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确立大思路、大目标。
发展要有新思路。思路的确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和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规划为指导,这样才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县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三三四四”,去年召开的县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围绕‘三大’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实干兴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3年多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在不少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和财政的增长是**县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20*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三一二的变化后,20*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三二一的经济结构。20*年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20*年突破6000万元,20*年将突破7000万元,到20*年财政还将进入更快的增长期。思路的确立,不能唯书唯上,只能唯实,要敢想、敢闯、敢超。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执行政策最根本的标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符合实际,有利于加快**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就要敢想、敢闯、敢超,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县作出加快小水电开发和工业小区开发的决定,在决策之初是冒了风险的。现在小水电开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中级电气化县,今年底装机将突破10万千瓦,是前50年的1.5倍。工业小区正式成为省级工业园区。依托电力资源优势和工业小区招商引资平台发展起来的玻纤、纺织、超硬材料工业门类,有望形成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并且做到不冒黑烟,不流污水,不排废气。工业小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土地问题也经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如果当初不是敢想、敢闯、敢超,只求四平八稳,这些对**经济发展长期起作用,群众也将会长期受益的事,是没有办法干成的。
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打造大产业、大民营。
就县域而言,不抓大产业,就不能有稳定的财源;不抓大民营,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民营企业为动力。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三次产业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就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前,农业是主要发展目标,应以第一产业为重。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把二、三产业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二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从**县的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出发,就要以发展小水电为基础壮大工业,以炎帝建设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巩固优化目前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二是抓优势工业门类。要依托小水电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玻纤、超硬材料、纺织3大工业门类,实现年产值超亿元。铁合金、造纸等冒黑烟、流污水、排废气,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危害的传统工业要逐步调整、退出。三是抓骨干企业群体培植。抓骨干企业群体的培植关键在于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并引导民营企业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开发,参与企业改制改造,做大做强;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投资公司,理顺银企关系,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鼓励干部职工采取入股方式参与民营企业投资。
三、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实施大调整、大改革。
推行新的思路,实现新的目标,就要打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旧的体制、旧的做法。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改革。企业改制不能为改而改,简单地买断职工身份不是治本的办法,最终必须实现发展壮大企业、带活一方经济、帮助安置就业的目的。要通过培育旅游、小水电、笋竹3大主导、优势产业,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主,对原有企业拍卖盘活,置换国有资产,买断职工身份,提高县属企业改制面。对停产多年,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财政“兜底“的办法。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要抓住财政对林业的依靠大大减少的有利时机,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决心解决人员分流问题,使林业从根本走出困境。二要抓调整促特色。旅游、小水电、笋竹3在产业就是**的特色,是**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不能人为地划定一个框框,限制发展规模,要能搞多快就搞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三要抓龙头促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玻纤、超硬材料、纺织等龙头企业,通过优化环境,市场运作,实现企业滚动发展。四要抓投入促生产条件改善。一二三产业都要通过上项目、争资金、对外招商融资金的办法,保证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当前要把以炎帝陵建设为龙头的旅游业、县城提质扩容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九龙工业小区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作为改善生产条件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行大招商、大开放。
实践证明,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一是要实施全民招商。当前全县的重点是旅游设施及其游客、会议等。二是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要抢抓发达地区的产业、重点项目等方面,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发展园区经济。办好九龙工业小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篇2
一、理性剖析全县统计工作的不足
近几年来,我县统计工作虽获得了明显成果,延续三年被评为全县“三个文明”建立提高前辈单位,并在全市统计系统综合排名第一。然则,离县委、县县政府的要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必然的差距。
1、统计步队全体本质与新情势不相顺应。一是人员构造不优。县统计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27人,35岁以下7人,35-50岁之间有17人,50岁以上有3人,干部职工年龄构造偏大景象十分严厉。二是专业人才不足。全局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仅5人,且都非统计或相关专业,其他大局部为中专学历。一局部人已很难顺应现行统计工作的要求,全局真正能自力从事专业统计工作的人员不到总人数的1/2。现有专业统计人员常常只能疲于应付各类统计报表的搜集上报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神深化基层开展统计调研和剖析。三是基层人员营业本质低。基层统计人员不不变、统计营业不熟习、统计剖析和调研才能不强的景象,在很大水平上难以顺应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
2、统计基层工作基本单薄。当前,统计任务深重与统计力气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统计工作任务不时添加,在惯例统计报表任务不时添加的状况下,近年来还添加了国家大型普查和各类抽样查询、专项查询等任务;另一方面,基层统计部分力气单薄,统计人员良莠不齐,统计机构不健全,一些乡镇统计站亟待增强。基层统计单位还遍及存在着统计原始记载不完好、统计台帐不健全的景象,现有各类普查和查询对象共同水平不高,基层源头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3、统计创新力度小,资本整合才能差。首先,现有的统计报表还保存着不少方案经济期间的统计目标,而一些反映新情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目标却得不到表现,一些需求的经济目标没有统计上来,一些过于陈腐的目标却破费了我们不少的精神去统计。尤其是现行统计目标中反映资本、情况、科技提高、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不克不及知足指导决定计划的需求以及顺应疾速转变的社会经济情势。还,统计系统工作中信息化收集、人力布置和信息资本的开拓等工作整合才能差,部分、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之间还没有构成很好的互相协作服务机制,统计资本和统计效果的应用水平不高。
4、准则不够完善,现有准则执行力度不强。不断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狠抓各项治理准则,用准则来规范工作行为。但在准则的建立上还不够完善,现有准则执行力度不强。首要显示在:一是有些准则和规则不足响应的配套办法,可行性差;二是局部干部职工准则认识淡漠,恪守准则的自觉性不高,存在着有章不循的景象;三是对执行准则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办法不够详细,好的准则得不到实时一定和总结推行,有问题的也得不到实时改正。
二、高度注重提高统计质量工作
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人员提出的必定要求,是统计人员可否胜任新情势下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统计部分可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奉献的主要保证。
一是有利于对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真实评价。当时,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体例正处于转型阶段,统计工作者应紧紧围绕具体贯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结合沅陵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掌握沅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状况、新意向开展工作,做到真实反映沅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科学评价。将统计工作定位于搞大综合、出大主见、谋大战略上。充分发扬统计本能机能,提高统计质量,使我县的统计事业不时创新,促进统计工作上新台阶。
二是有利于为县委、县县政府的决定计划供应科学根据。统计工作肩负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剖析、监测等重担,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主要效果。保证数据质量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是统计的魂魄地点,也是统计人员应该恪守的职业品德。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不只有利于精确搜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数据,真实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且更有利于为县委、县县政府的科学决定计划供应主要根据,使沅陵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以创新的方法推进我县统计工作
创新是工作生机的源泉。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思绪。没有新思绪,就没有新发展。作为县政府的综合经济部分,县统计局新情势下必需不时开辟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县政府的中间工作,着力处理统计工作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勇敢探究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绪、新行动。
(一)狠抓统计调研,提高统计剖析程度。统计调研要精确地掌握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依照国家微观调控政策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间工作,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面的查询研讨。统计剖析工作要从纯真地对统计报表数据的统计和汇总向深条理的开拓研讨应用,以统计特有的言语供应对策建议偏向的改变;从纯真地对经济活动的简略描绘和数字比拟向综合型剖析,趋向型猜测偏向的改变。还,要增强各类办法,使统计剖析研讨突出重点,掌握热点、难点和亮点,提高统计剖析程度。
(二)增强服务本能机能,高质量深条理开展统计服务。一是加强服务的自动性。要从依据指导需求才去服务,改变为站在微观决定计划部分的角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动性,紧紧围绕经济工作重心和社会经济热点、难点、核心问题自动开展调研,实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加强服务超前性。统计服务要变“雨后送伞”为“未雨绸缪”,不时加强经济运转态势的猜测预警和微观调控政策施行结果的阶段性剖析。三是要考究服务质量。在完成上级营业部分惯例工作的还,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指导决定计划的需求,不时开拓“适销对路”的统计产物,特殊是要增强对新乡村建立、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和民营经济等方面状况的研讨和剖析。
(三)增强基层基本建立,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增强基层基本建立是我县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县统计基层基本工作获得了一些效果,特殊是2007年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增强统计基层基本工作的施行方案》(沅政办函[]72号文件),有力的推进了我县统计基层基本工作迈上新台阶。在此基本上,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统计收集,增强乡镇统计站力气。二是要狠抓基层单位的统计台帐坚持,要求各级统计单位都要建有规范的统计台帐。三是增强基层统计人员培训和统计法律检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营业才能,保证统计数据起原的真实牢靠。
篇3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种植业调整已初步呈现“一大亮点”、“两大特色”、“三大突破”的调整格局。“一大亮点”即花木种植,按照“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机关示范、干部带头、大户带动、群众自觉行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开发一环(环城花木经济区)、两带(沿上和路、上项路两侧各150米花木经济区,形成花木长廊)、三区(无量寺、华陂、石桥花木经济区),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形成百里大循环带状植物园,在规模和品种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上蔡花木已叫响中原大地,销往全国各地,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近10万亩,年产值5.4亿元以上。“两大特色”即瓜果种植和蔬菜种植。瓜果种植已成为我县无量寺、大路李、百尺、西洪、华陂等乡镇的特色经济,特别是卧龙岗沿线8万亩瓜果精品区的开发建设,更加推动了我县瓜果业的规模发展;蔬菜种植已成为我县芦岗、邵店、黄埠、齐海等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大突破”即优质品种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优质专用小麦80万亩以上、优质玉米30万亩、优质大豆15万亩、优质小杂粮7万亩;立体种植有了突破,全县间作套种面积在45万亩以上,林粮间作3万亩,提高了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有了突破,全县落实棉花种植面积60150亩,烟叶8255亩,油料作物42572亩,粮经比例达到了6∶4。
2.畜牧业结构调整。上蔡县畜牧业结构调整已趋向“瞄准市场、依靠科技、规模饲养、龙头带动”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稳定一个基础”、“实现两个转变”、“探索特种饲养”的良好局面。“稳定一个基础”即是稳定了我县的生猪、牛、羊、禽等传统饲养的基础。上年末,猪、牛、羊、禽年栏分别达到56.42万头、11.60万头、17.11万只和548.72万只,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由传统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探索特种饲养”即探索发展肉狗、鹿、狐狸、鸵鸟等特种动物的饲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上蔡县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上年末,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1.9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目前,我县乡镇企业调整呈现五个特点:(一)由分散趋向集中;(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四)乡村城市经营理念加强,文明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五)农民中间商,农民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我县虽然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它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重视粮食生产、尊重农民
自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2.基本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我县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实行“科教兴农”等四大战略相结合,政府加强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引导,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少走弯路,把结构调整同农村新的产业开发,如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县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和做法: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学技术,按照调优、调高、调特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立足实际,两眼向外,紧紧盯住国内外大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品牌。(一)叫响、叫大上蔡花木品牌,在全国各地提高上蔡花木知名度;(二)进一步包装蔡酥梨、上蔡大白桃、上蔡生姜、上蔡黄麻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对外销售。
3.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粮食作物要确保总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更换或更新小麦和玉米品种,扩大优质大豆,积极发展优质杂粮生产。经济作物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着力提高品质,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带、产业区。
4.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推广立体种植,提高比较效益。
5.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东南部和西南部发展蔬菜业,北部、东部北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小杂粮种植业和经济作物区。
6.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大力发展肉牛生产,提高牛、羊肉和禽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
篇4
一、发展态势
1、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发展提速,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06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3866.61亿元,同比增长11.86%,是“十五”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县域整体实力增强,一些县市展现出新的亮点。2006年,全省30个县(市、区)的GDP过5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个;20个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过2亿元,增加了9个。以宜都、蔡甸为代表的20个经济综合强县,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仙桃、潜江、大冶等8个县(市、区)的GDP过100亿元,仙桃市达到162.51亿元。全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1.94亿元,增长17.25%,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3.8%;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7.2%。48个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7个;江夏区、新洲区、大冶市、仙桃市、潜江市的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其中潜江市达到13.93亿元。
2、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232亿元,同比增长18.85%;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上年的29.85%提升到31.86%,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蔡甸、阳新、大冶、丹江口、宜都等11个县(市、区)的工业化率达40%以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县域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第二产业增长17.4%,高出全省第二产业增幅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2.6%,高出全省第三产业增幅1.6个百分点;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9∶35.5∶35.6调整为26.9∶37.4∶35.7,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3、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财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28.85亿元、利税237.97亿元,同比增长24.2%和43.3%,高出全省规模工业增幅4.2个和23.7个百分点。2006年县域工商税收达到61.92亿元,比2003年增长68.26%,是同期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的3.8倍,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38.8%提升到55.3%。工商税收大幅增长,为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县(市)培育起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当地重要的财源。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441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50家,39个县(市)拥有3家以上的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
4、产业聚集度提高,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群
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据调查,全省4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企业2755家,其中规模企业840家,从业人员达到28.8万人,关联企业比2004年增加了778家。2006年,集群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01.26亿元、利税60.1亿元,与2004年相比,年均增长33.5%和36%。仙桃无纺布、鄂州金刚石刀具、通城涂附磨具、宜昌磷化工和化成箔、荆州石油机械、京山包装机械、谷城蓄电池、大冶劲酒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5、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06年,全省县域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前两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增势依然强劲,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各县(市、区)共引进内外资644.8亿元,同比增长19.84%;有20个县(市、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408.24亿元,增长27.97%,有26个县(市、区)的增速超过30%。全年县域开工工业项目4809个,比上年增加了987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工业项目1656个,实际完成投资396.98亿元;投资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143个,实际完成投资134.3亿元。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6、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近年来,各县市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不断做大县城面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近3年来,县域每年有33.7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7.72%,比2003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二、三产业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大冶、老河口、京山、赤壁、仙桃等的城镇化率在40%以上。2006年,76个县(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达到1449.13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237.72万人,占县域社会从业人员的57.45%,比2003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二、基本经验
湖北省县域经济2006年发展提速,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主三化”、实行扩权强县政策以及全省上下齐心努力的结果。其基本经验是:
1、坚持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指导方针,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2002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全省两大战略重点之一(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连续5年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些重大举措,把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直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5年来,省委、省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在全省上下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主三化”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各县(市)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2、坚持以扩权强县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多予、少取、扩权、放活的原则,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了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从审批制度入手,2003年下放了239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2003-2006年,先后分三批赋予42个县(市)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资金、信息、项目、计划直达,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实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从2004年起对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的财政体制,对县域新增工商四税省级和市级分成部分全部返还县(市),三年来财政返还资金约15亿元。财力下移,充分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2002年,全省推广了仙桃市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各县(市)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按照“三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安置和企业债务处理到位)的原则,大力推进民营化进程。目前,全省县域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给全省县域经济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5年来,各地将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企业向关联产业链发展,提升了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关联度。2006年,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协调安排52亿元政策性贷款,重点支持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县域开发区发展到92个,聚集企业2.14万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336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企业的聚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聚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县域共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179个,关联企业5711家,职工总人数106.79万人,年销售收入1292亿元。全省还涌现出了一批特色经济板块,如潜江的化工,仙桃彭场镇的无纺布,汉川的纺织服装,洪湖的化工装备,鄂州的金刚石刀具,京山县的轻工机械,荆州区的石油机械,黄冈的食品工业,公安、曾都、谷城、丹江口的汽车零部件,枣阳的汽车磨擦片,广水的风机,通城县的涂附磨具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2002年至2006年,全省招商引资资金总额达2118.7亿元。目前,园区经济、招商经济、特色经济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势头强劲。
4、坚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5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了1000家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重点扶持;选择100家中小企业、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重点培育;选择40家产业集群重点跟踪,并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制定了具体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连续几年开展了银企对接活动,举办了两届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在专项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在煤、电、运上予以重点保障,同时还加大了考核力度。到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7645家,当年净增983家,100家重点中小企业和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在速度、效益、后劲上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家重点产业集群实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一大批企业得以迅速成长壮大,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骨干和支柱。
5、坚持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法制环境建设,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小企业法促进法〉办法》、《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二是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大力实施“文明湖北”、“信用湖北”、“最佳金融县(市)”等信用工程,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信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表彰了一大批发展民营企业的带头人,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创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充分激发了投资者的创业热情。四是加强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5年来,全省共建立了113家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124亿元,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担保体系,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注重加强了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体系建设。目前,全省上下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县域经济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进一步发展的工作措施
湖北县域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1、着力营造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营造发展的软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依法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进行清理,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再下放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县(市)更大的自和决策权。继续实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完善省管县市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县(市)自我发展能力。二是扎实推进“文明湖北”、“信用湖北”创新工程,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守诺的良好氛围。三是大力宣传企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保护、支持、关心、培养企业家,形成企业家干事业、创事业的良好风气。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育、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五是完善县域经济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形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六是采取措施,加大对“三乱”查处力度,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七是加大法规政策督办落实力度,定期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通报,督促各地、各部门把各项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同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
2、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围绕全省“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抓住全省培育汽车、钢铁等4-6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大产业的契机,选择优势产业和企业,打破区域、部门界限,推进大产业在我省区域内的配套协作,带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引导各县(市、区)围绕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培育1-2个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三是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较好的县(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企业、科技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命名一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四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工业能耗每年下降4%的目标。组织好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等专项治理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以创精品名牌为突破口,加大激励措施,加强引导和资源整合,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区域品牌。
3、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督促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用好52亿元开发行政策性贷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加强县(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合理确定开发区和园区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辐射功能、示范作用和体制机制创新功能作用,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向关联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形成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产业群、产业园和产业链。把园区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节约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园区单位面积的产值利税贡献率。严把项目入区入园审核关,确保新上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安全生产要求。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将发展工业园区、开发区与发展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百镇千村”工程,通过产业兴镇,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4、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组织实施《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和措施。全省重点抓好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4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工业板块。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等向龙头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对上下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做大做强,努力把其打造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二是加强协作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关联产业、企业、项目与龙头企业链接,实施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龙头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生产;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水平;引导企业产品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不断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将一些配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衍生或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新的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信息化建设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认真总结招商引资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要把招商引资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兴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改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批企业,壮大一方经济。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推行业主招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和网上招商。注重项目的引进,在引进项目中,打“特色牌”、“优势牌”、“资源牌”,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不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注重引进技术档次高、成长前景好、对经济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和世界知名品牌。每个县(市)力争引进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批关联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
篇5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篇6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篇7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
2007年,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地方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20个,20亿元以上的有5个,超过亿元的90个。201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县市区达到48个,超过20亿元的达到33个,全部旗县市区超过了亿元。2011年,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的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占到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
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榜中,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分列第58位、第72位, 2012年,已经上升到第10位和第23位。2007年,21个旗县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2012年,在“西部百强”榜中,我区进榜旗县数量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其中4旗县进入前10名。
据统计, 2012年,准格尔旗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伊金霍洛旗地区生产总值达625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鄂尔多斯飞速跨越的强力肌腱。与此同时,入围“全国百强”、“西部百强”的旗县均表现出与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类似的发展势头,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 县域经济不仅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部分进入“全国百强”、“西部百强”的旗县经济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尽管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全区还有约半数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3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党委书记王君说:“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内蒙古必须攻克消除的发展障碍。”
在2013年的全区“两会”上,赤峰市的代表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一个宏观目标,也是一个微观目标。如果有的旗县被甩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外,就势必影响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不足就是潜力,目标就是方向。《2012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研究报告》显示,内蒙古准格尔旗、托克托县、东胜区和牙克石市等32个旗县区市入选2012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市,在各省市自治区总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那么,如何挖掘县域经济的潜力,夯牢我区经济发展基石,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谋思路、找对策,并主要从产业培育、城镇化推进、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大力做好产业培育。产业培育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竞争力。特色产业定位成为各县经济发展首先要破解的课题。巴彦淖尔市的代表说,要在市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如乌拉特前旗接壤包头市,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较好,要重点打造好“包钢西区”。乌拉特中旗、后旗有口岸优势且矿产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冶金、煤化工等产业。同时,前旗、中旗、后旗的畜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要加快建设规模化养殖业和生态家庭牧场。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土地条件好,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集中搞好规模化养殖育肥,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较高的产业素质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包头市的代表说,县域经济在选准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布局上要集中具有产业相近性或关联性的企业,通过彼此的分工、协作、良性竞争,形成内涵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伊金霍洛旗的代表说,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用新兴产业引领构筑产业优势,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要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拉动增长、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的能力。
代表们普遍认为,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镇发展的新组团,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和林县的代表说,园区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抓手。和林县依托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以“一园五区”为抓手,通过打造大盛乐经济园区、电力产业园区、石材建材园区、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红城煤炭物流区、大南山旅游园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和石材建材业,着力培育以云计算产业、煤炭物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探索了一条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新路子,有力地支撑了和林县经济的发展。 鄂尔多斯的代表说,要立足区位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规划园区建设,并走集群化发展的方向。通辽市的代表说,每个旗县市区都要在现有园区和产业基础上,更加突出自身发展特色,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亮点。
以城镇化为抓手,加大城镇建设,深化“产城融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镇是吸纳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源。布和朝鲁委员说,要以镇的建设为基础,把乡镇建设成“星星工程”,把旗县所在地建设成有相当辐射功能的中心城镇。进一步优化旗县区市政府所在地城关镇的空间布局,增强城关镇、建制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城扩容提质。准格尔旗的代表说,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积蓄发展能量、增添发展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篇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难点在西部,重点也在西部。
在我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审视西部实情,要实现西部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破解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薄弱这一难题。
西部大开发已走过十年历程,西部部分县(市)探索出许多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为了总结和运用这些县(市)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更加有力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在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的指导下,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配合下,自2009年6月起,本刊独家推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县域经济新跨越之走进陕西专题报道,意义十分重大。
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审视省情的基础上,决定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西部强省的一项重大举措,率先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见解。
为此,本专题将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西部县域经济可持续跨越发展这一主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有效途径,持续报道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不足,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信大家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许多有益启示。
郡县治 天下安
“县为国之基,民乃邦之本”,从秦设立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区划。千百年流传着一条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经济为国民经济区域结构中的一个层次,是在历史的多样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经济有机体系。它囊括了县域范围内的所有产业活动、经济运行机制和协调控制职能,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功能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大、小城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与一般意义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不同,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的区域性经济。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的基础性区域性经济网络。
县是中央政府划定的基本行政区域单元和社会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位。县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接合部,在行政机构设置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全国286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70%、总人口的70%,成为国家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迎来了新局面。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霞要载体,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
西部概况
我国共有2861个县,其中西部897个,占全国的31%,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687.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6%。西部总人口数3.60亿,西部县域人口总数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2008年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实现GDP44330亿元,占全国的16.7%。
从西部县域的总体规划、国土面积、人口比例以及经济总量看,西部在我国整个县域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蕴藏最占全国的83%,石油储最占全国的12%,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53%,煤炭储最占全国的36%,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资源产业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基埘。
篇9
1月9日,甘肃省第十二萌嗣翊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兰州开幕,省长林铎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止跌回稳或小幅回升的势头,符合年初预期,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设定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在2016年,甘肃省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1236”扶贫攻坚、“1+17”精准脱贫“三大行动”,全面实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扎实开展“大走访、回头看”专项行动,着力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整合投入省级涉农资金568亿元,切块到县481亿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23亿元,累计达到434亿元,惠及96.4万户、398.2万贫困人口。
作为“一号工程”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高度关注。甘肃省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将进一步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确保完成全年脱贫80万人的目标任务。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完善扶贫保障机制之外,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甘肃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挥产业扶贫关键作用,实施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产业培育。开展科技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大力推广陇南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网店、电商创业、电商入股等方式,带动该省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应该把精准扶贫和产业融合结合起来,把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引导到产业发展上。”甘肃省人大代表、定西马铃薯协会会长刘大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7年甘肃省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到,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甘肃省对此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举措,例如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着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等。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将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是关系到持续发展后劲是否强劲的关键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了见解与建议。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甘肃省委主委栗震亚指出,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对此,栗震亚提出建议,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外,还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放手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放开领域,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城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
篇10
>> 政府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思考 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探讨 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基于“云商务空间”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 东阳木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动漫产业:发展瓶颈的克服及转型升级路径 苏南地区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实证研究 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源角色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从粉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县域经济产业改造与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互联网产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http:///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3]晋江人大网站.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read.asp?id=1901.
[4]晋江人大网站.晋江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http:///read.asp?id=1902.
[5]深圳政府在线.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zfgb2016/gb9451/201603/t20160315_353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