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处罚决定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行政处罚决定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行政处罚决定书

篇1

20xx年无证经营处罚条例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促进社会共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的信息主要包括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信息摘要。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及时、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制作行政处罚信息摘要附于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行政处罚信息摘要的内容包括: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行政处罚当事人基本情况、违法行为类型、行政处罚内容、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日期。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行政处罚信息保密审查机制。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应当删除涉及商业秘密的内容以及自然人住所(与经营场所一致的除外)、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为需要予以公示的,应当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除依照本规定第六条的要求进行删除处理的以外,内容应当与送达行政处罚当事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一致。

第八条 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告知行政处罚当事人行政处罚信息将向社会进行公示。

第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依法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十条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处罚当事人登记机关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改变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信息通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

第十一条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处罚当事人登记机关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改变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行政处罚信息发送至当事人登记机关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其协助在收到行政处罚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行政处罚信息通过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

第十二条 行政处罚决定出现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者其他原因被变更、被撤销或者被确认违法等被改变情形的,应当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以醒目方式进行标注。标注内容包括变更、撤销或者确认违法等决定的作出机关名称、内容、作出日期等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其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更正。

第十四条 行政处罚信息自公示之日起届满5年的,记录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但不再公示。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及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提供操作便捷的检索、查阅方式,方便公众检索、查阅行政处罚信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快完善执法办案管理系统,保证数据的准确、完整。

第十六条 除依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的外,其他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应当通过门户网站或者专门网站等予以公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或者专门网站等公示本部门作出的各类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履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职责,按照谁办案、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内部审核和管理制度。办案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录入行政处罚信息。负责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机构应当加强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制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行政处罚信息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辖区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并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依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行政处罚相关信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法选择是否处罚以及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时限等依法进行自主裁量和选择适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条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

在对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或《听证告知书》时,应一并告知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口头或书面及其他形式作出陈述和申辩的,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工商机关应当采纳;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不成立的,应告知当事人可就行政处理结果按照法律规定的途径和时限申请救济。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听证而加重处罚。

第六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平等对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以案件事实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当事人。

同一机关对于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相近)的同类案件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基本一致。对同一违法案件的多个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区分不同情节及其在违法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确定相应的处罚种类和幅度。

第七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选择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必要、适当,应当依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后果,选择处罚的种类和幅度。

第八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九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对情节显著轻微、无危害后果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第十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公开、公正。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依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结果应当依法公开。

公开的形式和途径,应因地制宜,便于社会公众查阅。

第十一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结合违法行为的构成,即主体、主观、客体、客观方面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偏执一端,片面考虑某一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法律规范的,在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优先适用法律效力高的法律规范;

(二)法律规范效力相同,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

(三)法律规范效力相同,生效时间在后的优先适用。

同一行为违反了不同法律规范,不同法律规范规定的处罚种类不同,可以根据情况按照法律适用原则选择与违法行为主要特征相对应的法律规范定性处罚;也可以同时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处罚。但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

第十三条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首先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当事人逾期不改正才能实施行政处罚的,不得直接对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先行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再予处罚。法律、法规、规章对责令改正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0日。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或需先行责令改正且作出责令改正决定的,应当制作《责令改正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告知其违法事实、违反的法律法规和改正期限,并督促和指导当事人及时改正。

第十四条不予行政处罚,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特定行为不给予处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

(二)违法行为显著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三)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十五条从轻处罚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对当事人在几种可能的处罚种类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或者在一种处罚种类的法定幅度内选择低限幅度处罚。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从事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处罚的。

第十六条减轻处罚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定的处罚种类以外或者低于法定处罚幅度的最低限进行处罚。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从事违法行为,尚未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

(三)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其情节轻微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减轻处罚的。

实施减轻处罚的,必须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证据依据及法律依据,并由同级案件审理委员会决定。

第十七条从重处罚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重的种类或者选择法定幅度中较高的部分予以处罚。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

(一)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

(二)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

(三)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

(四)坑农害农等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

(五)违法经营引起群访的;

(六)以暴力或者其他威胁方式抗拒、阻扰执法的;

(七)故意毁灭、转移或者藏匿证据,无理拒绝、拖延提供证据材料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逃避处罚的;

(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封(封存)、扣押(扣留)财物的;

(九)在调查中通过转移财产、停业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的;

(十)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或者恶意串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

(十一)违法行为被处罚后,二年内再次发生同一性质违法行为,或者同一当事人被处罚两次以上又从事违法行为的;

(十二)利用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突发事件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三)有悖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的;

(十四)其他依法应从重行政处罚的。

对于达到涉嫌犯罪移送标准的案件,必须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十八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的,可以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十九条罚款处罚的高限幅度一般为法定上限数额的70%以上,低限幅度一般为法定上限数额的30%以下,中限幅度一般为法定上限数额的30%以上70%以下。

对一般违法行为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时,一般选择中限幅度处罚。但具有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从重情形之一的,可以选择高限幅度直至最高限予以处罚;具有本实施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从轻情形之一的,原则上选择低限幅度直至最低限处罚(没有法定的最低限情形除外)。

第二十条办案机构调查取证时要收集当事人是否具有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情节的证据;并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应当将自由裁量的情况进行表述。

第二十一条办案机构对调查的案件,在调查终结报告中对其所建议的处罚档次没有说明理由的,核审机构应当作退卷处理或者要求办案机构作补充说明。核审机构认为办案机构在调查终结报告中对所建议的处罚阶次缺少必要证据证明,应当要求办案机构补充调查有关证据。

第二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应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实施必要的行政指导,引导规范经营。

第二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行典型案例指导制度。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定期公布本地区的典型案例,以指导本地区行政处罚案件做到同案同罚。

第二十四条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及《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参照标准》)自由裁量,确定处罚幅度。

第二十五条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实施办法,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应当责令限期纠正。必要时予以通报。

第二十六条在涉及行政处罚行为的行政复议程序中,复议机构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的审查力度,对于不按规定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十七条对于重责轻罚、轻责重罚等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3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一个“高”字

一是认识高。该局先后多次组织全系统干部认真学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全面深刻地领会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并以“*奶粉”和“*奶粉”事件为案例展开讨论,一致形成了“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认识,并将这种思想认识体现为具体工作要求:照不能乱发、案不能乱办、费不能乱收。

二是标准高。该局对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制定了《行政执法标准》,提出三个100%:在登记注册方面,要求名称核准正确率、限时办结率、登记资料齐全规范率、信息录入同步率均达100%;在执法办案方面,要求案件查处正确率、结案率、罚没款入库率、备案率、案卷材料完整率均达100%;在食品等重要商品安全监管方面,要求经营主体合法率、索证索票率、台帐填写完整率、不合格商品下架退市率均达100%。

二、健全执法制度,坚持一个“细”字

一是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政务公开内容细。该局在局机关设置有多媒体信息触摸查询系统,该系统内设“机构职能、法律法规、执法依据、政务公开、办事指南、12315”等8个总栏目50个子栏目,内容详细涵盖了600多部工商法规、330种执法行为依据、62种申请事项办事指南等,来办事的人员,只要轻轻一点,所需查询的信息便一目了然。该局还在每个工商所服务大厅都挂有执法岗位职责分解图,在每一名工作人员办公桌上都摆放有岗位职责公示牌,做到了办事权限公示、办事程序公示、工作时限公示、工作标准和质量公示、违法责任追究公示、社会监督渠道公示。

二是建立案件主办人制度,办案责任划分细。该局在全市工商系统率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了以“职责清晰、奖罚分明”为主要内容的案件主办人制度。查办案件首先由办案机构确定一名案件主办人和一名或多名案件协办人,案件主办人是相对独立行使办案职权,对办理的案件负主要责任,其它协办人协助主办人工作,负相应责任。案件主办人制度实行以来,改变了以往办案中主次不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案件主办人的责任心,促进了案件质量的提高。

三是实行行政处罚预警制、约谈制和回访制,办案工作作风细。为了预防和化解执法部门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工商行政执法中可能发生的重检查、轻整改,重处罚、轻教育,重治标、轻治本的现象。该局对行政处罚案件实行了事前预警、事中约谈、事后回访三项制度,让和谐理念融入行政执法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行政处罚争议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半年该局查办案件295件,没有一件引起行政诉讼,罚没款到位率达90%以上。

四是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说理说法细。该局在全市工商系统率先采用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通过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讲事理、论法理、说情理,使行政相对人知情、知理,消除执法阻力。该局第一份“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件当事人原本对处罚不理解,还聘请了律师并申请了听证,然而却在接到说理式处罚决定书的第八天就主动将全部3万元罚款汇到了指定银行。

今年该局在总结以前推行经验的基础上,又下发了《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操作指导意见》,并对写作方法进行了培训。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的推行,提升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提升了案件办理的质量和透明度,进一步实现了“三个认可”(政府认可、司法机关认可、被处罚当事人认可)、“三个突破”(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新突破,执法理念、方式新突破,科学执法、和谐执法新突破),从而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执法的新形象。

此外该局还相继出台了《执法监督制度》、《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备案制度》、《立销案备案制度》、《强制措施备案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案件核审制度》、《暂扣、罚没财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执法工作制度,对行政执法及执法监督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从而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落实执法责任,坚持一个“明”字

该局根据工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建立了《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行政执法事项责任分解意见》,完善了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内部以行政首长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责任体系,并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工商行政执法机构内部各部门、各层级的各个执法人员,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执法依据明确。我们把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有关的458件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按照单一主管、协同管理的类别逐一进行梳理,进一步理顺了执法关系,明确了执法依据,确定了法定职责。

二是执法主体明确。我们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执法的法律、法规、规章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列出名目,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局机关相关股室和各工商所执行,确定了各执法机构所承担的执法任务。

三是执法责任明确。我们将执法责任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局领导的执法责任分解,局长是全局实施执法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第二层次是各执法机构的执法责任分解,对我局注册股、监督股等执法股室和工商所、经检大队进行了执法责任范围、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目标分解;第三层次是各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责任分解,以岗定责,确定了每个执法岗位的执法责任。做到执法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追究到人,确保执法到位不缺位。

四、加强执法监督,坚持一个“严”字

该局按照省局提出的大法制的指导思想,把“法制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作为目标,把法制监督延伸到行政处罚行为、行政许可行为、行政不作为行为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性的监督。

一是严格行政处罚案件监督。针对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随意立案、随意销案、滥用强制措施、随意减免罚没款和罚没物资管理混乱等问题,以“四备案”制度为切入点,建立了行政强制措施、立案、处罚决定、执行结果四个方面的备案制度。将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销案、强制措施、告知、听证、罚没款缴纳、罚没物资处理、强制执行等环节全部置于法制监督之下。

二是严格行政许可行为监督。我局实行了以执法检查为主要形式的执法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各类行政许可行为的合法性、程序的规范性、材料的齐全性等;监督的形式采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对当事人进行现场调查或事后回访、对行政许可档案材料进行不定期的重点抽查以及全面执法检查等;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许可,经局长批准后发出《行政执法纠正通知书》限期纠正。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而且填补了执法监督的空缺,真正实现了大法制的要求。

三是严格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该局针对每年工作重点,不断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出当年《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评分标准》,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在考核标准上,把“诉讼无败诉、复议无撤销、检查无错案”作为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量化目标。在考评范围上,广泛涵盖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和行政不作为等各类具体行政行为。在考评方法上,实行定期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在考核结果上,把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评价纳入股、所领导的考核内容,其结果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单位年度评先、公务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评价优秀的予以专项表彰,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所有评先资格。

篇4

北京市工商局为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关于严格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指示精神,落实工商总局党组有关规范执法程序的要求,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积极创新和实践,推进依法行政和有效地防治腐败,研究开发了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该系统把工商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包括行政处罚程序、立销案件的管理、行政执法裁量权、公物仓管理、案件移送和行政处罚公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法案件从案源、立案、调查、处理、执行、案件回访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在案件的流程管理、办案文书的规范统一、办案依据的公开透明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方便的数据统计功能。

北京市工商局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的研制和运用,是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队伍教育整顿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是打造“数字工商”的又一举措,也是推进工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这一系统的运用,能有效地解决工商行政执法办案中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问题,在提高办案效率、降低执法成本、确保案件质量、防范违反执法程序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现将北京市工商局《关于利用网络科技手段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情况报告》转发给你们,供各地参考和借鉴。并请各地将你们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送总局。

关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利用网络科技手段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情况报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为确保行政执法权的正确行使,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借助科技手段,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建设。通过启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对执法权限实行分散、分级管理,严格规范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个执法环节的行为,提高执法工作能力,进一步落实行政处罚程序性规定,促进执法公正。该系统作为首都工商系统“数字工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维护国家、法人、公民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我局利用科技手段,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是集队伍管理、案源管理、立案审批、制作案卷、核审、审批、结案、业务指导、数据统计报表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使处罚程序、职权划分、裁量权、案件移送等一系列制度的执行情况在执法办案范围内予以公开。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了规范。

一、规范进入执法程序前的准备工作

为加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力度,我局的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对进入网络系统人员的资格进行限制,用科技手段加强队伍管理;对案源实行统一管理,将办案人员与案源管理人员分离;在网上提供相应的法规资料、业务指导,供执法人员应用。

(一)严格执法资格管理确保有效行使执法权

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中设定的行政处罚用户管理模式,将拥有公务员资格、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并经本部门领导和局长批准的执法人员,纳入该系统管理,确保有行政执法权的干部使用该系统,进入下一流程。不具有以上资格的人员没有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无权进入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但有权进入该系统的人员也不能越权使用这一系统。

(二)网上公示案件线索防止瞒案行为的发生

该系统中设定了行政处罚案源管理模式,实现了“案件线索透明、办案人员指定、查案必须立案”的管理目标。办案人员通过巡(检)查、交办、举报等方式取得的案件线索,交由部门法制员统一进行登记,并通过网络在区域范围内公示,案件线索经办案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申请。经领导审批同意立案后,案件才能进入调查程序。这一做法增加了案源对内的透明度,加强了从发现案件线索到案件立案查处环节的管理。杜绝了由于案源管理松懈导致瞒案不报、案中案被淹等现象,减少了执法人员利用执法权力寻租的机会。

(三)网上查询自由裁量范围促进执法行为公正统一

为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我局完善了北京市工商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细化了处罚幅度。为保证《办法》的顺利实施,将其内容纳入网上查询,予以公开,市局、区县局、工商所所有干部可随时在网上浏览、查阅,为执法办案提供便。《办法》把违法金额、违法情节和行政处罚标准分解细化,减少了因自由裁量权过大而产生的执法不公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执法的统一性。

二、规范案件查处过程中的执法程序

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使行政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目标,从立案、办案、收集证据到审案、结案,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保证每一个案件进入系统内循环。不仅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自觉执法的意识,克服执法工作中“重实体、轻程序”思想倾向,而且加强了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权利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处罚的规范性。

(一)办案初始阶段实行统一编号强制案件进入程序

为规范案件立案后的程序化运作,案件管理系统采取由法制员统一登记发放“立案编号”、办案人员网上领取的方式,规范案件立案环节的各项工作,对案件进入行政处罚程序进行制约和管理。办案人员在网络办公系统中领取“立案编号”后,该案件信息内容进入案件管理程序,自动制做立案审批表、询问笔录、调查终结报告、告知文书等系列办案文书,同时将依法取得的证据进行扫描进入案件记录,并登记暂扣或扣押物品信息。使“立案编号”成为执法人员开展案件调查的启动钥匙。只有在完成编号和案件调查工作,形成电子案卷后,方可进入程序所规定的其他阶段。避免了由于立案不透明引发的不履行立案手续、假立案等违反办案程序的行为。

(二)对案件调查进行时限提示促使案件高效运行

该系统设计了行政处罚环节的时限管理。执法人员及审批人员登陆案件管理系统后,系统自动弹出提示框告知当日的工作量、工作内容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限。对查处违法案件的工作环节和进度实行计算机提示,及时督促执法人员办理案件相关事项,避免了执法人员办案拖沓、效率低下的现象。办案机构在案件办理期限内不能查证属实结案的,由分局主管局长指定其他机构办理,办案期限重新计算;无法在办案期限内结案的,在网上办理销案手续予以销案。

(三)加强案件的核审、审批管理提高案件行政效率

办案人员提交核审后,核审人员即可审阅电子案卷的内容和处罚文书、案件证据、罚没物品等信息。不予通过的,提出意见后驳回,由办案人员进行修改;予以通过的,电子案卷自动进入上一级进行核审,然后进入局长审批程序。通过局长审批后,系统自行发放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网上核审、审批功能减少了基层单位往返向上级单位请示、汇报、修改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规范执法程序完结后的其他工作

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在规范立案管理、案件调查、职权划分的基础上,与相关的工作程序相联系,形成相互衔接和制约的工作机制。对外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结果,对内加强罚没物品管理、加强案件回访工作,通过对执法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有力地遏制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一)网上公示行政处罚结果强化监督、教育功能

我局利用各分局的对外网页,建立了行政处罚决定公开查询界面,在行政处罚案件证据材料公开原则的基础上(但带有密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公开),提供被处罚当事人名称、注册号、处罚文书号、处罚决定文本、处罚机关名称等项的查询服务。并在办案机构设置专门电脑提供此项服务。每年第一季度全面公开上一年度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结果公示是对经营者遵章守法经营的教育和违法经营的警示,对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干部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罚没物品网络管理规范物品的处置行为

为彻底解决罚没物品管理和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局制定了《公物仓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采取市局、区县分局两级建仓,实物仓、计算机虚拟仓两仓共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从暂扣或扣押财物的入仓、保管到出仓处置,整个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程序,两仓对应,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相链接,实现了违法案件查处权、罚没物品保管处置权和监督检查权的有机分离和制约。运用科技手段对罚没财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强了行政执法处罚结果的透明度,确保国家财物的完整,避免了因罚没物品处置渠道不畅而导致的国家财产的损耗及流失,发挥了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作用,促进了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

(三)案件回访与系统连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篇5

    一、歌舞厅、夜总会、俱乐部、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医院、体育场(馆)、礼堂等公众聚集场所,在使用之前,均应向公安消防部门申报,并经检查合格方可使用。

二、下列经营性公众聚集场所,在取得公安消防部门核发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原件)且签署“准予开业”意见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方可办理注册登记:

    (一)影剧院、录像厅、体育馆、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二)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茶楼、洗浴、按摩、保龄球馆、旱冰场、网吧及其它室内娱乐、游艺场所;

    (三)宾馆、酒店、饭店、招待所、度假村、农家乐等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

    (四)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的酒楼、餐馆等餐饮服务场所;

   

    (五)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的商场、商店、经营部等商品交易场所;

    (六)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的室内集贸市场;

    (七)证券、房地产、人才、期货等交易场所及银行营业厅等;

    (八)营利性的医院、养老院、幼儿园、寄宿学校;

    (九)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等会展场所;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前置审批的其他公众聚集场所。举办室外展销会暂时无法提供《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的,可以对其进行展销会登记,但在开展前必须经公安消防部门验收合格,否则不得开展。

三、公众聚集场所在经营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门发现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不能再作为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查封后,应将《消防行政处罚决定书》或《消防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及相关证据抄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理。

篇6

第二条凡在本市范围内查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称工商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各类违法行为涉及到行政处罚的,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工商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种类和幅度内,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事实、证据等因素,在职权范围内选择对当事人是否予以行政处罚、给予何种处罚以及采用多大处罚幅度的权限。

第四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目的,正确适用法律。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个被处罚的当事人,不得以案件事实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违法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第六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相当。禁止处罚畸轻畸重、重责轻罚、轻责重罚。

第七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既要制裁违法行为,又要教育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行政处罚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

第八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明确执法流程,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九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综合裁量原则,综合、全面考虑案件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及社会危害性等具体情况进行裁量,不能偏执一端,片面考虑某一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条工商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同时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对责令改正的具体期限,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规章未作明确规定的,工商部门可给予一个月的责令改正期限或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期限。

第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第十三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轻行政处罚:

(一)能够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违法行为的;

(二)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或者尚未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

(三)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

(四)因残疾或者下岗失业等原因,生活确实困难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第十四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重行政处罚:

(一)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的;

(二)有悖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的违法行为的;

(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的;

(四)坑农害农等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的;

(五)当事人曾在二年内因相同或者类似违法行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的。

第十五条本制度所称不予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对特定违法行为不给予处罚。

减轻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最低限度以下适用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应当受到的一种或者几种处罚之外选择更轻的行政处罚种类进行处罚,或者在应当并处时不进行并处;另一种是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的最低限以下予以处罚。

从轻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轻的种类或者选择法定幅度中较低的部分予以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可以选择的几种行政处罚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进行处罚;另一种是在适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时,选择该幅度内较低部分予以处罚。一般地,在实施罚款这一行政处罚时,选择最低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低的30%部分处罚时,可视为从轻行政处罚。

从重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重的种类或者选择法定幅度中较高的部分予以处罚。从重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可以选择的几种行政处罚中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进行处罚;另一种是在适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时,选择该幅度内较高部分予以处罚。一般地,在实施罚款这一行政处罚时,选择最高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高的30%部分处罚时,可视为从重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工商部门在听证报告、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其他处理决定中应当将处罚裁量的情况进行表述,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应当说明理由。在处罚案件核审过程中,核审机构对处罚裁量部分应当加强审查力度。

第十七条工商部门应当积极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制度,探索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工商部门在进行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考评工作中,应当特别关注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行为,增加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的考评比重。对于不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情况严重的,要坚决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篇7

第二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行政赔偿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赔偿案件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行政赔偿案件的机构为县以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机构。

第二章赔偿义务机关及赔偿范围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其损害的,对于加重部分,复议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第六条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同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五)违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第九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行政赔偿案件的处理

第一节申请与受理

第十条申请行政赔偿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赔偿请求人必须是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受侵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可作为赔偿请求人;受侵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作为赔偿请求人。

(二)有明确的赔偿义务人,且赔偿义务人之一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三)有具体的请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四)具体行政行为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

(五)在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内。

第十一条赔偿申请应当使用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三)申请的年、月、日。

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被申请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记入笔录。

第十二条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书之日起十日内,对赔偿申请进行审查,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裁定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

(二)对不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裁定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

(三)对申请有关要件尚不齐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赔偿请求人在十日内补正;逾期未能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三条赔偿请求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效申请期限内,就未经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单独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赔偿的,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告知其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的,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及有关规定,审查其申请,并做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第十五条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提出赔偿申请的,该机关应当及时受理,不得无故推诿。

第二节审理

第十六条法制机构受理赔偿案件后,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审理。

第十七条赔偿案件审理的内容包括:

(一)赔偿义务机关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了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受到的损害与赔偿义务机关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

(三)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赔偿的具体方式及标准。

第十八条法制机构审理赔偿案件,应当全面审查、核实相关的证据材料。

对于赔偿请求人申请中证据不足的请求部分,可责令其补充有关证据材料。赔偿请求人对赔偿请求未能或拒绝提供证据的,不予认定。

第十九条法制机构可以根据认定的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局长或提交局长办公会决定。

第二十条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对法制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审查,可作出予以赔偿或不予赔偿的决定:

(一)对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未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和公民人身损害的,或已被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受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决定不予赔偿。

(二)对已被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造成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1)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二)项的,决定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造成财产损坏的,能够恢复原状的决定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或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按照实际损害确定赔偿金额。

(2)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一)、(三)项实施罚款,追缴、没收财产或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应当返还财产;对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和责令停产停业的,根据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确定赔偿金额。

(3)财产已经拍卖或变价收购的,给付拍卖变价收购价款。

(4)对财产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确定赔偿金额。

(5)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五)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赔偿标准,确定赔偿金额及赔偿方式。

第二十一条赔偿处理决定书应当根据赔偿决定制作,包括赔偿请求及其理由、赔偿义务机关认定的事实、赔偿处理决定的内容及赔偿请求人的诉权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的,复议机关应当先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予以认定。

经复议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适当,予以维持的,应当在复议决定书中一并作出不予赔偿的决定。

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变更或撤销的,应当将复议决定书连同赔偿申请书一并转交赔偿义务机关,并告知赔偿请求人。

赔偿审理期限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复议决定书和赔偿申请书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三条对应予赔偿的案件,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

第三节执行

第二十四条赔偿处理决定及有关文书,应当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试行)》中关于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赔偿义务机关执行赔偿处理决定,应当由赔偿义务机关的财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按有关规定办理支付手续;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由原办案机构负责办理。

第二十六条执行赔偿案件应当制作笔录,由执行人和赔偿请求人签字、盖章。

执行文书、票据等材料复印件,应当存入案卷。

第四章行政追偿

第二十七条有关个人或组织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一)、越权执法造成经济损失的;

(二)未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采取扣押、查封、暂停支付等强制措施,给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的;

(三)复议机关决定原办案机关停止强制措施,执行机关拒不执行,由此引起经济损失的;

(四)扣押、查封的物品遗失的;

(五)超期暂停支付相对人的银行存款而不补办手续,以及冻结金额超过违法金额造成损失的;

(六)扣押、查封的财物经查与违法行为无关,没有解除扣押、查封措施而造成损失的;

(七)违反办案程序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第二十八条追偿责任人员经济责任,由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决定。

第二十九条对责任人员确定赔偿数额时,依据责任大小,追偿金额为其月工资的1-10倍。

第三十条有关责任人员对其是否应当承担经济责任有申辩权。

篇8

一、工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监管市场的综合性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资格监管、市场竞争行为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市场营销行为监管等职责。目前工商部门在履行执法职能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批监督流于形式。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章第三节及省级文件有关规定,一般案件流程为局领导直接审批立案,行政处罚决定则依次由承办机构、业务股、法规股、局领导审批,审批部门均为本单位部门,而监督方面据第八章规定,单位负责人和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审查监督、即非应当监督,监督非必然程序,可见工商行政执法审批监督为纵向体系。非横向体系,监督力度较弱,公正程度较低,且审批监督机构对承办机构同时一般起到较大指导作用。从而使审批监督程序往往无实质作用,相当于承办机构自查自办自结自执行。

(二)重要职能履行不全面。工商执法监管职能涉及面较广,实际充分履行的仅违法案件、年检验照、重点行业监管等职能,而对销售过期食品、销售三无产品、进销货台账登记、证照到期、亮照经营、变更有关事项等常见问题监管职能则履行不全面不彻底。

(三)简易程序不合理。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60条和61条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的。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并当场制作现场检查、询问笔录,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送达当事人,相对于一般程序仅在审批方面有较大简易优势。据第69条规定,处以20元以下罚款的可当场收缴,适用起点相当低。而工商行政管理常用实体法则基本无可适用简易程序法律责任,据案件统计情况,基本没有适用简易程序办案。

(四)威慑力和公信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大部分群众缺乏对工商职能的基本认识,如消费维权、办理证照等。2、大部分监管对象缺乏对自身应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认识,如进销货台账登记、年检验照、变更登记及停业、歇业、注销、吊销法律后果区别等。

(五)执法水平不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常出现一些颠倒或省略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判例基准不合理等问题。

二、相关行政执法借鉴

我国行政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慢,发展尚不完善,行政职能部门多,包括公安、林业、国土资源、人口和计生、审计、新闻出版、质监、药监、司法、安全生产监督、煤炭安全生产监察、烟草专卖;环保、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虽然存在不少执法主体职能交叉、执法依据矛盾等现象,也有不少成功执法模式值得借鉴。

(一) 政法部门分权体系保证监督效率。政法部门承担着一部分行政执法职能,以刑事执法流程来看,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承办,由检察机关监督,由法院审判,即由地位平行的公检法部门完成执法职能,起到横向审查监督作用。

(二)交通部门罚单模式扩大执法职能。交通部门除交通事故外,基本采用简易程序,即上路检查或照片取证,寄送罚款及扣分通知,责令限期缴交罚款。此外,交通部门对个人一般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可适用简易程序,远高于一般行政部门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适用简易程序标准。由于交通部门执法普及率较高,人民群众对交通法规知识认识度和自觉履行率自然也比较高。

(三)税务部门滞纳金模式提高纳税人的主动性,按照税收部门有关规定,每月逾期申报缴纳税款除需缴交滞纳金外,每超一日还需缴交100元罚款,对偷逃税款等也有严格追究惩罚程序,且有配套落实机制,并非一纸空文,纳税人一般都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按时到税务征收厅申报缴交税款。

(四)网购网站信用公开模式促进诚信交易。交通部门驾照扣分制度也是比较成功的行政执法模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对象是企业或个体户,这对网购网站的信用公开制度更有借鉴意义。此制度为由每一个交易客户对店主做出评价,并在网店页面显眼处显示好评率,点击还可查看评价原因内容,具有显著成效,店主为追求高的好评率,往往提供比实体店更优质的服务。

(五)政法部门人才鼓励机制培养专业人才。《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均对任职所需法律专业要求有严格细致明文规定,一般采取司法考试前带薪休假三个月,通过司考报销培训费用,给予一定奖金及当年考核优秀等鼓励措施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执法水平。

三、工商行政执法新模式初步构想

鉴于停征“两费”后,工商部门将全力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从工商行政执法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存在重要问题角度出发,借鉴相关部门成功经验,结合工商行政执法实际,对构建新形势工商行政执法体系作出初步构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增加简易程序适用,扩大执法监管有效范围。要合理化处罚,纠正“以收代管”错误观念。扩大执法监管有效范围,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减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存在现象较多、取证较容易等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如企业法人、公司不按规定亮照经营、变更登记、年检验照等;2、允许社会危害性较大、存在现象较多、取证较容易的违法现象特殊适用简易程序,如销售过期物品,“三无”产品等;3、对单独应处警告、责令改正等处罚的,适用简易程序处罚,如个体户不按规定亮照经营等。

(二)简化简易程序,取怔简易充分,查办全面有力且公平公正。以交通部门行政执法模式为参考,结合工商行政执法实际,建立完善机制:1、建立自上而下,纵向监督结合横向监督,即机关会同基层,联合消费者委员会、个私协会、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不定时全面检查并有权当场作出简易程序处罚机制;2、完善简化调查取证程序,突出简易且不失公正,如照片取证、证人证明、举证责任倒置、无证推定等;3、建立当场处罚机制,统一罚单,具备违法条例、违法时间及当事人签名等内容,同时告知申诉权利。

(三)加强信息监管威慑力,建立逾期履行义务追究惩处机制,节约办公经费。工商部门已建立电脑网络办公体系,证照及前置许可到期、有五年检验照、农资进销货有无被通报不合格产品等可不经巡查查出,信息监管可节省人力、物力,但效率及威慑力低于巡查监管,据此,建议建章立制加强信息监管威慑力,规定逾期不履行职责义务将按逾期日期作出相应处罚,经通知不履行者从重处罚,通知可通过电话录音系统或邮寄送达作为证据。另外,为保证信息资料准确有效,对联系资料等也应作出变更通知义务,并有相应简易处罚规定。

篇9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无照经营。

第三条对于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许可审批的涉及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经营活动,许可审批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许可审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凭许可审批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核发营业执照。

第四条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

(一)应当取得而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行为,公安、国土资源、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新闻出版、药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以下简称许可审批部门)亦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予以查处。但是,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五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查处其管辖范围内的无照经营行为。

第六条对于已经取得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或者已经取得的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或者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重新办理许可审批手续,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撤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第七条许可审批部门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的,应当在吊销、撤销许可证、其他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撤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当事人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实行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或者经营条件、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督促、引导其依法办理相应手续,合法经营。

第九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责令停止相关经营活动;

(二)向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三)进入无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资料;

(五)查封、扣押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

(六)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

第十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实施查封、扣押,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查封、扣押财物及资料清单。

在交通不便地区或者不及时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案件查处的,可以先行实施查封、扣押,并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查封、扣押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案件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对被查封、扣押的财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被查封、扣押的财物易腐烂、变质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留存证据后先行拍卖或者变卖。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查封、扣押期间作出处理决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视为解除查封、扣押。

对于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或者不再需要查封、扣押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当立即解除查封、扣押。被查封、扣押的易腐烂、变质的财物根据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已经先行拍卖或者变卖的,应当返还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全部价款。

依照本办法规定,被查封、扣押的财物应当予以没收的,依法没收。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使用或者损毁被查封、扣押的财物,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办法规定的无照经营行为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许可审批部门查处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规定的,许可审批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十八条拒绝、阻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许可审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核发营业执照、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未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吊销营业执照、撤销注册登记、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或者发现无照经营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支持、包庇、纵容无照经营行为,触犯刑律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罪、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无照经营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经接到举报,应当立即调查核实,并依法查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篇10

【关键词】详细 简捷 说理

1.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重要性

1.1行政处罚文书是行政执法文书中重要部分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人身、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是行政执法的一重要手段,并且会对公民的财产、人身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对行政处罚进行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文书是执法行为和过程的重要载体,所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就必须从规范行政处罚类的文书开始。在《行政处罚法》出台之前,各地各部门就出台过一些零散的规定,从1996年《行政处罚法》出台后,各地各部门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制定了本地本部门的行政处罚文书。例如北京法制办推行的案卷评查制度就是从行政处罚类文书中开始推行的,制定了《北京市行政处罚案卷标准》和《北京市行政处罚案卷评分细则》,对全市各部门的行政处罚类文书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比,对规范行政处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总局在《行政处罚法》出台之后也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了本系统的行政处罚类文书的格式,规范了全国整个质监系统的行政处罚类文书。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地各部门都对行政处罚类文书进行规范,足见行政处罚文书在整个行政执法文书中的重要性。

1.2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行政处罚类文书的灵魂。行政处罚决定书是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发给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就是正式文件。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中实行案卷排他规则。案件排他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只能以案卷作为根据,不能在案件之外,以当事人所未知悉和未论证的事实为根据 。由此可见,行政执法文书具有证据的作用,尤其是在行政处罚的过程中,行政处罚决定书是灵魂,决定了案件的性质,记载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程序,以及最终处理的结果。根据证据学上的分类,行政处罚决定书是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违法事实,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提供的信息,查找到相关的证据。所以,可以说行政处罚决定书在行政诉讼中是直接决定行政机关的胜败的关键证据。所以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决定书尤其重视。对当事人来讲,行政处罚决定书记载了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是送达地点的依据,同时也记载了做出行政处罚的日期,即决定了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期限。关键还在于行政处罚决定也是当事人申请有关部门确认行政处罚违法的依据。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行政处罚文书在行政处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处罚决定书是行政处罚的灵魂,而行政处罚又是行政执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所有的行政执法类的文书中,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地位不容忽视。各个部门也对行政处罚文书进行了各种规范,但是在行政处罚书决定应该注明哪些内容,是应该简洁明了,还是内容详实,说理充分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2.部分行政执法人员认为行政处罚决定书要做到明确、具体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行政处罚决定无论对于行政机关还是当事人都是重要的证据,也是执法活动的载体,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部分执法人员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应该做到明确、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的记录一定要做到详细,清晰。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三十九条对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当事人基本情况记载的的规定是:“(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而没有更加详细的规定。调研的结果显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出现的问题大都是因为当事人的住所地填写不明确造成的,尤其是在行政处罚的相对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文书无法送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民事诉讼中的留置送达就会给当事人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事人的住所地填写不明确也给行政处罚案件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上海市浦东区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在行政处罚相对人是外国人的情况下,文书无法送达的情况更是经常发生。因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外国人的基本情况的填写上,通常会遗漏护照编号这一项,这样在住所地无所送达的情况下,对外国人的送达问题更是无从查证。由此看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行政相对人基本信息的填写上一定要力求准确,详实。

2.2在行政处罚决定说对做出处罚决定的理由要进行充分的说明。持这一观点的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是法律法规依据的。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行政处罚法》以及相关的法律对具体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罚的规定中,一般都是一个范围的规定,而不是具体的规定,所以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的个案时,一般都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依据这一规定的要求,几乎所有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都应该说明理由。

2.2.2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说明理由,有利于使行政相对人信服。理由论述的越充分,行政相对人越容易了解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会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是对行政相对人进行说服教育的过程。在书里充分的情况下,相对人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后,当事人认为处罚决定充分在理,这样减少了矛盾,消除了阻力,减少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产生,维护了社会稳定 。提升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的满意度。

2.2.3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可以在行政复议的过程中减少败诉的风险。行政复议一般的情况下,复议机关都是对案卷直接进行审查,如果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不进行说理,有些处罚的依据以及自由裁量的过程可能就无法在案卷中得以体现,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行政复议机关认为行政处罚的决定违法或者不合理。

2.2.4推行说理式文书,有利于提高执法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有利于执法人员转变观念,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通过对说理式文书的推定,使执法人员适用法规的准确性和自由裁量的合理性得以提高,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3.部分执法人员认为行政处罚决定书要做到力求简捷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的行政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执法文书要做到简捷,便民、高效,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部分现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范本中的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例如在当事人的基本信息的填写上,“民族”一项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可以在今后的范本中省去这项。

其二,行政效率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文书做到简捷,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方便行政相对人。

3.1提高行政效率是依法行政的要求。行政效率是指行政应该尽可能节约时间、人员、财务等方面的成本。行政效率原则一方面要求立法中应该设定一些有利于增强行政效率的规定,另一方面,从执法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在法律设定的限度以内,或者在法律未作具体规定的情形下尽可能增强效率 。文书做到简捷,有利于行政机关对一项行政处罚迅速做出决定,而避免因为要制作复杂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而影响行政效率。

3.2提高行政效率是便民的重要体现。在调研中,很多执法人员认为应该增加《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当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规定。因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行政处罚的案件违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当场作出处罚,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交给当事人,可以使行政法律关系维持一种确定的状态,方便当事人尽快知晓行政机关对自己违法行为的态度和处理决定。而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一般的情况下,行政处罚文书都无法当场送达当事人,既造成了行政成本的浪费,也给当事人造成诸多不便。在推行服务性政府的语境下,对行政处罚决定进行简化,成为行政机关做到高效便民的必然要求。

3.3行政处罚决定书只是行政处罚类文书的一种,并非全部,有关程序性的内容例如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告知其陈述申辩的权利等内容在调查笔录和证据相关的文书中已经得以体现,没有必要在行政处罚决定书再重复体现,否则的话只是机械的重复,提高行政成本。

3.4要求在行政执法决定书中进行说理是不合实际的。主要理由有:

3.4.1要求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对行政处罚决定书记载事项的规定中,并没有要求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进行说理,如果用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行政法规来改变《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是不符合“上位法与下位法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上位法”的法律原则的。

3.4.2行政处罚决定书不等同于司法判决书,行政处罚行为也不能成为一种准司法的行为,要求行政执法文员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不符合行政执法的特点,也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行政机关是执法机关,是对公民的违法行为进行判断,然后做出决定的机关,而不是审判机关,行政执法的功能是实施行政管理行为,而不是居中裁判。就如同在竞技场上,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另外,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并且行政执法人员也并非都是法律专业,要求其必须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说理也是强人所难,不符合现实情况。

3.4.3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不进行说理,并不是说就不告知当事人理由。在行政处罚决定做出的先前程序中,已经有告知陈述申辩的权利,听证等相关的程序,规范了上述程序,就可以做到让相对人知晓做出处罚决定的理由以及进行陈述申辩。在行政处罚决定中加入说明理由,只是对之前的行政执法过程的机械重复。

4.行政处罚决定书要做到繁简适度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赞同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该详实的和认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该简捷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如何做到繁简适度。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注意:

4.1《行政处罚法》三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必备内容,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一定要加以体现,并且应该详尽。在当事人的基本信息的填写上,当事人的证件号码或者护照编号,住所地都应该详细填写,方便文书的送达和执行。非相关的信息,如当事人的民族等内容可以不填。行政处罚的决定日期,履行期限,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期限和有关机关要详细写明。这些内容可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以填写项的形式出现,这样既可以确定哪些是必须书写的内容,避免遗漏,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又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2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推行说理式的文书,不能采取一概而论的形式。

在一般的行政处罚的案件中,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方便当事人,使当事人尽快处于一种确定性的法律关系中,在履行了告知程序和陈述申辩的程序后,这类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不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说理,而只要求其填写必要项是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的。特别是针对专业性较强,适用法条单一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做成简易式。即把可能用的法条列在格式文书上,执法人员只要填写基本信息后,采取选择选项的形式即可完成,方便快捷。而在当事人争议较大的案件中,案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处理机关级别较高,执法人员素质较高,对其要求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进行一定的说理是有道理的。这样也有利于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不至于因为自由裁量的过程没有体现在文书中而败诉。但是这也并非强制性的规定,因为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说明理由并非必填的项目,所以不宜做硬性的规定。总体来讲,在现阶段还不易推广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

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行政处罚过程的末端,但也是整个执法活动的载体和体现。对行政执法文书进行规范,对整个行政处罚有着重要的意义。繁简适度的行政执法文书才能一方面保证文书职能的实现,另一方面保证行政机关的效率,真正在做到依法行政的同时,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注释:

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10页

②金承东,《案卷排他与看得见的程序作用》,《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③周林,许后鹏,《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 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21期

④《行政执法研究》,姜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参考文献:

[1]《行政执法研究》,姜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行政诉讼原理》,马怀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周林,许后鹏,《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 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21期

[5]王海林,《行政处罚文书的制作及简化》,《中国水运》,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