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阳节的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阳节的传说

篇1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 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间走走,带来瘟疫。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努力习练。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快快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回到家乡,桓景召集乡亲将大仙的话转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将一片茱萸叶随身带上,这样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不染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篇2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篇3

重阳节其实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这个节日如今也被定为老人节,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重阳节插茱萸的原因_九九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欢迎参阅。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什么避灾祛邪

重阳节应该是起于汉代,很多书籍都记载了重阳节插茱萸饮酒赏菊登高等活动,并且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都来自汉代,以此推断,重阳节的来历很大可能是与汉代有关。

很多关于重阳节来历的传说都和瘟魔有关,不管是“重阳女消灭瘟魔”还是“桓景求道斩杀瘟魔”,最终都是在重阳节这一天消除的灾祸,让人们获得平安和健康。

茱萸雅号“辟邪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另外,还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由来一:先秦祭飨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由来二:祭祀大火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传说一: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的传说二:求寿说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篇5

又是一年重阳日,重阳习俗知多少

又是一年重阳日,但是对于重阳日的习俗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重阳登高

重阳节一直都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的效果,强身健体的作用。

重阳会吃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象征长寿。

重阳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10月28日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

【赏】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节,人们认为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大会、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酒】

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酒,吃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黄,黄种强;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篇6

动主题

重阳节敬老周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2、教育学生尊老爱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在活动中发现敬老的可贵、培养敬老的本领、养成敬老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

2、好好观察爷爷(奶奶)一天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九月九日话重阳(周二)

1、请小朋友们讲一讲搜集到的有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恒景的故事、敬老日的确立)

2、请小朋友们聊一聊重阳节的风俗传统。(赏、喝酒,登高远眺,插茱萸叶,做重阳糕。)

二、我让爷爷(奶奶)笑一笑(周四、五)

1、小朋友们交流一下观察知道的爷爷奶奶一天的活动情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很辛苦、很勤劳、很节约、很关爱自己等等)

2、请小朋友讲一个爷爷或奶奶的故事,借故事来夸夸自己的好爷爷、好奶奶。

3、重阳节来临,请小朋友做一件事,让他们可以开心的笑一笑。比如:送一件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奶奶的肖像画、书法作品、贺年卡;帮他们做件家务事:洗洗碗、扫扫地、锤锤背;还可以演奏乐曲、讲个笑话等等,各展所长,只要老人笑得开心。(写好活动日记)

三、我陪爷爷(奶奶)去登山(周六)

在休息日陪爷爷奶奶去锡惠公园赏、爬惠山,让他们过个愉快难忘的重阳节。(借日记写下所见、所听、所感)

四、《小小健康宝典》(周日~)

1、通过询问、观察发现爷爷奶奶身上的不适与疾病。

2、每位小朋友搜集有关老人身体保健方面的小知识。

3、与老师一起装订成册,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健康长寿。

篇7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赏菊

,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的故乡,自古培种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节,而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佩茱萸·簪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食俗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酒,吃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饮菊酒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瓣。汉代就已有了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习俗禁忌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古时传说这是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因为相传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说“节日快乐”。

忌行。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也在禁忌之列。

忌煮饭。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过节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篇8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诗人李白登上龙山,与好友同饮酒,秋风落帽,秋月留人,让李白暂时忘却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烦恼,得以神游仙境。

重阳节正式成为一个民俗节日是始于唐朝,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慢慢忘记了重阳节的一些延续千年的传统,这也许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个节日背后防疫、驱邪、避灾的意义。

九九重阳的名称来自于道家的阴阳学说。古人相信世间万物皆有阴阳,数字中以六为阴而九为阳,九月九日为重九,也就是重阳。在这一天,因为阳气已经走到了尽头,阴气就要开始上升,阴气又会带来邪气和病气,于是人们就要在这一天驱邪防疫。重阳节的很多习俗,如饮酒、戴茱萸等,都是为了帮助人们顺应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抵抗疫病邪祟的侵袭。

传说中的起源

东汉时期有个青年人叫桓景,他曾经跟随仙人费长房学道,在学成下山之前,费长房叮嘱他说:“你的家乡汝南有疫病肆虐,九月九日这一天,灾难将降临到你的家中,那时你务必要提前准备好红色锦囊,在锦囊中放入茱萸,并带上酒,和家人一起登上高山,这样你们就能够避免灾祸。”到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将茱萸锦囊分给家人,然后叫他们每人喝一口酒,瘟魔果然就不敢近身了。桓景等人在山上待了一日,晚上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牛马牲畜全都暴病而死,从此中原凡是有疫病流行的地区,都会在重阳这一天佩戴茱萸、饮酒、登高避祸。

在陕西一带也流传着一个故事,更详细地说明了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相传在骊山脚下住着一家农户,这天男主人从田地回来,遇见一名赶路的算卦先生,天色已晚,算卦先生错过了旅店,想要在男子家中借住一宿。虽然农户家中贫穷、屋宇窄小,男主人仍然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算命先生临别时留下一句话:“到得九月九,须往高处走。”男主人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想算命先生精通天文易数,他的话一定有高深的道理。于是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就带着全家老小,登上骊山高峰游玩。等到傍晚下山后,发现自家所处的山沟全部被暴涨的河水淹没了。从此骊山附近的人,到九月九日这一天,全都会阖家登山以避邪祟。

驱邪祛病的习俗

这些传说都有其现实的根据和道理,重阳节正值秋冬之交,气候的转变会带来疾病的侵袭。对此,古人的办法是用传统草药来预防疾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茱萸性温热,可以驱寒解毒。所以人们在重阳节就开始佩戴茱萸、饮酒。

篇9

    节日传播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这是民俗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重阳节登高、赏菊等节俗的传播均以人为主体,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前,重阳节俗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在当代社会,重阳节的传播具备了人类传播的所有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自我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就是个人内部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节日的传播都会涉及个人的意识、思维或心理,特别是节俗中的崇拜、禁忌、吉祥物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好恶、饱含特定的期望。重阳节的佩茱萸、饮酒、吃重阳糕的节俗中就蕴含了强烈的消灾避祸、祈求长寿的期望。茱萸雅号“辟邪翁”,辟恶气,抵御初寒。九月,晚秋的寒气会侵害身体。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茱萸能够驱风逐邪、消积驱寒便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重阳节佩茱萸,以驱邪求吉。又名“延寿客”,因在百花开尽时绽放,有生命力的象征,又因本有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人们对此包涵了健康长寿的愿望。重阳糕,取“糕”与“高”的谐音,有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饮酒、吃重阳糕、求长寿等节俗以及伴随这些节俗所产生的尊老敬老的文化精神都是依靠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耳相传的方式。这种传播既有时间上代代相传的纵向传承,又有空间上同代人之间的横向传播。“黄,黄种强;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醉重阳”和“重阳无雨一冬晴”的歌谣俗语传播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和重阳这天占卜天气的风俗。

    (三)群体传播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⑤。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朋友、团体、企业或是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之中并进行着信息传播活动。重阳节中的群体传播首属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播活动。壮族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这一天子孙要为老人祝寿,杀鸡宰鸭置寿粮缸,此外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拎来新米为娘家补粮缸,老人还做粽子,送给子孙和亲戚,表示大家一起共享福寿。2012年10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壬辰年长安汉服重阳节雅集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敬老祝寿礼,全家身着汉服祭祖、上香、上供、祭酒,儿子为父亲穿新履、献寿桃,孙女向爷爷跪拜行礼、献寿面。此外,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重阳祭祖的习俗,且以群体传播为表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重阳这天小到每家每户大到村舍、部落或是氏族都要举行祭祀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活动。例如,陕西黄帝陵所在地黄陵县,每年九月九日,宜君、洛川、富县和黄陵四县的百姓全家出动,携幼扶老,抬着祭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黄帝庙前,跪拜供奉、上香烧纸、洒酒祭奠,虔诚祭祀黄帝,此活动一直传承至今。谒陵扫墓,寻根问祖,寄托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民族昌盛的共同心愿。

    (四)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重阳节时各机关单位、各民间组织、村落等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登高、放风筝、文艺表演等。例如,2012年10月19日,徐州市侨联组织九十多名老归侨、老侨眷及侨联老干部等侨界老人在云龙山举办“九九重阳登高”活动,老人们在活动中一起交流谈心,相互询问身体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共同探讨人生,欣赏沿途风景,强身健体的同时还传承了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五)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今,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成为以重阳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介的相互作用使节日以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式展现,并让人们置身其中。1.电视。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重阳节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全方位报道我国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唤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倾力打造了多档特别节目,例如:央视综艺频道的《九九艳阳天》;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并机播出的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重阳节特别节目;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重阳时节的养生秘诀》等。2.报纸。《北京晚报》在2012年重阳节的前一天刊登了《重阳节央视直播十小时》一文,介绍央视推出的系列节目播出的时间和内容。《武汉晚报》发起“重阳节我和父母照张相”活动,通过一张张照片,定格幸福的瞬间,向社会传递敬老爱老的社会正能量,央视对此进行了报道。3.互联网。央视网CCTV-民俗频道-重阳节,以专题形式包括重阳溯源、重阳新闻、节俗细说、传说歌谣、网友话重阳五个版块向人们传播重阳节的知识和文化。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今又重阳》节目不仅在电视上播出,在互联网上也以专题页的形式出现,包括节目介绍、边看边聊、视频回放、图说重阳节等版块,网友通过网络观看节目,以微博留言的方式参与到节目和重阳节中去。中国新闻网报道了“西安举行重阳传统敬老祝寿礼,老人穿汉服过节”的新闻,以大幅高清的组图向人们展示活动现场的情况及重阳传统礼节,大秦网在秦人故事版块下对此也做了转载和报道。

    二、重阳节的传播功能

    从重阳节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看,其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娱乐功能、伦理宣传功能、社会协调功能。

    (一)审美娱乐功能

    “传统节庆中的独特娱乐功能,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与升华,农事性节日的礼仪、习俗和节庆方式逐渐融会了多重的社会意识与目的,其内容与习俗也趋于丰富、繁杂,变得极具娱乐性与趣味性。”⑥如今,重阳节消灾延寿的原始意义逐渐弱化,人们更注重节日期间的审美娱乐。节时,各地举办登高活动,特别是老年人的登山健身活动。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经常登高游乐,也必能健康长寿。此外,一些公园和游乐场也会在这天举办形式各异的展,供人们观赏游乐。喜欢诗词歌赋的人们,在重阳这天还会继承唐代重阳诗会的情志,开展赏菊赋诗活动,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二)伦理宣传功能

    自“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重阳节所传播的敬老祝寿、寻根问祖的伦理观念与上文提到的儒家孝文化是分不开的,崇拜和纪念祖先成为重阳节节庆信仰的核心。古代家族成员在重阳这天聚在一起焚香祭拜家族先人,儿孙向家中最年长者跪拜献寿,通过仪式强化家庭伦理观念,此习俗至今仍有所保留。自古以来,民众都要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炎帝陵祭祖大典,谒陵扫墓,寻根问祖。如今,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的节俗内涵依靠丰富的传播手段成为当代社会伦理观念的重要内容。家庭中,子女要孝顺父母长辈,在外要关爱、尊敬老人。可以说,从古至今,重阳节在传播其节俗时都进行着家族宗亲伦理观念的宣传、强化和传播。

篇10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重阳节各地民间传统习俗及来源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吃重阳糕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然而知道重阳节要吃重阳糕的人,却少之甚少。重阳糕与年糕相比较,前者要小得多。重阳糕是以米粉、豆粉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为馅,制成糕点。后来人们为增加美感,将重阳糕制作成各种颜色的糕点,并在糕点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阳糕也有桂花糕之称。

2.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从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可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习惯早在唐代时期盛行。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登高能够躲避凶邪;佩戴茱萸所制成的香囊能够消除灾难。如今消灾避难的寓意慢慢淡化,仅存过节的欢庆,而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仍然被沿用。

3.赏菊、饮酒

每年的重阳节恰逢是盛开的金秋,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诗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赏菊、宴饮畅谈,故重阳赏菊、品酒的风俗由此而来。

4.拜祭祖先

珠三角地区有着重阳节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的习俗,而福建沿海地区不仅有"三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而且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离世的日子,信奉妈祖的人们也纷纷到妈祖庙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十分重视重阳节祭祖的风俗。

5.艾叶水洗澡

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年轻的人会将重阳糕赠送给长辈品尝,而长辈们就会将事前准备好的艾叶回赠给他们,并让他们在这一天用艾叶水洗澡,除去身上的凶邪。现代医学也指出,用艾叶水能够有效地驱除痱热,避免蚊虫叮咬。目前,海南的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用艾叶水洗澡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重阳节的来源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重阳节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气象谚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