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篇1

摘要: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事前控制手段,也是行政权力运行的一个重要方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行政 审批 改革

10年前,我国提出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后,我国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背景与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任务密切相关。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要调结构、促转变,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当前,重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一、规范审批权责任关系,遏制权力主体寻租行为

权力与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重。权力集中、权责不匹配,或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是导致行政审批权力配置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责任控制权力,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力控制措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必须首先理顺和规范行政审批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依循“对谁负责”、“对何事负责”、“由谁负责”、“如何负责”的逻辑主线进行行政审批问责的制度构架,同时将问责制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等内容以制度、条文的形式确定和规范下来,以此来遏制行政审批主体的权力寻租行为。

二、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公开性与透明性

一方面,要形成内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合力。行政审批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一般监督(层级行政监督、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与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行政审批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健全行政审批监督体系,必须首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形成内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合力。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进行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之后,应当将编制目录对外公布,特别是对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时限等,要明确具体地公之于众,从而强化行政审批监督公开性与透明性。

三、准确把握审批制度改革的尺度

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思维方法会帮助各级领导者更加理性更加准确地把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尺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审批清理和规制放松的重点应当是影响市场竞争和限制社会参与的经济性审批,包括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以及背离法治精神的“红头文件”等非行政审批领域。与此同时,对与居民生命健康攸关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害预防、生态环境安全则要完善规制;对规制者和审批者的行为规范和公平性原则要加强规制;对规制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克服职能交叉、多重审批和推诿扯皮现象,保证规制标准的统一和效率。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需要强化的辩证思维。

四、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

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的程序。依法行政不涉及条件和程序则无从谈起。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对每一项行政审批所指向的范围、满足的条件、办理的程序作严格规定,是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的前提。由于长期的非法治化管理和计划经济管理,只有极其有限的行政审批项目在设定时确立审批的条件和程序,一般都是只设立了项目及其管理的范围,未规定项目的审批条件、程序具体如何办理,由审批机关甚至审批人员决定而带来了诸多问题。这种状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加人的要求今后肯定会得到改进为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现时迫切需要完善行政审批的项目批准条件和程序。由于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性,许多事情都不是一批终局,而是需要连续的、多个的一整套的审批。因此,对少量的一批终局的行政审批事项,其审批的条件和程序相对较为简单,但仍要根据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批准应当符合的条件和遵循的程序对需要连续多个审批的联办型行政审批事项,要在规定单个的行政审批应当满足的条件和办理的程序上,本着行政效率原则,系统地分析这个事情到底涉及多少项行政审批。从第一个审批的受理开始到最后一个审批办结有哪些过程。哪些审批之间是前后置关系,哪些审批之间是左右平行关系前后置审批如何衔接,平行审批可否并联前后置与平行间可否结合、如何协调。统筹这些情况,本着不重不漏的经济的原则合理确定这些审批的申办材料本着联审会办、统筹兼顾的原则规定办理的总程序和分程序,以实现行政审批工作的快捷、高效。确定审批条件要做到合法规范、尽可能地不留给审批人自由裁量的余地。制定审批程序要科学严谨,不出现因人而异的规定。行政审批的条件和程序的制定应当遵循立、司分离的原则即制定者不执行,执行者不制定至少不决定制定。这些条件和程序一经确立,就必须赋予其刚性,保证严格执行。

五、加快推进,形成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乡镇和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和完善由市、县(区)和乡(镇)组成的层级清晰、有机互补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架构,进一步强化面向基层办事群众的服务,形成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2

一是过于追求“数字效应”,无法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质量。一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都是在数量上做努力,即通过一次次地削减项目而实现审批的精简化。各部门在原有审批数量的基础上减少一定比例,然后由政府对各部门自行裁减的项目进行审核后公布。这种以削减审批事项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绩,把削减审批事项的数量指标当作改革最终目标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简单化和形式化。另外,还存在将多项审批项目合并对外公布、垂管机构不公布的现象,这种只看减了多少,不问为什么而减的做法影响了改革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审批制度改革的初衷。

二是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前置性行政许可,本质上属于最终行政许可行为的前置环节,但是对这些前置环节是否单列为一项行政许可项目,尚未有统一标准。比如,有的地方将行政许可的某一个环节作为单独一项许可项目对待,这种做法主要是侧重实务操作的方便,但也导致许可项目增加;有的地方则将审批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个环节处理,不单独作为一项许可项目公布。此外,对于系统内逐级上报的许可项目,下级部门的初审、审核是否作为一项独立的行政许可,也存在分歧意见。有些部门将自己审核后上报上级机关审批的许可项目都作为本级机关的行政许可项目,而有的就借口自己没有审批权而不做公布。

三是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成为瓶颈。首先,有些审批项目涉及很强的技术性问题,仅依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能力,许多与审批有关的技术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有些审批事项在法律上、内容上、程序上的技术性很强,需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人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专家等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由于目前中介机构不发达,行政机关又无法摆脱对技术性、公正性、标准化和社会化管理等事项的审批,致使政府对技术性较强的审批事项改革遭遇进退两难的困境。

四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受制于部门核心利益。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由政府的法制部门或其他机构组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具体负责对现存的项目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最后向社会公布。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受益对象,却因参与程度有限,其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起来,再加上涉及到核心利益的冲突,改革动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以政府名义公布清理结果时,最为突出的是地方政府与垂管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对审改方案意见不一时,就存在部门抵制、拒绝执行政府改革方案的可能。这也是各地对垂管部门应保留的许可项目是否纳入清理范围做法不一的原因。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政府通过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项目,减少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而部门则往往从维护本部门的既得利益出发,竭力保留已经立法确认的本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防止部门职能弱化。因此,矛盾双方“博弈”的结果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完成政府提出的精简审批项目百分之几十的目标,审改工作即告一段落。一些部门就采用项目分解后再精简,项目打包后再保留,项目改名变成备案搞体外运作,甚至将项目审批权下授基层以“曲线救国”。最终办件多、收费高有“含金量”的审批许可项目被保留下来,而那些发生频率低的无关紧要的项目被削减,技术上的处理使得每轮审改总体审批项目数量平均都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到头来企业和市民却没有多大受益,感觉政府的管制和规矩还是一样存在。

二是体制机制上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审改机构作为临时性机构,对部门审批项目合法性审查缺少合法性和有效性法律法规支撑,过度依赖部门报送资料,业务上也难以做出独立的意见。二是缺乏合法审核主体。考虑到部门既得利益本系统工作人员能审但不审,系统外是外行审内行,很难发现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单方面作出改变。三是监管不到位。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没跟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抽查机制、责任追溯制度,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比较随意,对审改清理或已取消项目等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缺位失位或选择性监管,滋生了新一轮腐败。

三是工作程序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审改过程中普遍采用部门自查自报,审改小组分组审查,审改办集体会审后提交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再由政府发文公布的基本步骤。其中最为基础的是部门自查自报环节,往往一开始就确定了整个审改的发展方向。由于涉及部门利益,部门在自查自清环节,往往编织反对理由,掩饰真实情况,瞒报重要项目以及采用“化零为整”、“移花接木”、“改头换面”的方法,如拟削减某一登记项目时,先将此项目拆分成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三个项目,然后一下子就削减三个项目;或是将原来数个许可项目,在自查自清时合并为一个项目,以控制保留的许可项目的数量。这种不规范的名称合并、分解方法,自然也成为各地许可项目保留数目不平衡的因素之一。审改机构虽然意识到自查环节存在问题,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信息不对称、审查人员难以进一步查证,只得采用部门的自查结果,审改工作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部门。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国务院已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为此,各地编办也要积极行动,充分发挥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牵头部门和职能管理部门的优势,深入研究探讨改革中的问题,加强职能管理。通过动态调配机构编制资源,在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行政审批机构,归并行政许可职能,可以有效地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可以有效地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的弊端;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有助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同时,与监察、法制等部门建立部门配合长效机制,遇到行政审批事项变动时,相关部门及时沟通联动,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动态管理。

二是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约束。要制定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操作规程,减少审批过程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提出完善审批方式、规范审批行为、加强责任追究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强化对行政审批的监管合力,对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务必要建立健全后续的监管制度,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加强事中和事后检查,防止出现监管职能“真空”或“不力”的现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各个环节实行网上审批、网络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实行全程公开,本着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高度统一的原则,把审批项目、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审批责任人等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全程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效能。

篇3

一、整合职能“瘦身”审批事项打造集约型服务平台

肥城市于2002年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整合部门审核职能,努力实现事项、人员、授权“应进全进”。2007年,肥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统筹共建了公共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及其电子监察“三大平台”。依托组建的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强力推进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两减少”改革:将部门的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全市审批事项向服务大厅集中;人员事项进厅到位,部门授权充分到位;切实减少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减少群众办事的成本。

目前,肥城市46个职能部门单位派驻139名工作人员进驻服务大厅办公,还有农业局等8个部门单位将他们的审批服务事项委托给中心办理,年办理事项10多万件,当场办结率达到71.6%,平均办理时限只有2.8个工作日。

截至目前,肥城市行政审批事项经过六轮“瘦身”,由过去的395项减少为目前的208项。同时,通过推行并联审批、企业设立联合办证、重点项目联合预审,审批流程化繁为简,审批效率直线上升。企业设立3个工作日、最快当天就可“三证”齐全,基本建设项目34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开工审批。两年来,累计预审推进重点项目155个,确保了每年两批重点项目的集中开工,创造了重点项目落地的“肥城速度”。

二、统一平台“阳光交易”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公共资源交易是一些腐败问题的多发领域,成为权力寻租的“高发区”。2008年,肥城市设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事项集中到一起,统一监管运行,打造科技防腐、制度防腐、机制防腐的新平台。

为确保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公开透明,肥城市将投标企业、供应商的资质、人员、履约情况等信息登记备案,严把投标资格审查关,在其报名时将报名资料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核对,开标评标时在电子屏幕上进行公开。同时,建立政府采购机构备选库,随机选取招标;制定招标文件标准范本,实行投标文件商务标与技术标分开评审,技术标书统一制式并密封投标人信息。

交易中心采取摇号方式,随机抽取政府采购招标,用电脑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一旁的保密橱柜则用于封存专家评标期间通讯工具。中心还实行电子化评标,电脑自行清标,系统按照设定的评标办法,自行计算和汇总,并对专家打分进行偏离度考核,有效约束了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评标公平公正。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以来,共成交各类项目1373个,成交额110多亿元。其中,政府采购15多亿元,比预算节约16.4%;商住用地成交价累计超起始价1.17亿元。

三、运用智能化技术塑造为民服务新形象

肥城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及时编制行政审批“云”系统,变居民身份证为市民信息卡,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自助服务的便利。

设立自助服务区,群众来办事,凭身份证自助选择办理事项,服务窗口依据群众的选择办理相关业务。办理过程形成的告知单、通知书、审批文件或证照等高拍入库,全程留痕。这样,用智能化手段把事项办理的“进口”和“出口”全面管控起来。群众何时来,窗口如何办,办理结果如何,鼠标一点,一览无余。

同时,强化服务监督,在每个服务窗口安装了即时评价器,服务办件做到一件一评,评价成绩按30%计入所在部门的行风评议,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规范了审批服务行为,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塑造了为民服务新形象。

篇4

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暴露出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审批条件跟不上具体的申请条件缺乏可操作性,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不公开,随意性大,暗箱操作;效率低下许可时间往往拖得很长而且缺乏对行政相对人的“寻租”制约;审批缺少监督,滋生腐败等等。自深圳市将42个政府部门的1091个审批项目减少了463个项目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热潮。具体说来,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改革主要围绕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表现为政府内部的放权或收权;第二阶段,1983年到1988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是下放权力,减少层次;第三阶段,1993年至1997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要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第四阶段,从1998年至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而深入开展阶段。在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清理和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了政务公开增加了透明度。通过联合审批项目窗口,规范和简化了审批程序。许多单位都建立了审批监督机制,通过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和行政外部监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二、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分析

虽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误区: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迎合改革盲目的追求减少项目数量或者单减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而有利可图的却保留,这样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远没有达到改革的公正、效率跟反腐;审批项目取消后就了事,造成了管理的脱节;各个部门都只是针对本部门进行改革,部门之间没有协调。

第一,行政审批改革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多是自发性的,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社会科学中相关的学术理论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尚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现存的有限的理论研究还大多停留在操作层次,过于侧重对精简幅度的研究,而忽视对具体项目或政策的分析和评估”。目前对审批项目设定的范围还不统一,没有一个关于审批项目的科学、准确的界定,从而导致各地对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解各异,影响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目前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标准不统一,哪些项目必须削减,哪些项目应该保留,都没有普遍适用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指导。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改革程序可以遵循。

第二,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来看,在涉及经济要素的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准入方面,大大的放宽了市场准入的条件;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广泛运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例如,“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拍卖、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产权规范转让等方面,运用市场手段来处理,取消了行政审批”。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余痕,步子不大,步伐不快。在很多可以由行业管理的事项,国家还紧紧抓着不放;在金融保险领域市场准入的要求很高等等。其主要表现为:(1)行政审批制度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由于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审批制度,行政审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的调节,直接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具有反市场的特征。由于市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市场的调节,因而在供需关系上往往与市场产生矛盾,容易导致市场需要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生产,而市场过剩的还继续按照原来制定的计划进行生产,致使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阻碍作用;(2)微观经济领域中的行政审批过多,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良好发挥。目前,我国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重复交叉现象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的兴盛,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日益庞杂,审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设置多、滥、重复设置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由国务院部门审批的事项有2094项,省一级政府审批的事项也有2000多项,涉及到公安、工商、卫生、环保、农业、交通、城建、文化等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几乎所有的行业。虽经改革,还是有的地方变相地进行保留;(3)行政审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弥补市场不足方面作用体现得不充分。在完善市场经济方面,对于市场经济要素的成长如资金的筹措、人力资源的开发、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市场的培育等方面行政审批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弥补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方面,现行行政审批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如在限制垄断方面,行政审批不仅没有阻止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垄断的形成。非常典型的行政垄断如"诸侯"型垄断、行政权力型垄断都是与行政审批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三,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达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的。虽然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各地的都在不断的展开,减少行政审批的项目,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但是这种为改而减,并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行政审批在当前是需要的,并不是不要,因而一味地减少,很可能会导致泼水连孩子也一同泼掉的情况。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改革的目标单一、模糊,一味地追求削减审批项目的数量指标,而忽视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长远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没有质量上的保证,数量上也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将数量与质量合理结合,避免改革留下后遗症。对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的学者也提出了担忧。“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还没有跳出统治型政府的模式,“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很有可能演变为“二级政府”,反而加重人民的负担。其次,“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成立对传统机构的公务运作产生了一些影响。虽然大多数审批项目名义上已经进驻“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公,但是有很多部门并没有将真正的审批权力下放给窗口的工作人员,仍然有许多事项无法就地解决。这引起窗口只是起着“中转”的作用,反而延误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等等。导致以上诸方面的原因:原有行政体制不利于改革;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不成熟没有积极参与管理;传统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审批工作人员习惯用审批权进行资源的配置,将政府作为一个“全能政府”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不了解;改革必定要触动原有的利益分配,各个部门的利益问题是改革的一个阻碍。

三、针对行政审批制度的几点建议

要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真正的功效,还有一些重要的制度建设任务需要尽快着手:第一,完善人大的立法监督功能。如可以考虑由人大常委会产生一个专门的行政改革调查委员会,由它对现存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提出清除的建议,并对现存政府机构职能配置的不合理状态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下一轮行政机构改革的建议。这个专门机构同时承当行政相对人对各种行政审批提出的审查要求,并有权采取听证的形式,对行政机构设定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听取行政机构和行政相对人的答辩。第二,建议人大尽快修改行政诉讼法,把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到抽象性行政行为。第三,修改立法法,把听证程序制度化,规定所有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都必须经过公开听证的程序,充分采纳所有利益相关人的意见。第四,尽快出台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和范围、设定权限、实施机关、许可程序以及对许可和被许可人的监督及其法律责任等制定统一的法则。

篇5

须承诺办结时限;联办件,由主办窗口一包到底,责任到人。截止2009年11月5日,我局共受理各类办件76件,办结76件,办结率为100。

一、行政审批工作的总体情况

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我局把审批制度改革做为全年工作重点,年头县政府法制办清理精减了行政审批项目,创新了管理服务项目,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审批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减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使行政审批更规范、透明、公开,地方的发展环境更好。通过改革达到审批最少、程序最优、收费最低的目标。认真推行网上公开这一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公开方式。做到严格按网上公开时限结管理服务项目进行审核,无超时限、超范围审核事件发生,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一站式”审批。相关部门已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人员做了安排,做到了职能和人员集中,相关部门内设的审批机构已按要求调整到位。现我局只有五个管理服务项目,无行政审批项目。

(一)项目进一步清理:2009年初县法制办第三次精减审批项目后,我局保留的审批项目是0项,管理服务项目有五项,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采取单位自行申报,县法制办预审,最终我局确认保留的审核项目由8个减少到5个,这些项目审核流程、审批时限、承诺已经在县级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公示,被取消或调整的项目不再审批审核。

(二)实行统一管理:此次我县确认保留的行政审批部门33个,审批项目52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管理,进驻审批项目52项,为办理,审批业务上受县行政审批管理办领导,同时做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待审批中心面积增大后,将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

(三)规范审批流程:为做好此次行政审批审核改革工作,我局对时限过长,公开不够透明等情况进行了整改。经过检查,现已基本做到标准明确,要件设立依据充分,程序简化,时限合规,审批审核信息公开透明。

(四)强化审批服务职能,审批效率得到提高

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审批服务职能,一年来审批工作着眼于为全县经济发展格局服务,为大项目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审批审核工作实际在服务上下功夫。一是继续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二是实行了大项目全程,大的项目是全县重点,为此我们把全程审批做为服务的措施,为其提供宽松环境,除招商引资单位全程服务外,我们在接手此项目入中心时,就指派专人一跟到底,保证大项目落地。三是开展联席审批审核服务,对一个项目由多家审批、程序复杂的,由管理办统一组织机关部门一同审批,协商受理,简化程序,限时办结,加快了审批速度。

(五)加大审批监察力度,审批行为得到规范

按照“监察提效”的工作要求,加大了行政审批监察工作,认真抓落实,设立了投诉举报箱、电话,同时邀请县监察局领导、检察院领导做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课,聘请行政审批兼职监督员2名,通过警示教育,制度约束,社会监督,我局行政审批工作运行良好,工作人员依法审批自觉性得到提高。全年受理行政审批投诉为零,群众问卷满意率为100。

(六)健全审批工作管理制度

行政审批工作能否更好的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靠制度约束,遵循“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人性化管理”,按照县政府的指示把审批审核工作列入了我局个人岗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使行政职能部门真正重视审批审核工作,用审批审核即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形象。

二、工作成效

结合县政府打造“阳光,制度,学习,效率”政府的要求,提出了行政审批工作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部署,将创新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建立审批全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一年来我局行政审批审核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局于9月30日前按时完成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阳关政务”的编制审核及政务信息公开上网查询工作,只要上网进入××政府信息网,就能查到有关民族宗教管理服务项目的具体办理程序、条件、时限、需提供的材料等情况。

三、下步的打算

2012年我局行政审批将以“十七”大的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升审批审核的软环境建设,为冲刺全国百强县保驾护航。

1、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理顺行政审批审核的工作关系,按照市里“理想化、彻底性”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合本局实际的审核方式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实现行政审核的提速,提质,提效。重点在减

少环节,提供便捷服务,实施规范审批审核上下功夫。

2、强化对行政审批工作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按照全市的行政审批效能监察重点,抓好对审批审核职权的监督,确保行政服务的理念,审批审核零投诉。

篇6

一、行政审批工作的总体情况

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我局把审批制度改革做为全年工作重点,年头县政府法制办清理精减了行政审批项目,创新了管理服务项目,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审批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减化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使行政审批更规范、透明、公开,地方的发展环境更好。通过改革达到审批最少、程序最优、收费最低的目标。认真推行网上公开这一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公开方式。做到严格按网上公开时限结管理服务项目进行审核,无超时限、超范围审核事件发生,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一站式”审批。相关部门已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人员做了安排,做到了职能和人员集中,相关部门内设的审批机构已按要求调整到位。现我局只有五个管理服务项目,无行政审批项目。

(一)项目进一步清理:2009年初县法制办第三次精减审批项目后,我局保留的审批项目是0项,管理服务项目有五项,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们采取单位自行申报,县法制办预审,最终我局确认保留的审核项目由8个减少到5个,这些项目审核流程、审批时限、承诺已经在县级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公示,被取消或调整的项目不再审批审核。

(二)实行统一管理:此次我县确认保留的行政审批部门33个,审批项目52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管理,进驻审批项目52项,为办理,审批业务上受县行政审批管理办领导,同时做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待审批中心面积增大后,将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

(三)规范审批流程:为做好此次行政审批审核改革工作,我局对时限过长,公开不够透明等情况进行了整改。经过检查,现已基本做到标准明确,要件设立依据充分,程序简化,时限合规,审批审核信息公开透明。

(四)强化审批服务职能,审批效率得到提高

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审批服务职能,一年来审批工作着眼于为全县经济发展格局服务,为大项目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立足于审批审核工作实际在服务上下功夫。一是继续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二是实行了大项目全程,大的项目是全县重点,为此我们把全程审批做为服务的措施,为其提供宽松环境,除招商引资单位全程服务外,我们在接手此项目入中心时,就指派专人一跟到底,保证大项目落地。三是开展联席审批审核服务,对一个项目由多家审批、程序复杂的,由管理办统一组织机关部门一同审批,协商受理,简化程序,限时办结,加快了审批速度。

(五)加大审批监察力度,审批行为得到规范

按照“监察提效”的工作要求,加大了行政审批监察工作,认真抓落实,设立了投诉举报箱、电话,同时邀请县监察局领导、检察院领导做廉政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课,聘请行政审批兼职监督员2名,通过警示教育,制度约束,社会监督,我局行政审批工作运行良好,工作人员依法审批自觉性得到提高。全年受理行政审批投诉为零,群众问卷满意率为100%。

(六)健全审批工作管理制度

行政审批工作能否更好的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靠制度约束,遵循“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人性化管理”,按照县政府的指示把审批审核工作列入了我局个人岗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使行政职能部门真正重视审批审核工作,用审批审核即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形象。

二、工作成效

结合县政府打造“阳光,制度,学习,效率”政府的要求,提出了行政审批工作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部署,将创新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建立审批全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一年来我局行政审批审核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局于9月30日前按时完成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阳关政务”的编制审核及政务信息公开上网查询工作,只要上网进入××政府信息网,就能查到有关民族宗教管理服务项目的具体办理程序、条件、时限、需提供的材料等情况。

三、下步的打算

2010年我局行政审批将以“十七”大的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升审批审核的软环境建设,为冲刺全国百强县保驾护航。

1、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理顺行政审批审核的工作关系,按照市里“理想化、彻底性”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合本局实际的审核方式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实现行政审核的提速,提质,提效。重点在减少环节,提供便捷服务,实施规范审批审核上下功夫。

2、强化对行政审批工作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按照全市的行政审批效能监察重点,抓好对审批审核职权的监督,确保行政服务的理念,审批审核零投诉。

篇7

一、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基本情况

从这次检查的情况看,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能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对现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规定、实施主体和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进行全面的清理,行政审批(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目前,我市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主要是市(县、市、区)属社会团体及其分支机构成立许可、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许可、骨灰堂设立许可、殡仪服务站设立许可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成立审批等4项。实施主体是市和各(县市、区)民政局,以上行政审批(许可)项目是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和《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的。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领导、提高认识。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能否在本单位贯彻落实并取得实效,领导重视和抓好学习是二个关键环节。根据上级有关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精神,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召开有关会议进行学习动员,要求全体公务员要提高认识,把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贯穿于政务公开和机关作风建设的全过程,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扎扎实实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是抓好学习提高。

局办公室及时购买了《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教程》、《行政许可法释义》和《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办法释义》等有关教材,并分发到各科室,先后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以会代训相结合等形式组织了学习,并积极开展《行政许可法》宣传活动。此外,根据市法制部门的安排,2004年5月10日上午还组织了局机关及列入公务员管理的市救助管理站和殡葬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行政许可法》考试,以考促学,使民政系统干部加深了对《行政许可法》的理解,为切实、有效地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和贯彻《行政许可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行政许可事项及实施主体的清理。

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从体制上了规范政府行政审批权限,是对行政审批制度的规范化。为确保行政(审批)许可清理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政(审批)许可清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和贯彻《行政许可法》结合起来,对现有的行政许可事项、规定、实施主体和行政许可收费进行了全面的自查清理。组织民政系统业务骨干对民政业务中有哪些属于行政许可的事项、民政系统如何改革实施行政(审批)许可的体制和机制、如何加强对行政(审批)许可的监督工作等问题进行研讨,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严格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统一起来,一并推进。

四是结合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管理。

我局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把行政(审批)许可工作与政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并按照民政部制定的《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办法》的要求,从规范行政(审批)许可的内容、形式、范围、程序等方面入手,抓住关键,加大力度,深入扎实地开展行政(审批)许可工作。首先,在办公大厅内,将业务科(股)室的工作职能、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名称等通过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在服务窗口中、把实施行政(审批)许可项目的法律依据、须提交的材料、审批标准和审批时限,审批流程图和所有收费项目及其依据、标准等上墙公布。其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抓出成效。一是抓责任制的落实。实施行政(审批)许可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局领导按照分工,对分管线条及科室负相应领导责任,有关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负领导责任,责任到人;二是抓配套制度建设。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和国务院的要求,我局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首问告知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进一步规范民政部门的行政许可行为,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抓重点环节。从行政(审批)许可的实际看,重点环节是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方面。我市民政系统把收费项目、收费价格和收费依据全部上墙公布,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防止以权、以职、以业谋私。同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四是抓监督检查。把是否依法设定行政(审批)许可、是否依法受理行政(审批)许可申请、是否依法审查并做出行政(审批)许可决定、是否依法收取费用、是否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等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检查,发现违法实施行政(审批)许可的,坚决予以纠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便捷地向民政部门申请行政(审批)许可;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民政部门能够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篇8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 联动性关系 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执行基础

政府机构改革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职能合理的执行主体。行政审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角色”的各种不到位。转变政府职能是“灵魂”的革命,而政府机构改革则是“形体”的变化,只有从内而外实现“灵魂”的变革,才能带来外部“形体”上的根本变化。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导,行政审批权才能从源头上被削减,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职能合理的执行主体。

政府机构改革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财力辅助。我国虽历经九次政府机构改革,但是财政需供养的行政人员数量依旧庞大,由此产生的巨额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加了政府成本。随着公务员福利待遇的提升和人员编制的日益膨胀,仅靠正常途径――财政拨款无法保证部门所属人员的工资及福利的情况下,部分政府机构便“开动脑筋”、“各显神通”,纷纷把“创收”的眼光聚焦于行政审批权上。方法之一,绞尽脑汁,“创造”审批项目,收取审批费用“依法”获利;方法之二,铤而走险,以审批项目“设租”“寻租”,牟取非法利益等。可见,人员精简、机构精简切实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把节约的财政资金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为改革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对于一些部门而言,行政审批权背后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行政审批权的存在,部门就能“财源滚滚”,可以搞“小金库”。由此,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部门审批权和规范审批收费纳入财政集中管理,可以掐断政府部门非法收入来源,杜绝“小金库”现象,避免政府机构突破编制的膨胀,从而巩固政府机构改革业已取得的成效。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政审批相对人是政府服务的“消费者”,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服务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所倡导的重要内容。

同一个目的:提高工作效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形式包括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程序等,实际都是为了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服务型政府同样讲求效率,推诿扯皮、办事拖沓、效率低下,是服务型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同一个规矩: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法律是各级政府行为的“紧箍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不例外,尤其要在《行政许可法》指导下,对取消、下放、改变管理方式的事项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服务型政府同样是法治政府,没有规矩不成方A,没有法律约束的政府好比“脱缰的野马”,破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生态环境。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氛围下,政府职能转变能自觉以服务为导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时处处都体现并贯穿着服务的理念,这样能保障和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和取得的成果。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也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良好而稳定的政治生态环境,否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容易回到改革原点,使得改革过程半途而废,并削弱改革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由外而内“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政治生态环境保障。

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将政府部门的各项权力重新定位,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重新合理分配,并划清各自权力使用空间维度,充分接受群众和媒体等机构的有效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可以从源头上抑制腐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同时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于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此后有法可依,并受法律所保护。在此之下继续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权责边界,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使行政权力授于有据、行使有规。

法治政府建设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它们既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紧箍咒”,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尚方宝剑”。建设法治政府,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行政的氛围和环境,政府各项行为包括行政审批及其改革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使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客观上能够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能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并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在法律的轨道内不断前进。

中介组织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外部推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倒逼”中介组织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简政放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公共产品等做到该管必管,对于微观经济发展等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等做到应放必放。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要围绕上述20个字做好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则必须要有适合的中介组织充当载体来承接政府的转移职能,其实就是从客观上、外部环境上“倒逼”中介组织迅速提升自身能力,练好“内功”,以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趋势,更好的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中介组织建设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深远发展。中介组织作为发挥外部推动力量的主体,为积极促进简政放权政策真正落地,把自身打造成“可承接”、“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载体,同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从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更深更远处发展。这样,政府可以“隐退”,用“无形的手”代替“有形的手”,更多的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制约社主体的行为,把政府职能从许多微观事物管理中解脱出来,以防止政府“不务正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社会资源投入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发展。

说过“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同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如经济工作一般,与政府机构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有同一个“主旋律”,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同一种“节奏”,即提高审批工作效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居于核心地位,政府机构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生动力,属于体制内因素;而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建设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外部推力,属于体制外因素。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都增强,才能真正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良性轨道上向前发展。

(作者分e为河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讲师)

[注: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动性研究”(项目编号:HBl5GLl02)和2014年度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①:《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篇9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 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

一、成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

2001年以来,成都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大力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在2004年,建成了全国首家省、市在同一地点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的行政审批模式。即办事企业和群众只要到政务服务中心这一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部门的服务窗口,就可以基本办理相关事项,不需要再跑多个部门。2000年到2007年,成都市先后就此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大规模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166项减少到408项。2008年进一步加强清理力度,行政许可项目由408项减少为107项,减幅达到了91%,并坚决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非行政许可项目,使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006项减少至2项。在精简审批项目、完善审批体系、规范审批行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证明“一站式”的审批模式仍然未能有效解决部分审批工作中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时限长、重审轻批服务的等问题。

2008年6月,成都市被设立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按照实验区改革工作先行先试的要求,成都加大了改革的步伐,探索出了“依法行政、提高效率、规范服务、方便群众”的并联审批工作模式,推行了2007年开始实施的“一窗式”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即再造审批流程,由综合窗口负责接件和出件,办事企业和群众不用再跑多个窗口,仅在一个窗口处就可以基本办理相关事项。

二、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并联审批改革的问题

(一)考评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自利的,并不是利他主义的。即使在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中,政府工作人员也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以激励政府人员的行为更具有“公共性”,更加符合公众的期望。

“一窗式”并联审批模式有电子监察系统时时有效地监控各审批环节,虽然方便了监督,但是该系统是以审批时限的“提速率”作为各部门主要的考评标准的,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些原本审批效率低下的部门的审批速度,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得部门将重点放在审批速度的提高上,而忽视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标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地方积极性问题

利益集团也会影响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即使政府基本代表着公共利益,但由于公共利益本身具有范围性和层次性,所以抛开自身的利益诉求,中央与地方,省市与区县在公共利益的总体目标上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成都的并联审批模式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电子检查系统,哪一个环节出错就会立刻被发现,一旦发现就立即问责,这种问责被形容为“零容忍”。虽然这种问责方式受到企业和公众的支持,但是却会降低一些区县开展并联审批的积极性,这些区县怕出错、怕被问责,于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三)公平性问题

为了对招商引资做好服务工作,成都市政府服务中心开设了VIP窗口,专门为纳入政府重点招商引资名录的企业提供VIP服务,即为它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明显有悖于政府应行为又具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不符合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原则。

这种VIP窗口的设计也为政府的寻租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企业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也许会与掌握此权力的政府进行权钱交易,政府也可能主动为本来已有交情的企业提供VIP服务,导致了公共利益向私人利益的倾斜,对于其他企业和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导致了利益的不均衡性。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展望

(一)改革过程制度化

既然人是自利的,政府是会失灵的,那么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制定规范政府的权力范围,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对政府的各部门的权力进行规范,合理地分权,可以有效减少寻租腐败地产生,部门权力均衡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特别对于关系到多个部门的并联审批来说更加重要;对政府个人行为的规范,有利于提高更加优质的服务,虽然可以通过道德教育使员工重视公共利益,但是人的自利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更好地保障服务质量;对于改革的有效成果应该通过法律确定下来,法律可以保障改革在继续实施过程中不走偏路,避免过多的人治。

(二)绩效考核科学化

针对之前谈到的绩效考核问题和区县政府积极性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至关重要。从审批情况来说,不仅要考核速度,更应该考核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企业和公众的满意度情况,考评方法应透明、科学,考核过程应积极搜集企业、公众和社会的反馈,加强考核的民主化,以此来激励各部门改善服务质量。另外,对于区县政府积极性问题,应加强与区县政府的沟通,消除区县官员心中的畏难情绪,不仅要通过问责惩罚错误,还要加强激励,将“一窗式”服务情况纳入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标准等以此来推动并联审批工作的开展。

(三)审批主体集中化

“一窗式”并联审批模式使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集中到了政务服务大厅,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但是由于综合服务窗口的权力有限,下调工作的开展往往主要靠领导个人的能力和影响,非常不利于此模式的长期发展。因此,不仅要实现行政审批权在空间上的集中,还应从体制上保障行政审批主体的集中。例如成都市武侯区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局,主管全区行政审批工作,负责承担22个相关职能部门划转过来的行政审批事项。此做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反映了未来行政审批改革的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行政审批;问题;改革;对策

2001年9月24日,我国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但是由于部分部门和人员的思想观念问题,改革工作推进迟缓,虽历经几轮改革,但是收效有限。

一、现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作为一名交通运输基层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本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亲自参与的一些工作谈谈发现的问题:

(一)立法滞后缺指导,纵向衔接不通畅。

一是要件材料设定的合法性有争议。笔者所在基层执法部门就许可要件材料清单进行了梳理,发现不少许可事项,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许可的要件材料,在法律、法规中缺少明确规定;二是许多新兴行业目前配套的程序法未跟上。主要集中在专车服务、汽车租赁等行业,虽然部分上位法对其开业条件做了原则规定,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二)科学分类待明确,清单定制不合理。

一是模糊行政审核类事项的边界。行政审批应是行政审核和行政批准的合称。但是不少基层执法单位在审批事项清单的制定中,只是把行政许可类事项列入,剩下的行政审核类事项,却列入了行政其他类事项清单;二是许可事项分类整合不科学。我们目前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分为大项和子项,对外一般以大项的数字宣传。但很多子事项多年来并没有减少,对当事人而言,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方便。

(三)信息提供未共享,横向协作不顺畅。

一是行政机关内部信息互通不畅。在执法实践中,会要求行政相对人来提交一些应该是政府部门内部共享、流转、通报的证明材料;二是在事权下放中,部分要件材料办理渠道不明确。受体制因数的困扰,很多要件材料就难以向行政相对人明确获取途径;三是受能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增强影响,限制了许可办理的进程,办理时限被拉长。

二、导致问题发生的思想根源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来自观念制约、利益驱动和体制惯性,在思维模式上具体表现为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本位主义。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

衡量改革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的数量,而在于减少了什么样的行政审批项目以及剩下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是否真的能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现有的审批改革中以压缩数量为主。相较于前几次改革中将不符合发展被淘汰的审批项目、出现频率很少的审批项目进行削减,现阶段审批改革有两个不好的现象:一是把权力事项合并打包,以减少对外数量;二是将一些审批事项向确认、审核等其他类事项划转,模糊权力界限。看起来审批事项减了不少,实际上审批内容、程序、环节一点也没有减少。所以导致群众始终觉得便民效果不明显。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教条主义。

不少单位以设定审批的法律文件的等级作为合理性的标准,把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作为设定审批、执行审批的依据。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依据的都视为合理合法。而不是从行政审批在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行政审批的成本效益比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经过几轮改革,仍有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被保留下来,或许没有在审批目录清单中体现出来。但是,大部分上级规范性文件中设定的审核类事项,在实际办理中,都成为了审批。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本位主义。

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作为行政审批改革问题的表象,其最根本的思想根源还是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思想作祟。多年来,有些单位和部门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而行政审批项目和部门利益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少数部门担心审批权取消后影响本部门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清理审批项目时采取拖延的消极应付;一些行政审批事权错放、空放、乱放,就是害怕失去权力后,危及自身的“存在感”;在许可业务办理中,为避免自身的审核责任,故意增设要求,将审查义务转嫁其他部门乃至行政相对人。

三、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起到观念纠偏的良好作用,有助于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夯实思想基础,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各项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全局意识,强化观念塑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是政府在自己身上“动刀子”,“动手术”,必然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挠。那种以本门利益为重的的错误思想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和澄清。要端正思想,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始终遵循只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实现有利的都要自觉服从,勇于自我革命。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引,发现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批评,杜绝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坚决摒弃对权力趋之若鹜、对责任避之唯恐不及的错误行为。不断坚持群众路线教育,使每一位行政审批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群众路线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自觉在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批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便民、高效、廉洁。

(二)加强组织保障,端正用人导向。

行政审批是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应高度严肃,不得有丝毫马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教育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在审批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审批工作,负起审批职责,绝不推卸职责、逃避责任、违规操作。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壮大改革生力军。抽调素质高、业务强、作风好、服务优的同志到窗口一线,窗口负责人由部门中层以上业务骨干担任,鼓励后备干部进行政服务中心,把中心建成培养干部和人才的基地。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积极、服务质量高、公众评价好的工作人员晋升提拔时予以优先的规定督促落实。通过组织人事保障,确保审批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治上高度成熟,在业务上高度熟练。

(三)开展作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不管是群众路线精神的贯彻,还是行政审批服务品质的提升,都有赖于转变工作作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以作风转变为突破,不但要求行政审批人员在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作风的重要性,还要求行政审批人员在行动上积极转变作风。在反“”的基础上,增加反“本位主义”,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开展反“本位主义”大讨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下,发挥积极性、能动性,自觉形成良好的作风环境,展现行政审批服务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盛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特点、困境与治理. 大连干部学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