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诗歌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诗歌鉴赏

篇1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意象”。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述画面)。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坚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篇2

关键词:古诗;鉴赏;四关注

根据考纲要求,高考诗歌命题主要考查高中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是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题型,总体得分情况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不得法,不知从何下手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读懂古诗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想古代诗歌鉴赏有所突破,考生在鉴赏时就要注意“四关注”。

一、关注诗题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整首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推敲诗歌的意旨。它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与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考查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从题目我们可知诗歌类型是送别词,“廓之”显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秋试”表明廓之要去参加秋试。结合词中“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等高大美好的意象就可大致揣摩出诗人的情感,此词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没有一般送别诗那样的离情别绪,而是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再如,20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的诗题是“送何遁山人归蜀”,从题目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何遁山人,诗题直白些说就是“送别何遁山人回四川”,其中“山人”二字又有深意,即“隐居山中之人”,那么大致可推测诗歌主旨与悠闲自在、超脱世俗的情感多少有些联系。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如,2013年北京高考李白《古风》(其十)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小题“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自己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决心,在本诗中李白直接把鲁仲连引为“同调”,自认为和鲁仲连都是“澹荡人”“倜傥生”,再根据“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点李白所推崇的鲁仲连的主要事迹,解答此题应该不难。再如,201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是王维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从王维所属的“山水田园诗派”,到他安贫乐道、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可以体会到他对隐居生活的自得。

三、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了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或是对诗中关键处的注释,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如,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后面的注解是:“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关注这一信息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的鲜明对比,无情鞭挞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深切同情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内容。而2013年高考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的注解是“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考生关注这一注释,对理解把握作者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就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关注考题

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

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II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第8题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提到这是一首咏梅的诗,那么考生就要在诗歌中找出写梅花的句子,但除了首句提到“几树梅”外,再没有直接地写到梅,从而可以看出是侧面描写。而2013年福建高考《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第二小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题目其实已经透入诗歌的内容思想,考生根据题干就可明确三、四两联是想象之景,再结合作者想象友人第三联归家时“逢社燕”“浣征衣”的细节和第四联归家后“自临水”“已息机”的生活,应该能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即希望友人在归家时能轻松愉悦,归家后能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篇3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其中要求考生能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这里就包括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代诗歌而言,作者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考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就是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意象的能力。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本诗也是如此。作者及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如沙鸥,转徙于江湖。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题技巧】

一、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意象

鉴赏诗歌,考生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丰富和再现诗歌形象,体验作者的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补充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鹿柴》,诗中出现的景物只有空山、人语、返影、深林、青苔等,但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观全诗,我们会随着作者创作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区分诗中所写的形象

1.如果是人物形象,要注意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描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意义;对抒情主人公的分析要注意人物处境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如分析《登高》中杜甫的形象,考生如不知道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杜甫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处境,其好友李白、高适等人的相继辞世,就很难理解他当时的愁绪及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如果是景物形象,要根据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进而分析其使用这一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如王安石的《梅花》既写出了梅花的暗香远飘,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如果是事物形象,作者往往借助这一形象曲折含蓄地表现某种品德情操或思想感情,常常使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如《离骚》中屈原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三、掌握常见意象

1.送别类常见意象。(1)杨柳。源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2)长亭、短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短亭”成为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歌。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有“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亲怀乡类常见意象。(1)月亮。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莼羹鲈脍。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另外,鲤鱼代指书信,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白云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等。

3.咏物抒怀类常见意象。(1),气质清高。如陶渊明以素雅、淡泊的形象喻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2)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松柏。松柏耐寒,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另外,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冰雪常以其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草木常以其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荷花素以纯洁清高见称。

4.愁苦类常见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流水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猿猴的啼声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黄叶含有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落花使人想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沙鸥多用以抒发漂泊无依的伤感等。

5.其他。爱情类常见意象有红豆、莲、比翼鸟等;战争类常见意象有投笔、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五柳、东篱、三径等。

篇4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务必具体化。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用来作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词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歌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回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颔联用典,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的忠勇品质,起到有力的衬托作用。

古代诗歌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恬淡安闲的心境,或歌颂壮丽河山,表现对祖国的挚爱,或描绘花鸟鱼虫,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发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贤,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疾苦,客观上为民请命,或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题时常用的术语有: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答题步骤 ①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资料。②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③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另外,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比较阅读。这种题型所选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大同小异,命题意图主要是综合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把握诗歌的能力,考查的范围涉及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考生只要熟练运用上述几种解题方法,就可以准确解答试题。

篇5

高考语文《高考大纲》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同题材的诗歌所写的内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不甚相同,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答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求考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意象、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等。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或吊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释可知,作者周朴身处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遥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国之强盛,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题技巧】

一、送别诗

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见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南浦、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联想,或通过场景、景物、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传达离情别意,具体的如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双关、用典等。

鉴赏方法:抓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语言特色。

二、山水田园诗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三、边塞诗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羁旅诗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咏史怀古诗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用典、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六、咏物诗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常见意象及表现的情感: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坚强、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

篇6

不注意审题

有些考生不管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都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然后把自己理解的诗歌手法全写上去。写了很多,却不是出题人所要的答案,当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犯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审题,不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他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第二联和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很多考生一看这两联诗。认为是写景的。想当然地就写上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话语。这两句是写景。但题目问的是“怎样表现‘伟观”’。即这两联是怎样写出景物“宏伟壮美”这一特点的,其实考的是写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第三联:上句选取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是个情感把握不准确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以诗寄情。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绝大多数以抒情为目的。这样,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就成了鉴赏古代诗歌的第一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也往往围绕这一点来出。

但是,很多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往往不是立足文本。根据试题所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而是主观臆断:看见诗歌色调明丽。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宁静闲适:看见描写白发,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抑郁不得志。看见作者是杜甫,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愁苦;看见作者是辛弃疾。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爱国……其实。诗歌色调明丽也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辛弃疾也可以写充满闲适生活情调的诗歌。

情感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灵魂。考生如果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错误。就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飑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飑:形容风声。

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很多考生从“秋风”这个意象。以及“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想当然地认为此诗抒发的是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情。其实,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并不是这样。

参考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答题不规范

很多考生没有掌握好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以致虽然理解了内容,掌握了表达技巧,但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这是一道炼字题。一些考生没有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只答出“又”字传达了作者无奈悲伤的感情。其实,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应该是这样的: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现将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试题的答题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分析意境型: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能蜃既返靥逑志拔锾氐愫颓榈鞯牧礁鏊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而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篇7

三、描法

描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大类。

正面描写

1.空间视角。同一景物,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就会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全方位的感受。答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结合”等等。

2.动静关系。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它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3.多种感觉相结合。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高明的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

4.渲染。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修饰,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结合作答,但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而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一般表述为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5.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6.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写包括以下四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设想的未来之境。所写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设想别后的场景。(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可用于写景,如《天净沙秋思》;用于写入,如《卖炭翁》;用于叙事,如《寻隐者不遇》。

8.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的描写。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还有生活环境等。如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侧面描写

1.对比、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还在于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而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2.烘托。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达技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奇妙动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3.对面落笔。是指思乡、怀人、送别等类型诗歌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这样,更显示出亲友之间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典型的如杜甫的《月夜》、高适的《除夕夜》。

对面落笔是一种间接描写.也是一种艺术构思技巧,同时也夹杂着联想想象,属于虚写。具体答题时,只要答出一点即可。

四、结构技巧

诗歌创作中行文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开门见山、重章叠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1.以景结情。诗歌中的景情顺序,可以分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其中以景结情是考查的重点。以景结情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引起读者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尾一句,便是典型的以景结情。

2.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体现诗歌的结构美,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抒情角度看它是直接抒情,从结构方式上看,它是卒章显志。

3.重章叠句。是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的结构技巧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铺垫、过渡等,但大多与现代文手法有共通之处,诗歌鉴赏考查也鲜有涉及,在此不一一赘述。

解答表达技巧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具体包括:(1)审题型。看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是从大角度笼统地考表达技巧,还是详细地考“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等。尤其要识别出“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都是在暗考表达技巧。(2)审考查区间。弄清是考某句、某联的局部型还是考全诗型。(3)审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哪种”“哪些”“主要”。这样才能确保答案更规范准确。(4)审分值。分值少时,答案字数可少些,抓住要点即可;反之要进行详细阐述。准确判断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先整体后局部:涉及的表达技巧较多时,应优先考虑最主要和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听蜀僧F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全诗在描写音乐时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试分析上面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蝶恋花 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写友人“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请结合本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一、总评类

总评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评价一首诗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这首诗采用了某种技巧(语言表达、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写出了某个意象(某种意境)的某种特点;3.表现出了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你评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得答案:这首诗采用通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画了她迫切去辽西探望丈夫的心情,从而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家庭和妇女带来的痛苦。

二、形象类

形象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形象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总括这一形象(语言范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外在特点)的形象);2.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内在性格);3.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例如: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柳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夕阳下独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鹭形象,它独立、清高、孤傲、自赏,作者借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感叹。

三、揭旨类

揭旨类题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诗(词)中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或抒发出的某种情感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运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诗的主要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表现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的手法,描写了画眉鸟在山林间和金笼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及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行为的否定。

四、析巧类

析巧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某种表达技巧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直陈诗(词)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举例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3.这种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词。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作者要重点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梦醒时的凄凉和孤伤),但词中所写则是对往昔繁华生活的回忆,用往昔之繁华衬托梦醒之悲凉,悲凉愈显悲凉。

五、关系类

关系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阐述诗(词)中“情景”“动静”“虚实”“抑扬”等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指出其中的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情);3.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镜”等意象描写了静景,又用“垂柳舞”“万点声”等意象描写了动景,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动景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宁静的景象。

六、对比类

对比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指出对比的对象(谁和谁相比);2.两相比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对比,请赏析。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该词的下片把野外之梅与玉堂之梅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比较出了野外之梅的独立、纯洁、傲岸的品质。

七、赏句类

赏句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概括出这首诗的大意;2.翻译该句;指出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该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例如: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苦痛。“最苦无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过于没有高山遮住远望的视线。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忧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沦丧的国土,但“无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这种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让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炼字(词)类

炼字(词)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个字(词)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解释字(词)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结构、情感、抒发等);3.具体解析这种作用。

例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词中“尘暗旧貂裘”中的“暗”有何表达效果?

篇9

从肖像切入

对于人物肖像描写方面突出的诗歌,考生可由肖像描写切入解题。解题时,考生应该结合人物状貌、神情态度,并联系人物的身份、遭遇、动作等,分析其个性特征、心理特点。

例1 (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2题第一问)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问,侧重于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第一步,找到原诗中肖像描写句“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从而概括诗人的个性。“发短髯长”,这在清廷倡留辫子的背景下,就显得“容貌怪异”,也正是这个“怪异”表现了诗人面对满清统治的凛然正气。第二步,找到原诗中的描写句“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藤”,严霜侵袭、暴雨打击都能等闲视之,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第二问,侧重于写人手法的概括。考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一问的思考成果,扣住肖像描写、比喻修辞两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从环境切入

人物居所周围的环境描写或人物眼中的景物描写等,对人物性格、心态有一定的象征或暗示作用。考生可以从分析环境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例2 (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写环境的关键词“竹轩”“柴门”“狭径”,从中体味环境“幽雅”的特点及其表现的人物闲适的情怀。第二步,找到诗人描写的“倦卧”“吟雪”两个生活细节,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自然、洒脱的情趣美。第三步,从“竹”“雪”“梅”这些传统意象的情、韵、意来看,它们共同映衬出诗人的高雅之趣。

参考答案 塑造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从细节切入

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情感往往隐含在细节描写之中。考生答题要根据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形象的个性特点。

例3 (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4题第一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这首诗对人物活动及相关细节的描写比较突出,考生可以据此进行分析。比如,“马不肥”“官满载书归”“风透卧衣”等,一个县令贫寒到这等地步,不难让人想见其为官的清正廉洁。第二步,分析。考生可以将这些细节,放在邹明府任官期满这个特定的时间――风雪严寒的天气里,对其“清廉”的品行进行“印证”。

参考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从心理切入

考生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切入,分析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中的心境、情感,进而把握人物个性。

例4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8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心理描写突出,直接描写心理的如因“逐胜”而“忘寒”,突出诗人因欣赏美景而不顾天气寒冷,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特别是“最爱”直接抒写喜爱的心情。“软红光里涌银山”的美丽景象,则让人体味到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心态。第二步,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充分利用分析的成果,如“热爱自然”“陶醉美景”“悠闲自得”等。

篇10

竟有无宗教?在今天,这类疑问多已经不成为问题,应当弄清的只是

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就根据现有资料和研究,对明清时期的行会稍加介绍。

大体上说,会馆乃是建立在异地的同乡组织,其主要功能是联络乡情,兼营善举。会馆亦称公所,皆有自己的馆所以为居住、集会和日常各种活动之用。会馆的类型依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同乡士绅官宦提供往来便利的行馆、试馆,系由公众筹捐,各省公立;另一种则是商人或商帮组织的会馆,即所谓货行会馆,系由私人合资。不过,这类会馆不单是同乡商人间的组织,也有些是同业组织,或者二者兼有。行馆、试馆类型的会馆明代即已出现,至清代数量大增,多集中于京师,亦分布于省城。货行会馆则遍布全国大小商埠,其数量更远过于前者。[21] 二者之中,行馆、试馆功能比较单一,尽管如此,它们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财产,有管理甚至经营的需要,有为满足这些需要和维持其团体而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对犯规者的处罚办法。至于货行会馆,它们更主要的功能是管理和调节行内生产或经营上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原料的获得和分配、产品的数量和品质、业务的承接、销售的范围、度量衡的标准、货物的价格、结帐的日期,以及同行之人的行为、福利和相互关系,等等。由于工商活动中关系的复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也由于相近行业之间的竞争,各工商行会的行规自然也都细致、具体和相对完备,其对违反行规者的处罚,从罚钱、罚戏、罚酒席,直到逐出本行。[22] 需要说明的是,也像宗族法一样,行会法同样是一种习惯法,只考察行规并不能使人们了解行会法的全部,因此,广泛利用其他文献资料和碑铭器物等也是必要的。[23]

上面讲明清会馆组织时提到商帮,实际上,“帮”也是行会上通用的一种名称,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帮”被用来指无须某种专门训练,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组织,如挑夫、河工、码头工中的组织。换言之,“帮”往往与社会下层组织有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帮”转义而指以社会下层人士为主要分子的秘密组织,因有“帮会”一词。最典型的例子是

和组织,小如各种诗文社、怡老会、学会、书院,大到团练、义社、善会、乡约,都是民间社会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会社,虽然其名称、性质、功能、规模等各不相同,但通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名之为会约、约法、盟词、课程、规条、章程、科条、条例等,以规范其组织,约束其成员,明确其界线。对违反社规会约者的处罚通常包括规劝、训诫、记过、罚酒、罚钱,而止于开除。[31] 这里可以顺便指出,表面上看,许多会社组织尤其是文人会社的内部规范远不如家族或者帮会的规约来得严厉和细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由于我们所讨论的这类组织的自愿性质,也由于这些组织置身其中的社会的性质,它们那些看似温和的规约所具有的约束力量当远超出现代人惯常想象的范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