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兵安置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兵安置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义务兵安置条例

篇1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江苏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和本规定。

第三条  南京市民政局主管本市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区(县)民政局主管本辖区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第四条  优抚对象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标准,市民政、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制定。各区(县)可根据本地情况,制定本区(县)的抚恤金标准,其标准不得低于市颁标准。

第五条  退出现役的革命伤残军人应当持《革命伤残军人证》到市、县民政部门依法办理抚恤登记手续,享受伤残抚恤。

第六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包括省荣军医院需分散供养的休养员),安置在城镇的,其配偶和子女符合有关规定,可随同迁居。如子女超过随迁年龄,身边又无子女的,允许一名成年子女随同迁转为城镇户口。

第七条  义务兵家属按下列规定享受优待金:

(一)农村义务兵家属享受优待金的标准。从乡、镇、村企业入伍的(含先安置后入伍的),按同年进企业工人上年末全年人均收入的70%由乡、镇、村企业发给;非乡、镇、村企业入伍的,由乡、镇政府按照本地区上年度末人均收入水平的70%至100%发给。

(二)城镇义务兵家属实行“优待金卡”制度。义务兵退役后持“优待金卡”到民政部门按规定标准一次性领取。

义务兵考入军队院校的,其家属的优待金按义务兵军种服役期限(不含超期服役期限)计算发给。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享受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一)义务兵服役期满,地方政府没有接到部队团以上机关超期服役通知的。

(二)义务兵提升为军官的。

(三)义务兵改志愿兵的。

(四)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的学员。

(五)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文艺体育专业人员。

(六)非征兵计划入伍的。

(七)受到记过、记大过、降撤职衔、劳教、除名、开除军籍处分,因表现不好中途退伍,犯罪判刑的。

(八)不符合享受优待金条件的其他对象。

第九条  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由义务兵退役后其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发给。义务兵家属在本市范围内户口变迁的,由迁出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迁入地民政部门凭证明和优待金卡发给优待金。外市义务兵家属迁入本市的,凭迁出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从第2年起按本市标准享受优待金。

第十条  优待金的筹集,农村以乡统筹平衡负担。城镇由市、县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上年度末在册人员数额,并根据征兵数编造当年优待金筹集预算计划。市、县民政部门以预算计划为依据,筹集优待金。筹集的优待金,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公用经费“其他费用”项目中列支;企业在营业外支出列支。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外合资、独资、私营、部省属、外省市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都有缴纳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的义务。

第十一条  义务兵在部队获荣誉称号或立功受奖的,可根据功绩大小,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为:获军区以上荣誉称号或立一等功的奖励400元;立二等功的奖励200元;立三等功的奖励100元,奖励金随优待金发放。

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的义务兵退伍时,回原工作单位的,核定标准工资时应予晋升一级工资;重新安置工作的,应予高定一级工资。

第十二条  从工作单位入伍的义务兵,原享受供养直系亲属福利待遇的,其服役期间可继续享受。

第十三条  革命伤残军人因伤残需要配制辅助器械的,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手摇三轮车、轮椅、须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同意,报省民政部门批准发给。

(二)假肢、矫形鞋、矫形器、腰围、钢丝背心等,由市、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凭《革命伤残军人证》和专用介绍信到指定地点配制。

配制的辅助器械,不得转让。

第十四条  区、县乡(镇)街道可根据本地区情况建立优持基金,创办和扶持优抚经济实体,为优抚对象服务。

第十五条  非在职优抚户,房改后新增租金,按市有关规定实行减免。

第十六条  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对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及其配偶、子女应优先录用。

第十七条  优抚对象在享受定期抚恤金、伤残抚恤(保健)金和定期定量补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区(县)民政部门可酌情给予补贴和临时补助。

第十八条  已有固定经济收入的优抚对象,不能同时享受民政部门的抚恤定补。如其经济收入低于抚恤定补标准,可按同等对象的抚恤定补标准,予以补足。

篇2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国安〔93〕2号)和《北京市实施〈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1989年第4号令)精神,现对因自谋职业或因各种原因政府不再负责安置工作而需转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复退军人档案移交、接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指复退军人包括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和复员干部三类人员。

    二、复退军人档案中应当具有以下材料:

    (一)《档案材料清单》及《档案转移通知单》(样式附后);

    (二)自谋职业申请书;

    (三)入伍前档案材料;

    1.入伍前是学生的,档案中应有相应的学历证明材料;

    2.入伍前是在职职工的,档案中应有《招工审批表》或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证明、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证明材料。

    (四)服役期间的材料:

    1.《应征公民入伍登记表》;

    2.《义务兵退出现役登记表》或《士官退出现役登记表》或《军队干部复员审批报告表》;

    3.服役期间(含待安置期间)受过处罚的应有处罚材料。

    (五)其他材料。

    三、档案移交程序:

    1.市、区(县)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派人持介绍信将复退军人档案在做出转档决定20日内转往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1)被批准自谋职业的复退军人档案转往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个人委托存档;

    (2)按有关安置政策规定,政府不负责安置的复退军人的档案,转至其户口所在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失业人员管理。

    四、档案接收工作:

    1.劳动部门根据上述规定审核、接收复退军人档案。

    2.若档案材料不全,由市、区(县)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对缺损原因出具证明后,再行接收。

    五、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关于移交、接收申请自谋职业的复退军人档案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管发字〔1994〕286号)同时废止。

    附件1:

                            档案材料清单

------------------------------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政治面目|

--|------|-------|--|----|----

序号|  材料名称  |  转入份数    |页码|转出份数|  页码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13  |            |              |    |        |

14  |            |              |    |        |

------------------------------

    档案    |  (单位公章)    |    档案    |  (公章)

    转出    |      经办人:    |    接收    |  核收人:

    单位    |    年  月  日    |    单位    |  年  月  日

------------------------------

    注:1.此清单由档案转出单位填写,包括各种履历、学历证明,招工(招用)证明、技术等级证明等基本材料,加盖公章后装入本人档案。

        2.空格部分需用斜线划掉。

    附件2:

                       复退军人档案转移通知单

                                       (200  )军安字      号

---------------------------------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身份证号|

----|--------|----|--------------

入伍日期|                |退伍日期|        |入伍前身份|

---------------------------------

户口所在详细地址|

---------------------------------

        |                                      |

  转    |                                      |

        |                                      |

  档    |                                      |

        |                                      |

  原    |                                      |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优待,激励军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献身精神,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国人民现役军人(以下简称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是本条例规定的抚恤优待对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抚恤优待。

第三条军人的抚恤优待,实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保障军人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全社会应当关怀、尊重抚恤优待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军人抚恤优待事业提供捐助。

第四条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和加强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军人抚恤优待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军人抚恤优待经费,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各自的军人抚恤优待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七条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遗属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抚恤。

第八条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为烈士:

(一)对敌作战死亡,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死亡的;

(二)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

(三)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或者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死亡的;

(四)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航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试验死亡的;

(五)在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国家派遣的对外援助、维持国际和平任务中牺牲的;

(六)其他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堪为楷模的。

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

批准烈士,属于因战死亡的,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属于非因战死亡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属于本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情形的,由中国人民总政治部批准。

第九条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

(一)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

(二)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

(三)因患职业病死亡的;

(四)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

(五)其他因公死亡的。

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

现役军人因公牺牲,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

第十条现役军人除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

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

现役军人病故,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

第十一条对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分别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病故证明书》。

第十二条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的,依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发给烈士遗属烈士褒扬金。

第十三条现役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月工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是:烈士和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的工资;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40个月的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计算。

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一)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

(二)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

(三)立一等功的,增发25%;

(四)立二等功的,增发15%;

(五)立三等功的,增发5%。

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等级奖励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十四条对生前作出特殊贡献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除按照本条例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外,军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特别抚恤金。

第十五条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

第十六条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三)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第十七条定期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确定。定期抚恤金的标准及其调整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依靠定期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可以增发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补助,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十九条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

人遗属死亡的,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

第二十条现役军人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在其被批准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后,又经法定程序撤销对其死亡宣告的,由原批准或者确认机关取消其烈士、因公牺牲军人或者病故军人资格,并由发证机关收回有关证件,终止其家属原享受的抚恤待遇。

第三章 残疾抚恤

第二十一条现役军人残疾被认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抚恤。

因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之一导致残疾的,认定为因战致残;因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之一导致残疾的,认定为因公致残;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因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以外的疾病导致残疾的,认定为因病致残。

第二十二条残疾的等级,根据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确定,由重到轻分为一级至十级。

残疾等级的具体评定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规定。

第二十三条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医疗终结后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的,应当评定残疾等级。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因病致残符合评定残疾等级条件,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的,也应当评定残疾等级。

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十级的,享受抚恤;因病致残,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至六级的,享受抚恤。

第二十四条因战、因公、因病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是:

(一)义务兵和初级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

(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和中级以上士官的残疾,由军队军区级以上单位卫生部门认定和评定;

(三)退出现役的军人和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需要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和评定。

评定残疾等级,应当依据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

残疾军人由认定残疾性质和评定残疾等级的机关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第二十五条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及时评定残疾等级,退出现役后或者医疗终结满3年后,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有档案记载或者有原始医疗证明的,可以评定残疾等级。

现役军人被评定残疾等级后,在服现役期间或者退出现役后残疾情况发生严重恶化,原定残疾等级与残疾情况明显不符,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可以重新评定残疾等级。

第二十六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按照残疾等级享受残疾抚恤金。残疾抚恤金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

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

第二十七条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残疾抚恤金的标准以及一级至十级残疾军人享受残疾抚恤金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依靠残疾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军人,可以增发残疾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补助,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二十八条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死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对其遗属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其遗属享受病故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第二十九条退出现役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其中,对需要长年医疗或者独身一人不便分散安置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可以集中供养。

第三十条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护理费的标准为:

(一)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

(二)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

(三)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未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发给。

第三十一条残疾军人需要配制假肢、代步三轮车等辅助器械,正在服现役的,由军队军级以上单位负责解决;退出现役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四章 优待

第三十二条烈士遗属依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享受优待。

第三十三条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服现役期间,其家属继续享受该单位职工家属的有关福利待遇。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

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

第三十四条国家对一级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予以保障,由所在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账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规定。

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的医疗费用,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有工作的由工作单位解决,没有工作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解决;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1日伤复发以外的医疗费用,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本人支付有困难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酌情给予补助。

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以及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享受医疗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中央财政对抚恤优待对象人数较多的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用于帮助解决抚恤优待对象的医疗费用困难问题。

第三十五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残疾军人,享受与所在单位工伤人员同等的生活福利和医疗待遇。所在单位不得因其残疾将其辞退、解聘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三十六条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残疾军人享受减收正常票价50%的优待。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坐市内公

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第三十七条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参观游览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管理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八条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征兵条件的,优先批准服现役。

第三十九条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后,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录取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待;接受学历教育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助学政策。现役军人子女的入学、入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部门规定。

第四十条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承租、购买住房依照有关规定享受优先、优惠待遇。居住农村的抚恤优待对象住房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帮助解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一条经军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随军的现役军官家属、文职干部家属、士官家属,由驻军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随军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驻军所在地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接收和妥善安置;随军前没有工作单位的,驻军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安置;对自谋职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第四十二条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其符合随军条件无法随军的家属,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安置,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四十三条随军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移交地方人民政府安置的,享受本条例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抚恤优待。

第四十四条复员军人生活困难的,按照规定的条件,由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补助,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

第四十五条国家兴办优抚医院、光荣院,治疗或者集中供养孤老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抚恤优待对象。

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优先接收抚恤优待对象。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军人抚恤优待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挪用、截留、私分军人抚恤优待经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截留、私分的军人抚恤优待经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军队有关部门责令追回。

第四十七条军人抚恤优待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单位及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一)违反规定审批军人抚恤待遇的;

(二)在审批军人抚恤待遇工作中出具虚假诊断、鉴定、证明的;

(三)不按规定的标准、数额、对象审批或者发放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的;

(四)在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第四十八条负有军人优待义务的单位不履行优待义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履行义务;逾期仍未履行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纪律处分。因不履行优待义务使抚恤优待对象受到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抚恤优待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退回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停止其享受的抚恤、优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冒领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的;

(二)虚报病情骗取医药费的;

(三)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的。

第五十条抚恤优待对象被判处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通缉期间,中止其抚恤优待;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取消其抚恤优待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五十二条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的抚恤优待,依照本条例有关现役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执行。

因参战伤亡的民兵、民工的抚恤。因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伤亡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的抚恤,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四章  优  待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国的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以下统称优抚对象)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前款所称复员退伍军人,包括在乡退伍老战士、失散人员、苏区老干部。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逐步增加抚恤优待经费,使优抚对象生活略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包括地区行政公署,下同)应当设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用于奖励立功军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和个人,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解决优抚对象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七条  现役军人死亡的,根据死亡性质和本人死亡时的工资收入,由其持证家属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一)革命烈士,40个月工资;

(二)因公牺牲军人,20个月工资;

(三)病故军人,10个月工资。

义务兵和月工资低于正排职军官工资标准的志愿兵以及取得军籍的军队院校学员,按照基准军衔为少尉的正排职军官的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和基础工资三项之和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第八条  军人死亡时工资收入的计算方法是:

(一)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工资收入,包括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

(二)在职士官的工资收入,包括军衔等级工资、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

(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工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算。

第九条  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一次性抚恤金按下列情况发给死亡现役军人的家属:

(一)有父母或者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者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或者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既有父母或者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半数;

(四)无父母或者抚养人、无配偶、有子女的,发给子女;

(五)无父母或者抚养人、无配偶、无子女、有弟弟妹妹的,发给18周岁以下弟弟妹妹。

无前款规定家属的,不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第十条  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按国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九条规定增发一次性抚恤金。荣立多次功勋的,按其中最高等功勋计算增发比例。

对集体立功或者获得集体荣誉称号的,个人不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十一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本人申请,经其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可以享受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或者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者生活收入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18周岁,以及虽满18周岁但因读书或者病残无生活来源的;

(三)弟弟妹妹未满18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前款所列人员,属孤老或者孤儿的,按不低于定期抚恤金的20%的标准增发定期抚恤金;属享受原标准工资40%救济或者退休金待遇的,按规定标准发放定期抚恤金。

一户有多人享受定期抚恤待遇的,应当按实际享受抚恤人数足额发放。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定期抚恤金,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以及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发放定期抚恤金。

农村的定期抚恤金每季度第一个月发放,城镇的定期抚恤金按月发放。

第十三条  领取定期抚恤金的优抚对象在迁移户口时,应当同时办理定期抚恤关系转移手续。户口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定期抚恤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应当凭转移手续从第二年1月起按当地规定的标准发给定期抚恤金。

第十四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死亡后,除发给死亡时应领的定期抚恤金外,另增发6个月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件。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五条  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后,凭军队发给的《革命伤残军人证》,到安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抚恤登记。

第十六条  国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施行后退出现役的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有档案记载和确切证明,残情符合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下同)者,由原所在部队补办评残手续。

国家《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施行前退出现役的军人,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补办评残手续。

第十七条  因战、因公负伤的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后,原伤残部位残情发生变化,可以按国家规定办理调整伤残等级手续。

第十八条  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时,当年的伤残保健金由部队发给;从办理伤残抚恤登记手续的第二年1月起,伤残抚恤金或者保健金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具体发放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后,补办评残手续和调整伤残等级的,其伤残抚恤金或者保健金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从批准之月起计发。

第十九条  退出现役的革命伤残军人迁移户口时,应当同时办理伤残抚恤关系转移手续。其户口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伤残抚恤金或者保健金,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应当凭转移手续从第二年1月起按规定计发。

第二十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根据国家规定由国家供养终身。

分散供养的,由原征集地或者其配偶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安置;本人要求到原征集地或者配偶居住地城镇安置的,应当允许。

需要集中供养的,由原征集地或者其配偶户口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收后,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批准,送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供养。

第二十一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享受离、退休待遇的,由发给离、退休费的单位发给护理费;不享受离、退休待遇分散供养的,由其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护理费;集中供养的,不发护理费。

第二十二条  退出现役的革命伤残军人死亡,按规定发给死亡时应领的伤残抚恤金或者保健金和护理费,同时注销证件,停止抚恤。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当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丧葬补助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发给丧葬补助费。

第二十三条  退出现役的革命伤残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其家属按下列规定享受抚恤或者优待:

(一)因战致残,在医疗终结评残发证1年内(不包括医疗终结1年后补办评残手续的),因伤口复发死亡的,由其家属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革命烈士的抚恤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革命烈士家属待遇。

(二)因战致残,在医疗终结评残发证1年后,因伤口复发死亡的,或者因公致残,在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因伤口复发死亡的,由其家属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待遇;但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按因公(工)死亡人员的规定予以抚恤。

(三)因病死亡,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另增发6个月伤残抚恤金,作为一次性补助,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的家属,享受病故军人家属的待遇;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按病故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优  待

第二十四条  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享受下列优待:

(一)家居农村的义务兵家属,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按不低于当地上一年人均纯收入的70%的标准发给优待金;

(二)家居城镇的待业青年入伍的义务兵家属,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10%-15%的标准发给优待金;

(三)入伍前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义务兵家属,由其入伍前所在单位按不低于其入伍前基本工资的70%的标准发给优待金;

(四)义务兵在海、边防艰苦地区服役的以及在服役期间立功或者获得荣誉称号的,应当增发优待金。

第二十五条  优待金按照社会平衡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按每名义务兵服役的法定期限发放;义务兵超期服役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不发优待金;从地方直接招收的享受干部待遇的军队院校的学员以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员的家属,不享受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待遇。

第二十七条  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生活困难的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的优待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从优待金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  家居农村的优抚对象按下列规定减免法定范围的农民义务和负担:

(一)革命烈士的孤老、孤儿家属和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全免;

(二)现役军人不计入家庭人口承担法定义务;

(三)二等革命伤残军人免出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第二十九条  因战、因公致残的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退出现役后,由原征集地安置部门统一安排工作。

第三十条  接受安置因战、因公致残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护革命伤残军人和残疾人的法律、法规规定,从优给予妥善安置,不得因其伤残而解除劳动合同;企业破产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其生活。

第三十一条  在乡退伍老战士和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免费医疗待遇,医疗手续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办理;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其所在单位因公(工)伤残人员的医疗待遇,不得实行医疗费定额包干。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三等革命伤残军人,因治疗复发伤口所需医疗费,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解决;因病所需医疗费本人支付确有困难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  因战、因公致残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经批准到外地治疗或者安装假肢的,其交通、食宿费和住院治疗期间伙食费,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但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按公(工)伤待遇办理。

第三十三条  革命伤残军人因伤残需要配制假肢、代步三轮车等辅助器械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后配制;需要手杖、眼镜等小型器械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解决。

第三十四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的家属以及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因病治疗确实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减免办法减免。

第三十五条  革命伤残军人凭《革命伤残军人证》乘坐交通工具,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待外,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国有的公共汽(电)车和进入公园。

铁路、民航、交通部门在有条件的车站、码头应当为现役军人和革命伤残军人设置专门的购票窗口和候车(船)室。

第三十六条  优抚对象中的孤老和孤儿,除按本办法享受抚恤补助和优待外,家居农村的,同时享受“五保”待遇;家居城镇的,享受抚恤补助后生活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民政部门应当给予临时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送往敬老院、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

第三十七条  革命烈士子女、能坚持正常学习的革命伤残军人报考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招生规定,给予加分投档优待。革命烈士子女进入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办学校的,免交学杂费,优先享受助学金和学生贷款;进入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托儿所的,应当优先接收,免交托杂费。

革命烈士子女就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优先安排,妥善解决。

第三十八条  家居城镇的未随军的现役军官、志愿兵的配偶,住房困难,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本单位双职工待遇分配住房或者集资建房;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房管部门优先优惠有偿解决。家居城镇的义务兵在服役期间,地方安排其家庭住房时,应当将其计入家庭住房人口。

家居农村的现役军官、志愿兵的配偶和在乡复员军人,需要自建住房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宅基地划分、建材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照顾,并视情况组织劳务帮助。

第三十九条  对经部队批准随军的军官家属的调动、安置、落户和随迁子女的转学、入托等事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优先办理,给予解决。

第四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接收并妥善安置转业、复员、退伍军人。

第四十一条  现役军人的配偶依照国家规定享受探亲待遇。如现役军人当年已休探亲假的,其配偶仍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探亲待遇。

第四十二条  企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安排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和现役军人家属上岗,在工种、班次、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第四十三条  在乡退伍老战士、失散人员、苏区老干部,生活困难的在乡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特别困难的退伍军人,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补助。

前款所列人员,在部队立功受奖的、服役年限长的或者属孤老的,定期定量补助标准应当适当提高。

定期定量补助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四条  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人员迁移户口时,应当同时办理定期定量补助关系转移手续。户口迁出地的民政部门负责发给当年的定期定量补助费;户口迁入地的民政部门应当凭转移手续从第二年1月起发给定期定量补助费。

第四十五条  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人员死亡,除发给死亡时当季应领的定期定量补助费外,另增发6个月的定期定量补助费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证件,停止补助。

在乡退伍老战士死亡后,其配偶按在乡复员军人补助标准给予定期定量补助。

第四十六条  优抚对象转为城镇户口、商品粮后,在安排工作前,其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应当保留,但不再承包责任田。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家属,是指军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以及依靠军人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弟弟妹妹、军人自幼曾依靠其抚养长大现在又必须依靠军人生活的人员。

(二)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是指当地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该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额或者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

(三)抚养人,是指军人出生至18周岁期间,因丧失父母或者父母无抚养能力,自愿或者受委托连续抚养军人7年以上的人员。抚养人的确定,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证明或者公证机关公证,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八条  优抚对象被判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者被通缉期间,停止抚恤和优待。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五十条  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和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武装部或者预备役部队组织的军事训练伤亡的民兵以及其他人员的伤亡抚恤,以及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而伤亡的其他公民的伤亡抚恤,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本单位的伤亡抚恤规定办理;无工作单位的,参照本办法规定由其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

篇5

第二条各级应当加强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领导,将拥军优属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拥军优属工作的各项经费。

镇乡、街道、开发区民政部门是拥军优属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拥军优属工作。

第三条拥军优属工作实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保障抚恤优待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实行自然增长。

第四条驻守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人民(含武警)的现役军人,常住户口在本市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享受抚恤优待。

第五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应当依法履行拥军优属的职责和义务。

全社会应当关怀、尊重优抚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第六条每年一月和八月为全市拥军优属活动月。

宣传、民政、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拥军优属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培育拥军优属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七条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与驻部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第八条各镇乡、街道、开发区和有关部门应当协助部队加强对军事设施的管理,依法查处破坏军事设施的行为。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部队营房建设、交运输、军粮供应、医疗、职工分流等社会化后勤保障的服务工作,优先办理军队营房建设用地等审批手续,按国家规定减免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费用,落实财政补贴政策。

第十条各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部队执行野营拉练、演习等任务,及时提供必要的交、安全保障以及其他生活保障。

第十一条各镇乡、街道、开发区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活动。

教育、劳动保障、人事、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做好为部队培养各类科技和技能人才工作,并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有关培训、鉴定考核费用给予减免。

第十二条本市重点优抚对象在享受定期抚恤金、生活补助金后,生活仍困难的,民政部门应当给予临时救助和扶助。

第十三条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应当按国家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第十四条在核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收入时,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生活补助金及其他优待不计入家庭实际收入。

第十五条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光荣室,优先接收抚恤优待对象。

第十六条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游览本市各旅游景点、纪念馆以及其他向社会开放的公办收费观瞻场所。

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区内公共汽车。

第十七条车站应当设立军人售票窗口;开设军人候车室。残疾军人凭有效证件享受正常票价50%的优待。

第十八条医院机构应当设立军人优先标志。

优抚对象到医疗机构就医时凭有效证件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取药、优先住院;对急症、危重的优抚对象实行先收治后收费。

政府确定的惠民、优抚医疗机构减免优抚对象有关医疗服务费用。

第十九条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按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标准发给优待金;在地区服役的,按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倍标准发放。

第二十条现役军人在部队立功的,由入伍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颁发奖励金。一等功及以上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不低于当年当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的50%,二等功的不低于40%,三等功的不低于20%。驻部队官兵的立功奖励金,由市人民政府参照上述标准颁发。

被评为优秀士兵的,由入伍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当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的标准给予奖励;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按照当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0%的标准给予奖励。

对荣立战功的老复员军人按规定发给荣誉金。年标准为:一等功及以上不低于360元,二等功不低于240元,三等功不低于120元。

第二十一条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符合条件的,可以优先购买保障性商品房或者租住廉租住房。

租住公有住房且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可申请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80%交纳租金;对超出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的部分,按廉租住房租金标准交纳租金。

居住农村的重点优抚对象,其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又无经济条件加以改善的,由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列入当地危旧房改造计划优先安排改造,并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补助。

第二十二条现役军人和退出现役的伤残军人不承担筹劳任务。

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优先收养孤老的重点抚恤优待对象,其领取的抚恤金和补助金仍由其本人支配使用。

第二十三条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医疗补助待遇。

第二十四条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旧伤复发的医疗费用,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未参加工伤保险但有工作的,由工作单位负责解决;无工作单位的,由市民政局负责解决。

第二十五条已退出工作岗位并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残疾军人,可以按照解除劳动关系时执行的工伤保险政策规定。

第二十六条建立重点抚恤优待对象医疗补助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报销。

第二十七条分居两地的现役军人配偶所在单位每年应当给予现役军人配偶一次探亲假,其探亲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全额发放,其他福利待遇不变,乘坐车(船)费用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二十八条经批准随军的现役军人家属,其就业安置,由户口迁入地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制定安置计划,任何部门和单位都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安置,不得拒收。

随军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驻军所在地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应当依据人员性质,按照“就近、对口”的原则妥善安置;随军前无工作单位的,结合实际给予安置。

随军家属自谋职业的,按照规定发给安置补偿金;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落实有关优惠减免政策。

驻边防海岛现役军人,其符合随军条件但无法随军的家属应当一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九条残疾军人、退役士兵、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普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现役军人子女;现役军人从外地调入本市,子女需要转学的,教育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给予办理。

第三十条加强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安置部门下达的当年度军队转业干部计划指标,完成接收安置任务。

第三十一条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做好部队移交地方管理的军队退休干部和士官的接收安置和管理服务工作,按照规定落实其政治生活待遇,并将其医疗费纳入当地医疗保险机构统一管理,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解决。

移交地方管理的军队退休干部和士官的随调子女、配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接收,妥善安置。

第三十二条鼓励和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发给自谋职业补偿金和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认真落实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三十三条本实施办法中,凡涉及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按现行财政体制的要求,由同级财政负担。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优先保证优抚事业经费的落实,抚恤补助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篇6

山西征兵工作实施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新兵征集工作,保证兵员质量,促进国防建设,根据国务院和xx的《征兵工作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试行)。

第二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的规定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的适龄青年及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全省的征兵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征兵机构组织实施。

全省每年的征兵人数、范围、对象、要求和时间,由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根据国务院和xx的征兵命令具体规定。女兵的征集,由省人民政府征兵机构确定征集办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根据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的征兵命令,负责本区域的征兵工作。

第五条 适龄公民报名地址:

一、在户藉所在地报名;

二、城镇经劳动部门批准,在计划内招用的不迁户粮关系的农民轮换制、合同制适龄工人,可在工作单位所在地报名。

前款第二项应征公民在服役期间,其优待由原工作单位负责,不再享受户籍所在地的优待并免交农村三项费用。退伍后仍回原单位继续履行合同至期满。

第六条 征集新兵的文化程度,按照当年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的征兵命令执行。

第七条 征兵期间,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电位招工、招干应服从征兵工作,不得招收征集对象。

第八条 兵员征集应与兵员储备相统一。专业技术兵应按照省军区的规划,对口征集,定向储备。

第九条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应结合兵役登记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并使之形成制度。

征兵期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做好应征公民及其家属的工作,鼓励应征公民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依法报名应征。

第十条 县、乡人民政府的征兵机构,应当接受群众监督,对确定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合格和准备批准入伍的应征公民,应当张榜公布。

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十一条 征兵期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征兵办公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应成立征兵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

征兵办公室一般由兵役机关和同级公安、卫生、宣传、民政、劳动、财政、教育、交通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抽调人员组成。

第十二条 征兵办公室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及征兵命令和本办法;

二、拟订兵役登记和兵员划拨、被装发放、新兵运输等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制定应征公民政治、身体、文化审查的具体措施,保证新兵质量;

四、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的征兵工作;

五、组织新兵交接和运输工作,确保新兵按时安全起运;

六、做好征兵全过程的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事故;

七、负责接收部队按规定退回的不合格新兵,并做好善后工作;

八、负责承办征兵工作其它事宜。

第十三条 各级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征兵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和由于政治原因退兵的复核、接收落户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应征公民的体格检查、抽查和由于身体原因退兵的复查工作。

教育部门应当教育适龄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并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对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和病史调查,准确提供在校期间的有关证明材料。

民政部门应当结合征兵工作做好义务兵家属的优待,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入伍新兵的中转接待工作。

劳动人事部门应当协助民政部门接收安置退伍军人,督促有关单位接收部队退回的原是在职职工的不合格新兵复工、复职。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兵役登记和征兵工作所需经费的预算及使用管理,监督征兵经费专款专用。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新兵运输保障和运输中的安全工作。

第三章 兵役登记

第十四条 县级兵役机关应当在每年征兵前按照上级兵役机关兵役登记的要求,组织基层单位对公民进行兵役登记。

基层单位设有人民武装部的,由人民武装部负责;未设人民武装部的,应当指定一个部门负责。

第十五条 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进行兵役登记。

退伍军人参加预备役登记,不进行兵役登记。

全日制中等学校(含职业中学、中专、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可暂缓登记。

第十六条 对登记合格的适龄公民,应当进行身体、政治和文化情况的初步审查,择优选定预征对象。

第十七条 兵役登记时,基层单位应当对往年登记的、经核对不符合服兵役条件的应征公民注销。

第四章 体格检查

第十八条 征兵开始时,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制定本地体格检查实施计划,并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实施。

第十九条 县级卫生部门应当按照兵役机关的计划,指定医院或统一抽调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采取一组一站或一组两站的办法实施。

体检前,地、县两级征兵办公室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正确掌握标准,防止偏宽偏严和漏诊、误诊。

第二十条 潜艇人员的体格复查,由地、市统一组织进行。水面舰艇人员、坦克乘员和空降兵的体格复查,由县组织进行。

普通兵由县进行抽查。具体抽查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按征兵任务进行确定。对抽查不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三以上的县,应全部进行复查。

体检期间,省和地、市两级征兵办公室应组织体检组,深入到县级体检站进行抽查和指导。

第五章 政治审查

第二十一条 政治审查工作实行村、乡、县三级审查负责制和派出所联审制度。政审前,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对县、乡两级政治审查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第二十二条 政治审查干部应当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征集公民服现役政治条件的规定》,对本单位、本地区体格检查合格的应征公民进行政治审查。

对中央警卫师条件兵的政治审查,应当执行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挑选中央警卫师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由专门人员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调查取证。

第六章 审定新兵

第二十三条 审定新兵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审查批准。

第二十四条 对新兵的审查确定,应当召开征兵办公室主任、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组长、基层单位征兵负责人以及接兵部队负责人联席会议,集体审议确定。

第二十五条 审查确定新兵,应全面衡量,择优确定,并应当有一定的机动数额。

第二十六条 对坦克乘员、水兵和空降兵可在县(市、区)范围内确定;潜艇水兵在地(市)范围内确定。

第七章 新兵交接和运输

第二十七条 交接新兵由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与接兵部队进行。交接新兵有关事宜应当在新兵起运前一天办理完毕。

第二十八条 办理新兵交接手续时,由县级征兵办公室统一编造《新兵花名册》一式两份,分别交接兵部队、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

第二十九条 省军区应当会同铁路军队代表处和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根据接兵部队提供的新兵人数和乘车、船起止地点,提出新兵运输计划。并按规定时限报运输部门。

铁道、交通部门应当根据新兵运输计划、及时调配车辆,保证新兵安全到达部队。

第八章 接收退兵

第三十条 接收退兵应当按照国防部和有关退兵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新兵到达部队后,经检疫复查不符合征集条件被部队按规定退回,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负责接收。

第三十二条 对入伍前有犯罪行为的新兵,部队按退兵期限退回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接收并提请司法机关处理;超过退兵期限退回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几个问题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与部队发生退兵意见分歧时,由军分区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省军区裁定。

第九章 兵役征集经费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兵役登记和征兵工作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统筹解决,列入地方预算兵役征集费科目。

基层单位兵役登记和征兵所需经费,由本单位负担。

第三十五条 兵役征集经费开支范围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另行规定。

第三十六条 为武装警察部队征集新兵所需的经费,由有补兵任务的武装警察总队按照本省规定的征兵经费标准拨给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第十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一、适龄公民自愿参加兵役登记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

二、征兵工作中,无违法违纪现象的;

三、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征兵任务的;

四、征兵中无行政责任事故的;

五、对部队按规定退回的不合格新兵,能够及时接收的。

第三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兵役机关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征兵命令,表现突出的;

二、在征兵工作中,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对保证兵员质量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作风深入,吃苦耐劳,工作突出的;

四、义务兵家属积极支持子弟履行兵役义务,表现突出的;

五、勇于同征兵工作中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

第三十九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完成征兵任务的;

二、征兵中发生严重行政责任事故的;

三、出现部队退回政治条件不合格新兵的;

四、对部队按规定退回的不合格新兵,拒不接收的。

第四十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征兵工作人员,由县级兵役机关会同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征兵中索贿、受贿的;

二、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或挟嫌报复的;

三、征兵中玩忽职守,致使征兵工作遭受损失的;

四、泄露征兵机密,遗失征兵机密文件的。

第四十一条 适龄公民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应征公民拒绝、逃避体格检查和定兵后拒绝、逃避服现役,经教育不改的,应视情节轻重,由兵役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一至三年内取消招工、招生资格或经商、务工资格;

二、属在职职工的,一至三年内不得调资、晋级或转正,直至辞退、开除;

三、罚款。

罚款数额不低于当地一户义务兵家属三至五年优待金总额。

罚款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二条 对征兵中抵制、阻止应征公民履行兵役义务,或者提供假证明材料的直接责任者,应给予行政处分或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应当受到处罚的公民拒不执行处罚,妨碍正常兵役工作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

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办法所称基层单位,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村(居)民委员会。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负责解释。

征兵有哪些条件带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其复印件1寸照片3张去武装部现场报名,证件不合格现场驳回。

征集的青年为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 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企业单位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含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企事 业单位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非学历教育民办大学的在校生、高等院校接受的无学籍学生及 在各类高考补习班学习的青年也应当征集。对女青年的征集只限当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征集的年龄, 男青年为年满18至20岁;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企业单位职工,21岁的也可征集,根据本人自愿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放宽到23岁;女青年为年满17至19岁。大专为23岁,本科为24岁。 征兵办负责人提到了关于对入伍青年仪容的要求有染发、纹眉、纹身、打鼻孔等青年将不能入伍。该 负责人强调,军队是特殊机构,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军容风纪上,要保持军人的严肃性。 直接成为士官的条件: 招收士官的对象,必须是经过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院)培训合格且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初(中)级 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应专业的男性公民。其基本条件是:

(1)政治审查、身体检查符合应征公民服现役的政治和身体条件;

篇7

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国消防部队自组编以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时发展壮大,已经走在世界消防部队的前列。特别是消防部队士官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庞大的士官队伍为我国消防部队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圆满完成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士官队伍的作用之大,不可替代的军中之母”兵头将尾”称号是对士官队伍最好的赞誉与肯定。据统计:现在国消防部队士官人数大约有16000人,占部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打造阳光士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士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和凝集力,直接左右着部队整体队伍建设的纯洁性和稳定性。经过研究调查,消防部队士官队伍建设中有些制约性问题有待我去解决和探讨。

正文:

问题一:消防部队存在通过走关系转士官、晋级士官现象。

不足:影响了士官队伍建设质量。

办法:严格按章办事,避免人情办事。

措施:部队集体是极讲究机构优化的地方,往往因为一种影响结构优化的因素而导致整体优化机构瘫痪。举个例子:某队,选士官,2个名额,其中一名是关系户,大家想象,看上去是个小问题,但殊不知公平的砝码已经偏离,军心所想已经难以区分好与坏的区别,先进与落后已经部分距离。久而久之士官队伍建设也就形成原地踏步,毫无发展的恶性循环。我认为,一是要强化和完善士官队伍建设,注重士官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履行好各部门有关士官队伍建设的职责。二是要严把士官选取关,根据《士官选取晋级条例》有关规定进行每年的士官选配与晋升。对于在选、晋工作中不按照规定执行的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硬性措施进行制约。三是要把好士官质量关,对于升初级士官的义务兵要严格按照“五句话”总要求进行有先选取。对于不符合初级士官选取条件的,有一杀一,坚决不取,从根上防治病因发生。四是要杜绝后门关,特别是晋级中级或高级士官的初级士官要放在重点部位来抓,不但级别提升了,对选取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要提高。公开进行考核选取,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防治走后门事情发生,力争百分百合格晋级。

问题二:消防部队士官队伍中个别素质低下,层次不等,能力不均。

不足:制约了士官队伍整体发展。

办法:提倡质量调控,避免宏观调控。

措施:士官队伍的性质比较特殊,在部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担负着兵头将尾的角色。可以说,士官队伍是个狠角色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担负重任。通过分析,造成士官队伍中个别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关系兵。(二),补名额。说关系兵问题,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但是讲起补名额问题,或许大家不太敏感,也就是说只为了把士官选取指标名额填满,只注重士官选取工作的完而忽略了士官质量问题,表面看起来工作“圆满完成”,但实际上只是“完成”而不能说是“圆满”。不但要注重圆满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强调素质质量,做到“质量不到,宁可不选,素质不高,名额不满”的高度上来。特别是那些在业务军事素质上还尚在萌芽阶段的、政治思想在明主评议中不容乐观的都要继续培养,方可入选。做到“名正言顺,货真价实,决不名存实亡,浪得虚名”。切实培养和选出一批素质过硬的士官队伍,从而能够持续保持消防部队士官队伍建设的真正意义。

问题三:消防部队士官队伍相对组织指挥能力薄弱。

不足:阻碍了整体队伍组织纪律性的培养与提高

办法:注重队列训练和纪律养成。

措施:目前,消防部队士官队伍基本上都担任着班长、驾驶等重要的岗位,基本都是在组织指挥位置上,不但担负灭火救灾中的先锋或尖兵角色,更重要的是肩挑各项任务完成的重担。但是由于消防部队性质的特殊性,唯一一支执法部队,从而忽略了组织指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三大条令》其中的队列条令不能够及时训练,造成只注重救援救灾而忽略了队列养成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这是个不能忽略的问题。因为平时的队列指挥训练是一切组织指挥能力提高和极纪律性形成的重要训练大纲内容之一。一些士官班长表现很高,但是一站在队列前就没有个军人应有的动作规范,这就固然长期影响了整个队伍的队列素养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应该强调队列素养与培养,不断加强《三大条令》的贯彻落实,从而把组织指挥这一课及时不上,从而避免以往的只注重驾驶技术,薄弱队列训练、只为任务完成,不顾纪律养成的问题发生。

问题四:消防部队士官队伍建设待遇政策有待提高。

不足:困扰着士官队伍建设稳定发展。

办法:拓宽士官队伍待遇面,加大待遇实行力度。

篇8

一、__县退役士兵安置的基本状况

为了使安置工作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节拍相吻合,__县自1998年以来,依据《兵役法》和湖北省自谋职业试行办法,开始实施货币补偿安置。首先在县供电公司搞试点,由于当时县供电公司改革,将县政府于1999年分配的9名城镇退役士兵、20__年分配的6名城镇退役士兵、20__年分配的5名城镇退役士兵,共计20名城镇退役士兵不能安置上岗。经过多次与县供电公司和安置对象协商,县供电公司一次支付60万元买断安置。这一安置方式在不能保证安置对象有岗安置的情况下,得到了安置对象的认可,也为货币补偿提供了借鉴,打下了基础,于是从20__年起推行货币安置,资金来源由县政府下达社会统筹安置补偿金任务,安办到各单位收取安置金,对符合安置条件的城镇退役士兵给予0.8万元的补偿,士官、立功、伤残退役士兵适当增加补偿额。20__年构建退役士兵货币补偿安置直通快车,将货币安置所需的补偿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解决8个月待安期的生活费。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__年按期服役的退役士兵补偿标准达到了1.96万元,其它安置对象的补偿标准也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初步实施了技能培训,为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自主择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__年起实行的货币补偿安置,在__形成了新的固定的安置模式,得到了上级肯定和绝大多数安置对象的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偿的标准偏低。20__年推行货币补偿安置时,按期服役退役士兵的安置补偿标准为0.8万元,到20__年同等对象的补偿标准为1.96万元,增长了一倍多,但同期的城镇低保对象的补差标准由 20元增加到 123元,增长了5.15倍。优抚定补对象的补偿标准,复员军人由20__年人月平70元到20__年人月平增加到305元,增加了4 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由20__年人月平15元到20__年人均月平增加到135元,增加了9倍。与上述对象比货币补偿安置的增幅比显然是偏低的。如果按照上级指定意见,补偿标准应为上年社会职工工资的3倍进行补偿,义务兵应为39546元,落实的补偿金只占应补偿数半数多一点。导致补偿标准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县财政困难,作为吃补贴的贫困县,在预算安置补偿金问题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全员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问题。退伍安置中的中等以下伤残人员,级别较高士官不愿实行货币补偿安置,推行起来难度较大。因为中等以下伤残军人在自谋职业中属弱者中的弱者,就业难、收入低,仅靠伤残抚恤金难以维持生计,如果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岗位安置,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境况就好得多。级别较高的转业士官把青春和年华贡献给了部队,退伍回地方后,年纪大了,体能差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弱了,在自谋职业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他们也要求政府给予岗位安置。

(三)地区间货币补偿的标准差异过大。推行货币补偿安置是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由于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不同,补偿标准各不相同。同一部队的同等退役人员,在部队所作的工作与贡献大致相同,但回到各自不同的入伍地,领取的补偿金却不相同,有的悬殊1倍甚至几倍,领取补偿金少的退役士兵心理难免不平衡。

(四)培训就业效果不理想。从20__年开始__就对退役士兵进行了技能培训,经统计,累计培训了6期,受培训人员120人。从总体情况看,对退役士兵进行技能培训是进一步做好安置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大势所趋。但要进一步完善,使受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人数更多,效果更明显。主要应从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教材教具、师资力量和推介就业方面入手,使货币安置对象全员参加培训,学到一门或多门过硬技术,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定基础。

(五)法规建设滞后形势发展。现行的《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军革的加速推进,应该加快出台抓紧实施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法规。如推行货币补偿安置上级有指导性意见,上级领导讲话也有要求,但没有操作性很强的法规。如果有补偿的标准就好确定了,哪些应该补偿安置,哪些仍然需要岗位安置也好区分了,确需岗位安置的应该安置到哪些部门也好确定了,这样既能减少工作阻力也可加快工作进度。

三、几点建议

(一)国家应建立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适当补助的安置经费保障体系。经费保障问题是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修改现行《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中有关地方政府承担退役士兵安置补偿经费条款,明确规定由中央财政承担退役士兵退出现役所需的补偿经费。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全国一盘棋。配套统一的补偿安置办法,可以规范货币补偿安置的对象和标准,避免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补偿标准差距过大的问题,以促进国防建设,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科学地确定补偿金标准。科学地确定安置补偿金是改革的基础,我们应本着退役士兵能够接受,财政能负担、补偿安置金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思路综合考虑。基本标准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80%的2倍为宜。基本理由:一是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退役士兵为保卫祖国尽了义务,党和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公平的原则,《宪法》要求每个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每个公民都去服兵役,而未服兵役的人员有劳动的收益;三是兵役期限,《兵役法》确定公民服兵役的义务期为二年。从以上三点,确定退役士兵的安置金应基本等同于职工全年工资收入,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工资还将用于基本生活保障,而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享受了津贴,在地方也享受了政府优待,因而建议以80%的比例确定。

(三)实行城乡一体货币安置。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如今中国公民只有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分,没有商品粮户口与非商品粮户口之分,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是城镇居民,城镇居民进入农村就是农村居民。同时城镇居民与农村民居民入伍参军,都履行保家卫国的任务,作用与任务是一样的,贡献也大致相同,如果仅就吃苦耐劳而言,农村居民还好于城镇居民,为国防建设作的贡献可能还要大些。因此他们享受的公民待遇应该一样,城镇退役

士兵给予安置补偿,农村退役士兵也应给补偿,补偿标准一致后,优待标准也应该一致。这样有利国防建设,有利社会稳定。

(四)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应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县级退役士兵服务管理机构在协调本地劳动、教育等部门,统筹培训资源,做好退役士兵职业工作上,充分利用各级各地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学和部分退役士兵求学的协调工作。

(五)构建联动的社会保障体系。退役士兵返乡后,在基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医疗等方面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搞好服务,确保国家关于退役士兵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各级各地落到实处。

篇9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区人口49.14万,其中退伍军人2.6万人,“三老”人员620人,革命残疾军人217人,现役军人835人。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地方生产力作为双拥工作的出发点,坚持把服务国防建设、服务经济工作、服务社会稳定作为双拥工作的切入点,找准双拥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大力构建和谐双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双拥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在全民教育中提高国防意识版权所有

近年来,在国防教育方面,我们着重坚持了“六个结合”:一是把国防教育与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区司法局坚持把国教工作纳入“四五”普法范畴,把《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双拥法规纳入普法教育计划,列入区级机关“一月一法”的学习内容,并且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有学习计划、有培训教材、有学法笔记、有考核结果,并与机关干部年度考核挂钩。区、镇(街道)国防教育学校(党校)把国防教育列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列入农村党员冬训班学习内容,并明确规定每次不少于18课时,真正做到了内容、时间、人员、效果“四落实”,全区每年有近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接受国防教育。二是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全区28所中小学创办了青少年军(警)校,建立了正规的“三班一队”,全区每年有8000多名学生定期参加活动,做到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阵地、有教材、有登记。全区各类学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认真落实“三进”要求,做到国防教育进课表、进课本、进课堂,组织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了解我国军情和国际军事动态等,做到学校有教材、教师有教案、学生有作业。各中学认真组织新生军训,请驻邗部队官兵为学生进行军事科目训练,三年累计受训学生近12000人。三是把国防教育与市民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双拥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干部、群众、学生,前往朱秀清和曾玉良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注意以典型引路,广泛宣传了献身国防科技的年轻高级工程师、革命烈士朱晓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勇斗歹徒、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曹波,“五好四自”先进典型、模范军嫂谢爱萍,“企户挂钩”典型邗建集团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双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四是把国防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区经贸局把国防教育纳入企业干部职工培训内容,引导职工树立没有国防就没有经济安全、没有军队就没有企业发展的理念,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投身国防建设。邗建集团的工地开到哪里,双拥工作就做到哪里,公司每年都要组织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在“八一”前后开展专题活动,捐款资助结对帮扶的老复员军人。三笑集团、虎豹集团、琼花集团等民营企业积极安置退役士兵,帮助政府分忧解难,近年来共接收安置200多名退役士兵,且有近50名担任企业的中层干部。五是把国防教育与开展活动相结合。每逢“八一”和春节,区委、区政府都要集中组织走访军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仅今年“八一”期间,区级机关和3个驻军所在镇(街道)就送去慰问金8万元,40多个民营企业送去慰问金40余万元。驻邗部队则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五保老人理发,举办军民联欢晚会,进一步增加沟通,增加了解,增加联系。每年“双拥活动月”期间,军民一起走上街头,共同为市民服务,营造了浓厚的双拥工作氛围,为双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六是把国防教育与军民共建相结合。在原来共建的基础上,区人武部、消防大队先后分别与××中学、职业中专、实验学校、××火车站、××汽车站、××图书馆结成共建对子。××职业中专免费为人武部官兵进行电脑培训,使12名官兵拿到计算机上岗证书。区实验学校、××中学减免部队官兵子女学杂费。区人武部、消防大队则帮助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和军训。武警医院与汊河街道结成共建对子后,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为汊河人民防病治病,大力支持汊河创建优抚医疗服务站,赠送药品和医疗器械,汊河街道则积极为武警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做贡献。

双拥国教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全民的国防意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激发了参军的热情。由于我区双拥政策落实较好,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宣传发动工作有力,今年出现了适龄青年竞相报名应征的好势头,全区报名应征青年1200多人,参加区体检的有877人,830人通过体检进入政审,为上级下达任务的3.3倍。此外,我区向部队输送新兵质量逐年提高,2004年新兵高中以上文化比例达到56%、党团员比例达到68%。同时,由于严把政治素质关和身体质量关,征兵工作中从没有出现过一例责任退兵,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二是激发了拥军的热情。全区上下主动帮助军属解决在生产、生活、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较好地解决了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仅在军人子女减免学费方面平均一年就有5万元。区流通、经贸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双拥工作的有关规定,六级以上革命残疾军人没有一个下岗;军嫂一般不下岗,确因特殊情况下岗时,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妥善安置,优先再就业。金阳光等房地产开发公司则推出针对军人的优惠措施,军嫂购房房价优惠2%。三是激发了助军的热情。针对部队经费紧缺、装备陈旧问题,区政府逐年提高驻邗部队的装备维护经费,先后拨款120多万元用于改善部队武器装备。同时,为区消防大队购置消防车,建设区人武部局域网,支持市民兵训练场地改造提高了部队应急指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减轻了部队官兵的工作强度。虽然区武警中队划归市武警支队,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但区财政补助一分不减,正常划拨。为改善部队官兵生活条件,区政府先后为驻邗部队官兵宿舍安装了空调、电扇,配备了冰箱、冰柜、太阳能热水器,增添了娱乐设施,提高了官兵的生活质量。四是激发了学军的热情。区人武部认真组织了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工作,使参训人员热情高涨,刻苦训练,提高实战本领,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安徽山界、盐城射阳实弹射击演练任务,受到了省军区的表彰。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部队子弟兵学习,充分发扬能吃苦、善打硬仗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润扬森林公园、××火车站、体育公园等重点工程会战,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二、在扶持创业中促进经济发展版权所有

一是加强资金扶持。发给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偿金,作为创业资金。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偿金按照市统一标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00万元。农村退役士兵则由镇(街道)负责筹集,汊河街道采取多发1年优待金的办法实行自谋职业补偿。同时,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发放小额贷款,支持退役士兵创业。二是开展技能培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动送训上门,到镇(街道)免费举办技能培训。蒋王街道为提高退伍军人的创业技能,把退役士兵和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相结合,制定了三年培训计划,并于今年3月举办了餐饮业、家政服务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87人。三是落实税收优惠。退役士兵新办企业,3年内免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个人所得税按照国家有关种植、养殖业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予以减免。从事农业、服务业的,免征营业税。四是实行便捷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各镇(街道)把退役士兵创业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提供“一站式”办证服务,做到优先办理,简化手续,减免规费,受到了退役士兵的欢迎。五是注重产业引导。引导退役士兵结合各地产业特点,选准进入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做出积极贡献。各地退役士兵充分利用当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产业。北洲片退役士兵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电器产业和服装业,北山片退役士兵主要从事钣金、玩具和设备制造业,城区片退役士兵主要从事三产服务业。另外,杭集镇退役士兵主要从事日化和旅游用品生产。目前,由退役士兵创办的企业,已成为各地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政策指导和服务措施的落实,促进了退役士兵带头富、带动富和带领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动了自主创业。全区有66名退役士兵成为法人代表,50人担任企业高管,32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0人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36人从事工业制造,53人从事商业、流通、服务业;24人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成为我区全民创业的标兵。二是培植了经济亮点。据统计,全区退役士兵创办的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5亿多元,利税4095万元,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帮助了群众就业。由退役士兵创办的82个企业共安置劳动力3539名,安排207名优抚对象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退伍军人的收入,2004年退伍军人人均年收入达1.64万元。四是奉献了社会事业。退役士兵创业不忘奉献,积极回报社会,热情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区自主创业的退伍军人资助社会公共事业资金达600多万元。

三、在政策落实中维护社会稳定

篇10

第二条本实施意见所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行为。

本实施意见所称被征地农民,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征收为国有后,从拥有该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产生的需要安置的人员。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行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适用本实施意见。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组织实施。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征地补偿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解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及个人账户管理,具体工作由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办理;市财政局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市公安局负责提供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户口人员的户籍常表,并负责做好相关户籍管理工作;市审计局依法加强对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市农林、民政、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及其增值部分以及实行基本生活保障人员领取的养老金、生活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税、费。

第六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者享有优先权,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应当优先列入安置人员名单。

(一)下列人员应纳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有在册农业人口统计:

1、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出生,且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人员。

2、因合法婚姻、收养关系,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人员。

3、根据国家移民政策,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人员。

4、户口迁入本集体经济组织并实际居住的农业人员,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无稳定非农职业,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人员。

5、原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现役义务兵、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以及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

6、原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刑、劳教人员。

7、购买小城镇户口,户口仍属原居住地派出所管辖,在该集体经济组织内仍有承包地并承担农业义务的人员。

(二)下列人员不得计入实有在册农业人口统计:

1、历次征收土地已进行安置的人员(主要指已安排就业、撤组转户人员)。

2、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包括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的)在编人员。

3、户口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征地前已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或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待遇的人员。

第七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建立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有在册农业人口统计台账,会同市公安局实行动态管理。实有在册农业人口统计由村民小组填报、村(社区)汇总张榜公布后,经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核,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确定。

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相关工作经费,由市财政统筹解决。

第八条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数量变化台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结束前,土地面积(包括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依据地籍调查资料审核确认,并在当地村民小组内张榜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由市国土资源局建立台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结束后,土地面积以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地籍资料为准。

第九条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规定足额补偿。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标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条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征收耕地的,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人均耕地数计算;征收其他农用地的,按照该土地补偿费总和的70%除以当地人均安置补助费计算。

第十一条征地需安置人员的名单按下列程序产生:

(一)市国土资源局在征地公告公布后,按被征地村(社区)、组现有符合安置条件的实有在册农业人员统计台账,根据比例计算需要安置的人数,抄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征地需要安置的人员名单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半数以上成员同意提出,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社区)提出名单,并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社区)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后15日内上报安置人员名单。

(三)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对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社区)上报的安置人员名单进行审核,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

(四)经确定的安置人员名单,由村(社区)负责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为5天。经公示有异议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重新审定。名单不能确定的,不影响土地的交付。

(五)被征地农民四个年龄段人员(具体划分标准见第二十一条)的比例,应当与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各年龄段人员的比例基本相当。

第十二条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确定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测算保障安置资金方案,并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个人账户记载,同时由村(社区)在当地以告示的书面形式将被征地农民分离出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报市公安局备案。

分离出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的管理范畴,不再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三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市国土资源局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将被征地农民的8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和全部的安置补助费划入市财政局在银行设立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将2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和未利用土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青苗补偿费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支付给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者。

第十四条未列入在册农业人口统计,但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仍有承包地的人员〔历次征收土地已进行安置的人员和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前已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保养待遇的人员除外〕,不列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在其承包地被征用时,不享有安置补助费,应根据该村民小组本项目被征地农民人均农用地面积土地补偿费80%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其承包地小于该村民小组本项目征地人均农用地面积的,按其承包地面积的土地补偿费的80%计算),所需资金列入征地成本。今后征用其剩余的承包地不再享有土地补偿费。

第十五条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用,应由市财政局负责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镇(区)单独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资金账户,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资金运行实行组有镇管、封闭运作、专款专用。在专项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前提下,兼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按规定足额到位后,市国土资源局应当将征地补偿方案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告,并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出交地通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交地通知书明确的期限交付土地,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拒绝交地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市国土资源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地。

第十七条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安置区片价格体系,市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区位条件确定征地补偿安置区片价格,按照区片价格确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

第十八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如下:

(一)8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和全部的安置补助费。

(二)市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提取的部分。市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按当年新征收土地面积计算每亩提取15000元(划拨供地的按每亩15000元直接列入征地成本)。

(三)本市范围内凡涉及企业退城进区、开发区建设等有偿使用收益享受先征后返扶持政策的(包括存量和增量土地),在返还前每亩提取15000元,作为市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有偿使用收益中提取的部分。

(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利息及其增值收入。

(五)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

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不足支付的,由市财政负责解决。

第十九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组成。80%的农用地土地补偿费和全部的安置补助费进入个人账户;市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金等有偿使用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资金进入社会统筹账户。

市财政局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根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新征收土地面积将政府出资足额转入社会统筹账户。

第二十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的资金,按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二十一条经依法批准征用土地后,以土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四个年龄段:

(一)第一年龄段为不满16周岁。

(二)第二年龄段为女性满16周岁不满45周岁,男性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

(三)第三年龄段为女性满45周岁不满55周岁,男性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

(四)第四年龄段(养老年龄)为女性满55周岁,男性满60周岁及其以上人员。

第二十二条第一年龄段人员按本征地项目被征地农民人均农用地土地补偿费80%的标准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不足6000元的补足6000元,补足部分的资金从征地成本中列支。达到就业年龄时,按照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男性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性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可选择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企保),或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只能参加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十四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第二至第四年龄段人员,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

(一)第二年龄段人员,从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当月起,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期限为2年;到达养老年龄时,按月领取养老金。

(二)第三年龄段人员,从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当月起,至到达养老年龄止,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到达养老年龄时,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第四年龄段人员,从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当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二十五条符合本实施意见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人员,选择参加企保或农保的,按社会保险政策的相关规定办理,并给予补贴。

(一)参加企保或农保时,可以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也可以本人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时,满足缴费年限15年。企保补缴标准按我市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标准执行,农保补缴标准以补缴时上一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企保每补缴1个月,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补贴60元;农保每补缴1个月,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补贴30元,其余资金由个人承担。

(二)参加企保的人员在正常缴费期间,每人每月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补贴60元,补贴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含前补后延年限)。参加农保的人员在正常缴费期间,每人每月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补贴30元,补贴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含前补后延年限)。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资金可以用于补缴或正常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资金用完后,其生活补助费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统一发放,最长发放期限为2年。

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参保手续,统一以村(社区)为单位集中办理。

第二十六条参加企保或农保的人员享受以下待遇:

(一)凡参加企保的人员,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应当终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有结余的,一次性返还个人。参加农保的人员,可选择享受农保养老待遇或者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如选择享受农保待遇的,其个人帐户余额同上处理。

(二)参加企保或农保的人员死亡后按企保或农保规定享受相关待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有结余的,个人账户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继承。

未参加企保或农保的被征地农民保障对象死亡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有结余的,个人账户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继承。第四年龄段的人员死亡后,一次性补助丧葬费,丧葬费统一按其死亡时月养老金标准支付6个月,丧葬费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账户中列支。

第二十七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或被劳动教养期间,生活补助费或养老金停止发放,待有期徒刑、劳动教养期满后继续按规定享受生活补助费或养老金。参加企保或农保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或被劳动教养的,按企保或农保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统一纳入本市合作医疗保险范围,享受相应的合作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应交的费用,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个人账户列支。

第二十九条参加基本生活保障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但未能就业的,视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发给《就业登记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视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发给《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应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条专项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前的劳动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参加基本生活保障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凭相关证明可免费参加一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

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就业扶持和免费就业服务所需资金,由市人民政府在土地有偿收益中按每人1500元标准一次性安排划出,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统一使用。

第三十一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生活补助费、养老金标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物价指数的变动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共同测算,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二条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因出国定居、上学录取或者迁居外地等特殊情况,本人提出终止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的,须出具有关证明,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后,可一次性申领个人账户资金余额。

第三十三条被征地农民家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享受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十四条被征地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弄虚作假,冒领、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由市国土资源局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擅自进行征地补偿安置的,由市国土资源局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七条阻挠和破坏征地工作,妨碍土地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