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教育制度

篇1

没有所谓抽象的社会,一切就是那么现实。

中国的就业难的问题始终未得到缓解,但是中国绝对不缺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已经比比皆是。其实,不单单是综合国力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教育制度应该改革。

现在中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点我没有异议。但是在各学科考试分配分数上,我是持反对意见的,虽然声称2016年语文高考分数提升至180分,各理科分数均有增加,英语分数降低到100分,但是仍不能解决现状。

我认为,我们既然生在中国,就要首先学好语文,语文应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其次,我认为,英语真的不应该作为与语文齐头并驱的重要科目。

其实,我认为,学生上完小学与初中后应该进行兴趣择班,高中可以进行主修某一科目,让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整天埋头苦干,出来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的书呆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真正的热爱学习。

高中的科目分配应该这样:①语文、政治、历史、生物。②数学、物理、化学、地理。③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然后可根据兴趣择班。

其实,中国学生把最美好的花季年华都掩埋在了学业上,中国的学子们从未真正感受过青春与童年,中国学子的成功要比他国的多付出几倍之多……

必须努力改变现状,真正的作为还要看社会与国家,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篇2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行动口号,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但也不能说中国不重视教育。

现实是很残酷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喜爱的不过的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成绩很高的一类学生,却恰恰忽视了其他的学生。而好学生在一所学校中的总人数占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不应成为空话。我认为: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同样的关爱。

每个老师都会说:我爱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可真正做到样的老师却少之又少。对于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眉开眼笑,不停地“开小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不是横眉冷对,就是熟视无睹。

亚里士多德说过:学生本来就有一切知识,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来源,学校的作用只是将学生已经具备的天才激发出来。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职英语;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有效过渡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迎来改革的春天,中职学校对外求发展,向内求成效,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持续良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说教育教学是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但把握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时,如何做好学生从初中到中职英语学习的有效过渡,对于今后的教学影响深远。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首因效应”理论,指当人们首次接触某事物或某人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新生入学时,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如果能合理利用“首因效应”理论,在开学初,在情感上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在习惯上督促归正,在方法上加以耐心指导,这样新的刺激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使他们身上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英语教学做好初中到中职的有效过渡意义重大。

一、学习心理的过渡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必然造成他们在刚进入中职学校时心理情绪复杂与微妙:有经历失败后的自卑和敏感、有对中职教育的否认与轻视、有青少年向青年转型时期的个性的一些膨胀、有对新环境的小小期待。在这个时候,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暗示,挖掘他们内心有利的心理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职教育和自我,端正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情感与知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都认识到,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深厚的师生情感和学科情感基础上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人员来说,教师更是要在“爱”字上下工夫,在生活上给学生帮助;在心理上给学生安抚;在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上课的过程中,多给以理解和鼓励。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能有效贯彻执行,那学生情感之火会被点燃,那潜藏的要求上进的热情一定会重新熊熊燃烧。教师以人为本,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学生也会爱屋及乌,把对老师的认同、热爱转化到对他(她)所教学科的热爱,英语教学过渡过程就轻松很多。

2.专业与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普通教育有较大的区别,课程分为文化课与专业课。文化课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课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合格专业技能人才的课程。在中职学校,笔者认为英语学科是专业课和文化课的统一。美国心理学教育家布鲁纳说:“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帮助家人写英文地址、看国外药品说明书,还有帮助他们在QQ上与已出国的学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学生一旦认为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就有了学习的热情。

二、学习习惯的过渡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学会”改成“会学”,然而进入中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基本拼读技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学初,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音知识、灵活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每天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样学生的“学会”变成“会学”就有了保证。

1.学好语音,敲开英语的开门砖

笔者在新生入学初的教学中发现,英语专业的班级有80%的同学没办法根据音标进行拼读单词;教授单词还是沿袭老师重复读,学生重复忘;在听写单词时,还是机械性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记忆。这样学生记忆单词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并且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英语的音标就像汉语的拼音字母,是识字的拐杖,再加上英语是表音文字,音标的作用甚至在拼音字母之上,所以学好音标,过好语言关,对商务英语班级的同学来说,就等于找到了学习的金钥匙,敲开了英语的门。

2.及时定期复习单词

教师在帮助学生学好语音的基础上,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才能保证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课堂上可以通过“地雷爆炸”,保证他们跟读的专注力;“看看谁记得快”激发他们快速记忆的能力;通过hot potato等教学软件,设置不同类型的单词考查题,来提高学习的兴趣的保持。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要求我们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要及时、定期复习;通过连词成句、看图说话、写日记等形式加强单词运用。

3.养成朗读英语的习惯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开口难、难开口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生入学时,就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安排朗诵的任务,逐步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接下来要求学生背诵范例,背诵是强制要求朗读的一种形式,它是巩固朗读及朗读训练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背诵范例的基础上,就可以分角色朗读,或根据模拟情景操练对话。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学校或市级朗诵、演讲、情景剧表演,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朗读训练时间增加了,学生兴趣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学习策略的调整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同学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没有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做后盾,在学习文化课的道路上就落后了。进入中职后,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为了兴趣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外,还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他们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保持兴趣―提高―成就感―兴趣―提高……的良性循环。

1.分层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学人数多、时间紧,所以很难采取分层教学法。但是中职英语教学必须看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并且中职学习的情况必须并有条件进行分层次教学。如果不采取分层教学法,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的情况,最后课堂就会出现全体趴倒的现象。学生入学后,笔者就通过调查、评估,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作业和评价的标准。在学习英语第一册Unit 3 How much is it?时,备课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方面的差异,教学目标与作业设计都进行分层。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在长期坚持实施分层教学法后,各层次学生都有了明显进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竞争学习法

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竞争学习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2009英语新生入学时,就向学生宣布竞争学习法的操作细则,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根据每节课的积分,每月总结一次,评出“最佳小组”、“积极之星”等奖项,用口头表扬、课堂表现加分和班费激励相结合等机制进行运作。宣布操作细则后,请各小组为自己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小组竞争的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积极,而且增强了团队协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激情。利用竞争学习法连接每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可以使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抓好转折期的过渡工作,教和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观察,认真反思,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鸣.把握最佳时机 提高教学实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5).

[2]马,张玉静.对中职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8).

篇4

关键词:葡萄牙 征收法典 私权保护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废止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在保证国家获取建设用地、规范土地征收行为、维护被征收人利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有关征地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以葡萄牙《征收法典》为参照,结合中国现状,对两国的征地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寻求中国征地制度的完善的有效方案。

一、葡萄牙征收制度对私权保护的体现

在葡萄牙,征收行为主要受《征收法典》的统一规制。其征收制度遵循法定、正义、平等、比例、平等、公正及诚实信用原则。该法典赋予被征收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索还权

研究索还权是研究葡萄牙征收制度对私权保护的起点。《征收法典》第5条共9款的内容,其主要对索还权的构成要件,行使方式及终止的情况进行了规定。索还权的价值在于有效地维持与保证征收制度的合理性,克服土地征收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失衡现象,从而保证土地征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 行政与民事诉权

行政诉权是对行政部门的“公益声明”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笔者认为《征收法典》赋予被征收人的司法救济权,是发生争议时进行行政与民事诉讼的基本权利,使公民享有请求国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权利,体现了法律对被征收人私权的保护,不仅具有程序意义,更具有实体意义。

(三)全部征收权

根据该法典第3条对征收的限制,实际上是征收必要性原则的体现,其目的是将对被征收人的损害减至最低。不仅如此,该条第2款赋予被征收人主张全部征收的权利,它规定:“如果只需要征收不动产的任意部分,在以下任一情况下,被征收财产所有人得申请全部征收:(1)如果剩余部分不能按比例地提供整个不动产所提供的相同舒适;(2)如果剩余部分对被征收人不具有经济价值。”可以看出,这项权利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证被征收的不动产物尽其用。

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私权保护的贯彻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不动产征收的统一立法,关于不动产征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其中《条例》对私权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有:

第一,明确征收与补偿的相关概念。首先,将公共利益征收与商业开发彻底分开。根据《条例》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以下称被征收人)给予公平补偿。”这说明本条例仅适用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根据《条例》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这说明政府成为公益性征收和补偿的主体。其次,明确征收补偿范围。根据《条例》第十七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1.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2.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3.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这说明条例明确了征收补偿的范围。第二,被征收人具有补偿选择权。《条例》第二十一条,“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置换的方式,体现了对被征收人的私权保护与尊重。第三,政府具有公告、听证的义务。根据《条例》第二章有关征收决定的,其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说明政府具有征收决定的权力,同时履行公告与听证的义务。第四,司法权的介入。征收争议可以提交司法裁决。根据《条例》第四章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征收争议提交司法裁决。第三十条、三十一条、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了征收争执可以提交司法裁决。违法建筑不予补偿,暴力拆迁应被追究刑责。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依法予以处理。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对认定为合法建筑和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的,应当给予补偿;对认定为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的,不予补偿。”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都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五,强调评估机构的中立性。根据《条例》第十九与第二十条,强调了强调评估机构的中立性。例如第十九条“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制定过程中,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两国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一)《条例》对私权保护贯彻之检讨

由以上我国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新《条例》显然比以前有了诸多进步,但相比现实问题的本质,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最为明显的区别是,葡萄牙《征收法典》的立法宗旨明确,即为一部私权保障法,最主要的体现在对被征收人权利的赋予上,也就是我们的《征收条例》的立法宗旨并不明确,对私权的保障还不够突出,没有起到很好的对抗征收权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制定统一的征收法,明确私权保障的立法宗旨,可以借鉴葡萄牙《征收法典》充分赋予被征收人权利对抗公权力的司法实践。

(二)我国统一征收立法的制定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废止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但我们认为,我国现实中的征收问题,不仅出现于城市房屋的征收领域,更为严重的征收问题实际上发生于土地征收领域,而土地征收问题的解决与我国政府当下着力进行的三农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土地征收问题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很难得以妥善解决。有鉴于上述认识,我们主张,对于我国征收立法应,制定统一征收法,而非继续沿用现在的分而治之的涣散立法模式。

(三)应区分征收与补偿的原则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条规定:应当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葡萄牙《征收法典》的经验,征收与补偿遵循不同的原则。

(四)司法权的介入

对行政机关的权力控制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征收制度中内容之一。根据现代政治学原理,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以及防止出现权力控制的怪圈,对行政机关的权力控制不能依赖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只能依赖于一个外部机构。而该外部机构,我国学者认为应为司法机构。我们发现在葡萄牙征收制度中,征收的本质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中实现国家的征收权,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征收权而过度侵害公民的财产权。葡萄牙的不动产征收的立法,在协调行政机关与被征收人的关系的司法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司法权在征收中公共用益的调查与宣告,所有权转让的宣告以及补偿等方面的控制,并建立良好的程序与制度体系,这些经验与制度值得我们在制定统一征收法时借鉴。

参考文献:

[1]José Osvaldo Gomes, Expropriaes por Utilidade Pública, Lisboa 1997, pp8.

[2] 米万英.澳门征收制度的特色[J].法学,2007(8).

[3] Fernando Alves Correia, As Garantias do Particular na Expropriao por Utilidade Pública, in Boletim da Faculdade de Direito, Universidade de Coimbra, Supplemento XXIII, Coimbra, 1982, pp.354.

[4] 季秀平.论土地征收中的物权保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文静.期不应强制拆迁[N].京华时报,news.省略/c/2010-01-30/022517016475s.shtml, 2010-07-19.

篇5

市场规模(B2C)

根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的统计,2013年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为40亿元人民币左右,2014年为50亿元,2015年为70亿元,且每年市场规模都在15%~20%的速度增长,预计在201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市场特点

市场大而散

职业教育的市场是极大的,把各类的职业教育融合到一起,其市场规模约有万亿规模。然而职业教育的市场大,其各个细分领域的也是比较繁琐和散乱的。

企业多而小

承接上一个特点,硕大的市场会偏向于零散,同时它的企业类型、规模也是多且小的。正是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多数的受众群体,易于让小型的公司新起和发展。

用户相对成熟

K12领域的用户和客户是分离的。但在线职业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成年人,基本上集中在18岁到30岁之间。所以客户和用户是一个人,这与K12领域引比,用户相对成熟,有自主决策性。

应试、就业为主线

与K12领域相似的是,职业培训领域的市场也呈现主要面向应试的特点,手中学习的目的基本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比如,各种公务员的考试、建造师考试和会计师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

二、在线职业教育市场概况

在线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 职校学生就业率走高 企业更看重“学力” 企业开始注重用人成本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很好的后续补充教育,越来越受到在校以及离校大学生的青睐。

市场现状(2015年)

中等职业教育: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3093所,招生813.87万人,在校生2205.33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专科)院校1280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 招生95.74万人,在校生269.25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37.69万人。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698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招生153.73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00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

民办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21403所,955.46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务院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求倍增(2020年)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比2014年增长30%。

专科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比2012年增长154%,每年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

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是2012年的40.7倍。

市场规模:到2020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或达到1.24万亿元。其中,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将达9800亿元。

三、细分领域市场分析

公务员考试市场:就业压力增加,人才纷纷“考碗”,一二线城市岗位炙手可热,个别岗位高达1000:1,公考竞争激烈,培训市场广阔。

金融类考试市场:金融类岗位整体工资最高,人才需求旺盛,不少非经管专业毕业生转行金融,培训市场前景广阔。

建筑工程类培训市场: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比2014年增长6.8%,增速减缓但市场巨大。全国建筑业施工企业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但其中持证人员不足1%。应届毕业生及刚入行的新人们就业有难度,考取资格证提高竞争力成为多数人选择。建筑类培训机构数量多,经验分散,连锁化程度低。大多数培训机构不提供远程培训。

教师资格类培训市场: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给培训市场带来新商机,省考变国考、师范生纳入考试范围、教师资格五年一审。

篇6

关键词:保安处分;比较;研究

一、德语国家刑法中有关保安处分的规定

保安处分它在18世纪就由德国刑法学家克莱因提出,到19世纪欧洲的社会动荡,犯罪率的不断攀升,才重新将保安处分从积满灰尘的角落推将出来,于是,保安处分开始抛头露面。

德语国家保安处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以人为对象的保安处分,二是以物为对象的保安处分。 对人的处分又包括剥夺自由的处分和不剥夺自由的处分,共八种,

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有: 治疗处分、教育处分、禁戒处分、保安监禁;不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有行为监督处分、吊销驾驶证处分、禁止执业处分、驱逐出境处分。

二、我国大陆现行的保安性措施。

我国大陆现行刑法及行政法规中的保安性措施在刑法修订前,我国刑法学界有很多学者对保安处分制度的优越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建议将保安处分制度引入我国刑法体系,但考虑到当前我国民主法治的现状,这种立足于人身危险性以防卫社会为目的的法外制裁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极易成为司法腐败、滥用权力、践踏人权的帮凶,该建议没有被立法机关采纳。所以在我国的现行法中仍没有明确的关于保安处分的规定。但是,在现行刑法和行政法规中,也规定一些类似保安处分的措施,有学者称之为“我国保安性措施”。具体看来,我国的保安性措施有:劳动教养、少年管教制度、工读教育制度、强制医疗、强制戒除、强制治疗、收容遣送制度、没收处分、禁止执业。

三、比较评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与我国大陆刑法中的保安性措施在种类、适用对象和目的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犯罪和改造违法人并帮助他们做好重返社会的准备。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与我国刑法中的保安性措施在种类、适用对象和目的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犯罪和改造违法人并帮助他们做好重返社会的准备。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从适用的对象上来看,德国的保安处分与大陆的保安性措施都规定了对少年犯、吸毒犯、精神病人、惯犯、累犯、习常犯等几类特殊的具有人身危险性的人的矫治、收容改善措施,但是德国刑法中只规定了对自然人的保安处分,而我国的保安性措施不仅适用于自然人,还适用于单位。

(二)从立法化程度来看,我国的保安性措施,除劳动教养和少年犯管教制度等少量保安性措施有比较完善的立法外,其他大多数缺乏全面、详细的法律规定,而且大多为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可控性不强,有的甚至完全依据政策来指导,在实践中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德国的保安处分制度专章规定在刑法中,而且种类较多,分类较细,具有稳定、易于操作的特点。

(三)从司法实践运作来看,几乎所有的保安性措施都由行政机关来适用,而非由法官通过审判程序来决定,极易造成行政机关对权力的滥用以至侵犯人权。在德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制度中,保安处分是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做出的,以保证程序上的公正从而实现实体上的公正。同时,我国的保安性措施虽数量不少,但规定得零碎散乱,相互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界域模糊或功能重叠,而且没有相应的程序来适用;德国刑法中专门规定了《保安处分执行法》,规范了国家权力施行保安处分的行为,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

(四)从改善方法和效果来看,我国的保安性措施较注重隔离排害的功能,而对于改善复归功能重视不够,而且改善的手段单一,把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包括文化教育)作为主要的乃至是唯一的方法,忽视了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改善方法,影响了改善的质量;德国的保安处分不只是简单的将保安处分作为消极的隔离排害措施,而是注重将保安处分人的个人情况与改善措施相结合,注重对保安处分人的精神、心理、生活技能方面的矫正、完善和培养,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放弃犯罪意图和不良习惯,消除其人身危险性并作好重返社会的准备。例如,德国刑法中规定的监护处分、强制工作处分、感化教育处分均可以由保护管束处分代替,从而在不用限制被处分人的自由的前提下,即可达到教育改善的目的。

(五)从制约的手段及力度来看,我国现有的保安性措施的制约手段明显不足。除了劳动教养在立法上规定了可由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监督外,其余的都缺乏制约机制。而且,即使是劳动教养,由于它的公开性不强,程序化不足,所谓的法律监督也是徒有形式而已。在实践中,大多数保安性措施都是由执行机关进行自我监督,从权力的构成和分配来说,这种自我监督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德国刑法中确立了保安处分的时效制度。德国刑法规定,各种保安处分一经宣告,应予以执行,不得任意延误,规定时效期限为三年,若超过三年期限仍未执行,非经法院许可,不得执行。保安处分是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定罪量刑的根据,而且以不定期刑为原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由于保安处分理论削弱传统的罪行法定主义,法官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对个人和社会的保护倾向和力度,在保卫社会和保障人权两个机制之中,容易向保护社会机制倾斜,而忽视对人权机制的保护。德国刑法关于保安处分时效的规定,保护保安处分人在超过期限后不受到追诉,避免司法权力的滥用,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

我国的保安性措施作为刑事政策手段之一,在保卫社会、预防犯罪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因为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在借鉴、吸取德国和其他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积极和合理的部分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安处分制度。笔者认为在德国刑法中的保安处分制度中的保护管束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刑法中的保护管束制度非常的灵活,弥补了立法的不足。如在对吸食鸦片、施打吗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资料的犯罪人和酗酒人的禁戒处分中,因酗酒而犯罪的,一方面法律认为酒毒危害不如烟毒大,所以禁戒期限为3月以下,但是另一方面又同时规定了对酗酒犯罪的禁戒处分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不存在因执行禁戒处分而免除刑罚的可能。实际看来,这比对烟毒惩罚还要严重。前后规定的矛盾在德国刑罚规定的保护管束制度中得到了弥补。

四、小结

综观世界各国刑罚制度,轻缓、开放是其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均将刑罚种类的调整和完善作为刑法改革的重点。基本趋势是:在立法上注重刑罚的轻缓化和多元化,司法予以个别化;行刑时予以社会化、开放化,以期刑罚更能适应惩罚、教育和预防犯罪的需要,有利于受刑人“复归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率的上升迫切要求立法、司法及理论工作者转变过去那种将保安处分简单斥为法外制裁而予以彻底否定的观念与作法,充分认识其积极的刑事政策意义,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保安性措施,科学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安处分制度,更好的实现防卫社会和保障人权,促进刑罚的人道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樊凤林:《刑事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3]陈兴良:《刑种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4]耶赛克,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 中国法制出版社

[5]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 中国方正出版社

[6]刘中发:《劳动教养制度的当代命运》

[7]唐丹《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质量观

1.从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再认识来看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高等教育褪去了昔日所带有的耀眼光芒而不断大众化的今天,受到学习型社会、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等社会大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已不是这个社会必需的选择与投资,不再是生活甚至工作需要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对接受教育的消费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等,也要务实地正视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表现为就业难、教育成本的迅速增加等) ,高等教育应据此调整自身的教育消费意向,以真正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预期。

2.重新对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现状进行再认识

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成长或蜕变都是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再思考和批判。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探寻出适合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结构,摆脱“均质化”的幽灵,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承担力和使命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和尖端人才;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两者都有在质量上的保障要求;“大众化阶段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将之作为它不可替代的成分”。由此可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精英教育的又一轮繁荣。由此可见,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必将长期并存。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区别。二者在选拔性上存在竞争性,精英教育选拔的竞争性要高于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更体现普及的特性。另外,以有限数量作为精英教育阶段质量的体现,其质量结果是一元评价,而建立在多元性基础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其评价也是多元性的。

3.从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进一步认识,看其可持续发展

无论怎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对高等教育要有质量的本质要求是相同的。那么,保证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需建立相应的体系和正确的质量观。潘懋元认为,极速扩张的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与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应当动态地去把握好质量程度这一主题。人们之所以说现代高等教育质量出现滑坡,其原因在于用过去精英教育的角度和标准评判现代的、多元化下的大众化教育质量,偏差错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因此,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认识进行界定思考,即对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和对建立起的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用什么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和标准后,高校不被社会世俗的利益所驱使而坚持质量为本的责任意识,是高等教育机构要明晰确立的又一关键。作为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人们需要理性的,而非惯性的思维去择校,以起到制衡当下具有市场性的高校,促使高等教育机构在质量的责任意识上更加自觉和加强。那么,高等教育机构是应该坚持学术本位还是坚持就业至上、是坚持其理想追求还是满足于世俗的功利需要,都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大课题。鉴于此,我们应尽可能避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单一化,强调多元化; 避免机械化,强调人文化。要真正地使高等教育向其所应有的方向发展,就必然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予以修正和改造,借此来引导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理性消费。

因此,我们主张各种质量观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一方,否则就可能以偏概全,其公信力势必下降; 也不能全盘吸收,否则便可能使质量成为无所不包的“怪物”。

参考文献:

[1]谈松华.战略机遇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篇8

1.外语必修制度的逻辑悖论:外语重要=外语必修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其原因在于:外语很重要,特别是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加入了WTO的中国,外语非常重要。

对外语的重要性,笔者非常赞同。但必须反问的是:外语重要=外语必修?如果“重要=必修”在逻辑上成立的话,那将得出下面的荒唐结论:

法律重要=法律必修!所以高考及硕士、博士入学考试应将法律列为必考科目,拿学位要过法律四六级,评职称应通过职称法律考试。

医学重要=医学必修!所以高考及硕士、博士入学考试应将医学列为必考科目,拿学位要过医学四六级,评职称应通过职称医学考试。

还有计算机、中文、物理、人类学、史学……实际上,有哪门学科不重要呢?那是不是都要必修呢?很显然,“外语重要”并不能成为外语必修制度的理由。

2.外语必修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按照普通社会学的“行为一关系一制度”框架理论原理,我们设立某种制度以强制性规范某种行为,并不是因为该行为对行为者本人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该行为与他人有关系,通常是会损害公共利益。比如杀人、抢劫、盗窃等行为,与他人有关系,会损害公共利益,所以我们设立制度对这些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如果某行为与他人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不会损害公共利益,我们就没必要设立制度去进行规范。

一个人是否实施“学外语”这一行为,就像是否学法律、医学一样,这与他人的利益没有关系,也不损害公共利益,不应该被强制性规范。比如甲是一个懂英语的导游,乙是一个不懂外语的导游,丙是一个懂越南语的导游,结果无非是甲多挣点英语国家游客的钱,但乙可以利用甲学英语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导游专业水平,丙可以利用甲学英语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越南语水平,乙和丙也许能比甲挣更多的钱,所以不应该要求乙和丙拿学位也要过英语四六级或评职称也要过职称英语考试。

3.外语必修制度的法律分析

在反思中国外语必修制度的时候,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严肃审视该制度。

①中国国民因为不懂英语或日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涉嫌违法。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美利坚民族、大和民族等任何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中华民族儿女却会因为不懂美利坚等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读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国民因为不懂英语或日语等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笔者认为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②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涉嫌违法。

《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第12条、《义务教育法》第6条、《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4条等也对普通话使用作了规定。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甚至完全用外语教授专业课,甚至用英语在教授中国文学专业课程,还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学校的高品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实行全英语教学模式。

4.外语必修制度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社会语言学原理认为,语言是和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学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语言学能等因素的支持;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外语教学本质特征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开跨文化交际来学习外语,就好象在岸上学游泳,是很难真正掌握一门外语的,充其量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单词和僵硬的语法规则,结果往往是产生“中国式英语”。我国的外语必修制度忽略环境、兴趣、动机等因素,要求所有人一律学习外语,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现实中,很多只有一些英语基础的中国人一旦到了美国,其英语水平很快就会提高乃至完全掌握;而很多学了半辈子英语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英语交流、使用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结果是很难提高,普遍是死记了几万单词,研究了大量死板的语法规则,对付了一个又一个考试,但难以真正掌握英语。目前,英语在全球有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缅甸、新加坡等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普及,这是英国殖民主义和殖民扩张给他们提供了学习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离开这种环境来强制性普及外语,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成功。

5.外语必修制度的教育投资学分析

教育投资原理认为,我们选择接受教育,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资。我们学习外语,也必须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否则我们没必要去浪费有限的生命。

外语固然很重要,就像法律、医学等所有专业一样很重要,但我们谁也不敢说:100%的人、100%的专业、100%的行业都离不开外语。有一些人、有一些专业、有一些行业确实用不上外语。比如超过9亿的农民群体,成千上万的中小学非外语教师,成千上万的国家公务员(按照《通用语言文字法》第9条规定公务员应以普通话为公务用语),成千上万的工人等等,外语对他们并非必不可少。有人认为,外企、涉外商务、留学等总需要外语吧。可是,这种需求有多少?2005年1月26日,广西举行大学毕业生双选会,笔者在双选会上调查了46个用人单位1829个岗位,其中提出英语四六级要求的只有6个用人单位共160岗位,比率为8.7%。2005年1月27日下午笔者还登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调查了39个单位超过174个岗位,提出英语四六级的仅5个单位14个岗位,比率不到8%。

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做科研,是离不开外语的。可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医学、中文学等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教授,用得上外语吗?再说,绝大多数人本科毕业以后没有读硕士、博士,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有多少在从事科研?就是从事科研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学贯中西、能走在国际前沿?就是有一些专业确实需要利用外国资料,比如在中国研究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经

济等。但笔者认为,“需要外国资料”并不等于“需要学习外语”,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翻译成果来实现。也许马上有人会说,专业性的知识只有让本专业的人才来翻译才能比较准确。笔者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让本专业的人才来翻译”并不等于“让自己来翻译”。假如全国有1000名人才研究国际法,为什么就不能允许这1000名人才在内部进行进一步的翻译分工呢?人各有长,为什么就不能扬长避短、相互协作呢?实际上,一个人水平再高,他还是需要利用别人的翻译成果,因为外语有上百种,谁能全部掌握?实际上,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法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等,他们使用了大量外国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一定都是他们翻译的,很多资料是同行的其他人翻译的。

人的生命都非常有限,从进入大学开始计算,能学习、工作的生命可能只有40年左右,谁都想利用这点时间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被自己的短处纠缠半辈子,也不是被一些无用的事情纠缠半辈子。有的人都快40岁了,想考个中文、中国古代史、美术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却被英语卡住了;一些50多岁的中文、中医、考古、哲学等专业领域的人想申报高级职称,却被英语卡住了――这是很荒唐的。我们知道,马克思是懂英语、俄语的,但他不是被强迫学习的,他是因为1849年到了英国以后英语对他有用而在31岁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是因为俄语对他有用而在将近60岁才开始学习俄语的。

所以,外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重要。强迫用不上外语的数亿国民学外语,违背了教育投资学规律,浪费了国民的人力资源。

6.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

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在20世纪3 0年代,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曾要求东北人民学习日语,德国人占领法国以后曾要求法国人学习德语……但那是耻辱!

有人说,世界上大量知识是用英语表述的,中国要了解世界,与世界接轨,必须要求大家必修英语。可是,难道日本、法国不与世界接轨吗?可日本的英语水平在亚洲是最差的,而法国正在全力抵制英语以保卫法语。难道俄罗斯、德国、韩国、意大利等等国家不与世界接轨吗?难道香港、台湾不与世界接轨吗?可这些国家、地区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四、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

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让不愿进行外语投资、没有外语学能的人解放出来,也让有外语学能的人找到自己的天空。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

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3.基础化

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但不要纳入升学考试当中去。这种基础化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4.区域化

在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笔者认为不要全国都学英语,而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进行安排。比如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宜选择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缅甸语等东盟国家语种,在辽宁、吉林等东北边疆地区宜选择朝鲜语、日语等语种,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边疆地区宜选择俄语、蒙古语等语种,这样既发挥了语言学习环境的优势,也更加实用。

5.激励化

篇9

关键词:财政改革;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两者制度的具体推行时间是选择同步进行,还是在两者当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制度进行全面推广,目前俨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此做出下文阐述。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异同分析

(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相同点

首先,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全面加强提高,其是进行有效的改革的重要目的。进一步有力的将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以及流程的缩短,都需要进行完善全面高效的实现直达,这样才能更好的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直达进行详细的实施。然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强有力实施,其主要是通过将单位财经纪律进行完善,对于支出行为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加强规范化,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监督和审核。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目标,都是将预算资金进行强化的执行管理,将国库中的沉淀资金充分的加以利用,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在服务的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方式各不相同。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面实行的地区,所进行的作业模式通常都是大厅办公和柜组方式。由此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而且对于其他单位和人员有着极大的便利性,这种方便性主要是体现在对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或者会计核算中心,更好的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工作。

然后,在实际中预算单位所拥有的资金使用权和资金审批权以及财务管理权,均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在两种制度当中对此都有着明确详细的规定。自从改革以后,预算单位对于“三权”都需要有效的保持不变。

最后,在消除了某些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贪污公款的各种隐蔽条件的同时,合理合法合规的控制了不合格票据的流入。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办理预算单位的支付事宜或预算单位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时,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都将会对所有的原始凭证进行正规的审核监督,不合格的原始凭证将不能够进行报销入账的程序。这样,不合格的票据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二者间的区别

首先,在机构的设置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其中心的布置是设立在财政职能部门当中,这样的作用是对财政职能工作有着进一步的延伸,对财政国库资金进行支付和监督。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委托有关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或“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组织核算、监督,并且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可以不隶属财政部门。

其次,两者在改革中所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对象是预算执行方式,其改革的范畴是属于上层建筑。然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体制当中其改革范畴是属于会计领域。

然后,账务设置的主体不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以本级政府作为财务处理的会计主体,更侧重于满足宏观经济运行信息管理的需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以各预算单位作为会计账务处理的核算主体,侧重于对微观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

最后,账户体系的支撑点不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预算内资金在未最终支付前,余额反映在国库,以国库为“闸门”进行最终控制。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由会计核算中心设立基本账户,用于办理所有核算单位的收支结算,财政资金从国库流出后,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以会计核算中心为“蓄水池”进行二次控制。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很有效的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差异化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显得更加具有优越性,因此应当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推行,与此同时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则应当进行逐渐取消。

二、进一步加强完善的建议

首先,进一步细化预算,为行使监督职能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这就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部门预算的改革进程,与国库支付改革进程相辅相成。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能否成功,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全面编制部门预算。

其次,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后,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显然不适应、不配套。需要相应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收入退库管理办法》等,为财政国库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扫清法律上的障碍。

然后,财政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财政部门要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入手,重视对单位的预算审批、用款审批等,转变为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对项目执行的监督、对资金使用的监控,从而真正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集中收付制度体系。

最后,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针对集中收付执行机构的职权,目前尚且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有效的明确,并且对于实践体现出来的运作行为也没有严格的进行约束。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针对预算单位的支付行为,进行全面有力的加强其监督和制约工作;其次,要在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机构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在内部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做到程序合法、操作规范、责任明确。

参考文献:

[1]财政厅内蒙古预算会计学会联合课题组.论我区会计集中核算向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过渡转换[J].前沿,2004(10).

[2]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财政会计学会课题组.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模式探讨[J].财政研究,2003(12).

[3]李莉,翟兆强.关于对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项制度的几点看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4]苏建材,张智峰.农民增收阻塞分析——对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金城镇苏宅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S2).

篇10

【关键词】中职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3-02

语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掌握一门外语是适应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语言学习中,阅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自身价值,已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提高中职英语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课学习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他们看来,来职校读书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的,对于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中职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其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尤其不喜欢上英语阅读课、对于满是英文单词的课文避而远之,一上阅读课,课堂上就会出现许多同学睡觉、看其他书籍、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在各中职学校都非常普遍。作为21世纪中职学生所必备的文化素质,英语学习不可或缺,而阅读又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做到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意义及重要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我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在此状态下,我们的创造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知识,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阅读课充满生机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媒体,激趣,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文化信息载体,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形式活泼的特点。它能够在课堂上创设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中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图片、动画、试听材料等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克服畏难情绪。如在给学生上“Friends”这一阅读课时,因为教学内容中有涉及到一些修饰人物特征的形容词,考虑到这些形容词非常枯燥,笔者就通过展示一组组对比明显、特征形象的人物图片,如姚明和小朋友、阿诺德·施瓦辛格和章子怡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这些人物外貌特征一目了然,并能形象地学习掌握“tall、short、strong、weak…”等形容词。

2.巧妙设计阅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在一堂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连接新课与旧课的桥梁,又是一把开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钥匙。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课的效果。英语有句谚语“Half begun, well done.”,良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轻松、自然、愉快地英语学习氛围中,同时这一环节恰当巧妙的设置,还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接下来要学习的阅读内容、背景知识有一大致的了解,预测文章将要涉及到的信息等,为接下来的整篇阅读作好铺垫。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充分利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如试听材料、图片等进行导入,使学生在充满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样是以“Friends”这课为例,笔者通过以一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朋友”导入,再配以演唱者周华健的人物图片,让大家在欣赏完歌曲之后,谈谈周华健的人物特征,此举既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题气氛的目的,又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口语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施之教法,贵在启导。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中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单词的掌握量很少,尤其对满是英文单词的阅读文章更是充满了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将阅读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降低阅读难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能力,并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先就文章体裁特点,结合文章标题、并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然后根据文章段落,通过简单问题的选择、判断、看图问答等方法引领学生一步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或归纳段落大意,再通过绘图、列表等方法将课文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了文章总体结构、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查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之中。最后在充分理解学习整篇语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细读文章,理解其更深层的含义,并从中领悟体会,让学生就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能训练学生用整体阅读方法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掌握文章内容,又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概括、提炼及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并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利用各种竞争比赛,激励学生参与

竞争好胜是中职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竞争比赛是运用这个心理特点的有效手段。同时,竞争比赛是枯燥乏味的阅读课课堂的一剂兴奋性,它能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惫情绪,而且还能恰如其分地将知识点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设计巧妙的竞争比赛,通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它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融入竞争比赛中,在比赛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英语四维能力,对帮助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有重要的作用。

5.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总体水平低,若是以普通中学学生英语评价标准去评价我们的中职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建立适合我们中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堂阅读课,我们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多少词汇、句型、语法,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英语语言的文化气息,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的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赞许学生取得的进步。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职学生很多基础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教师鼓励、赞许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成长,对他们的每一点点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英语阅读也是如此。平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适合中职学生阅读、内容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的短篇美文,以供学生作为平时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多读,根据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简单的、能够完成的阅读任务,并以各种奖励的形式作为阅读反馈的激励,让学生在这种激励中渐渐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阅读的兴趣,兴趣有了,读得多了,英语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示范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辅助信息,及时地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培养其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英语阅读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