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税起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有关部门先“外”了,因为给力之举却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好评如潮。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7成不满意。对此某财政部官员的表态不无委屈:“从2000元调整为3000元,纳税人口将减少到税基人口的12%,如果提高到5000元,则只有3%的人纳税,这个税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言外之意是不满归不满,3000元可以有,5000元真没有。

其实有关部门不必委屈,因为要获得好评如潮除非把个税完全废除,而这在当下无异于痴人说梦。既然税还是要收,既然个税出台并非主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为了调节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那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首重“公平”原则。在这个角度上看,个税改革不能停滞于低层次的调整操作,不能纠结在起征点上讨价还价,而应尽快建立以家庭为单位个税申报征管体系,并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个税税前扣除项目。修修补补无用,企盼大刀阔斧的调整。

千万富翁忙移民

最新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别值得关注的是:接受调研的高净值(即人均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元)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约27%的受访者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47%。

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出现快速增加。以美国为例,中国累积投资移民的人数最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73%。某些移民目的国甚至迫于移民人数不断增长的压力提高了投资门槛,例如加拿大在2010年提高投资门槛,净资产下限从8022加元增加到160万加元,澳大利亚也在2010年将投资移民的个人资产数额从25万澳元提高到50万澳元。

随着中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的快速增加,不少移民国迫于移民人数不断增长压力而不断提高投资门槛,由此移民风险已经明显增加。

篇2

好在“贫穷”是没有标准的,究竟有多少穷人,最后总是官方说了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11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该报告称,目前中国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大约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贫困人口数大约为5000万人。

占全国城镇人数8%的5000万穷人,固然显得经济发展尚有不足,但比起GDP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已经强了许多。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436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3%,创15年来新高,其贫困总人数为50年来最多。

社科院的蓝皮书中还强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若按照目前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和反贫战略,中国的经济状况是无法支撑的。”这个注脚说明,我们的贫困与美国有所不同,所谓贫穷都是相对的。

人们也许不解,为何我们的“相对贫穷”是年收入在7500~8500元之间?而这些“相对贫穷”的5000万人口数量,又是怎么算出来的?请相信社科院自有一套测算逻辑,但穷成这样才能算穷人,明显不合常识。

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意味着月收入625~708元,这在物价飞涨的当下,不但付不起基本的衣食住行费用,更不要说为住房、看病和上学买单了。更何况,以此标准,月入超过700元就不算穷人了?

我们的国情确实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穷人到了中国皆为富人。比如,美国政府2005年划分的贫困线标准,单身人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三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6090美元,即为穷人,换算成人民币,这分别相当于6万元和10万元。而日本的穷人标准是年收入20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4万元。

美国的贫困线标准算法复杂但逻辑简单――以必需食品为基础,再加上衣食住行等其他生活必需品――也就是保证人们基本生活开支的收入。但即使这样,美国的“穷人”中46%拥有自己产权的住房、73%的人拥有汽车,教育、医疗等服务,也有可靠的社会保障。

发达国家只有穷人可以不交税或者少交税。美国税法中规定的“宽免额”(相当于我国的个税起征点)约为年收入7500美元,略低于他们的贫困线标准;而日本的个人所得税率最低一档的征税额,为年收入195万日元,也与该国的贫困线相当。

我们无法和发达国家比贫困线的绝对值,但可以参照“穷人不交税”的逻辑,重新思考一下真实的贫困线应该在哪里?

最新的个人所得税经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民意,以“基本生活费用不必缴税”为原则,将个税起征点定为每月3500元(曾经5000元也成为讨论的热点),这至少说明,民众广为认可的每月基本生活开支费用,是当前700元贫困线的5倍之多。

据专家推算,在新税法实施后,全国将只有2400万人需要交纳个税,这不足总人口的2%(其中能算上中产阶层的,恐怕不足1%,算得上“富人”的就更少了)。这与社科院报告中提到的2.3亿中等收入阶层的数字相差甚远,如果还硬要把收入连缴税额都够不上的98%的国人,说成“橄榄形社会”的主流,那一定是颗苦涩的橄榄。

贫困线的学术定义分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前者是以满足食品需要为主的基本生存(即温饱线),后者是一个与社会收入中值的相对概念。世界经合组织在1976年提出的一国贫困线标准,即一个国家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这也是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线标准。

此次社科院提出的“相对贫困线”,也许是以我国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为标准,以其50%作为划定。但这样的标准,充其量是仅够温饱的“绝对贫困线”。

制定7500~8500元的这一贫困线标准的人,的确充满了智慧。它即符合了世界经合组织的“国际惯例”,又回避了与发达国家对比的尴尬现实,还让我们贫困人口的比例远低于美国,又一次证明了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制度优越。

篇3

自从个人所得税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国一直施行分类税制。个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结合的制度,优化个税纳税的结构,提高个税起征点,允许纳税人自由选择以个人、家庭作为纳税单位。其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适当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加大了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个税征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但从目前来看,工薪阶层成为个税征收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并非社会财富的拥有者。从社会财富的分布情况来看,10%的富裕群体占有了社会总财富的45%,而10%的低收入群体仅占有社会总财富的1.4%。我国奢侈品消费也逐年递增。因此,工薪阶层不应该成为个税征收的主要对象,而应加大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月工资在3500元以下的工薪阶层将不需要交纳税款,对于超过部分,实行超额累进制,对高收入阶层加大了税收调节。

(二)促进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率,对垄断行业的收入进行约束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更加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对居民收入的增长提出了要求,即应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同时,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率,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同步发展。另外,应确保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劳动报酬应与劳动生产率共同发展。在初次分配后,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在GDP中仅占有35%的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9%。结合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未来两年,劳动者报酬应在10%以上。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城乡收入的差距可以减小,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有效控制,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

(三)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1981年800元的个税起征点来计算,个税起征点=同期平均收入×13.3%,照此推算,当前的起征点应在1万元以上,因此,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开始,我国将工资福利、补贴等收入纳入到个税征收对象中,这在实际上扩大了个税的征税范围,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不应当继续实施。在2008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为3500元。物价的持续上涨而个税起征点不变,加大了百姓的生活压力,也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因此有必要提高个税起征点。

二、结语

篇4

茅于轼先生曾经指出,一般公众对税收的印象主要是从个税来的,有些收入低的人不交个税,就以为自己没交税。其实在总税收中的93%都是从老百姓那儿征来的。每个人从超市买东西、打电话、用电交电费,价格里面都包含着税,只不过收据上并不写出来。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00600.8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2012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5820.24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5.8%。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税大户”了,在部分地区个人所得税甚至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建议上调个税起征点,网友们纷纷表明看法。网友时进宏“这位委员值得‘赞’最具代表性”。调查显示,97%的网友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应该提高;60%左右的网友认为个税起征点应该提高到5000元以上比较合适。笔者认为,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低于许多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挤压了公众的幸福感,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税制。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此前也明确表示,个税起征点应该上调至5000元。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个税起征点”始终是个“热炒”的话题,个税的每一次调整无不挑动着工薪阶层的神经。统计显示,65%的个税来自占个税缴纳群体的80%的中低收入者,而占个税缴纳群体20%的高收入者,占有银行存款总量80%的比例,其缴纳的个税的比例不到税收收入总量的10%。如果把这些所有的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正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在支撑全球排名第二的中国税负,他们正成为巨大的税负基数的贡献者。难怪《福布斯》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说“中国排名全球第二”。

税收与民生密不可分,而国家每次调整个税起征点只让广大工薪阶层纳税人少交了三五斗,并没有改变工薪阶层作为个税主力军的畸形事实。这就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起点对普通收入者不但太低,现行的个税也并没有体现出调节贫富差距的杠杆作用。相反,由于对富人不能有效地征收,在事实上还造成低收入者税负高而高收入者税负低(“劫贫济富”)的严峻结局。

篇5

首先,比较税收总额与国内经济总量,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不过10.4%,税收增幅显然更大些;再反观企业利润水平,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也不过20.9%,这其中还要算上垄断行业的利润贡献,如果单算占大多数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利润增速则要低得多。此外,从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差异来看,全国范围内,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仅3.4%,可谓少之又少。如此看来,税收增速的确有过快之嫌。

但为什么两税合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降低税率后,税收仍然会高速增长呢?

按照《上海证券报》的说法,其主要原因是征管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我国过去在设计税收机制时,考虑到实际征收率不高的因素,实行“宽打窄收”即名义税负高和实际税负低的征税机制。该报计算的数据显示,扣除了各种税收优惠后,如果将当前我国税法所确定的各种税收全部征收上来,那么各种税收总收入依然会占到GDP的50%左右!因此,随着我国税收实际征收能力的提升,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本身就凸显了减税的紧迫性。

拿个人所得税来说,今年3月1日个税起征点从每月1600元调至2000元之后,个税依然快速增长。国家税务总局的上半年税收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7.3%。这说明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依然过低。

为此,有学者建议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至少5000,“只有这样才会使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而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会少多少”。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也表示:“个税起征点还有上调空间。”这意味着,个税起征点有可能再次调整。但是这个起征点到底应该是多少?今后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应该调整? 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此外,从目前整个宏观经济来看,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经济显然要更多依赖内需启动来熨平波动,而由财政主导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负水平也应顺理成章地列入政策备选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政府税收增长都实在有必要慢下来,切实将企业和居民负担减下来,把多一些的财富留到居民手中,增强民众的消费实力。

篇6

这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只是修修补补,主要是对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税的费用扣除做了调整,从2 000元提高到3 000元,并对级次级距进行了调整。

现在媒体把费用扣除标准与起征点混为一谈,绝大多数媒体都用起征点一词,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所谓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起征点就全额征税。例如现行增值税就有起征点的规定,对一定的销售额免征,生产销售货物的增值税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 000元,提供加工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 000元。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当课税对象低于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免征额时,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因此,个人所得税中的费用扣除标准应该是免征额而不是起征点。

二、本次费用扣除标准3 000并不前瞻

我国于1980年9月颁布施行个人所得税法,先后共经历了5次修订,费用扣除标准历经800元到1 600元到2 000元。在这次个税草案中,个人薪金和个体经营、承包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 000元。

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对于中下层民生影响很大。1980年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每月800元,是针对极少数高收入人群征收的。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63.5元,绝大多数人都未达到个税缴纳标准。但是800元的个税免征额一直保持到2005年,此时需要纳税的工薪阶层人数已经占城镇单位全部就业人数的70%以上。2005年个税免征额提高到1 600元,2007年再次修正个人所得税法时,起征点提高到2 000元。这两次对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也引起了人们对起征点进一步改革的激烈讨论。目前,关于个税起征点仍然是众说纷纭。

三、被忽视的重要部分――劳务所得

篇7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税制模式; 税率结构; 改革

我国个人所得税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0年历程,由昔日不起眼的小税历经多次税法修订和政策调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的第四大税。个税收入从1981年的0.0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 994亿元,占整个税收比重的6.26%,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伴随着个税收入的不断增加,关于个税税负高低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它的改革,它的走向,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受到极高的关注。本文力图从研究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个税改革思路的思考,对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下的工资、薪金所得税率改革提出建议。

一、个税改革的紧迫和改革的思路

税收的基本功能,一为筹集收入;二为调节分配。个人所得税作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税收是国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经济杠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执行的是分类制模式,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累进税率制,设定的个税起征点为2 000元,税率从5%到最高45%。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实践运行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税负不公、费用扣除标准太低、税制漏洞明显以及征管乏力等问题,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非议,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公众迫切希望降低税收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以适应社会需要,急需对其进行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把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作为个税改革的方向,要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城乡收入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面对目前的个税观念、个税体制、征收手段等客观困难,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漠视公众现实诉求,坐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改革,如果一步到位的改革暂时无法进行,希望“渐进改革”的步伐也不要过于缓慢。虽然2005年和2007年两次对个税的起征点作了调整,但由于基本没有触及到税制、税率等核心问题,只是社会妥协的一种临时结果,并不能满足社会迫切的需要和个税长远改革的要求。在这两次税收调整后,普通工薪阶层仍然是个税的主力军,对于调整结果他们当然不能满意,个税改革争议也依然持续。

二、对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起征点)问题的探讨

2009年6月,财政部公布《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显示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税收入占个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0%,降低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个税负担成为社会各界最强烈的呼声。一提到降低个税税负,大部分人的关注点仍集中在起征点上调上。按照个人所得税“对净所得征税”的原则,在确定扣除额时,基本原则是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即将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在税前予以扣除。工薪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及物价上涨因素等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标准扣除额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市场物价水平等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但改革重点不能只是一味提高起征点,而应通过改革税制结构,降低税率等综合方式来降低税负,稳定纳税群体。

篇8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起征点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篇9

[关键词]个税 调整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 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能体现税收公平分配制度,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2011年9月1日起我国新的个税法实施,个税起征点确定为3500 元,新的个税法具有税率低、扣除额宽、征税面小、计算简便等特点,大幅度减轻了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

一、本次个税调整主要内容

我国个人所得税有关起征点修改情况见表1,2011年9月1日起我国新的个税法实施后工资、薪金所得见表2。

二、个税调整存在的问题

1.标准设置不合理

个税调准后的“起征点” 只对个人基本扣除进行了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本的外延和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已经调整到了3500元,但仍然既缺乏个性化,难以体现公平性和合理性,也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人实际费用负担,未考虑所得之外的附加福利和取得不同所得的成本差别,没有有效地减少民众的负担,没有明显地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缓解生活的重重压力。举一个例子: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收入何如,都需要和财迷油盐打交道,都需要缴纳电费、水费、电话费,这些都是“刚性支出”,而这些商品税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不会因为你收入高低而发生变化,收入越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小,反之则越高。还有一个就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方收入差距和物价水平也不尽相同,个税征收时是全国统一的,没有因为地方的不同而标准不同。另外个税调整后的方案也同样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士,而这个群体的收入和待遇已经明显是“超国民待遇”的方式,已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2.个人收入渠道多元化,征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多且复杂、隐蔽,调整后的个税方案仍未能对纳税人的应税收入综合计算,无法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负税能力,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收入来源越单一,税负越重;收入来源越多、综合收入,而税负越小。收入单一的一般是来自工薪所得,而对工资外的奖金,福利补贴等征税很难,有些演员、歌手等明星的出场费动则上万甚至是几十万,另外还有一些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等高收入,这些收入的透明度都不高,一般都是靠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如果他们想瞒报或者少报,也不容易被税务机关所掌握,更不能充分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从而造成了这部分高收入并没有真正进入征税的范围,从而造成税款流失。

3.现金交易量大,难以监控

我国普通老百姓有现金交易的传统习惯,比如一些私底下的买卖字画、古玩,一般都是采用现金交易,这种交易很难被监管和监督,且次数频繁。最为关键的是交易双方都没有留下相关的交易记录,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如果不是交易双方主动上报,很难进行监管,从而增加了个税征收的难度。

三、改革的建议和方向

1.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要转变人们的纳税意识首先就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宣传队伍,不断提高策划水平,发掘宣传素材,并深入到基层进行宣传,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咨询点,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疑难解答,使广大民众能接触到税收常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针对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送法上门”服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咨询网站,进行税收政策宣传和更新税收知识,及时解决民众的提问。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增强公民的主动纳税申报意识。

2.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制定合理的税率

个税的最基本目标是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化,所以在税制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的一些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符合国情的个税税制模式,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以分类征收为辅,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的混合税制模式,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综合税收模式。这样做既可以对各项个人收入进行覆盖,又能避免不同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对于证券机构、房管和演艺、演讲、咨询、专兼职培训等,加大审核力度,各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准确征缴税款,杜绝税款流失。

3.完善个税扣除制度,加大监控力度

首先必须强化个税稽查工作,对于一些虚假合同和协议,坚决立案查处并加大处罚力度。其次是税务稽查部门应及时对高收入人群和特殊收入来源人群进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采取重点、长期、全面地跟踪,对于他们的财务情况和纳税信息及时掌握,界定他们收入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一旦发现有偷税、漏税行为给予查处。最后,最后尽快推广信用体制,鼓励交易时用支票、信用卡,力求将现金交易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对于一定数额的现金交易,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现金交易报告,以便于银行进行监管。

4.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

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激励公民协税护税,鼓励群众提供信息,对于逃税、漏税勇于举报,并给予重奖,使那些偷税、漏税者即便一时逃脱了税务机关的审查,但还是不能逃脱社会监督,从而有效控制税款流失。

四、小结

我国个税改革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个税方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个税方案能充分体现公平原则,调节贫富差距,综合考虑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税收征管环境,社会才能保持稳定,经济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冯雪,丁文杰.高收入群体税收监管存盲区〔N/OL〕.新华网——经济参考报,2010-05-17

[2]石坚.理性看待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中国税务报,2011-03-28

篇10

当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增加今后就业的“含金量”,实习已经成为在校生的必修课。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尽早熟悉工作环境,习得一些劳动技能,并获得一定报酬,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学生、学校、企业乃至社会都是共赢。实习增加了学生求职的筹码,但其中遭到学生“吐槽”的问题也不少,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便是其一。

实习收入只能算作“劳务报酬所得”

注册税务师宋宝山表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分为11小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不同税目有不同的征收方法。而我们通常所说的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是“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实习收入一般只能算作“劳务报酬所得”。

北京地税部门工作人员也表示,实习生不和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界定为以劳务报酬来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单位可替实习生代扣代缴,实习生也可以本人去税务大厅自行申报。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有了这一规定,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不和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斌倜律师说。

《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该法第六条则规定,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税800元起征点36年未改

那么,相对于“工资、薪金所得”,为何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这么低呢?这一规定最早见于1980年9月10日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职工年均工资是762元,一次收入800元的起征点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高不可攀。可到了201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3241元,约为1980年的83倍。

然而,从1980年至今,《个人所得税法》已进行了6次修订,“工资、薪金”的个税起征点也从800元增至了3500元,但劳务税800元的起征点、20%的税率沿用至今,已36年未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副研究员蒋震认为,这是在分类税制设计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其实劳务报酬的税制设计应该和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

有教育界人士则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实习生的数量会越来越庞大,继续保持劳务税800元的起征点标准、20%的税率,将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期待有关部门能及时组织调研,并积极促成税制不合理部分的修改完善。

是“劳务报酬所得”还是“工资”有争议

就在媒体就劳务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之时,长沙市地税局稽查局审理科科长段文涛10月12日发文指出,对于实习生、临时工等群体的劳动报酬,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按照“劳务报酬”项目征税是误用税收政策。

段文涛指出,2012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明确: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