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收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收益分析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可行性

Abstract: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ld's green liv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and is regress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green building" . Green building is a broad concept; green does not mean high cost. This paper analysis incremental cost and economic profit in operation of green building compared with ordinary building, so as to raise awareness of feasibility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cost; profit;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绿色建筑基本介绍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含了三点,一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目前,我国国内绿色建筑的评价主要是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为依据,广东省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1,已于2011 年7 月15 日起颁布实施。

2 广州地铁运营指挥中心创建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 创建绿色建筑符合广州地铁绿色形象。

广州地铁一贯以来践行“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运营指挥中心园区创建绿色建筑内涵与以上理念非常吻合,创建绿色建筑进一步提高广州地铁的绿色形象。

2.2 具有较高的宣传效应,提高地铁品牌价值提升,对地铁物业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项目所处地为广州新城市规划“东移”轴和“南移”轴的过渡地带。琶洲地区将发展成为商业居住生活功能的RBD 型、生态型的新城市中心。目前琶洲尚未有建筑创建绿色建筑,本项目力争成为琶洲首位、高等级的绿色建筑,将具有极大的社会宣传效益,有利于提升地铁品牌价值,为广州其他地铁物业创建绿色建筑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为工作人员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本项目创建绿色建筑,将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4 减少运营成本。

绿色建筑相比普通建筑会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系统设备、节能灯具和控制系统和智能楼宇化控制系统将大大降低项目运营中的费用。

3 投资收益分析

3.1 投资成本

指挥中心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若整个园区以创建三星绿色建筑为目标,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需要增加或改进10个项目,所需增加建设投资如下:

表3.1指挥中心园区创建三星绿色建筑增加投资

3.2 运营陈本

运营成本包括设施的维修维护费、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其他费用,费用估算如下:

表3.2绿色建筑运营费用

3.3 财务成本

按照等额本息还款计算方法,假设贷款期限为15 年,对整个园区均以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创建目标的投资总额5610 万元借款有以下还本付息计划表:

表3.3还本付息计划表

统计得到,本项目15 年的利息总额为3408万元,折合每年利息为227 万元。

3.4 经济效益

3.4.1节能量估算

园区总建筑面积为22.7 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建筑面积为13.5 万平方米,商场面积5.6 万平方米,公寓面积3.6 万平方米。参考 2009 年全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电耗状况的统计结果,其中非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每年耗电量83kwh/m2,商场建筑单位建筑面积每年耗电量138kwh/ m2,居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每年耗电量37 kwh/m2。三星级绿色建筑预计节能率达到 60%的标准, 则园区内绿色建筑的节能量为405 万 Kwh,按照商业用电电费为1.2 元/Kwh,每年节约电费:486 万元。

3.4.2绿色建筑物业价值增加费用估算

根据调查统计,有64%的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商业议题,有92%的人表示在选址时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愿意为绿色办公空间支付更高租金的受访者占比为50%,有31%的企业高管将员工工作效率和健康列为其可持续发展关注项目的首位,有11%的企业高管将雇员满意度列为最重要因素。

根据相关经验统计数据,保守估计三星绿色建筑写字楼相比同地段非绿色建筑写字楼的租金将增加8%。本项目物业价值增量体现在出租写字楼相比非绿色建筑写字楼租金的相对增长。

本项目出租的写字楼面积共为6.6 万平方米,其中运营指挥中心大厦的出租部分面积约为2.4 万,写字楼4.2 万,参考琶洲办公楼的保利世贸E 座的租金为100 元/平方·月,假定园区内办公楼的出租率为80%。园区的绿色写字楼相比非绿色建筑写字楼的租金增量费用为:[6.6 万平方×100 元/平方·月×12 月]×0.8×0.08=506 万/年。

3.5 投资收益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本项目的初始投资成本、运营过程中的设施设备运营成本和全生命周期的其他费用,在收益方面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列出不同等级绿色建筑投资分析见表3.5。

表3.5 投资收益分析表

4 小结

本项目创建三星绿色建筑增加建设投资5610万元,仅考虑节电的经济效益和物业价值增加,投资回收期为9.8年。投资回收期较短,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篇2

一、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全球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持续的经济高速成长,都离不开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先行发展。从1871到1914年的四十三年间,美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相当于英国的88%提高到91%,进入20世纪,美国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0世纪90年代起,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革命以全新的面貌,高速地推动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方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同时经济发展的门槛降低,新兴经济体得以迅速拉近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世界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期间,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充分竞争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电子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生产特征对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同时,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巨额的资本和大量自然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但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对工业排放物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近年要求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和国际压力骤增,如果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加以控制,则必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传统增长模式遇到了瓶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尤为重要,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就必然肩负这一责无旁贷的使命。同时,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偏重于学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倾向,以至于基础产业亟需的加工技术、服务技术劳动力不足,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甚至学生本人和家长认识到。这种片面追求学历的现象,使得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追求学历和应付各种考试和认证证书的道路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资源与国民经济的需求相脱节,社会和个人的大量投入成为无效、低效耗费,严重浪费了社会和个人的资源。

二、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分类

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按照支付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根据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主要应由学生、学生的父母、纳税人和高校四方面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教育也必然要深化改革,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一理论可以成为我们改革的一项理论依据。伴随着这些变革,我国新的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高等教育的费用由学生及其父母,当然,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主要是父母分担一部分,政府和社会承担另一部分。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入是一种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为目的,个体量入为出,自主选择投资方向,投入个人掌握的资源,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达到全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这一模式的建立可以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扩大受教育人群,有助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分担教育成本的主体都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刺激了各个主体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使全民的总体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在高等教育阶段,确定学生及其家庭所分担的教育成本高低,需要考虑全社会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必须综合计算家庭的消费能力,我们通过应用国际通行的恩格尔系数来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降低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39.4降低到2007年的36.3。尽管可能存在国家持续调控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城乡剪刀差继续扩大的因素,但城乡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大趋势是不可否认的。根据上述理论,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应控制在总教育成本的20%~25%,大学生每年学费控制在2500~4000之间,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三、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个人投资的成本

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是指高等教育接收者受教育期间所产生的全部直接和间接费用。个人的高等教育成本包括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的高等教育直接支出、受教育期间的生活费用,以及在此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在政府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经济条件下,推进主体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提高全民高等教育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极大增长,生活水平发生了飞跃式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居民储蓄存款,呈现连年稳步增长趋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改革开放之初是210.6亿元,到2003年9月突破10万亿元,2008年已经达到21万亿元。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居民有能力进行多元化投资,居民的投资欲望具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2]而教育作为个人和家庭的一个重要基础投资项目,势必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个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主体,具有经济主体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其中之一是预期性。根据预期性原理,个人投资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点动机:一是通过投资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或子女的知识技能,在远期换回更多的经济利益回报,包括进入理想的行业,获取理想的社会地位;二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享受,如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较高的学历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心理优势,家长一般也愿意为子女获取较高学历继续投入资源。从社会范围来看,教育费用换取到的不只是新生劳动力劳动技能的提高,还能实现旧产业的升级和催生新的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还能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受教育者在工作中把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与生产要素相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仅能够补偿教育投入,还能增加社会财富。从个人方面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就业机会和收入,以及收入的稳定性。受到更高水平教育的个人,社会为其支付的教育投资也更多,出于公平角度出发,愈要根据所受教育总量的多少,缴纳更多部分的高等教育学费,以补偿社会,即普通大众、未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为他们所负担的费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从国家承担全部费用,到少量交纳学杂费,直到1994年起,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个别专业和领域外,我国逐步提高高校学生承担高教成本的比例。1997年,大学生学杂费收费平均为2500-3000元/年•人,到1999年上升为平均2769元/年•人,进入21世纪后,学生负担的学费处于持续攀升状态。到2000年,个人和家庭支付的总的学杂费等直接费用达到217亿元,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22%,比1999年增加了四个百分点。个人和家庭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投入,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为扩大我国的受教育人群、提高人口素质、支撑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个人投资的收益

根据项目投资分析理论,针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决策,原则上取决于个体对此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的判断和取舍,同时还取决于与其他项目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对比。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部分为社会所获得,即社会收益;另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个人收益,具体可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个人直接收益是高等教育接受者所获得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收益。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接受过更多教育的劳动者,其劳动中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更多,能够在相等的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其得到的货币报酬更高。GS.贝克尔在他的《人力资本》中指出,人在其一生中,其工资总体上是按一般规律变化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缺乏经验的工作初期工资较低,工作经验丰富、还保有创新精神的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创新力的下降又逐渐下降,但总得工资额远远高于未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另外,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还可以获得多种货币难以衡量的间接收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由于掌握更为全面、专业的知识,所以在职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其失业率明显低于只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即使失去工作也容易重新就业。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思维方式,从书本中学习到更多的个人生活圈以外的知识,从而享有多方面的、很难用货币直接计量的收益。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中非其本人占有,而为社会所获得部分,称为社会收益。从物质财富方面来说,在归因于高等教育的国民收入的增量中,扣除受教育者自身因多得的个人收入外,余下的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人们的社会生活除了追求物质财富外,还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生活,而这方面的收益是难以量化的,但其社会效用却是巨大的。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类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等,都凸显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使人有更加全面的基础知识,它可以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在新的领域不断有所创造,为全人类造福。因此,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收益时,不应该简单地计算其投入产出比,而应该使用涵盖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从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去进行分析比较。[3]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和普通投资收益相比有较大的差异。首先,高等教育产出的是无形和难以计量的产品:劳动者的创造力、技能和素质,其只是为生产准备了一个基本条件,而并没有直接投入生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只有当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本人进入各产业部门,发挥主观创造力、自身的能动性,才能创造新的价值,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是长期性、间接性的。其次,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加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还能改善社会结构,提高人群的精神生活面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高等教育投资,具有收入递增效应,具有长效性。通过其对产业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方式能够发生跃升,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而从长期看其创造的价值非常可观。

五、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1.通过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某一特定阶段,一个特定主体面对某一问题时,其掌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必须投入到最适合它的领域,才能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教育资源在此方面尤为突出,财力要合理分配,适学年龄也非常狭窄,稍纵即逝。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需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是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更需要合理分配,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导致社会高素质人才比重偏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偏低,缺乏科技创新活力,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导致传统产业难以升级,新兴产业难以壮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沦为国际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者,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随时岌岌可危的劣势。

2.通过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树立为了产出而投入的教育思路。个人和国家都要量入为出,通过合理预计未来的收益,理性决定现阶段的教育投入。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是一项战略投资,但仍然需要更多聚焦在市场需求和可预见期间的产出问题上,以市场需求引导投资。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4-0025-07

可用于养老保险资金投资的工具分两大类,一类是金融工具,一类是实体资产。金融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及衍生品等,实体资产包括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生产性企业等。养老保险资金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必须综合比较各种资产收益情况,分析影响收益率的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产业特点。

一、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可投资的金融工具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及衍生品。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最终要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各自的收益率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市场同样遵守“高风险,高回报”的规律。股票市场的回报率最高,但风险也最大;社保基金由于采用组合投资的策略,所以其回报率较股票低,但风险相对分散。银行存款和国债,扣除通胀因素外,真实收益水平很低。很多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矛盾,远非有效市场,故“有效市场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有限。而无论市场有效与否,资本市场最终将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故考察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情况,须从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入手,也就是说从考察经济周期开始。

(一)资产收益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1. 资产收益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分析。经济周期由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决定,本身不可避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试图消灭经济周期,无论是政府干预理论,还是自由市场理论,最终结果均告失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很多,但针对中国的实际,本文通过考察产业利益分配转移来解释经济波动。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生产单元。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在利润或利润率增长时会扩大生产,宏观经济就表现为增长和扩张;在利润或利润率降低时会减少生产,宏观经济就表现为衰退和萎缩。因此,企业利润或利润率的增减很大程度上能反映经济波动状况。

按产业链划分,中国产业可分为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上游产业主要是基础性生产行业,多数企业居于垄断地位,生产中间产品;下游产业主要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商品制造企业和服务业,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总的生产利润会在上下游产业之间进行分配,而不同的分配结果会导致经济周期的出现,进而对各种资产收益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复苏阶段,社会生产水平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之下,此时国家一般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而且经过危机洗礼之后,生产要素大量闲置。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导致商品价格回升,下游企业有利可图,就开始扩大生产规模,但并不会引起上游企业大幅度提高中间产品的价格,于是更多的企业加入生产,宏观经济趋向繁荣,社会产出水平逐步提高,最终会跨越潜在产出水平的临界点,达到繁荣阶段。在此期间,生产性企业数量的增多、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周转速度的加快,都会带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上升,这也意味着股票和企业债券投资回报率的上升。

在经济繁荣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超出其潜在的供给,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且上游企业会利用垄断地位使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由市场决定的水平,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由于下游产业竞争比较充分,相关企业上调产品价格的空间不大,因此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开始被压缩,总利润的分配重心开始向上游产业转移。此时,为防止经济过热,政府会减少财政支出,紧缩货币供给,社会总需求下降,宏观经济开始走向衰退。在此期间,处于下游产业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会受到削弱,其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会降低;而处于上游产业的上市公司则由于大幅度向下游产业转嫁生产成本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盈利水平,其股票投资收益率比较高。又由于中国上市公司中处于上游产业的国有企业居多,因此整体上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率较高,这一点有违于一般的理论解释。企业债券由于政府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利率的上升,很多资金将从债券市场撤离,导致企业债券收益率下降。

在经济衰退阶段,指的是社会总产出水平下降至潜在产出水平的这段时间。由于实际产出水平仍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生产要素价格仍高居不下,面对日益萎缩的总需求,下游企业被迫下调产品售价,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相应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将减少,从而影响上游企业的盈利水平。此时,由于通胀压力继续存在,政府仍将执行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社会实际产出水平继续下降,直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此时宏观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此阶段,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会下降,导致投资者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期降低,加上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不足,市场上会大量卖出股票,股价下挫;而且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缺陷,市场投机的成分较大,这会进一步加剧股票价格的跌落。尽管通胀继续存在,但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开始减弱,于是存款和债券投资开始变得有吸引力,其收益率高于股票投资。

在经济萧条阶段,不少企业关闭破产,大量工人失业,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经济跌入谷底。此时,各种生产要素开始相对过剩,上游产品的价格开始下降,通货膨胀渐渐退去,通货紧缩显现。政府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人们普遍预期宏观经济将转好,企业逐渐有利可图,宏观经济接下来重新进入复苏阶段。在此阶段,在经济向好的预期刺激下,股票重新被投资者所青睐,估值水平回升,收益率上升;而债券由于通货紧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和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真实收益率处于较好的水平,也是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工具。

2. 中国经济周期与资产收益率关系的经验描述。以上是对中国经济周期与资产收益率关系的理论描述,下面通过数据分析来观察这种关系的实际表现。(1)现实经济周期描述。中国上一轮经济周期于1998年结束。从表2和图2中可以看到仅在1998 ― 2002年,除2000年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增长指数为正外,其余时间,零售商品与原材料及工业品价格增长指数均为负,且差距不大,这段时间经济处于复苏期,企业有利可图,于是扩大生产。2002年之后,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指数开始大幅上升,而零售商品只有很小的涨幅,尤其是2004年、2005年,原材料的价格增长指数分别为11.4%和8.3%,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指数分别为6.07和4.93,远远高于零售商品价格增长指数2.81%和0.78%。为了遏制物价上涨的势头,从2003年、2004年开始,连续4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下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这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对于下游产业的众多企业而言,获利微薄甚至几乎无利可图,于是被迫缩减生产规模、减少新的投资或关闭歇业,大量资金闲置,从而为今后的流动性过剩埋下隐患;对于上游产业的企业来说(大多数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出高额的投资收益,又由于很多这类企业是上市公司,从而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繁荣。而下游企业的闲置资金在资本市场高回报的刺激下纷纷入市,进一步将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推高。而根据行业特点分析,上游产业为资本密集型,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较高,上游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下游产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这类产业的萧条会造成大量显性和隐性的失业,理论上讲,消费需求不足就应该有所体现。然而,我们在2006年、2007年似乎没有看到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惯性原因,出口得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这使得靠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企业(主要是沿海企业)得以有喘息的机会。据统计,2006―2007年,中国外贸出口保持了27%、25.2%的增长速度,外贸顺差分别达到1 774.8亿美元、2 622亿美元;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6年、2007年分别为109 998.2亿元和137 323.9亿元,环比增长为23.9%和24.8%①。这导致2006年、2007年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增长率虽然开始跌落,但仍可维持比较高的价格。在此过程中,投资品与消费品价格都有所增长,但从表2中可看出,投资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快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下游企业的生存压力并没有因此而有较大的改善。而且固定资产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预示着将来投资品的生产会更加相对过剩,这也为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于是当2008年出口急剧下降之后,下游企业纷纷倒闭,CPI和PPI双重下落,经济开始萧条。(2)经济周期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上面对中国1998―2008年的经济周期分析得知,1998―2002年处于经济复苏期。在此期间,一年期存款的真实收益率为正,大致呈下降趋势,这是央行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

2001―2002年,中国股市持续走低,上证指数收益增长率均为负值,而同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向好,名义GDP增长率分别为8.3%和9.1%,股市这张“晴雨表”并未反映宏观经济的趋势,反而表现出中国资本市场的体制性缺陷,如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市场容量小,市场投机盛行,“政策市”,股权分置及对未来国有股解禁流通的不确定性等。资本市场中的上述缺陷,导致整体价值投资功能不强,理性的长线投资少,非理性的短线投机资金多,稍有些风吹草动,市场就会大起大落。如中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的水平,高换手率使市场经常处于超买状态,推高市盈率,加大了市场风险。

经济进入繁荣期之后,虽然在2004年之后,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如原材料、动力、能源价格增长率和零售商品价格增长率双双下降,但外贸出口的繁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增加,带动了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主的资本市场继续上升,于是上证综指收益率经过2003―2004年的波动之后,于2005年开始大幅上涨,于2007年达到顶峰。2006年和2007年,股票收益率远远高于其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表明宏观经济进入过度繁荣期。然而,美国次贷危机暴发后,欧美许多国家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外贸出口迅速回落,内外经济不平衡的矛盾凸显,商品生产过剩,沿海许多企业倒闭或破产,经济衰退的态势迅速向上游产业传递,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普遍持悲观预期,于是资本市场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衰退,很短时间内收益率迅速衰减为负值,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的收益率均高于股票收益率,这也意味着宏观经济进入衰退期。(3)根据经济周期采取的投资组合策略。在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很多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股票价格和企业债券价格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此时政府普遍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社会投资增加,银行利息下降,股票、债券和证券基金的预期回报率上升,因此应该增加这些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减少银行存款的比例。在经济复苏的后期,银行利率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下调的空间不大,因此要减少债券和债券类基金的投资比例,适当增加股票和股票类基金的投资比例。

在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的初期和中期,由于中国特殊的上市公司结构,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比一般的资本市场要慢一些,处于上游产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依然向好,此时宏观经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因此,可多增持这类股票,持有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当经济进入繁荣的后期时,面临从紧货币政策的约束,持有国债或企业债的比例要减少。此时,经济即将出现拐点,要执行审慎投资的策略,持有股票的比例要大幅度减少,同时增加银行存款的比例,以规避即将到来的巨大投资风险。

在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之后,伴随着央行持续加息和通货膨胀的消退,要进一步减持股票和股票类基金投资的比例,增加银行存款的比例。

在经济进入萧条之后,伴随着央行降息的来临和宏观经济向好的预期,可适度增持股票、债券和证券类基金的比例,减少银行存款的比例。

(二)行业选择与资产收益率

从前面的分析得知,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配置结构和比例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使基金在经济周期内的整体收益率达到最大,这是一种中短期的战术配置方法。在完成战术配置之后,具体到金融产品的选择,无论是股票、债券、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或是指数基金,都涉及到对这些金融产品所处行业的分析,我们将必须重视行业选择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内看,21世纪以来,能给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的行业,并不是信息、媒体、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而是像能源、房地产、金融、原材料、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见表3),其原因不难发现:第一,像石油、煤炭、原材料等,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储量越来越少,而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这些行业能够获得稳定而可靠的收益,具备长期价值投资的功能。就中国而言,2000―2008年,对一次能源平均消费增速多数都超过GDP的增速(见图3),如此大的市场空间,投资价值显而易见。第二,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私人物品的生产极大丰富,客观上要求大量生产公共物品,如更多的铁路、公路、水电设施等,而市场经济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天生有缺陷,从而使各个国家或早或晚地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期。由于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相对不足,而且又具有垄断性质,因此这些行业也能获取稳定且较好的收益。第三,房地产业,尽管这个行业本身的定位还不明确,但土地的稀缺性决定和对房子需求的刚性,决定该行业也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②。而我们发现,以上所述各个行业都具有垄断的性质,由国家提供或控制,而像零售、制造、信息、媒体和现代服务业,由于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只能获取平均利润,且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收益并不稳定。

就中国情况而言,行业回报的特点与世界范围内的情况相似。以工业为例,能够获取高额而且稳定回报的行业集中在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采矿(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医药、电力等③(见表4),这些行业由国家垄断或控股经营,所提供的产品需求弹性小,因此能够获取超出市场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与工业相类似,建筑、金融、农业中有许多产业也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养老保险资金在投资金融产品时,应更多地投资于这些行业的股票、企业债券、基金或指数基金(主要是公用事业指数基金),一方面使这些行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勘探、生产和产业链的延伸,扩大产品供给数量,提高产品副加值,另一方面,在物质财富实实在在增加的同时分享发展成果。

二、实业投资收益分析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进入市场的资金有相当的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就违背了权证融资的初衷,资金的实际利用率很低。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资金不应该加入资本市场“博傻”的游戏,而是应该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来获得稳定且丰厚的收益。因此,实业投资应该是相当长时期内养老保险资金重点选择的投资领域。就各自作用而言,国债和银行存款立足于保值,权证投资和实业投资则致力于增值。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政策有所突破,扩大实业投资的范围和资金量,只要选择合理,实业投资是能够获得稳定且丰厚的收益的。

在实业投资领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到2008年底,社保基金已经投资了4家股权投资基金,中比基金、渤海产业基金、弘毅投资基金和鼎晖投资基金。另外,社保基金还投资交通银行100亿元、中国银行100亿元、工商银行10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00亿元④。这些投资都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尤其在2008年,当社保基金整体收益率为-6.79%,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仍达到11.26%的高水平(见表5)。

从现实分析,实业投资也大有可为。前文分析过,金融资产配置时要重点考虑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包括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医药等,在实业投资方面,这些行业同样是投资的重点,而且部分行业还涉及国家产业安全,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投资意义重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成长性、创新性好的企业,尽管存在投资风险,养老保险资金还是应当适度介入。

本文认为,养老保险资金除追求保值增值的目标外,还应禀承以下四个投资原则,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相应地,其所投资的产业可分为战略型产业、公用事业型产业和成长创新型产业。而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投资上述产业,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目标与投资原则是一致的。

(一)战略型产业投资

战略型产业包括能源、矿产、粮食、原材料等,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

如石油,被喻为“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其保值增值的潜能大于黄金。而中国又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接近60%(见图4)。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现在中石油等国内石油企业开始积极开拓海外油气市场,掌控更多的资源以提高中国在油气方面的议价能力⑤。养老保险资金可以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参与海外石油的开采和购买。

又如粮食产业,除关系国民吃饭问题外,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利润回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20世纪70年代说过,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增长迅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成为去年跨国收购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外资本看中中国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粮食产业的流通环节和生产加工领域⑥,如高盛通过收购双汇、雨润两家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开始打入了中国市场,而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小包装食用油品种,已经占据了近四成的市场份额,70%的食用油都进了跨国公司益海嘉里的仓库。国际四大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85%的大豆加工总量。由于缺乏资本的支持,中国粮食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无法有效整合,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国际粮商展开竞争。而要完成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等一系列步骤,养老保险资金可以主动参与并能大有作为。

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战略性产业,不仅可以获得稳定丰厚的回报,而且可以参与相关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

(二)公用事业型产业投资

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公共交通、邮政、电讯、城市供水排水、热力、供电、供气等。这些行业一般由国家垄断经营,收益稳定。部分项目收益率非常高。在公路行业投资方面,如昆玉高速,10年累计收费18.75亿元,投资收益率达81.53%,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使在2008―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公路行业净利润率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见表6)。

又如,火电行业,从1994 ― 2007年,年净利率都在10%以上(见图5)。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净利率暂时为负值。但很容易看到,随着经济危机退去,宏观经济向好,对电力的需求恢复,其收益率又会回复到高位状态。

对于公用事业项目,养老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贷款、入股、购买债券的方式进行投资。

(三)成长创新型产业投资

由于中国目前正在推行国家创新战略,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最具创新活力的是广大中小企业,现在很多巨型企业都成长于中小企业,像微软、朗迅等。在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很难获得银行及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因此,养老保险资金可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或信托投资的方式来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待其发展壮大后再退出从而获得高额的回报。选择退出的方式要有三种:一是所投资企业在创业板或主板上市;二是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出让股权;三是企业发展壮大后从产业基金手中回购股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完全符合养老保险资金中长期投资的要求。

注释:

①数据援引自:杨文进:《微观视角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代财经》,2009年第7期。

②但本文不主张社保基金进入商品房市场逐利,以加剧地产泡沫的膨胀,况且这是以加重民生负担为代价的。可行的选择是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如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既能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益,又能改善民生。

③这些行业受经济形态变化的影响并不大,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行之后,行业的生产成本肯定会增加,但由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很容易向下游转嫁生产成本,所以其利润并不会受太多的影响。

④资料来源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数据。

⑤中国石油股份拟在2015年将现有的海外油气产量从8.7%(约1392万吨)提高到25%。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⑥钟庆君:《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一个不能漠视的问题》,《红旗文稿》,2009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杨文进.微观视角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9,(7).

[2]王欧,刘彬.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EB/OL].,2009-10-08.

Benefit Analysis of Different Assets Investment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Fund

Zhang Xing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 China)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66-02

企业通过激励资源的优化组合能够激发员工提升自我人力资本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总的人力资本储量,并能促进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为企业创造财富。本文结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阐述了激励机制创建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意义,并对如何优化激励机制做出有益探索,以供广大工作同仁借鉴参考。

1 困境: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赢得什么样的市场;谁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多,谁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从现有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相关理论来看,其在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其中,管理学重点关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经济学则未能将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两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上存在明显缺陷,在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储量、高效开展人力资本投资上的重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对绝大多数普通企业而言,要增加人力资本储量,其途径主要有两种:①聘用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才;②对员工进行培训。从理论角度来讲,前者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储量上更加快速、高效,成本也更低,但人力资源招聘却往往差强人意,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集中于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投入,但培训投入的多少、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收益也往往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就其本质来讲,培训的目的旨在提升员工业务能力与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与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期许,但培训效果却因人而异。加上市场环境、经济政策、行业动向等都会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影响,其业绩表现并不只是培训单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从客观上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就像货币不等于资本一样,员工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也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本,只有将其投入生产并带来增值的情况下,才能称为人力资本。换言之,企业员工自身的知识理论、技能只能表明其具有将这些因素作用于企业并为之创造价值的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发挥还需要以一定的主客观因素为前提。从主观角度来看,员工主体是否有充分施展其潜能为企业创收的意愿和行为;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是否支持、鼓励员工发挥其潜能。

2 反思:构建员工激励机制的意义

2.1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

人力资本的主体是员工自身,知识理论、技能水平等潜能离不开员工这一现实载体,从人力资本获取与提升的过程来看,其主动权主要在员工个体手里,因此,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对其运用与发挥的效果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对员工个体而言,进行自我投资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势必也需要考虑收益,付出是否能获得相应回报以及回报的大小、可信性等风险都需要进行科学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开展自我投资的积极性。通过构建员工激励机制,帮助员工明确其自我投资与回报之间的联系,借助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激励手段,将获取并提升人力资本转化为员工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员工自我投资的意愿,调动其主动进行人力资本获取的积极性。

2.2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一般来讲,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也是个体对投资收益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某上市公司的员工薪资待遇中,学历越高的员工年假越长,在这一激励机制的影响下,高学历就会成为员工自身发展的追求;又如某数码公司对产品研发提出新思路的员工提供额外奖励,员工就会在工作中重点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培训作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改善员工心理状况、工作态度,更新技术知识,规范工作行为,调整工作方法以及提升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它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结构的主动性干预。由此可见,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培训优化人力资本构成,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储量,就必须在企业内部不断营造出鼓励员工主动学习、开拓创新的氛围,从制度层面形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紧迫感,并为之创造学习机会,建立明确的受训回报预期,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改变员工个体投资行为

企业的人力资本由全体员工集合而成,具体到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则包括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业务水平、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这些储量不会自动转化为企业收益,只有当这些个体通过自身行为将其作用于具体的企业目标与工作任务上时,才能真正称其为企业人力资本。储存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人力资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难以从表面判断其真实情况,因此认为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发挥的程度,主观上取决于个体本身,客观上则受制于企业。员工个体的内在因素往往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政策机制等外在因素对员工内在因素产生着巨大影响。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使之作用于员工主体,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人力资本。

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内刊中常年设有“我们的排名如何”专栏,在这里,该公司员工能够看到运务处针对准时、行李处置、旅客投诉案三项工作的每月例行报告和统计数字,并将当月和前一个月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制订出本公司整体表现在业界中的排名。列出业界的平均数值,以帮助员工掌握行业动态,同时比较公司和平均水准的距离。该公司的员工对这些数据具有十足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公司的成就和他们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一旦出现某一家同行的排名连续高于西南航空时,公司内部会在短短几天内散布这个消息。在这种激励下,员工会加倍努力,奋起直追。长期以来,西南航空服务质量是业界学习的典范。

3 出路:优化员工激励机制的具体举措

3.1 实行股份制,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现行较为常见的激励方法为股权激励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各企业单位纷纷转变经营模式,由于其共享性、合作性等特点,股份制很快得到普及与推广。在企业内部进行股权激励,使所有员工都能拥有一定股份,强化员工的主体性,增强员工在企业团队中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实践经验证明,实行股份制管理,强化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识,使之参与企业规划,集思广益,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献计献策,共同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2 完善储备干部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善激励机制,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储备干部建设尤为关键。育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是育人的最终目的,对企业储备干部管理应做到“有备有用”。完善储备干部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主动走出传统的谈话培训模式,根据岗位需要对各类储备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每一位储备干部特长优势,在培训中帮助他们准确定位,力求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实现个性化发展,丰富企业管理形式。在对储备干部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还应注重课程设计的实用性与技术性,提高培训含金量,重点突出储备干部思想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讲究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上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也能获得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显著。

3.3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应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一切生产工作都坚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价值指导,充分重视“人”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这一观念植根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引领企业健康发展。具体来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指的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让每一个员工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员工得到发展。通过“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员工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收益。

3.4 优化薪酬待遇设置,健全评价晋升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应成为所有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绩效考核、公平的晋升体系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实行全方位考核,让员工在考核自评、互评中充分认识自身日常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无形之中引导员工不断修正自我表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优胜劣汰原则有机联系起来,在每一次考核中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从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出发,不断更新优化内部员工的薪酬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企业应摒弃过去旧式的统一薪酬标准模式,将薪酬制度创新也融入到市场浪潮中来,建立和完善基础工资为前提、绩效考核为主导的技能型薪酬制度。通过每一次考核对员工技能等级做出区分,按照技能等级实行薪酬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适时提升绩效薪酬额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科学技术分配结合起来,更加科学规范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的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福利体系,适时调整员工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以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收益。

4 结 论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选择,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吸引、聘用高素质人才,重视培训实效,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人力资本的运用与发挥营造有利环境,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能够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学习与业绩的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志成.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D].南京:广西大学,2012.

篇5

金融投资风险是相对较大的,如何才能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呢?这是所有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投资者若想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很好地规避风险,这也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明确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具体关系,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最佳的投资状况是承担最小的风险却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然而实际上在取得收益的同时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的,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最终的损益成果是在风险与收益二者相互影响下决定的。

(一)金融投资风险所谓金融投资风险,实际上是指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可能需要面对的一些经济上的波动,由此可能会造成投资者获利或亏损的现象,风险具有双方面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投资一方面会让投资者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也会让投资者获取较多的收益。在风险作用下形成的收益或者亏损实际上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利率风险和证券市场风险两种类型。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流通着不同种类的货币,货币之间在相互兑换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升值和贬值,这种由于货币之间兑换而造成的利率上的变动,进而导致金融投资品出现价值上的上升或者下降就叫做利率风险;另外的一种风险即证券市场风险则是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进而导致金融投资品价格发生变动的现象。

(二)金融投资收益如今,随着我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现已逐渐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现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金融市场中投资品的收益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通过利用经济学中期望值的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某一金融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预期可获得的收益是多少。对于不同的金融投资品而言,所带来的收益也多是有较大差异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收益率的不同,收益率根据时间的跨度可以分为年度利率和月利率等多种形式,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每位投资者都会以收益率的最大化作为投资的最优目标,同时还要确保在获得收益情况下承担的风险尽可能的低。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往往高收益也会伴随着高风险,二者是呈现正向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取得最佳投资效果的关键,也是作为一名投资者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问题,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投资,对于金融投资品的具体特性不是十分了解,投资者很可能由于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品,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理论分析

文章在前半部分已经谈到:收益率是衡量一项金融资产实际收益水平最直观的标准,投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指收益率的上下变动的不确定性。收益率是对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并且它也是随机变化的,近似值可以通过数学中期望的计算方法来得出,在我国,金融投资品的收益率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公式来计算:银行存款储蓄收益率=(储蓄到期的本利和一储蓄本金),(偿还期限*本金);债券收益率=[票面年利率+(面额一发行价格)/偿还期限]/债券发行价格股票收益率=股票年收益/股票购买价格所有的投资者在对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时,最初的目标都是希望可以在最小的风险范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期望,在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上,很难真正取得很大的收益,收益之所以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这也充分体现了风险存在的真实性,明确收益与风险的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收益。每位金融投资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的最大幅度,来合理确定相关的投资活动,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一切投资活动开展的基础。对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预期可能得到的收益,不同程度的风险以及投资者在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后的补偿收益,这三个因素是对金融资产获益情况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投资者有时会为了尽可能多地取得收益,通常讲究的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因此他们会将较多的资金分别投入到风险不等的各项投资活动中去,这样也就会在最终取得不同程度的收益,从而保证收益的相对稳定,这种多样化投资的方式得到了许多资深投资者的认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收益的取得,分散高风险的投资,也就意味着大大降低了风险的大小,任何单一的投资方式都很难保证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分散化的投资最有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当代一些金融方面的专家曾提出:若将不同种类的金融投资品之间进行混合搭配,则在投资的某些项目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某种抵消的关系,即一项投资品取得的收益可以将另一项投资品所造的损失相抵消,这样做也就将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降低,甚至低于其中任何一项单一的金融投资的风险,随着风险的降低,投资者所进行的金融投资收益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应首先对行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试论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丁月婷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行业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开始在金融行业进行大量状况的最优投资方案,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从而取得目标效益。

三、规避投资风险,提升金融投资收益的具体措施

(一)实时关注金融市场形势,选择适当的金融投资品金融投资品的预期收益与各方面的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会受到国家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大环境也是在多种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区大范围实行的经济政策,以及整体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等等,这些方面都对投资品收益产生巨大影响。例如:购买某些外汇进行的投资,相应的银行利率的波动,外汇国家实行的具体的金融制度和经济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汇投资所取得的收入;此外通过在银行中进行储蓄所得到的投资收益,就会受到国民消费指数即CPI的影响。至于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品,就需要明确不同投资品的不同特性,考虑到不同投资品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投资者则应该对金融投资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学习,科学选择高收益的金融投资品。

(二)依据资深投资者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对于金融投资来说,除了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数学上的一些理论分析外,向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者学习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成功的投资人可以介绍许多在理论上无法学习到的情况,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投资技巧,理论知识仅仅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成功者的经验却能随机的处理各种变化的情况。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其推行的“零投资理论”一直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这一理论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该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必须在考虑到其长期经营状况、管理方式方法、现金的流动性以及金融投资品的实际购买价格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正确的股票投资决策,这样的思想也会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一位经济学研究者查理斯•道提出了著名的“道氏理论”,它指出股票市场中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状况:主要变动、次要变动以及日常变动;投资者则要对股票市场中出现的日常变化和次要变化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准确推出股票市场的主要变动趋势,抓住了主要的趋势才能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收益更多,由此可以看出,长期投资更有益于金融投资品取得最佳的收益。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个人投资者 投资方式 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 风险收益

一、金融资产投资

(一)银行储蓄(活期、定期)

基本概况:活期储蓄指不约定存期、客户可随时存取、存取金额不限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储蓄指存款人同银行约定存款期限,到期支取本金和利息的储蓄形式。

收益:活期利率0.35%,定期年利率2.6%-4.5%之间。

风险:银行储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活期储蓄风险更高。

综合评价:银行储蓄收益稳定风险小,但是收益水平较低。

(二)股票

主要概况: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收益:在目前中国的股市,股息收入和分红不是主要收益,主要股票投资收益来自于股票出售的资本利得。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股票长期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风险:最主要的是系统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此外有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等。

综合评价: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缓慢回升的情况下,并且受目前市场流动性缺乏的影响,中国股市基本面仍然处于低谷,上证指数近几个月呈下跌趋势,股票投资收益率下跌。

(三)债券

主要概况: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收益:国债年利率在3.72%-3.54%之间,企业债券利率水平在3.5%—8.9%之间。

风险:国债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但是由于期限一般较长,面临着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企业债券除了市场风险还有违约风险。

综合评价:国债风险低,但国债偿还周期一般比较长。企业债券收益率高于国债,但是违约风险也大于国债,适合想获取超于国债收益且具有长期投资目标的投资人。

(四)基金

基本概况: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在现有的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收益:基金收益包括基金投资所得红利、股息、债券利息、买卖证券价差、存款利息和其他收入。目前中国基金年化收益率在5%-7%左右。

风险:目前基金市场活跃健全,基金流动性高,交易便捷,故流动性风险较低;同时,由于基金具有分散投资,专家理财的特点,因此也大大降低了其投资的风险。

综合评价:一般来说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收益较为稳定,但收益率相对而言较低;股票型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型的投资方式。总体而言,基金相对股票来说,收益较为稳定。

二、实物资产投资

(一)房地产

基本概况:房产投资理财是利用房产产权具有可分割性的特性,投资者购买房产后,可以期望通过转让或者出租以获取差价或者租金收益。

收益:房地产投资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出租房产的收益或买卖价差减去相关的税费以及手续费。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收益率普遍在12%以上。

风险: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以及国家政策风险。

综合评价:在中国目前房地产的供需状况来看,房地产市场在长期来看是上涨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一些短期的节点上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呈或涨或跌的波动趋势。

(二)艺术品和古玩

基本概况:常见的艺术品投资主要包括:字画、邮品、珠宝、古董等。

收益:艺术品投资潜在收益非常高,具有极强升值功能,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艺术品会不断增值。目前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率在20%左右。

风险:对于有很强鉴别能力的投资者而言,艺术品投资波动率和风险均较小。

综合评价:艺术品投资具有风险小、升值快、格调高的特点,但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特有的投资风险,即鉴赏风险。艺术品投资要求投资者具有专业的艺术品鉴别能力。

(三)黄金(贵金属)

基本概况:黄金投资包括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以持有黄金实物等作为投资。

收益: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黄金价格总体上呈持续上涨趋势,黄金投资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目前中国黄金投资收益率在5%-6%左右。

风险:风险较小,流动性强,交易市场活跃,但存在一定储蓄风险和回收风险。

综合评价:黄金的初始投资额较高,并且短期炒作很难获得预期的收益率,只有长期持有才会有稳定的收益率。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黄金投资作为资金避风港,能规避目前的市场风险,并且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率。

三、总结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二次探底的经济衰退期的基本经济形势下,中国目前也处于一个经济的较小衰退期,作为中国的个人投资者,考虑到现有经济大环境,黄金、房地产、艺术品等实物投资方式在收益和风险方面相较于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方式更有优势。当然,任何投资方式风险-收益的选取都是因人而异,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向锐.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2]邓可斌.中国个人投资者证券偏好与资产选择研究[D].上海:暨南大学,2006.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享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后,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运营成了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源泉,可以说现代企业收益、利润增长主要依赖企业人力资本运营质量。因此深入研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相关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和收益分配理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改革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有效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1.1.1 从企业生产要素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它必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企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谁拥有企业剩余收益以及相应的份额。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物质资本所有者占有企业全部的剩余价值,劳动只获得维持其再生产的基本工资。而现代世界各国正逐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逐渐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各类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被赋予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索取权。企业的发展显示了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的较量中成为了核心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均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水平,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要素是企业价值增值并使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因此,人力资本必然要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取得相应的收益。

1.1.2 以其独特的产权特性,人力资本要求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较之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是一种天然属性。对此周其仁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这一特性使得人力资本非“激励”难以调度,因而,“除了用类似‘分成租合约(sharecropping cont-ract)’这样的制度安排,即由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分享企业经营的剩余,否则,企业家才能便无法被‘激励’出来。”(周其仁,1996)。

其次,人力资的的专用性,也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某种程度上会与企业一起承担经营风险。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企业公司制度的发展,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方式由以实物型直接投资为主转向以证券型间接投资为主。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投资过程中更为看重的是如何赚取股票差价获得收益,这使得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或间接化。他们既可以在“事前”进行投资风险比较,选择投资风险最小的非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也可以在“事中”一旦发现有什么“风吹草动”,便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迅速抽逃。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进人一个特定的企业或行业之后,必然形成以该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信息为基础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形成了对该企业或行业的依赖,因为一旦转移到其它不相关的领域,该人力资本可能会变得分文不值。这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会将自身命运和前途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承担企业经营风险。

再次,人力资本非但具有风险承担能力,人力资本的可抵押的特征同样也得到学者们的认可。杨瑞龙和周业安(1997)认为,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行使人力资本的权利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而具备一定的可抵押性。而刘大可(2001)亦指出,当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签约构成一家企业时,非人力资本投入的是其现值和机会成本,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其未来的收益。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抵押的只不过是这些非人力资本的现值及其机会成本,如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负责任,其损失的也只不过是这些现值及其机会成本。而人力资本的情况就大不一样,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离,所以,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负责任,滥用其人力资本,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其损失的往往不仅是未来的收益,甚至可能是其人身的自由。这些理论无不印证了人力资本具备可抵押性。

因此,正是由于人力资本上述的产权特性,使得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成为一种必然。

1.2 可行性

1.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提供了制度环境

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是一定社会分配关系的实现机制。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分配制度的功能都得通过特定的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来实现。从1997 年至今,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日益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在“十六大”之后逐步得到确立。客观地说,我国1997年以来正式确立的收入分配制度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各行业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变化的新情况,市场机制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开始显露。经30多年的改革,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到夯实;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资本、土地、 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为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

1.2.2 日益完善的法律支撑

众所周知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视性、自主性和难以监督性,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极易产生诸多问题: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掌握的信息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侵吞企业的物质资本、企业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等。那么在此情景下,必须有保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相应的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才能确保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最小化,有限责任制度在这一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此外,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立要素取得收益的权利同样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新《公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新《证券法》《、国有控股上市(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和实施,从诸多个方面对投资者权益加大了保护的力度,为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依据。

1.2.3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为现实基础

人力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就必须要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所谓的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原理。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社会分工首先使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进而,社会分工又使人力资本内部分层,人力资本被区分为较高层次和较低层次。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稀缺要素,甚至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要素。人才评估等信息显示系统在技术上也日趋成熟、人力资本计量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人力资本显示机制日益完善,使得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量化更加具有现实基础。

2.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方式

人力资本以何种方式参与企业收入分配,主要取决于它属于哪一类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力资本提供的是何种生产要素。

2.1 一般型人力资本的分配方式

一般型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企业的普通员工,目前在中国的企业中一般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分配方式采用的是工资性报酬形式。工资性报酬是依据人力资本的能力确定的,其影响因素较多:职业的不确定性、生产规模、职业的转换成本、以及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性和一些制度性因素。根据中国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一般型人力资本收入主体应该是工资性收入。但工资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所谓的基本工资(其实是事前合约所规定的,是人力资本载体进入企业时所签合约规定的,即所谓的参与约束条件);二是贡献的工资或称贡献报酬,这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所要求的。由于在签订劳动合约时,人力资本(尤其是隐性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私人信息,只有到事后通过企业业绩考核才能反映出其价值的大小。因此事后通过对一般型人力资本的载体即企业普通员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以及业绩的评估来确定一般型人力资本的贡献报酬。贡献报酬可以高于或低于基本工资,但要起到激励的作用。

2.2 高级人力资本的分配方式

若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主要是高级人力资本,则其所得将以分享利润性报酬来体现,其分享利润的份额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所面临的风险。伴随着人力资本层次的提升,分享利润水平与工资均呈上升的态势,且前者上升的速度要高于后者,所以人力资本的层次越高,其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就越低。

高级人力资本一般是指企业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高级人力资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对他们的激励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目前对高级人力本激励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年薪形式:年薪是由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基本收入。一般是除每月从基薪中预支部分生活开支经费外,其余部分必须以年度为单位,到期按合同兑现。其激励作用在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必须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

2.2.2 奖金形式:奖金是事先确定的,在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契约形式明确规定从企业超额盈利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奖金通常取决于企业当期经营业绩。

2.2.3 股权形式:股权形式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持有企业部分股权,以获取企业剩余的一种方式。股权形式被认为对企业人力资本有长期激励作用。

2.2.4 辅助形式:除以上几种主要形式外,还要有一些必要的辅助形式,一是教育和培训投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和培训就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个人提高其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手段。二是带薪休假,这种方式是把企业的部分利润让渡给那些没在工作岗位而处于休假的员工,也是一种收入分配方式。三是职位升迁,由于不同职务的收入不同,所以职位升迁也是一种收入分配方式。

3.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关键——人力资本的计量

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获取合理收益的前提,是科学量化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一般是采用货币形式来计量的,经济学家舒尔茨(1960)认为,人力资本的成本是教育支出(直接费用)和接受教育所放弃的收入(间接费用)之和。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教育层次企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但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来说,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只是企业中用于生产的人力资本一部分,而且如果专业与工作岗位不配,其显性人力资本价值也要打折扣。而对企业来说另一类人力资本,如劳动技能、经验(郭玉林(2002)称其为隐性人力资本,把前者称为显性人力资本)等就没有包括在内,而这一类人力资本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篇8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各方面产生了显着的消极影响,如企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等。可以说,金融危机对社会各阶层收入与财富的积累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果(朱玲、金成武,2009)[1]。为了防止这种环境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政府采取的是由前期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各种的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是政府投资性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直被各国政府视为实现社会公平、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金融危机时中国出台了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将陆续增加4万亿的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巨额的资金投入,目的之一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结构、范围和受益对象不同,对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状况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也不同(Ravallion,2009)。于是,认清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才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通过实证比较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更多关注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关研究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Aaron 和 McGuire(1970)基于个人效用函数的方法分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财政支出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他们得出本时期财政支出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因为经过研究,再分配政策把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转移到了富裕家庭和穷人手中。朱柏铭和车琰(2010)利用中国1978—2006年的数据研究居民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期内,基础设施需求和国防安全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增长趋于稳定;短期内,文化教育支出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而本文将采用1980—2009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来分析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关系,为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一、变量选取、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变量的数据选取上,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城镇居民收入,用变量Y表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用每年的支出总额来代表,并用变量X 表示。具体变量的含义范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城镇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就是从居民总收入中扣除了缴纳给国家的各项税费和各项社会保险后余下的收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主要指用于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和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设施方面的投资支出。

为了考察政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关系,我们选取X为解释变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自相关性和数据的大幅度波动,模型设定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对数的形式,这样也不影响原数据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另外,在van de Walle(2004)对越南公共安全网的实证研究所建立的复合函数基础上,我们提取了公共转移和消费两个变量,而收入的多少又决定着消费需求的大小。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立的双对数模型如式(1):

lnY = α+ βlnX + ε(1)

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lnХ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转贴于

本文中用于研究的1980—1989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0—2008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的数据来自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数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都具有非平稳性,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也就是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方法,通过Eviews3.1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注:(1)D表示一阶差分,(2)** 表示显着水平为10%,* 表示显着水平为5%。

由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Y和lnX都是不平稳的,但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数据是平稳的,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可以继续分析。

(二)协整关系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的分析,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于是接下来对它们进行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对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本文采用Engle和 Grangle(1987)提出的EG两步法,即第一步建立变量间长期均衡的回归方程,第二步对方程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采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回归分析法对两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得到的协整方程如式(2):

lnY=0.5118+1.0662lnX (2)

(0.9945)(14.6628)

R2=0.8848 DW=0.7672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的是对应系数的t统计值。

其次,对协整方程中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注:Et表示残差序列,* 表示显着水平为5%。

可以看到,在显着水平为5%时,Et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方程式(2)不是伪回归,lnY与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两者具有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关系分析,我们知道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的平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另外一种关系——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这时候就要通过因果关系检验来证明。本文选用Granger在1969年提出的通过时间序列具有的可观测性来分析的一种方法,即若A变化能引起B变化,则A变化是发生在B变化之前的。所以此检验的关键在于滞后期的选择,因为滞后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小化准则,我们选取的滞后期为6、7、8、9阶,结果(见表3)。

从表中分析得出,当我们选择的滞后期为8阶时,拒绝LN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Y 的虚无假设,P值的大小通过了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检验,此时说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变动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Granger原因,即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另外,当滞后期为6、7、8、9阶时,都接受L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X的虚无假设,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Granger原因。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通过协整检验简单差分不一定能解决非平稳时间序列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所以要进行误差修正。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将误差修正项看做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他反映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李子奈,2000)。本文将残差序列Et作为误差修正项,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的差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用于说明变量差分项表现出的短期波动。根据分析结果,可建立的修正模型如式(3):

lnYt=0.0656lnXt + 0.9185lnYt-1 - 0.0365Et-1 (3)

(0.9800) (11.2459)(-1.4727)

Likelihood=46.5370 AIC=-3.1098 SC=-2.9670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的是对应系数的t统计值。可见,AIC、SC的值都比较小,变量的整体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从模型中分析得知,lnXt的系数是0.0656。说明短期内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每变化1%,本期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变化0.0656%,也说明在短期内,支出的增加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同理,在本期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上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1%,本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变化0.9185%,也说明了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具有刚性的。另外,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长期均衡关系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修正作用,由于系数是0.0365,也说明修正作用并不是十分显着。

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进行讨论,采用了1980—2009年政府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及建议(1)从协整检验模型结果分析表明,所选时间序列数据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每增加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同方向增加1.0662%,说明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同时,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增加会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中分析,当我们选择滞后期为8阶时,得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Granger原因(反向关系不成立),于是印证了基础设施支出对收入的显着促进作用。所以,政府应连续逐年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数额,保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但并不是说一年内增加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在一年内立即增长,它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均衡的状态。另外还要求政府优化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结构,使其支出更多的转移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上,变相提高其收入。(2)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来看,短期内,本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本期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上期的收入水平之间相比,更多的依赖于上期的收入水平(0.9185>0.0656)。因此,短期内政府不可过多的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尽管长期均衡关系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修正作用,但作用并不是十分显着,若实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这时候短期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剧增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朱玲,金成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金融危机应对[J].管理世界,2009,(3):63-71.

Ravallion,M. Are There Lessons for Africa from China’s Success Against Poverty[J].World Development,2009,(37):303-313.

Aaron,A.and McGuire,M.C.Benefits and burdens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J].Econometrica,1970,(6):919.

朱柏铭,车琰.居民收入增长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变动分析——基于中国1978—2006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4):28-32.

Vn de Walle.Testing Vietnam’s public safety ne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32).

Engle,R.F.and Granger,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ring[J].Econometrica,1987,(55).

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69,(37). 转贴于

篇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基于上述政策,现行的81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设计了第7行“投资收益”、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和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三行来计算投资收益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第7行“投资收益”填报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还原计算后的数额,包括按照税法规定应当补税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填报企业取得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还原后的数额;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填报企业取得的应当补税的投资收益在被投资企业已经实际交纳的税款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部分。其计算逻辑为:

投资企业本身实现的除投资收益外的利润额;

加: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所有投资收益还原成税前所得的部分(第7行);

减:弥补投资企业以前年度经营亏损;

减: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已还原的部分(第69行);

等于:投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乘: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等于:投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

减:在被投资企业已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第78行);

等于:投资企业应当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款。

例如,甲企业2003年同时向A、B两家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投资,A公司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33%,B公司适用税率为15%。2004年,A公司分回投资收益67万元,B公司分回投资收益85万元,甲企业除投资收益外共实现应纳税所得额300万元,则甲企业按照所得税申报表计算的2004年企业所得税为:

投资企业本身实现的除投资收益外的利润额300万元;

加: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所有投资收益还原成税前所得的部分67÷(1-33%)+85÷(1-15%)=200(万元);

减:弥补投资企业以前年度经营亏损0万元;

减: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已还原的部分67÷(1-33%)=100(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

乘: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

等于:投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132(万元);

减:在被投资企业已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85÷(1-15%)×15%=15(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应当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款117(万元)。

甲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分别在申报表第7行“投资收益”中填入200万元[67÷(1-33%)+85÷(1-15%)];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中填入100万元[67÷(1-33%)];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中填入15万元[85÷(1-15%)×15%]。

但是,在投资企业当年发生亏损或当年所得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时,按上述的计算逻辑关系填报申报表就会产生偏差。仍以上述甲企业为例,若2004年甲企业除投资收益外的所得为-51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必然计算如下:

投资企业本身实现的除投资收益外的利润额-51万元;

加: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所有投资收益还原成税前所得的部分67÷(1-33%)+85÷(1-15%)=200(万元);

减:弥补投资企业以前年度经营亏损0万元;

减: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已还原的部分67÷(1-33%)=100(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49(万元);

乘: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

等于:投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16.17(万元);

减:在被投资企业已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85÷(1-15%)×15%=15(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应当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款1.17(万元)。

这个计算结果是不正确的。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取和交纳的各种价内外基金(资金、附加)和收费征免企业所得税等几个政策问题的通告》(财税字[1997]22号)规定,企业发生亏损的,对其从被投资方分回的投资收益(包括股息、红利、联营分利等)允许不再还原为税前利润,而直接用于弥补亏损,剩余部分再按有关规定补税。如企业既有按规定需要补税的投资收益,也有不需要补税的投资收益,可先用需要补税的投资收益直接弥补亏损,再用不需要补税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弥补亏损后有盈余的,不再补税。因此,上例中甲企业首先用来源于B公司的应补税投资收益弥补当年亏损51万元,然后将剩余部分34(85-51)万元进行还原计算,即:(85-51)÷(1-15%)=40(万元)。因此,从B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进行还原计算后的数额为91万元(51+40=91)。那么甲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步骤如下:

投资企业本身实现的除投资收益外的利润额-51万元;

加: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所有投资收益还原成税前所得的部分91+67÷(1-33%)=191(万元);

减:弥补投资企业以前年度经营亏损0万元;

减: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已还原的部分67÷(1-33%)=100(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

乘: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

等于:投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13.2(万元);

减:在被投资企业已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的部分:34÷(1-15%)×15%=6(万元)

(注:计算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时,由于从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进行还原计算的仅为34万元,弥补亏损的51万元没有进行还原计算,这51万元在B公司实际缴纳的税款不得在计算甲企业应纳所得税前扣除,所以,抵免税额=34÷(1-15%)×15%=6万元)

等于:投资企业应当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款7.2(万元)。

甲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分别在申报表第7行“投资收益”中填入191万元,其中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51万元,剩余部分进行还原后为40万元,A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还原后所得100万元;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中填入100万元;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中填入6万元。

可见,当用来源于B公司应当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弥补亏损时,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第7行和78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填列。

进一步来看,若上例中甲企业2004年度亏损为131.9万元,企业应首先用来源于B公司的应补税投资收益85万元弥补当年亏损,不足弥补的部分46.9万元(131.9-85)再用来源于A公司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弥补,那么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应当如下:

首先用从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首先弥补亏损85万元;

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不足弥补亏损的部分由从A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131.9-85=46.9(万元)

A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后剩余部分进行还原:(67-46.9)÷(1-33%)=3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31.9+85+46.9+30=30(万元)

因为从A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了亏损46.9万元,仅有20.1万元(67-46.9)进行还原,还原金额为30万元,所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允许扣除的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只能是30万元,即:

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67-46.9)÷(1-33%)=3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31.9+85+46.9-30=0(万元)

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0(万元)

计算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时,由于从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全部弥补了亏损,没有进行还原计算,其在B公司实际缴纳的税款不得在计算甲企业应纳所得税前扣除,所以抵免税额=0(万元)

当期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0(万元)

甲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分别在申报表第7行“投资收益”中填入161.9万元,其中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85万元全部弥补亏损,A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46.9万元,剩余部分进行还原后为30万元;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中填入30万元;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中填入0万元。

在此例情况下,当来源于B公司应当补税的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亏损,而需要用来源于A公司的免税投资收益弥补亏损时,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第7行、第69行和78行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填列。

综合上述情况,当企业当年出现亏损或者当年盈利,但盈利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需要用投资收益弥补亏损时,申报表填列会受到亏损数额大小和投资收益是否免税等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各因素的不同变化进行调整相应项目,从而使得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逻辑变得有些复杂,财会人员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也容易出错。为了降低申报表填列时的分析工作量,减少随意性和可能的差错,有必要对涉及投资收益的有关项目进行规范。规范的填报形式如下:

假设A代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B代表企业当年应当弥补的亏损额(包括当年的亏损以及以前年度的亏损),则申报表有关行次如下:

第7行“投资收益”=(A-B)÷(1-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B

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实际收到被投资企业分回的应免税的投资收益÷(1-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注:当“纳税调整后所得”小于“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时,第69行填列纳税调整后所得)

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A-B)÷(1-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运用此公式对上述甲企业亏损51万元的情形中A、B公司分回的投资收益计算填列申报表为:

第7行“投资收益”=67÷(1-33%)+(85-51)÷(1-15%)+51=191(万元)

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67÷(1-33%)=100(万元)

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85-51)÷(1-15%)×15%=6(万元)

则当期应纳税额=(-51+191-100)×33%-6=7.2(万元)

而对于甲企业亏损131.9万元的情形,运用公式计算填列如下:

第7行“投资收益”=[67-(131.9-85)]÷(1-33%)+(85-85)÷(1-15%)+131.9=161.9(万元)

第69行“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30(万元)(因为当期纳税调整后所得额30万元小于当期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所以此行填列纳税调整后所得30万元)

第78行“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85-85)÷(1-15%)×15%=0(万元)

篇10

【关键词】 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价值相关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将其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行为已越来越普遍,由此而产生的有别于企业传统资产的“新型资产”――金融资产已成为企业资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到底如何呢?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对其持有的金融工具进行调整来提高公司价值、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呢?本文对金融工具投资收益进行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以期发掘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决策依据。

一、研究假设及变量选取

价值相关性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报表属性可分为资产负债表项目研究、利润表项目研究、现金流量表项目研究以及其他价值相关性研究(EVA,市盈率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金融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负债、股本规模、资本结构等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利润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会计盈余、剩余收益等利润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现金流量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本文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与利润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相结合,作出研究假设: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

由于不同上市公司的所得税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排除不同所得税对公司盈余产生的影响,研究选择了能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盈余指标――利润总额作为衡量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盈余所起作用的变量。选用股票价格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选取样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被解释变量。因为每年的1―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法定时期,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价已经吸收了公司的会计数据的信息。控制变量选用上年利润总额、净资产倍率、总资产对数分别用来控制时间序列性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控制企业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

基于Ohlso(1995),Barth&Landsman(1995),Aboody,et al(1999)的相关研究,本文拟采用以下模型来检验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Pt,i=β0+β1INCOMEt,i+β2IVt,i+β3RATEt,i+β4NIt,i+β5EPSt,i

+ξt,i

其中:

Pt,i为样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每股市场价格;

INCOME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总额;

IV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投资的金融资产总额;

RATE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率;

NIt,i为样本公司t年度的每股扣除了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之后的税前利润;

EPSt,i为i公司t年度的每股净利润;

ξt,i为误差项;

β0为截距项,β1、β2、β3为自变量的系数。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采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投资的金融资产种类和规模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其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选取2007―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以沪深两市A股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根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截至2009年12月30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2)剔除没有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资产数额为0的公司。(3)剔除ST类和P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4)剔除数据缺损的样本。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了24家金融业上市公司,其中沪市17家,深市7家。

除特殊说明外,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信息直接取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凤凰财经网。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研究模型涉及主要变量所计算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从Panel A可见,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金融业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视程度在逐步上升,也佐证了金融资产的投资有助于增加企业财富、提高企业价值。从标准差角度来看,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的标准差分别从2007年的65 192.14百万元和1 928 280.00百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70 952.42百万元和2 674 950.00百万元,说明金融业上市公司各公司对金融资产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区别,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但与利润总额标准差比起来,其两极分化程度没有那么大,利润总额的标准差从2007年的33 017.15百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45 649.56百万元,上涨了35.17%。

从PanelB可见,投资收益与金融资产的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36.65%下降到2008年的23.20%,再下降到2009年的14.34%,投资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也呈现震荡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159.81%先上升到2008年的232.09%,又下降到2009年的134.08%。这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有很大关联,也证实了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应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决策。

PanelC给出了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和利润总额基于平均值的增长率,可以发现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明显提高,从2008年的10.25%提高到了2009年的69.29%,翻了6.76倍。这与金融业对金融资产投资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与金融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也分不开。而投资收益增长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却是先下降后提高,这可能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经济复苏有关。

(二)相关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需要使用相关系数进行测量,不同的相关系数适应不同类型的变量,如柯达(Kehdall t)相关系数是用非参数方法度量定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用来度量定序变量间的先行相关性,而皮尔森(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用来度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由于本文的变量大部分为定距变量,并且相关分析仅是初步判断变量间的关系,因而本文不严格区分变量性质,仅使用皮尔森(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进行初步判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见表2。

由表2可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双侧)下,金融业样本公司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均和利润总额显著正相关,但投资收益率却和利润总额呈负相关;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均和股票价格呈负相关,投资收益率和股票价格正相关。

尽管相关性分析显示了金融业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若干显著相关关系,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还不能就此做出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会影响公司价值的判断,只有在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加以控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三)回归分析

我们依次将模型中的税前每股净利、每股净利润、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率等变量放入回归方程,可得金融业样本公司的回归结果见表3、表4。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收益、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收益率等变量对股价的解释力不是很强,调整后的R2只有0.579,解释比率只有57.9%。这是因为股价除了受上述变量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响。由于金融业样本公司选择的是2007、2008、2009三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的测试,而金融市场的外界环境在这三年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2007年的股市属于明显的牛市,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价)高达5 261.81、成交量771 870手、成交额13 368 039万元,深证成份股指数达17 700.62、成交量5 951 376手、成交额1 638 318万元;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股市行情明显下落,年底上证指数跌落到1 820.81、成交量下降至503 961手、成交额降低至3 352 616万元,深证成份股指数只有6 485.51、成交量为7 277 832手、成交额仅为596 889万元;得益于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控,以及行业的不断努力,积极开拓新途径、寻求新的发展思路,2009年股市有一定的回升,年底上证指数回升至3 277.14、成交量达到1 165 204手、成交额为13 897 736万元,年底深证成份股指数达13 699.97、成交量为7 328 752手、成交额也上升至1 420 624万元。由此可推定,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是导致变量指标对股价的解释力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对变量指标进行检验,系数估计的结果显示,金融资产具有最佳的解释力,Beta系数达-0.825,表明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越大,股票价格越低。其次是投资收益指标,Beta系数为0.562,表明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越大,股票价格越高。这是由于金融资产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高风险必然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金融资产越多,股票价格越低,符合常理。当然高风险可能会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当公司投资的金融资产取得了相应的收益时,公司价值必然随之提升,股票价格也必然上涨。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金融业样本公司金融资产总额和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总额与公司股票价格无论是在0.01水平(双侧)上,还是在0.05水平(双侧)上相关系数分别只有-0.173和-0.151,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464和-0.429。这表明,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股票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即,金融业上市公司投资金融资产越多、金融工具投资收益越高,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会更低,当然,这只有60%左右的解释力(R2=0.609,调整后的R2=0.579)。而导致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研究区间金融市场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金融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牛市、2008年的熊市,以及2009年的市场回暖三个迥然不同的阶段,这必然会影响金融业样本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益民,薛卫孝,钱洪清.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08(36):264.

[2] 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42-49.

[3] 杜军.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10(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