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培训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受益匪浅 意犹未尽
黄 寅
【导读】在学员黄寅看来,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课程让其受益匪浅,感觉意犹未尽,总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自己可以多学一点,还希望自己的脑容量可以更大一些,更多地吸收老师的讲课内容。
2015年9月,我踏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很有幸地参加了第五届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回顾这短短的五天培训,我总结的就是: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意犹未尽,总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自己便可以多学一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脑容量可以更大一些,更多地吸收老师的讲课内容。
短短的学习旅程,多位教授名师的引导与解答,使得自己脑中的思想从凌乱到系统而焕然一新,老师谆谆的讲解,话真的是说到点上,落到实处。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让同学们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同时,也把一个个的课程要点结合实际的成功案例传送到同学们的心田,弥补了我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实际经验的欠缺,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都给我们"上演"一场丰富的听觉盛宴。
李保民主任的金融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郭庆旺教授的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宋华老师的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创新,胡俞越老师的期货市场交易实务,吴晶妹老师的商业信用风险评价与管理,庞红老师的国际金融,胡波老师的新常态下私募股安全投资领域的机遇与挑战,阴宏的"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每一个课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目前最火热的金融知识徐徐铺开,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到目前国家的金融政策,从政策中发现机遇、规避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不断创新与发展。身经百战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与我们进行思想碰撞,从而让我们从中多学习一些知识,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顿悟,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所讲的思想相结合,再磨合出更完美的想法付诸于行动。
这几天的课程不仅是收获知识这么简单,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课堂上老师发人深思的讲解,课堂下同学们都自发地互动交流,三两成组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悟。从课堂些许紧张的气氛中大家认真听讲到课下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侃侃而谈,让我们的感情从无形中拉近了很多,结下了这相遇的缘分,那就是同学情。
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来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课程,让自己不断地得到进步!
高层次的知识洗礼
——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丁丽谱
【导读】在学员丁丽谱的眼中,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是高层次的知识洗礼,让她明白了商业金融的深远意义:商业改变金融,金融服务商业。
2015年9月26日,为期五天的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在美丽的中国人民大学结班了。
篇2
摘 要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视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他们需要企业的培训激励帮助其提升个人价值。在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跳槽日益增多的今天,培训激励在激励理论的理论支持下为金融单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词 金融 财务 培训激励
一、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培训激励的原因分析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主要指在银行,证券机构,股票交易所等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估价,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资本成本分析,期权估价,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的专业技术人员。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愿。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视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为了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他们需要持续学习和力求创新。学习和创新对于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而言,是类似于资本保值和增值的活动,是自愿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行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而非组织承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热爱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因此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组织承诺性较其他员工低,流动性高,他们经常会因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而离开供职的组织,寻找另外的机会。
培训给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带来的或许会有能力的提升,或许会有短暂的激动,或许会对公司有更强的认同感。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企业达到“人走了,知识留下”的目的,这是一个企业培训体系充满活力的象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个人的成长提供帮助。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认识到在瞬息即变的社会,如果没有培训、没有获取新知识的机会,个人必将被社会、被企业所淘汰。如果管理者能为员工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方面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话,那么这些员工必将受到很大的激励,从而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反之,如果管理者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就有可能让不少有才气的年轻人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而且,当他们一旦觉得自己在现有的职位上能够得到更大发展的话,就会用辞职或开辟第二职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作为知识的载体,承担着作为传播,应用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任务,培训是他们职业生涯进步的必备条件。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通过培训对原有存量知识进行整理,修正和更新。
二、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培训激励的管理理论分析
弗鲁姆认为激励是对于个人及低层组织就其自愿行为所作的选择进行控制的过程。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部分,即:需要、动机、行为、绩效。首先是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状态,产生了行为的动机。通过激励,使个人按照组织目标去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最后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我发现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在单位工作的过程中有提高自我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他们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专业水准后,产生跳槽的动机,在时机成熟后有了向企业递交辞呈的行为。产生的绩效是跳槽后财务人员的薪水增加了,而企业面临新的财务人员,新的招聘成本和企业财务了解期。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其主要观点是:1.人的需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2.这三种需要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3.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
我认为ERG理论对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激励的启示是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热衷于挑战性的工作,渴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有关系需要,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有成长需要。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对知识,对个人和对事业的成长有强烈的追求。制定激励时应考虑被激励者最希望得到的是哪些需要,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来满足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这些需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动机,发挥激励的效果。
三、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接受培训激励的现实分析
培训激励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的能力共同完成组织目标。金融单位进行培训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并发展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满足金融单位经营的需要。在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金融单位培训的功能得以扩展与丰富,有些金融单位将培训作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有些金融单位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培训已经具备了吸引、开发、留人等功能。
培训激励可以通过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提高绩效来持续,而绩效提升的结果可以使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得到物质的满足或职务上的提升,职务的提升又将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等等,它们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些职能之间找到衔接点(如培训后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能力提升后,以何种方式承认其新价值,如何对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重新评估,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等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培训激励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
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利用讲座或录像向受训者传授沟通技能,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或仿真模拟给受训者提供讲座中强调的沟通性技能的实践机会。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过有效培训的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能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估价,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资本成本分析,期权估价,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做到发现和改正错误、协调收集财务信息及相互鼓舞士气。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培训体系 内部培训师 选、用、育、留
汽车金融公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主营业务是为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提供金融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1583亿元,截至2012年底达到3920亿元,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金额将达6700亿元。其中汽车金融公司占比 24%,将有1600亿元的市场容量。汽车金融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公司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及其培养机制。面对机遇与挑战,公司越来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其重点在于以内部培训师快速整合内部业务技能资源,以优秀人才推动业务增长及管理改善,依靠内外结合的方式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使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永续推动力。为了增强公司培训的针对性,内部培训师的培养和组建成为公司培训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一、为什么要搭建内部培训师体系?
搭建内部培训师体系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公司非常重视员工发展及培养,不惜花重金从咨询公司、培训机构、国外请来专家为员工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培训,这的确对员工的软技能方面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在专业技能培训上却收效甚微,甚至没有真正起到培训的效果。原因在于,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针对该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培训资源很少,如客户信用审核部门的汽车金融个人信贷审核员的培养,该业务本身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行业外专家很难设身处地为汽车金融公司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业务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未来两年内该汽车金融公司员工总数将翻两番,达到600多人,由于业务部门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短时间内较难招聘到经验丰富且入职之后能迅速达成较高效产出的员工,因此,公司已将招聘目标调整为可培训且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越来越多的新员工在入职时就需要在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的带领下边学习边工作。这占据了后者很大一部分工作量,但业务部门并未将此工作列入对资深员工的考核范围内,对于这些额外又重复的工作,很多资深员工产生了倦怠和不满。
再者,部门里具有资深业务经验的员工较少,这些资深员工由于自身职业发展瓶颈等原因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仅是员工的流失,更多的是公司专有业务技能和经验的流失,公司知识成本的流失。
针对公司现状,人力资源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公司内建立内部培训师体系的方案,建立内部培训师制度也就是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让优秀资深人才的知识与经验在公司里通过文字及行动来言传身教地传承的同时,还能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由此,内部培训师计划在该汽车金融公司得到了管理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部开展了从资深员工到内部培训师的一系列培养计划,挖掘和聚焦组织内生的这些智慧并加以传播。这项计划得到了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如何搭建内部培训师体系?
面对这样的市场及内部需求,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势在必行。那么作为公司,又该如何着手去搭建这样一支内部培训师队伍呢?公司人力资源部从内部培训师的选、用、育、留四个方面作出了初步诠释。
1. 选
该汽车金融公司内部培训师的选拔采用部门主导,人力资源部参与协助的方式,在员工自愿的基础上,选择业务精通、表达能力优秀、价值观与公司文化一致、且有意愿担任内部培训师的精英,经过一系列培养和在职学习,使其成为公司业务培训最核心的力量。
这个环节是搭建内部培训师体系的基本环节,决定着内部培训师队伍的质量基础。公司认为,首先一个好的内部培训师要心态积极、乐于分享、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并有较高的从事培训工作的意愿;其次,在业务方面要有较丰富的经验、熟练的业务知识技能、入职时间较久并担任过“师傅”的角色等。在公司自上而下地宣传后,人力资源部根据部门的推荐情况整理好所有报名者的资料,再对报名者的条件和资历进行审核,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员工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人力资源部协助业务部门对这些重点考察对象采取面谈、初步试讲的方法,最终将表现突出的员工作为公司首批内部培训师培养对象。
2.用
在确定内部培训师培养对象后,公司给这些员工及各部门负责人发送官方邮件,确认员工的内部培训师身份并明确了其工作职责及工作方式:
1)公司内部培训师为兼职培训师。讲师职责将被作为员工工作内容之一被列入到其年度工作目标计划中,连同业务技能本身一起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之一。使内部培训师既不脱离本职工作,又拓展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实际执行中,我们也发现,员工在担任内部培训师后,工作热情及绩效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内部培训师本身在实践中总结――总结后与学员分享――分享后得到反馈――反馈后再应用于实践,这一系列的过程对内部培训师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在工作中学习的资源平台。
2)内部培训师们将根据自身能力及发展意愿,分别负责部门内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固化及总结,协助部门搭建员工的业务技能发展体系。
3)内部培训师不但讲授员工业务技能发展的相关课程,还作为部门代表在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中担任部门讲师角色。实际执行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也发现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内部培训师更能融入公司文化,接纳公司价值观,了解所在行业并拥有专业知识,因而对于新员工出现的问题及困惑也能提供贴合公司实际的解答,使后者更易接受,进而更快融入公司大家庭。
3.育
在内部培训师的严格选拔和发挥内部培训师的使用价值方面,公司不仅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也将内部培训师自身价值培养纳入公司人才梯队建设中。针对内部培训师必须掌握的一些培训技巧及授课能力,人力资源部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其定制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和发展项目,力图在公司内形成阶梯型的内部培训师队伍。
阶段一:初级内部培训师。公司为准入培训师提供了基本的培训师培训课程,从对内部培训师角色的基本了解、基础的演讲及互动技巧、自我管理、现场试讲等方面着手,使准入培训师慢慢具备培训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在演讲技能培训中安排了很多现场试讲环节,人力资源部会将内部培训师每次试讲的过程都用录像记录,培训后再发给每位培训师,使准入内部培训师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并提高。经过这门培训,可以有效地化解内部培训师的胆怯心理,使其做好自我情绪管理的同时建立专业的讲授形象。在接受培训后的六个月内,初级培训师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授课中,周而复始,在实际操作和各方反馈中不断成长进步。
阶段二:中级内部培训师。公司会从初级培训师中筛选出较为杰出者进入中级内部培训师的培养计划。针对中级培训师应具备的技能,公司从有效的影响方法、课程表达技巧等方面着手为其实施培训师培训。这些培训奠定了内部培训师专业的表达技巧,全面提升内部培训师的课程掌控能力,使其授课更加系统化。
阶段三:高级内部培训师。在中级内部培训师开始实践的六个月后,公司会从中级内部培训师中筛选出较为杰出者进入高级内部培训师的培养计划中。公司将高级内部培训师定位为能够自主开发设计课程,并有能力承担初级培训师培养工作的核心人才。因此,公司从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管理知识等方面为其准备了一系列课程,使其通过培训及实践能够自主进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并协助承担初级中级培训师的培养工作。
4.留
公司内部培训师虽无课酬,但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方向,同时公司也在内部培训师的职业发展及晋升方面予以更多机会。
篇4
第一讲中,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白雪洁教授以“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题展开陈述。主要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是实现几个转变、面临的挑战、支撑中国经济的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的对策六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们对天津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在全国中的站位和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把握,也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明确了方向。
第二讲是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孙德升就“打造差异化的营商环境”为主题进行授课。课程从营商环境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展开,对营商环境进行了中肯评价。同时,对中国及天津的营商环境,如何改善天津营商环境的主要举措,天津如何补短板、打造差异化的营商环境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及实际的阐述,提高了我们对于天津实际情况的认知,对我们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
第三讲的课程由天津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庞晓提同志进行讲解,主要对“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进行梳理,介绍了目前活动总体开展情况、平台使用情况、各区目前排名、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问题、案例分析等几方面内容,对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的开展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更能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紧迫感。
第四讲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副主任杨宝臣老师进行授课,题目为“金融市场与工具”。课程围绕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概念、功能、类型,金融工具等基本知识展开,同时加入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金融监管体系等实际知识的讲解,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为我们进行一次金融知识普及。
篇5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有效需求;培训策略;教育券;弹性管理
作者简介 胡重庆(1973-),女,教育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和影响的深入,返乡农民工队伍在扩大。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农民工规模达到2.2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将有2260万农民工将在此次危机中失去工作。这么庞大的返乡农民工队伍如果没得到妥善安置,将引发社会冲突,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如何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职业技能缺乏: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的瓶颈
有效需求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需求不仅仅是指对商品和劳务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对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可见,有效需求强调的是需要欲望与支持的均衡。因此,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分析既要涉及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现实需要,又要考虑返乡农民工实际拥有的再就业能力。
1 返乡农民工对再就业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农民工外出就业,不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一些地区,农民工每年带回或寄回家的收入占家庭年纯收入的60%以上;一些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均依靠家庭成员的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如果农民工失业,其家庭将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可见,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需要十分迫切。
2 职业技能培训的匮乏严重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的提高。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普遍缺乏就业培训的机会,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当前,从各地企业裁减农民工的情况来看,被裁减掉的岗位多是些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的岗位。因此,农民工返乡后要实现再就业,职业技能缺乏则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条件是当务之急。
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有效需求的关键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指以返乡农民工为对象,为使他们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而进行的教育训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形势严峻,面向并适合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实际出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实行合理分流引导十分必要。
具体而言,返乡农民工可从以下三方面实行分流:
(1)通过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实现异地再就业;
(2)运用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依靠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实现本地创业;
(3)通过掌握农村实用技术,成长为新型专业农户。
可见,农民工返乡后,不管是选择再就业抑或创业,还是成长为新型专业农户,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必要条件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和整体素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才可能有再就业能力做后盾,他们的再就业有效需求才能得以提升。
当前,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呼吁很多,相关的实践也正在进行之中。但目前还缺乏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策略的理性思考,培训实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从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探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的培训策略十分必要,建议着重在强化政府和培训机构两方面的培训责任机制下功夫。
三、强化政府培训责任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宏观政策和教育培训体系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宏观引导,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参加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1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部分产业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创造再就业机会,以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畸在接受搜狐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部分产业应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与返乡农民工相一致的转移路径,这样即能解决失业农民工再就业难题,也有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和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如果现在开始加快产业转移,即使时间上可能有些迟,但是从大方向上,会和劳动力移动方向一致,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会起到很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会降低他们离家打工的社会成本。为实现转移,一方面,国家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将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更多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给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有了就业的盼头,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热情。
2 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适合农民工不同层次需求,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就是要整合已有的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站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及行业、用人单位的教育培训资源,开辟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要使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地方各级政府有必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其次,培训机构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的种类、内容和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类:(1)创业培训: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结合本地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有重点地进行。(2)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重点面向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业等行业开展培训。(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种培训主要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及农业综合开发为核心,内容着重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民用建筑等,帮助有志于家乡农业发展的返乡农民工掌握一两门本地区适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为他们成长为新型现代化的专业农户创造条件。
3 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教育券”为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物质保障。教育券是一种教育经费的支付形式,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受培训者,而不是发给培训机构。受培训
者可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培训机构收到这一凭证后,可从政府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从此定义可看出,地方政府通过教育券的方式推动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优势表现在:增强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支付能力和自主选择权,促进培训机构的竞争和自我完善,提高政府培训投入的使用效率。
4 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宣传和立法工作。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县级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还要走村入户进行宣传,让农民工了解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使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信息遍及乡村的每个角落。同时,还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建立数据库,实现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统筹规划。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因此,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的立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职责,做到有法可依。
5 由地方劳动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农村信息较闭塞,以往农民工外出打工多半是靠亲戚朋友介绍。金融危机出现后,有些返乡农民工又对外出打工出现了惧怕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地方劳动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要以县级职业介绍所为主体,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民工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好县际、市际、省区间劳务协作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四、强化培训机构的责任机制:建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有效运行体系
农村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培训机构是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的主体,强化他们的责任,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他们潜心钻研,以构建适合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有效运行机制。
1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需求型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引导机制。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培训机构首先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并与职业介绍机构建立横向联系,以准确把握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在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和劳动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方案;同时,帮助返乡农民工充分认识自己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返乡农民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案。
篇6
资金作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在柴达木新型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尤为突出。“十五”期间,柴达木信贷资金供需不足,更多地表现为配置结构的失衡。
(一)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明显偏低。到2005年末,柴达木地区拥有各类金融分支机构129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51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信社34家、邮储22家、保险公司20家、证券营业服务部1家,全州金融从业人员1526人。金融业完成税收460万元。年内汇划资金584亿元,通过票据交换清算资金89亿元。上市公司一家,发行股票二只,累计融资3亿元,股票基金交易额8.4亿,投资者累计开户1319户。保险公司有中财、人寿、新华、平安4家,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023万元,支付赔款4018万元。联网通用工程中,银行信用卡发卡量达81269张,特约商户25家,直联POS终端56台,刷卡消费额为1.5亿元。
(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不高。金融资源过多地流向省会中心城市,2005年末,柴达木银行业存款余额91亿,本外币贷款余额45亿元,占全省贷款的7%左右。在辖区内,西部格尔木工矿地区存贷款量占辖区的70%以上,东部农牧业区占30%。信贷资金投向大型企业较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弱化。政策性金融定位与服务范围界定不清,弱化了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占全州金融机构总量分别为4.5%和5.76%,受信贷总量的制约,农村信用社承担着“一农支三农”的重任。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表现为金融存差资金趋子向上级行集中的态势。柴达木金融业存差现象的显露较全国、全省较晚,自2000年初首次出现5亿元存差后,2005年达到47亿元。存差不等于银行闲置资金,但倍受政府关注。同时,邮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只有不贷,从2000年存款额1.5亿元发展到2005年6.4亿元。不断被抽走的这部分资金,容易造成县域金融的“抽水机效应”,无疑削弱了扶持农村、牧区的信贷资金力量。2005年,支持第一产业贷款余额2.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99%。
(四)金融服务功能还不完善。金融服务手段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咨询、结算、等中间业务发展滞后,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服务体系出部断层,“十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共减少分支机构35家。同时上交信贷管理权限,基层行逐步变成存款行,许多优良企业被异地金融机构抢占,据调查约有48亿元的信贷资产投入到一些资源型企业。由干柴达木地域宽广,基层人民银行服务半径大,东西约2000公里,例如人行格尔木支行服务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折旧、公用费用项目支出大,工作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采集与效率的提高。
(五)金融配套措施不到位。截至2005年底,全州不良贷款余额6.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46%。不良贷款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影响正常经营。农村信用社造血功能依然偏弱,经营风险居高不下。部分企业诚信度不高,弱化了贷款环境。2005年底柴达木企业改制率达100%,金融机构维权难度依存。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征信系统有待强化。
二、金融业与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关联点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在宏观层面奠定良好的基础;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又会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支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难看出,柴达木循环经济为当地金融发展提供了10个平台
平台之一:金融经济信息互动平台。柴达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的重大示范项目及其相应的资源配置,需要构建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做好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客观上要求一是有效整合金融资源、组成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局、商业银行、农信社、保险、证券等参加的循环经济金融服务办公室,承担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规划,配合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金融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二是建立经济综合部门产业指导信息定期和项目推荐制度。把握循环区企业经营和投资方向,实施有效的调整。金融机构据此评估行业信贷风险,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优化整合项目,统筹配套资金,防止扩大投资和低水平建设。三是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信贷资金流向,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高科技项目、特色工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搭建政、银、企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项目推介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为银行优选信贷支持项目,助推经济发展。如2004年牵头召开了全州金融机构、各县市政府、相关企业参加的项目推介会,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加强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了雾距离交流。探索和创新了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形式的银企、政企合作方式。在2006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活动中,其中银企融资洽谈工作,州政府已指定由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拿出具体实施方案,目前人行海西中支正积极协调,全力搭建政、银、企相互沟通的平台。
注重发挥政务信息桥梁沟通作用,解决经济金融实际问题。例如天峻县资金结算不畅问题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中支通过信息渠道已得到解决。目前天峻县境内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多年以来天峻县人大曾经几次提出在天峻县设立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及天峻国库的提案,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服务缺位问题长期没有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中支就藏区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向州委、州政府及上级行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反映。工行德令哈市支行看到我中支的政务信息后,专程到天峻县信用联社开通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此举使得天峻地区对公存款资金汇兑业务由原来在途时间3至7天左右实现了目前的实时到账,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企业。
平台之二:金融内部建设平台。目前,柴达木地区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吃不饱、长不大、站不稳”的问题,加大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总成本,而循环经济建设则提供了一个有效促进金融内部建设的平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规模效益的优势,为金融业创造了巨大的利益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国内、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组织的介入。近年来,平安保险、新华人寿已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安邦保险已进入青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已提到议事日程;随着盐湖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设立柴达木盐业银行已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性金融组织发起和组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整合柴达木金融组织体
系,调整金融服务策略,优化金融服务配置,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建设辐射柴达木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平台之三:发展成果共享的平台。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柴达木循环经济区要实现目标,必须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提升柴达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下游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投入增加,有利于实现两个调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进而形成循环经济产业调整、实现新经济增长点,促进新信贷增长点,信贷有效需求增加,最终实现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有效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
据统计,“十五”以来,海西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经济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禀赋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965:29.1调整为“十五”末的3.7 67.7 28.6。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以明显提升,以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发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180万吨纯碱、60万吨甲醇、6万吨碳酸锶以及一大批煤炭、多金属、盐化等项目相继建成和开工,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05年的67%,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银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全州金融机构盈利继续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州各家金融机构累计盈利10529万元,比2004年同期多盈利1083万元。
另外,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已确定石油天然气、煤炭、盐湖化工、金属、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等重点建设项目共110个,总投资1110.24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6个,投资34.23亿元,正实施项目12个,预计投资131.33亿元;前期项目43个,估算投资588.22亿元:规划项目49个,总投资356.46亿元;具备“十五”发展的-良好基础;加之。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和投资的良好条件,及组织保障、优惠政策、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和法规建设等作为保障措施,必将成为经济金融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
平台之四:造血平台。实现循环经济“一区多园”建设规划,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造血输血功能。工业园区建设所依赖最根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大量信贷资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实现充分就业及劳动力生活质量的改善,与金融机构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不可分。即将于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召开的2006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将为优势项目和投资提供一个造血的平台,本届推介会由投资洽谈、展示交易、新闻、文化交流、银企融资洽谈、就业招聘六大内容组成。据调查统计,目前仅海西州已达成贷款意向近30亿元。
平台之五:促进金融稳定的平台。金融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柴达木金融业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细胞,柴达木金融体系中历史上曾发生过三个影响面较大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撤并、关闭案例。第一次,德令哈鸿业城市信用社因支付危机于1998年7月被依法行政关闭;第二次,原茫崖城市信用社因经营不善于1999年并入格尔木银河信用社;第三次,格尔木8家改制农信社于2005年6月依法行政关闭等。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十五”期间撤并机构35家。金融机构是资金的中介,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或流动性出现困难,直接影响到众多存款人或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如果个别机构发生挤兑风潮,不仅会引发其它存款人或投资人的心理恐慌,进而影响到周边金融机构的支付,还会危及政治安定。因此,金融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平安海西”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各种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发生,使金融运行最终处子良性和谐和稳健的状态,也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平台之六:共建和谐的平台。以资源工业发展带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业发展空间,坚持合理统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柴达木做为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05年投入1.9亿元资金,集中解决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滞后问题,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比上年增长8.6%,年均增长7.3%。体现了省委“消除贫困、富民强省”的要求,为共建和谐海西提供了坚实基础。
平台之七:金融支持工业反哺农业的平台。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要顺利完成这一结构调整,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随着柴达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无公害蔬菜、牛羊肉加工、绒山羊繁育、中藏药材、高原水产等特色产业正在形成。据统计,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7%提高到2005年的57%。特色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持工业反晡农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新的利润增长中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使农牧民享受到金融资源的成果,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增效、金融盈利的大循环。
平台之八:促进开放的平台。从“天时”条件看,2006年12月11日,我国将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关于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承诺,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有利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地理”条件看,2006年7月1日横穿柴达木腹地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行,无疑给当地商贸、物流、交通、旅游、观念等带来巨大影响,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缓解,便于钾肥、石油、煤炭等工业产品的及时外运,有利于柴达木资源开发开放向纵深发展;从“人和”条件看,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现代人对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者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式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目前,青海省政府制订出台了建立和完善试验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政府信用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已
经出台,青海省、海西州和格尔木市三级政府正紧锣密鼓筹划2006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前不久,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建堂做客新浪网站,向广大网友介绍柴达木循环经济开发实验区发展现状。柴达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柴达木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据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2.99亿美元,引进州外资金491.7亿元,中信国安、浙玻集团、内蒙庆华、河南义煤、山川股份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入驻海西投资兴业,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联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平台之九:金融外汇发展平台。随着柴达木开始进入新型工业化起飞阶段,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未来工业旅游方兴未艾。目前正在培植石油、天然气两大“巨人”的同时,又在打造碱业、盐业两艘“航空母舰”。目前,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充分利用青藏铁路的优势,力争把察尔汗盐湖打造成富有典型西北高原地方特色、代表国内工业旅游发展最新进展、洋溢地区特色文化的中国大盐湖品牌,力争使旅游业成为格尔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格尔木市旅游局已经制定关于建立察尔汗工业盐湖旅游区的科研报告,同时将其列入格尔木旅游开发的“十一五”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察尔汗地质公园,也将作为综合性的盐层观赏公园列入旅游示范区。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的批准立项,同时为工业旅游带来了无限商机,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格尔木盐湖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大柴旦硼化工业园区、乌兰焦化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无疑将成为未来柴达木工业旅游当中的热点和特色,带动外向型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促进金融外汇业务的发展。
平台之十:推进诚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平台。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客观上需要金融系统加强与政府及司法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加大惩治失信行为,为金融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有效落实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建设的统筹,无疑对柴达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吸引资金流入,优化信用环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5年3月开始,我中支抓住地方政府开展“青海省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一是协调海西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监测评价办法》、《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二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海西全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州已有信用村18个,信用户941户,信用户贷款余额358万元。三是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企业及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普遍提高,法制惩戒失信的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不良资产持续下降42,特别是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基本接近于零。目前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客观上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金融基础保障。
三、金融助推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点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把柴达木优势资源转换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国家应充分考虑到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供应上倾斜,在信贷政策、运用工具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区别对待,从根本上增强柴达木金融及青海藏区金融业的活力。
(一)仿效赋予青海特殊优惠货币政策
中央2001年6月召开第四次工作座谈会后,赋予“十五”期间财政、税收、金融方面更宽的优惠政策。同年给予了以贷款低利率为核心的十一条特殊优惠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贷款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并对不良贷款实行多次剥离及对金融机构实行特殊财政补贴。建议相关部门仿效赋予第二大藏区的青海类似的特殊优惠货币政策,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向社会直接让利,降低贷款者资金成本。此外,建议针对青海高原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特点,赋予银行业机构在青利差补贴和特殊费用补贴,增加其盈利空间。
(二)对信贷总规模量化指标实行分类指导
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引擎,涉及项目213项,其中招商引资项目198项,总投资约1100多亿元,其中预计信贷资金约500亿元,已成为省内外关注的投资热点地区。但是由于受各自总行授权方面限制,盆地内商业银行都很难单独满足大项目的融资需求。建议各商业银行总行对青海藏族区域分支机构贷款上实行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指标管理办法。
1.信贷规模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主体、产业方向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其核心是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配置信贷资金,优化信贷投向,规避信贷风险。一是优化信贷投向,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调整其授信权限和额度。二是加强对热点行业集团客户、关联客户交易等的监控管理,防止授信集中性风险的发生。三是根据市场变化,适度调整授权,确保提高收益水平,使贷款方向尽可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信贷规模预期指标。在信贷导向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贷款意图的指标。这部分贷款规模不计入各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实施信贷倾斜政策。一是目地性极强,有单独的政策、操作考核办法,二是信贷规模单列,支持领域和重点突出。三是通过多种经济政策的辅助,集财政银行两重性的投入,努力争取实现。
3.信贷约束性指标。主要指金融法律、法规刚性指标。
(三)相关信贷政策的适度倾斜
1.对藏族聚居区商业银行建立资本金补充制度。资金约束和规模约束一样,是制约商业银行作用发挥的根本环节。由于资本金不足,负债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难以满足支持重大项目的需要。虽然国家对工、中、建几家银行已经注资,个别银行已上市。但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历史原因来看,民族地区商业银行的感受程度尚未真正体现。因此,建议可通过外汇注资、财政注资、加大核销剥离转成资本金的特殊倾斜政策注资。也可在东部地区发行债券方式注资,以体现东部经济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实质性。
2.实行差别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政策。青海经济发展底子薄,负担重,货币信用化程度较内陆省份低。高度集中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乘数远小于内陆省区,给予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将支农再贷款对象限制放宽到从事第一产业的矿区、资源开发、下岗职工,引导再就业和充实资源开发中的人力资源。
3.适当提高对青海民族地区分支机构的授权授信额度。在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
备金提取比例上,适当降低刚性指标,既考虑定量因素,又要充分考虑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动态发展等定性因素,把刚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呆账核销。
4.取消或降低青海民族地区分支机构税负,免征利息税。目前,金融机构涉及的主要税种有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商业银行现行营业税为5%,农村信用社由5%降为3%,邮政储蓄与邮政通信业统一为3%,并且承担着教育附加税、城市建设维护税。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力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减免营业税,对涉及到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的不良贷款应单独考核。或营业税逐年递减至2%―3%。取消或降低营业税,可补充资本金、保持发展竞争势头。全国统一的20%利息税削弱了民族地区低收入者消费水平,应考虑免征利息税。
(四)柴达木金融组织与服务体系的调整
1.借势打造“柴达木盐业银行”品牌。可考虑在格尔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借“中国盐湖城”的品牌效应,组建股份制性质、由实力雄厚的大行业或大企业八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规模和资本金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进入所有业务领域,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核心竞争实力,进行专业性定位,实现由规模数量向效益质量的战略转型。从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看,打造“柴达木盐业银行”品牌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依托青藏铁路大动脉,与甘肃、新疆支线的联结,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位突出;二是格尔木作为的后勤基地和进藏出藏物资中转加工中心,作用十分重要;三是格尔木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作为青海第二大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四是在甘、青、新、藏四省区周边贸易合作的基础上,未来区域性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2 调整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扩大业务领域。目前农业政策性银行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增收作用乏力。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把农牧业产业化纳入支持范围,增加农业、牧业中期贷款业务,拓宽服务领域,树立大农业意识。
3.区别地域、条件,赋予农村、牧区农村信用杜政策性金融取向。由于不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基本退出县域,只留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一农支三农”,甚至出现金融盲区,同时农村牧区资金呈刚性增长态势,而金融机构又缘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信贷权限上收,信贷服务功能锐减。盆地内东部乌兰、天峻周边煤炭储量达33亿吨之多,是循环经济圈中的一个亮点,但苦于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任务繁重,加上治理结构不完善,员工素质不尽人如意,成为各方关注的“难点”。县城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也易加大农牧民成本或形成垄断。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浮到顶即是佐证。因地制宜,规范农村信用社政策性合法地位,在民族地区尤为迫切。
4.开发性金融组织的机构延伸。目前青海开发性金融组织设立在省会城市,近年来对柴达木资源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卫生、教育等支持力度加大,地方经济受益非浅。但限于人员数量等原因,无分支机构。建议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率先在柴达木设立分支机构。
5.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牧民的机制。对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弱化其商业性质,明确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留在当地,直接服务于农牧民。如强调其商业性质,应规定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储蓄资金统一上存到人民银行,然后由人民银行通过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形式,将资金用于农村、牧区。
篇7
“普惠金融体系”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网络。为了开展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他们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宣传。焦谨璞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国内对“普惠金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和国际法中“普惠制”一般原则,“普惠金融”应理解为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的并且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法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而金融服务中的信贷支持是核心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深入,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社会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增加对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给有能力的穷人一个融资的机会,使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这将对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福利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金惠工程与农村金融教育的效应分析
在中国金融学会、相关金融院校及四川、贵州等试点省各级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金融教育在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农户培训试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了一支志愿者师资队伍;二是完成了农户培训系列系列教材的编写;三是成功开启了农户培训。先后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开启了农村金融教育农户培训的试点,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目前,基金会正在探索农村金融教育进课堂模式,以期借助初中阶段较为系统和规范的金融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并且通过他们带动家长。同时,探索金融博物馆在推动金融启蒙和金融教育中的作用。农村金融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提高了参训农民的金融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一些农民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业务后,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金融意识、理财意识、诚信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热忱服务,带动了其他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如一些试点地区的人民银行把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两个试点工作整体推进,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快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推动了信用村镇、信用县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创新。近年来,试点地区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类新型农村微小金融组织纷纷设立,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面向“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组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改善了农户金融的可获得性。
三、农村金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师资的制度安排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各地所开展的农村金融教育活动,培训师资(或志愿者)绝大多数来自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驻地的其他金融企业等。这样的师资构成,有其开展农村金融教育的独特优势:即由于他们来自业务部门,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宣传与培训能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但突出问题在于,农村金融教育是公益事业,是志愿者基于社会责任感自觉从事的服务大众的活动,如果此项工作长期、大量地由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来承担,在人手紧、本职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金融教育公益活动时间就很难保证,或者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完成任务。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抽出太多专门时间进行集中宣传教育工作,而只能在周末休息时间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投入的时间也很有限。大量的宣传教育内容需要分散在工作人员平时做业务时顺便介绍。另外,农村金融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以金融从业人员中的志愿者为主体从事这项系统性的工作,似乎这是一种错配。因此说,现行的培训师资结构安排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培训课程及教学内容方面
从试点地区开设的培训课程来看,主要有《诚信教育与防止金融诈骗》、《家庭预算管理》、《债务管理》和《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改革与小额信贷》、《农业小额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等,这此课程及相应的内容虽有必要,但问题在于:一是培训主要以基金会提供的教材为主,培训内容统一化、标准化,还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二是教材深度难掌握。农村金融教育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播,也要考虑到农户自身素质及具体需求,区别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三是受训者的年龄的差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亦不同,如果教育活动不顾这些差异,培训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培训者如何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培训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方面
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教育在很多试点地区还是孤军备战,没有与科技教育、产业发展、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教育培训的综合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二是培训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多数还是基于志愿者下到各村屯网点,与农户面对面进行授课培训,这样做虽然效果较好,但由于每次培训的农户人数很有限,大范围培训目标的实现必然导致志愿者的大量重复劳动,这无疑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四)培训教学实效性方面
一是部分农户学习积极性不高。已有的调查显示,如四川南江县近20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还有一些举家外出多年未归,平常家中多为老、弱、病、残、小人员,与金融打交道少,对金融知识学习意愿不高,接受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集中组织有难度。已经习惯于分散单干的广大农户,要集中组织起来并非易事,从客观上说,各家有各家的活,彼此要忙自己的农业生产;从主观上来看,不少农户对金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这些活动与自己关系不大,用处不大,因此便不愿参加。三是培训经费来源保障不足,影响培训的持续性。目前开展的金融培训,承办主体主要有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等,农户由于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一些试点地区集中培训一次还需负担农户伙食费、交通费等,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培训费用没有明确的来源渠道,长期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
四、促进农村金融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优化培训师资结构
确立由大中专金融类院校教师为志愿者主体,当地金融从业人员及学生积极参与的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结构。如果由大中专金融类院校教师作为志愿者主体,一是由于他们知识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有助于改善培训效果;二是在时间方面,学校一年的两个假期,为承担一定的培训工作提供时间保障;三是可以为广大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在培训经费方面,由选派学校为各自的志愿者提供一定的食宿费、交通费是完全可行的,这类似于前些年由政府安排给有关单位的扶贫支教任务,这类模式值得借鉴。在教师为志愿者主体的基础上,当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也可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自身优势;另外,在高校选派一些金融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这项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志愿者队伍,当然这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套餐
一是完善课程设计。目前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农户教材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信用意识、贷款、人民币反假和防金融诈骗。总体来说,知识性的内容居多而技能训练和态度培养较少,但是微型金融组织和反饥饿组织的穷人金融教育项目每一个模块都包括知识性的内容,金融技能的训练以及金融态度的培养。因此,在我国农村金融教育教材编写修改和现场培训活动中应逐步完善这三个层次的内容,不仅要传授金融知识,还要训练农户的金融技能,同时宣传倡导良好的金融态度。二是突出普及和培训重点。在农村金融教育的培训上,要有重点地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一是金融常识的普及。通过普及金融常识,提高农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产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结合,提高致富能力,同时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银行信贷政策和征信知识的教育,促进农民正确申请和有效运用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理财知识。对有较高金融需求的农户来说,随着投资性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对其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和财产性收入知识的培训。四是对支农和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充分理解和使用国家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大胆创新,丰富培训教学形式
努力整合开发培训教学资源。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一是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内容纳入政府相关部门下一年度培训计划。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力争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内容挂到全县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上,从而既能丰富网站内容,又能拓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途径。三是做到“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送金融知识下乡的同时,可适时与“请进来”相结合。如现在一些中西部省区如广西,近年来积极组织贫困村“两委”干部集中南宁进行培训,借此机会,可以考虑在原有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设金融教育方面的培训内容。这样做,既确保了农村金融教育的培训效果,同时,又减轻了单独开展培训工作的组织难度,培训费用也大大地减少。
(四)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增强实效性
篇8
随着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看涨。人才紧缺带动了金融培训的需求,因此,2004年金融培训市场的行情将继续“走牛”,而且国际知名金融培训机构的大举介入,更为金融培训热火上加油。此外,我国入世后,更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上市公司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对有资质的会计师的需求也将直线上升。
热点预测:特许金融分析师培训、会计实务培训、国际会计师培训。
物流培训
我国物流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懂国际物流运作和管理的人才却极其匮乏。以上海为例,物流企业多达6000家,但每年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仅200多人,人才培养速度远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10年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将需要180万物流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告急,为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物流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项目,上海、北京等地也纷纷推出物流培训项目。
热点预测:国家物流职业资格培训、现代物流岗位资格培训、英国ILT物流认证培训。
管理培训
与企业培训相似,管理培训经过一段“大红大紫”的时期后,2004年将进入调整阶段。特别是MBA培训,那些大而全的培训项目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浓缩型的短期培训项目。项目管理培训的情况也是如此,市场仍有需求。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领导层迫切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因此,针对CEO、总裁的高级管理培训,可能成为2004年管理培训市场中的一大“亮点”。
热点预测:领导力培训、经理人培训、MBA精品培训、项目管理实务培训。
营销培训
2004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营销培训也将继续升温,但受机构竞争影响,培训价格会有所下降。因此,总体上看营销培训市场将保持平稳走势。将呈低端市场、高端市场齐头并进之势,低端培训包括营销师、营销员上岗培训,一般是本地机构的“阵地”;高端培训包括大客户管理、销售谈判、销售业绩管理等培训,则主要是国外机构的“天下”。
热点预测:国家营销师职业培训、销售实战培训、销售技巧培训。
职业培训
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推出10项职业资格鉴定项目,人事部也了多项职业和执业资格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职业证书将成为就业市场的“通行证”。
热点预测: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权威性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企业培训
篇9
一、各金融机构反假系统业务培训严重脱节、滞后
因新反假货币信息系统的培训工作由各家金融机构自行组织,人民银行不统一组织对商业银行的培训工作,导致了两种局面的发生:人民银行系统,由于培训工作自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就高度重视,采取了集中培训和分省、片区轮训方式,从2009年年末至2010年年初,对各省市均统一进行业务培训,保证了业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各金融机构,由于对此业务重视不够,无集中培训,无指导意见,部分银行机构甚至仅由上级行下发登录网址、人员登录方式进行,未制定正式的培训方案,也无操作手册,导致基层机构业务操作陷于无序、停顿。
二、部分金融机构电子设备严重不足
新反假货币信息系统要求各金融机构收缴假币时通过系统逐级上缴,汇总后集中交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金融机构一无专职人员,二无专用设备,操作系统安装混乱,未做到专机专用,大部分机构仅能在县级分支机构配备PC机(非专机),县以下网点机构无PC计算机、无操作系统,导致收到假币实物无法通过系统实现逐级上报。
三、基层各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实际处于停顿状态
篇10
自开展“金融夜校”活动以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铜仁审计中心始终把“金融夜校”作为全市农信社“系群众、抓基础、促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用“五注重”扎实推进“金融夜校”活动向纵深发展,交出一张张群众满意的支农成绩单。
“农信社姓农,支农则无旁贷。”铜仁审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金融夜校”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拉近了农信社与群众的距离。
上下联动 “一盘棋”推进
“金融夜校”活动启动后,铜仁市各行社迅速采取“高管上夜校”方式,对网点扎实推进夜校活动进行指导和示范。逐步建立起“党工委主推,行社主抓,网点主落实”的工作格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全市“一盘棋”推进。
“‘金融夜校’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能接受。”铜仁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说道,夜幕降临,整个乡村都被笼罩在玫瑰色的月光里时,农信社的员工们便拿着扩音喇叭出现在农户家门口,乡亲们陆陆续续从屋子里出来,开始上课。
农信社各网点在开展“金融夜校”活动前,主动向乡镇领导汇报,预先组织网点员工与驻村干部、村干部一起进村入社区联系和动员群众参加夜校,保证群众都知晓和积极参与;审计中心及各行社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对“金融夜校”的意见建议,并综合群众意见及金融服务需求,指导网点对“金融夜校”的授课方式、内容等进行丰富和改进,确保“金融夜校”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夜校。
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夜校”师资队伍,铜仁市审计中心组织开展三级培训:一是邀请黔南“金融夜校”金牌讲师对全市内训师开展“金融夜校”技能培训和示范授课;二是各行社组织内训师对网点干部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示范授课;三是各网点组织人员对辖区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培训动员。同时,铜仁审计中心领导及活动办经常深入乡镇、村组、社区“金融夜校”前线,主动参与,对“金融夜校”活动进行部署、指导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多方参与 “一花引来众花开”
“金融夜校的成功运行,需要多方参与,如果仅靠农信社自身推动,只能是小马拉大车。”省联社铜仁审计中心主任陈洲说,农信社从传统的金融机构变身为农民致富的组织者或者引导者,其实我们只是起了桥梁作用,做的还是服务工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老乡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富了,我们银行发展也会更好。”铜仁市农信系统从审计中心到各行社的领导班子成员,不断转变作风,走村串寨了解“金融夜校”的发展情况,同基层干部职工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同志还带头担任“金融夜校”主讲老师。
一大批金融普惠宣传员,通过在“金融夜校”的演讲和授课,不断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争相以“金融夜校”为加强党管农村的新平台,推动农民教育、农村建设发展。许多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授课,公安派出所民警也利用“金融夜校”宣讲防诈骗、资金安全和农村防火、防盗、防抢知识和技能,介绍恶意拖欠信用社贷款、转移贷款用途、参与民间非法集资的危害性及典型案例;基层供电管理人员也抢抓机会宣讲代收电费、刷卡缴费和农村用电安全知识;文化部门借势开展送电影、送文艺等“文化下乡”活动,使“金融夜校”呈现了“一花引来众花开”的新气象。
除此之外,省联社铜仁审计中心还采取现场指导和非现场考核通报的“双管齐下”方式对各农村信用行社“金融夜校”推广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引导,不定期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按周采编行社夜校信息、总结推广夜校经验和通报夜校进度,按月量化行社夜校考评得分。同时,要求各农村信用行社建立包片督导和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引导辖内网点认真抓好工作落实。
活动中,各农村信用行社自觉将“金融夜校”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巩固“高管学沿河、基层学木黄、员工学唐宗辅”学习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围绕“系群众、抓基础、促发展”目标,大力宣传存贷款业务、“信合村村通”和信合卡业务、便民代缴代扣电费业务及如何反假币、防范非法集资等知识,促进铜仁农信社各项重点工作加速推进,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彰显特色 惠普金融进村寨
5月8日晚,思南农商银行许家坝支行在营业厅门口组织举办了一场有思南土家特色的“金融夜校”。夜空繁星闪烁,印有“贵州农信”字样的LED标志光芒四射。在村长的带领下,许家坝的村民迎着灯光齐聚在许家坝支行门口,拉开“金融夜校”的序幕。
活动中,思南农商行邀请了当地知名的曙光花灯队就思南农商银行的信用工程业务以花灯的形式进行了大力宣传,银行员工向到场的群众介绍了存贷款、电子银行、信用工程等相关业务,还采用有奖问答的形式活跃了会场氛围。
“农户与信用社就是鱼与水的关系,只有对农户热情耐心讲解,才能达到让农户接受的目的;对那些对信用社有意见的人要找到原因,及时化解误解;授课时要充满激情,只有讲师充满激情群众才能受到感染。”德江联社本着务实求真,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在活动中对农户进行耐心的讲解。截至5月27日,全县24个网点共开展金融夜校授课101场,发放培训及宣传资料2748份。
针对少数民族乡镇网点部分员工不懂苗语,在开展金融夜校活动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铜仁农信社员工主动找当地群众开展“面对面、一对一”帮扶,提高苗语交流能力。在苗寨开展“金融夜校”活动除使用双语互动外,培训老师还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特点,把金融知识翻译成苗歌,制成光盘后借助投影播放给群众观看,结合地方民族特点彰显“金融夜校”活动特色。
松桃联社自开展特色“双语金融夜校”培训会以来,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举办各种培训会104 场,现场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75个,使苗族村寨群众更加了解农信社的业务知识,金融知识得到了更好的推广与普及,真正实现“惠普金融进苗寨,双语交流暖人心”。
不仅是农村群众,城市部分居民对金融知识也一知半解。所以,铜仁农商行还将“金融夜校”搬到了学校、社区。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到了金融基本知识,了解了电子银行的基本功能和用途,掌握了假币的识别技能,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有用。”参加“金融夜校”进学校学习的学生说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