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干部鉴定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挂职干部鉴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同志到我局挂职以来,能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与分管单位的全体同志一起,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恪尽守职,创新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思想表现好,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扎实。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并重,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庆祝党建90周年大会以及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各项工作符合党的政策方针的要求;关注重大理论的新变化,新发展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交通运输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向他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学习和调研,明方向,识规律,提高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能利用其是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派来挂职的优势,积极为我市的交通建设出谋划策,争取项目。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时,他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公路普遍存在“只重建设而忽视管养”的问题,及时提出农村公路要“建养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合山市设立了“建养并重”示范区,使农村公路质量得以大幅提高,此举得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促使***在2010年农村公路检查评比中荣获全区第三名。
有较强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注重发挥挂职的特殊优势,搭建桥梁,做好集团与***市政府之间顺畅沟通的纽带。通过我的努力协调,主要为***和指挥部解决了四大问题:一是破解征地难、拆迁难的问题,顺利实现桂来路、柳武路和来马路征地拆迁“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二是为***市解决了部队光缆的迁移安置问题,经他牵线及协调关系,选择租用高速公路的管道来安置部队光缆,避免了征用农民土地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得到了***市委张书记的高度赞扬。三是积极争取交投集团对城乡风貌点的开窗、***地界牌和城市慢行牌的树立、***收费站的改造以及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矮化和绿化等项目的改造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展现城市新风貌提供了窗口和平台,良好的城市形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四是通过搭建企业与农村共建的桥梁,以“村企联建”的新形式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村对接,实现企业与农村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篇2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篇3
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和年轻校长到北京西城区挂职学习是北海市教育系统近两年来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内容。为了提升校长、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工的专业素质,北海市教育局于2011年暑假、2012年暑假依次启动实施了“园丁成长·启航计划”和“园丁成长·计划”。这两项计划面向北海市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人员,为北海市教育系统培训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专题部署,大力保障
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谢向阳说:“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高不高。”基于这种认识,北海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自2011年起,北海市启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市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该市专门召开了教师培训专题部署会,由北海市教育局局长李沛新、局党委书记叶宗沛亲自部署,会议决定由叶宗沛书记主管教师培训工作,教育局副局长潘娟为分管领导,并安排人事科科长王卫、副科长李红远等人专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各分管领导、各部门(科室)积极配合,做到认识到位、支持到位、管理到位,齐心协力推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北海市加大资金投入,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提出的“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足额专款用于学校教师培训,同时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目前,“启航计划”和“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已达250万元。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北海市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同时建立健全培训项目督查制度,把教师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发现培养、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积极指导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确保各项培训活动见实效、出成果。
为了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北海市广搭平台,建立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建立了以特级教师、自治区名师、市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育资源库。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的要求,北海市目前已成立了廖特工作坊(坊主廖道文)、瑞雪工作坊(坊主罗瑞雪)、全梅山工作坊(坊主全梅山)等11个特级教师工作坊,通过坊主引领、专家指导、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等研修方式带动基层教师成长。
北海市教育局十分重视这11个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叶宗沛书记多次询问工作坊建设情况,并希望特级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潘娟副局长到各坊指导工作时表示,教育局将一直为特级教师工作坊保驾护航。教育局的关怀使各工作坊运作良好,杨迅工作坊赢得了自治区教育厅及广西师大教科院领导的充分认可,在项目中期评估中获评“良好工作坊”。
目前,这些特级教师工作坊主动承担教师培训、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任务,有效地推进了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
按需培训,分类进行
“当我得知参加这次全国中学班主任培训时,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全县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能够参加培训确实很不容易。”北海市合浦县常乐镇初级中学的周人武老师在参加了班主任培训后说:“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所以开班仪式结束后,我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就开始学习了……”
过去,像周老师这样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而近两年来,北海市教育局以按需培训为指导,兼顾城乡教育需求,统筹、引进、实施了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切实满足了各方面的教育需求,使得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面广、参与人员多、培训人员细化、协调有序等特点。
以《北海市教育局2012年“园丁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为例,该方案以校长、教师、党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为三类培训主体,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4个类别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重点对教务主任、科研室主任、学校骨干教师、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新上岗的教师、英特尔教育项目学科教师等人员进行了培训。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该市首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培训的首位,不断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育敬业奉献的精神。
北海市现已组织了两届师德模范评选工作。在评选工作实施之前,该市教育局首先在全市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了“百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凡是被推荐的候选人必须经过本单位开展的先进事迹宣讲环节。颇具规模的评选和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北海市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使良好的师德师风广为传播。
北海市还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基层团干部培训、学校安全管理干部培训、学校校医培训、学校保健教师培训、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培训、财务人员培训和校安工程业务人员培训等,培训基本覆盖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人员。
目前,北海市市级各项培训项目已经启动。“启航计划”和“计划”共实施了70多个培训项目,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达1万多人次。其中,国培、区培举办了50人的中职教育能力远程培训,260人的高中新课程学科培训,50人的中职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另外,1 132人的高中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3 923人的城区义务教育“上好课”“评好课”远程培训,237人的幼儿园转岗教师远程培训,近3 000人的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等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
北海市把校长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该市精心策划培训方案,认真遴选培训对象,多方寻找培训合作伙伴,开展了校长论坛、校长挂职学习培训、学校管理工作培训、学校党务工作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
2011年9月21日,北海市教育局邀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特级校长张志敏到北海市作了“学校的文化生成和特色创新”专题报告,拉开了“2011年北海市校长成长论坛”的序幕。2011年至今,北海市已成功举办了5届校长论坛。
2011年8月10日至16日,北海市幼儿园园长“创新思维”培训班的第一阶段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组织举办。同时,该市还选派了多名优秀后备干部和年轻校长如周文洁、罗琴丽、张云、李广才等人到北京西城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挂职学习。
在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北海市重点对高中新课改骨干教师、中职教师、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学前教育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等进行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举办名师论坛、开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专家专题讲座、参加高校培训班、远程网络培训、支教、送教下乡等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
2011年11月4日下午,北海市教育局“双师型”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导游实训室举行。在接下来近3个月的培训中,来自全市各中职学校(包括民办学校)120余名中职教师接受了职业鉴定考评员资格、制冷和空调设备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教师由北海市职业资格鉴定所、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柳州一职校、北海市职校的专家以及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市凯翔汽车维修中心、北海市鼎盛世博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北海市金华空调厂等企业的专业技术员担任。
2012年6月,北海市“园丁成长·启航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论坛在北海中学举行,来自全市一县三区的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作为百名培养对象中的一员,北海市第九中学的语文教师龙世华表示深为受益,他说:“我很荣幸成为‘启航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班100名骨干教师中的一员。就仿佛一个贫穷的采矿者,我兴奋不已地发现了一个无穷大的金矿……”
在北海市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尤其值得关注。该市充分利用“国培”“区培”和市级培训资源,特别是通过选派脱产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的形式,优先考虑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该市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教师交流制度、顶岗上课和轮岗支教制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课堂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乡镇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活动。
2012年3月20日,北海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罗瑞雪带领优秀教师到福成一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该校的青年老师刘显丹听了课后说:“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大,市一中的刘鸥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有效课堂,这种教学理念正是我要学习的;她那沉着、冷静、老练的专业素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2012年,北海市教育局共组织了50多名主讲教师和50位点评专家到县区的25所农村学校开展送教活动,较好地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困境;破解思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81
1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辽宁政法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司法方向)于2002年获批开办并于当年9月正式招生,现已累计招收800余名学生入院学习,生源主要来自辽宁、新疆和四川,毕业生主要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出纳、会计等工作,及政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司法会计检查助理、司法会计鉴定助理等工作。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在2013年成功获批“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财政资金70万元对原有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改扩建为司法会计手工与数字一体化实训室、司法会计检查鉴定实训室和会计实务综合实训室。
司法会计手工与数字一体化实训室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配备高性能计算机55台,安装用友等先进的财务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司法方向)会计信息化学习的需要。会计实务综合实训室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配置48套电脑及会计实务操作平台和会计实训设备等。为保证司法会计检查鉴定实践教学任务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司法会计检查鉴定室配备有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开展司法会计检查与鉴定实践教学所需的耗材、设施及设备等。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建有社会通用型校外实训基地和司法特色型校外实训基地共7个校外实训基地。社会通用型校外实训基地是与一般企事业单位,如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沈阳分所、辽宁正昊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沈阳华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司法特色型校外实训基地依托辽沈地区公安政法机关,如沈阳市公安局经济侦查支队、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检察院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的司法特色。
2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困境
2.1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程度浅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所建的两类实训基地,受限于会计资料的性和政法机关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专业(司法方向)与所建的社会通用型校外实训基地与司法特色型校外实训基地在合作层次上仅达到满足较低程度的专业认知、情景观摩、工(警)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要求,难以开展较深层次和领域的合作。
2.2校外实训基地接待容量小
由于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所设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办公场所空间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安排较多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而政法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或社会性司法鉴定机构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此会计专业(司法方向)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实训学生的能力有限,难以做到同时安排大批量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2.3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热情低
会计与司法鉴定是两项具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技术性工作,在校学生难以胜任会计与司法会计鉴定工作岗位要求并独立开展工作。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专人予以培训指导,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工作人员本身已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难以安排额外的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对指导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2.4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性差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较强的实务操作性要求授课内容应该紧贴企事业单位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实际。如果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过硬,实训教师能力突出,实训环境与实际环境能够有效对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校内实训基地依然存在仿真性不强、与实际生产管理环境脱节的问题,无法完全实现校内实训教学的要求,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破解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思路
3.1以创办司法鉴定所为重点,有效带动“校中厂”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中厂”是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依托高职院校已有的场地和人力资源,将企业引入校园,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之中,可以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它集“教学、经营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其中教学功能主要为学校培养人才和为企业提供培训;经营功能是安排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社会服务功能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需要,三项功能紧密衔接,从而形成“产、学、研”一条龙。
3.1.1创办辽宁政法职业学院司法鉴定所
创办辽宁政法职业学院司法鉴定所有助于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司法鉴定所的实际工作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增强教学和科研资金的投入,能够促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可将司法鉴定所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顶岗实习,拓展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能力。
国家为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创建司法鉴定所提供了政策的保障。我国规定,具备下列条件可以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1)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和鉴定机构负责人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公职处分;(2)司法鉴定机构的负责人应当由执业司法鉴定人担任;(3)有规范的鉴定机构名称,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在五项以下(含五项)的,称“司法鉴定所”;六项以上的,称为“司法鉴定中心”。(4)有司法鉴定机构(具独立法人资格的提交)章程;⑤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6)有50万至1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资金数额的证明;(7)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8)有100平方米以上适合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执业场所;(9)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未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的应提交认证认可计划);(10)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专职司法鉴定人,鉴定机构有6名以上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应有3名以上本省户籍鉴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3人。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还拥有强大的政法背景,专业依托的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政法职业学院)是辽宁省政法系统唯一一所集普通高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省内政法系统在职干警培训和人民警察警衔晋升培训于一身的高等院校,主办的“辽宁政法理论年会”和“辽宁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分会”在辽宁省理论界和公安政法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会计专业(司法方向)的教学团队为创办司法鉴定所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该教学团队2005年被评为院级教学团队,现已形成一支年龄梯次适中、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在7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人;除具有教师资格证外,还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工程师等资格证书;2014年,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引入一名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青年教师,丰富了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并开拓了会计专业的国际视野;7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公安一线挂职锻炼或调研学习的经历。从物质基础而言,创办司法鉴定所还有利于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对现有的实训实践场所和仪器设备整合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3.1.2在校园内设立合作企业的分支机构
辽宁政法职业学院(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地处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毗邻沈北新区辉山经济开发区与抚顺高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内企业数量多,会计专业(司法方向)可以与辽宁正昊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加强深度合作,在校园内设立该公司的分支机构作为“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现有师资及学生低成本的优势为我院区域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记账、纳税申报、提供税务咨询等活动,将扩大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2以代账公司为重点,建设“厂中校”型校外实训基地
近年来,辽沈地区代账公司蓬勃发展,一方面代账公司客户多为中小企业,因此对代账公司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代账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需要大量吃苦耐劳、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因此代账公司的上述特点为接纳会计专业在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可能,既解决了代账公司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可谓相得益彰。由于代账公司服务的客户群涉及行业广而全,有利于学生们熟悉了解多行业会计业务以更快适应社会的要求。会计专业(司法方向)一直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全国涉外会计岗位专业证书等资格考试,显著提高学生“双证书”通过率,应该有效利用现有的“双证书”优势,与代账公司合作创办“厂中校”式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方面与代账公司及其客户开展深度合作。会计专业(司法方向)的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代账公司的工作,有助于真正了解和体验会计工作岗位要求,避免企业锻炼流于形式,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生在代账公司能体验到真实的会计实务操作环境,“教、学、练、做”一体化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效破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难题、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同时也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便于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J].会计之友,2009,(8).
[2]张玲,张力,陶勇等.基于“校中厂”模式的产学研融合之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2).
[3]闵银龙.论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与发展[J].中国司法鉴定,2008,(3).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
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具体要求,密切联系企业,深入企业,围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用工等突出问题,为企业在落户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活动内容
1.学校中等以上管理干部、80%的专业教师、50%的文化课教师要通过挂职锻炼、走访等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企业年”专项活动。
2.开展服务企业系列活动
①就县工业园区主要规模企业的岗位需求、素质要求开展调研,力求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学生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②围绕企业用工、岗位培训、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些企业的困难。
③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④加强校企合作,签订一批校企合作协议书。
⑤开展服务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专题征文活动。
3.带着项目下车间,带着任务学技能。听取企业对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4.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以我校骨干专业为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和中高职衔接、校企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5.适应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按照教育与产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对接职业标准,完善骨干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6.对接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模式。科学安排学生到县域企业见习、实习,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的导向。
7.建立企业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实习鉴定成绩、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纳入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8.逐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与企业互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活动安排
2014年1月—2月,为活动酝酿、宣传、发动阶段。
2014年3月—6月,为实施的第一阶段。
2014年7月—8月,教师大面积进入企业调研、实践锻炼阶段。
2014年9月—11月,为督查、完善阶段。
2014年12月,为全面总结阶段。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学校成立“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篇6
一、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目标,部署好上海旅游业“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上海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的精神,坚持“人才强旅”战略,全面推进《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的落实,明确本市“十二五”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重大项目,推动旅游人才培训培养规划与本市人才政策及人才工程相衔接,与本市旅游重大项目相衔接,与旅游业创新发展和行业管理工作相衔接。推进“十二五”旅游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拓展培训领域、提升培训质量、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分批分层次组织开展上海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导旅游企业在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开发体系、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考评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人才培训培养模式。
二、以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本市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加强旅游行业中高层管理者队伍建设
实施“领军人物”培训工程。适应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战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创新务实、深谙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宏观决策能力,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推动本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进一步完善中高层管理干部各类岗位培训的基础上,携手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继续举办区(县)旅游局长和骨干旅游企业负责人专题研修班和干部英语培训班。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管理干部的“在线学习”。整合本市高等院校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干部自主选择的学习制度,进一步拓展旅游行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国际视野,提升战略决策和管理能力。通过举办研修班、境外培训、挂职实训、引进国外培训品牌等方式,加强旅游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业务培训,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继续办好“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构建中高层管理者学习的平台。推进讲坛的“学习卡”管理制度,以制度促进培训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首席技师”培训工程。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以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旅游企业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支以首席技师为代表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能够全面支撑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通过政策引导、宣传表彰、政府补贴等形式,在旅游行业员工中深入开展岗位技能登高计划、推进名师带徒、首席技师培训基地等,推动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提高旅游行业员工持证上岗率和中高级岗位持证上岗比例。
实施“金牌导游”培训工程。深化金牌导游员队伍建设,建立金牌导游员选拔、培训、使用、管理、激励等机制,加强金牌导游员的宣传,发挥金牌导游员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规范导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优秀导游人才。
以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导游年审专题培训、导游等级考试培训、景区(点)导游培训、异地导游换证培训、出境领队培训等为抓手,加大导游职业素质与服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大力推进导游等级考评工作,扩大中高级导游队伍。加强小语种导游人才的培养。
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围绕旅游产业融合和功能升级,加速培养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先机的紧缺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重点加强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水上旅游、旅游节庆、休闲度假等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培训。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人才、旅游金融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创意人才。加强旅游会展师、旅行咨询师项目的推广和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实施“一线员工”职业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创立“上海旅游大课堂”,以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职业操守好、操作能力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充分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线服务人员队伍。
在饭店、旅行社、景区(点)等实施全员性的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外语会话与服务礼仪培训。积极推进饭店员工外语等级培训及考试,提高饭店员工持证上岗率。从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和规范服务做起,进一步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使饭店、旅行社、景区(点)等成为展示上海文明形象的窗口。
三、以基础建设和机制建设为着力点,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撑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发挥市、区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旅游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骨干作用,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促进作用,构建开放式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国内外若干个旅游干部培训基地,整合与共享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师资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建立行业教育培训师资库。拓展旅游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培训方法、内容、管理上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行业教育培训、职业能力认证和人才交流三方协调互动、有机结合的旅游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市场调节、配置人才的功能。建立健全上海旅游行业岗位指导委员会和教育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推动旅游职业资格制度、旅游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促进旅游人才职称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拓宽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
篇7
关键词:学岗;练岗;顶岗;融入式;技能训练
一、研究背景
借鉴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各国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校企合作、重在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改革与实践的经验可以看到,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
我国校企合作起步晚、发展快,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从校企合作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流于浅层,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还是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双方需要更进一步“融入式”的深度合作,本文以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项目简介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经管系会计专业在会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最初的实践从主动“走出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岗位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平台,企业开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走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随着高职建设校企合作逐渐深入,企业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等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开始了“融入式”的密切合作。
2015年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与“华信德”会计信息咨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展“会计实训住校”的改革试验。同时,以改革为试验田,梳理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制度根源,以“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研究对象申报了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以河北省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样本进行广泛调研,搜集相关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针对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就其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建议及策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通过两年的研究建设,我们探索出学岗、练岗、顶岗“三段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了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确立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够用为前提突出实践环节、以灵活机动为准则改革教学方式、以双师素质为标准培育教师队伍、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构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认可的、企业融入为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特色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人才培养的“技能点”
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认为把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方案改革的核心工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针对企业会计岗位全面分析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研究梳理“会计人”应具备的关键技能。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各高职院校人才技能培养的现状,研究梳理会计专业把学生培养为“会计人”应达到的技能水平。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提炼出作为“会计人”应具备的成体系的可训练可考核的技能点群,并把它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写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技能点设置可以使人才技能培养具有清晰的目标,并且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学校的人才输出与社会企业的人才引进之间没有鸿沟。
(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
我们与企业共同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形成“学岗”“练岗”“顶岗”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华信德公司合作的“会计实训驻校”项目,我们开发出一套完整技能训练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技能点转化为技能训练项目的训练目标,根据每一个训练目标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训练项目,并规定训练目的、训练要求、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过程;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设计,落实项目实施所必须的配套条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通过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确保技能训练的过程可控,完成“学岗”的要求。
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方实习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达到“练岗”的要求。
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到“上岗”的最后过渡。
学生通过完整的体统的有针对性技能训练后能够掌握岗位关键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共同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使“技能鉴定”衡量人才质量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传统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针对“知识点”进行考试,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得到每个人的“分数”。但是众所周知,当学生面临工作岗位、面临就业;当用人单位面临招人选人时,“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思维创新的提出“技能鉴定”这一衡量人才质量的概念,和企业共同开发了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技能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这个鉴定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可反复操作的,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标准,可认定该技能合格,没有达到标准继续训练直到达标得到认定。这个鉴定是以企业或学校在技能鉴定手册上盖章的方式表示鉴定合格。这个鉴定是以“会计人”为标准,而不再是以“学生”为标准。这个鉴定成体系可操作的,适用于任何主体,无论是学校评价学生,还是企业评价员工,只要认定合格,就是“会计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经得起企业、社会认可和检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要求。
(四)合作就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
企业全面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并为学生签发技能鉴定手册,建立人才档案信息库,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纳入了企业的视线。通过这种“融入式”的深入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不但共同完成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企业在开展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职场行为规范,财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优秀企业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同时还具备职业人的属性,自然深受企业欢迎。我们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规定合作企业必须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就业及实训关系,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这也是检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最终。
(五)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利于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在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的指导书;系统的技能训练项目及技能鉴定手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各种专业课程的课件讲义等配套资源,这些资源来源于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帮助教师和学生事半功倍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共同进行师资培养,打破校企合作的最后瓶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骨干融入指导教师,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文化融入学风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深化教学过程和课堂形式的改革,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如果没有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方法,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不能体现教育内在价值,在保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上有所缺失。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我们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组建一支由教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师团队。企业专家要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专家除了带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外也要进行教育教学的培训,学习教学的方法技能;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纲要精神,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旨在对校企共同育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解决校企两个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困惑,探究可推广和复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托;从实践上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协调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战略需要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03-01.
[2]李文抗,王永生.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人――从天津发端的百年水产教育看职业教育[J].天津水产,2010-09-30.
[3]李和平.高职教育的“尴尬地位”及其“破解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12-10.
篇8
一、新形势下基层央行职工思想的现实特征
经对支行31名在职职工调查看,当前职工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求进步、求平安、求稳定和求发展是职工思想的主流。但受社会大环境和央行自身环境的影响,职工思想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困难一:职工队伍年龄偏大,两地分居较多
目前支行在职职工31人中,50岁以上的6人,占比19.3%;40岁至50岁的21人,占比67.8%;40岁以下4人,占比12.9%,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年龄达46岁。自1997年以来,支行16年未进过新人,人员长期不流动,如死水一滩,与加强县支行的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显然不相符。一些老职工连操作计算机都不会,新业务和新技能接受能力差,难于适应新职能需要。职工中有半数是与配偶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无法照顾家庭,生活压力大,思想有波动,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二)困难二:内设机构不完善,履职有难度
支行(有库县支行)现内设办公室、基础业务股、综合业务股、保卫股5个股室。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支行的每个股室要应对中支的几个处室。如支行办公室对口中支10个处室(办公室、人事处、法律事务处、老干处、纪检监察室、内审处、宣传群工部、工会办、科技处、后勤中心)及辖区地方有关党政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一人兼多岗的现象在支行已习以为常,干部职工为完成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而疲于应付、力不从心,感到工作压力愈来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业务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困难三:岗位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业务岗位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造成各个支行做法不一,各吹各打的状况,尤其是一些新业务的开展,更需要上级行统一具体详细的业务操作规程。
(四)困难四:部分金融监管工作缺乏手段,尺度难以把握
随着综合执法大检查的日益加强,部分检查善后工作较难处理,这与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弹性较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一定关系,例如《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等规定,很难把握鉴定什么情况属于“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多少金额属于“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另外,由于县级支行许多处罚权限上收,故造成检查的后续工作处理程序繁琐,一定程度削弱了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
(五)困难五:合规顶岗难以实现
随着新业务、新系统的实施,岗位职责更加细化、业务流程更加严密,对人员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支行虽然指定了合理顶岗的人员,但实际工作中时有冲突发生。如每年上级行综合执法大检查期间,抽调县支行业务骨干人员参加,本来县支行业务岗位整合后就是一个岗位一个人、一个钉子一个眼,抽调2名岗位人员外出检查2~3个月,会造成难以合规顶岗,难以执行强制休假。
(六)非领导职数和专业技术职称限制较多
县支行领导职数实行比例限制,个别工作勤奋、成绩突出的优秀中层和一般员工因职数限制未能得到提拔重用,情绪有波动,不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因英语等级、理论文章采用数量等种种原因基本上与县支行无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也有职数比例等限制原因,部分干部职工履职能力受挫。
二、加强县支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县支行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稳定队伍的思想
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看,县级金融机构正在逐步增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可见,县支行的基础作用、独立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而不是越来越弱化。通过明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干部的思想、精力引导到工作上来,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履行新职责,完成新任务,创造新业绩。
(二)整合人力资源,增强队伍活力
—是整合机构。精简部分职能,将宣传、工会、纪检、监察、内审、科技、人事劳资统筹等职能尝试上收到中心支行一级,根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开展机构调整和改革。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人力资源与业务量的合理配置。
二是整合人员。建议出台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鼓励支行干部到其他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挂职政策机制;加大提前退休力度,增加招收新行员名额,推进新陈代谢;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在不违反内控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兼岗、一人多岗和AB角等方式,统筹使用人员;一些基础操作性业务聘请临时工,缓解县支行人员紧缺与有效履职的矛盾,增强队伍活力。
(三)抓好思想教育,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篇9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 116037)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Dalian 116037,China)
摘要: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和实际运行效果,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标,从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如何保障基于资源共享的功能实现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of campus training function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and described how to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based resource sharing.
关键词 : 高职;汽车实训基地;功能;资源共享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utomobile training base;function;resource shar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38-04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汽车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汽车产销量的不断攀升与汽车行业的人才紧缺成为了这一特定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紧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纷纷对本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以期满足各类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对汽车类高职人才的需求。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设备设施,但大都仅限于本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使用,从而造成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的不良局面。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是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分析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是以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和完善为途径来实现的。按功能范畴分类,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可划分为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
1.1 校内实训功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建设在校内的以满足专业实训教学为主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就是校内实训功能。
1.1.1 满足教学计划内的实训功能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要实现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训课程的技能操作,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演示、操作)教学。
1.1.2 汽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考证功能 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性平台,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都具备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为在校生进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鉴定考核的功能。
上述两个功能是许多高职院校建立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基本目的,但往往都忽略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校园范围内还可以实现的其他功能。
1.1.3 是“双师”能力培训的最直接平台 目前,由于还依然存在着入职高职院校要跨过“学历门槛”这一普遍问题,因此,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突出但学历不高的企业技术骨干很难能迈进高职院校的大门。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具备企业的岗位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同时,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教科研任务重等诸多因素, 使得这些教师很难有时间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在此情形下,依托校内汽车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的传、帮、带,灵活、有效地帮助这些教师强化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双师”能力培训的最主要、最现实的途径。
1.1.4 是师生从事技能竞赛的训练场所 近年来,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纷纷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面向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也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师生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热情,在这种形势下,为广大师生提供技能训练的场所已经成为参与技能竞赛的必要条件,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恰恰能够提供很好的条件支持。
1.1.5 是师生进行科研技改的主要基地 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助推职业教育水平,许多高职院校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了科研技改、专利研发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创新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的支持,特别是象汽车这样工科类专业的创新项目,很多的实践和试验都要依托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车辆和仪器、设备才能够进行,这也凸显出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师生进行科研技改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1.6 是学生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场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还都基于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大都忽略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支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职能。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承载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任务,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为切实有效地将第一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内就能真正实现工学融合,就应免费面向学生开放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无偿为学生业余学习技术技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符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实践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
如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功能方面,远非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划一,其可拓展的功能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挖掘和应用的。
1.2 社会服务功能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力求体现出办学的鲜明职业特色。在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校内实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又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在有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2.1 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功能 校内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考证所用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相对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投入可谓屋之一瓦,改变这一不良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丰富资源,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面向社会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转业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普惠制培训项目,如此,在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为政府和企业分担了一定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获取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1.2.2 以校企联合培养定向班为桥梁和纽带,以校内汽车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践训练项目,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为校内教师提供专项技术培训,利用企业支持的车辆和设备,拓展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而且,这些资源在满足定向班培养的前提下,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教学和培训;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便利条件,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职工的培训任务,从而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方的资源共享。
1.2.3 利用自身软硬件优势,实现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功能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围绕汽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故障维修、技术咨询、新车评测、二手车鉴定等方面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为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软件丰富、资料齐全、设施完备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开展系统化的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在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不但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更有利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贴近企业化运营,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进行顶岗实习,教师在校内就能够挂职锻炼。
1.2.4 依托政府支持,行业推动,实现公益化的科普基地功能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全民科学普及教育,利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丰富的资源,可以面向中小学校和街道社区,为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定期开展实训基地参观和科普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真正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社会化的资源共享。
2 高职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功能保障
为了切实保证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必须要配套必要的功能保障措施。
2.1 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是校内汽车实训基地满足功能要求、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从满足汽车专业的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和所服务行业的技能要求考量,还是从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功能考虑,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都应具备与汽车制造企业相匹配的汽车制造装配方面的实训实践功能,与汽车后市场相对接的汽车检测维修和汽车营销方面的实训功能,因此,按照实训教学的专业归属和功能划分,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至少应包括汽车制造装配、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三类实训基本功能区;同时为了满足校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及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维修服务等功能的需要,在基本功能区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拓展功能区。具体的功能区域设置参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三个基本功能区中,汽车检测维修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最多,而汽车营销和汽车制造装配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则较少。这是因为,汽车检测维修功能区所设置的实训区,其功能不仅能够满足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自身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等提供满足各专业需要的大多数的实践实训条件,在校内的各专业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拓展功能区中的汽车维修服务区主要是针对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而设置的;仿真(微机)实训室一方面可以用于校内的仿真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教室设在实训基地中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很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还可以作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的场所;职业技能鉴定区主要为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提供实操考核的场地和条件;技术研发工作室则是校内教师开展科研课题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课题研究的主要平台。
无论是基本功能区,还是拓展功能区,上面的阐述只是一个探索性的规划框架,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还是应该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实训区的区域布置方面,提出两点建议:
①汽车维修服务区作为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的场所,其区域设置应相对独立,与基本功能区中不具备提供维修服务功能的实训区(如发动机维修实训区、底盘维修实训区、电气维修实训区等)应有一定的空间间隔,避免维修服务工作干扰到正常的校内实训教学秩序,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②为尽可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资源共享的几率,建议将整车维修实训区、汽车整形实训区和性能检测实训区布置在汽车维修服务区的周边或附近,因为这几个实训区不仅具备实训教学的功能,也能够面向社会车辆提供修理、钣金、烤漆和性能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是对汽车维修服务区功能的有益补充。
2.2 充实和完善设备设施的配置,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 现在高职院校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都倾向于建成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而言,学校大都希望建设成为汽车4S店的构建模式,因此,在设备的配置方面,很大程度上效仿汽车4S店进行。按功能划分,汽车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配置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①基础设施。汽车实训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常都会配置通风系统、压缩空气及管路系统、供电系统(其中包括工业用电、家用电和低压安全用电等)和供排水系统。
②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包括汽车整车、汽车总成运行台架(诸如电控发动机运行台架、自动变速器运行台架、汽车电气系统运行台架等)、汽车总成拆装台架(如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转向机、起动机、发电机、空调泵、制动鼓等)、汽车总成/零件的解剖展示件等。这些车辆和设备主要用于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
③工具设备。按照4S店的车间功能分为机电维修工具设备、钣金工具设备、涂装烤漆设备三个类别,具体如表1所示。
由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还承担汽车制造装配和汽车营销等专业方面的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功能,因此,除了上述的设施配置之外,还应配置汽车装配、汽车装调等训练设备和汽车营销训练设施。对于难以通过基地实际条件完成的实训项目,可以利用仿真(微机)实训室通过软件虚拟来进行。
2.3 多方位的合作和支持,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有力支撑 资源共享的实现一方面要有必要的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有人才、技术和渠道等软件保证,单凭学校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力的基础上,应广开门路,加强多方位合作,得到多方位支持:
①力争获得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完善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政府的政策倾斜实现基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企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完善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功能,反过来,这些功能通过实训基地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培训企业员工等项目的落实,又实现了对企业的“反哺”,使资源共享形成了良性循环。
③与社会其他相关领域广泛接触,在利用汽车实训基地的资源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仅为实训基地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为在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4 多元化管理和运行模式,是实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 从前面的功能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可共享资源是较为丰富的,这些资源既可用于校内共享,也能与社会共享,由于共享范畴的不同,在实训基地的资源管理和运行模式方面也会存在差异。
①因为汽车实训基地身处校内,所以对实训基地的管理还是应当以学校为主体,特别是用于满足校内实训教学功能的基本功能实训区,应完全由学校负责管理和运行。
②对于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内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其承担着政府的职能,所以应该由学校和政府共同派人进行管理,以学校负责运行为主,以政府实施监管为辅。
③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原则上按项目约定进行分工管理。对于校企合作培养定向班项目,通常企业都会向合作院校提供一定的设备支持,但设备的所有权依然归属企业。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的设备在学校使用,因此,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主要由学校来负责,企业则为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对其设备和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④对于面向社会开展车辆技术维修服务的功能区,其运行和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完全由学校自身为经营主体开展服务。这种模式,毫无疑问是由学校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第二种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经营模式。这种情况下,学校和企业都应派专人参与经营和管理,校企双方应明确职责,建立严格的相互监管和约束机制。
第三种是外包模式,就是由学校将该功能区承包给企业。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经营主体,学校则主要起监管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承包的企业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往往会忽略和敷衍校内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愿为师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所以,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必须与承包企业签订详尽的协议,明确彼此的责、权、利。由于弊端较多,这种模式一般不建议采用。
3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作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技能训练平台,校内汽车实训基地必将走向功能多元化、资源共享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以满足校内实训实践教学为基点,研究高职院校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功能完善和保障,对于充分利用汽车实训基地的有效资源,将其功能辐射至行业与社会,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使汽车实训基地长期处于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良性循环状态,都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澍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分析与实现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陈立旦,陈开考,骆美富.高职汽车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2(06).
[3]张建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之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篇10
物流实习的全员管理
物流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习时间长,涉及面广。学生、学校、物流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协调,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顾物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尽可能地寻求最佳契合点,避免冲突,化解矛盾,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建立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物流实习基地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实际训练场所,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合作企业改进技术水平,并为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因而,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与物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是物流专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学校站在战略协作的高度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实习基地协议,以便双方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校企双方全程规划、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教学培养方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计划,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方案等。可以考虑的建设模式有:一是建立以教学单位为载体的校内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提供实习基地建设用场地和师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岗位,双方联手将工厂或车间搬到学校,在校内建设与物流要素和各环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物流职业岗位与技术、技能训练环境。二是建立以合作企业为载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互补,把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尽可能融入企业,把教室搬到工厂或车间,让学生直接接受全真的生产环境的训练。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技术难题,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协调三方利益,弱化冲突。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实习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合理协调,积极探索,弱化冲突。校方应尽量与实习企业商榷适时恰当的岗位轮换,减少学生由于一直在一个实习岗位实习产生的枯燥感、单调感等心理不适。对于那些表现优异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可向实习企业建议安排一些初级管理岗位,让其得到充分锻炼,实习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孵化未来的管理人才。另外,合理的实习待遇是对学生利益的保障和权利的尊重。校企双方应在充分兼顾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特别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薪酬福利、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岗位培训、安全保险等待遇条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待遇满意度。
物流实习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PDCA循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他把质量改进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成为物流实习环节全过程管理的借鉴模式。
1.P(plan)计划阶段。
1.1实习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体系是构建物流专业实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和实习企业的要求,建立实习企业实习各环节的实践质量目标。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实习目标体系应物化为文件,包括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手册、实习周志、实习报告、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实习简报、实习论文、实习成绩评定表等,使物流实习全面质量管理文件化。
1.2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物流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赖实习企业,而是实习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完成。实习企业的观测重点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纪律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学校的观测重点是:岗位任务、职业技能、实习周记、实结等;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
2.D(DO)实施阶段。目前大多高校对实习指导采取全托管的方式,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主要委托给企业方,校方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主要通过电话、QQ等采取“远程遥控”的方式。这种全托管的方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校方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不能对一些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反馈,也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真正对实习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笔者认为,安排指导老师到实习企业挂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对校方而言,尽管付出了更多的管理成本,但是除了保证实习过程控制以外,还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物流实习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严格执行;(2)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好MSN、QQ群,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3)加强企业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要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检查学生实习进度,及时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书;(4)关心、爱护学生。指导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5)做好学生实习的工作考核、实习考勤,客观评定学生实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