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章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公司章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公司章程

篇1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4-2008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观测值,检验了融资约束、R&D投资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水平越高,R&D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量的敏感性越强;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且随着融资约束水平的增强,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

关键词:R&D投资 融资约束 现金流量 成长性

研究背景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只有构建基于创新的竞争方式,将R&D投资作为一项长期竞争策略,自主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才能获取核心技术能力。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及R&D投资的高度不确定性等,使得外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降低,当公司内源资金无法满足R&D投资需求、需要外部融资时,必须支付较高的资本成本而形成了融资约束问题,即公司的R&D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水平的影响。

Hall(2002)认为,技术创新投资中利用外源融资比较困难,且融资成本也较高。Bond et al.(2003)用欧拉方程推导出技术创新投资中存在融资约束,发现现金流对不同国家企业的R&D 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如在英国企业中现金流与R&D投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德国企业中则不显著;Mohnen et al.(2002)研究发现,融资约束的存在使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明显降低;扈文秀等(2009)研究也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资的概率与融资约束呈负相关。

而R&D投资与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学者研究表明,公司的研发支出对其未来成长机会具有重要的影响(Deng et al.,1999;Garner et al.,2002);文芳(2009)研究发现,R&D投资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现有文献看,对R&D投资方面的融资约束研究更多的是进行理论模型研究;尤其中国企业R&D投资信息披露的非强制性和数据的缺乏,较多采用对某一地区的高科技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采用中国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较少;同时,缺乏对R&D投资、融资约束与公司成长性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因此,在公司面临融资约束时,R&D投资对公司的成长性产生怎样的影响?鉴此,本文以2004―2008年期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观测值,从微观视角考察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公司R&D投资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假说的提出

研究表明,公司的一般投资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受融资约束影响大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Fazzari et al.,1988;郭丽虹等,2009)。公司R&D投资可能比一般投资耗费更多的资金,其收益具有长期性与滞后性;同时因研发活动的保密性、创造性及不确定性,更容易导致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投资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要求公司为使用外部资金而支付相应的溢价,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很多公司的R&D投资主要依靠内部资金,根据我国科技部的《科技统计报告》整理可知,我国2005-2007年的R&D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平均达到69.1%。因此,外部融资约束强的公司R&D投资将更依赖于公司的内部现金流。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R&D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越强。

公司成长性具有持续性特点,即以公司的持续经营为前提;为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需要稳定充足的资本作为保障。公司内部资金往往满足不了公司扩张、成长的需求,需要从外部融通资金。因此,绝大多数公司的成长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而一个公司是否具有成长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公司的R&D投资密切相关,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才能推陈出新。因此,融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技术创新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鉴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随着公司融资约束的增强,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将减弱。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4-2008年期间年度报告中披露技术创新投资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对象,在剔除金融类公司、ST公司及净资产为负、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后,最终获得1113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R&D投资和技术人员比率来自各公司的年度报告,由手工收集而成;其他财务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二)融资约束指标的选择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度量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主要有:股利支付率、公司规模、已获利息倍数、净资产收益率、负债水平等。本文选取已获利息倍数作为替代指标。当公司的已获利息倍数较高时,表明其偿债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盈利性,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公司的外部融资能力较高,受到外部融资约束较小。因此,本文根据已获利息倍数的高低将样本公司进行分组,即当已获利息倍数小于3时划分为高融资约束组,当已获利息倍数在介于3与10之间时划分为中等融资约束组,而当已获利息倍数大于10时划分为低融资约束组,这样,高、中、低融资约束组的样本观测值分别为357家、342家与414家。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界定

本文构建如下的实证模型,以分别验证上文所提出的假说1与假说2:

(1)

(2)

模型(1)研究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R&D投资与公司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其中,因变量RDi,t为研发密度,等于i公司t期的R&D支出/期初销售收入,自变量为内部现金流量,即CFi,t为i公司t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初销售收入;控制变量为滞后一期的投资机会Qi,t-1和现金存量CSi,t-1,其中,投资机会Qi,t-1等于(流通股股数×年末收盘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期初总资产,现金存量CSi,t-1等于期初货币资金/期初销售收入。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α表示变量的系数。

模型(2)研究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其中,因变量Growi,t表示i公司t期的成长性,以两种指标来衡量,即总资产增长率(Grow1)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2)。由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滞后性,在该模型中对自变量均滞后一期,RDi,t-1表示i公司t-1期的研发密度;同时,选取了资产负债率ADR、公司规模Size与技术人员比率Tech为控制变量,其中,资产负债率ADRi,t-1为期初总负债/期初总资产,公司规模Sizei,t-1为期初总资产的对数,Techi,t-1为期初技术人员人数/员工总人数。φi,t-1表示随机误差项;β表示变量的系数。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表1给出了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知,公司的研发密度(RD)均值仅为2.4%,表明上市公司R&D支出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其最大值为26.2%,最小值为0,说明不同公司之间的研发投入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现金流销售收入比(CF)均值为23.1%,说明平均而言公司的现金流量不高,可能是影响公司R&D投资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其最大值为5.068,最小值为-1.598,表明各个公司间的内部现金流量差异较大。托宾Q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大于1,说明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其发展前景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可,投资者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获得,但其最大值、最小值及标准差来看,各公司的投资机会差异很大。现金存量(CS)的均值为0.621,其最大值为6.98,最小值仅为0.002。从成长性指标(Grow)来看,总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均值分别为0.73和2.216,其相应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标准差显示了各公司的成长性存在较大差异。资产负债率(ADR)的均值为0.446,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1.424;技术人员比率的均值为0.168,显示了技术人员在员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R&D投资力量,但其最大值为0.706,最小值仅为0.018,说明各公司对技术人员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二)相关分析

表2列示了模型(1)研究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中可知,R&D投资与现金流量(CF)、托宾Q及现金持有率(CS)均显著正相关,相比而言,R&D投资与现金流量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R&D投资对现金流量的依赖性最强。表3报告了模型(2)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其中,两个成长性指标Grow1、Grow2均与研发密度(RD)显著正相关,说明R&D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成长性;公司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均呈正相关,而与技术人员比率的相关性不明确,这有待于下文的检验。从表2、表3可知,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低于或接近20%,说明两个模型的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1.不同融资约束下R&D投资与内部现金流的关系。表4报告了R&D投资与内部现金流的回归结果。模型(1)、(2)、(3)分别表示低、中和高融资约束组。由F检验结果可知,三个模型回归结果均显著有效; 值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尚可。从表4可见,在不同的融资约束下,研发密度(RD)与现金流销售收入比(CF)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模型(1)、(2)、(3)的CF系数分别为0.351、0.947和1.891,显示了随着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的提升,CF的系数逐步加大。这表明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越高,则R&D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量的敏感性越强,印证了本文的假说1。

就控制变量而言,投资机会托宾Q的系数为正,在模型(1)、(2)中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投资机会越多,公司的研发密度越高,提高了公司的R&D投资水平,但在模型(3)不显著,可能源于融资约束的增强,投资机会对R&D投资的正向影响减弱;滞后一期的现金存量(CS)与R&D投资之间呈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均为5%以上,意味着期初现金持有率越高,公司对R&D投资越多。

2.不同融资约束下R&D投资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表5报告了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3)、(5)是以总资产增长率作为成长性的替代指标;模型(2)、(4)、(6)是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衡量成长性。由F检验结果可知,六个模型回归结果均显著有效, 值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尚可。从表5可知,模型(1)、(3)中的研发密度(RD)的系数分别为0.647、0.519,且在5%水平上显著;而模型(5)中的RD系数为0.505,且不显著。这表明R&D投资对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正向作用,但随着融资约束程度的加大,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支持了本文的假说2。

模型(2)、(4)、(6)中研发密度(RD)的系数分别为0.801、0.682、0.611,并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其系数呈现出随着融资约束的增强而逐渐变小的趋势,进一步为本文假说2提供了经验证据。就控制变量而言,资产负债率(ADR)在模型(1)、(2)、(3)中不显著,但在另外三个模型中的系数为显著为正,说明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对R&D投资产生正面影响;而公司规模(Size)和技术人员比率(Tech)的影响不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于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能够全面反映公司的流动性、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本文以连续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融资约束的衡量指标,当样本公司ROE≥10%时,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外部融资能力也较高,将样本归为低融资约束组;当ROE

结论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4-2008年期间披露技术创新投资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观测值,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R&D投资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强,R&D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量的敏感性越强;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R&D投资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且随着融资约束水平的增强,R&D投资对于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公司成长性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提升公司R&D投资效率、促进公司成长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1.Hall, B.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 18(1)

2.Bond S., Harhoff D., Van Reenen J. Investment, R&D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 Britain and Germany[Z].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2003

3.Mohnen P., Therrien P. Comparing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anadian firms and those of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 An econometric analysis[J]. 2002s, 80.CIRA-NO:Scientific Series

4.扈文秀,孙伟,柯峰伟.融资约束对创新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

5.Deng, Z., B. Lev, F. Nar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redictors of Stock Performance[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9,55(3)

6.Garner J. L., J. Nam R. Ottoo R. 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Growth Opportunities of Emerging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2,54(1)

7.Fazzari, S.M., Hubbard, R.G., Petersen, B. C.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1)

8.郭丽虹,马文杰.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现金流量敏感度的再检验[J].世界经济,2009 (2)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投资公司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积极开展政府投融资平台搭建工作,逐步组建相关行业的投资公司,在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制约企业的规范运作和科学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投资公司财务管理,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存在问题

投资公司是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特殊法人实体,其财务管理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个人认为,目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决策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投资公司大多采取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形式,其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约束力,但不少公司往往套用示范文本作为本公司章程,缺乏针对性;有的公司领导由公务员及党政领导干部兼任,有悖《公务员法》及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的规定;有的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了清理,但调整后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实际仍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履行公司法人代表有关职权,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部分公司管理体系不顺,职、责、权、利脱节,其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会计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投资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兼任,往往以应付为主,投放的精力较少;部分公司虽然配备了专职财务会计人员,但综合素质不高,财务会计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欠缺。不少公司财务管理力量薄弱,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未按相关会计制度建账、凭证填制项目不全、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明细账户记载不清等现象;有的不按期进行财产清查,造成账实长期不符;有的所投资企业已经注销,而账面上对外投资依然存在。

(三)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重投资轻管理、重融资轻效率现象在部分公司比较突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银行账户过多过滥,大部分存款按活期计息,存放效益不高;有的缺乏投融资计划,融入的资金长期沉淀在银行里,大量资金闲置,而同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不断增加;有的对基本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和成本分析,不重视项目的投资控制,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对外股权投资未按规定程序报批,股利收缴滞后;有的债权债务缺乏专人负责,应收应付款项没有及时清理,部分应收款沉淀,甚至形成呆账、坏账。

二、做好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现状,作者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理顺财务决策体系

从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入手,重点完善两个环节:

1、完善公司章程

投资公司要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修改和完善公司章程,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重点要规范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职责权限、任免程序、成员构成及议事规则,明确董事的忠实勤勉义务和监事会行使权力的途径及保障,维护出资人权益。

2、完善治理结构

投资公司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科学合理地配备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成员,选派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秀干部担任相关机构负责人,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在其职尽其责。

(二)制定费用开支预算,严格费用开支审批

规范企业费用开支,重点做到三个“合理”:

1、合理制定费用限额

国资监管机构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投资公司的工作职能、业务特点、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分类核定费用开支限额,细化费用开支有关规定,增强费用开支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健全费用开支考核机制,严肃财经纪律,杜绝乱支、超支的随意性现象。特别要本着“必需、合理、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开支。

2、合理制定预算方案

投资公司要根据经营状况,按照费用开支限额标准,编制费用开支预算方案,层层落实控制指标,实行统筹安排,综合控制;建立费用开支台账,加强费用开支情况的动态监控,完善考核机制,确保费用开支预算方案的落实到位。

3、合理制定审批规则

完善费用开支审批管理办法,对大额费用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再审批”的原则,实行集体研究、上报审批制度,杜绝先斩后奏、斩而不奏现象。对不合规、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定期对重点费用支出情况进行通报和公开,接受民主监督,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和严肃性。对控制不严、管理不力,违反费用开支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投资公司要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规范组织结构控制,完善岗位职责分工,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对关键岗位进行定期轮换控制,避免同一人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国资监管机构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孙利娟,常洁.浅淡利率与财务管理[J].河南水利,2003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转投资规模经营

“转投资”是和“投资”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投资是指股东对公司的初次财产投入,转投资是指公司在股东投资形成公司独立财产的基础上,再以其独立财产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公司这个主体的对外投资行为。转投资是企业问相互联合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建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但无论如何,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收益、利润或其他权益。由于公司的财产来源于股东,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基础,转投资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对股东和债权人加以保护,是公司法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公司转投资的利弊分析

转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首先,公司有经营自和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转投资是公司行使权力的表现,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其次,转投资是资本流通的手段之~,也是资本企业的本质要求,通过向其他企业投资获得股东利润,实现资本在运动中的增值,也充分发挥了资本的效用。同时,从社会层面来看,转投资为社会增加了投资渠道,活跃了资本市场。最后,转投资使企业间保持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规模化经营。有些公司甚至组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来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总而言之,转投资有利于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是公司经营不可缺少的手段。

从消极方面来看,公司转投资也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首先,公司转投资会造成资本虚增,危害资本真实。资本真实原则是公司资本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资本确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转投资行为却可能破坏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导致资本虚增。尤其是在公司互相投资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如A公司向B公司投资100万元,B公司向C公司投资1()0万元,C公司又向A公司投资100万元,这实质上只是同一资金在企业间流通,三个公司的实际资本都没有增加,但名义上的资本额却各自增加了100万元。由此可知,转投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虚增资本,从而使债权人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长期来看,无论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债权人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转投资易造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如前文所述,转投资会虚增资本,而虚增资本代表的股份又冲淡了拥有真实股份股东的权利,削弱了真实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违背了投资者控制公司经营权的理念,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严重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公司相互投资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经营者们联合起来利用转投资通过相互持股控制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现象,整个公司治理一片混乱。最后,转投资容易使公司转嫁债权债务,逃避法律,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公司通过转投资把公司的资产全部或大部转向其他企业,则原公司就沦为一个空壳,债权人的债权必然要落空。同时,由于转投资使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形成了关联关系,尤其是形成母子公司的情况下,子公司独立的人格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由于母公司掌握了子公司的控制权,可以随意处置子公司的财产,安排子公司的一切事务,子公司失去了经营决策的自和独立的财产权、人事权等,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根本无从保障。

二、我国公司转投资立法概况

我国对公司转投资的立法经过了一个从严格限制到合理限制的过程。1993年《公司法》关于转投资的规定仅见于第l2条:“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外,所累计的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基于保护公司债权人和公司自身经营的目的但是,却有投资对象限制过死,投资额度限制过严之嫌,同时,由于净资产的难以界定,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

新《公司法》的修改在内容上有较大变动。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第l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可见,新公司法删除了对转投资数额的限制,将限制权交与公司章程,对投资对象也有所放宽,扩大到了其他企业,但同时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而且,新公司法加大了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力度,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了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等。这些都削弱了转投资对公司本身、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不利影响。但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缺憾的存在,新公司法取消了对转投资限额的规定,更容易虚增资本、损害债权人与中小股东利益,同时对相互持股问题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对违法和违反章程转投资行为的后果也没有作出规定。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公司法修改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转投资规制体系的措施

任何法律制度的确立都有其价值理念的追求,转投资规制制度的确立既想鼓励公司对外投资,实现资本增值,又想保护债权人和公司的利益,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为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

立法对某一问题的规制最常见的有四个手段,事前规制和事后规制,直接规制和配套规制。针对目前公司法关于转投资限制制度的现状,本文作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事前规制和事后规制

1.事前规制是指在公司实施转投资行为以前,就规定转投资的规则,只要公司对外投资,就要遵守该规则。我国新旧公司法都采用了这种立法手段,或限制投资额或限制投资对象。

从新《公司法》第l5和l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将转投资的对象扩大到所有企业,并放弃了对投资额度的限制,将限制权交给了公司章程,充分尊重公司的经营自,这是立法的一大进步。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容许高度的企业自治与市场自律”是当今公司法发展的一个共同认知和趋势。但是,笔者不赞同取消投资额度的限制的做法,因为,在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立法完全放开,对额度不进行任何限制,而公司章程也不做任何限制的话,此项权力就交给了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损害债权人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我们可以参照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仍然维持公司转投资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的一定比例(台湾为40%),与此同时,法律允许公司能通过章程规定或者股东同意以及股东会决议方式排除原定的限制。这样,转投资的上限是由公司白行决定,而不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关于投资对象的放宽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其他企业应当包括合伙企业,而且公司也应该能够成为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笔者也赞同此种观点。因为立法的出发点是考虑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对合伙投资后可能造成公司资产的流失。其实,对任何企业投资都会面临成功与失败,对合伙企业投资也可能获得巨大收益,对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投资也面临失败的危险,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再说了,如果公司投资设立一人公司,而且不能证明二者财产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公司一样要对所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且,2007年《合伙企业法》只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言下之意是说,除此以外的其他公司可以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

2.事后规制是指在公司违法或违反章程进行转投资的情况下,进行救济的方法。关于这点,公司法没有做出规定。在这里,事后规制主要是针对向合伙企业投资以及违反章程转投资而言的关于向合伙企业投资的问题,如果公司违法违规转投资于合伙企业,其行为当属无效。为了维护《公司法》第l5条的严肃性,当然应当对进行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课以相当的处罚。这种处罚可以是刑事处罚,如罚金;也可以是行政处罚,如罚款。如果涉及民事责任,直接责任人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关于没有得到授权或违反章程转投资问题,可依《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作可撤销处理。但是,从维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是否撤销还要看是否完成了商业登记,完成的,维持其效力,未完成的可根据股东的请求予以撤销。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具体可以参照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l3条的规定,对公司负责人课以一定数量的罚金,并由公司负责人赔偿公司因此所受的损害,具体即由公司董事长以及董事会决议赞成该转投资行为的董事负责。

(二)直接规制和配套规制

1.直接规制是指公司法直接对公司转投资问题做出立法规定,并规定违反的后果。这点具体来说和上文的事前、事后规制内容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2.配套规制是指除了立法的直接规定以外,还要借助其他的相关制度规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公司转投资行为进行调整。

关于这里的配套规定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信息披露制度、限制相互持股的比例和表决权、甚至引入深石原则来限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利等等。这些制度大部分都是为了保护债权人、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而设,有些在我国公司法或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有些还没有。无论怎样,随着立法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制度会逐渐的完善起来。

篇4

【关键词】公司章程;敌意收购;反收购

一、上海新梅缘何被野心勃勃的投资人看中?

以案例来看,从上海新梅(600732)及此前天目药业(600671)、东方银星(600753),此类被“野蛮人”侵入的个股皆并非绩优白马股,反而是业绩乏善可陈、基本面较差的公司。此类投资标的并非草率被选择,投资公司筛选举牌猎物时的通常逻辑即是:股本小、市值低、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发生的控制权争夺更容易成功,由此动用相对较少的资金便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同时,基本面差的公司,则有较强的整合预期或动力。

而上海新梅除具备以上普遍特征外,兼具诸多被收购的“潜质”。虽然是沪上的老牌房企,上海新梅近些年的发展却并不理想,业绩持续低迷,公司为此也开始积极寻求转型。然而在上海新梅重大重组信息停牌三月复牌后,宣布重组失败。

二、案件回溯

2014年4月,上海新梅当时的大股东兴盛集团向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和上交所递交了实名举报材料,对兰州鸿祥及其他五位股东涉嫌在股份权益变动活动中隐瞒一致行动人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举报。

5月31日,上海新梅公告,拟修订《公司章程》,并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6月6日,兰州鸿祥、兰州瑞邦、上海开南、上海升创、上海腾京、甘肃力行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合计持有上海新梅6352.35万股股份,占上海新梅总股本的14.23%,成为第一大股东。6月10日,证监会对相关股东涉嫌超比例持股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披露义务等违法违规事项正式立案调查。

6月17日,上海新梅公告,董事会接到公司股东兰州鸿祥及其一致行动人来函,要求在公司2013年度股东大会增加《关于免去张静静公司董事的议案》及《关于为股东在2013年度股东大会提供网络投票的议案》。张静静是上海新梅董事长,也是实际控制人张兴标之女。

6月20日上海新梅公告,因市场对议案存在不同看法,董事会决定在201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取消《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上海新梅董事会还接到公司股东兰州鸿祥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来函,兰州鸿祥及其一致行动人决定撤回其所递交的《关于免去张静静公司董事的议案》的临时提案。这意味着上海新梅控制权争夺表面上得到一些缓和。

三、上海新梅反收购措施法律分析

对比分析上海新梅、长园集团、新黄浦等上市公司争夺战的样本,可发现争战双方博弈的手段各异,既有拖延战,又有舆论战。但又有共性,如你追我赶的增持,通过修改章程狙击等,下面以上海新梅修改公司章程案为例对其中修改公司章程反击收购行为进行法律分析。

2014年6月12日,上海新梅“关于修订《公司章程》的补充公告”。其中将原《公司章程》第九十六条,“董事在任期届满以前,股东大会不能无故解除其职务”,更改为“董事会换届选举时,更换董事不得超过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一;每一提案所提候选人不得超过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一;非董事会换届选举时,选举或更换(不包括确认董事辞职)董事人数不得超过现任董事的四分之一,董事在任期届满以前,股东大会不能无故解除其职务”。《公司章程》第一百一十一条“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则更改为“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选举产生”。

本案中,由于一致行动人中至少有两位明确与瑞南集团紧密相连,瑞南集团极有可能在后期借壳上海新梅,并注入资产。尽管举牌者的真正目的还需时间检验,但显这个不速之客在获得大股东或者二股东席位后确实要求改选董事会,案情确实也如此发展,在后来在一致行动人成为第一大股东后,第一件事是弹劾现有董事会。事实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是最大股东,尽管占有最大份额的股权,在股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制度下,想要掌握公司,说到底是掌握公司“三会”,新梅此举也正是为确保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对董事会换届要求进行明确,将公司控制权牢牢掌控在现有团队手中,保全自身对新梅控制权。

而对《公司章程》第五十三条款原为“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召集人”,改为“连续12个月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召集人”。该条所作的修改,如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则将直接使兰州鸿祥及其一致行动人暂时失去提出提案的可能性。该条中对持股3%以上股东行使提案权的持股时间作出限制,是为了防止短线交易或持恶意收购目的的股东滥用提案权,对公司正常经营和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在上海新梅《公司章程》第八十二条中,“股东大会就选举董事、监事进行表决时,可以实行累积投票制”,也改为“股东大会就选举董事、监事进行表决时,可以实行累积投票制。但须由连续持股超过12个月有提案权股东书面提出,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并补充“提名董事和监事时,提名人应按董事会提名委员会的要求,提交候选人适合任职的专项说明,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对人选提出审议意见,提出董事候选人的推荐人选。”

四、结论

此次修改公司章程,核心价值在于加强现有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力度,把握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要素。就战略决策的建议和指导而言,董事会对竞争环境有很强的理解力,能为战略讨论提供有关商业、社会和技术趋势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能力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加强对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力对于公司反收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磊磊,陈伟忠,刘敏慧.公司章程和小股东保护――来自累积投票条款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2:160171

[2]王建文.我国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制度空间与适用方法[J].法学评论,2011

[3]陈敏.论投票制度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进[J].证券市场导报,2009

篇5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08-02

本次公司法修订改革了公司设立时的出资规则,顺应了学界一直以来呼吁的由法定资本制向折衷资本制靠近的理论趋势。法定资本制要求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标明注册资本,并在公司成立时由发起人一次性认足(发起设立)或募足(募集设立),之前我国施行的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规定了最低注册资本和首次出资的最低实缴额度,以及缴足的时间期限;奉行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以及资本不变原则三大资本原则,此举可保证公司资本充实,防止形成“空壳公司”,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行业规则尚未成型、商业道德水准尚低时,这样的制度通过对进入市场的投资者严格把关,能较好的杜绝投机钻营和投资欺诈的发生可能,从而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进和保护债权人利益。但其缺点在于提高了设立公司的门槛,不但延长了公司设立周期,甚至可能断送了资金不足投资者的创业机会,同时还会造成资本的闲置和浪费,而资本的流动性如同维系市场繁荣运转的血液,法定资本制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商业活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当市场经济环境发育到较成熟地步时,许多国家会采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根据其背后的资本制度具体规定不同又可细分为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例的授权资本制和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例的折衷资本制。

授权资本制是指公司设立时,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注册资本总额,之后发起人只需认缴部分股份,公司即可正式成立,并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证券市场行情随时发行其余股份的公司资本制度。授权资本制的内容正好站在了法定资本制的对立面,其利弊也与法定资本制截然相反,此处不做赘述。一个国家想要将授权资本制作为上层建筑,需有系列配套的制度建设和社会环境作为基础――需具备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投资者须具有较高的从业素质和商业道德去遵守商业活动规则;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这样才能使授权资本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扬长避短。例如,英美判例通过创设“揭开公司法人面纱原则”和“公司资本充实原则”等弥补授权资本制的严重不足。

授权资本制市场准入的低门槛导致了制度适用的高标准,无法与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在有机结合了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的各项优势后,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创设了一种新的资本制度――折衷资本制,这又可分为两种立法模式,折衷授权资本原则和认可资本原则,前者是指公司章程中有确定的注册资本总额,股东只需认足或发行部分股本,其余股份授权董事会在一定期限内发行,但不超过公司资本一定比例;后者要求一次性发行、全部认足或募足章程载明的资本总额,但授权董事会在公司成立后一定期限内,在公司资本一定比例范围内发新股或增资。总体而言说,折衷资本制的特点在于,虽不对投资者首次实缴出资额限定一个数字,但规定了一定比例,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缴足。其优点在于与授权资本制下“可随时发行”相比保持了资本维持原则的底线,能维护债权人利益;与法定资本制相比,具备良好灵活性,缩短了公司成立时限,省去了增资的繁琐程序。在公平、效率和安全间找到平衡,在快节奏的当代经济模式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修改从侧面上反应出了国家对社会信用状况改善状况和投资者商业道德提高的肯定,修改后的法律将有助于活跃商业氛围,鼓励社会公众投资创业。但这并非国内立法对折衷资本制的首例尝试,早在198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中外合贷企业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4条就规定:“合营各方应当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出资期限,并且应当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规也有过此类尝试,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登记注册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企业注册资金为股东认缴的股本总额。股东认缴的出资可以分期出资,但第一次必须注入认缴股50%,最后一次必须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一年内注入。”从以上立法可以看出,因我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某些领域或地方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企业资本制度立法上的不统一,也导致本应平等的市场主体受到差别对待,有违市场经济得公平原则。新公司法修正案统一了资本制的全国立法,践行了民商事法律公平、平等的立法原则,是我国立法的又一次里程碑式成果。

根据修改后的12条可做以下总结: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必须载明注册资本数,且该注册资本等于股东认缴的出资或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才可向工商登记部门申请设立。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不再设注册资本额最低值;并删除了原条文中“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投资公司五年内缴足”的时间限制,取而代之的公司法第23条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以及第76条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则”。公司法第25条、第81条规定了公司章程应载明的事项,要求有限责任公司须载明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须载明发起人的姓名或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该规定实际将缴足注册资本的时间限制的决定权交给了公司,由此也导致了出资责任的内化,根据新公司法第十一条:“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章程只具有内部约束力,债权人或其它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人不能依照章程的规定追究发起人出资不足和出资不实的责任。为弥补该不足,法律对公司章程的效力进行了一定的突破,根据公司法第三十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以及第九十三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但同时第二十八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因此,有限责任公司中,出资不足的股东只需单独对内部承担违约责任,其它股东对外不连带;但出资不实则须瑕疵出资人补足份额,其它设立时的股东须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股份有限公司中,无论是出资不足还是出资不实,都必须补足后,发起人承担对外连带责任。因此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的适用在此须重新斟酌, 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依然应予支持。但是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全面履行未出资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的范围内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笔者认为应分情况讨论,如果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出资不足的情况,因为章程的对内约束力,债权人将没有依据追偿,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出资不实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出资不实和出资不足的情况下,债权人依旧可以按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条文还取消了对公司在出资时须缴纳的货币资本占注册资本的比例的限制,放宽了对出资方式的要求。不再将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作为设立前的法定程序,简化了设立时的公司行政审批流程。但对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并且依然需要出具由有资质的验资机构开具的验资证明,另外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

由此可见,我国施行的资本制有别于大陆法系的折衷资本制,而是一种严格的折衷资本制。我国并不允许认足部分注册资本即可设立的情况,也不允许授权董事会发行新股或增资,增资和发新股依然需要经过股东会决议和行政程序。如果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到特殊法的规定,依然需要回归原法定资本制要求。但是在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前,修订后的条文也暴露出其不足:降低设立公司的门槛,使得一元办公司有了实现的可能,但这会导致大量皮包公司的产生;审批时不再通过验资核实公司资本,虽然简化了登记程序,但这会导致注册时的出资不实;给予公司对缴足注册资本时限上的自由裁量,如果发起人在章程中规定较长的出资时限,导致公司在缴足之前就破产了,债权人的利益将如何保障,以及有限责任公司债权人如何追究股东出资不足责任,这些都是新法施行后将会出现的问题。

修改前的条文通过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首次出资的额度以及缴足注册资本的法定时限进行前端控制,从而维护资本三大原则,修改后的条文对三大原则造成了冲击,主要影响了资本确定原则和资本维持原则,由于没有授权公司能随意增资减资,对资本不变原则冲击较小,但这些改变足以危及债权人的利益。美国作为率先施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之一,已建立起系列完备的保护债权人制度。其中,倘若某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权资本显著不足,导致公司成为资本显著不足的公司,殃及债权人利益,则法院亦可揭开公司面纱,责令该股东对公司债务连带负责。 可以将此理解为与前端控制相对的一种后端控制,这样的模式既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也避免了伤及无辜股东,是我国下一步公司法修正案解释值得参考的立法体例。但在目前的配套解释未出的情况下,债权人要维护自己的权益须擦亮双眼,与公司订立合同时,应详细查看营业执照,不再只看注册资本,还需详细查看实缴资本以及公司章程。涉及交易金额较大时,应要求对方出具有资质机构开出的验资证明,在对方无法提交验资证明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这样才能较好适应公司法修正案所建立的新商业秩序。

篇6

(一)关联企业问题

在转投资中,公司之间可以建立关联企业关系。关联企业中,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导致子公司及债权人的利益危机。在母公司控制下,母子公司虽然在法律上仍是独立主体,但是在经营上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主性。母公司为了关联企业的整体利益牺牲子公司利益,从而导致子公司资产的减少,关联企业中子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也面临风险。[1]

(二)内部人控制的加剧

这主要表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上:公司相互投资行为导致公司资本的增加,将产生大量的“空壳公司”,“空壳公司”中“空壳股份”权力行使往往是由作为股东的法人机关,也就是经营者去完成,而经营者相互之间一旦持股数额足够大,彼此之间可以协商,行使有利于双方的表决权,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2]导致内部人控制加剧,股东会形同虚设。

(来源:()三)股东权益的损害

其一、在转投资中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的原则,控股股东(controlling-shareholder)就很有可能置中小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偏好于利己的投资行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这在实际的转投资行为中屡见不鲜。其二、当内部人控制加剧,经营者“架空”股东会,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必然是经营者(director)权益优于股东的权益,公司所追求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将发生错位,股东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

(四)债权人利益的受损

公司转投资限制的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持公司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及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一方面,当公司对外投资后,其自有资产性质由物权变为债权,公司是否能够通过该股权获取利益,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3]当目标公司出现债务危机时,势必会牵连原公司,其投资便很难收回,这必然导致公司资产相应减少,进而危及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当目标公司没有出现亏损时,也会因公司转投资资金的占用而削弱资产,特别是速冻资产的可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债权人利益也同样会受到损害。

来源:()

二、公司转投资的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在对人类行为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真正的动因,而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和分析转投资行为,将给我们展示一个全新、有现实意义的视角。

一般意义而言,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既是公司的一项法定权利,又必须符合公司及有关各方对自身利益的安全需求。[4]公司转投资的动因是实现利润回报,实现多元化投资带来的风险回避。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股东通过选举将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形成所有权。董事会通过契约将经营权交由经理人员(senior-manager),形成经营权。

其一,当存在良好的委托关系时,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在资本稀缺性前提下,那么控股股东在实施投资表决权时由于在他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为“经济人”往往会为了追逐自身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将利用现行的一切体制下可能的机会,冒被查处和惩罚的成本,采取预期收益给自身带来最大的效用的投资行为,以不惜损害他人或公众的利益的办法谋取最大的利益。如果我们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函数可以明晰的看出,其转投资行为的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即

R(转投资的预期收益)≥C(转投资的预期成本)

R=F(S,M),(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

C=C0+C1+C2,C0为生产成本,C1为交易成本,C2为心理成本,也即意识形态总资本存量,包括查处和惩罚的成本)

其二,当良好的委托关系不存在时,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一致性错位,由于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转投资所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收益主体是自身还是股东的博弈过程中,作为理性人的经营者的个人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将受到损害。这表明转投资行为的存在在很多的情况不会以债权人的利益为价值导向,也不会以公司、弱势非控股股东利益为追求目标,而以实现控股股东自身的利益或者经营者的自身利益为终极目的。

三、公司转投资行为弊端对策的求解

通过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在关注转投资弊端的对策时,我们试图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对转投资行为对策求解。

(一)《公司法》的规范强制解

依照修改后的《公司法》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公司只能向其他的企业投资,而不能向非企业投资,因为非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公司向非企业投资,无疑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实质是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二、公司应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即公司不能通过协议对其他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旨在禁止公司成为其他经济组织中承担无限责任的成员或股东,避免在该经济组织的资产不足清偿债务时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损害公司股东和债权入的权益。

(二)公司章程的来源:()规制自由解

公司章程作为规定公司组织和行为的基本规则的重要文件,对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将产生约束力。所以公司在具体的情况下,在法律允许的空间范围可自由的通过公司的章程来规范转投资行为。一方面,修改的《公司法》规定对转投资限额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但是每一个公司由于经营业务、资产状况等情况不一,故公司应视根据实际状况,自由决策投资限额。另一方面,转投资在很多的情况下,其获利者为控股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对其转投资行为预期函数分析中,改变转投资的收益成本的效用函数,转变意识形态总资本存量,增大转投资的成本函数,使其承担更大预期的心理成本,可通过公司章程对实施转投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对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的赔偿加以规定,加大违约成本和退出成本,使效用函数改变其不利投资行为倾向,以期实现对关联企业问题和内部人控制加剧的解决。

篇7

一、公司注册资本及缴纳

原公司法对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根据不同的行业,分别规定了不同限额,且普遍较高,有悖于鼓励投资。现行《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一律降至3万元,股份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降低为500万元。

原公司法要求注册资本必须在公司成立时全部缴清,不允许分期缴纳。这样容易造成资金闲置,虚假出资等。现行《公司法》允许分期缴纳,即有限公司的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二、出资方式灵活多样

原公司法明确列举了货币、实物等五种出资方式。现行《公司法》第27条除列举可以用于出资的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外,还规定“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大大放宽了出资方式,即只要符合“可以用货币估价”和“可以依法转让”二个条件,各类非货币财产均可用于出资。如股权、收费权、采矿权等等。但诸如劳务、信誉以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的财产等因不能用货币估价和(或)依法转让,故仍不能作为出资。

现行《公司法》对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无限制,但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

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得以肯定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名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人公司)。依据原公司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公司外,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但实践中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大量存在(如挂名股东、夫妻公司等),并因此引发了诸多纠纷。现行公司法允许设立一人公司。

为了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防止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负面问题,公司法对一人公司作了特别的限制性规定,主要是:第一,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并且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第二,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第三,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第四,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务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即在此情形下,股东将不是承担有限责任,而是对公司债务直接承担无限责任。所以,要设立一人公司,应慎重考虑,否则,股东有可能将如同个人独资企业一样承担无限责任。“能否证明”,法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四、总经理也可担任法定代表人

原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长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现行《公司法》规定,董事长、执行董事(有限公司不设董事会的)、总经理均可以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五、监事会、股东可以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原公司法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召集,董事长主持。股东和监事会只有提议召开股东会会议的权利,而无召集权。现行《公司法》赋予了股东和监事会召集、主持股东会会议的权利,即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或者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六、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与回避制度

原公司法规定,股东会作出决议,有限公司的每一股东按其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这是强制性规定,否则均为无效。而依据现行《公司法》规定,第一,股东会会议,股东可以不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允许公司章程的对表决权的形式方式作出规定,如可以按人头投票表决;第二,只有在公司章程对表决权没有规定的,股东才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另外,股份公司还可以采用累积投票制。

现行《公司法》规定了表决权回避制度,即第16条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七、股东会会议、董事会会议无效和撤销制度

股东会、董事会决议在召集、表决程序和决议内容上必须符合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否则该决议就可被撤销或无效,利害关系人有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该决议或宣告该决议无效。《公司法》第22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无效的情形主要是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可以撤销的情形是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

八、公司“不分红”股东可要求公司收购其股权

实践中,某些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长期不向股东分配利润,也不允查阅公司财务状况,致使股东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为此,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连续5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5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从而退出公司。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除公司不分红可以退出公司外,如果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等情形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九、查账遭到决绝可以

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十、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实践中大股东、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情形时有发生,如大股擅自挪用公司资金、随意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为了维护公司及中小股东的权益,现行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即股东代表公司侵权人,要求他们停止侵权,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股东可以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监事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股东可以请求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讼。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拒绝提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等情况下,股东可以直接提讼。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提讼。

十一、股东可以约定分红方式

按照出资比例分红在原公司法中是强制性规定。现行《公司法》第35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除外。该规定意味着只有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依法才按照股东实缴(不是认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十二、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有的公司股东之间分歧严重,股东会又不能作出公司解散的决议,往往处于僵局状态。现行《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十三、股东可能为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实践中,公司股东滥用权利,采用转移公司财产、将公司财产与本人财产混同等手段,造成公司可以用于履行债务的财产大量减少,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为此,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即该股东不得以出资额为限的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范滥用公司制度的风险,保证交易安全,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篇8

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股份公司而言,与作为发起人的原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则是资产重组与发行上市中的重大法律问题。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以下是关联方交易的例子:

(1)购买或销售商品;

(2)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3)提供或接受劳务;

(4);

(5)租赁;

(6)提供资金(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贷款或权益性资金);

(7)担保和抵押;

(8)管理方面的合同;

(9)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

(10)许可协议;

(11)关键管理人员报酬。

关联方则是指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关联方关系主要指:

(1)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 以及因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

(2)合营企业;

(3)联营企业;

(4)主要投资者个人、 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5)受主要投资者个人、 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对此关联交易事项,律师要严格审核,并将审核结论写入律师意见书及工作报告中,同时,对于有关关联交易的协议一般由发行人律师起草。此关联协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重组协议(或分立协议):该协议就原发起人与发行人之间的资产分割、债权债务划分、相互的责任与保证、重组的生效、落实及不竞争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

2.关联事务协议:作为重组协议的附件,就发起人与发行人间的关联事务及交易作出具体规定:

(1)发行人所需原材料的供应:由发起人企业按国家标准供应;供货方式为由发行人发出订单,凭单至发起人仓库提取,在规定日期内验收;价格的约定等。

(2)发行人所需的零配件供应:由发起人按国家标准供应; 供货方式、验收条款、价格条款等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约定。

(3)发行人所需水、电、气、 煤等的供应:由发起人按发行人要求的标准、数量、时间及时供应,费用及其支付由双方约定。

(4)发行人所属设备的维修:由发起人负责维修, 由发行人按双方约定的费用标准支付费用(一般不高于发起人其他第三方提供同等服务的标准)。

(5)发行人外贸业务的:由发起人发行人的外贸业务,费用由双方约定。

(6)发行人及其职工在后勤方面的要求:发起人负责向发行人及其职工提供住房、管道煤气、生活用水、用电、学校、食堂、幼儿园、绿化、清洁卫生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上述服务如由发行人职工支付的,发起人按与其本公司职工同等待遇计费;如由发行人承担的,由双方约定。

(7)其他事项。

3.土地使用权租赁协议:亦为重组协议的附件,规定发行人租赁使用发起人的部分土地权,双方就土地面积、租赁费用及其支付、使用年限等内容遵循一般商业惯例原则一并作出约定。

4.商标使用许可协议:亦为重组协议的附件,规定发起人许可发行人使用自己的商标,双方就费用及其支付、使用年限、质量保证、广告收入等事项遵循一般商业惯例原则作出约定。

5.发起人不竞争的承诺:

发起人必须向发行人承诺:除业已存在的业务或投资外,将不会在中国境内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拥有在其他公司或企业的股票或权益)从事与外发行人业务有竞争或可能构成竞争的业务或活动。

对发起人已投资的公司与发行人业务产生竞争的情况,该被投资公司亦应向发行人承诺:本着与发行人不竞争的原则,该公司须对经营方针、经营范围逐步进行调整,不再扩大生产规模,产品内销比例逐步减少;同时,发起人亦同时承诺:将对该投资公司可能与发行人进行竞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约束,如有必要,发起人将转让其在该投资公司的股份。

同时,为了更充分维护发行人的合法权益,发起人同时承诺:发起人的董事长、总经理不兼任发行人的总经理,发起人与发行人的经理层中不出现双重任职的情况。例如: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江光总厂(股份公司独家发起人)之上级主管部门江西省机械工业厅以及本公司筹委会成员均已作出承诺,在江光总厂和本公司经营管理层中将不会出现双重任职现象。

(六)关于发行人的章程

公司章程是规范公司组织与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对公司与股东、董事、监事等均具有约束力,是公司内部的“宪法”性文件。可以说,公司章程的规范与完整,是公司发展的制度基础与组织保障。

1997年岁末,证监会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这是证券市场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市场规范化的决心与信心。

在发行上市过程中,发行人的章程一般由公司律师起草,交承销商律师修改,最后由公司在全体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审核后定稿(草稿),作为上报的必备文件。从实践中看,起草章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过去的章程过于原则化, 特别是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遇到问题便成为一纸空文。

如有的章程都规定董事长负责召集、主持董事会,但董事长无故不召集、不主持董事会则如何处置?现《指引》明确规定:“董事长无故不履行职责,亦未指定具体人员代其行使职责的,可由副董事长或者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负责召集会议”。

又如几乎所有公司的章程均未提及公司董事辞职的问题,但实践中此类情况又屡见不鲜,琼民源董事提出集体辞职便是一例。现《指引》明确规定:“董事可以在任期届满以前提出辞职”,“如因董事的辞职导致公司董事会低于法定最低人数时,该董事的辞职报告应当在下任董事填补因其辞职产生的缺额后才能生效”。

(2)过去的章程内容不尽规范,存在明显违背公司法规定之处,或有大量的含糊不清的“灰色条款”。

如许多公司章程仍沿用《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规定,至今还有所谓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的提法,同时许多内容照抄该规范意见的规定无误。现《指引》非常明确。章程的唯一合法依据就是公司法,因此凡违背公司法之条款为无效条款。

又如有的公司章程有类似于“董事会可增补董事,待下一次股东大会予以追认”的内容,其实这样的条款无形中扩大了董事会的职权,与公司法规定的董事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与罢免的规定不相符合,亦应被确认为无效。此次《指引》明确指出:“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或更换”,“董事在任期届满以前,股东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3)过去的公司章程虽都有保护中小股东权利的原则性规定, 但缺少必要、充分的具体条款加以保障,大股东及公司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多有发生。

如有的公司的大股东在先前召开的董事会上的表态与此后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的表决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仅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也带来市场的混乱。现《指引》明确指出:“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行使表决权时,不得作出有损于公司和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规定”,对大股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约束。

再如有的公司董事会随意变更股东大会召开日期甚至股权登记日,置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利于不顾。现《指引》明确规定:“股东大会召开的会议通知发出后,除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意外事件等原因,董事会不得变更股东大会召开的时间;因不可抗力确需变更股东大会召开时间的,不应因此而变更股权登记日”。

又如有的公司大股东在涉及关联交易事项时,置中小股东利益于不顾,当然这也难怪,过去没有任何法律的、政策的依据给予大股东以制约,现《指引》在这方面堪称突破,明确规定:“股东大会审议有关关联交易事项时,关联股东不应参与投票表决,其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不计入有效表决总数”。

(4)过去的公司章程几乎无一例外地遗漏公司关于董事、 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与勤勉责任的规定,而《指引》在这方面却是一个极大的“拨乱反正”之举。

《指引》明确规定:“董事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当其自身的利益与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相冲突时,应当以公司和股东的最大利益为行为准则”:“董事应当谨慎、认真、勤勉地行使公司所赋予的权利,以保证公司的商业行为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要求,商业活动不超越营业执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公平对待所有股东;认真阅读上市公司的各项商务、财务报告,及时了解公司业务经营管理状况”等等。

可以有理由认为,《指引》在许多方面,特别是上述论及的方面对《公司法》的完善与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填补了《公司法》的空白,或者说是公司法基本精神的进一步阐述。当然,《指引》的效力与《公司法》不可同日而语,但对证券市场各主体,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作用却是深刻的。还是证监会的通知说得好:“无正当理由擅自修改或者删除《章程指引》所规定的必要内容的,中国证监会将不会受理该上市公司有关审批事项的申请”。

(七)关于发行上市中的收购兼并问题

根据我国股票发行有关政策,在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国家优先鼓励和支持优势国有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有发展前景的目前还亏损的企业,在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实力。

1、从实践中看,这种收购兼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从时间过程来分析可分为改制中的收购兼并和改制后的收购兼并。前者是指拟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标的资产后将此资产“捆绑”作为上市资产中的一部分,使其成为上市的“基础”;后者则是指拟上市公司将收购兼并标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用途之一,在上市后实施收购兼并。

从空间过程来分析,这种收购兼并又可分成集团内部的收购兼并即纵向收购兼并和集团外的收购兼并即横向收购兼并。

2、目前发行上市改制中的收购兼并存在如下问题:

(1)从指导思想上看, 有的拟上市公司只是将收购兼并作为发行上市的一个题材来操作,这个题材就是:上报上去容易争取到额度,继而容易得到批准。在此情况下,这种收购兼并便不是公司利益驱动动机下的内在扩张方式下的收购兼并,而是为了“好批”的急功近利的收购兼并。

(2)从具体操作过程中看, 为了报批的需要往往先制作出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文件,包括收购兼并协议、公司授权文件、政府批文直至营业执照变更,但并未实际实施收购兼并,特别是根本未支付对价(或付款或承担债务等)。

(3)而且,为了扩大净资产量的需要, 往往上报协议是收购兼并整个企业,但内部协议却是为原股东保留一定比例的股份,造成上报材料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为以后出现纠纷留下隐患。

(4)同时,正是基于为了“好批”的心理, 许多拟上市公司在上报材料中申报了收购兼并事项,但已做好了待上市后“甩包袱”的准备,包括以回购的方式,包括以改变募股资金用途的方式等。

(5)另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的综合平衡, 把收购兼并作为“解困”的手段,使其成为“杀富济穷”行为。

(6)集团内纵向兼并过程中,如何处理关联交易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往往是集团公司作为拟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而拟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后拆资去收购集团下属子公司,因此极容易出现要么集团公司(一般是国资)资产流失,要么上市公司其他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

(1)保证被收购兼并企业(以下简称“标的企业”)的质量是收购兼并成功的基础。

a、对标的企业的定性:这种企业必须是有发展前景,但由于管理、资金、债务、产品质量等原因,目前还处于亏损的企业。实践中可把企业的这种亏损定性为“政策性亏损”、“经营性亏损”,而不是“结构性亏损”。而且,这种企业原则上不应是发起人集团内的企业。中国证监会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募股资金的合理使用,原则上不充许将募股资金用于收购本公司发起人的资产,以防止上市公司主要发起人通过向上市公司出售不良资产套取募股资金,侵犯中小股东利益。

b、在操作中注意通过收购兼并实现拟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说,要去收购兼并那些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而不能随意地“捡到篮里就是菜”,将并不相关的生产企业捆绑在一起上市。如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准备去收购一家大桥公司,似乎并不符合这一原则,但如设计去收购一家持有“水泥刨花板”(一种新材料)项目的工厂,必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c、在操作中注意通过收购兼并实现拟上市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如一家白酒生产企业,从产业政策上考虑对上市并不有利,于是设计去收购兼并啤酒厂、果酒厂,既有收购兼并题材,又解决了公司本身的产品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d、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去收购兼并那些能尽快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该标的企业不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包袱”,更不是资金注入的“无底洞”;该标的企业一定要有好项目,而且此项目只是因为资金问题、经营问题暂时还未产生效益或已上马暂未完成。这样,拟上市公司不用去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就能尽快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另外,从募集资金使用数额角度,收购兼并将支付一笔资金,追加此项目投资又可支付一笔资金,将很容易解决许多拟上市公司“找米下锅难”的问题。

(2)在对标的企业定性基础上实施好资产评估是收购兼并的关键。

这是一个定量的问题,需要评估师、会计师的严格把关。因此,拟上市公司需请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出具“被收购兼并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并将此报告作为预选材料的必备文件上报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司还需上报“被收购兼并前一年及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3)制作好收购兼并协议是收购兼并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收购兼并协议是收购兼并过程中确立拟上市公司、标的企业及其所有者各方权利义务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法律文件,也是上报审批机关的预选材料的组成部分,需要经过各方反复谈判、由律师起草并经各方审核后签署。

该协议应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a、标的企业:

对标的企业的创立、发展及目前基本状况作一概括性的描述。

b、兼并的资产范围:

明确兼并的资产内容,一般包括标的企业的全部资产及负债,包括土地使用权及其他工业产权。如果标的企业拥有部分非经营资产,这部分资产一般先要剥离,不属兼并的资产范围。

另外,如果标的企业原使用土地系国家划拨土地的(一般大多如此),则须由标的企业所有者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当然,有的地方为鼓励企业收购兼并,往往减免上述出让金的补交。

c、兼并的方式:

实践中可采用购买法、承担债务法、股权交换法或其他方式。几种方式可单独采用,亦可采用多种,一般视标的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具体而定。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为了规范优势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兼并有发展前途但目前还亏损企业的行为,达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目的,兼并亏损企业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式:

a承担债务式兼并。根据亏损企业的具体情况, 可以分别选用直接承债兼并法、集团接收重整后承债兼并法和按破产程序重整后承债兼并法。这种兼并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股份公司接管亏损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与接管的负债额相等。由此又称为零净资产兼并法。

b控股式兼并。 由股份公司与亏损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由股份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c吸收股份式兼并。股份公司公开募股后, 将亏损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注入股份公司,按股份公司公开募股后的每股净资产折为股本。

d、兼并的价格:

在采用购买法的方式下,标的企业的价格问题是收购兼并成功的关键环节。应该说,价格确定的基础是标的企业的净资产值,而净资产值的确定标准是资产评估,就此可见资产评估的作用。按目前的政策要求,不允许支付价款,一般采用承担债务方式,要么是“零”收购,要么是“负”收购。

e、价款的支付:

对改制后的收购兼并而言,其价款支付是在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功后,而且是以募集资金予以支付。一般可在协议中约定在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后一定时间,如一个月、二个月之内付清。

对改制中的收购兼并而言,其价款支付可依合同约定支付。虽然这种支付可分期分批进行,但如果在上报文件时分文未付的话,那么这种兼并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f、协议的生效及其他:

应当说,改制中的收购兼并协议自双方签署后即可生效,而改制后的收购兼并协议的生效是以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公司发行上市为前提的,故自协议草签至协议生效尚有一段时间,标的企业所有者还须承诺以正常的方式管理标的企业的资产、负债、债权及经营等等。

(4)充分落实收购兼并的配套政策是收购兼并的重要保障。

收购兼并是一项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包括税收、银行、工商、劳动等机关,要大力支持,精心呵护,给予拟上市公司在收购兼并中的相关配套政策,以达到收购兼并的优化组合、提高效益之目的。公司在发行上市过程中,应尽早与各有关方面接触,特别是标的企业在异地的,更要极早进行,否则会由于政策无法落实而影响整个发行上市的进程。从实践中我们感到,需要落实的配套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关于偿还银行贷款:

对于标的企业的未偿还银行贷款,可争取银行同意实行挂帐停息,利息全免,本金分数年还清等优惠条件。

b、关于税收优惠:

标的企业被收购后,可享受与拟上市公司同等的税收政策。如公司实行先按33%征收所得税再返还18%的,则标的企业在被收购后如因特殊原因仍须保留法人资格的可享受上述优惠。

c、关于离退休人员及富余人员安置:

拟上市公司可通过与标的企业所有者谈判,争取该所有者同意将标的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及富余人员人事关系转入该所有者,由其负责安置,养老、医疗费用及工资待遇等亦由其一并负责。公司可按收购协议规定支付一定的安置费用。

d、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

对于标的企业的部分非经营性资产,亦可在收购过程中剥离给标的企业所有者处置。

篇9

我与几个朋友打算合伙创业,设立一家公司。在公司设立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期《公司法》进行了修改,新《公司法》自2014年3月1日起已经施行。听说新的《公司法》不再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改为实行认缴登记制度,而且不需要再进行验资了。

我们想请教一下:此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新《公司法》施行后,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希望王律师能就新法与原公司法的不同之处作一个解读和分析。谢谢!

咨询人:刘先生

A:刘先生,你好!

首先,回答你关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变化问题。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是新《公司法》的最大变化之一,也是本次《公司法》修正案的核心内容。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指在公司登记注册时,公司股东可以不实际缴付或只实际缴付部分所认缴的注册资本,剩余部分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缴付,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为限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

从本次颁布并施行的公司法修正案来看,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外,公司法修正案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货币出资比例不低于注册资本的30%;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公司股东(发起人)可自主约定注册资本总额,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一元钱也可以办公司”。但是,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并不代表股东无需承担出资义务和责任,工商部门将通过抽查或接受举报信息对公司股东出资行为进行监管,如果公司股东未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期缴纳出资的话,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相关股东亦可根据合资合同、公司章程追究未按期缴纳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

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任何一个人均可以成立一个注册资本为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公司。因此,面对重大交易,交易双方及其控股股东的背景及信用调查将成为交易前双方所需要了解及核实的重点。我们相信,政府也将会为上述制度的完善,逐步建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控股股东、董事、高管在内的信用体系。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方向,但包括诸如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多个行业,仍然将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

那么,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和实缴为何会作出不同的规定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特定行业由于其自身和政府管理的特殊性,对其实缴注册资本的要求较高,特别对于一些重要领域和金融机构,还是应审慎监管,以维护社会稳定。

新《公司法》除了我们先前提到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外,还就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修正:

第一,简化了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就像刘先生所说的也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当然这里所说的是刘先生成立的公司不在前述仍实行实缴注册资本制的领域内。此外,工商总局表示,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放宽住所(经营场所)条件,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经营场所是企业实际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所在地,放宽场所条件有利于释放场地资源,鼓励和加快社会投资。

第二,公司法修正案将企业年检制度修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

企业“年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经检查发现企业年度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本次《公司法》的修改,对于鼓励个人创业,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认缴制的确认体现了当前决策层制度创新的变革理念和放宽公司设立门槛的监管思路。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取消首期必需出资20%及剩余注册资本必需在两年内到位的要求、不再要求提供验资报告等将使设立公司更为便捷,成本更为低廉,这也将更好地鼓励个体以及大学生进行创业,不断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

我们说,本次《公司法》的修改施行,进一步放宽了市场,真正体现了由市场及供求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设置多少资本,何时出资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在持续经营目的下,企业会想方设法获取足够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营,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加以干涉。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侵犯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政府可以通过行政以及刑事处罚予以惩戒。

当前,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越来越多的是鼓励投资者在法律框架下的意识自治,我们也看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让投资者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希望的目标发展,让投资者及其合作伙伴在不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让公司章程的内容更符合投资各方的意志,这也是我们政府对于市场和资源配置的重新认识和调整。

法律小常识

2014年公司法相关已修改的条款:

第二十三条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有公司住所。

第二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的出资额;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第五十八条 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第七十六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

(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四)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篇10

1 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并可分期缴足

旧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以下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和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元,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人民币10万元。注册资本要一次缴足。新公司法(以下简称新法):对上述规定作了三方面的修改: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允许公司按照规定的比例在2年内分期缴清出资,投资公司从宽规定可以在5年内缴足;将最低注册资本额降至人民币3万元。

修改理由:现行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数额过高,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要求注册资本一次性全部缴足,也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1]同时从目前公司登记管理的情况看,根据公司经营内容分别规定不同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实际意义不大。

2 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至500万

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新法:将这一限额降为500万元。 修改理由:鼓励投资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

3 调高无形资产在出资中所占的比例

公司法: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新法: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这意味着无形资产可占注册资本的70%。修改理由:现行公司法对无形资产的出资比例规定过低,但规定过高有可能影响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为此,应适当提高无形资产在出资比例中的比重。

4 适当放宽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

公司法: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公司累计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新法: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70%。修改理由:在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应当便利公司的投融资活动,适应放宽对公司对外投资额的限制。另外,除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应当允许公司向其他非公司制的企业投资。[3]

5 删去公司应提取公益金的规定

公司法: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删去理由:公司提取公益金主要是用于购建职工住房。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企业已经不得再为职工住房筹集资金,公益金失去了原有用途。实践中出现了大笔公益金长期挂账闲置、无法使用的问题。[4]2005年年初,韩国政府为了协调公司经营的IT化、体系化以及协调全球标准与韩国经济实际状况,于年初制定了修改公司法的方针。2005年7月28号,法务部组建了公司法修改专业委员会,即开始了修改的工作。该委员会为了提高效率分为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专业委员会是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公司治理结构的修改。第二专业委员会是公司财务结构修改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财务会计结构的修改。[5]

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韩国进行了以下一些修改:

5.1 废止最低资本。现行韩国商法规定,最低资本为5,000万元(商法329条,第一项),为了创业的灵活性此次修改草案废止了有关最低资本的规定。与此同时,设立时需发行股份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的规定也相应废止。

5.2 引进无面额股。现行韩国商法仅认定面额股,但为了公司的融资及股份分割的便利,引进无面额股制度。公司可在面额股与无面额股之中任选其一,但禁止公司同时发行面额股与无面额股。

5.3 修改商法上会计相关规定。①商法仅规定如会计惯行等的基本会计原则,具体的会计标准由企业会计标准规定,并删除现行商法当中有关验资方式与增减资本的规定。②公司可将财务会计报告承认与担保的决定权,由股东大会的决议事项改为董事会的决议事项。并且可依章程规定可以用货币以外的财产设定担保。③赋予法定公积金的使用规则以一定的灵活性。(对于超过资本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公积金,可不依债权人的保护顺序,仅以股东大会的决议而使用。公积金的使用顺序上废止任意公积金与法定公积金的差别)。修改之后韩国的公司即使不发生盈余,只要它的资本公积金比较多,也可以进行分派。以往的资本公积金不能进行直接分派。要经过资本公积金――资本――资本减少程序变相的向股东派发。

5.4 数种股份的多样化。现行公司法仅在股份的自益权上承认数类股份。但修改草案,在共益权(决议权等)上,也承认数类股份。与此同时,也承认决议权限制股,附否认权(同意权)股,附董事选举、更换权股,转让限制股份。在偿还股份的情况下,基于偿还的同等代价,承认货币以外的实物等有价证券。在偿还股份或可转换债的情况下,承认偿还请求权人或可转换债请求权人既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公司。

5.5 关于公司债券的事项:①公司债券发行总额制度(商法470条,第一项),在基准公司债未纳的情况下,禁止公司债的发行(商法第471条);公司债券面额超过偿还的同率性限制(商法473条);废止公司债面额的规定制度(商法472条);完善对公司债发行的规定,以确保融资的便利。与此同时,在一定的情况下,可将发行公司债的权限委任给董事。②现行商法当中,信托公司在为发行公司债的公司与债权人服务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忽视对于债券的人保护。基于此,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另设公司债券管理公司。此类公司享有对于公司债的偿还请求权,并享有申请债权保全等其他管理公司债券的权利。

尽管修订了出资模式,但在资本制度上并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新公司法修改采用了股东出资分期缴纳的制度,但这不是授权资本制,也不是折中授权资本制,而是在法定资本制框架中的股东缴纳出资制度的改革。[6]随着这种制度的采纳,后面可能会延伸很多新问题。新公司法已经明确规定了股东会上表决的时候,是按实际出资的比例去表决,分红的时候是按实际出资比例去表决,但仍可能延伸出以下问题:如果某一出资人认缴出资后又不能按时缴纳了,无论是否是恶意,该如何处理?是允许它转让,还是不允许它转让。在此次公司法修订的讨论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同时期设立公司的股东要承担连带责任。[7]但是公司法中对股东对出资有连带责任的情况仅规定了一种,就是在股东实物出资(现物出资)的时候,如果估价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那么该股东自己要负补足的责任,其他的股东有连带责任。现在如果该股东认缴了资本不缴纳怎么办?在某一股东未把资本出足之前,其他股东已经将股本转让,非设立时的新股东还有没有填补责任呢?这些都是将来公司法实施以后有可能会遇到的新问题。关于这点改革应该参照台湾地区最新公司法改革。台湾地区最近一次修改《公司法》将第一百五十六条第二项“前项股份总数,得分次发行。但第一次应发行之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四分之一”以及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项“增加资本后,第一次发行之股份,不得少于增加之股份总数四分之一”删除。本次修正,在“授权资本制之最大优点,在使公司易于迅速成立,公司资金之筹措趋于方便,公司亦无须闲置超过其营运所需之巨额资金,自现行折中式之授权资本制改采授权资本制。又实务上,为因应新金融商品之发行,避免企业计算股份总数四分之一之不便,删除现行第二项但书之规定”的说明下,删除第一百五十六条第二项但书规定。在当前台湾地区企业实务中,可转换公司债、新股认购权证等新型的融资工具不断涌现。这一类有价证券的发行,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即无法预知权利人是否行使其转换权或认股权,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相对复杂的折中授权资本制下,估算其“所余授权额度之困扰”。[8]这样的出资方式照顾了各个方面,既有利于资本的流通也照顾到了债权人的利益。[9]

新公司法删除了原法第12条第2款有关“转投资限制”的规定。其既有正面的意义,又会带来新的课题,即关联企业或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规制的问题。事实上,原法12.2的规定借鉴自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原第13条,但后一条文对于转投资的限制经过1980、1983、1990年的多次修改,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在放松转投资规定的同时,认为应当对关联企业(在台湾称为“关系企业”)的管理进行立法,以一方面鼓励企业进行多角化经营,一方面防止企业因非法的利益输送而发生弊端。终于,该地区于2001年修正“公司法”时增加第六章之一“关系企业”的规定,以12个条文的规定为控制-从属公司及相互投资公司中弱势企业及其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提供保护。具体制度包含:控制公司、其负责人、其他受有利益之从属公司的损害赔偿责任,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债权的衡平居次原理,投资情形之公开化,相互投资公司行使表决权之限制,关系报告书及合并财务报告之编制等。 关于这点,在韩国公司法的修改上也得以体现。这点修改是否适当,仍然值得商榷。

公司法已不再设限,将来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也无权对转投资设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对公司法的这一缺陷进行补救: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中允许“股东代表诉讼的代表诉讼”,即应允许投资公司股东对被投资公司董事、经理侵害被投资公司利益的行为提起“代表诉讼的代表诉讼”。在公司章程中,小股东应坚持对累计转投资额设限在公司净资产的70%以内,如需超过必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注释

[1] 见赵旭东.《中国公司法的修订与改革》,《法学论坛》(济南 ),2003年第2期。

[2] 参见钟明霞.《公司法修改若干问题探讨》,《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 参见江平、许冰梅.《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中央财经大学报》,2002年第3期。

[4] 参见吴坤.《公司法将全面修改 主要涉及24方面》,《法制日报》,2005年9月13日。

[5] 参见郑灿亨.省略/int/artpage/10/art_7094.htm。

[6] 参见李虹.《公司法的新变化和未决问题》,http://省略/weizhang/default.asp?id=25153。

[7] 参见江平.赵旭东,陈:《中国公司法的修改及价值》,中国民商裁判网。

[8] 参见李凯.《论我国法定资本制的取舍》,《合作经济与科技》第2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