资料的收集工作,应督促施工方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随同其它资料存档,以备日后随时查阅。
(三)建筑材料成本管理
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制度控制、限量控制、主材控制、材料索赔控制。
1.制度控制。树立“先算后用,节约有奖,浪费扣罚”的风尚,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余料回收奖励制度、合理化建设节约提成的激励制度;强化现场工程材料预算、计划和进场验收制度,对商品砼、钢材、水泥、砂石料、干粉砂浆和砼砌块等大宗材料应有专门采购收料制度,确保质量合格和数量准确;建立常用小器具和废旧料管理制度,扶梯、栏杆、灯架、配电箱等各种常用材料应设专人保管,废钢材、废电线等可回收材料应建立收集和处理制度。
2.材料限量控制。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主材控制。加强项目中主要材料的控制。比如一般情况下,项目商品砼、钢材和模板所占材料总成本很高,如何做好计划管理,避免数量失控,可有效节约成本。
三、总结
从实际工作中看,材料管理一直都是施工企业领导重点管控项目,当然除了做好建材的采购管理、质量控制和成本按理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其他环节,如建材的现场管理,建材信息系统管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下,如何做好材料管理,节约材料成本,把控材料质量,对于建筑项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本文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的采购环节,分析了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采购管理;对策
一、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购预算超支
在企业中经常会出现采购预算超支的问题。生产部门需要材料时完全按照现有情况进行采购,而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预算超支的问题,从而造成资金短缺。如果材料有时效性,例如某一个季度采购了过多的材料而下一个季度又不可继续使用,那么就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从而直接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食品类,医药类、饮料类等相关企业,采购预算的超支将会更多地减少企业的利润。
2.采购人员分工不明确
在采购环节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尤其对重要岗位的任职,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制度,没有适当的约束力,从而间接的给财务舞弊行为制造方便条件。岗位设置忽略了内部潜质这一关键点,尤其是财务部门、储存部门等解除了牵制关系,采购环节容易出现混乱。并且在财务部门,出纳与会计为同一人,这样在采购时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记账时出现的漏洞,也很难在盘点的时候被发现,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隐形损失。
3.采购供应商管理缺位
一是采购环节中的供应商与采购人员有一定的亲密关系,导致采购人员不关注材料的质量以及价格从而选定供应商。二是供应商与采购人员有个人经济往来,发生行贿受贿行为使采购人员不优先考虑企业的得失,从而丢掉最好的采购货源和供应商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三是供应商与采购人员同时对企业隐瞒材料的真实性,并针对其他供应商采用不合理的做法,从而使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只能使用某一特定供应商的材料,对企业和其他供应商造成一定得损失,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中缺乏一定的公平公正原则。
二、企业采购管理问题的成因
1.缺乏完善的采购计划
生产部门或者销售部门没有制定出完整的采购计划,企业全年各个季度生产量、销售量等的不同都会影响材料的采购量。当对采购支出进行预算时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做好对价格的调查以及缺乏对往次采购材料价格的整体总结,在未知的情况下就盲目的确定采购目标,势必会造成采购材料各项指标的不准确、企业的资金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规划和使用从而不能采购到高质量的材料,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2.采购流程监管不力、审批制度不完善
在整体的采购流程中,缺乏相应且必要的采购监管制度。企业高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薄弱,没有注重相关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制定,使不同环节的负责人钻空子,财务账目与实存数无法查出,对于采购的时效性材料,鉴定其是否可以继续使用的评定条件不够完善,废弃材料的简单审查和去向的记载等都将使企业得不到真实完整的信息,企业相关结果不够透明化。在每个环节都缺乏有力的监管,采购的整体流程就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3.缺乏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
没有建立完善的额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材料质量的考核制度同样存在不足,在行业内也缺乏对多家供应商的全面考察。在审批时没有充分了解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及严格把关从供应商供货的到采购完善的具体流程。没有完整的评判标准对合格的供应商进行质量、价格、服务等全方位的评审。
三、企业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巨白各种户外活动、讲座、宣传活动以及创建奖励机制等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建良好的控制环境。设立针对采购检查小组和专员,加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不放过采购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逐步查出环节中的各种漏洞。(2)加强企业的文化道德建设,提高企业人员集体素养,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尽可能的考虑大局,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明确岗位分工
明确岗位的分工,建立严格的岗位制度,不可越级管理,不可跨部门管理。采购环节中的各部门人员不能身兼多职,尤其在财务部门,会计与出纳要职务分离。采购流程中对各个关键环节的负责人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内部牵制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采取奖惩机制。实施分级授权且明确规定不可越级。各个部门要职人员之间不得有亲密关系,互相制约,各项事物在必要情况下要分别向上级进行汇报。
3.优化采购目标
对采购周期不同的企业做出合理的安排。像采购周期较短的企业要尽可能合理的使用采购材料,对其数量的控制要进行严格的预算,及时的制定计划并根据社会因素、市场因素等对计划做出调整,尤其是时效性材料,要根据往年度的采购总结做出合理的预算,充分利用企业的采购资金,尽可能的缩短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采购材料的质量要进行多家对比,采购价格也要进行沟通才能最终决定,并且不要一人独大,要进行多方比较。
4.制定供应商制度
在多家供应商之间进行对比选择,除了保证材料的价格和质量,还要根据供应商的评判标准选择优秀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供应商的实力、信誉度、发货期、付款方式、服务质量等进行全面考察,还可以建立适当的供应商奖励机制以方便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
作者:徐倩倩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龚立群.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篇9
【关键词】防雷工程;材料管理;成本控制
防雷材料是防雷工程实体、防雷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雷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好了材料,工程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建设成本也会相应降低。面对竞争激烈的防雷市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实现预警、规范和转移风险,已成为摆在防雷企业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1.材料的采购管理
1.1 制定采购计划
项目部依据项目合同、设计文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有关采购管理制度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包 括采购工作范围、内容及管理要求;采购信息,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检验方式和标准;供应方资质审查要求;采购控制日标及措施。
1.2 加强市场调研、合理选择供应商
一是审核查验材料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类生产经营手续是否完备齐全;二是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 诚信观念、销售业绩、售后服务等情况;三是重点考察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具有国家及行业的产品质 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在同类产品巾的地位;四是从业界同行巾了解,获得更准确、更细致、更全面的信息;五是组织对采购报价进行有关技术和商务的综合评审,并制定选择、评审和重新评审的准则。
1.3 材料价格的控制要点
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 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在材料价格相同时,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要合理地确定进货的批次和批量,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经济批量。
1.4材料的进场检验
材料验收入库时必须向供应商索要国家规定的有关质量合格及生产许可证明。项目采用的设备、材料应经检验合格,并符合设计及相应现行标准要求。材料检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检验工作。采购产品在检验、运输、移交和保管等过程巾,应按照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要求,避免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造成影响。
2.材料的存放发放管理
2.1 材料存放管理
材料购回至使用是有一定时间差的。在这段时间内,应加强材料存放管理,不能因保管不善而降低使用寿命。主要应注意两点:
其一,专门库房,妥善存放。建筑材料应存放于符合要求的专门材料库房,否则,会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如钢材、避雷器等材料,应避免潮湿、雨淋。钢材(及制作成品) 堆放在潮湿的地方或被雨淋,会很快被氧化锈蚀,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避雷器被雨水冲淋了,在使用中可能会由于线路短路而引起爆炸。
其二,标识清楚,分类存放。一个建筑工地所用材料较多,同一种材料又有诸多规格,比如钢材从直径几毫米到几十毫米几十个品种,又有圆钢和螺纹钢之别;避雷器型号、保护级别高低不等,不同的建筑物按用途、设计要求又有差别,绝不能错用、混用。
2.2 材料发放管理
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对于材料的发放,都要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项目部的物资耗用应结合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对贵重和用量较大的物品,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凭领料单分多次发放,并山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认可。
3.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施工过程是劳动对象“加工”、“改造”的过 ,是材料消耗的过程,称为“牺牲”过程或使用过程。使用过程中材料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检查、保证进场施工材料的质量,妥善保管进场的物资,严格、合理 地使用各种材料,降低消耗,保证实现管理目标。
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这足现场材料管理的开始,为材料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3.1.1 了解工程进度要求,掌握各类材料的需用量和质量要求。
3.1.2了解材料的供应方式。
3.1.3确定材料管理目标,与供应部门签订供应合同。
3.1 .4作好场地、仓库、道路等设施及有关任务的准备。
3.2 施工中的组织管理工作
这是现场材料管理和管理目标的实施阶段,其主要内容如下:
3.2.1合理安排材料进场,作好现场材料验收。
3.2.2履行供应合同,保证施工需要。
3.2.3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
3.2.4加强现场物资保管,减少损失和浪费,防止丢失。
3.2.5组织料具的合理使用。
3.3 施工收尾阶段
施工即将结束时,现场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3.3.1根据收尾工程,清理料具。
3.3.2组织多余料具退库。
3.3.3及时拆除临时设备。
3.3.4做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3.3.5进行材料结算,总结施工项目材料消耗水平及管理 效果。
4.材料的成本管理要点
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群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夺控制。在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度控制、限量控制等。
4.1 制度控制
树立“先算后用,节约有奖,浪费扣罚”的风尚,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余料回收奖励制度;强化现场工程材料预算、计划和进场验收制度,对钢材等大宗材料应有专门采购收料制度,确保质量合格和数量准确;建立废旧料管理制度,废钢材、废电线等可回收材料应建立收集和处理制度。
4.2 材料限量控制
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5.结束语
从实践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关键在于管,只有大力推进在项目过程中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循环利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施工现场合理堆置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领料制度,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使用材料,才能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材料损耗和节约工程成本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编委会,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 理[M]北京:中国汁划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医院;卫生材料;管理;难点;对策
1 医院卫生材料管理过程中的难点
1.1 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够
医院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制定各项较为严格和全面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但往往这些制度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特别是卫生材料的采购计划,在具体采购过程中存在着超量采购的情况,而且对卫生材料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缺乏牵制性措施,没有明确对不相容岗位进行设置。
1.2 未招标采购目录的卫生材料品种较多,采购过程混乱
医院所使用的卫生材料不仅品种较多,而且部分卫生材料自身价值较低,供应渠道不集中。而且部分卫生材料品种并没有列入到招标目录当中,这就导致一些医院对于一些采购批量较小,而且价值不高的卫生材料存在着自行采购的问题,而且在采购程序上缺乏有效的控制。一些价值较高的卫生材料,在采购时仅仅是征集下科室主任的意见,而不对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采购过程中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控制。
1.3 科室领用随意性,控制和管理环节缺失
卫生材料在领取时需要科室由指定人员按需进行领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为了方便,在领取时会一次性领取几个月的使用量,而财务在当月库存卫生材料库存核销过程中同时作支出,这样就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当期卫生材料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对卫生材料的管理。
1.4 高值耗材与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与跟踪制度不完善
医院所使用的卫生材料中具有一些高值耗材和植入性的材料,在对这类材料进行采购管理及可行性论证时,医院会给予较高的重视,但这些材料采购完成后,在使用管理、产品质量跟踪及信息反馈方面却没有完善的制度,这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在再次进行这类材料采购时还是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
1.5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始在医院中进行应用。针对于医院卫生材料管理方面上,由采购管理系统对卫生材料的申购、审批和采购进行管理,而库存管理系统对卫生材料入库、领用及保管进行管理,在对卫生材料统一分析和收费则由医院管理系统负责。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这些系统可以统一在HIS系统内,但这些系统并没有与医院财务的应付款系统、临床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这种系统的相互独立性导致信息共享性较差,不利于对卫生材料管理工作中一些数据的随时调用。
2 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对策
2.1 严格执行医院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制定科学、过关的医院卫生材料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对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进一步对材料业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同一部分或是一人来进行材料业务全过程的办理。
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职能,特别是授权审批制度的监督执行,需要经办人员在办理业务时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同时对于重大业务还需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是联签制度,遵守权责对等原则,实施责任追究制度。领导需要对重大经济事项负责,从而更好的确保医院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医院卫生材料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接受全方位的监督,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及时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管理层进行解决。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实行招标采购
医院卫生材料在采购过程中需要进行阳光操作,通过科学对采购计划进行编制,同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及供应情况来确定进行批量还是零星采购。医院还需要建立严格采购申请制度和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于一些采购业力超预算或是预算外的情况,则需要经审批后再进行办理相应的申购手续。对于卫生材料的库存量和储备需要进行定额管理,确保采购全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这样不仅有利于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确保卫生材料的质量。
2.3 加强卫生材料的定额管理、分类管理
定额管理,拒绝整进整出。首先由材料仓库根据各科室的材料消耗情况下达控制数,再由各科室根据目前实际使用情况提出建议数, 最后由财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共同商议定额标准,并以医院文件的形式下达至每一科室。对超定额领用材料的,必须经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卫生材料实行分类管理,将卫生材料分为一般性耗材、高值耗材及植入性材料。对高值耗材与植入性材料可以考虑实行"零库存"管理,对一般性耗材进行储备定额管理。对卫生材料储备量实施实时监控,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及时将储备情况向管理层上报;如遇卫生材料超储、积压或医院必备材料即将过期现象,医院应及时与供货商进行协商退货。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控制卫生材料的验收、入库、保管、领用、处置、盘点整个过程,对材料成本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4 建立健全高值耗材与植入性材料的信息反馈与跟踪制度
医院购置进来的高值耗材和植入性材料,需要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跟踪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了解,而且还能够为医院后期的采购提供必要的依据。
2.5 有效整合医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与医院其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医院在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统一流程控制、统一基础档案、统一采购政策、统一数据编码、数据标准,编制必要的接口程序,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标准转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采购中心、医学工程科、临床使用科室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采购、出入库管理、项目维护并建立全过程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无线网络、条码、RFID、PDA等先进手段,构建集中统一的应用平台,从而达到医院的管理目标。树立新观念,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对材料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卫生材料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抓住建设数字化医院契机,对卫生材料管理进行全过程追踪,实时动态的监控。
3 结束语
随着医院医疗水平提高及规模的扩大,卫生材料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在对卫生材料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的减少中间流转环节,进一步强化出入库管理和质量监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医院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有利于医院正常的运转,对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华初.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