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区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区划方案

篇1

 

自区划调整专项工作开展以来,行政区划组按照济宁市工作方案和我区领导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引导,出台规范文件,全力推进撤市设区各项工作。现将行政区划组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民政局成立了局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行政区划组的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要求全体人员正确认识区划调整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同时关注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引导,为区划调整工作提供保障。

二、积极对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积极与济宁市民政局对接,及时汇报我区工作情况,。济宁市民政局徐局长对我市区划调整工作从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区划调整产生的影响,按照职能分工,做好本职工作,注重正面引导,确保大局稳定。二是各项民政工作在此次区划调整中能不变的暂时不变,待调整完成后再作安排。三是宣传和信息交流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量与避开与行政区划相联系的问题。四是认真梳理好各项民政政策,对照济宁市中区、任城区标准统筹考虑,就高不就低。五是做好民政方面的公共服务,坚持便民、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尽量满足群众需求。

三、制定我市行政区划组工作方案。按照市领导小组要求,参照济宁市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组工作方案,我局区划调整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充分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我市行政区划组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任务目标等。

一是针对社会上关于区划调整各种舆论,根据政策规定,加强正面的宣传引导,引导群众树立对区划调整工作的正确认识。

二是区划调整后,区纪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肃撤市设区后有关纪委的通知》(兖纪发[2013]30号)文件,在政治、组织人事、财经、工作、保密等方面,严明纪律,并严肃责任追究。

 

三是按照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协助两办起草并下发了《关于更换印章和名牌的通知》(兖办发[2013]51号);积极做好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的筹备工作,3月底前完成我区勘界工作,上报勘界成果;按照济宁市民政局要求,积极配合济宁市新的政区图、功能区图的制发工作,做好兖州区部分的校对;按照“五年四个不变”(保持原县级市事权不变,五年内继续实行原兖州市在城乡建设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职能;保持经济管理权限不变,五年内继续实行原兖州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管理权限;保持财税体制不变,除中央、省财税体制调整外,五年内继续按济宁市对原兖州市的财税分成体制结算;保持优惠政策不变,五年内继续享受原兖州市享受的优惠政,策并享受市辖区所有相应优惠政策)的原则,做好区划调整其他相关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做好勘界工作。按照区划调整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做好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的筹备工作,3月底前完成我区勘界工作,上报勘界成果。

2、做好地图出版工作。按照济宁市民政局要求,积极配合济宁市新的政区图、功能区图的制发工作,做好兖州区部分的校对。

篇2

关键词:地图编辑;用户体验;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图是一种最常见的地图产品,在政府各项管理职能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城市地名标识、行政区划标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研究问题和决策过程中的常备基础资料。在提倡快节奏高效率政府服务的今天,这种地图媒介越来越被重视,使用者的感知自然也就会被重视起来;决策者会因看到清新、准确、全面的图形信息而赏心悦目,并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高效决策。

作为地图服务提供方,人们需求的变化趋势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向标。基于适当超前的用户体验进行服务、产品的改进探索是我们必须进行的工作,同时也是市场生存之道。

1 行政区划图的市场发展特点

在地图编制市场中,行政区划图编制市场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分块。特别在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各省市地州都积极地进行行政区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基于此,行政区划图的需求量增长迅速,我院的这类业务量也是相应地迅速增长。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个市场分块有一些新的变化特点:

(1)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与前几年相比,客户对图面质量、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普遍提高,部分市县还安排了专人进行监督跟踪。

(2)客户对出图时间的要求普遍缩短。客户普遍要求在1―2个月内完成编图与印刷,这对新图编制业务而言时间相对紧迫。

(3)客户对电子数据的需求更加迫切。许多客户希望能得到高精确度的电子数据,并期望能对电子数据进行维护以保持其数据时效性。

(4)上级行政部门对下级行政部门的影响增加。本省许多地州市在行政区划图上对图面、配色、落款、装饰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统一的要求,对各县市区的行政区划图的统一性做了很高的要求。

(5)横向影响深远。地州市相关管理部门对图面质量的横向比较增加,相互影响更加明显。

2 用户需求的挖掘和构建

用户体验提升必须在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基础上实现。对此IT行业的工作者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以软件开发为例,用户需求分析贯穿整个项目,工作量占到全部工作量的60%以上。作为地图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典型的服务性工作。为此,我们在吸收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业务量很大的行政区划图编制工作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工作思路。

(1)自我挖掘、制作原型。对已经完成的较为优秀的行政区划图进行重新编辑改进,形成优质样品。

(2)原型的元素化、对象化分解。对形成的原型作品,针对其要素进行分解,并分别制作备选方案。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将原型分成了配色方案、线性方案、图例方案、标注方案、地图方案、图框方案、装饰方案、印刷方案等元素。

(3)数据的分析。对地图的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列立已有数据资源列表,明确需要用户提供的数据格式和内容。

(4)和用户沟通、交换意见。针对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数据资源以文本(或PPT)的形式向用户汇报我们能做到什么,提供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的方案元素。以会议等形式了解用户的基本想法和需求。

(5)提交用户需求计划书。结合已有的数据资源列表和了解的用户意愿制作用户需计划书,提交用户审核。

(6)制作用户需求原型。依据用户审核后的需求计划书制作地图制品原型,并提交用户审核。

(7)用户需求计划书和需求原型组合构成用户需求文件,并以此为指导在用户审核后的原型上进行数据更新和地图内容编制。

测绘学本身就是一个高精尖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学科,它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辅相成,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大规模的图形处理成本大大降低,致使地图测绘产品的应用更加广泛。现今,地图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个基础上,测绘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的成熟技术,这些技术如果应用到行政区划图上将大大提升使用者的用户体验水平,并能真正改变用户的思维和用户全新层次的感官。

(1)利用DEM模型作为地图背景,在不失地图美感的基础上丰富图面信息,使用者不但能知道某行政区划单位的位置还能知道其所在位置是山地还是平原,并对行政界线有更直观的理解。

(2)仿真丝印刷技术。仿真丝印刷技术让地图的材质脱离传统的纸质媒介,能十分方便携带查看,能让政府部门的现场办公效率极大地提升。

(3)遥感技术。遥感影像使用已经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和航拍遥感影像获取成本都大为降低。基于遥感图像的地图制作有数据新、位置准确的特点,在具有较高权威的行政区划图制作中,对交通等要素的更新有其特殊的意义。

4 工作思路的归纳和总结

在从事行政区划图编制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究。通过对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归纳总结,我们汇总制作了基于用户体验的行政区划图编辑工作流程,建立了一套完成的工作思路。

如图一所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并日趋成熟。现已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工作流程,建立工作指导体系。

5 结 论

(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加强对行政区划图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准确性、易读性、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并对图面的有效信息涵盖量和条理性有新的要求。

(2)在地图编辑工作中应充分吸收软件行业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做法,强调客户的意愿,从客户的需求入手,用客户的需求来知道地图的编辑工作。实践证明这种交互式的工作可以大大提升地图编辑的质量,并能引导用户真正地体验到地图成果的价值,建立需求导向。

(3)行政区划有分级管理的特点,因此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管理也有相应的要求,希望能得到统一体例的地图资料,既提升形象更方便管理。而作为地图制作开发单位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深挖市场,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能建立互动关系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地图的应用呈几何级数增长,庞大的市场正在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是地图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湖南省最高水平的地图制作和科研单位,我们正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转变思路,从市场环境出发、从客户需求出发,深化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与湖南省民政厅建立了长期的互动交流机制。本文的实践和探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实施的,每进一步都觉得前景更加深邃广阔,激发我们的团队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陈蕴奇。地图编辑工作之浅议。测绘标准化2008(04)

[2] 许兰州,潘培军,张鸿,浅议地图设计编辑的主体活动,测绘技术装备2010(03).

[3] 于凤荣、杜国明、张树文,基于数据融合与地图合并技术的行政区划图更新与数字重建,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5).

[4] 用户体验,http:///.

[5]《用户体验的要素》读书笔记,http:///.

篇3

一、加强调研,着力思考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划管理职能作用

(一)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余慈地区发展为目标,加强调研指导,组建了相关研究课题组,起草了调研提纲,并开展调研。加强与市余慈办的联系,分解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做好余慈地区综合交通路网与余慈两地地名规划路网名称的统一落实。

(二)开展行政区划调研。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展有关区域行政区划的基础性调研,掌握区划调整报批工作流程和上报材料要求。根据毛光烈市长在对上海市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报道上的批示精神,赴上海市民政局作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批示件办理。完成了市政协委员2件有关区划调整提案的答复办理。慈溪市地名办就去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异议地段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二、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扩大服务成效

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收尾之年,我市以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目标,开展攻坚克难和创新服务行动,通过采取落实绩效考核、加大专项事务督查力度和加强工作交流等措施,已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地名规范化有序推进

1、地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重视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慈溪市调整了地名委员会,明确了镇(街道)地名管理职能科室,成立了地名学会,建立健全了地名工作决策、管理和研究队伍。北仑区在镇(街道、乡)建立了地名协管员队伍,加强了基层地名管理力量。

2.日常命名规范有序。一是从源头上抓好管理。自今年1月起,市本级地名命(更)名审核与管理职能分离,市地名办主动与行政审批处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工作顺利过渡。3月,市地名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劝阻了一起不规范的工程名称。对我市即将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1号线1期20个站名进行了初审,提出了拟命名方案,并制订了命名原则,为今后我市轨道交通线建设站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做好规范地名的命名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命(更)名道路27条、小区34个、建筑物(群)9个、桥梁(隧道)1座,并即时在地名网站予以公布,努力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提高社会地名意识。

3.开展地名规范化检查。市和有关地区地名办对城区路牌等地名标志的拼写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标志上错拼、漏拼及时作了纠正,确保地名标志文字书写规范、拼音正确。镇海区地名办抓住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契机,发动社区干部对城区内路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进行纠错检查。

4.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方案完成报审。有关县(市)、区继续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辖区内无居民海岛甄别和名称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市地名办积极会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严格审核各地上报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汇总,并赴奉化、宁海等地,对无居民海岛作了甄别。按照省厅要求,对509个无居民海岛名称的专名、通名分别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制定了全市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报经市政府审核通过。目前,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地名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篇4

2014年2月,对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3.0版本进行了升级维护,并充实了新的数据。

(二)提供《省行政区划》组稿有关资料

2014年3月,根据上级要求,录入了我县县、乡两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行政区划代码、面积、人口以及村(居)委会名称和代码,并上报到市局。

(三)界线联检工作

2014年4月份,完成了-线联检实施方案,成立联检工作领导小组;5月份根据联检内容,实地勘察,进行了界线的自检和共检,并积极开展“边界和谐走廊”建设活动,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年度界线联检工作。

(四)启用“金民工程”行政区划编码管理系统,调整录入县辖区内的行政区划名称和行政区划编码。

(五)2014年5月,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部署要求,做好《政区大典·卷》的审核出版与宣传征订工作。

(六)2014年6月20日,完成了县烈士名录中地名的更改。

(七)道路命名工作

2014年6月10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县地名委员会组成人员,成立了新的地名委员会。编制了“县城区道路现状图”,出台了“县城区道路命名(更名)征求意见书”,并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公开征集道路名。

7月18日-8月7月,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对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汇总。本次征求意见共收到112人、1278条意见和建议,县地名委员会召开了地名委员会全体成员专门会议,形成了“县城区道路命名(更名)建议”。

10月20日,结合社会各界和市民政局的意见和建议,县地名委员会形成了“县城区新命名道路草案”。

(八)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拟将镇更名为镇。为稳妥的完成该项工作,县民政局和镇政府,进行和各种调查和走访工作,并邀请相关专家在县政府和市民政局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

2014年6月,发放了500余份“镇更名为镇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7月,走访了镇所有的村委会,形成了35个村委会的意见表,所有的村都进行村民代表讨论,并签字按指纹,都一致同意把镇更名为镇。并形成了“关于镇更名为镇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7月11日,镇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在县组织召开了“镇”名称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镇更名为镇,形成了“关于镇更名为镇的论证报告”。

9月12日,在市民政局召开了“镇名称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镇更名为镇。

10月8日,将县人民政府关于镇更名为镇的请示上报市政府。

(九)2014年10月,完成了《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中相关部分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并上报省民政厅。

篇5

一、加强调研,着力思考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划管理职能作用

(一)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余慈地区发展为目标,加强调研指导,组建了相关研究课题组,起草了调研提纲,并开展调研。加强与市余慈办的联系,分解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做好余慈地区综合交通路网与余慈两地地名规划路网名称的统一落实。

(二)开展行政区划调研。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展有关区域行政区划的基础性调研,掌握区划调整报批工作流程和上报材料要求。根据毛光烈市长在对上海市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报道上的批示精神,赴上海市民政局作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批示件办理。完成了市政协委员2件有关区划>,!调研报告。

二、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扩大服务成效

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收尾之年,我市以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目标,开展攻坚克难和创新服务行动,通过采取落实绩效考核、加大专项事务督查力度和加强工作交流等措施,已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地名规范化有序推进

1、地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重视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慈溪市调整了地名委员会,明确了镇(街道)地名管理职能科室,成立了地名学会,建立健全了地名工作决策、管理和研究队伍。北仑区在镇(街道、乡)建立了地名协管员队伍,加强了基层地名管理力量。

2.日常命名规范有序。一是从源头上抓好管理。自今年1月起,市本级地名命(更)名审核与管理职能分离,市地名办主动与行政审批处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工作顺利过渡。3月,市地名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劝阻了一起不规范的工程名称。对我市即将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1号线1期20个站名进行了初审,提出了拟命名方案,并制订了命名原则,为今后我市轨道交通线建设站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做好规范地名的命名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命(更)名道路27条、小区34个、建筑物(群)9个、桥梁(隧道)1座,并即时在地名网站予以公布,努力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提高社会地名意识。

3.开展地名规范化检查。市和有关地区地名办对城区路牌等地名标志的拼写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标志上错拼、漏拼及时作了纠正,确保地名标志文字书写规范、拼音正确。镇海区地名办抓住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契机,发动社区干部对城区内路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进行纠错检查。

4.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方案完成报审。有关县(市)、区继续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辖区内无居民海岛甄别和名称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市地名办积极会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严格审核各地上报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汇总,并赴奉化、宁海等地,对无居民海岛作了甄别。按照省厅要求,对509个无居民海岛名称的专名、通名分别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制定了全市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报经市政府审核通过。目前,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地名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1.抓好《__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为加强地名规划实施力度,落实以保障措施为重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市地名办分别召开部分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城区地名工作座谈两个会议,针对《规划》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共商对策措施。并走访市规划局、市建委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3月份,组织县(市、区)民政局同志赴广州、深圳等城市考察学习了地名规划工作,努力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度。

2.全力完成县(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省厅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考核标准,各县(市)地名规划的完成率必须100%。针对各县(市)地名规划编制进度不一,市局分管局长和业务处长赴象山、奉化等地进行督促指导,要求加快推进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攻坚任务。目前,象山已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并报省地名学会预审,奉化地名规划根据省级预审意见又作了修改并报市级评审。余姚、宁海地名规划完成市级专家评审,已进入向当地政府报审阶段。慈溪地名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城乡地名标志设置巩固完善

1.健全城区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在保持城区新设地名标志的完好、整洁和规范的基础上,各地继续开展门楼牌和路牌的补更工作,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宁海、余姚、奉化等地开展了老小区门牌清理整顿。慈溪市制订《城区地名标志管理制度》,从制作、设置、管理上对地名标志加以规范,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据统计,全市共新增补更楼街路牌400余块,楼幢牌3100块,门牌7250块,完成50余个社区地名标志的现场踏勘和资料核对,进一步巩固地名标志设置成果。

2.农村地名标志设置不断

完善。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市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回头看”活动。余姚对全市农村门牌进行查漏补缺,宁海开展了完善农村门牌设置试点工作,奉化在20__年完成农村门牌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对辖区所有乡镇、街道的农村地名标志进行全面清理核查,有287个行政村的11万块门楼牌、70路牌、70个村牌等地名标志进行招标、制作,预计于8月份完成制作、安装。 (四)数字地名取得新进展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统一格式、整合共享”的要求,各地完善地名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地名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稳步推进地名数字库建设,进一步落实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措施,做到新命名一批标准地名就即时录入地名数据库,不但丰富了数据库信息量,更有效地避免全市地名重名现象的产生。实现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上半年更新录入信息500余条,确保地名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即时性。余姚市完成“城区电子门牌录入系统”1000条数据的整理更新。继__、余姚、慈溪、奉化、宁海五家地名网站开通后,象山地名网于6月开通试运行,至此,我市6家独立地名网站已全部建立,更好地发挥了地名宣传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新载体,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地名网络服务功能。江东、海曙等地积极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调研,着手建立仿真三维地名信息系统触摸屏和数字地名软件。

(五)地名服务形式多样化

1.积极慎重做好提供地名证明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登记、房产交易等各类经济活动较频繁,其中涉及门牌地址变更的为数众多。为方便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办事,各县(市)、区积极应对,或通过委托下放地名证明权限,或实地踏勘现场出具证明,或窗口专人负责等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上半年各地共出具地名证明5000余份。

2.大力做好地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为方便人们出行,便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地名公共信息基础性作用,全市积极做好地名资料开发和成果应用。《__市政区图》和《城区街巷地名图》编制已完成前期调研并进入审报招标阶段。鄞州、北仑、象山出版政区图、街巷地名图8800份,镇海启动新一轮《地名志》的编纂工作,并已完成初稿的审核。

3.借力借势,扩大地名宣传力度。镇海、慈溪、宁海纷纷抓住文明城市创建和旅游节有利契机,加大地名宣传力度,开展地名路牌专项整治,增加公益广告版面,树立地名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扬地名导向和指位作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完善机制,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创优活动,确保边界地区平安和谐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优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创优工作的通知》,对创优工作任务、目标、步骤予以明确。市、县两级界线管理保障经费基本到位,界桩基座硬化及界桩警示牌设置的设计方案经层层选优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目前,共有10余个市、县级界线界桩落实了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慈溪市完成了“余慈线”界桩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

通过开展市、县两级界线毗邻双方的定期走访,加强有关界线跨界建设问题的协调督促,落实“四位一体”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平安边界建设。一些地区注重平安边界建设的制度建设,江北区民政局协调区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界队伍建设,海曙、江北、镇海、鄞州、慈溪、余姚等地相继召开行政区划界线工作培训会议,颁发界桩管理员聘书,明确各级职责。

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全面推进。市级界线“宁台线”和“海鄞线”、“北慈线”等11条县级界线联检工作稳步实施,制定了联检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平安边界创优活动,搞好界线联检工作。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的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不够,不规范的地名时有出现,地名信息化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地名管理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力度不够,个别县级界线不平安因素尚未消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并不断解决。

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按照20__年工作要点和省厅要求,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稳妥做好行政区划工作

1.加大行政区划调研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原则,继续注重完善行政区划设置的思考和理论研究,加强与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掌握区划调整基础性资料和动向,熟悉相关区划调整的论证、报批等工作程序,发挥好民政部门在区划调整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学习,探索减少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协调发展的行政区划新格局的模式和机制。

2.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对统筹区域发展的研究,重点探索培育中心镇的发展,引导小乡镇的产业、人口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完成统筹余慈地区发展相关课题的调研。

3、加强对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各地要继续加强对辖区内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积极做好向各级领导的宣传,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辖区内政府驻地建设立项审批和搬迁的报审工作。

二、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1.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继续抓紧落实地名理论研讨的发动工作,建立健全地名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努力提升地名文化理论研究水平。认真撰写地名文化理论研究文章,各县(市、区)至少要有一定质量的2篇论文,有条件的地区应多承担

些,参加省地名理论研讨的论文在9月15日前上报市地名办。全面总结五年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各地要在9月底前,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总结,并以民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文件形式上报市局。加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地名网站的作用,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各地要积极参与省厅区划地名处设立的网上交流平台的工作信息、理论探讨等交流活动。 2.加大规划实施力度。象山地名规划要根据省地名学会的预审意见,认真修改后争取在7月中旬报市局,由市级专家进行评审;尚未向当地政府报审地名规划的地方要抓紧修改完善工作,力争在8月底前报当地政府审批。地名规划经批准实施后,有关地区要大力做好地名规划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贯彻执行职责,加强与规划相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跨部门的地名规划协同执行机制,确保地名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3.健全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老小区门楼牌的更新和东部新城路标调研工作,推行住宅小区住宅分布平面导向图设置,完善农村门牌设置,提升地名标志规范化、美观化功能。要加强对地名标志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4.探索地名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展以地名查询触摸屏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新途径。以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原则,完善各级地名网站、电子地图等公共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网站的日常管理和数据库的更新,着力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地名信息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创优活动

篇6

一、加强调研,着力思考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划管理职能作用

(一)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地区发展为目标,加强调研指导,组建了相关研究课题组,起草了调研提纲,并开展调研。加强与市*办的联系,分解落实*地区统筹发展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做好*地区综合交通路网与*两地地名规划路网名称的统一落实。

(二)开展行政区划调研。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展有关区域行政区划的基础性调研,掌握区划调整报批工作流程和上报材料要求。根据毛光烈市长在对上海市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报道上的批示精神,赴上海市民政局作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批示件办理。完成了市政协委员2件有关区划调整提案的答复办理。慈溪市地名办就去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异议地段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二、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扩大服务成效

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收尾之年,我市以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目标,开展攻坚克难和创新服务行动,通过采取落实绩效考核、加大专项事务督查力度和加强工作交流等措施,已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地名规范化有序推进

1、地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重视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慈溪市调整了地名委员会,明确了镇(街道)地名管理职能科室,成立了地名学会,建立健全了地名工作决策、管理和研究队伍。北仑区在镇(街道、乡)建立了地名协管员队伍,加强了基层地名管理力量。

2.日常命名规范有序。一是从源头上抓好管理。自今年1月起,市本级地名命(更)名审核与管理职能分离,市地名办主动与行政审批处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工作顺利过渡。3月,市地名办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劝阻了一起不规范的工程名称。对我市即将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1号线1期20个站名进行了初审,提出了拟命名方案,并制订了命名原则,为今后我市轨道交通线建设站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做好规范地名的命名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命(更)名道路27条、小区34个、建筑物(群)9个、桥梁(隧道)1座,并即时在地名网站予以公布,努力营造良好的地名环境,提高社会地名意识。

3.开展地名规范化检查。市和有关地区地名办对城区路牌等地名标志的拼写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标志上错拼、漏拼及时作了纠正,确保地名标志文字书写规范、拼音正确。*区地名办抓住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契机,发动社区干部对城区内路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进行纠错检查。

4.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方案完成报审。有关县(市)、区继续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辖区内无居民海岛甄别和名称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市地名办积极会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严格审核各地上报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汇总,并赴*、*等地,对无居民海岛作了甄别。按照省厅要求,对509个无居民海岛名称的专名、通名分别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制定了全市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报经市政府审核通过。目前,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地名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1.抓好《*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为加强地名规划实施力度,落实以保障措施为重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市地名办分别召开部分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城区地名工作座谈两个会议,针对《规划》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共商对策措施。并走访市规划局、市建委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3月份,组织县(市、区)民政局同志赴广州、深圳等城市考察学习了地名规划工作,努力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度。

2.全力完成县(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省厅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考核标准,各县(市)地名规划的完成率必须100%。针对各县(市)地名规划编制进度不一,市局分管局长和业务处长赴象山、*等地进行督促指导,要求加快推进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攻坚任务。目前,象山已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并报省地名学会预审,*地名规划根据省级预审意见又作了修改并报市级评审。*、*地名规划完成市级专家评审,已进入向当地政府报审阶段。慈溪地名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城乡地名标志设置巩固完善

1.健全城区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在保持城区新设地名标志的完好、整洁和规范的基础上,各地继续开展门楼牌和路牌的补更工作,*、*、*、*、*、*、*等地开展了老小区门牌清理整顿。慈溪市制订《城区地名标志管理制度》,从制作、设置、管理上对地名标志加以规范,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据统计,全市共新增补更楼街路牌400余块,楼幢牌3100块,门牌7250块,完成50余个社区地名标志的现场踏勘和资料核对,进一步巩固地名标志设置成果。

2.农村地名标志设置不断完善。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市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回头看”活动。*对全市农村门牌进行查漏补缺,*开展了完善农村门牌设置试点工作,*在20*年完成农村门牌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对辖区所有乡镇、街道的农村地名标志进行全面清理核查,有287个行政村的11万块门楼牌、70路牌、70个村牌等地名标志进行招标、制作,预计于8月份完成制作、安装。

(四)数字地名取得新进展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统一格式、整合共享”的要求,各地完善地名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地名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稳步推进地名数字库建设,进一步落实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措施,做到新命名一批标准地名就即时录入地名数据库,不但丰富了数据库信息量,更有效地避免全市地名重名现象的产生。实现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上半年更新录入信息500余条,确保地名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即时性。*市完成“城区电子门牌录入系统”1000条数据的整理更新。继*、*、慈溪、*、*五家地名网站开通后,象山地名网于6月开通试运行,至此,我市6家独立地名网站已全部建立,更好地发挥了地名宣传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新载体,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地名网络服务功能。*、*等地积极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调研,着手建立仿真三维地名信息系统触摸屏和数字地名软件。

(五)地名服务形式多样化

1.积极慎重做好提供地名证明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登记、房产交易等各类经济活动较频繁,其中涉及门牌地址变更的为数众多。为方便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办事,各县(市)、区积极应对,或通过委托下放地名证明权限,或实地踏勘现场出具证明,或窗口专人负责等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上半年各地共出具地名证明5000余份。

2.大力做好地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为方便人们出行,便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地名公共信息基础性作用,全市积极做好地名资料开发和成果应用。《*市政区图》和《城区街巷地名图》编制已完成前期调研并进入审报招标阶段。鄞州、北仑、象山出版政区图、街巷地名图8800份,*启动新一轮《地名志》的编纂工作,并已完成初稿的审核。

3.借力借势,扩大地名宣传力度。*、慈溪、*纷纷抓住文明城市创建和旅游节有利契机,加大地名宣传力度,开展地名路牌专项整治,增加公益广告版面,树立地名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扬地名导向和指位作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完善机制,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创优活动,确保边界地区平安和谐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优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创优工作的通知》,对创优工作任务、目标、步骤予以明确。市、县两级界线管理保障经费基本到位,界桩基座硬化及界桩警示牌设置的设计方案经层层选优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目前,共有10余个市、县级界线界桩落实了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慈溪市完成了“*线”界桩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

通过开展市、县两级界线毗邻双方的定期走访,加强有关界线跨界建设问题的协调督促,落实“四位一体”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平安边界建设。一些地区注重平安边界建设的制度建设,*区民政局协调区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界队伍建设,*、*、*、鄞州、慈溪、*等地相继召开行政区划界线工作培训会议,颁发界桩管理员聘书,明确各级职责。

篇7

在建金融中心的差距

金融中心应该是广义金融机构的聚集地,而不只是狭义金融机构的聚集地。狭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受“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全面监管的机构,以及“一行三会”自己。目前,狭义金融机构已经受到地方政府青睐。不少建设中的地方金融中心正在努力让狭义金融机构在当地的分支机构聚集在一起,以为这样做就可以构建出来一个金融中心。诚然,狭义金融机构的集体入驻确实能够让所在区域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也是许多地方政府所追求的,但并不是在建设金融中心。

实际上,狭义的金融机构能够单独完成的金融业务相当有限,分支机构之间也没有必要发生交易。因此,一个仅仅容纳狭义金融机构的街区不能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只是让市容市貌“看起来很美”而已。大多数金融业务的完成,有赖于其他机构的配合。这些机构包括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各类交易所及其登记结算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公证机构等等。目前,建设金融中心的各地政府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机构上,甚至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字称呼这类机构。为行文便利,这里暂且将他们称为“广义金融机构”。没有这类机构入驻,金融中心将徒有虚名。

作为金融中心。仅仅让金融机构聚集在一起也是不够的一个街区成为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是聚集在这个街区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非金融机构之间,在这个街区发生大量的金融交易。正是这些交易把这些机构和当地联系在一起。如果金融机构不和当地非金融企业发生金融交易,那么这家金融机构在不在这里就没有意义;如果当地的金融机构之间不发生交易,那么他们也没有必要凑在一起。一般来说,只有在功能健全的金融中心内,非金融企业之间才能够直接进行金融交易。

用这个特点联系各地方政府的实践,可以得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判断:吸引各大金融机构到当地建立远程呼叫中心、灾备中心或者其他后台业务中心,与建设当地金融中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全球发展电话呼叫业务最成功的国家印度是一个典型案例。印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电话呼叫业务。这不仅是因为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低,还因为英语是很多印度人的第二母语。因此,早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几大世界级的金融机构都在印度建立了全球呼叫中心。尽管如此,印度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全球金融中心。

话说到此,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有在建金融中心的干部们向我们咨询:想知道他们的金融中心究竟应该引入什么样的产业。在我们建议的产业名录中,包含灾备、远程呼叫、教育培训等后台业务。如果说这些业务与金融中心没有直接关系,岂不是说我们提供了南辕北辙的建议?

原因在于政府操作层面:国内的地方金融中心建设,大多是先决策、后规划。决策建立在必要性之上,而不是具体方案之上。也许是因为地方政府特别愿意为建设金融中心投入资源,也许是为了争当世界第一,国内在建的金融中心面积最小的也有几个平方公里。这还只是一期,二期准备提供的面积更大。那么,一个真正的金融中心需要多大面积呢?这里仅举一例来说明: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伦敦再次成为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金融中心只有1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在国内大多数金融中心的土地上,注定要摆放许多可有可无的项目。在这些可有可无的项目当中,金融后台业务中心至少是“退而求其次”的金融中心。考虑到中国经济不一定能容纳所有正在建设的金融中心,因而当前在建的金融中心当中有一些不会真正成功,那么对于需要报告政绩的建设者来说,“留一条退路”不是没有必要的。

在金融中心当地及其周边,无论资金短缺的企业和个人,还是资金有余的企业和个人,都愿意到金融中心来寻求解决也就是说,金融中心一旦形成,一定具有向外辐射的作用――为周边地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中心能够辐射(覆盖)的距离,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金融中心能够辐射全球,国家金融中心能够辐射全国,以此类推。按照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推理得出: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是多层级的。

多层级的金融中心

如果用上述第三个特点联系当前中国的金融体制,那么对于国内的金融中心建设,我们也可以作出三个基本判断。

中国在境内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尚不具备境内的金融业务受到了严格管制。这些管制包括:机构的市场准入;银行贷款和证券发行的规模控制;汇率、利率等领域的价格管制;新金融业务的审批制度等等。严格的管制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水平。一些金融业务在周边国家市场上可以合法经营,在国内却不能开展。这导致境内金融服务与境外金融服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内任何一个金融中心都无法挑战周边地区和国家的金融中心。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和日本东京。

北京是无可争议的全国性金融中心境外的金融服务虽然水平高,但按照中国的法律不能跨境经营。这一管制保护了国内的金融业。因此,中国虽然没有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还是有的。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就是首都北京。

占中国银行业半壁江山的几大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选址北京。这些总行执掌着配置本行大部分资金的权力。此外,位于北京的“一行三会”在履行监管职责的时候,能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产生相当强大的影响力;中央各大部委也掌握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资金配置权力。因此,从资金配置决定权的分布来看,北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所在地。这是当前的金融体制决定的。国内任何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努力,都无法撼动北京不必争取就自然拥有的地位。

北京至今仍然是唯一的全国性金融中心。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分别孕育着深圳、上海和天津三个金融中心。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高度外向型的产业集群,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也具有外向的特点:能够得到海外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服务、更频繁地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违约率比较低、具有较好的金融

生态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城市还不是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在三个城市的所有金融机构当中,能够辐射全国的恐怕只有深沪证券交易所。然而有关证券业务的几乎所有重要决策,甚至操作都在北京完成。上市公司高管也只在上市首日才有必要到交易所象征性地敲一下锣。

与北京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的原因相同,各级地方政府掌握着足够多的行政权力、同时也有足够高的热情,建立地方性的金融中心中央政府及其部门直接控制的,仅仅是金融机构当中的央企。地方性的金融资源在各个省级行政区划之间大致均匀地分配(有几个特区除外)。在上世纪90年代,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约束加强,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力降低。但是新千年以后,在处置地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日益要求地方政府担当更多的责任。地方政府在担此重任的同时,也重新获得了控制地方金融机构的权力。

如今,建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办”(简称“金融办”)的做法已经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政府和省会城市基本普及,正在向地市及其以下政府蔓延。这既反映了各级地方对金融业的重视,也反映了各地发展金融业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相邻、同级的地方行政区划产业结构趋同之外(这一特点经常被学者们提到),又多了一层金融结构趋同。可以这么说:现行金融体制对金融资源的严格管制和行政化配置,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遍布全国,并按照行政区划分布。

西部金融中心的分布

如上文所述,在一个国家内部,金融中心的分布取决于经济和金融体制。中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立在金融资源按照行政区划均匀分配的现行金融体制之上。按照这个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描述未来中西部(非沿海、非外向型)地区的金融中心的几个地域分布特点。

在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划都会有一个甚至更多个城市,充当该省的金融中心一般来说,该省的省会城市会是其中一个(也许是唯一一个)。原因很简单:省内的金融资源首先在省会所在地分配,而省会是近水楼台。有些省和自治区有可能建设多个金融中心,是因为这些行政区划之内有多个经济中心。我国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划并不重叠,因此有些省区内部存在多个经济中心。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如果自然地演变,那么很多经济中心都会有服务自身的金融中心。政府也有可能会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规划。

然而,这种规划偏离了市场化的路径。中国的版图上不可能每一省级行政区划都有真正的市场化的金融中心。京津两市相距一百多公里,成渝两市相距两百多公里。前文已经说过,真正的金融中心一定具有辐射周边的特点。如果这四个城市都成了金融中心,两两之间一定会发生最激烈的竞争。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两出“双城记”的结果一定是西南和华北各自只剩下一个金融中心。

由于各省都有打造本地金融中心的能力和积极性,跨越省级行政区划的金融中心还看不到雏形各个省区市的金融中心,其辐射作用基本上不超过省级行政区划的范围。一方面,在贷款有额度控制的情况下,省内各级政府官员还是更愿意本省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本省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本地的金融中心本身也是需要发展的产业。因此,最终的博弈结果会是各省的金融中心为本省的项目配套,服务于本省的经济增长。这和白成一体的诸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是现有经济体制的地方性在金融领域的延续。

上一级行政区划中的金融中心分布很可能会在下一级行政区划中复制各个省级行政区划内部,也会有几个各自独立的地市级的金融中心,地级市政府所在地最有可能成为地市级的金融中心。地市内部的各区县之间也是一样,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金融中心。这是体制上的上行下效。

长久以来,银座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因此在日语中,“银座”就成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的代名词。其实只要有人群,就会有自己的商业中心,即使是在很偏僻的地方。当地日本人为了招揽游客,就挂上一块“××的银座”的招牌。目的是告诉游客:这里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篇8

[关键词]身份证 编码 校验码 国家标准

中图分类号:D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53-02

一、目前我国公民二代证存在的三个不足之处

1.不足之一:现行二代证存在数据负担过重的不足。

人类自结绳计数到今天使用电脑进行信息化处理,已掌握信息量大量增加,譬如身份证号、街道号、门牌号、楼号、房号、各种证卡号、手机号、固定电话号、宽带上网帐号、银行卡号、QQ号及相应的密码等等不胜枚举,林林总总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譬如某人拥有一个18位的身份证号,另外还可能拥有一个18位的银行卡号、一个11位的手机号,常用一个3位的长途电话区号(不含首位的“0”,也有2位的)、一个6位的邮政编码,这5组共计54位数字,需要有相当好的记忆力才能记住。这些十进制数字在计算机中最终是以ASCII码(8位二进制数)形式进行存储和处理,大量无规则的数字势必会增加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消耗。

2.不足之二:现行二代证的代码规则相对繁琐。

2.1、现行二代证号码执行标准:18位身份证标准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7月1日实施的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为GB11643-1989《社会保障号码》的修订版,其中指出将原标准名称“社会保障号码”更名为“公民身份号码”,另外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11643-1989。下图1就是现行第二代公民身份证正面(出于保护个人隐秘的最低需要,色块隐藏了出生日期、住址信息)。

其编码规则如下: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校验码,可以用字母表示如为ABCDEFYYYYMMDDXXXR。其含义如下:ABCDEF:地址码,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GB/T2260的规定执行。A:国内区域,B(或者是前2位AB):按照A划定的分区定义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代码,直辖市列前,其余按离直辖市的距离排序,无直辖市按离北京的远近排序, CD:地市代码,从01开始排,对于直辖市,CD=01表示市辖区,CD=02表示辖县;省的城市代码从省会开始排,比如2101沈阳,2102大连……只有地级城市有独立的城市代码。EF:市辖区、郊区、郊县、县级市代码,如果EF=00,指代这个城市,不特定区县;对于非直辖市,如EF=01,指代市辖区(任意一个区),02开始指代特定的区。对于直辖市,从01开始就依次排区,没有市区和郊区的代码区分。YYYYMMDD:出生日期码,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日期,按GB/T7408的规定执行,年、月、日分别用4位、2位、2位数字表示,之间不用分隔符。例如:2008年08月08日就用20080808表示。XXX(身份证第15位到17位):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是县、区级政府所辖每个派出所的分配码,为3个连续号码,例如“000-009”或“060-069”,其中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如遇同年同月同日有两人以上时顺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分配码。如:007的就是个男性,而且和他同年月日生的男性至少有两个,则他们的倒数2-4位是001和003。分配顺序码中“999、998、997、996”四个顺序号分别为男女性百岁以上老人专用的特定编号。R:校验码,是通过一系列数学计算得出来的,对前17位数字本体码加权求和,公式为:S = Sum(Ai * Wi), i = 0, ... , 16其中Ai表示第i位置上身份证号码数字值,Wi表示第i位置上加权因子,计算出加权值(S)。如果校验码不符合这个规则,则肯定是假号码。

随着人口的增加、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中的数字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加之对前述数字的赋码(即按一定规律或规则编制前述数字),不甚科学而导致的数据冗余(即某一种或几种信息被重复反映),由于汇总后会导致全国数据数据量的急速增长,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相应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运算、管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成本。

3 不足之三:现行二代证编码数据资源的相对浪费。

3.1一旦省、地级行政区划辖区县级行政区变更,会影响整个地址码体系的原设定意义。比如发生重庆直辖市从四川省分离单设,现行公民身份证编码的前6位地址码即ABCDEF必须变更,按重庆市2005年人口计算,涉及变更的身份证号码达到 3144.23万个,数量较大,若不变更,则原设定的公民身份证编码的前6位地址码即ABCDEF中国内区域、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市、市辖区(郊区、郊县、县级市)自大到小的编码规则就不能成立,完全不符合编码规则设定的初衷。有消息说,我国将取消地级行政区划,全面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系,全国设定50个省级行政区划,那么整个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编码体系基本失效。

3.2用前1-2位来表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台湾、港澳8大区域及省级行政区划,无论从行政管辖还是排除重码的必要性来看,完全没有必要,浪费了编码资源。

3.3 1位校验码用来防伪和校验,所谓防伪功能是不成立的,网上有大量自动生成身份证号码的软件,了解编码规则的人也可以手工计算得出,除非身份证数据库网上实时验证照片及姓名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防伪;校验纠错功能更无从谈起,以目前软件工程师的程序设计水平和公安系统联网的硬件条件,完全可以做到软件实时自动生成不重码的身份证号码。

二、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如下:

1、对二代证编码规则和样式设计实现初步合理化设计。

1.1公民身份号码由共16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4位数字地址码,1位数字血型族别码,8位数字出生日期码和3位数字顺序码,建议可以用字母表示如为ABCDEYYYYMMDDXXX。其含义如下:ABCD:地址编码建议取消8大区域、省级、地级分级编码,按县级行政区划编制地址码。同时也取消了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特殊编码(可视为一种编码领域的特权)。全国行政区划现有34个省级,333个地级,2860个县级,全国县级最多的省是四川省,共181个县级行政区。县级编码仅需4位编码,容量为104=10000个,去掉首位为0的编码104-1=1000个,可容纳9000个县级编码。这样地址码可比现行编码减少2位,理论上减少1018-2=1016 个冗余身份证号码。

1.2、增加血型族别码。建议采用增设1位编码表示血型及族别,可容纳五种ABO血型及汉族和其他民族(包括外籍和少数民族)两种族别,分别满足急救紧急输血、饮食与习俗等特殊用途(对应如下表)。

1.3、出生日期码YYYYMMDD:建议保留现行编码方法,如:2008年8月8日出生,编码为20080808。8位出生日期代码在公元10000年(7000多年后)前是必须且可行的,可避免“千年虫”(即计算机早期设计用年份的后两位表示年份,结果出现如1901年与2001年同用01表示,导致运算错误的漏洞)问题。

1.4、XXX:顺序码。建议保留现行编码方法,3位表示乡级派出所辖区和重码, 以全国第二人口大县(第一为台湾省台北县)D安徽省临泉县为例,2001年末乡村人口174.9万,辖10乡23个镇(823个行政村,4552个自然村。总人口188万),按我国每年人口出生率12.09‰推算,一个乡级派出所每天登记的新的公民身份证号码重码大致为147个,多算一倍不过294个,设定3位重码即可容纳1000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重码。

1.5、关于校验码。建议取消校验码,通过身份证信息全国联网实时校验实现防伪,用软件功能自动实现纠错校验。这样又可比现行编码减少1位,理论上减少1018-1=1017 个冗余身份证号码。

2、最好能实现计算机读取其相关编码。

关于编码机读表格的设计。据笔者了解,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使用光电机读表格,填写阿拉伯数字的难度较高,光电扫描仪(双面的,价值不菲)时常认不出,费时费力。建议可用填涂色块的方法代替填写阿拉伯数字,既便于人工填写,也便于机器识别,且可降低对机器精度的要求,进而降低成本(如图2)。

3、力争实现我国公民使用二代证时能达到方便、快捷、高效。

建议将发证机关和有效期限均印刷在正面,方便复印,除原有RF芯片外,加设一个记录DNA、驾照、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电子支付等信息的RAM RF芯片,做到一证在手、走遍神州。

三、引申:

1、邮政编码。我国的现行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制”,即前两位-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邮区,前四位-县(市),后两位-投递局,共4级6位数字。按照前述地址编码的规则,建议统一为前四位-县(市),后两位-投递局,共2级6位数字。人工分拣有计算机辅助查询,不会增加邮局太多负担(机器分拣不存在这一问题)。

2、长途区号。我国的现行长途区号采用2-4位数字(不含前缀0),按照前述地址编码的规则,建议统一为4位省、地级所在县(市)地址码,取消直辖市、省会城市的2位短区号“特权”[比如北京市长途区号为(0)10],则节约长途区号号码资源(用户电话号码资源不足时应统一采用升位的规范方式)。3、手机号。现行手机号编码为3位基础号段+4位地区码+4位随机号码组成,其中中间4位地区码建议改为省、地级所在县(市)地址码(同邮政编码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对个人隐秘的保护影响不大,因为按照原来的方案,网上甚至部分手机内置软件也可查出手机所在地区。上述除三种编码外还有社会保障号、银行卡号等各种出自相关行业或部门的编码,国家未出台相应标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数字编码资源(包括软硬件)使用上的混乱和浪费,这类资源的稀缺将来不亚于石油。

3、手机号。现行手机号编码为3位基础号段+4位地区码+4位随机号码组成,其中中间4位地区码建议改为省、地级所在县(市)地址码(同邮政编码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对个人隐秘的保护影响不大,因为按照原来的方案,网上甚至部分手机内置软件也可查出手机所在地区。

除上述三种编码外还有社会保障号、银行卡号等各种出自相关行业或部门的编码,国家未出台相应标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数字编码资源(包括软硬件)使用上的混乱和浪费,这类资源的稀缺将来不亚于石油。

四、讨论:

鉴于该标准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笔者只能管窥。统计计算的方法也不十分严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仅供主管部门参考。如确有可行之处,请起草单位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更好的意见、建议,使标准更加具有权威性和群众性。也希望各界同仁、专家学者、生产制造商们都来关心和支持标准的制定及产品的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60―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7月1日实施的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18位身份证标准.

篇9

根据庆元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结果,庆元县现状土地总面积为189776.31公顷(至2012年底),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0488.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0%;建设用地面积为3318.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未利用地面积为5969.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5%。从各类用地所占比例看,表明庆元县土地利用仍以大农业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很小。

二、当前庆元县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随着庆元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行中心城区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庆元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心城区规模小、集聚和辐射功能薄弱、设施共享性差等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城区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庆元县域总体规划(2007-2020)》,本着“调优调大调强”和“就近就便、整撤整并”的思路制订了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1〕363号文件精神,庆元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松源镇、屏都镇、四山乡建制,设立濛洲、松源、屏都三个街道,为调整后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是深入贯彻上级要求的顺势之举,充分体现了省委、丽水市委加强城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的精神;是体现自身发展迫切需要的必行之举,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发展集中度,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准确把握调整时机的应时之举。实施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城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统筹城区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注:2013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3〕61号):同意撤销合湖乡、百山祖乡建制,合并设立百山祖镇。此次区划调整后,庆元县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

(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倒挂”

庆元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建设对用地的需求量大,导致庆元县在规划实施期间建设用地总规模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难度大、推进慢,而城镇、新农村的新增建设又是必然趋势,导致庆元县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难以控制,出现严重“倒挂”。

(三)新增建设用地缺口较大

庆元县现行规划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76.73公顷,预测截至2020年实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888.37公顷,缺口为511.64公顷,未来新增建设用地不能满足实施需要,特别是工业用地出让近两年大幅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尤其是周边县市工业用地拓展较快吸引部分庆元企业外流,造成不小压力。

三、对“十三五”时期庆元县土地利用情况的展望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全面深化,丽水将迎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区域一体化全面推进的发展机遇。庆元县在着力打造丽水市域一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过程中,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到2020年庆元县经济发展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68元。

(二)人口数量增长展望

2012年庆元县的总人口为20.6万人。随着经济发展规划的建设,全县城市建设将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经综合考虑庆元县县域人口在2020年为20.9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约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0%左右。

(三)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用地展望

1.产业发展战略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原有产业大量向其它地区转移。产业梯度转移是最重大机遇之一,是庆元推行“工业强县”战略最重要的外部机遇。庆元要承接长三角、融入海西区、谋求新发展。庆元被纳入长三角和海西区,使庆元迎来了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借力发展和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交通和产业上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是庆元规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庆元县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生态核心区和生态产业建设示范区、丽水市域南部主要城镇发展区。庆元县形象定位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县、中国廊桥第一县、沿海生态休闲度假之乡。2.城乡产业布局思路县域产业布局以“联动合作、中心集聚、沿轴开发、递度推进”为总体方针,组建由松源、黄田垟-五都、屏都组成的县域产业发展中心、由黄田、竹口组成的黄田-竹口产业集聚区,并同时促进其他乡镇产业发展步伐。联动合作:通过中心城区的建设,带动松源镇与屏都镇的有机组合,在产业发展上进行联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形成“松源-屏都”组合型中心城区和县域产业发展中心。中心集聚:积极吸引各种产业要素向组合型中心城区集聚,并对中心城区的功能进行分工与协作,松源区块定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务区功能,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等,屏都区块定位于居住与工业为主导,黄田垟—五都区块定位于工业为主导的功能。沿轴开发:充分利用54省道这一发展基础较好的轴线优势,以该轴上各城镇(集镇)为依托,不断加强城镇(集镇)间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区域内的发展主轴,重点布局竹木产业、铅笔产业等。递度推进:依托中心城区、发展主轴和县域主要开发城镇(集镇),充分利用各地山地地形,建立毛竹、经济林生产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现代化的农工贸旅组合开发的格局。3.未来用地预测随着浙江省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丽水着力构建大都市经济圈,54省道、55省道、龙泉至庆元高速公路、丽水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庆元组团项目等重大工程的陆续建设使得庆元原本偏处一隅的区位交通条件将发生根本改变,与丽水大都市、浙西的联系更为便捷。同时伴随着海西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庆元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加。结合庆元县国土、发改、建设等各部门专项规划,预测到2020年庆元县将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1665.7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902.30公顷。

四、庆元县今后土地规划实施建议

(一)启动规划修编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庆元县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偏差,部分规划目标已不能满足当地实际需要。可以在庆元县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基础上,椐据实际情况调整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二)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庆元县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县生态用地不减少的基础上,预计到规划目标年,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势必会突破规划的控制指标,可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三)加快建设用地复垦

建设用地复垦尤其是村庄用地的复垦,是实现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村庄用地面积规划目标的关键,建议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

(四)建议对出现预警的主要指标进行跟踪监测

对出现轻警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修正。可以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着手,缓解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的警情。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同时也为农民提供宜居、便利的生活、生产环境,强化村庄向中心村集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加强节约集约用地

庆元县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在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着力点,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二是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完善预审管理、合同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并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供后土地的全程监管、全域监管、常态监管。三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试点的做法和经验。

(六)建议适度开发低丘缓坡资源

篇10

作为内陆省份最早自觉进行区域协作的城市群,长株潭的最终方案将以“城市群+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为主题。所谓“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专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思路,至少瞄准了当下困扰中国的三大结构性难题:

一是城市群的协调机制。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行政区经济”成为最大的阻力。由于地方政府深度介入经济活动,生产要素在跨行政区划流动时明显会受到权力的阻隔。典型表现就是,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方政府会进行相同的产业布局,争夺项目。而基础设施建设则各行其是、独善其身,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长株潭究竟是需要一个柔性的区域协调机构,还是通过行政区划上的合并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长株潭成为综改试验区,那么从逻辑上就排除了对三个城市进行行政区划合并的选项。

二是增长模式的转变。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试验,完全符合国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新的增长模式的战略抉择。城市群本身就蕴含了“两型社会”的含义。城市群是最节约资源的方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发挥资源的集约效应。而城市群也比单个城市更节约资源,因为这意味着在基础设施、能源等方面各个城市能够做到共享。

三是符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六省不约而同地将发展重点寄希望于打造强势的城市群。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将受益于国家对中部整个板块的重视。

此外,“两型社会”的建设涉及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以城市圈名义:武汉再申国家综改试验区

武汉申请“新特区”的进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目前,武汉提出的城市圈方案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湖北省内9座城市,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目前,这一城市圈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湖北全省的一半以上。

武汉市的具体方案内容,以武汉市为主,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城市圈内产业、金融、交通方面的关联度。此外,缩小城乡差别也在方案之中。

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会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区域性,全国东西南北中都有试点;二是全局性,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三是阶段性,着力解决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目前, 武汉正在积极探索“1+8”城市之间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交通、通讯一体化建设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各城市根据特点,综合统筹规划,创造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

有专家认为,推动城市圈经济一体化,除了交通、生态环境、金融和通信等领域外,还需重点发展两个一体化:

一是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发展支柱产业,建设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建材、造纸和包装及食品饮料产业链。

二是城乡建设一体化。城市圈核心约为50~80公里,包括武汉市主城区、鄂州市、黄石市、孝感市区等。紧密圈约在80~150公里范围左右,包括咸宁、孝感、黄冈、仙桃、天门、潜江的大部分地区。整个圈层将会强化主城武汉的综合实力,将其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部湾经济区谋求发展政策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北部湾中心位置,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

北部湾地区与大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起,被列为我国“十一五”重点支持发展的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将建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目前各方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北部湾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新高地,是中国与东盟区域性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

有专家认为,国家有必要把北部湾地区的开发提高到更高层次,这种提高首先从规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