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种植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种植技术培训

篇1

为提升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5月21-22日,某某市科协在某某镇河州村、江平镇黄竹村举办2019年“科普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百香果种植技术培训班,来自村精准帮扶贫困户及百香果种植户共70多名参与培训。

培训班邀请某某市老科协副会长某某专家进行授课。专家从广西种植百香果概况、百香果种植前景、品种选择、基本种植流程、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并向群众派发200多份百香果种植技术资料,专家就百香果种植技术的致富经验进行交流,在培训现场,专家对学员们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耐心细致解答交流,学习氛围热烈浓厚。

通过此次技术培训,使贫困户、种植户掌握新的百香果种植技术,有效提升村民的致富技能,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进一步推进我市百香果种植的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篇2

【关 键 词】 职前数学教师培养;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现状;途径

现阶段,中学教育在不断改革,有教材方面的改革,也有教师培训方面的改革,但改革如果要真正地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能够让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梯队建设,就必须对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而在各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重视关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就调查而言,对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知识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在宏观层面上探讨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作用,而深入到中学数学学科研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很少。此外,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到已经成名的职后教师身上。对于中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人们更加看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所以,有大量的中学领导督促其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并且也想大量引进研究生和博士生到中学从教,他们认为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能使其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然而,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应在加强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资深教师的各种实践性知识,才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养机构也唯有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联系起来,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才能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通过调查分析了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现状,探讨了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基本途径。

一、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现状

就目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教师中大多数还是师范生毕业,但数学师范生独占“数学教师”岗位的历史已渐成过去,一切有数学能力的人,均可在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之后,应聘到中学数学的教学岗位上来。

从中学近几年选聘新教师来看,很多师范生并没有展现出比非师范生更强的竞争优势。虽然师范生在大学的几年里学习了初等数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和中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并且在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的实习,但是通过对数学师范生实习以后的调查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的是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中学教学差异悬殊、对课堂学生的突况无法掌控等,表现出对形形的学生依然手足无措,通过高等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中学数学教育的初等数学课程结构难以对接。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数学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当前,我国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说法的同时,仍用传统师范教育的思维做着教师教育的事,缺少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育专业中,为了拓展数学师范生的就业和发展渠道,高校比较重视数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述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专家型的培养模式,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教育类课程教学过多强调理论学习,课堂中任课教师与师范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互动和交流,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育类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或不能经常深入中小学校,不能对师范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指导。在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一名教师往往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谈不上对职前教师的真正指导。大学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是一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中学的协作教师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教师唯恐实践指导工作会影响其正常的教育教学,不情愿做这项工作。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评没有真正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致使许多教师不重视教育见习和实习指导工作。

3. 在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考评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与制度,常常“凭感觉”行事。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考评中,一般都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及格,但在实践类课程的考评中,一般没有学生不及格,而事实上并非所有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都达到了要求。

4.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资培养责任由高等院校独自承担,职前教师到中小学实习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系的唯一途径,但仅局限于“联系”而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与部分中小学也签订了相关协议,将一些中小学列为实习基地,但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建立起经常联系的长效机制,基地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仍然呈现松散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中,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问题,没有为职前教师习得实践性知识提供充分的支持性条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任教师,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致使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欠缺、工作适应期延长。

二、中学学生对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调查及分析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西南大学附中高一年级学生

重庆市第一中学(大学城)高一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

调查中以问卷法为主,主要涉及了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数学教学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要求。

调查分析结果

第一题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具备全面、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课堂中,除了抓住要点和理解概念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能把握难度恰到好处,擅长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则并不是主要的,对于老师自身,学生希望自己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正派的人并且能与学生轻松沟通,相互尊重,乐于帮助指导每个学生。

第二题调查结果分析:数学一直以来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门很困难的学科,对于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数学成绩这一观点,很多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的方法,并不是只要练量的题就可以提高数学成绩,数学作业量太大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应当挑重点、适量,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三题调查结果分析:关于老师下课拖堂问题,两所学校的学生态度相差不大,大部分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延长上课时间讲完课时中未讲完的题目,而我们则认为上课把握时间也是教师业务素质能力的体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避免拖堂的现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休息好。

第四题调查结果分析:谈到了中学数学教师是否需要是数理化的全才,绝大部分同学相当敬佩这种老师,我们知道数理化这三门学科是相通的,了解物理和化学方面常识也非常必要,重要的是当学生开始敬佩你时,你就更容易开展各项工作,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非强硬的需要数学老师懂得其他科目的知识,部分同学认为数学老师只要教好数学这门课就可以了。

第五题调查结果分析:时至今日,多媒体教学普遍出现在课堂上,虽然各个选项比例区分不是很大,但我们从结果可知,更多的学生则认为在课堂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则是最为主要的,多媒体作为讲课的辅助工具,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便利,同时它也有本身的一些制约,只要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就能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不会有速度太快而不能有效理解的问题出现。

第六题调查结果分析:以往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就沦为学习的机器,因此很多学生偏好于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问题设计得好,提得发人深省,问在点子上,问到要害又疑之成理、信之有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不过他们也表示不要一味地追求启发式教学,各自参半比较好。

第七题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于教师采用简单、粗暴、压制的办法对待学生这种现象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数学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热情、耐心地指导他们学好数学,他们对于用“简单、粗暴、压制”的态度,扼杀他们学习热情和创造性精神表示不满。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数学教学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提高自己,以便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三、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处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阶段的职前教师培养,其对象虽尚未从教,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不但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益,对其成为合格教师也是必不可缺的。那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

(一)在实践环节的过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1. 教育教学实习是催生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实习使准教师超前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习中,他们成为很好的参与者,能够实践他们在大学课本中没有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真实的活动,将实习生放在教学真实的场景中,他们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在这里,真正和学生接触,使教育教学实习成为催生准教师很好成长的重要途径。

2. 在大学各种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各师范院校把教育实践时间纳入了教学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讲课实践活动,有指导地对师范生进行备课、小组讲评、大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模拟教学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形式的职前教师训练,在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当中感受不同的上课模式,磨炼做教师的意志,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方向,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而习得实践性知识。

3. 在“家教活动”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家教活动”是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缺乏学校的组织与指导而变为学生的自发行为,这一活动对培养“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良好的课程资源,通过大学生与学生课程的辅导,能尽快熟悉中学教材的内容,和同学间畅谈活动的体会分析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活动效果,为更快熟悉中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案例教学”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总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案例性。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同样也是促使师范生快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有关课程的教学中穿插案例的做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实践性知识。

(三)在教师基本功练习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高校对准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作了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师基本功的练习作为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所以,准教师应加强老师的基本功培养,如加强黑板粉笔字,钢笔字的练习,加强表达能力的练习,加强对课堂控制力的练习。同学间应做到及时总结和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以保证准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有效实施和目标达成。

(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习得实践性知识

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或缺乏实践性经验的数学教师常常感到在大学学习的各门功课之间联系不大,不能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知识,特别是与中小学的数学教学的关系不大,因此,应加强高校课程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联系非常重要,师范院校已开设中学教育,竞赛等课程,准教师应加强各门课的联系,整合相关知识,从而在对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的整合过程中习得实践性知识。

(五)通过专家型教师的经验传授获得实践性知识

学校为了给准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实践环境,增设了诸如请中学骨干教师到大学课堂讲课,教学叙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平台,鼓励准教师主动去听名师讲课以及与其探讨,剖析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真实想法,彰显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引发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思考,在交流与对话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瑞. 教师实践知识的延展地:课程评价[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

[2] 王传金,王林. 论准教师实践知识的习得[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篇3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主文件”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1999年第二届大会以来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发展变化: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平和安全考量等7方面的变化情况。在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机会,来摆脱贫困、战胜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脆弱性和不平等性,使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技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之中。同时,所有行业的雇主都需要适应性强并能持续学习的员工。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尽管1999年以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政策与行动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也表明,惟有转型,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着力提升各种情境下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质量标准和基准的定义。

篇4

关键词:培训效能;数值分析;企业培训;定量分析;数值拟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O2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230-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110

企业培训是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了完成经营目标的业绩评价普遍采用绩效考核管理。这种方式对于生产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业绩评价较容易实现,而对于培训部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培训部门的职能往往被定义为介于生产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既有一定的培训量的要求(相当于生产单位的产值),又有培训效果的要求(相当于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效果),而截至目前,关于培训评价的理论体系、方式方法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大多采用定性评价,难以进行定量描述,造成在评价过程中培训部门的效能无法正确评价,难以明确培训工作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作用如何。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效能评价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考虑按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企业的贡献度来进行考量,同时考虑培训部门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影响度,先给出不同的权重系数,再进行加权,通过最终求和得出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对企业科研生产经营贡献得分,从而实现对培训效能的量化考核。

1 培训效能评价数学模型

按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及产品型号的种类及规模,对应责任单位的贡献率给出不同的权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培训部门所对应各责任单位的贡献率给出不同的权重。培训部门对各责任单位按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等诸多因素进行评分,并确认相应的评分权重。各责任单位对培训部门的培训组织管理、学员满意度、培训考核的严谨性等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并确认相应的评分权重,最终对以上评分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加权计算,给出定量结果。

1.1 各责任单位贡献率(权重)

1.2 培训部门对各责任单位的贡献率(权重)

各责任单位按照各自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性质、任务和人员层次结构的技术与技能等确认人力资源系统培训部门对本部门的贡献率(权重),可参考以下指标集: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对培训的需求度;人员层次结构的技术与技能对培训的需求度;保密、技安、质量、6S管理和EVA等基础工作对培训的需求度;人员资格认证、人才培养等对培训的需求度,其权重记作QZFμ(μ=1,2,…,N)。

1.3 数据模型

在表3中,计算得到的培训部门对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重要性F利用式(15)进行累加和按权重还原得到FP,其结果即为培训部门的效能评价结果。

其中,人力资源部获得公司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重要性得分为2.144;培训获得公司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重要性得分为F=0.642971478;培训处对公司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重要性培训的得分(百分制)为FP=89.968。

3 结语

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进行量化比较完成对培训效能的评价,弥补以往人为因素占主导的定性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建立评价指标群,并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指标群进行权重分配,利用文中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取得定量分析结果;(2)评价指标是实现效能评价的基础,如何选取评价指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具有多指标特性,各项指标相互影响,要将主成分分析引入到评价方法中,通过主成分分析降低变量的维数;(3)可以应用BP神经网络,不再需要人工设置各项评价指标所占权重,避免人工因素对评价系统结果的影响;(4)评价结果的表述通常是对个体评分结果进行直接排序,直接排序体现了评价结果的直观性,使得结果一目了然,而直接排名的缺c是容易受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影响。在后续的工作中,使用基于SOM网络的评价分组表述方法,通过自组织网络的分组方法,将评价结果表述为分组的形式,其结果更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方法,对同一分组内的个体,认为其评价结果相近,使得评价更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沈楠.人力资源培训评估探讨[D].天津大学,2003.

[2] 边建辉.我国企业员工培训评估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徐华敏.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效能评价及其管理评审系统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 金南顺,王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 蔡姗.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 张凭博.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7] 汤伟伟,卓佳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J].企业导报,2009,(9).

[8] Y Yang,X Xu.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Judgment Matrix of the Group-AHP Method With Mixed Factors[M].Systems Engineering,1994.

[9] 朱庆华,曲英,武春友.基于统计分析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5).

[10] 胡春花.复杂制造环境下企业动态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毛发移植;单株移植;体式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3-0413-03

Research on Training Program for Follicular Unit Dissection Technique in Hair Transplantation

GUAN Hao,ZHOU Qin,HOU Hong-yi,XU Zhi-gang,HU Xiao-long,LI Xiao-qiang,LI Jun,WANG Yun-chuan,MIAO Wen,TIAN Yu-xin,WU Xu-hong,HAN Fei,YANG Hong-lin,ZHU Xiong-xiang,HU Da-hai

(The Burn Center of PLA,Xijing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Xi'an 710032,Shaan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follicular unit dissection technique in hair transplantation. Try to improve the dissection speed and qualified rate. Method After theory learning about the hair follicle structure, microscopic separations combined with visual separation of follicular unit were performed. Results After training experiment group dissection speed 8±3 units/min qualified rate 92±1%.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 between after training and before training (P 6 hours or >1000 units isolate training can performed (8±3)units/min. This program proved a technical support in hair transplantation operation.

Key words:hair transplantation;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stereomicroscope

最早的毛发移植手术是日本学者报道的(Sasagawa 1930;Okuda 1939)[1],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毛发移植最常用的有FUT(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ion)技术和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两种技术,二者区别的关键就是毛囊单位的获得方式[2]。其中FUE技术需要专用的毛囊提取设备,故多数单位开展的还是FUT技术。采用该技术毛发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就是单株毛囊分离的分离单株毛囊的分离速度和质量,分离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毛发移植术的成败[3]。本研究旨在研究如何短时间提高术者的单株毛囊分离速度和质量的培训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培训组选取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住院医师8名,男4人,女4人;年龄:(24±3)岁;双眼裸眼视力1.0以上;未开展过毛囊分离手术。培训前后进行考核;对照组选取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住院医师8名,男4人,女4人;年龄:(26±4)岁;双眼裸眼视力1.0以上;从事毛囊分离手术2年。培训前和培训组结束培训后,两组进行考核比较。

1.2 培训方法

1.2.1第一阶段:理论讲述:集中课堂培训,结合毛发的解剖知识讲述毛囊的结构,学员必须掌握毛囊的基本结构,关键要认识毛干、毛根、毛囊三个部分。掌握两个概念:毛根和毛囊下部融合为一体,膨大为毛球(hair bulb);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毛(hair papilla)。了解毛囊周围组织和所处组织层次。从形态学上认识并能复述上述结构和层次,为下步实践中减少毛囊单位损伤,确定分离范围打下基础。

1.2.2第二阶段:镜下分离,裸眼分离结合的培训:首先进行体式显微镜(phonix XTL-165-LT)镜下识别培训,认识实际分离好的毛囊单位,区分理论中讲述的毛囊结构部分;其次在能够识别毛囊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镜下精确分离,要求学员明确哪些结构需要分离,哪些结构需要保留。此阶段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员分离出的毛囊单位100%准确;最后进入裸眼分离(脱镜训练),将头部扩张器Ⅱ期手术中剩余的头皮制成细胚,供学员裸眼下分离,分离过程尤其注意毛干周围皮肤的剔除和脂肪组织的合理切割(图1)。将分离的毛囊单位镜下检查,计算合格率。

1.2.3 第三阶段:粗胚制作、细胚制作,单株毛囊单位的分离:参照文献[4-5]学员进行制作粗胚和细胚,细胚进行裸眼单株分离(图2)。着重要求切割的方向和切割的精度。减少切割过程的毛囊单位损伤。培训要求学员累计分离毛囊单位(细胚到毛囊单位)时间为不少于6h,分离出总数不少于1000个合格毛囊单位。

1.2.4培训考核:培训开始前对两组进行10min分离考核;完成上述培训后再次进行10min分离考核。考核指标:分离速度,即平均每分钟分离毛囊单位的个数;分离毛囊单位合格率,即每组随机抽检50个毛囊,在体式显微镜下由独立的评价组进行合格率的计算。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x±s表示,两个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速度:毛发移植术的制约点是毛发分离速度,经过毛囊结构理论学习和体式显微镜下分离的培训,术者对毛囊结构从理论和实际上有了明确的掌握,从而提高了术者的分离精度;经过累计不少于6h,至少1000个毛囊单位的的分离训练,学员分离速度达(8±2)根/min,和培训前测试的分离速度(2±1)根/min相比有显著差异P

2.2精度:对分离毛囊单位进行抽样检测,显示:经过累计6h分离训练学员直视下毛囊单位分离损伤率小于1%,毛囊分离合平均格率达(92±1)%和培训前(55±9)%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目前毛发移植手术仍然是解决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首选方法之一。根据手术中获取毛囊单位的方法不同,目前将毛发移植手术分类为FUT和FUE。但是无论是那种技术,其关键技术环节均是如何快速高效的获取毛囊单位。调查发现开展FUT手术单位普遍认为该手术时有手术时间过长的缺点。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分离毛囊单位是手术的瓶颈。国内外外科医生除了器械和方法上的改进外,如何培训和提高术者的分离速度和精度,对于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效果有重要的意义[6-7]。

目前国外毛发移植中心报道普遍的毛囊单位的分离(镜下分离)速度是250根/h[1],本研究提出的培训方法,参考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系统的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学员进行培训。该培训体系特别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下步的分离实践中,明确哪些是需要分离的组织,哪些是需要保留的组织。该认为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体式显微镜的应用,将理论学习内容可视化,使学员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分离出的毛囊对照,加强了理论的感性认识。由于采取了上述知识的学习,学员在毛囊结构和组织层次认识上有了质的提高,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标准。结合理论,本研究发现通过累计超过6h(至少1000根)的培训操作,学员多可熟练掌握毛囊单位的分离技术。达到或接近熟练技能水平。在这一点上讲,该体系可以作为培训毛发移植术的毛囊单位分离人员的标准培训体系。当然,该体系也可作为对于已经开展毛发移植术的手术团队,纠正分离动作,提高分离效率的培训方法。

目前很多中心提出镜下分离的观点,本次培训研究过程中也初步的比较了镜下分离和裸眼分离的差别。发现:镜下分离除了对学员手眼配合协调能力有较高要求外,还要求学员有很好的耐力。因为镜下分离特别容易疲劳。同时通过比较发现,镜下虽然可以放大组织,但是镜下分离和普通分离的关键是操作熟练程度,对于熟练的术者而言,两种方法分理出的毛囊单位抽检合格率差别不大,而二者速度相差却较大。故除对于特别短小和难分离的毛囊外,其他建议采用裸眼分离。我们在培训中也发现,毛囊分离速度和精度除了和分离器械设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员自身条件尤其是操作能力和视力的水平,所以建议各个毛发移植中心选拔毛囊单位分离人员将此作为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Jiménez-Acosta F, Ponce I. Follicular Unit Hair Transplantation: Current Technique[J]. Actas Dermo-Sifiliográficas (English Edition),2010,101(4):291-306.

[2]Patwardhan N, Mysore V. Hair transplantation: Standard guidelines of care[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8,74:46-53,

[3]Gokrem S,Baser NT,Aslan G.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in hair transplantation: personal experience[J]. Ann Plast Surg,2008,60(2):127-133.

[4]蒋文杰,景伟明,王小平,等.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加密修饰睫毛[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2):111-113.

[5]郭金才,吴溯帆,石杭燕,等.单株自体毛发移植再造胡须[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8,14(3):174-176.

[6]Onda M,Igawa HH,Inoue K,et al.Novel technique of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hair transplantation with a powered punching device[J]. Dermatol Surg,2008,34(12):1683-1688.

篇6

关键词:位置服务;移动学习;教师培训;情境感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82-04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形成校本网络研修的模式,该模式旨在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在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理念下,改革与创新教师的教研与培训,打破传统教研培训活动的时空局限与资源交流的限制,将面对面研修活动与在线研修活动密切结合,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当前,网络研修依然是以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此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校本研修,有了很大的改进,相对于灵活的移动学习,又存在许多限制和不足,尤其是在碎片化学习、微型化学习和情境化学习的理念下,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工学矛盾,有必要开展移动学习在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应用研究。[2]

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基于位置的“学习空间”的变化,即在移动学习研究中,地点(位置)与学习任务(事件)、人物、时间构成了移动学习活动的四个维度。而位置服务技术能有效地感知当前学习用户的状态,尤其是学习信息的交互,对其共性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从教育大数据的角度出发,这无疑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和网络研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移动学习平台,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的教材,探索位置服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二、研究现状

1.位置服务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位置服务(英文简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俗称定位,它是由移动通信网络、空间定位和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结合坐标、经纬度等信息,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相关智能终端定位用户的实际位置,再通过软件或网页等方式为用户呈现并提供其它相关的位置服务信息。[3]

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要求在911紧急呼叫业务中能精确定位用户所在的方位,以便及时提供救援。再者就是全球定位技术,如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共同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囊括了商用、军用和民用等多个方面。

当前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发展推动了位置服务的发展,在定位追踪的同时,加入了情境感知功能,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计算用户所处的环境实体的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和活动等信息,以此描述用户当前的状态,并依据该状态信息为用户提供适合当前任务的服务或资源。在这方面的研究,不管是技术开发或是应用,都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来自europe media lab(欧洲媒体实验室)的Deep Map系统,除了具备位置信息感知功能,还整合了语音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技术将情境感知的范围扩展到用户的语音;[4]国内学者则给出了移动情境下位置感知服务体系结构框架,包括了用户的概要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和服务内容等方面。[5]

2.位置服务的教育应用价值

在位置服务教育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收集学习者的移动学习历史数据,比如学习资源(Resource)、学习行为(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学习时间(Time)等,并使用相P的标准进行规范化表达,尝试以此来描述当前学习者学习情境及其状态,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算法挖掘一些共性特征,发现其中的偏好模式,进而有针对性推送学习资源,这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分布,辅助教育决策

基于位置的数据,可以将其转换为经纬度数据,再通过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的在线应用――云麻点图,将经纬度数据展示在地图上,通过此方法可以对位置数据进行可视化,初步了解学习者的地理位置分布,通过此地理位置分布,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数据统计,就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对不同技能或知识的需求,构建基于地理位置分布的学习需求分布,如图1所示。

(2)基于位置服务构建个人知识地图

国内广州大学廖宏建提出通过位置服务技术构建基于位置或情境的个人知识地图。一方面,通过位置与情境的相关性,由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获取隐性知识或间接知识,即学习者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6]

(3)位置服务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慧校园,成为各大高校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智慧校园是在当前校园网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远程管理与监控校园环境(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并对教学资源(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和教学服务(课程管理、学籍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7]其中,环境感知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视频或传感器随时感知、捕捉和传递相关人员、设备的信息,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包括学习活动(Activity)、学习位置(Location)等。[8]国外American University提供的Campus Connect Service,学生通过移动手机使用该服务可以获得智慧校园般的体验,包括校园导航(Rave Guardian)、朋友圈(Rave Groups)、校园情境感知(Rave Academics)、校园广播邮件(Rave Email)等。[9]

综上所述,位置服务教育应用主要在于移动学习、图书馆服务、校园网建设等方面,但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方面的应用,却是寥寥无几。以关键词或主题词“位置服务”在知网进行搜索,再以关键词或主题词“培训”和“远程教育”进行“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中直接相关的研究为零,但间接相关的研究则是基于移动学习开展的,而且是偏向于系统平台开发方面。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此次实践是基于某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该工程根据国家教育部2014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相关的培训课程标准,并指出要通过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10]

实践过程中采用了本文设计的学习资源与移动学习App。在移动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序列的发展,教师学习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了学习发生时所处的场景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而移动学习App则在后台记录这些随着时间序列发展的学习数据,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智能手机联网时的IP地址,通过该IP地址标记学习者的位置,尝试以此位置去关联各种学习数据,并通过数据去量化移动学习下影响学习者学习的相关因素,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要知道如何去为学习者提供或推荐相关的学习服务。

2.立体化学习模式设计

在混合式培训过程中,现场集中讲授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式,该方式现场授课时间短,内容量大,学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而网络研修可以弥补该不足,方便学员在现场集中培训之后继续学习,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跟踪学员的学习情况。

其中,网络研修在移动端,二维码将现场集中培训的纸质教材与在线学习资源进行同步关联,二者的结合如图2所示,①是学习者学习纸质教材,②是学习者基于移动终端学习数字化教材,③是纸质教材的配套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上每一节内容都配有对应的二维码,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纸质教材上对应的数字化资源(微视频),即为④部分。通过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即可将数字学习资源、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纸质教材进行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纸质教材的同步。

3.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App功能设计

与其他学习App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是不限制学习者群体,即不设置注册登录的功能,泛在学习应该是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强化了情境感知功能,通过GPS和网络等方式对学习者所处的情境及其访问的学习资源进行监控。主要功能有情境感知、视频学习、签到、求助和分享等。

其中,情境感知包括访问者的IP地址记录、访问时间、访问的知识点内容以及在线交流的文本等,这些内容都将构成后期数据分析的基础。

视频学习。为了帮助学习者快速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对视频资源进行三级结构化。比如一级标题可以是微课制作、PPT课件,或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那么二级标题则是对一级标题的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是PPT支持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的可视化、PPT课件的微课制作等,三级标题最为具体,相当于项目活动的实施层面。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纸质教材上三级标题对应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的微视频。

求助和分享。在视频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其他人求助,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上传的方式呈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分享则是通过自拍,将照片或视频上传,该方式更可以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获得好的学习体验。

4.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课程资源设计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是我国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如何有效整合线上数字化资源和线下纸质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大部分学习资源是针对线下纸质教材进行立w化建设,如以传统纸质教材、配套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形式构建教学包,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科网站或教学信息系统等多媒体资源,以此构成三层的立体化教学资源。[11]而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新的学习需求,一方面,传统的数字化资源有必要重构;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学习资源的可定制化特性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12]

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构建立体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是实用,即切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纸质教材与线上资源需要同步关联。因此,我们将学习资源细分成三级结构,如表1所示。将教材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下又包含不同的技能点。为了便于视频管理,也为了记录一线教师浏览视频的数据,我们对每个视频进行编码,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果分析

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浏览的视频,即视频编号,它与学习资源设计中的三级标题是一一对应的;二是是学习者在线学习时的IP地址,将IP地址转换为对应的经纬度,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三是学习者登录学习平台的时间。

截止到2016年四月初,App后台收集到了1069条数据记录,除去无效数据99条,得到948条有效数据,如图3所示。对其中的IP数据,通过调用百度地图的IP定位Api,可以粗略地定位学习者的位置(县级位置),如http:///location/ip?ak=’’&ip=’’&coor=’’,其中包含了三个参数――ak、IP和coor,其中ak是在百度地图上创建应用时生成钥匙,用于访问百度地图应用的依据,即access key;IP则是百度地图定位学习者位置的参数,在实践过程中,IP地址则是由学习者访问移动学习App时后台记录的数据;coor则是调用百度地图api时返回的坐标格式。那么通过上述链接访问百度地图api之后,所返回的数据包括address(吉林省长春市)、city(长春市)、district(区县)、street(街道)、point(经纬度)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IP地址定位的结果精度较差,因此笔者再通过百度地图提供的Android定位SDK,该SDK可以通过GPS、基站、Wi-Fi等多种方式定位,提高定位的结果精度。[13]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定位精度精确到县级层次,即以县级为范围,了解并获取各县对教学资源中的PPT技能、Word技能和Excel技能的相关视频的学习频率,如表2所示。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确实存在个别县的学习者会集中地关注三者技能当中的某一种,如南宁横县的学习者,关于PPT技能的视频的学习次数,相对另外两种技能的视频的学习频率要高,因此,是否可以认为横县的学习者可能更加需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是否可以向其推送关于PPT技能的学习资源呢,是否又可以此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学习需求的分布呢。另外,由于数据量的问题,在这个结果中不能说明该县级的地理位置对该技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思考,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在培训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技能本身的学习资源、与技能相关联的内容。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位置服务的培训,其最大特点是基于“位置”的学习数据跟踪。从个体层面看,通过情境感知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从宏观层面看,可以了解区域内关于培训内容的整体的学习需求,即基于某个地理位置构建其W习需求分布。但不管是个体,抑或是宏观,关键的地方在于位置的准确性,难点在于数据量,要想发挥位置服务的作用和特色,就必须提高位置的准确性及其关联数据的分析。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包括几个方面:①提高位置服务中学习者定位的精度;②完善位置服务下信息感知功能以及移动学习App的学习支持功能,争取获得更多不同方面的信息;③拓展和重构相关的学习资源,以期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学研究;④增加问卷调查功能。以期为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姚红静.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融合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2).

[3]“Permanent Reference Document SE.: Location Based Servic”, GSM Association[DB/OL].http:///wiki/Location-based_service.

[4]RAINERM[DB/OL].http://geoinform.fh_ mainz.de/zipf/aims2000-IntegrationSmartomponents.pdf 2001.

[5]周玲元,段隆振.移动情境感知服务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8).

[6]廖宏建.移动学习中基于位置服务的个人知识地图及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7]JM Kahn,RH Katz,KSJ Pister.Next Century Challenges: Mobile Networking for “Smart Dust”[J].AcmMobicom,1999:271-278.

[8]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9]AU Campus Connect Service[EB/OL].http://american.edu/oit/software/AU-Campus-Connect.cfm.

[10]教师厅函[2014]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Z].

[1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篇7

一、重视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护生大多在15~18岁之间,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他们大多在初中时就是学业和品行滞后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进入中职学校后,新的环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加之目前中职学校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做好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培养中职护生的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不仅要培养护生的技能、文化及专业修养,还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全面提升护生的综合水平。

1.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深挖教材内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

2.培养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许多中职护生基础知识差、认知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无兴趣、信心不足。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首先要以亲切的表情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进行授课,在示范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把每项操作的步骤富于程序化动作,加以设疑、启发、引导等讲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操作只靠语言讲解,护生难以完全掌握,需借助挂图、教学视频、多媒体等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把操作步骤细化,逐一分解,从而很好地帮助护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肌内注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教学,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每一个步骤清晰、规范地展示给护生,再通过慢放、回放对重要操作步骤进行分解详述,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成动态的传播,不仅加深了护生的理解记忆,还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参与意识。在实训课上护生情绪活跃,为了找准注射部位、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他们先在局部模型上反复练习,然后同学间互扮角色进行实战演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注射原则有条不紊地、顺利地将针头刺入“患者”体内,不仅提高了操作成功率,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中职护生树立了自信心,促进了心理健康。

3. 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中职护生年龄偏小,进入中职学校后,需独立生活,学习方法、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职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面临许多心理问题。针对此现象,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技巧,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操作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解除患者的疑虑,操作中语言交流要亲切自然、不做作,交代注意事项时应条理有序、语气温和。例如讲解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口腔护理、鼻导管吸氧等操作时采用角色互扮法,扮演护士的护生在操作中应适时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等工作,用恰当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扮演患者的护生,从患者角度出发,学会考虑患者的感受和需要。采取互扮角色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互为“护士”和“患者”,可现场解决各种护患问题,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对于交流的技巧把握得当、掌握透彻,让护生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培养中职护生的爱患观念

中职护生由于年龄、知识、学制有限,在家长的关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缺乏宽容、谦让、协作意识。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采用情景设置法,编写病例时让护生参与其中,一起设计具体操作流程,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情景设置要尽量客观真实。示教中把关心与体贴患者的技能清晰而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关爱服务对象。使用模型人进行示教时,将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去真切对待,教育护生把自己想象成患者,将患者的感受作为护理的出发点去操作。例如在示教鼻饲法时,教师先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释清楚此项操作的目的,告知患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胃管插至咽喉部位时,告诉患者如何做吞咽动作并适当鼓励;在灌入温开水和流质饮食时注意溶液温度,处处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关心、爱心、责任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护生分组练习后展开讨论:假如我是患者,我当时的心情怎样?你希望护士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护士,你对患者的关心到位了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让护生体会到作为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又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渴望治愈疾病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生的爱患观念。

5.培养中职护生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

中职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造成依赖性强、自私自利。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规范示教后,同学之间采取小组合作式训练,练习过程中每个成员有针对性地互相指出存在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评判,出现疑难困惑及时请教教师,小组成员各自发挥优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要经历学习者、指导者、评判者等角色转换,组内成员都要接受其他成员的考核,练习完毕,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同学进行操作考核,成绩作为小组内考核成绩,由于小组成员间成绩的关联性,组内成员更加关注小组整体操作水平,大家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实训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从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重心,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护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为护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8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16-02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并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10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远程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到2013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起始年远程培训”,再到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笔者参加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形式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既有突出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各种培训形式中,远程培训适应性更强

可以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杂,且工作量大,很难有较长时间集中参加固定时间、地点的培训。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以笔者正在参加的远程培训为例,本次培训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段要求。教师们可以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如果当天的授课任务比较紧凑,可以考虑在午休时间学习;如果整体都比较忙,可以考虑在第二天学习;如果在校期间没有空余时间,可以考虑下班后学习。既规划统一又能适当兼顾,满足了不同教师对学习时间的不同需求,很受参训教师欢迎。

开设课程齐全,覆盖面广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一些各科通用的内容外,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期望得到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培训,涉及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选取各科名师授课,汇集名家智慧,精心制作成培训课件,集中保存为网络资源,参训者只要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随心选取本学科内容或研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不受空间、场地限制。而且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可以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参训的教师们所共享,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培训形式。

按需进修,反复揣摩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学习,对于一堂优质课的理解和内化也需要反复观摩、品味,囫囵吞枣是不能得其精髓的。如“电子白板的高级应用”“Flas的具体操作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案例等,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听一两遍课程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需要听三至四遍,甚至更多。即使听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还需要重新去听课,以便找到解决方法,与教师日常授课工作同步的远程培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参训教师可以在听课后及时实践,在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遇到问题后也可以重新回归培训课堂寻求答案,或与网上的其他学员探讨,使问题得到最快、最完美地解决。

2 远程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培训的模式不够适应 网络培训与传统培训有很大不同,缺少传统的学习环境,培训者与参训学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参训者对于网络使用技能掌握不足,会使参训教师对于远程培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远程培训良好发展的保障。可是当前进行的远程培训在成绩评定方面还不够完善。现行的学员成绩主要由培训时间和其他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上传资源、作业、关注他人、发表评论)两部分组成。关于培训时间积累的监控主要由每15~20分钟的问题对话框来完成,还不能切实保证学员进行有质量地学习。“挂网不学习”“代培――一人看几台机器”的现象很普遍。在活动开始后和结束前突击学习的也大有人在,其余时间则不闻不问。对于其他研修活动的学分积累也难以考察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成果。很多人都是在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了事,距离使教师专业素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农村中小学设备落后也影响着教师远程培训的效果 笔者所在地区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建有微机室,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在校学习。农村小学的各“村小”则没有建设微机室。村小教师只能选择在家培训,家中没有电脑的则无法参加培训。这样便使请人代培成为这些教师的普遍做法。有的学校即使有微机室,却不是每一台电脑都配有耳麦,培训时只见其人,不闻其声,也不是每一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若要在课堂上使用,则需集体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兴师动众。如此则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应用热情。

3如何扬长避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质量

转变培训理念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好教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新知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还要自强不息、终身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面对的学生。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可与每一个人所任教的学科相契合,是提升自身素质的绝佳平台。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克服培训的功利性,严格自律,严格按照学员学习计划的要求参加培训。

完善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机制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教师学习,以评促学,激励实践。如果考核的门槛过低,致使学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就会弱化参训学员努力参与的动机,达不到培训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的专业素养,掌握教育技能。虽然具体实施还需要优化和提高,但是,其自身的强大优势必将使此种培训形式长期存在并日臻完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切实转变观念,扎实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费振新.教师全员培训若干问题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

[2]刘淑文.透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J].中小学电教,

2012(10).

[3]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2011(5).

篇9

通过开展文明__“乡风十进村”工程,做好科普阵地建设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农业种植技术指导进村的工作机制,提高我市中药材、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种植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二、工作计划

㈠阵地建设

1.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技服务民生为重点,投入20__万元建设科普体验馆。

2.打造省级科普示范基地(__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并投入500万元打造5个特色产业(川芎、猕猴桃、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及优质猪)科普展示基地,不继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水平,促进我市农业提质升级。

㈡技术指导

1.针对养殖、粮油、猕猴桃、中草药、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6个特色产业投入100万元组建6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深入种植第一线,进村入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通过示范、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使发展中药材、猕猴桃等产业的地区逐步达到镇有技术队伍、村有技术员、户有技术明白人。

2.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聘请专家进行种植、良种繁育等相关专业教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3.以市为中心、镇为纽带、村为基础,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工作措施

㈠工作机构

成立“乡风文明十进村”工作组,负责实施进村工作。余志成同志任组长,王勇、周少卿同志任副组长,蒋良、吴婧如同志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开展。

㈡技术指导进村的方式

1.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专家大院的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的举办专题讲座和按照专家制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在田间地头召开种植、管理现场会,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保证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户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

2.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指导。一是对专家和科技特派员落实任务和职责;二是建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学习新技术提供样板;三是根据生产实际,印发规范化种植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扩大媒体宣传(报纸、广播、电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将农业科技信息送达农户。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篇10

杭州市是著名的香菇生产基地,张玉竹看到当地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房顶搭棚种香菇,十分新奇。怀着好奇心,通过向当地的群众和技术人员了解,得知香菇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每年每667平方米(1亩)地的纯收入高达几万元。张玉竹怦然心动,如果把这门技术带回家乡,岂不是能让一大批人发家致富?于是她白天打工,早晚到菇农家义务帮忙,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两年后,张玉竹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1995年2月,她筹集了8500元钱,在当地租大棚种起了香菇。张玉竹每天起早贪黑,按技术要领精心操作管理,仔细观察香菇生长规律,认真写好生产笔记,记下种植感受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年后,首次种植的5000袋香菇获纯利6万多元。1996年她把两个弟妹也带到浙江省,扩大香菇生产。经过两年奋斗,又赚了33万元。张玉竹深感种植香菇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如果能把这门技术学精一点,回到家乡,不也可以发展香菇种植吗?为提高技能、系统掌握香菇的种植技术,她花了4万多元到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在这期间,张玉竹边学习、边实践,刻苦钻研10多种菌类育种方法,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

1999年12月,张玉竹回到了老家云南宣威市,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