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毒隔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毒隔离制度

篇1

一、一般隔离消毒要求

l、传染病与一般病房(或其他建筑物)应当保持一定或有严密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传染利、结核科和小儿科,均应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儿科门诊,应设有专人进行

预检,遇到传染病可疑有立即隔离。

2、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婴儿室、传染病房、隔离观察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检验室、供应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等,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医

院的门诊和一般病房也应有定期的消毒制度。

3、传染病房应备有单人房间,以便收容需要观察的病员。

4、传染病员所住的病房,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家具、器皿、被褥、碗筷等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5、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经过消毒或净化后再排入下水道。

6、工作人员进病房和诊前,必须穿工作服,在传染病房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条件许可时应穿特备胶鞋),但不得穿出传染病房。接触病员后应及时洗手。

二、门诊防止交叉感染

l、门诊发现传染病员时,必须按规定上报疫情。

2、在门诊或急诊室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应立即就地隔离,进行消毒,并根据情况将患者送入传染病院,传染病或隔离病室。

3、传染病员离开或死亡后,室内床单等应一律更换,并进行终末消毒(方法视病种而定)。

4、传染病流行期间,设立临时检疫岗,对每一个就病员,必须经过初步检查后才能挂号,可疑者进行隔离处理。

5、放射线科及理疗科应将门诊及病房病员的治疗和检查时间严格分开。

6、病员应在指定地区候诊、检查和治疗,不得在门珍各处走动,以防止交叉感染。

7、门诊应设肠道传染病员的专用厕所。

三、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根据情况沐浴或擦澡(危急病员须先进抢救,以后在病房内进行)、理发、剪指甲。

(2)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测体温,如遇发热的病员应判明发热原因。决定是否进入病房或入隔离待查。

(3)病中的服装应进行清洁处理,如条件许可,病员更换的鞋、袜、衣、裤不得与医院准备之干净服装接触。

(4)无接诊室或住院处者司以进病房后当日进行卫生清洁工作。

2、病房

(1)病员在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沐浴或擦澡、理发、洗头或剪指甲等。

(3)患者用过的便盆、便壶应进行消毒,有传染病的患者(如滴虫阴道炎、肠道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等)应固定使用。脸盆、澡盆,每次用后应及时擦洗与消毒。

(4)患者餐具用后消毒,茶具固定使用并按期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采用可靠的力一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进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患者的衣服、被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7)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脏之大衣、毛毯、.被褥、枕套及报纸、书刊等应用日光曝晒或用其他方法消毒。

(8)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3、传染病房(或隔离病室)

除严格执行病房的各项有关规定外。

(l)传染病房的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时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与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间措施处理。

(3)每病房只能收治同病种的传染病员,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小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视,特殊情况须经医师或护士长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7)胃肠道传染病员的便盆,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员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大便化验、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四、病员衣物用品污物清洗消毒

1、污物应放置于指定地点,污物箱、痰杯等应带盖,并经常消毒。处理人员应注意安全,避免感染。

2、各种污物应经指定路线送出。传染病房的痰及大便纸、一律焚毁。脓、血污物的敷料应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消毒,必要时可焚毁。一般病房可倒入带盖垃圾箱内。

3、化验室、病理解剖室等检验物、标木、尸体及接种动物的处理,均应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

4、传染病房污衣、被服等必须包好,再送洗衣房,先经过浸泡消毒冲洗后,再进行煮沸消毒。

5、传染病房污衣物、被服等附上明显标志,与一般衣服分开放置和处理。

6、芽胞细菌(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感染患者的衣物应用间歇灭菌法消毒。

7、供应室必须将清洁无菌与污染物品绝对分工,凡经传染病员或可疑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包好并有鲜明标记,及时进行单独消毒处理。对高压消毒器应每次进行指示剂消毒效

果检查,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测定。

篇2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产房工作制度、分娩室制度、产房保洁监控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并制订成册,人手一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预防感染的发生,使控制产房感染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 产房的环境

产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度26℃,湿度50%—60%。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做到洁污分开。地面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桌面、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的标志,每日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使医务人员从区域划分上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3 产房的环境学监测

产房每天定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照射2h。产妇分娩送回病房后再照射1h,每2周清洗过滤网1次,每月进行环境学监测,符合二类标准(≤200cfu/m3)。对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间、器械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1h,灯管表面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进行灯管强度监测(>70uW/cm2),以确保消毒效果。若监测不达标,立即寻找原因,进行整改。

4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周一、周四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碘酒、酒精消毒,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水溶性器械油擦拭,包装,高压灭菌。

6 隔离产妇的管理

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7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5cfu/cm3),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8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通过加强产房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工作人员转变了观念,达到了产房清洁、消毒、隔离的目的,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障了母婴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 小儿神经康复科;消毒隔离;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24-02

消毒隔离工作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小儿神经康复科主要收治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由其家长陪护住院治疗,病房人员较其他科病房混杂,传染源存在的机会也较其他科多;另一方面,每次住院治疗疗程较其他科室长,而且每天要进行多个项目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机体能量消耗较大,很容易疲劳,在疲劳时最易被病原菌侵袭。这是小儿康复科存在较高医院感染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病房的医疗质量,还可以降低儿康科院内感染率。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 控制传染源

为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关键是隔离传染源。小儿神经康复科的医院感染大部分是经空气传播,其次是接触传播。王遐等[1]在脑瘫患儿医院感染因素调查分析中发现,脑瘫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89.8%,其次是消化道,占7.0%,其他占3.2%。

1.1 停止感染患儿所有训练,安置单间病房隔离治疗

当发现患儿出现早期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症状时,要停止感染患儿的所有康复训练,安置单间病房隔离治疗或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安置于一室,尽早请儿科会诊并转科治疗,与儿科协议,在有病床的情况下,优先收治儿康科的感染患儿。而且要限制患儿的活动范围,收治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房要有良好的通风对流。

1.2 弹性探视,限制陪护人数

实行弹性探视和限制陪护人数制度,控制探视人流量和病房人员数,小于2岁的患儿,1个患儿2个陪护;大于2岁的患儿,1个患儿1个陪护。

1.3 积极治疗,合理运用抗生素

根据患儿早期出现院内感染的临床症状,对患儿进行经验用药。同时,积极查找病原体,一方面,根据病原体检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另一方面,了解科室最近病原菌的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病例或暴发病例。

2 切断传播途径

2.1 空气消毒

2.1.1 自然通风坚持病区每天早晚和康复训练区每天早午各2次开窗开门通风换气,强调必须做到对流,保持空气新鲜,每次不少于30 min。

2.1.2 紫外线消毒病房、医护办公室、值班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前,清扫室内环境。消毒时使室间内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紫外线灯管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洗1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每月做室内空气培养,监测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每半年由院感科利用紫外线强度检测试纸测定紫外线强度,并作出标记,强度低于正常时应及时更换。

2.1.3 动态空气消毒机治疗室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每天4次,每次1 h。每月做室内空气培养,监测动态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效果;使用时间累计超过1 000 h更换机内紫外线灯管,每季度清洗1次过滤网;每年定期维护机器。

2.2 做好隔离“标识”工作

病房内的医疗垃圾及时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垃圾袋内,医疗垃圾桶盖和桶身均有明显的医疗废物标记,专人封口、运送和处理。病区内使用的拖把和抹布潮湿而且污染机会多,是一巨大的“贮菌库”,按四色分别标记明确(四色具体为污物间为黄色、病房为粉红色、治疗室为蓝色、医护办为绿色),分区使用,分类放置,及时清洗并日光曝晒,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后清洗曝晒;拖把和抹布要干燥保存。

2.3 环境、物体表面消毒

包括器械、敷料、医疗用品、针灸针、桌面、椅子、窗台、门把手、地面、床单位、康复治疗用具等的消毒。无菌器械、容器、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每月细菌培养1次,并做好记录。各类无菌容器、无菌包开启后标明开启日期,超过24 h,重新消毒。无菌物品专柜专放,与已开启用无菌物品包、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以及非无菌物品分柜放置,柜内外标识清晰。各室间物体表面(桌面、椅子、床头柜、康复治疗用具等)每天湿式清洁1次,实行一桌一床一巾一消毒;患儿出院后1 h内床单位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康复区内玩具、仪器等每天上下午消毒抹洗1次。病区和康复区地面每日两拖两扫,其中一次用含氯消毒液。当地面没有明显的污染情况时,每天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过的拖把消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微生物;当地面受到患儿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先局限污物,再用25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过的拖把清除地面的污秽,半小时后要用清水抹洗。门窗每天抹洗1~2次。治疗室和病房物体表面每月做细菌培养1次,并做好记录。

2.4 医务人员手消毒

接触患者前后、每项每例诊疗操作和按摩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手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严格实行一患儿一消毒手,严防经医务人员手引起的交叉感染。

2.5 电梯消毒

电梯内垃圾桶每天早、晚清理消毒各1次,当发现垃圾桶内垃圾满出时,要及时清理。电梯内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拖洗30 min后,再用清水拖洗,每天早、午、晚各1次。电梯内壁、扶手用清水檫洗,楼层等数字按键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天早、午、晚各1次。电梯内抽风机,每月清洗2次。当电梯内有呕吐物、排泄物时,要立即处理,局限污染范围,同时用上述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3 保护易感人群

①根据季节流行病的特点使用中草药汤剂预防季节性流行病。②根据脑瘫患儿体质辨证施食。根据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血虚风乘(相当于痉挛性脑瘫)、脾肾虚弱(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阴虚风动(相当于手足徐动型脑瘫)、肝强脾弱(相当于强直型脑瘫)、心气不足(脑性瘫痪伴语言发育迟滞)等证型。针对患儿存在智力、语言、运动方面的问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同时对患儿存在的营养不良进行科学地指导,合理喂养,以促进机体康复[2]。③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耳珠敷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捏脊、中药泡浴等方法。④根据院内感染的高发年龄段,重点关注,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这项工作是搞好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对患者宣传消毒隔离的必要性,也要对容许来探视的家属进行宣传教育预防传染病的常识,增强全民的保健意识,防止传染病危害人类健康。⑤禁止患传染病的家长陪护。做好宣教和协调工作,并请求谅解。⑥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医务人员、理疗师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坚持操作前后洗手,完善洗手设施,实行每位进入康复区的患儿都要进行手消毒,提高医务人员、家属、患儿洗手依从性。⑦做好诊疗环境的消毒,保持诊疗环境整洁、通风。根据院内感染的优势菌及感染途径,采用敏感、合适的中高效消毒剂,运用多种途径对环境进行消毒。⑧强化护工和清洁工培训。清洁、消毒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加强清洁人员培训,定期对清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能初步了解有关洗手、清洁、污物局限、消毒液的配制、消毒隔离等知识。相关研究表明,加强清洁工的岗前学习和培训,全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有效防止交叉感染[3]。

[参考文献]

[1]王遐,郑军亭.脑瘫患儿医院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 28(19):81.

[2]李玉秀.脑瘫患儿饮食的辨证施护[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6,20(12):3321-3322.

篇4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 MDRO;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措施

MDRO是广谱抗生素滥用的产物,其已经成为免疫缺陷者及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群,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接受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时非常容易感染[1]。MDRO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但处理十分棘手的问题,而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与控制MDRO在医院内传播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6月、2014年1月-6月收治的MDRO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评价加强MDRO感染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MDRO医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6月的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对2013年1月~6月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作为对照组。病例选择均为临床诊断并经微生物室分离鉴定而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所列出的MDRO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MRCN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泛耐药/耐碳氢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PDR/CR-AB)、耐碳氢酶烯类肠杆菌(CRE)等。

1.2隔离措施

1.2.1隔离对象 观察组对确诊的MDRO感染病例,按照患者严重程度和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别实施单间隔离、同种病原感染者同病房隔离或床边隔离。

1.2.2隔离措施 ①采用接触隔离,设置隔离标识;严格管理隔离病室,严禁随意出入,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并固定专人诊疗护理;②卫生消毒措施:在患者床旁备快速手消毒剂,医护人员诊疗操作前后严格进行手卫生;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实施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戴护目镜、穿隔离衣。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尽量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试消毒。床单位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严格管理医疗垃圾。

1.3统计处理 对照组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严格隔离措施。对该组病例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我院在 2013 年上半年共有住院患者2989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108例,感染率为0. 36%;感染菌株为ESBLs、MRSA、VRSA、MRSE、MRCNS、MDR/PDR-PA、PDR/CR-AB。在 2014 年上半年共有住院患者3631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63例,感染率为 0. 17%;感染菌株为ESBLs、MRSA、VRSA、MRSE、MRCNS、MDR/PDR-PA、PDR/CR-AB(表 1)。两组患者感染的MDRO种类接近,但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后,MDRO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P

3 结论

近年来,MDRO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MDRO感染具有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对全世界的卫生保健影响重大,社会危害大。MDRO感染患者需要使用更有效、但却更昂贵的药物治疗,显著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感染很难控制和彻底清除,无效治疗导致患者病程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和频繁反复住院以致医疗纠纷增加,MDRO引起的医院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对MDRO感染患者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使得MDRO感染率由严格隔离前的0.26%下降到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MDRO是条件致病菌,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在医院环境中极易粘附在各类物品上,很难被清除,并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各种仪器设备使细菌在患者之间交叉寄生造成传播。还可通过宿主患者的转移造成MDRO迅速的从一个病房传播到另一个病房,一个医院传播到另一个医院。随着全球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家间患者的转诊日益普遍,MDRO跨地区、跨国界的传播已有频繁发生,使MDRO传染源迅速蔓延。由于大型手术、器官移植、肿瘤化疗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IV感染者的快速增加,导致院内感染特别是MDRO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加,尤其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威胁更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MDRO感染。

手卫生是预防MDRO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2],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医院应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ICU、新生儿室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点科室。如抗菌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自动式、脚踏式、肘碰式水龙头等洗手设施; 纸巾、消毒毛巾等干手设施,治疗车上、床旁应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的,应实施床边隔离。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3]。隔离房间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不宜将MDRO感染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MDRO患者进行专门登记。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监护仪、吸痰管、体温表、输液架等专人专用,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处理;但是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在每次使用后应及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进行擦拭3遍消毒。患者周围物品、环境每天进行清洁消毒,限制病室内人员出入等切断接触传播,可有效预防MDRO的传播[4-5]。接触MDRO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MDRO感染。在MDRO感染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医疗废物袋收集。接触MDRO感染患者的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医护人员、护工、陪侍人员和保洁人员等。MDRO感染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检查或治疗时,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其它科室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该患者转诊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转诊之前也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控制传播措施。所有接诊过该患者的科室,其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或污染后都应进行清洁消毒。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并对房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的传播,应制定科学、规范、操作规则和操作制度,加强空气消毒、手卫生消毒及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需要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通过早发现、早隔离,以阻断MDRO在医院内传播和暴发。

参考文献:

[1]Sievert DM,Rudrik JT,Patel JB,et al.Vancomycin resistantslaphylococcus aureu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2-2006[J].Clin Infect Dis,2008,46(5):668-674.

[2]卢燕.临床重点科室手卫生的观察与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37-138.

[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1 -17.

篇5

摘要: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等院校 考试制度 改革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 ,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

篇6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改革 问题 建议

全国高校在各项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高校财务管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何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除了要求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转变外,高校财务部门还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方法,由此才能确保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中忽视预算的作用

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财政预算是正确处理财务的一个必要手段。预算是通过近期情况与将来将要发生的财政问题进行估测的一种手段,它能有效地防范将来预期内的风险,得以在前期就执行补救措施,将风险最小化,也可以说是将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高校财务在编制预算支出时应该更加贴近单位的实际情况;支出的类型和数量要真实体现二级单位和部门的事业效果;建立支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按标准和定额管理来核定支出,实行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加大对预算支出的分析检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分清轻重缓急,提倡勤俭节约。

高校预算的编制应该突破以前的框架约束,条件许可的高校可实行结余及赤字预算,编制结余预算报告通常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编制赤字预算,目前还不为多数人认同。有很多管理者都忽视这一点的重要性,正确的预算开支可以使单位利益最大化。高校财务应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的预算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益,克服过去学校预算编制带来的短期行为,使得学校资金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

2、高校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不严,高校的固定资产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在计价、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合理,导致出现了账实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的账面数虽然与实存数相符,实物也以特定的形态存在,但是由于实物的账面金额与其实际价值之间相差很大,其实际价值往往要比账面价值高;而教学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价值发生了很大的无形损耗,其账面价值比实际价值高出很多,造成明显的账实不符。高校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高校的大型采购主要有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项目,这些项目所需资金量往往比较大,而单位又缺乏制度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易导致腐败的发生,而其直接后果是单位付出较高的资金购买了价值较低的商品,单位以此购买价格记账虚增了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高校资金的计划性不强

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部门预算没有规划,经费相互挤占,或者即使有计划也是无定额,或是虽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而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也经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对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资金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4、高校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

高校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及其补充通知学习掌握不够,银行账户管理比较随意,不能按照规定设置账户,存在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等现象,银行账户不能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银行账户的管理不能有效执行备案、年检制度。

5、高校财务管理人才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税收政策、法规不断出现,加之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由于一直从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工作,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能落后,高校财务制度转型,财务人员难以适应新的财务制度。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缺少相关的培训,因个人能力造成财政监管不严谨、票据管理不当、资金流向不明、财政疏漏、乱开支、年终结算不准确、结算透支等问题频频出现,高校财务中,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发展。

二、加强和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个优良的符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使得高校教育机制良好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同高等学校教育机制运行的剂和添加剂,能够有力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平稳地发展。因此。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及时革新,使之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1、进一步推进高校改革,理清基础管理关系

明确责任,尽快高校社会化,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效益。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制度,加强高校财务的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建章立制是规范财务管理的保障,要按照财务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结合高校实际,制定详尽、具体、操作性强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根据新办法进一步完善修订已有财务管理制度,并丰富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切实遵照实行,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带头遵守,财务人员严格把关,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树立财务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一切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

2、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完善财务制度,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已成为组织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财务部门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使高校财务根据各自特点和既定的价格体系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并围绕财务预算,落实财务制度,提高财务控制和约束力。年终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预算的执行结果对各经营部门提出考核意见,并对下一年度预算提出指导意见,以此增强财务工作的计划性,保证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利于高校财务良好管理的实现。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高校当前的财务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预测、审核,分析其未来现金流量及风险,真正做到财务分析能够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

高校财务要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逐级审批、分户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该注重财务分析、预算控制、财务监督,积极主动地向学校领导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对外要协调好与计财处、审计处、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关系,并接受指导、检查和监督。高校尤其要加强成本管理,实行成本核算,为学校财务改革决策提供依据,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监督控制管理效果,才能有利于高校财务的进一步发展。

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建设高校财会队伍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应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及时组织人员学习培训国家新颁布的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尤其是单位领导,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学习,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职业道德,使之成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既熟悉会计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利用财务软件,发展网络会计,建立高校财务信息系统,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和联机实时报告系统,及时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生成完整、真实、动态的财务信息,使高校财务决策者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全、最可靠的财务信息,加强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提高决策效率,随时掌握整体的营运情况。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高校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中合理分摊固定资产费用,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的核算。

要不断强化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高校应该不断强化相应的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损、报废等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明确资产购买、验收、保管等环节的具体责任人。进行资产管理应该坚持固定资产与共享资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改变原来的资产部门所有制,避免部门间各种重复资产以及闲置资产的数量。此外,高校在进行内部资产管理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进行充分联系,将一些教学中淘汰的设备资产面向社会进行租赁等经济活动,从而使高校资产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另外,要加强树立节约意识,对高校中各种水、电、气、办公耗材等资源要进行管理和约束,大力推广一些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加大学校各种消耗资产的检查力度,使师生养成平时节约资产、杜绝浪费的习惯。

5、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经济责任不清会导致权责不明,相互推诿,造成财经秩序混乱,因此高校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统一领导下进行适当财权分配,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把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把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增强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财经工作运行机制,确定高校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相衔接的责任目标体系。从高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全校各系、部、处室单位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程序。机构和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以及会计处理程序都要考虑相互制约、相互牵制,防止一人负责两项或多项不相容的工作,支票的保存、印鉴的保存、凭证的编制与审核、总帐的编制与明细账的编制等最基本的不相容工作分由两人负责,以降低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

总之,高校的财务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必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确保高校财务的良好管理和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酬管理;保险公司;营销员

   一、薪酬相关概念解析

   (一)薪酬结构

    广义的薪酬即报酬,是指企业员工因向企业提供了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回报。报酬可分为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两大部分。

    内在报酬是员工由工作本身而获得的满足感,是精神形态的报酬 。包括:参与决策权;自由分配工作时间与方式;较多的职权;较有兴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

    外在的报酬则以物质形态方式表示,包括直接的薪酬、间接薪酬及非财务性报酬 。其中,直接薪酬则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间接薪酬即各种福利;非财务性报酬是指与职务相关的一些特殊待遇,如私人秘书、动听的头衔、偏爱的办公室装潢、特定停车位、宽裕的午餐时间等。

   狭义的薪酬,则指企业向员工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现金和实物,是广义薪酬中的外在报酬部分,也可称为货币性报酬或经济性报酬。

   薪酬应该包括:基本薪资、奖励薪资、附加薪资、福利。

    基本薪资根据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复杂程度、责任大小、以及工作强度

  

   为基准,按员工完成定额任务的实际劳动消耗而计付的薪资。它是员工薪资的主体部分和稳定部分。

   奖励薪资根据员工超额完成任务、以及优异的工作成绩而支付的薪资。其作用在于鼓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又称“效率薪资”或“刺激薪资”。

    附加薪资为了补偿和鼓励员工从事特殊工作而支付的薪资。它有利于吸引员工从事某些对公司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

    福利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骨干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的若干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

   (二)薪酬功能

   一般来讲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

    1、维持功能。也可以称为生存功能,即薪酬要能换得劳动者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物质。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质。其基准是最低生活收入。

    2、保障功能。保障功能指劳动者所获得的薪酬收入除了必须满足其本次的生存需要的花费之外,还要能提供保障劳动者为下一次的劳动提供所花费的“维护”成本的支出。

   3、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是指劳动者提供了超过工作标准的劳动所获得的补偿收入。它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之一,多“劳”多得。这里的“劳不仅包括简单意义上的体力劳动,也包括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技术创新劳动、管理创新劳动等。

   二、保险营销员的薪酬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保险公司薪酬策略的缺失已经导致了薪酬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系统性低,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薪酬管理体系往往是通过多次的薪酬改革形成的。在改革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制定出不同的薪酬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如基本工资调高、增减福利项目等,并非全盘考虑,这就有可能忽略工资、奖金和福利等薪酬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同时由于不同时期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人员的差异性而导致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都强调同一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使保险公司不能取得长期的竞争力。如底薪+提成制,多数中国保险公司采用只此种分配制度。一般企业底薪200——600元,提成比例根据销售额大小从1%——10%不等。另外,也有保险公司根据销售指标的达成比率提取,提成收入占总收入的60%——80%。这样使得营销人员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不利于保险公司销售业绩的提升。

   (二)薪酬与经营战略错位

   这方面的表现很多,如有的保险公司声明它的战略之一是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但该保险公司却将薪水标准定位于中档水平,且奖金只授予做出出色业绩的营销人员。保险公司往往着重于奖励短期经营业绩,这易于导致营销人员的短视行为,可能会放弃或忽视一些对于保险公司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工作,如新市场的开拓。每个保险公司都希望利润最大化,应该强调保险公司整体业绩,团队协作,但实际中却往往过分强调营销人员的个人业绩考核与激励,这必将会影响到营销人员之间的协作精神,从而影响组织整体的运作能力,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链条的断裂;而过分强调团体的利益,又会使营销人员产生吃大锅饭的思想。

   (三)缺乏考核基础,无法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薪酬的激励力度取决于薪酬与绩效的匹配程度以及营销人员个人利益与保险公司利益的结合程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仅仅把薪酬作为员工收益的一种支付手段,并不重视薪酬的激励功能,尤其是长期激励作用。如平安历来的销售人员分配模式都是低底薪+中等水平的提成。销售人员的收入多少仅只与销售业绩即保费收入有关,完全是数字说话。而是否配合公司的整体需要,是否有有效的信息反馈等似乎一概与销售人员无关,对于公司管理层的一些部署和要求,做好了是应份,做不好就扣罚,造成销售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免有些对抗情绪,不合作情绪。出于物质需求、出于经济需求销售人员也会尽力争取更多的保费、更好的业绩,但这在销售人员看似乎只是个人的事,公司对己身只有束缚而缺乏指导、激励。销售人员对公司也渐趋漠不关心,使得保险公司失去活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展。

篇8

利用计划任务来执行

由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创建多个不同的管理账户,而且这些账户可以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比如有的是管理员权限,有的则是普通用户的权限。因此如果要执行不同的权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权限的账户进行登录,这样用户的相关权限就会受到不同的约束。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使用管理员权限才可以,而又不需要所有的软件都使用管理员权限,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又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呢?

其我们只需要为使用管理员权限的软件程序创建一个特别的快捷方式就可以了。我们首先在Windows 10系统的搜索框里面输入“计划任务”关键词,在搜索出的列表里面点击控制面板中的“计划任务”,这样就会弹出计划任务的管理窗口。接下来点击窗口右侧列表中的“创建任务”命令,在弹出的“创建任务”窗口里面点击“常规”标签,接着在“名称”输入框里面创建一个任务名称。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任务名称可以是随意设置的,但是最好是英文信息的。比如我们这里要为清理软件CCleaner创建一个任务,所以这里名称就设置为CCleaner。

接下来点击“更改用户或组”按钮,在弹出对话框的“输入要选择的对象名称”中输入一个管理员账户的名称,或者输入系统自带的管理员账户Administrators。设置完成以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到“常规”标签,最后再勾选上“使用最高权限运行”选项即可(图1)。然后点击窗口里面的“操作”标签,再点击下面的“新建”按钮。在弹出对话框的“操作”列表里面选择“启动程序”这项,然后点击“程序或脚本”选项后点击“浏览”按钮,在磁盘里面选择要用管理员权限运行的应用程序(图2)。所有的设置完成以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任务的创建(图3)。

创建特殊的快捷方式

现在我们要检测一下刚刚创建的计划任务能不能正常地运行。首先在窗口的列表里面找到刚刚创建的那个计划任务,接着在这个计划任务的名称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运行”命令,看看这个设定的软件程序是否可以正常地运行就可以了。如果可以正常运行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创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快捷方式。

首先在系统桌面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菜单中的“快捷方式”命令,在弹出的“创建快捷方式”配置窗口里面输入“schtasks/run/tn“CCleaner””命令。需要注意的是,这个CCleaner并不是软件程序的名称,而是刚刚创建的计划任务名称(图4)。输入完成以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给这个快捷方式设置一个名称即可。

如果用户觉得快捷方式的默认图标不好分辨,那么在快捷方式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命令后,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更改图标”按钮。然后点击“更改图标”对话框,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浏览”按钮选择对应的软件程序,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就可以完成图标的更改。以后当我们通过这个特殊的快捷方式运行CCleaner,它就会自动以管理员权限运行。而其他那些没有经过特殊设定的应用程序,则只可以通过普通的权限运行。

傻瓜工具更好管理

对于一些普通用户来说,手工操作肯定是比较麻烦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于一款名为RunAsTool的小工具来进行操作。首先下载运行RunAsTool这款工具,由于这款工具涉及到权限管理,所以启动后需要根据提示在“加密管理员列表”中选择一个管理员账户,然后在下面的“管理员密码”中设置相应的管理员密码信息(图5)。

点击“应用”确认后就可以进入到工具的操作界面里面,接下来按照提示选择一个需要进行权限管理的应用程序,通过鼠标将程序文件拖拽到工具窗口的左侧里面释放,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它添加到该工具里面。

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制度 面临问题 制度改革

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后的今天,回顾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和变化之大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程。那么中国究竟应该怎样推进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行政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

改革应当对症下药,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白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从纵向结构上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都存在着问题。目前,中国的管理层次则普遍存在着偏多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有4到5级的管理层级,这就导致了很多管理职能上的重合以及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还带来了大量的超编制人员,给我国的纳税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纵向结构还体现在管理幅度上。管理幅度即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行政领导者直接领导与指导的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的数目。学者一般认为3-9或4-12个为好。不过,在中国省一级,改革前均管辖70-100个县(市),为此,自1983年实施地市合并改革以来,增加地级市一个管理层级,试行市管县体制;然而另一方面,在同级政府内部,又往往存在管理幅度偏小,“官多兵少”现象。同时,纵向结构的不合理还不利于政令的畅通,此外层级过多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地方保护。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从横向结构上看,中国的部门结构即同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平行分工关系有着很多的不合理。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在每个部门各自的工作的范围内,各个部门为了争取好的业绩纷纷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这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也消耗了很多无谓的竞争成本;在每个部门职能有交叉的范围内,各个部门又会互相拆台,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往往会踢皮球而采用无作为的方式来对待这部分工作,这样,显然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行政组织编制及其管理混乱。行政组织编制是指法定行政组织的人员定额及职务的配置,必须根据职能的需要来设置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目前,我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岗位因人而设,编制因人而定,这会导致编制本身过大,而且在编的人员并不一定是该岗位最需要的人。这样必然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还会滋生腐败。同时,由于对编制确定的不严肃,还会带来很多编制外的人员进入行政管理部门。这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膨胀,而根据帕金森定律可以知道,行政机构作的工作数量和人员的数量是成反比的,越来越多的人消耗了纳税人越来越多的钱,却做着越来越少的工作。

3.行政监督明显不足。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主要由系统内部监督和系统外部监督两大部分。系统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由于每一级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所以要求上级行政机关能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显然是不现实的。行政监察机关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监察权,但由于监察机关只能处以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而且由于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监察机关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机关这些年影响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审计监督只是审计机关依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财政(务)收支、个人收入、财经法纪等方面情况实行的一种专门性审核活动,它的职能范围仅限于财务方面的审核,所以也很难全方位的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我国的系统外部监督包括执政党监督、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参政党、政协的监督以及公民的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执政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和其他公共权力行使的职能,因此,它不可能把自己完全置于中立的位置去监督行政行为;同样,目前的中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地位还是无法和行政机关同日而语的,它们也很难切实地起到监督的作用;至于社会舆论和普通公民的监督都必须还要借助法律的途径,并不是最直接的手段。可见,我国的行政行为是缺乏有力监督的。

4.行政法制不健全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我国的行政领域上还有很多法律空白,比如行政审批的手续非常繁琐,而且各地都有不同,这方面就需要相关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规定。较之无法可依,其实有法不依的危害更为严重。我国的行政机关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这不仅极大的破坏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公民对行政机关的认同感。

二、关于行政制度改革的个人看法

1.从行政机构入手,努力推进行政机构设置的改革。在纵向结构上,适当的减少我国行政管理的层级,比如江苏已经开始逐步撤销地级市,这样有利于政令的畅通,还可以减少很多行政成本。

2.严格我国的行政编制,真正做到由岗定人,杜绝因人设岗的情况,这样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腐败,还有利于选出最适合岗位的管理人员。编制的制定应当合理,对于编制外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控制数量。

3.努力加强行政监督的力度。首先要完善系统内部监督,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权威和影响力,逐步做到对政府的每个重要行政行为实施监督,进一步加大审计机关的审计广度和深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第四大权力的作用,积极监督和报道行政机关的行为,协助政务公开的推进。参政党、人民政协和全体公民也应提高参政意识,积极行使手中的监督权力。相信,有了强有力的行政监督,我国的行政制度改革一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完善立法并加强依法行政意识的宣传教育。对于很多行政领域的法律空白,我们应努力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而更有现实意义的则是,提高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依照已有的法律办事,增强行政行为的权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三、总结

通过对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规范化的机构设置。我们应当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促使我国政府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从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从官僚机构臃肿的政府转向实干而精简的政府。

篇10

1.高校中的人事管理模式惯性较大。

结合一些高校性质的特殊性,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也需要人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现状调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建校时间早,历史悠久,同时人事方面的配置与安排相对固定和过于保守,有的甚至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一些岗位部门缺乏实际功用,在人员安排上还会过多的考虑教员亲属关系、员工资历等,这些现象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显然是不合群的,也不利于人力资源及岗位配置的转型。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习惯”之中,尽管有一部分是合理的,饱含着上一辈人的管理经验,但仍有一部分相对腐朽、陈旧、甚至不透明的部分,需要人们在改革过程中作为重点工作,剔除一些“子弟岗位”或者“保留岗位”,为更科学的人员配置留出空间,来提升管理体系中的透明度和公平、公正水平。

2.经验与资历成为人事管理主要依据。

同样与一些高校悠久的历史有关,人事管理本来就是有关人员的管理,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人表现、团队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及每一次的工作调整,都会对整个人事管理体系产生冲击,这其中包括工作方法的交流与改进、部门职能的调整,以及部门宗旨的改变。与其他单位一样,高校内部的人事调动也会充分的结合个人工作年限、学历水平、科研成果,甚至是口碑等因素,这样多元化的考虑是有一定根据的。然而,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一些因素的过分强调,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人事调动的初衷,很多人还会有心计的利用人事调动机会为己谋私,严重的还会涉及钱权交易。可见,规范人事管理程序中的人员选拔与调动环节,是维持整个体系透明公开的重要工作,也是端正员工工作态度与职业素质的关键一环。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1.“大转变”“新格局”有待确立。

就目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来看,新格局的建立非常必要和紧迫。由于高校本身工作环境的学术特点比较明显,岗位分工繁多且复杂,一些岗位人员的自由度较大,因此,高校的领导者或者是人事负责人,更需要尽快的将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确定改革要点与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人事体系离不开完善缜密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及兼顾人性化与效率的工作方法,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方式或者是利用试点、试验性调整等,来有计划的推进相关岗位人员的最终确立,充分的将个人能力与岗位配合起来,为学校内部人力资源体系进一步的积蓄能量。未来的人事管理系统也将再次深入大数据、大格局的特性,将科学技术依托下的人事管理规模效应实现最大化。

2.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关键。

高校中的人力系统面临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由此而产生诸如干部终身制、人员调入不看能力看关系等现象。因此,人力体系内部的自律自省及岗位市场化、竞争化的引入非常必要。在国家经济等方面提倡市场化的同时,高校内部的岗位任用也应借鉴“市场化模式”,竞争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一些岗位候选人,进一步明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将要继续完善自己的方向,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些规则、制度,也会对现阶段的高校干部任用产生比较明显的约束作用,并改正以往“按身份管理”的陈旧模式。另外,人员上岗之后的合同订立、档案管理及比较常见的流动人员管理等,都是提升人事管理科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规范、科学的模式之下运行的人力资源系统,将会在长久的实践中发挥其理想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