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全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故事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评估实施效果 夯实服务体系
《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共包括,“评估的目的意义”、“评估依据”、“评估方式”、“评估结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等五个部分。
该实施效果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全面总结《计划》中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评估各级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探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和措施,为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和建设体育强国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计划》实施效果评估以国务院颁布的《计划》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实施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为评估依据。
通过各省、各地市、各区县逐级开展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效果评估,评估各级“政府主导”实施《计划》的效果;以及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总局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的《计划》专项评估,评估“部门协同”实施《计划》的效果;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为手段,评估“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计划》的效果和社会对《计划》实施的满意度效果;同时利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第四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全国性调查所获得的公共数据,作为评估《计划》中重点目标任务的数据来源,为评估方式。
效果实施明显 公众期待提高
根据“《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显示:《计划》实施效果明显。其中主要体现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上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全民健身“三纳入”基本实现、全民健身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等五个方面。
同时,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而且,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惠及城乡居民。
再有,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经过过去五年的努力,“大群体”工作格局已经具备雏形,正在扎实推进。
此外,公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还有新期待。体育总局委托第三方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了公众满意度抽样调查。全民健身公众满意度指数为68.7分,超过中性值(60分)8.7分,表明公众对全民健身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为满意。公众对体育场地、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的满意度指数依次为70.0分、69.8分和66.4分。
落实国家战略 开展重点工作
篇2
毛敦礼先生生于1932年,惠安县洛阳街人。早年为洛阳文宣队编写小剧目,1958年调惠安高甲剧团任编剧。曾编出大型戏剧《碾玉观音》、《八女跨海》、《璧碎珠沉》。学习雷锋小戏《一块石》,曾赴省、地、县会演得奖,并在文艺刊物发表。《璧碎珠沉》早年由惠安高甲剧团及闽南各县民间剧团流传演出,永春湖城剧团竟将此剧作为赴地区会演剧目并演出得奖。
“”后期,毛敦礼先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洛阳皮件厂工作,但他业余时间仍为洛阳文宣队编写新南曲《洛阳桥闸颂》、《喜唱》等。由地、县文艺刊物发表,各地传唱。晚年自学中医营生。改革开放几年中,他出版文集、诗集、戏曲《诗词歌曲集》、《唱夕阳》、《夕阳放歌》及续集、《曲径通幽话人生》、《诗词歌曲话人生》、《毛敦礼戏曲集》及续一、续二共九本。其中80首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大全》第四卷。戏曲《洛阳桥传奇》、《璧碎珠沉》、《开闽王》、《聂豹》、《苏轼诗案》、《收复木兰关》及自传《曲径通幽话人生》先后发表于大型文艺期刊《世界文艺》杂志上。他的名字和彩照入编《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华人卷》(第一卷)等多种典籍,名闻中外。《洛阳桥传奇》一出书,惠安实验高甲剧团,争先排练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赞颂是一出好戏!
毛敦礼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他认为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终结之时,总不能无声无息、默默地离开人间,因他早年在惠安高甲剧团当编剧,便与文艺结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当了县戏剧协会理事,他认为总不能挂个虚名,无所作为,使他对文艺欲罢不能。他又认为人老了,应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写作可以动脑练笔,脑动了不会衰退,还会促进身体健康。
篇3
(教育局纪检监察室的监督举报电话:682XXX65、682XXX59)
各位家长:
大家好!
为确保每位学生过上一个安全、文明、祥和的假期,根据舒兰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寒假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为了使学生在寒假度过快乐有益的时光,鼓励学生在寒假中亲身体验社会、家庭生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把良好的品德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素质,学校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好寒假小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现将我校同学们假期学习生活情况及安全注意事项安排如下,请各位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如下工作:
一、寒假时间:从2011年1月10日起,至2月27日止。2月27日开学准备。2月28日正式上课。
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寒假期间不出安全事故。
1、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不乘坐非客运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及无安全保障的车辆,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2、生活安全:安全使用煤气、电器,注意不暴饮暴食,不吃“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注意煤烟中毒,注意晚上家里炉子不压煤。
3、活动安全:不玩危险的游戏,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放烟花爆竹,注意防止爆炸和失火。严禁到水库、大河、山上等地滑冰和游玩。
4、网络安全:教育孩子在家安全上网,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做到文明上网,不上不健康的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教育孩子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打架闹事,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远离拒绝,不进各种成人娱乐场所及网吧、电子游戏厅,不看书刊及音像制品。
5、自我保护:要教育子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骗上当。遇到敲诈勒索、拦路抢劫及时告诉父母或打电话报警,不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不被陌生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防止被拐骗。
6、传染病:重点做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膜炎、出血热、腮腺炎、水痘等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特别是对手足口病,家里要做好防范,教育孩子不到人多、空气不通畅的场所,乘车时带口罩。家里要定期通风,不接触有病人群等。
三、督促孩子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寒假和学校德育作业,培养子女良好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1、具体内容:
低段(1-2年级):为父母捶捶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诵复习《三字经》;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稻草人》、《成语故事365 》,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背诵20首古诗。
中段(3-4年级):为父母叠被、洗衣服、扫地等;背诵复习《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阅读《小学生作文大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365》、《红岩》、《中国民间故事》、《三寄小读者》,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背诵20首古诗。
高段(5-6年级):随父母上一天班或到父母所干活处参与劳动,体验工作的辛苦和劳动的光荣,为父母做一次饭;背诵弟子规,并且理解践行《弟子规》;继续读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千字文》、《论语》、《皮皮鲁传》;阅读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诵20首古诗。
2、检查方式:
(1)、学生可跟体验父母所付出的辛劳和奉献,并将自己的体验实践写成心得体会(一至三年级100-300字;四、五年级300-500字),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感恩父母”实践体验交流主题班会,并上交材料。
(2)、3-6年级写出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开学后组织开展“践行《弟子规》、谈心得”主题班会活动。
(3)、开展古诗文诵读汇报活动,学校结合学生背诵20首古诗内容,评选出学校班级古诗文诵读优秀个人或先进班级。
(4)、学生在家温习《三字经》、《弟子规》,学校假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具体践行情况。
3、督促孩子寒假期间,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引导子女正确消费,鼓励子女参加家务劳动,抓住春节走亲访友机会,在文明礼仪、公共意识、尊老敬幼等方面进行有意训练,注意孩子读写姿势,督促孩子要注意保护视力。
4、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在做好德育作业的同时,倡议孩子假期参与“五个一”活动:(1)养成一种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寻找节约的小窍门,不乱花钱,不互相攀比学习和生活用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学会并掌握一种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3)改掉一个自身存在的陋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活泼、健康、向上的学生。(4)每天积极参加一次体育锻炼。(5)每天观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各位家长,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家长新年快乐、全家安康!
征求意见表:
篇4
从西安城区向南至终南山脚下环山公路旁的南石村口,沿一条丈余宽的水泥路缓步南行约10分钟,路的左侧则可见“观音禅寺”的路标,按箭头所指再步行几分钟,红色的寺庙院墙即映入眼帘:进入大门,古朴的寺院、整齐的花草、庄严的殿堂,喧嚣和杂念便被隔在了墙外。寺庙山门里侧耸立着两株高大的古柏。上有“西安市人民政府名木”(编号0323、0324)的标志,古树枝繁叶茂、苍翠虬劲,给人一种岁月沧桑、历度风霜之感。院门正对面是挂有“观音禅寺”匾额的大殿,殿堂内奉有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观音禅寺背依禅岭顶,南通观音山,原名“观音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是太宗李世民为消灾祈福而建。时占地300余亩,为一方名刹,历代香火不绝。解放后,该寺遭到毁损,被改为“红岩中学”,寺内僧众也被遣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才得以恢复修建,重现昔日风貌。现任住持悟宣法师强调寺院进一步修缮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发挥佛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发和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观音禅寺举办了禅修班、禅茶会等各类佛学活动,接待僧人游客,社会反响良好。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观音禅寺则“名”、“灵”俱全,既“名至实归”。又“灵奇有传”。“名”在刹内有一株千年银杏树,为西安古木(编号0325);“灵”在树下有一眼长年涌流不竭的清泉,叫“观音泉”。银杏树亦名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高龄树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属国家一级珍贵树种,6世纪开始才逐渐传至海外,因而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国树”。银杏树干端直挺拔,树冠阔大,叶片状如扇形,美丽古雅,叶色春夏碧绿,秋则鹅黄,十分悦目。因其果实可食,又是益寿延年的补品,我国古代民间有“宅中有银杏,人活百岁多”的说法,故银杏又有“长生果”之称。银杏的美好神奇也引起历代文人题咏赞叹,唐代诗人王维就曾赞美道:“文杏载为梁,香茅结为宇。”(《文杏馆》》)银杏树又多与古刹结缘,建于东晋的山东莒县浮来山的定林寺。有一株树龄达3600余年的银杏树,树高26.3米,围粗15.7米,有“世界第一银杏树”之誉,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江西永新县境内的一棵古银杏树,高32米。围粗1.26米,树龄也有1500多年。据此看来,西安终南观音禅寺这株树龄在1400余年的银杏树应当排在世界古银杏的第三位。不仅如此,观音禅寺古银杏树的奇绝之处还在于:其一,从现有的发现看,这是一株十分罕见的“祖母银杏树”,也应当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因为一般的古银杏树都是单株的,而这棵“祖母树”的主体却是由一株围粗10余米、高约30米的主干及四株由地下长出皆合抱粗的百年“子干”构成的,两株“子干”已枯死,另两株依旧茂盛。更奇特的是。主干四周还环绕着约百株或经年或数十年的小银杏树,密密麻麻地围成一个环形树群,生机盎然,迎风摇曳。主干、子干、群干和谐共生,十分壮观,不由使人产生佛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的无限联想。时值盛夏,主干上华盖亭亭,遮天蔽日,果实累累,伸手可及,显示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神奇生命力。其二,此株银杏“主干”与“群干”叶片迥异“主干”叶片如扇,“群于”叶片如爪。主干叶与一般银杏无异,群干叶却中分五叉,遥看如一山五峰,反复把玩,耐人寻味。繁茂的枝干,或喻示着古城的佛教文化事业生机无限。奇异的叶形,莫非暗合禅门一花五叶之法脉?也许是由于禅寺中的古银杏树,背倚青山,阳光朗照,树干有泉,水量充沛,故群干丛生。又因群干之叶在主干树冠的遮蔽下,只能采撷斑驳散碎的阳光,才使叶片分为五叉。微风拂过,满树叶片犹如群蝶翻飞舞动,沙沙作响,令人神思无限,流连忘返。
在当地比古银杏树名气还大的是树下的泉水。此泉长年不竭,清冽甘美,被称为“观音神泉”。寺中僧人在泉边置一桶一瓢,以供游人自取自饮。因相传泉水能防治百病,故前来观赏、取水者络绎不绝。关于灵泉及银杏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唐代术士袁天罡于长安街头算卦,泾河龙王化为人身至闹市游玩,和袁天罡打赌私降甘露,因触犯天条而当斩。时太宗李世民率宰相魏微及十八卫士在终南狩猎,梦见泾河龙王哀求而允诺放其生路一条。醒后。乃见山中云雾缭绕,仙气飘飘,一石洞中流泉喷涌,饮后即觉甘美无比,称其“真神泉也”。随后,魏徵醉酒后,梦中奉玉皇大帝之旨,于南天门斩首泾河龙王。龙首掷于长安城北,化为龙首原;龙尾长一丈八弃于长安城西成为丈八沟;斩龙身十八段在“神泉”东西各弃九段,形成东西各九条蜿蜒山沟。魏徵又梦见出南天门后,见一无首尾的青龙,向他索命,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遂将此禀告太宗。太宗听后也大惊(观音禅寺所在的村子,原名惊驾村),说:我日前梦中一青龙求我救命,答应阻止你赴南天门,暗命十八卫士不让你离开,今失信于青龙,将如何是好?大臣徐茂公进言:观音菩萨专门扶危济困,普渡众生,只要虔诚供养,可以化解心结。太宗以为“神泉”依山而出,是祥瑞之地,于是建一座观音堂,以消散仇怨。观音堂建好后,观音菩萨托梦于太宗:我已洒甘露于青龙之躯,使之复活,但其犯天威有过,已将其身缩为三尺,放人神泉洞中,(故此泉又称龙泉)并须十八卫士出家为武僧,在神泉守护,防止青龙再出洞滋事,还须选两位将军把守宫门。后来,十八卫士为僧后修成罗汉正果,而把守宫门的秦琼、尉迟敬德两位大将也成为民间门神。神泉上不久就长出了观音保佑人们福寿延年的银杏树。
这个传说在当地有不同的版本。今天人们也大都以为:这些传说不过是在历史变迁中演化的民间故事,还有待于进一步搜集整理。但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只要名刹、古树、灵泉三者中任何一个事物在现实中还存在,那么,诠释它们相互关系的历史传说就仍有生命力。这个传说本身就是现实和信仰的结合,是对此岸世界的憧憬和对彼岸世界的探寻。同时,也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从宗教发展的眼光看,这个传说还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反映了初唐的政教关系问题。特别是折射了道教与李唐王朝之间的结合。袁天罡是著名的道教人物,精通相术,成名于唐初,在武则天时被尊为“国师”。道教之祖李耳在唐开国后,就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先祖,道教被定为国教。传说中“天帝”与“人主”结合,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合”思想的体现,也是政教之间复杂关系的证明。
其次,展现了佛教在初唐由衰而兴的历史文化背景。唐初,佛教被划入“革弊”之列,这种情况直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玄奘法师返回长安后,才开始转变。因此,我们以为观音禅寺,可能建于盛唐,而古树应在建寺时已逾百年,灵泉是亘古之物。观音禅寺的建立,也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观音信仰在终南山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篇5
关键词:红高粱 莫言 栖居地 历史文化意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的情感;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而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是自由的精神家园,亦成为历代人们诗意的栖居地。
红高粱,一个突破传统、火辣热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学意象,在山东高密东北乡和高密人一起诗意地安居。莫言,一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回到大地、回到童年、回到心灵,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一、当高粱遇到中国红,精妙的意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高粱,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种子卵圆形,微扁,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等类。我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谷粒供食用、酿酒或制怡糖。”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籍证明,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如《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既能食用,又能酿酒,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它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粱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民族的土壤中,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更代表着人类世世代代的繁衍,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捋一捋中国红的前世今生。色彩心理学认为,色彩直接进入人的视野,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以暗示,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格罗塞认为“人类对红色的偏爱,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张扬和追求”,同时,“它完整的语义范围既包含善的因素又包含恶的因素”。红色这个词“通过人类的历史也获得了恐怖的灵魂”,它常与涉及禁忌的血相联系来象征死亡意象。生命与死亡两个二元对立的意象相辅相成地统一于红色这个原型中,既给人生的力量,又让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紧张恐惧感,既象征生命的蓬勃和骚动,也象征血的伤痛和死亡,是活力也是血腥,但都让人激动振奋。远古华夏置身黑、白、土红和赭色之中,红是最早的流行色,国人最尊爱的颜色,中国人的文化图腾、精神皈依,故人间有中国红这一词。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吉祥、丰收、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映显温热、才情、进取;充满希望、诱惑、敬畏,是能量充沛的色彩。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红头绳、红腰带、红肚兜、红绣球、红舞绸、红灯笼、红墙朱门、红包儿、红鞭炮、红印章、五星红旗……红遍中国,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中国红,以农耕文化为根,以家、国为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中国红延续着秦汉气息、魏晋脉络、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
当高粱遇到中国红,联接为一个意象――红高粱。“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传统精神的象征!”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莫言精妙地描写了这一意象:“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这就是莫言要寻找的民族文化的根。
二、故国家园的红高粱,莫言文学的根
著名作家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也就是他在小说里提到的“高密东北乡”。 “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类似鲁迅的“鲁镇”,他的优秀作品,大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地延伸,创造一个充满无数生灵的文学世界。莫言在创作谈中说:“小说就是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自己失落的家园。”在致张志忠的信里他又解释说,“所谓小说带着淡淡的乡愁寻找失落的家园或精神故乡之说,并不是我的发明,好像一个哲学家说哲学如是。我不过挺受感触,便移植过来了,此种说法貌似深刻,但含义其实十分模糊。说穿了,文学是一种情绪,一种忧伤的情绪,向过去看,到童年里去寻找……”莫言以一种忧伤的情绪向过去看,向高密东北乡这片长满高粱的土地寻觅,眺望那一望无际密密匝匝的高粱地,终于找到了这一群生活得毫无逻辑、活生生的标本,在层层相因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一种没有被粉饰的人性,一种冲破一切统治思想的樊笼,脱离封建伦理道德,没有任何外在思想烙印的个体意识,这是在一个个举手投足,俯仰顾盼都被规范得近乎机械的人、浸透了儒、道思想的人身上绝少能找到的特质。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故乡,它早已上升到了历史与文化的层面:这里有最让人揪心的人类固有的尔虞我诈和相互倾轧;有传统的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遗传下来的违反人性的东西;这里是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灾难世界,这里需要红高粱精神,高举着它去闯荡荆棘丛生、虎狠横行的世界。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蛮荒、偏僻、落后、贫穷、苦难,却与代表着民族精魂的勇敢、坚韧、抗争意识相碰撞、糅合。朴实的民风、强悍的乡民、殷红的高粱地,原生态的吃喝、婚嫁、丧娶、情爱、生育与高粱酒一起发酵;民族精魂与生命意识与红高粱一起蓬勃生长。这片充满浪漫与纯真、梦幻与神奇,充满生命力的黑土地,这株株浓密、结实、茁壮、自由、顽强的红高粱以及像红高粱一样的人,是莫言创作的源泉。
山东高密的红高粱哟,养育了世界的莫言。这里就是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三、红高粱的历史文化意识,莫言呼唤红高粱精神
莫言选用了童年视角来还原儿童眼中所观察到的世界:“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展现着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生活战斗场景,表现出中国农民最单纯的英雄气概,苍凉而又浑厚;一方面又发生着传奇般的爱情故事,浪漫而又富有激情。莫言创作《红高粱》时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使红高粱带有颠覆的意味,违背传统的故事,大胆的想象力,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从头到脚都渗透着一股叛逆、野性和邪劲儿。红高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象,“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们能哭能笑、能吟能唱,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一种生命力的传达。莫言在这一鲜明的意象里倾注了浓烈的感情,他让红高粱承载了作为人的生命的根的意义,与作品中的传奇人物联为一体,大片大片的高粱地里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血与泪,爱与恨。
莫言呼唤红高粱精神。
纯种的红高粱在高密东北乡散发着生命的狂野、粗暴,是千千万万生命的象征,是民族魂的象征。《红高粱》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民间草莽英雄,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没有高大全的光辉形象和意识形态内容,始终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我爷爷”于占鳌,说不清他究竟是善还是恶,无视一切,除了自己的所爱;他有凶残的面目也有英雄的本色;他是一个吃了十多年饼的杀人越货、作恶多端的土匪,却又在民族危难时刻参与了这场民族战争,各种尖锐的矛盾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但最终又得到很和谐的统一。隐蕴的民族意识在日本侵略的触动下突然闪出“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他参与这场战争只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的复苏,而非经过劝诫、说教。人们喝着高粱粥,闻着高粱的气息;在高粱地里打滚,在阳光下曝晒;高粱地成了人们的战场、墓地、婚床;爱与恨、灵与肉、悲苦与幸福在这里纠结融合,最后人与高梁融为了一体。高粱酒、黑土地、大花轿、小毛驴、粗犷的酒神曲、淳朴的民风民俗,一切都是那样的原生态,朴实自然,毫无雕琢。高粱世界又是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象征淳朴而豪放的道德,象征苦难,象征复仇,象征坚韧不屈,象征英雄主义,象征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民族英魂与历史灵魂、原始生命的蓬勃向上与狂野在红高粱身上聚合,“每一穗红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莫言使他的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的缩影,使那里的痛苦和欢乐与全人类的痛苦和欢乐保持一致。红高粱是队伍的掩体,“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更是队伍的精神所在,刘罗汉被生生活剥了皮,在罪恶的日本兵面前将红高粱精神悲壮地演绎了一遍,他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都随着雨水渗进了高粱地里,血腥的场面下,莫言肯定的是罗汉生命的存在,肯定的是作为高密东北乡的牺牲者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红高粱的如火如荼与生命力、性、热血、正义、刚强、牺牲紧密相联;那大片的红高粱地、残酷的血腥屠杀、血红透亮的红高粱酒,交织在一起,暗暗地传递出民族在危难时刻所爆发的战斗力量。
野生的红高粱象征以奶奶为代表的女性敢爱敢恨的热情。“无边的高粱迎着更高更亮的太阳,脸庞鲜红,不胜娇羞。”人与高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美艳无比,野性难驯。红高粱就是奶奶的化身,奶奶戴凤莲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柔弱女子的形象,爷爷返归自然突破人世束缚的狂爱,劫了奶奶的花轿后与她在高粱地里的激情,为高粱地抹了一道酥红,“景与人在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中得到完美的整合”。也只有像红高粱一样热烈奔放的爷爷奶奶才能有这样突破世俗礼法的惊世之爱,“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的还要紧。”莫言这样写道:“她老人家不仅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的确,她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大胆热烈、渴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勇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寻求所爱;敢于与父亲抗争,甚至与他断绝来往;撑起了高粱酒的生产,成为全乡最富有的人家;公公丈夫被杀后,在曹县长面前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她血液里散发出来的是浓烈的高粱酒味,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叫邪恶?你一直没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这是奶奶临死前的一段告白,这富有挑战性的呐喊迸发出同样强烈的反抗。奶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如一只拳头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她庆幸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这是怎样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痛斥,是那样的野性、原始、充满抗争的力量。莫言借用野生的高粱红将人的原始、真实、激情与野性演绎得淋漓尽致。高粱地里不仅有爱,也有恨,有高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的仇恨,仇恨他们丧失人性,仇恨他们破坏了红高粱的美丽、摧残了高粱地里可爱的人们。刘罗汉被活剥了皮,在摧残与屈辱中死去;奶奶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上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饼,支援前线。高粱的血红还是奶奶的恨和血。
四、高粱红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小说《红高粱》是小说集《红高粱家族》中的一章,全书完稿于1986 年,1987年,张艺谋导演执导影片《红高粱》,给人们讲了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影片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色彩的运用是张艺谋对莫言小说中土地与女性母题的抽象视觉提炼,影片画面如同加上了滤色镜,只留下了激情的红,厚重的黄。红色毫无节制,野蛮地充斥了画面:疯狂、野性、充满放肆的颠轿,红高粱地里神圣仪式般的野合,两次祭酒神,以及最后惨烈悲壮的结局。影片将独特的背景符号、色彩符号、音乐符号等揉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世界,越是民族文化符号形式独特的艺术形式,越容易在这个全球逐渐同一化的世界里熠熠发光,越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五彩斑斓的文化魅力。影片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这是《红高粱》第一次走向世界。1993年,《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2000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2001年,《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红高粱》的高度认可,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4年,郑晓龙导演执导的电视剧《红高粱》热播,人们重新走入高粱世界,感受作者所肆意表达的个性解放,倾听旷野中奏响的生命狂欢曲,去体味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沧桑感。
故国家园红高粱,莫言文学诗意栖居的家园,如今又奏响了新时代的乐章,高粱地里的人们不知又在演绎着怎样神奇的事儿。
参考文献:
[1] 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3] 野村顺一.色彩心理学[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4.
[4]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 邓楠.寻根文学价值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 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