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改革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职称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xx年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20xx年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这一规定出台以后,意味着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与教授级别一样的正高级职称,这一规定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做法,无疑是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大力支持。我们来看看最新的规定吧。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细则
健全制度体系
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将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小中高)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
按照国家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明年上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将新出台我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
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前言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测绘仪器的使用,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测绘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 ,随着3S技术、4D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包括高校依然采用以前的教学大纲、教材模式,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对测量专业人员的技术需求,非常有必要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只要集中在农村,其中85%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者偏远山区。这些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城市学习,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背离了来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初衷。
目前中职的学生都属于90后,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在家中受长辈过分溺爱,一旦离开父母就没有了自律能力,很难专心学习。另外,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明显,而身为中职生的他们也有了只要不被开除,能顺利拿到毕业证随便找个工作就行的想法,从而产生了在校混日子拿毕业证的行为。
1.2 师资力量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势,或老或少,中间的很少。以我所在学校为例,4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到30%左右,25-30岁的年轻教师占到50%左右,而30-45岁的教师只占到20%左右。早期从事中职教育的老教师如今也已步入退休年龄,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教学知识技术过硬,但是因为长期的繁重工作使他们与社会联系脱节,对专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的比较少,因此无法应对新时期测量专业对学生的新要求[2]。而学校新引进的年轻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与学生沟通能力比较薄弱,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完整的传授给学生。
1.3 仪器设备的问题
对于中职学校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资金短缺,由于资金的受限,许多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较少,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实习工作。许多学校还依然以老三样入[1](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进行教学工作,电子仪器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高精度的电子仪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生产建设单位,学生就业时,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或者不能熟练使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很多学校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测量实习场地,实习时教师通常在校园里随便指定一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校园里地形、地物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实验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教学方法、学生学习
对于中职生的教学要与高校有所区别,中职学生应以基本理论概念为基础、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应进行重点精讲,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可以作为课外阅读资料,用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授课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可以采用录像,视频,图像,包括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对于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补充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操作实践性;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对待网络,防止沉迷于网络世界。
2.2 教材选用、师资力量
目前工程测量的教材非常多,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未能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及时引入[2]。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精度的测量要求,比如坐标系,很少有2000坐标系统的介绍和使用。工程测量并不仅是测绘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地质类、水利类、土建类等一些学科里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门专业课,对于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要区别对待。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方法,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做到"带德"、"带教"、"带研",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老师,年轻教师要虚心学习,多看、多问、多学,善于学习老教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所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同老教师交流沟通。同时要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对于年轻教师尽量安排课余时间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学习,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工程测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实践性、操作性远重于理论性。学校要组织和安排好实验和实习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合理安排好学生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2+1"或"1+1"的教学实习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课程第3年外出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或在校学习1年第2年到单位顶岗实习,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
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解决测量仪器相对滞后的问题理[1]。比如购买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高精度仪器,以取代老三样。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对新仪器、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生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2.4 成绩评定、职业资格
工程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以不在适用于今天对学生的全面评定。简单的试卷形式其忽略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因此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其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可以按3:2:3:2比例组成,对于试卷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其课程中间的实验占20%,课程结束后的实习占30%,剩下的20%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其他证书及奖励构成。这样既可以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全面发展自己。
职业资格证目前已经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岗的必须证件之一[4]。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与相关的劳动技能鉴定机构沟通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测量员证的申请和考取,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持双证上岗。
3.结束语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也不能怠慢。 随着测绘科技的进步,我们要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骨干为目标,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鸾,陈凤年等.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
[2]刘小阳 孙广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武丹,宫建.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课,在培养中职学生营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营销类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说,从事营销工作是体现学生个人能力和职业潜能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网络营销兴起,多种营销模式相继出现,对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营销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出现偏差
中职学校沿用多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过于笼统,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依旧停留在理论指导过多的层面。过去的理论对市场营销概念的阐述很抽象,导致师生很难找准培养和学习的目标定位,以至于学生仅有营销理论,却难以在实战中运用,学习效果体现不出来。
2.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需求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是教学的中心目标。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学生就业开展教学、组织课堂,使教学紧紧联系实际,以实战代替理论教学,以技能代替理论学习,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教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较低,不是指教师的知识少、教师的基本素质差,而是指教师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践能力不够强。营销工作绝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夸夸其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实践锻炼,多数教师都缺少开展营销的实际经验,尤其在网络时代,更是成了营销的门外汉。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以推进教学改革。
4.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问题
中职学校普遍缺少市场化的营销实践基地,学生多数是在毕业前实习或者在教学中实习,校内实习场所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层出不穷的营销模式更是缺少必要的跟踪和研究,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实战演习,营销不能缺少经验的积累。种种原因造成现在不尽如人意的实践,必须得到改善和扭转。
二、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思考
如今,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彻底扭转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要想适应时代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对市场营销的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明晰中职人才的培养定位
中职学校培养的就是面向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既不能过多地讲授理论知识,把知识积累和理论研究放在首位,也不能只强调实践而放弃理论学习,把握二者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中职人才定位影响到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分析当今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性工作。
2.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由单项的传授改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向课堂要效果,逐渐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吸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营销理念,紧跟时展步伐,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范例式、活动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3.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实践性强的课程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营销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应成为教师考核和录用的重要标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直接聘请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地传授经验。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出来的,必须要经常地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到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充实实践经验。
4.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篇4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速度都是相当快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说,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体系的束缚,对于教学中课程模式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都没有触及,在教育上的改革仅仅限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本文提出从成功的改革之中得到启发,找到能够让我国的教育改革更顺利进行的方法及策略,即以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模具教学课程改革为题,寻找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模具教学课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中等职业学校模具教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推进,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模具教学 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相当重视,国家也给予了足够的政策和物质鼓励。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可是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并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下面笔者就根据当前我国中职模具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模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最初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中职模具教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确定。中职模具教学需要学生了解模具的基本知识,然后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能,运用于日后的实际工作。但是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模具操作技能和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对于从事模具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根据目前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笔者做了如下的分析,提出中职模具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具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内容十分单调
当前中职模具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导致教学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就业中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中职模具教学实践课程中,学校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滞后,失去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很多企业表示,刚刚毕业的模具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比较滞后,并不能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在当前中职模具教学中,仍然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在学习中十分被动,也导致课程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同时,模具教学之中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要更进一步。在中职模具教学中,任何实际操作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铺垫,所以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用的。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对学生进行个体认知、社会实践训练等,进行判断与取舍。
2.教学目标不清楚,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失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基础课水平比较低。而中职学习又有一定难度,这样,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加之中职模具教学原有的教学体系沿用了普通高中的教学理念,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更加重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情况。此外,中职老师在进行模具教学时,也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3.模具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中职学校模具专业都拥有自己的实践车间,配有几套比较简单的车床等。这些设施的数量十分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学生多、设施不够导致学生亲手进行操作的时间与次数减少,而且学校的模具设备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落后。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提高教学课程的多样性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开展模具教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要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能够真正被运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并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外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都要打牢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就是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就是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具备优良的职业技能。
例如模具教学涉及读图以及制图的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知识等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对学生们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2.教学具有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的校内实践训练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的思考,认真考虑应该怎么样做得更好,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认真考虑具体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校内的实践训练教学之中,学生们需要对整个模具进行认真思考,了解其每一个部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主要的操作方法,所以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专业技能的操作。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的主要特点,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更新设备,增加模具设备数量
学校要增加中职模具教学设备的数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技术发展保持一致。
4.增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但仅仅通过学校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只有进行校外实习才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到企业之中,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但是要想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学生并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在课上学到的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所以,校外的实践一定要建立在学校实践的基础上,然后开展相关的训练内容,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让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逐步达到模具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潘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改革[J].职业, 2014(23).
[2]吴中旭.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7).
[3]梁国一,刘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4]卢玉宏.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实习工作教学改革浅谈[J].职业,2011(29).
篇5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多媒体;实验;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43-02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应用软件编程取代了硬连线逻辑,在改变机械动作时,只需改变程序而无须重新配线,大大简化了电气控制系统。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探索出了PLC教学的几点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PLC是一种依靠程序实现的工业控制,所以PLC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和感知,同时,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和方向,掌握编程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具有初步的PLC编程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板书讲授,这是一种最传统、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由教师按事先设定的思路有条理地边讲授边板书,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接触问题的核心,其优点是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但其缺点是比较枯燥,受板书的限制,不够直观,信息量小,并且程序运行过程无法形象演示等问题。针对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我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不仅带给学生很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吸引其注意力,加深印象,而且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为此,在制作PLC多媒体课件时,我将教材内容和实验内容相结合,以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为背景,重点对教材中有关梯形图程序的编写,以及运行结果的演示进行了仿真(PLC的实际运行速度非常快,程序的运行过程在监控状态下是无法用肉眼观察清楚的),力求通过仿真将程序运行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程序编写的理解,达到生动、形象地讲解问题的目的。
二、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验书
PLC的广泛应用需要高技术人才,而实验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采用新颖生动的实验,可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感悟认识。比如在讲解PLC程序中常开触点、常闭触点的使用与实际启动按钮、停止按钮的关系,各种定时器、计数器的区别时,不管是在黑板上画图讲解,还是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演示,学生都很难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见到具体器件,亲自编程试验,或在具体的PLC实验设备中运行监控,那么学生马上就会对具体的概念、器件或编程语言等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目前市场上PLC品种繁多、功能各异,我校实验室考虑到做实验的对象以及对该课程的安排要求,选用了西门子S7-200系列PLC。根据选用的实验设备,相应地编订了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教学中,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可以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认识。为使实验顺利完成,在实验初期先让学生熟悉掌握PLC各种基本指令。PLC的基本指令较多,为了使学生对基本指令根深蒂固地掌握,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基本指令练习外,还要求将课后习题的内容也带进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梯形图反映了设计者的控制思维,指令是把这种控制思想变成机器能识别的语言,如果基本指令都不能灵活运用,那么编程就无从谈起。在熟练掌握PLC基本指令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简单程序的实验,如电机的启动、正反转、顺序控制等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对PLC程序编写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随后,再逐渐加大程序的难度,让学生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最终能牢固地掌握和应用各种指令,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三、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为了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为了让学生今后踏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在教学的同时注意搜集当今社会PLC的发展动向及根据一些已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到,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虽然设备不同,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指令相异,一些具体的细节功能也不同。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PLC的共性和不同之处,这样他们以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即使遇到不同类型的PLC设备也不会对具体应用感到茫然。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深深感觉到现场思想必须渗透到PLC教学当中去。于是我们学校根据计划,采取了如下教学手段:(1)组织学生到鑫业集团、桥电电厂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业现场的距离,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跟校企企业的工程师面对面。学生通过可视电话、3G手机、QQ聊天等通讯手段,可以直接向工程师询问有关技术问题、现场操作程序等问题。
篇6
【关键词】愤排情境 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但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哪方面的改革,核心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从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思想实际、学习兴趣等出发,如何正确处理好德育课“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创设愤悱情境,唤起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
在愤悱情景下进行教学活动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心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就是说,教师要极力诱导学生处于求知的欲望和兴奋状态,在他迫不及待想获取知识时,再传授知识。如何创设愤悱情景呢?
(一)教师以情施教,创设感染气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动感人的情景能增强学生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情感的认同、探索未知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善于沟通丰富感情方法。例如,《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观》这一内容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全班学生:“毕业后,你们怎样实现就业?”,学生回答:“主动出击、靠家长或亲戚朋友、自己创业等方式”,接着我说:“老师有着丰富的阅历,将来也可帮助同学们。”这样学生都很高兴,有的甚至鼓掌叫好,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这一节课学生非常认真听讲。可见,情感是师生关系的剂和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情感交融、心灵相通,激发起学生学习情感。
(二)变换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情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努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寓教于乐,以乐引思,是引导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有效途径。
(1)幽默可以激发学生乐学情绪。法国演讲家雷曼麦认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事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德育课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大多是“严肃”、“正统”、“枯燥”、“抽象”的内容,教师若能有效运用幽默诙谐的方法,风趣、巧妙地表述问题,抓住生活中的有趣之处,分寸恰当的语言和动作,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亲切和谐,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思维。例如,在教学《求职礼仪》时,我向同学们出示了两副漫画,其中一幅漫画一位求职者衣冠整洁,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求职成功。另一幅漫画中另一位求职者衣衫褴褛,头发凌乱,不懂礼节,求职失败。接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总结:“不学习,不讲礼仪,只能上街卖老鼠药;不讲礼仪是流氓,是无赖。”学生哄堂大笑,这两幅形似轻松实则沉重的漫画,加上幽默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中接受了教育,从中了解本课基本内容。
(2)制造悬念可以极好地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利用学生期待学习知识的心理来设置悬而未决、曲折跌宕的矛盾或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讲授《有勇有谋,应对犯罪》时,我先用一个案例导入新课:小红放学回家路上发现一歹徒抢了一女青年挎包后逃跑,其做法是尾随跟踪后报警。小红的做法是否正确?这一案例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主动学习,力求通过这一课学习,获得该案例答案。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创设乐学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看一段直观生动的录像或听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等都可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本课知识。如在《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教学中,我播放了一段反映两位同学相反的文明用语的视频,其中一位同学常把“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挂嘴边,很受其他同学好评。另一位同学在下课或上学放学路上常说粗话甚至脏话,动作粗鲁,请人帮忙从不说“请”、“谢谢”等文明用语,深受其他同学厌恶。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知道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的重要性和语言粗俗的危害,要自觉强化文明意识。
(4)注重提问艺术,创设疑问情境。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且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无疑无思无获,小疑小思小获,大疑大思大获”。教师通过精心设问,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如诱导式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能使学生“伸手不得,跳而有得”,并当他们苦苦思索至“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点化,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顿悟境界,使学生在老师的置疑、解疑中油然而生萌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另外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运用对比、反比等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5)注意竞争意识的培养,创设“激奋”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上进、企求奖励的心理需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一是竞赛抢答式,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时进行知识竞赛抢答,使学生在愉快、激烈的竞争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辩论式。根据教材设计辩题推荐代表正反方进行辩论。因为,有效的推理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三是演讲式。演讲不只是“讲”,而且要“演”,它要求通人的语言、姿势、情感、神态的综合运用,去打动听众,学生台上几分钟的演讲,台下几十分钟进行准备、分析、推理,形成了激烈的氛围,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优化教学结构,实施“教”、“学”易位,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实现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统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间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间少,因此优化教学结构已成为新改的方向。在教学中,我用“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手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化为若干部分,由学生独自或协助老师来完成,教师主要起点拨、归纳的作用。例如在《就业形势与择业观》这一教学中,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关于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资料。上课时又要求学生结合查找的材料和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前就业形势对我们中职生有何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针对当前形势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这几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学生独自来说、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现象。
其次,改变单一教育的传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职生易接受和采纳同龄人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渴望自己被接纳,他们相互的交流过程,也是认识水平提高的过程。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好途径。为此。我们通过时政新闻评述、“现身说法”、“案例分析”、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自我教育形式,针对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进行引导,真正让学生相互之间认识到某些言行的错误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达到课堂教学不容易实现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篇7
摘?要:中职学校种植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非常广泛,专业课程内容应用性、实践性很强。本文提出,在种植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中职教学的实际需求,要设计模块式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种植类专业主要面向农业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培养从事植物生产、技术推广、技术管理、农业营销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结合种植类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中职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设计模块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分析种植类专业学生任职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模块式项目化课程体系。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岗位核心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种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按照植物生产环节将岗位核心课程分为大教学项目、子教学项目及微教学项目;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主要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现以笔者所在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例,说明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专业基本能力课程
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两门课程。
(1)植物生产环境。该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和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理解、掌握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关系。
(2)植物保护技术。该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栽培植物病害、虫害、草害及其他有害生物,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理解、掌握栽培植物病、虫、杂草和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的途径,重点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
2.岗位核心课程
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四个项目课程组成,每门项目课程下设子项目课程,包括植物生产从播种、育苗、病虫防治、肥水管理到收获、贮藏、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教学流程始终在真实的种植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学生是涉农公司成员,教师是涉农公司科技顾问。教学贴近种植业生产现状,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3.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围绕当地农业生产资源,结合学生就业意愿,设置了水蜜桃栽培、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农产品营销、设施园艺等课程。
二、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种植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以西瓜嫁接技术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理论、实践高度融合,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以西瓜连作导致病害流行、品质变差、产量下降等实例为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进行插接、劈接、贴接、靠接等嫁接示范,讲解西瓜嫁接的意义,布置项目工作任务。
第三,进行学生分组,每组3至5人。各小组撰写西瓜嫁接实施计划,教师审核计划,组间交流项目计划。
第四,学生分组进行西瓜嫁接,教师巡回指导,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教师现场解决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讲解。
第五,组内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主要对自己在嫁接项目中所起作用、知识和技能掌握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己衡量项目方案是否完善,是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第六,组间进行嫁接苗展示,互评项目的实施情况,找出差距,并进行分析总结。
在具体项目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递进式讲解,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踪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善于发现问题。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做什么”,更要指导学生“怎么做”,让学生整体感悟和反思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使学生对自己努力得来的实训结果有较高的成就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篇8
关键词:美术设计;考试改革;因材施考;学分制
一、改虚拟命题为命题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授课选择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设计试题。这样的命题有针对性、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职业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同时,学生参与设计的美术稿件被有关单位采纳,对教师、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有关美术方面的信息很多,例如:采用联系实际生活中各方面美术信息的命题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钻研设计、学习绘画的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学生适应就业形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百分制计分法为等级制计分法
职业学校目前美术专业的考核方式,大都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法。百分制适用于答案统一的考试,如数学、英语等,但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就很不合适。因为美的感受和表达有很多方式,但没有一种公共意义上的标准。每个人对同一幅绘画作品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它没有“1+1=2”那样的标准答案,我们对一张绘画或设计作业的评判只能说其表现很好、一般或很差,没有也不可能对不同风格的绘画与设计作业给出很精确的分数。如果教师根据百分制计分法给学生作业打出一个很精确的分数,那么分数差别会误导学生,认为分数高的作品的表现方法、设计思路绝对是好的,要可以模仿,从而阻碍了不同绘画、设计风格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等级计分制就可以避免这些误导,等级计分制是指用规定的等级来标示学生的成绩水平,它主要有五级计分法和四级计分法。五级计分法把成绩分为五等,用5分、4分、3分、2分、1分来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可以用优、良、中、差、劣来标志。四级计分制则以优、良、中、差来标志。五级计分制和四级计分制美术专业都可采用。它的优点是既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又可以避免学生用细微的分数差别来衡量自己作业的优劣,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因分数名次而造成的不必要心理负担。等级积分制在美术专业的几乎所有课程中都可应用。
三、改期末考试为平时作业计分制
平时作业计分制是指在授课时要求学生完成的每一张作业都实行等级计分,“课程成绩=每次作业成绩的和÷作业次数”,这样每次练习作业的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本期的成绩评定,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这样学生知道每次作业在学期考核的重要性,就会认真完成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本学期我们在国画、水粉、素描等三门课教学中采用了作业计分制,作业收交率和优秀率明显提高。本学期和上学期作业收交率和成绩优秀率对比中可以看出采用平时作业计分制,同学们都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成绩的优秀率有了很大提高。
四、改“卷面考试”为“无纸考试”
“无纸考试”是相对卷面考试的一种提法,因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不用纸张而言,是指在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考试中,运用计算机选择字体、进行图像处理、排版设计等,最后将设计考试的设计稿存盘,评卷教师通过联网的计算机调出学生的设计作业,就可以对其作业效果进行评判。这样的考试形式,可将原来的设计课卷面考试中用在文字描绘、图形排版、做工上的时间、精力节省下来,进行市场调研、查阅资料,开拓自己设计思路,并您能反复论证、完善设计图纸、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五、改统一考试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考”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讲究“因材施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但是我们所采用的统一命题、同一评分标准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充分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提出了“因材施考”的考核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因材施考”的原理,我们将课程评定设置为等级考试,像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一样,最高等级可设为
6级,要求学生在校的3年时间内每门课程最低要考过3级,然后各门课程学分累积,作为该生毕业考评的依据。学校应创造条件,在选修课安排上多开设适宜他们的课程和技能考核项目,以便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六、积极推行学分制
在前几种变革的前提下,我校在美术专业部试行了学分制的改革,即把每一个学生的质和量以学分的形式来表示。这样打破了原来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对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弹性学制也在美术专业部试行。
篇9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课程改革
因为中职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诚实守信品德,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现状
1.文化素质差。目前的中职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他们成为被忽视的一部分。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质较差。
2.思想道德素质差。道德迷失,不遵守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不遵守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现象严重,甚至自认为是正常现象;不爱护公共财物,门窗、桌椅等毁坏随处可见;不爱惜公共卫生,乱扔垃圾,教室内外到处是他们的“杰作”;不尊重师长,上课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随意进出,吃东西,路遇老师视若无睹;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和集体利益。
3.心理素质差。独立意识增长,自控能力较差;虚荣心强,性格脆弱,抗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
4.课外生活。课余时间较充裕,部分学生放荡不羁,如吸烟、酗酒、夜不归宿、早恋、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等,整日无所事事,表现出极端空虚和无聊。
二、德育课现状
1.轻视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内容抽象难懂,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反感。在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严重越位,学生很少拥有发挥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时间。
2.德育工作偏离实际。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但事实上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使得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三、加强德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1.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注意深浅得当,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2.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过于老化,只是停留在说教上,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成立心理咨询点,选择有事业心、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协助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对有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与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性别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4.丰富课余生活。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课余时间是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各种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集中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各项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思考
一、中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课程忽视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课程的编制注重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强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2.职业教育课程缺乏实用性
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恐怕是不容乐观的。
3.职业教育课程缺乏可开发的空间
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半步。某种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例如,对于某一旅游胜地的介绍,学生要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中职学校的学制多为三年制,并且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或两年半,要在有限的时间、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的最大价值,必须压缩现行课程中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未来职业生涯也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精简文化课时,开设通用技能课。
2.注重课程教材的适用性
现行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均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着不足: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修订不及时;二是教材体系过多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内容偏多、偏细、偏深;三是教材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缺乏区域性特点。就目前情况,学校可以针对实际成立综合性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课件制作,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做到基础课坚持“够用为度”,专业必修课坚持“适用为准”,专业选修课坚持“实用为先”的原则,使课程教材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专业。
3.注重课程教法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法,过分地依靠书本,把书本作为唯一的学习渠道;重理论知识传播,轻技能训练和实践。课程改革尤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逐步培养学生所需的专业能力。
4.注重课程结构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工作过程来体现和不断完善的。为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原“2+1”模式上,从“双元制”转向“三元制”,即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共同培养学生,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是由许多行业或职业协会(企业的联合体)组织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通过产学结合,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1.更新观念,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中职学校应改变办学观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因此构筑课程体系要由原来的学科体系向由职业岗位的需要(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来转变,以能力养成为主线开发课程模块。企业和行业的介入,导致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同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多种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就业、转岗打好基础。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课程改革
打造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职教教师队伍可以说是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的关键。新的课程改革体系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要求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有从事生产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加强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二要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吸引到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教教师队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对职教规律有深刻认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适应职教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