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使学生能在学校里学有所成,依据中职生公约开展此次教育。并承诺不早恋,如果有违反则接受班规处理。
班规:
全班累计0人次早恋,告知家长防早恋教育内容。
全班累计1人次早恋,联系家长到校进行严格教育。家长若无法到校,则由班主任代为管教,并召开班会,并再次告知家长防早恋教育内容。
全班累计2人次早恋,由家长带回教育一周,并召开班会,并再次告知家长防早恋教育内容。
全班累计3人次早恋,多次教育无效,学生可能不适应学校的教育管理,建议劝退或转学换一个新的环境学习。
通过此次教育,我承诺:
爱祖国有梦想、爱学习有专长、
爱劳动图自强、讲文明重修养、
遵法纪守规章、辨美丑立形象、
强体魄保健康、树自信勇担当。
班主任:
篇2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对学生;早恋;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18-01
一、引入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而此时期的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及社会各方的心理压力,更面临着由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心灵的迷惘。尤其是中职学生在学业这方面更是有很大的压力,既承受中考落榜读不到自己理想高中德尔压力,又在别人面前承受“读中职没出息,最差的学生读中职”等各种冷嘲热烘的讽刺。往往会导致学生迷失方向,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而是把精力转移到“谈恋爱”上去了。
二、案例背景
这是我当班主任期间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小兰(化名),女,18岁,中职学生,住校。身材容貌较好,成绩也较好,是普高转到职高来的学生,在普高就是因为“早恋”成绩一直跟不上,被学校劝退,后来,就转学到中职,来到中职一学年之后成绩还是没好转,反而下滑了。我怀疑她又陷入“早恋”中去了。紧接着就是高三了,感觉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严重,我和科任老师找她谈心都没有起到作用,在高三下期她都不来上课了。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她与其他学生谈的对象不一样,一般的学生都是和同龄,也就是岁数相差不大的同学“谈恋爱”,而小兰确实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岁数相差十几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最后通过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补救,帮助小兰走出了“早恋”的误区,考上了本科。
三、案例分析
1、环境因素
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性格比较内向,父母与其沟通较少,平时所给的零用钱较少,就导致了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满足金钱的需要。
2、生理因素
十八岁正处在青春期,生理上的悄然变化促使他对异性又有了一种新的神秘感。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的特殊情绪的体验,有意识的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里的需要。陷入恋爱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学生、老师和家长知道。
3、自我因素
喜欢攀比,自控力不够强,意志也不坚定,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缺乏引导,面对这悄然而至的困惑不知所措。
四、施导策略
争取和她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要肯定小兰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喜悦开始,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茫。家长在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配合,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误区。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她成功地走出了“早恋”这块“沼泽地”,重新活泼开朗热情起来了。他勤劳刻苦,考上了一所满意的本科院校。
五、反思与感悟
信任和宽容是打开“早恋”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并不是学校一味地开除,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容易受伤害的;用奖励来代替惩罚,以赞美来代替批评,艺术地化解矛盾是使学生认识错误的法宝;一颗热忱善良的心,一系列细心、人性化的举措,可以帮助一个学生找回失落的世界;教育的重点在“导”。教师要怀揣一颗爱心,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希望的种子,那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
六、结束语
1、关心学生的成长
“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只有在师爱的沐浴下才能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因此,当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在严厉批评时,非常注意,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会严格要求的。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想让孩子们都喜欢你,信任你,那你必须和孩子们有一个平等的地位,而且你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也不要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一个真实的你。把你真实的一面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
3、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班主任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奉行“非指导性原则”。在跟学生谈心时班主任应摆脱“教育者”角色,深切关心地倾听、平等交谈,为学生提供情绪、思想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调动他们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应随时注意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就让我们不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批评和关怀转化为亲和的魅力,在自己的多重角色中去收获真情。
参考文献:
[1] 何万国.现代班主任工作研究.2010.
[1] 万 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真实案例
时间:2010年12月2日晚上十点三十分
地点:教室
人物: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
情节:今天晚上心里忐忑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一直没有走,推开班级的门,出现了吃惊的一幕,六名同学没有回宿舍,而是一男一女两人同坐一桌,共三桌。这六名同学见到我来很紧张,三名男同学迅速离开座位,座位上只剩下三名女同学,当时场面很尴尬。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故意没去揭发他们,而是说“太晚了,早点回宿舍休息”,那一夜我失眠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即使男生女生早恋,也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上述的事情,脑海中总是出现那六名学生的影子,怎么办?是解决还是沉默?
第二天,我开始上网查阅有关防止早恋的方法,我知道他们发生此类事件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很有可能有两个月甚至更久,只不过我没有发现,学生也没有向我汇报而已。可是,浏览了许多网页总感到无处下手之感,想放弃但又不甘心,因为其中两名学生是特困生,他们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分析原因:
学生16岁之前,以同性朋友交往为主,到了16岁异性朋友的交往渐渐多了,加上中学生时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第二特征也开始出现了,我们喜欢用“花季雨季”来描绘这一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男女同学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使彼此之间产生了好奇和好感,不由自主地去接触异性、了解异性,或想取悦异性,以获得对方的青睐,又或者会互相吸引、互相仰慕对方,产生早恋。
早恋定义:
早恋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同时又比法定结婚年龄小很多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里的恋爱行为,如中小学生的恋爱就是属早恋。
真实案例:
案例一
李X,女,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早恋经过。在生日时,邀请了我班学生作客。班级一男生唱了一首这名女生最爱听的歌来助兴。这名女生望着文艺委,联想到文艺委平时对她的热情和主动帮助,突然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感受。从那儿以后,她一看到文艺委便不知所措,她想见他,又怕见他。并且,她认为文艺委也处处久留心自己。
案例二
杜X,男。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班上,杜X属于不起眼的学生。有一次我在食堂看到他与一位同班的女生一起吃饭,一边有说有笑,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又看到了两次类似的情形。当我侧面问及此事时,杜X说:“我看到周围有些同学成双成对,心里很羡慕,所以就约了我们班的XX女同学一起吃饭。”
心理特点:
1.朦胧性。中学生的早恋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他们之间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爱,似乎又不是爱。有的是把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了爱,也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等等。
2.感染性。早恋往往具有“流行”的性质,有的班级谁也不谈恋爱,但在另一个班如果有几个在谈,很快就会像连锁反应一样,感染其他同学。
3.单纯性。中学生的早恋是很单纯的,爱就是一切。不附加任何条件,往往说不出明确和充足的理由。因此,中学生的感情是幼稚和纯洁的。
促成因素:
1.青春期教育的缺乏。
2.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压力大或其他学生早恋的负面影响。
3.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缺乏家庭温暖(父母常年打工,很少联系)
4.自身原因,性格冲动,情绪波动大。
教育策略:
1.注意观察,加强沟通:注意学生的日常衣着的变化,留意经常换座位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注意课间班级学生的交往动向。及时与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放假时交往的对象。了解那些学生有早恋史,在初中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另外关注家庭情况特殊的同学。
2.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3.加强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和解释两往有关中的法制知识,使中学生了解到:在两往中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减少和避免过失行为。
4.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以一个月为周期开好班会,保证学生顺利度过早恋期,利用校园广播和语文征文活动、组织学生代表开好“青春期”讲座,指导他们划清纯洁的友谊、真挚的爱情和早恋的界限。
5.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连心。这一点很重要,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班主任取得学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的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
7.早恋转移与保护隐私并存。在班级设置监督信箱,一定要在显眼的位置,这样能起到震慑的作用,我们不能保证学生不早恋,但可以保证不在班级出现早恋现象。同时做好学生早恋保密工作,采取个别学生谈话法,让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信赖,引导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看法和想法都说出来。对于早恋的学生,要引导重于教导,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那样会适得其反。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师话语 高效课堂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指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时产生的话语,其中主要是英语,也包含少量母语。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达成目标的媒介。它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的习得。如何用好课堂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这对有效教学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指令语:精炼准确
英语课堂中,教师经常要通过给出各种指令性语言来组织和调控各项教学环节。良好的指令语能让学生在活动时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活动意图,让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反之,课堂活动则拖沓而无效。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三年级学生进行英语游戏活动时指令:Now let’s play a game.I’ll ask a student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act like some animals,then you can guess.Who wants to come to the front?一个问题抛出,下面冷场很久,因为学生都没有听懂教师在说什么,他们不知该如何反应。这其实暴露了当下英语课堂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的课堂语言,学生很多都听不懂。学生只知在教师领读的时候要跟读;在教师问“Yes or no?”的时候选择“Yes”;在教师反复询问“Yes or no?”并且发生声调改变的时候,学生再很“识时务”地选择说“No”;等等。这样的课堂话语显然是无效的。
教师的指令语应当巧妙设计,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准,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和效果。如上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游戏的规则放在一边,直接指令:Now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Look,who am I?教师先示范模仿某种动物的动作或叫声让学生猜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活动应该怎样进行。接着教师再请学生上台模仿表演。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练,省去超出学生可理解范围的无意义的指令语,能达到清楚表意的作用,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活动的操作模式。总之,精炼、准确的语言及示范使指令语条理清晰、生动可感,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渡语:自然衔接
巧妙的过渡语就如同一根闪亮的丝线串起课堂教学活动的颗颗珍珠而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教师可以运用提问过渡、情景串联等方法自然衔接各个教学环节。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6A Unit 6 Holidays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各种节日的名称之后这样过渡:You see holiday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we know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holidays and culture.由此进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承上启下,无缝对接。
又如6A的复习单元Unit 4是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问路等语言点的综合运用。怎样使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点串成一条线?一位教师以格列佛在大人国、小人国的奇遇为线索,带领学生跟着格列佛一起历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串联起了整个课堂,使各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自然紧凑,整节课置于一个完整而吸引人的“探险”情景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讲述语:情境共生
小学英语课堂中,大多数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常不会运用难度过大、单词量过多的课堂语言。但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话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工具,承载着多重功能,势必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差异才能使学生的水平逐渐提高。这个难易的度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有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非语言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难为易。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两位教师同时执教5A Unit 3 Halloween一课。两位教师都关注到了渗透万圣节起源和节日习俗的背景知识,但是处理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教师A在上课不久就开始讲述万圣节的背景知识,虽然语音纯正,但因为生词偏多,内容又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出他们几乎完全不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而教师B准备了相关图片的PPT,在讲述的过程中配以相应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同时加上万圣节音乐的渲染,原本枯燥的讲述立刻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都沉浸在万圣节神秘而诡异的氛围中,如置身异国、身临其境,非常投入,接受信息自然且高效。
四、提问语:巧妙设计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笔者多年来对英语课堂的观察,发现多数教师的提问通常仅限于一问一答,师生话轮的分配不合理,调控不到位,师生对话不能持续深入,总是浅尝辄止,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下面是在问题设计和话轮转换方面较成功的一个教学片段。
T:Let’s talk about seasons.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1:There are four.
T:What are they?
S1:They’re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T:Yes. Among all the seasons, I like spring best.Because it’s green and warm.What about you?
S2:I like spring,too.I can fly kites in the park.
T:That’s great!And we can plant trees.Why do we plant trees?
S3: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and clean.
T:Good. We should keep our world beautiful and clean. ... Who likes autumn best,do you know?
S4:Farmers,I think. Because autumn is a harvest season,farmers are busy and happy.
这个片段中,师生的话轮转换自然而流畅,学生的话语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这都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问题设计。可见,成功的问题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和交换信息,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交流师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五、评价语:真诚给予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评价语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学习者习得语言和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要用宽容欣赏的心态面对每个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发自内心地给予真诚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发音准确,教师可以表扬“Perfect pronunciation”;学生板书答案正确且字迹美观,教师可以肯定“Right answer and good handwriting”;学生表演对话出色,教师可以鼓励:“You’re really super actors.”这样的评价语既点出了表扬的原因,让被表扬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又给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唤醒了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可以催生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当然,有时学生的回答似是而非,或者根本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就不该一味地廉价表扬,而应该及时地引导或者委婉地指正。比如“It doesn’t matter. Use your head. Try it again.”“Sorry. I’m afraid you’re wrong.”等,让学生明确答案的正误,及时自我纠正。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58%是通过视觉,35%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只有7%是我们实际表达的语言内容。在35%的听觉交流中,语言的形式,如音质、音频、语调、语气、停顿,是影响听觉交流的核心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副语言或声音。声音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语言动作发出者的音质、音调、语速、语气的不同给予交流者的感受、传递的信息是有差异的。教师通过悦耳舒心的声音讲授的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产生“过耳不忘”的效果。
篇5
“审时、度势、省己”,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多方共育、开放办学既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学校关系密切的家庭、社区、企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实现“华枝春满、润物无声”办学理念的必然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四维联动”办学模式—以同心共育、开放办学为路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校为主导,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的联动与合作,实现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四维联动”旨在打造思路创新、资源整合、评价多元的新型教育共同体,促使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下的开放办学发展目标的达成。五年来,“四维联动”的内涵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推进与学校发展,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四维联动”使课程构建主体更多元
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学校内部展开了大讨论,并邀请各级专家参与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家长、社区、企业吸引到课程构建过程中,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大家对教育的期待,更理性、更客观地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在学校的引导下,还成立了“四维联动”共育委员会,负责“四维联动”工作的安排与协调。其中,共育委员共15人,分别由1名企业代表、1名社区代表、8名家长代表、3名学校行政代表、1名教师代表、1名学生代表组成。同时,学校制订了《“四维联动”共育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各方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另外,还成立了“四维联动”义工团,组建了三级家委会沙龙、四维共育沙龙等活动形式。
“四维联动”使师生发展目标更凝练
课程为育人服务,我校的师生发展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逐渐清晰明朗,由最初的学生“五好”、教师“五有”目标,逐渐凝练为“阳光、丰盈、自在”的师生发展目标。(如下图所示)
“四维联动”使课程构建体系更合理
四维联动共育委员会成员共同构建了我校的“三适”学生发展课程与“三润”教师发展课程。多视角、多维度的思考使我校课程构建体系更合理。
1.“三适”学生发展课程—适应性课程、适宜性课程、适变性课程
适应性课程是共通性学习,以学生的身心状态为生长起始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适应性课程的要求为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保证其有效落实。
适宜性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而设置的,是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其发展性学力。我校在这一版块开设了绳舞飞扬、艺术熏陶、走进科学等课程。
适变性课程是更高层次的递进,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成长,在创造和实践中培养创造性学力。我校在这一版块开设了社区研究、社会体验、国际理解课程。
2.“三润”教师发展课程—修润课程、和润课程、丰润课程
修润课程,主要是指促进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适应力的课程。包括教师基本功、职业道德、基础研究课程。主要针对新进教师,让其能够“入格”。
和润课程,主要是指促进教师将外在所学与自身实际有效结合,内外应和,能动地开展工作,提升其知识转化力的课程。包括教学提升、团队建设和学术提升课程。主要针对胜任教师,让其能够“出格”。
丰润课程,主要是指促进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用自身魅力影响学生,提升教师创造力的课程。包括教师魅力、艺术熏陶和健康活力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教师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维联动”为我校课程构建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课程实施的空间,丰富了课程实施的内容。在共育委员会的组织下,社区的自然资源已成为我校“科学实验”课程的观鸟活动基地,华润企业已成为我校“社会体验”课程的重要实践场所,家长提供的各种资源也成为我校各类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华润企业的精神力量、社区与家庭的文化活动都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作文教学方面。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篇7
之所以强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来为社会工作,而我国的广大少年儿童又是将来社会的主宰力量,这就使得教学工作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而在这方面,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要重视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目标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丰富、灵活的创造性思维,确保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不同学科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对于小学的体育教学来说,要加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儿童勇敢质疑,锻炼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说明他们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并思考了某部分的内容,只有提出了疑问,才能真正领悟体育知识的要点。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参与者,这是师生间有效的沟通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新的知识的必经途径。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跨越式跳高”的相关内容和动作要领时,首先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立体的动作画面,让学生更能直观地观察这一体育项目的步骤和动作,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容易理解一些,这时教师再对关键的动作进行解释,强调基础和重点动作,让学生们去思考重点的技术环节。当学生们对这一动作有了初步的印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不少的疑问,这时再让学生提出疑问,与教师之间达成互动与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教师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观察能力强有利于对体育动作要领更好地学习。小学生在儿童阶段正是开始认识世界的起点,每一项事物对学生来说都很有新鲜感,一旦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去观察并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委,这就是受儿童好奇心的驱使。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后滚翻”体育项目时,教师可以先将动作和技术规范讲解,并示范给学生看,同时,在做这个动作前,教师要求的技术动作和注意事项都要对学生强调,然后可以让其中的学生来进行演示,要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这位演示学生的每个动作,看看是否动作都做到位了,之后让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有个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想象一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会做出怎样的动作。对于这一点来说,最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自己记住的动作要领来体验一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在哪里,通过学生对每一步动作以及出现错误的动作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就会耐心倾听教师传授的正确动作和技术要领。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教学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或者学生们掌握了一个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为了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发想象的思维,创造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并在班上有效开展。例如结合“跳双绳”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候,组织学生参与到跳绳的游戏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跳法。当学生在娱乐的时候有了新的想法,开动脑筋来创新不同的游戏形式,而这时,教师就要对每一种玩法都予以肯定,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篇8
一、充分认识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是拓展源头防治,把反腐倡廉融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工作的需要
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是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治理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岗位廉政教育重点是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体的内部管理和行政执法岗位廉政风险进行评估、防控、管理,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紧密结合。
(二)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是防范监管风险,保护干部健康成长的需要
加强岗位廉政教育,控制和减少不依法行政、不廉洁行政的隐患问题,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不仅要保证本单位不出问题,而且要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能健康成长,告诫干部要慎用权力,警钟长鸣。
(三)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是对公共权力运行实行有效监控的需要
推进岗位廉政教育,可以提高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积极化解廉政风险的意识,促进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运行规范、职责清楚、目标明确,使预防腐败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便于检查和考核,防止权力滥用。
(四)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是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良性循环的需要
通过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和廉政监管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把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反腐倡廉工作之中,有利于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和保证各项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全面推行公职人员岗位廉政教育的实践
(一)科学评估、准确界定岗位风险点,明确岗位职责
1、进行风险排查,实现风险明示化。准确查找廉政风险点是岗位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公职人员对自身岗位的一次深刻认识和自我教育。按照全员覆盖和“对岗不对人”的原则,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岗位、中层党员干部岗位、一般岗位、行政审批权岗位、行政执法权岗位、队伍管理权岗位等六类岗位,通过发动公职人员自查、互查,向管理服务对象征集意见,分析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分层次、分重点深入查找风险点。同时,科学评估,准确界定风险级别,按照违法、违纪、违规划分三级风险,实行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防范管理模式。
2、梳理教育内容,形成完整的岗位目录,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力界限。根据查找出的风险点和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廉政行为规范,并组织开展风险点大讨论活动,让每位公职人员知晓自己的岗位风险所在。结合岗位廉政行为规范和相关的制度要求,从最容易产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环节,以及公职人员思想认识上最模糊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梳理教育内容。
(二)以“针对性、时效性、互动性”为特色,打造工商品牌教育模式
1、开展专题化岗位廉政教育,突出针对性。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教案编审小组,对收集上来的岗位风险、行为规范和情景案例进行统一编审。通过设计鲜活的场景再现腐败风险,把枯燥的岗位廉政行为规范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情景,配上点评和法条链接,形成系统的岗位廉政教育系列教案,并定期研究分析公职人员违纪违法新动向、新苗头,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案内容。
2、开展数字化岗位廉政教育,突出时效性。着力打造以教育基地、廉政刊物、廉政网站、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数字化岗位廉政教育平台,精选案例故事,编写廉政读物,开辟岗位廉政教育网上平台,及时交流岗位廉政教育心得。
3、开展个性化岗位廉政教育,突出互动性。坚持因人、因岗施教,使教育的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性特点,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举办岗位廉政知识竞答和测试,提高公职人员的认知和自律意识:利用情景剧、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参与;围绕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会和专题讲座,帮助公职人员解疑释惑,力求使教育的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性特点。
(三)完善岗位廉政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推动岗位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
1、坚持岗位廉政教育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将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列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各项任务,指导督促本单位、本部门按计划落实,做到与其他反腐倡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使岗位廉政教育实现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
2、坚持岗位廉政教育与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相结合。各级工商纪检监察机关依托工商电子监察系统,对工作时限、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等进行日常监控、适时预警,做到“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严重问题早查处”,筑牢廉政风险的科技防线。
3、坚持岗位廉政教育与完善学考机制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学考机制,作为公职人员上岗、转岗、提拔和培训的必修课,并成为考核奖惩、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落实岗位廉政教育的刚性要求。把岗位廉政教育作为增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抓手。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重点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和队伍管理权,健全完善“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风险点和教育制度防控机制。
三、推进公职人员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坚持教育对象的个性化
岗位廉政教育首先是个性化的教育。其最大特点就是改变过去“千人一帖药”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的岗位划分不同的受教育群。牢固树立按需教育、因人施教的理念,强化针对性。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上作相应的设置,使其成为每个岗位“量身定做”的廉政教育。
(二)坚持教育内容的贴近性
岗位廉政教育应当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它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岗位特点,从最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和思想认识最模糊的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查找岗位腐败风险点,科学设置教育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从抽
象走向具体,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
(三)坚持教育方式的互动性
岗位廉政教育也是一种情景式教育,它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把枯燥的岗位廉政行为规范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情景,从而使教育方式从说教灌输走向互动启发、关爱提醒,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特点。为此,在教育方式上应不断创新载体、拓展阵地,运用网上学习平台、动漫短剧、情景模拟、案例辩论等形式,使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
(四)坚持教育机制的长效化
岗位廉政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促进岗位廉政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在教育工作的推进上,要按照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的要求,不断研究制定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政学习、廉政培训、廉政典型示范、廉政案件警示、廉政谈话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形成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和体系。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树立全过程的理念,把岗位廉政教育贯穿于公职人员上岗、选拔、晋职、晋级的全过程,作为任前考核、上岗培训等的必修内容。最终使岗位廉政的要求内化成公职人员的行为习惯。
(五)坚持工作推进的整体性
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要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做好结合文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要与业务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岗位廉政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公共权力行使到哪里,岗位廉政教育就渗透到哪里。岗位廉政教育只有贯穿于业务开展的全过程和权力行使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要与管理、监督、惩处等工作紧密结合。把公职人员参加岗位廉政教育、执行岗位廉政规范的情况,作为对其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结合廉政预警机制的建立,对违反岗位廉政规范但没有涉及违纪违法的人员和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行业,及时进行预警:对违反岗位廉政规范且涉及违纪违法的人员,则予以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只有岗位廉政规范执行到位,岗位廉政教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篇9
一、国内造型艺术教育课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造型艺术”一词最早源自德国,原义表示“模写”或“制作似像”。造型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教学。现今,国内造型艺术教学中课程总体安排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欠缺课程理论的指导。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准确的定性定量,不够严谨和科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于在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而具有明显缺陷;课题贫乏无味、简单重复、缺乏联系和创意,较少具备主动进行课题设计的意识;课程的编排无序,没有实行具有跨越意义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内容建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想当然教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造型艺术教育中除了一般绘画技法理论及构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对于形式理论、色彩心理理论、图形构成理论这些关于形式规律方面的和视觉艺术思维理论、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观念等关乎综合素养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形成针对专业课程需要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开发性研究,使课程的研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原创机制,对于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
(二)重技术轻创造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我国的艺术教育自从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程以来,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对课程外在结构稍作调整,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基本还是侧重艺术技法。学生的创意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和提高。长期以来,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分注重技术的训练,忽视将创造力这一重要能力贯穿在整个艺术素质培养的阶段。在课程训练中普遍重视技艺传承,强调准确性,偏重于写生性写实描绘。课程设置仍是欧洲已经绝迹的欧洲方式的教学架构,很少对近现代艺术进行介绍。重视作业的完整性,用“形”准不准或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作品背后体现的创意表达、艺术观念、创作草图评价不高。对再现之外的要素关注不够,尤其是文化修养课的薄弱,对于艺术观念探索的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对时代课题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学生探索的领域过分狭隘,创作出的作品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少充实的、新鲜的文化内涵。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富有知识的、想象力的、高效型的、创造型的社会。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如果不能开启,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可能在文化方面就是残障人。
二、研究型课程类型的选择
在造型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是首要问题。艺术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具有独立的艺术嗅觉,对艺术表现的大胆的、个性的尝试,检视其作品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和人文思想的深度,并且在毕业之后仍然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创作和思考,这样的人符合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能灵活的对待新的问题。此外,指导性学习与自我学习在教育史上常常被人们区分开来。二者相比,思考与自我发现的学习更有关联,因为离开了教导来自我研究时,就必须立足于自然和世界去思考,还必须运用感觉和想象力,这是非常正确的道理。因此,在造型艺术教育中引入以研究为导向的课程类型,全面加强学术训练,是一种新的选择。当代造型艺术教育应该借鉴多种艺术门类,吸取多种学科理论,拓展多种表现技法的体现,寻求风格的多元多变;建构以多学科共同的、以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学课程类型。这既不能忽视对传统基本技法的学习,又需要注重对时代观念和理论思想的学习,力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三、系列课题设计构想与训练
艺术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艺术概念性原理需要通过学习过程被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如何去设计巧妙的实践方式及方法,进行更为直接的知识掌握,这就是课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简而言之,课程内容需要通过课题设计去实现,一系列原创而又独特的课题充实了艺术专业课程。课题设计的资源是多元、多样化的,相近学科和各种类型教育的课程是获取课题设计灵感的源泉,又或者可以从景观物象、传统民族艺术、主观意象、形式语言等作为课题发展的线索。笔者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工作中,对课题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构想:
(一)课题设计以形式要素为主
使学生能将视觉因素(光、明暗、线条、色彩、空间、负空间、肌理、材质、图底关系、四维空间等)随意的组织和创造性的安排。如在《景点写生》课程中,很多同学由于受到长期素描造型手法的影响,不能区分景物的速写与素描表现手法,表达得啰嗦,痛苦不堪,艺术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准确表达对皖南生活的独特感受,提高线条表现力,设计了辅课题“头发线条构成”。要求观察其他同学的头发生长,表现出头发的生长特点和独特审美感受。每位同学都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头发的线条形式特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这一课题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对线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由于线条的长与短、粗与细、方向排列、曲与直等不同的形式特点所产生的不同韵律的美感,对素描不太适宜短期景物表现有了深刻的体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形态与形式解构分析的课题:选择较为复杂的器物(自行车、乐器等),记录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面貌迥异的形态特征,按照形式规律重新整理成具有美感的抽象绘画。另外,发展一系列以观察自然物(蔬菜、植物、瓜果、贝壳等)为基础的构成课题,了解物体形状、大小、肌理,按照形的单纯和形式化方法,进行点、线、面、线面结合,肌理和图形任意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强了自然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视觉形式的把握能力。
(二)对于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的认识
对它们作品的视觉分析与变体、创作和讨论。目前许多高校和作为艺术思想、学术前沿的位置不太符合,本应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上的多样性,却往往缺失了这一点。艺术高校的学生对于艺术理论的知识相当贫乏,尤其是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作为当今社会未来的主人,大学生认真思考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是非常必要的。牛津大学的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而非听话温顺的绵羊,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今后瞬息万变的形势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课题设计训练方面有名画分析、形式或形态结构分析,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现当代大师、名家作品,让学生对于画作进行黑白关系、色彩关系、正负形转换、线条变化及综合归纳分析。除了归纳、分析、研究古典名作中的形式构成关系,还可以分析现代艺术运动中的某些经验,探讨艺术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试验,利用大学浓厚的人文环境从学校各学科请来老师授课,开阔学生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课堂讲解当代文化、哲学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在练习中碰到的理论概念。课程进行中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根据创作表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创作过程;还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一起讨论这门课程的收获与体会。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式,透过作品来表达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妇女地位、性等问题的看法,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意识增强,成为自我观念表达的主体。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和老师讨论心得体会以及对其进行评价,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启迪了创造性思维,学会了对知识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方法,学生自学、触类旁通、全面发展等能力显著增强。教师的角色在其中发生了变化,从指导者转变成为对话者、倾诉目标。整个课程中教学目的是在训练独立的思想,而不是技法。
(三)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其他艺术学科中以综合性的方式实现突破
艺术与世界的联系是多元的,艺术教育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兼备专业基础的同时具有宽阔知识视野和创新艺术的完整“艺”人,所以,使学生接触活生生而又完整的艺术,体会它的无限魅力尤为重要。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从形式、韵律、情理、引力场能方面对音乐与美术及舞蹈做出类比,寻找不同艺术形态之间共同的秩序感。J•巴赞认为虽然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合法的类似也变得多样化了。像在音乐中出现了“色调”,在绘画中出现了“节奏”,在建筑中出现了“不谐和音”,在诗和散文中出现了“词语音乐”,在绘画中充满了造型感觉。如通过分析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去寻找线条与空间布局表现魅力。在点画与空间组合中,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世间万物,又必须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而这和形式美法则中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相契合。训练时引导学生体会赵无极作品,其抒情抽象的符号充分的体现出书法的自由流泻,将中国的古典传统和西方绘画如何恰当的联系在一起。“他所描绘的景色并不按其轮廓来描绘,而是用柳枝似得笔画,使景色在远端凝聚成生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家们认为,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存在于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方面的比例,并因此提出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假使音乐始终是一样高低或没有任何规律的忽高忽低,就谈不上造成和谐的乐曲。这种观点应用在色彩课程表现方面,让学生对于色彩理论学习理解起来更加深刻。音乐的音的高低就好比色彩丰富的色相,长短节奏的变化就像色彩面积的大小变化,轻重又好比色彩的明度差别,把对于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达出来,印象会更加鲜明。作业是课题在实施中的具体呈现,课题与训练之间应该是多样化、综合性的关系。作业完成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讨论、文案与文本写作、调研考察、制作、展示与总结等,改变那种以单纯的“画”或“制作”的线性方式。课题展开与进行由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资料文献阅读、课外作业等完成。在课题训练中采用多种实施方法:如课堂讨论,对话在作品的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进行,艺术作品被置于文化视角之中,对其存在的各类美学问题加以讨论,如作品的概念、形式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以及在现有艺术中的上下文关系,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和改进的建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根据布置课题设计草图,可以有多个方案,尝试用多种表现手法完成课题要求,必要时可以加大草图需要完成的数量,使学生养成运用“发散”思维方式的习惯;鼓励学生制作课题的文本,从资料的收集到视觉的笔记,对课题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思索,老师根据习作给予建议,同学对于作品的想法,在作业勾画草稿阶段的痕迹和最终完成的作品,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将整个创作作品的过程记录的细致周密,提高了理论素质,并为个人的艺术创作研究累积了宝贵的资料。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专用设备制造业 服务业 关联强度 中美比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制造业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逐渐将其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一些原属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如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装、运输等,开始逐渐外部化,转由服务提供,制造业的生产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Castellacci,2008)。从制造业中分离出的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比原制造业内部更具效率和更高质量的专业,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Park and Chan,1989;Franke and Kalmbach,2005;Son,2007)。
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对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起着重要作用(Vandermerwe and Rada,1988;Oliva and Kallenberg,2003;Slack,2005)。基础设施和流通服务(infrastructural and distributive services)如运输、金融和通讯服务,其技术水平提高和进步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使所有行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Castellacci,2008);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及管理的复杂性程度提高,借助外界的专业知识已成为许多制造企业的一种战术或战略要求(Martinez-Arguelles and Rubiera-Morollon,200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如软件、研发、工程和管理咨询服务,为先进制造企业解决生产制造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知识(Muller and Zenker,200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制造企业参与服务的生产,服务的无形性和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往往要求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互动合作(Miles,199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专业制造业的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astellacci,2008)。
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其分工程度高、产业关联度强,是工业的“母机”,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影响重大(Markusen,1989)。本文以中美两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比较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试图从生产服务的视角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差异。
二、产业关联模型
1、数据处理
专用设备制造业隶属于装备制造业的范畴,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11)》,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美国的产业分类虽然没有明确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但是对比中国的行业分类,美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农业、建筑、矿山设备制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商业和服务行业设备制造业。
因此,按照该产业分类将中国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和美国2002年130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产业合并,随后对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进行对比研究。
2、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j产业产量增加时,所需的原材料的数量也增加,如此可扩大上游产业的生产,称为向后关联。相对来说,j产业产量增加时,表示可供作其他产业作为投入的商品增加,有助于诱使利用j产业产品作为原料的其他产业扩大生产,称为向前关联。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高拉动性的产业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向后产业关联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直接消耗系数aij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数量,代表了一种生产技术水准,可表示为aij=■。产业间的关联除直接消耗部分外,还包括间接购买的部分,因此通过矩阵运算可以得到B=(I-A)-1,其中(I-A)-1为直接加间接需求系数矩阵,又称为产业关联程度矩阵或里昂惕夫矩阵。
根据Hill和Brennan采用的关联比例法,完全向后关联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RB=bij■bij (i=1,2,…,n) (1)
其中bij为完全消耗系数。
Luukkainen界定芬兰经济中几个重要产业群聚的范围时,将产业部门对自身的关联设为0,利用剩下的产业部门计算彼此间的关联比例。对上游产业而言,将对自身的直接关联设为0后,各产业对L产业的直接关联程度L值为:
LB=aij■aij (i=1,2,…,n) (2)
其中aij为直接消耗系数。
三、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比较分析
服务业对生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推动、知识创新的推动、市场开拓的推动、资本运作的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科学技术服务产品和知识创新可以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直接形成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务、外贸、交通运输都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使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的资本运营,只要符合实际需要,经常大量的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根据不同的推动力,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此外,由于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政府服务业的概念,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保障。这四类之外的服务业均涵盖在其他服务业内。具体分类见表1。
利用我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以及美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依照上一节的公式(1)、(2)分别计算出中美服务业各部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之间的RB值与LB值。计算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向后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均小于美国;与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关联强度大的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美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强度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其中的商务服务业;美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政府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强度大于中国。
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产业关联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完全向后关联比例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流通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他服务业、政府服务业;而美国的则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流通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这反映了与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关联强度大的主要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格鲁伯和沃克认为,服务业通过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融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使企业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要素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差异化水平。
整体上看,无论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还是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中国均小于美国,但差别最明显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国关联比例系数仅为1.459%,远远小于美国的11.197%。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专业制造业的创新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创新活动创造和扩散新知识,为先进制造企业解决生产制造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知识(Muller and Zenker,2001),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关键作用(Castellacci,2008)。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中国的信息和通讯服务业、研发和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444%、0.449%、0.566%,相比于美国的1.642%、1.272%、8.283%,差距甚远,尤其是商务服务业。这严重阻碍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附加值的提高。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被实际应用大多是通过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等生产的投入来完成的,知识和技术服务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另外,中美服务业各部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比例系数的显著差别在于政府服务业。美国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比例系数为1.449%,高于中国的0.431%。政府服务业渗透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政府服务意识的强化,政府服务业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保障,是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促进服务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以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美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将服务业分为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运用关联比例法比较分析中美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强度。研究发现中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美国相比差距显著。
流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政府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向后产业关联比例系数均小于美国。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强度大的是流通服务业;而美国的产业关联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业上。美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强度远高于中国,尤其是其中的商务服务业。美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政府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大于中国。
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关联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而生产者服务活动源于产品生产部门的中间需求,如果缺少先进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复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将会因为失去需求的来源而无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任何一方的发展滞后都将制约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才能提高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制造网络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周期、战略群组与企业生存研究——基于合作共生视角”(10YJA630168)。)
【参考文献】
[1] Castellacci 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regimes and trajectories: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n a new taxonomy of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8,37(6-7).
[2] Park S.H,Chan K.S.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 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 1989,17(2).
[3] Franke R, Kalmbach P.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an input–output study for German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
[4] Son W.K.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business services and growth: Issues in modeling regional pattern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1).
[5] Vandermerwe S,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
[6] Oliva R,Kallenberg R.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2).
[7] Muller E,Zenker A.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1,30(9).
[8] Miles Ian.Services in 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y[J].Futures,1993,25(6).
[9] 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10] Markusen J.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
[11] 黄莉芳:中国生产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
[12] 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 Hill E.W,Brennen J.F.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
[14] Luukkainen S.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Finnish Economy[C].Innovative Cluster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