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规范;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另外,一些乡镇档案室不能发挥综合管理功能,各站所的档案各自为政、分散存放、分散管理,且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2.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部分基层领导疏于档案工作的管理,更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加之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二是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另外,档案工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村级文书、乡镇秘书变动频繁且流动性强,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换人的局面。
3.投入不足,硬件配置相对滞后。由于重视不够,村级档案管理混乱,残缺不全,有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子,没有档案室,所有档案文件都混放在一起,甚至有的村里的全部家当就是几本账簿,更谈不上为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进行投入。
二、解决对策
1.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让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重要程度做到充分了解并加以重视。其次,应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手把手的实地传授指导,现场操作讲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档案基本知识,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2.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将档案管理情况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推动乡镇和村委会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培养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3.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加大档案基础建设投入。一是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档案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二是要联合涉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农、林、畜、牧、水”等涉农部门联合,取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工作。三是加大档案资源建设。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
4.增强档案存留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并保存乡村档案。在日常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做到随时产生随时存档,并且要做好保存保管工作。作为乡村档案员,要做到经常性地去征集、搜集、整理有用的档案,还要经常性地深入乡村,去挖掘村里各种能人、能工巧匠的绝活和特殊技艺,尽可能多地记录一些发生在村民中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和对村子有重要影响的事情。
5.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要以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要严格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完好,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进而按照要求,完成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工作。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社会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必将是很长的。当前我国最重视的是如何提高生产力、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要求一切工作都需围绕经济建设而执行。任何国家的任何经济工作,都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的支持。财政税收渠道不通畅,那么国家经济建设必然会受到堵塞。而财政税收渠道是否畅通,这必然关系到财政税收的工作的完善与否。
二、财政税收的概念及作用
税收,是政府以法律规定为基础,向个体、法人无偿的征收财物的行为。收税的目的旨在于政府为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源头,将取之于民的财物用之于民。
财政收入是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指的是政府以税收作为向社会活动征收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说,政府以印花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等各个税种作为征税根本,向征收对象征收劳务收入、收益、财产所有……
财政税收是对经济收入进行宏观调控,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由于政策和地域条件的种种原因,中国民众很大程度存在着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为取得国民收入上的相对公平,国家必须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让先富起来的为后来者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财政税收是政府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实施财政税收政策,很大一部分用之于民,将税收收入投入到生产中去,用到公共事业中去,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维持国家和谐,以做到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
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财政收支总和,外汇收支、物资供需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市场得到一个正常发展的环境,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三、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税收政策的调整下,税收工作也必然是要随其变化的。税收一旦出现问题,连带着税收收入也会相继出现问题。以下就对税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阐述。
1.财政税收制度缺陷
我国在税收上存在着很明显的问题,税收种类很多,并且一个企业就需要上缴多个税收项目的税款,而我国在税收政策上缺少一个完善的税收机制。这个问题为我国开展税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困扰着税收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执行。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和合理的税收设置,是税收制度的一个严重不足点。在税收制度上,不可靠和税收不合理将影响着应税者对税收的缴纳情况。这也是为什么税收效率很低的其中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是为应对经济计划而设定的,所以缺乏对经济的协调作用。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收设置上,其中重复收税的问题表现的明显,阻碍了我国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存在困难。
2.财政税收预算缺陷
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系统是财政预算中最致命的一点,财政没有合理的预算体系,就无法保证财政收入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处在转型时期,我国在财政税收预算工作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财政预算问题的出现原因有三点。其一,缺乏对财政预算方面的重视,其二,对财政缺乏一个整体上预算,其三,出现资金转移现象。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
3.财政税收管理缺陷
偷税漏税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财政税收中始终存在的大问题,并且此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走向多元化。无视法律的存在,在纳税上采取懈怠、拖拉等方式对纳税义务进行无言的反抗。盈利性机构中,各种偷税漏说的手段层出不穷,利用开假票虚票、利用关系、利用“障眼法”在财务信息上做手脚,以逃避纳税责任。这个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不仅需要对纳税者征税,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侦查到问题的所在。为税收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的损失。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偷税漏说抗税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财政管理负责人没有端正工作态度,毫无使命感,促使了企业偷税漏税抗税的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的造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没有实施到需要实施的地方,并且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态度不够重视。财政税收部门旨在完成任务即可,对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则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端正监管工作的态度,加强监管工作的力度,是发挥经济调控作用,防止和杜绝偷税漏税现象的手段之一。
4.地方财政工作不到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不同区域其财力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所持的财力不同。并且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方式上缺乏完善的机制,在这种情况的干扰下,相关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税收政策的改革策略
1.完善税收制度
要提升财政工作的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税收制度进行完善。任何问题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和管理出现了问题。为维护国家经济的根本利益,使财政税收对经济调控起到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税收进行完善。首先,税收政策应根据经济的变化,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的同时,更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从大局为长远着眼,忍痛放弃小局和眼前利益。其次,国家应对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将重复纳税的现象消除。最后,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形下调整税收政策,避免企业背负过重的纳税担子而影响它的发展。
2.完善税收预算机制
完善而合理的税收预算机制可以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机制,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是拓宽财政预算的范围,将范围界面延伸拓展到每一个事业单位的经济领域。其次是,为保证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我国应制定一个依附国情而定的长期预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税收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3.强化税收工作监管力度
在我国,盈利性机构偷税漏税甚至抗税的现象相当严重,并且至今得不到解决。为遏制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利益,应从税收监管制度开始着手。首先,我国应制定一套与财政税收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其次,在盈利性机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分析其经济信息的合理程度,用敏锐的眼光洞察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扼杀偷税漏说之风。其三,应针对征管和审计这两个工作环节进行较强力度的监管,严肃审查和处理纳税户定位定额户的情况。其四,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和挑选,防止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对企业放松必要的监督。防止收税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把税款核定为定额征收的情况发生,确保税款一分不少的被征收完全。
只有在四者上着手,才能确保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保证国家的利益,避免国家的损失。
4.建立健全的财政支付体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强,资金的来源得不到保障。为此,为保证资金来源,我国在转移支付的比例上应不间断的对其增加,并建立一个较为稳定健全的资金机构。在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上应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防止资金的流逝,确保资金最大程度的落到实处。
财政支付制度的合理和完整,可以保证地区统筹规划的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财政支付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论
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财政税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的和谐。在税收工作上,我国针对当前的经济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在税收工作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仍踏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而税收工作的实施,关系到我国的收入情况,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为此,国家以国情为出发点,在不损害纳税人的利益下,对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做一个调整改革和完善,让我国的税收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郭淼.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7-9
[2]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6-8
篇3
[关键词] 肉鸡检疫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69-01
1 禽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养殖人员都清楚,在进行肉鸡养殖中,需要和很多疾病和传染病相抗衡。据不完全统计,对养殖业造成危害的疾病多达85种,包括营养代谢病、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之所以发生禽病,主要是养殖环境不卫生,不同养殖户之间的距离太近,再加上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没有消毒隔离措施,那么如果发生疾病,在短时间内就会大面积传染,除此之外,养殖人员不重视病死家禽的处理,随意丢弃,甚至有些养殖户不及时清理粪便,致使整体的养殖环境差,这样就容易滋生细菌,还容易引起病变。
2 肉鸡检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2.1 没有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上述也已经提到,家禽的疫病种类多,有很强的传染能力,而且容易发生病变,如果养殖人员没有最基础的疫病防治知识,那么在处理疫病方面会非常被动。例如对鸡新城疫进行二次免疫时,通常会使用Las0ta或克隆30株疫苗饮水免疫。但是这种饮用水免疫方式降低了鸡新城疫疫苗的效力,很多养殖户在进行二次免疫后,放松了这方面的检查[1],致使一些地区还会发生鸡新城疫,刚开始有个别的病鸡,没有得到管理人员的注意和重视,但是后期大规模出现,发现也为时以晚,为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有些人员不按照规定注入疫苗剂量,甚至在1日龄时使用I系苗超前免疫,导致疫苗的剂量越用越大,其毒力也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2.2 不断出现混合感染
在养殖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多病联发问题严重,这对防治提出了很大挑战。在具体养殖中,随疫病的增多,养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没有配套的预防措施,导致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症发生,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例如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亦或是有细菌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等,这些混合感染问题十分常见,但是单一疫苗对其没有很好的效果。
3 肉鸡检疫工作的有效对策分析
3.1 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
为了把鸡检疫工作做好,不要发生大范围的禽病,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按照规定对养殖户的饲养环境进行检查,不合格就不予以养殖许可证。除此之外,应该提高养殖人员的养殖管理水平。毕竟专家人员不能时刻都在养殖场,只有提高养殖人员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及时发现疫情,或者预判有疫情的发生,然后提前进行疫苗注射,或者进行疾病的防治[2]。可以展开知识讲座、或者是培训班,专业、系统的为养殖户讲解各种疫病,判断疫病的方法,发生疫病后的处理措施,使用的药物等,同时举办交流会,进行疫病防治的比赛,获奖者会得到每年几次专家的指导,不仅提高了养殖户学习疫病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养殖户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3.2 建立禽病防疫体系
发生疫情后把信息迅速传递到其他养殖户非常重要,因此要建立疫情的预测预报信息系统,把疫情的影响范围和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兽医疫病诊断、检验和监测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措施做进一步完善,对于各级的兽医防疫机构,要严格按照比例进行定编,提高兽医的水平,配给先进的设备,提高疫病诊断率。同时做好疫情的监测工作,对当地疫情进行动态分析,早发现早处理,如果疫情已经发生,及时做好隔离。
3.3 肉鸡检疫的细节分析
对于运输肉鸡的车辆要进行卸后消毒,对车辆也要进行消毒,消毒后,检查没有病鸡才能允许出厂。对于肉鸡加工企业,应该派遣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结合有关的肉鸡检疫管理办法,要求肉鸡加工出厂后,要有合法的检疫证明,证据和实物完全符合,监督人员在背面加盖办事处印章,然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针对一些没有进行检疫的肉鸡,办事处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合格后补充检疫消毒证明,但是要按照逃避检疫的行为进行处罚[3]。对于证明和实物不相符合的,检疫证明就会作废,要求其进行重新检查。监督管理中认为不合格,或者在运输时肉鸡发生死亡的,要运送到市无害化进行处理,一般都是深埋或焚烧。办事处人员要认真向农户宣传动物防疫法,同时为农户解读其他法律,让其主动检测,知道接受检疫是其应尽的义务。
总结: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 禽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各个部门都不能放松。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还应该控制当地的环境污染,环境对疫病发生有很大影响,掌握禽病发生和流行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建立新型的饲养模式,实行饲养和防疫融为一体,而检疫工作要深入养殖场,双方深入合理,从源头上控制肉鸡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施海东,唐倩.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禽业导刊, 2013(14):24-25.
篇4
【关键词】动物疫苗 畜牧业
当前,虽然动物的防疫工作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防疫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改进,但是动物的种类不同爆发的疫病也不相同,复杂的动物疫情加之前期的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使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动物疫情病发的形式依然严峻,而传统的疫情防治中心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改变我国动物疫情防治工作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文中有总结性的提出了现在我国兽医疫苗防治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策略。
一、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到位,养殖户思想较为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集体养殖、高效管理的畜牧业养殖方式,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对畜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当前的宣传方法不太恰当,而且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再加上在一些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养殖户对现代化思想认识不够,导致了很多养殖户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不重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的工作进展,而且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对动物疫病的认识不够,一些因为疫情突发死亡的动物未经疫情检疫就被农户直接就地掩埋,埋下后期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隐患,甚至有的养殖户为了挽回损失将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动物送到加工厂进行售卖,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样的做法不仅耽误了疫情的防止工作,也对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影响。
(二)动物疫苗防治程序不完善
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人口众多,养殖户更是数不胜数,因此饲养的动物品种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大多数养殖户采用散养的方式[2]。不同动物的疫苗防治程序和防治时间也不太相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疫苗防治中心提高了工作难度,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会导致有些地区错过了最佳的疫苗注射时间,进而引发后期的严重疫情。虽然现在各个地方的防治中心都采用了春季和秋季综合防治的手段,但是程序依然不够完善,因此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后期的消毒思想不重视
现在在很多养养殖厂能够看到政府宣传的疫苗防治内容,但是似乎在动物接受过疫苗注射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对后期的消毒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消毒是控制动物病原体传染的必要手段,也是预防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只是重视动物的疫苗防治,却没有告诉养殖户要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个别传染源,尽管做了疫苗的防治也无法阻断传染过程。
二、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动物疫苗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个地方的动物疫情防治中心要适当的加大疫苗防治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要让农户切实的了解到对动物实施疫苗注射不但有利于动物的健康饲养,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保护的作用。要让农户知道预防动物疫情要比治疗动物疫情更加重要更加有效,并且要提醒他们动物疫苗防治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的,对动物实施疫苗防治是从根本上断绝病情的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讲解疫苗防治工作的步骤和准确时间,使动物疫苗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改变疫苗防治的工作重点,制定集中免疫和消毒制度
疫苗防治工作要改变以往的全面防治工作模式,要对重点的疫情做针对性的防治。在我国主要的家畜是猪、牛、羊,家禽主要是鸡和鸭。因此疫苗防治中心要对这几种动物容易出现的疫情有较强的针对性防治,调动社会和个人将这个方面作为防治的重点。
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幼小动物实行疫苗的集体防治,针对大规模养殖鸡鸭的农户,当地乡镇的疫苗防治站要确保幼龄动物实施2次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才可以准许出售,对于大规模养殖猪牛羊的农户确保实施春秋两季的疫苗防治方可卖出,并指导养殖户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致力于切断个别动物出现疫情之后的传播途径,使动物疫情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三)建立高素质的动物预防专业队伍
针对地域广阔的地方,国家要加大对疫苗防治工作的投入,不仅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还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户实施疫苗防治的技术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也可以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逐步建立一支技术全面的动物防疫队伍,将工作方式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三、结束语
我国动物疫情防治的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防止畜牧业疫情爆发的效果却不明显,文中针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从整体上改善我国动物疫苗防治的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招投标;问题;原因;措施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bidding i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as a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contract out the main form,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s wide application. It i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of the way a major reform. It USE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set up the fair, open and fair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 selected by the out-contracting units selected design units, construction units, material supply unit.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bidding system is more mature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ject contracting contract awarding way, and is also guarante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standar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chieve the ideal that the best way to economic benefit. But,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development still is not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xperience and other reasons, construction project bidding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few problems.
Keywords: bidding; Problem; Reas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招投标行为逐步规范,招投标领域不断扩大,这对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采购效益和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招投标工作还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有时会出现一些和招投标目的相违背的结果,使招投标成为一种形式,甚至是一些腐败现象的障眼法,给市场规则和企业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针对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对策,有不当之处,望有关人士予以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1. 不依法履行审批手续
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法招标意识淡薄,工作不主动、计划不周密,往往以时间紧、任务重,或以应急工程、特殊工程、保密工程为由,随意简化程序和变更招标方式;有的非法使用行政权力,违反操作程序。少数项目业主招标前不依法在项目审批部门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有的项目业主规避招标,将应当公开招标的变为邀请招标,将应当邀请招标的变为直接发包采购。
2. 行政干预
一些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直接参与招标文件编制、投标资格预审、标底审查、推荐投标单位、评标和确定中标人,直接介入具体的招投标活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身份多重,利益纠缠。
3. 陪标、围标、抬标
陪标、围标其实都来源于有史以来最流行的一个江湖骗术―――托。有时候看似争得面红耳赤的几个竞标者,其实是一伙,他们的所谓最低价格,是能够满足他们自己分配的最大利润。谁中标是早就商量好的,真正受损害的还是招标方。当然这个商量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标者自行协商决定的,这种情况的背景在于几个投标者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另外一种则是与招标方的腐败有关,当初邀请投标单位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中标者,其他的不过是请来装门面的傀儡。围标也好,陪标也罢,最终目的都是抬标,让招标方承担远高于市场价格的中标价。
4. 低于成本价
《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明确指出,中标者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价格最低;但是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的除外。”因为招标首先是要符合市场规则,即供求双方的双赢,招标方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该是以中标方存在最低合理利润为前提的。而现实的投标过程中,一些投标者往往用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而在评标中,由于供货渠道、供货质量的差异,成本价难以认定,常常使得低于成本报价的投标者能够中标,从而使一些坚持正当经营的投标者失去商机。但是,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这种不正常的投标方式不过是获得最大利润的手段。用不正当手段中标者最终肯定会继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自己的利润,这时候受害者就是招标单位自己了。通常比较低级的手段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利用标书本身的漏洞,采用一些低于正常标准的原料履行合同,最后让招标单位有苦说不出。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高明的手段。如,货是真货,质量也完全能够满足需要,但使用单位拿到货物后才发现该种设备的重要配件、重要耗材或售后服务并不开放,使用了中标设备,往往会付出比市场多得多的配件、耗材、售后服务的成本,最终还是损害了业主的利益。
二、产生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招投标行业的一些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死角”对《招标投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法律意识亟待增强;
二是政出多门、法制不统一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几经清理,但一些应当修改或者废止的文件规定,至今仍在执行;
三是投标企业为了谋取中标不择手段;
篇6
1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观念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医院的管理者大都是“硬专家”出身,只精于各自的专业,却未必擅长管理,财务管理意识普遍薄弱,管理观念陈旧。相当一部分医院的领导平时仅局限于医疗管理,对财务工作却很少过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医院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致使医院财务管理薄弱,失去了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1.2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的卫生管理政策、财政政策等客观条件制约医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卫生是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享受政府财政预算相关补助,财政拨款的分配数额直接影响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现行的卫生管理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求医院自身的事业性收入补偿其业务开支及管理费开支中预算拨款的不足部分,而财政部门在卫生人员经费、医院设备更新和维护等方面未给予拨款补助或只补助其中很少一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收支平衡,对财务预算产生巨大的冲击,也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和良性循环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还存在领导和财务部门依据以往决算数据而制定年度预算,缺乏对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认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造成财务预算的主观性较大。
1.3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核算原则和方法上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相差甚远,无法科学地开展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导致医院的投资者和决策者无法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从而也影响了医院的投资和发展。目前,医院多是政府投资举办,存在着公用资产界定不表,概念不明,体制不顺等问题。加上卫生行政部门拥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若缺乏成本核算管理,则不仅容易造成人满为患,而且容易导致医院人力成本过快增加。
1.4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清算和有效管理
医院诊疗设备的先进与否,齐全与否已成为各医院竞争的重要手段。医院为抢占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盲目购置高、新、尖医疗设备,过分注重其先进性,而忽略实用性。目前,医院普遍对已购入的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损坏、带病运转或是提前报废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卫生资源颁布和使用严重不平衡。部分房屋已经拆除,但账面仍在反映,职工福利房参加房改出售给职工后未能及时从固定资产账上减除等等,使得账实不符。
1.5缺少有效的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
目前国内多数公立医院不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医院财务人员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财务人员思想观念较陈旧,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记账、算账、报账,很少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由于对医院经济运营缺少整体的分析评价,其财务报告存在只关注过去不注意未来,只重视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只反映经济活动结果而不能反映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弊端,从而影响了医院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也阻碍了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容易造成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
1.6医院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
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整体目标和战略的有力保障。目前不少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着资金黑洞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因医院基础建设、高端设备购置等造成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保证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医院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坚持对会计人员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严格考核,定期轮岗,强化再教育。财会人员要加强对财务、法规和财会管理、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与财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2.2加强对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
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必须科学地预测各种因素对医院收支的影响,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坚持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力求节约;必须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项目,调整不合理的支出,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①预算的编撰必须遵循现行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逐步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突出责任制度,层层分解预算指标,落实到各科室、各岗位;将年度预算分解为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认真贯彻落实,以便实现医院预算指标,提高经济效益。③预算内经费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审批权限根据额度的大小,通过分级授权控制。对医院基础建设、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药品的采购必须通过医院主要领导集体讨论并报财务科室核算,对小型医疗设备或者日常医疗消耗费用则由分管部门负责人审批并报财务科室核算。
2.3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完善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医院作为国家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单位,不重视成本核算,致使医院普遍存在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当前形势下,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全成本核算,走低投入、高产出、讲效益的经营道路。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实现优质、高效、低耗运行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医院应该将医疗财务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如:工资、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房屋设备折旧费、水电费、办公费、维修费、银行利息等纳入医院成本核算范围,实行全成本核算。让每一个员工都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体现节约原则,提高医院运行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建立健全全成本核算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细化成本分摊,形成“自上而下”的自主管理与控制的完整体系。
2.4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和完善固定资产维修制度
公立医院的各种资产是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物质基础,是提供安全、高效、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客观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医疗单位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方面。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和制定完备的固定资产维修制度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程序和实行固定资产的财务分析,尤其是要重视盘活存量资产,合理控制投资增量。目前,医疗设备投入昂贵,而很多医院对大型精密检查仪器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设备利用率下降,且其维修设备费用惊人,投资回报率呈递减趋势。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医用材料实行动态控制,科室负责人严格审核各种医用材料、低值易耗品的领取和使用流程,对材料消耗实行动态定额控制,减少浪费。对高、新、尖的医疗设备要制定完备的维修制定,由专人负责定期维修,保证其正常运作。
2.5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
财务分析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财务分析,可客观地总结医院管理经验,提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认识财务活动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医院财务分析是以微观经济原理为理论基础,根据医院内外部经济信息,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及其效率和效果进行分解剖析,从而实现医院经营目标的管理行为。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分析、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情况分析、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分析和收支节余情况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收款记账、汇总报表等简单的核算业务上,而应纳入医院的宏观管理规划中并纳入决策的制订和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合理运用使医院既可重视收入的增长,又可加大利润分析力度,以便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医院的设备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资本增值。
2.6加强监管,增加财务透明度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检测;问题;解决策略
前 言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为迅速,虽然在数量上建筑工程数目可观,但在质量方面却存在着一些的问题。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人们经常会看到关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报道,频发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让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十分忧心。而要想我国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就不能仅仅只注重数量,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那么,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工程的监督检测这一重要环节,这不仅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稳健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督检测,保证建筑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今后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1 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寻找造成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也有助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在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健全、合理的工程监督检测规章制度
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需要有合理、健全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稳定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建设工程的相关监督检测工作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立法中存有缺陷,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如在对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就缺乏实际合理的法律法规,具体表现为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不能适用于实际情况,且总体实施较为困难、处罚力度和适度也不足。同时,政府负责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检测管理的一些建设行政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全面有效地履行工程监督检测管理的职责,这就势必会导致监管责任落实不到实处、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过程中也会有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发生。
1.2 工程监督检测责任不明、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1)工程监督检测责任不明的问题。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管理体系呈现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样就会引发关系错综复杂、界限不明、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这同样也不利于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系统整体地运作,这最终也会导致监督检测管理系统不能协调发展、建筑工程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一般来看,在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时有些主要追究责任方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这样的追究责任制度不健全就会造成责任分配的不均,最终会给工程监督检测工作带来问题纠纷,影响一系列工作的进行。
1.3 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施工单位方面出现的问题
施工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施工操作方面的问题。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方面的报道,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忽视质量而导致的。目前,有些施工单位过于重视工程的经济效益,若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势必就会忽视工程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也必定会出现不规范操作现象,如在施工过程中为迎接检查或是赶进度,一些施工单位、企业会违规操作、不按程序操作,为了早日完工,甚至是片面地追求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这样不注重工程质量管理最终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逐步累积起来会影响施工质量,甚至会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方面,是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一般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素质不够高,几乎全都没有建筑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会缺少整体的认识,只会埋头苦干,不能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若再加上工程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的话,那么这样的工作团队就不能满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也不能保证工程质量。
第三方面,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程由于多次转包、层层收费的原因,资金流失严重,或是施工单位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施工方就会在建筑材料方面“做手脚”,如有些施工方在使用建筑材料时往往会偷工减料或是以次充好,这样的行为会严重危害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引发安全事故。
1.4 建筑工程监督检测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除了在建筑施工单位方面存有问题,在监督检测这一块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有些监督检测机构自身存在着问题,及个别工程监督检测机构存在诸如工作质量不高、监督执法不严、工作缺乏主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认识不足、要求不高、执行制度不严格,工作机制和单位机制不合理,从事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不求上进或是责任心不强,在工作时检察深度不足,不能及时核查出质量问题或是发现问题不汇报怕得罪人。还有就是在出现问题时只抱怨大环境问题和市场问题,不从自身查找问题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其次,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工程检测收费较为混乱。这是因为工程检测收费缺少具体的标准规定或是指导性的文件,且工程检测行业市场发展比较紊乱、竞争激烈,因此,就导致了工程检测收费混乱,普遍情况是价格打压得较低。
综上所言,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大方面的问题,即整体的管理工作机制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建筑工程实施单位方面的问题和个别建筑监督检测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2 解决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难题的策略
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更要做好工程监督检测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针对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针对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可行策略:
2.1 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
工程监督检测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工作管理机制,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有法可依”。针对目前整体建筑工程行业中管理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和完善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项目安全责任制度,以“谁主管、谁负责、相互监督”为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同时,需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这样的处罚制度可以约束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可以减少和避免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具体可以采取构建整体的监督检测工作机制、建立服务型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模式、使工作监督检测工作程序规范化等措施,从而使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工程监督检测工作向规范化道路发展。
2.2 政府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离不开政府的管制,工程的监督检测工作需要有法律法规的保证。那么,只有政府加大对工程质量的执法和管理力度,那么工程的监督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应才能提高,工程的监督检测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进而也能更好地确保工程的质量。因此,针对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情况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用以指导开展工程监督检测工作。
2.3 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的监督检测工作较为复杂艰巨,工程监督检测工作队伍的素质不够高、执法力度不强等因素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工作进行时,要有加强整体工作队伍素质的意识。要对加强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人员的素质给予重视,要选拔素质较高、较好的人员;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也可以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对合格的进行褒奖,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未能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处罚或是淘汰,久而久之,在这样的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的促进下,从事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人员自身的素质就能不断得到提升。那么,人员素质的提高进而也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能避免不作为、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再发生,同时能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进行,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也会提高,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也能避免发生。
2.4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工程监督检测工作质量
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善改进,新形势下的工程监督检测方法要更为适用。针对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可以加强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的技术含量,采用一些科技手段、使用科技仪器来辅助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提高检验精确度以助于分析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隐患。同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等技术对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也有助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客观公正地进行,最终也能提高工程质量。
2.5 加强诚信建设、控制建筑工程行业门槛
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部门提供的检测结果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其他部门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公众负责的一种态度,也能遏制建筑工程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违规操作、不良做法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建筑行业要做好诚信建设,尤其是在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这一块做好诚信建设,要重视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形成对建筑工程企业的约束作用,保证建造出质量过硬的建筑工程。
同时,建筑市场的门槛也要控制好。对建筑企业的企业资质进行审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控制建筑市场门槛就决定了建筑工程企业的实力、信誉等方面保证是高品质的,这样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
3 小 结
综上所述,有些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但相信这些问题也会得到有效地解决。建筑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人们不断地坚持,需要积极地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题,相信只要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会越发展越好。
参考文献
[1]肖孟,叶艳兵,魏然,骆汉宾.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2]何运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03月12日.
篇8
一、当前国库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税款入库要“辗转多日”。首先是税款报解环节多,占压时间长。按目前手工操作划缴及信件邮寄传递方式,从基层征收机关开票缴税到上划县支库,要经过乡(镇)税务所——基层经收处(含商业银行基层处、所和信用社)——基层邮电所——县(市办局——县(市)商业银行(信用联社)——县(市)人行会计部门— 一县(市)支库等7个环节。如果是中央预算收入,由县级支库上划到总库,还要经过地(市)级中心支库、省分库与同级会计部门和邮电局等10个环节。由于税款划拨环节多,传递速度慢,致使大量资金在途
不能及时使用。一笔税款从开征到缴入支库,正常情况下,同城需要3-5天,乡(镇)需要7—10天,边远地区一般需要15一30天,上解到中心支库、省分库、总库所需时间更长。如遇个别环节受阻,所需时间还要延长。另一方面,少数商业银行为了增强自身资金实力或保存款余额,有意无意地延压税款,转移财政性存款,缓解或逃避全额上缴。
2、预算收入过渡户“遍地开花”。
一段时期以来,征收、检查、执法机关在各金融机构开立过渡账户现象普遍,有的单位还在几家金融机构开立过渡账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1998年底曾联合组织清理“预算收入过渡户”,共抽查15214个单位,查出过渡账户24530个,平均每个单位近2个过渡账户。假设每个过渡户平均保留经常性存款余额5万元,则仅仅这些被抽查单位每天就有税款13亿元被化为征收机关的储蓄存款。预算收入过渡户已成为一些征收机关的“蓄水池”和“调节器”,人为地减缓了税款入库速度,严重占压预算资金,逃避监管,使财政性资金分散流失,甚至引发腐败现象,其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
3、财政资金“空转”心照不宣。
每当六月底和年末,一些地方为了确保财政收入“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和全年任务的完成,便悄悄玩起了“空手道”,即实行财政资金的“空转”:一些企业本来没有创造利税,但为了实现“双过半”和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主管部门要求企业虚报一个利税数,根据这个虚报的数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缴给当地财税机关。财税机关再通过种种渠道,把上交的贷款(名义上的“税收”)返还给企业,企业再把返还款还给金融机构。虽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收”,但完成了一个虚拟意义上的资金循环。财政资金的“空转”,最直接的恶果是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使据此制定的重大经济决策发生偏差。
4、“买税卖税”粉墨登场。
“买税卖税”是指“买税方”以支付手续费为诱饵,或以提供优惠税收待遇为条件,使用本辖区的完税证、税收缴款书、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票据,向非本辖区的纳税人(“卖税方”)代开完税票据,将税款缴入“买税方”国库的行为。“买税卖税”美其名曰“转引税款”、“南税北调”、“引进税源”、“政府调控交税”等等,但其本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腐败行为,是税收征管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是一种利己、利“小团体”但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不仅给宏观经济运行传送虚假信息,影响了税收杠杆调节经济作用的发挥,而且侵蚀国家税收,人为增加税收成本,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积累了财政风险,还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恶化了纳税环境。
5、不合规、不会法的拨款与退库却常披着“合法外衣”。
一些财政部门在地方利益或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预算支出中存在着超计划拨款、不合理用途拨款、预算内资金向预算外账户支拨等行为,使国家资金的正常支出受到影响。有些征收机关搞不合理、不合法的退库,也使国库资金存在分散流失的可能。主要表现在超范围、超比例提退代征、代扣、代收手续费;税款不及时征收,对纳税人的申报不及时受理,等过了申报纳税期限再作为稽查收入进行征收,然后按“规定”提取 30%的稽查手续费;有的利用过渡户混库,将低手续费的税种改为高手续费的税种,预算收人年终集中退库,等等。上述违法行为常披着一层“合法外衣”,增加了国库监管的难度,不利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容易造成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加重了财政资金的风险程度,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
6、人民银行的机构收缩与“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相矛盾,国库监管“脱节”。
自从人民银行撤并原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的大区分行后,上述矛盾日益突出,与当前国库业务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目前人民银行现有国库机构3115个(含城区支库和乡镇金库),商业银行国库机构20092个,不少没有人民银行的市、县没有独立的国库工作机构,势必影响国库监管工作的加强,不利于财税部门的配合与协调。人民银行作为经理国库的执行者,为了加强国库监管,提高管理水平,需要一支既精通国库业务,又熟悉财政、税务等相关知识,调研分析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但目前国库系统从上到下都没有
专职的分析研究人员,基本上是由国库经办员兼职,在掌握与国库业务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在监管中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制约着国库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7、国库风险“陡增”,国库部门已成为案发的“高风险区”。长期以来,由于国库只管账,不管钱,因而被认为是无风险地带。然而,近些年来,国库案件频频发生,表明我国国库风险骤然增大,并已涉及到诸多环节,国库部门已成为案发的“高风险区”。国库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风险意识淡薄,对内控制度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内控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还难以相互制约;二是核算人员少,内控制度不易落实,这在县支库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长期单纯枯燥的核算环境,极易造成国库人员思想麻痹,同时,人民银行与财政、税务等机关长期的业务关系和往来,极易使国库人员囿于“人情网”和行政干预之中。
二、对策和建议
1、健全国库有关法制法规。
目前我国国库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尽快立法建制,强化国库工作的法律约束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并赋予国库必要的管理权利。而且很有必要按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及国库监管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情况,制定《国家金库法》,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有关重要业务的具体规定,使国库监管走上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督导财政、税务等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祛》等法律、法规办事,整治和禁绝当前财政资金“空转”、“买税卖税”等不良现象。
2、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
鉴于国库会计具有独立性、双重性和特殊性,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使国库资金划拨由现行的曲线型变为直线型,消除金库划拨中的中间环节,实现国库资金的高效率运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国库会计核算制度和联行制度,并且国库要作为人民银行系统的一个联行单位,自行编制密押,自成国库联行体系。同时,给每个分支机构规定一个同城票据交换号码,直接参加本地的同城票据交换,从而减少中转环节,节省划拨时间,疏通划拨渠道,加快国库资金的入库和下拨速度,有效遏制税款的延压和占用。
3、实行财税库横向联网。
税款积压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管理体制上的征收与缴库职能一体化。治本之策只能是实现两个突破,即突破税款顺序流转的做法,突破税款结算的商业银行票据结算网络为依托的思维定势,推行“两个分离”,即票据传递与资金运动分离(票款分离),征收与缴款分离(征缴分离)。运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按照效益财政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款入库成本,构筑具有系统性、超前性的税款直达国库模式。为此,实现财、税、库计算机横向联网,以简化入库手续和程序,降低财、税、库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税款入库速度,保证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尽可能杜绝压税现象的发生。同时,人民银行应加大对经收处延压税款的检查处罚力度。
4、构筑国库“核算监管型”模式。
应增强国库队伍力量,改善国库干部队伍结构,抓好国库干部的金融、财税综合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国库干部的综合能力,促使国库由“核算型”向“核算监管型”模式转变。当前应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监测国库资金运动情况,督促预算资金及时准确入库,解决国库资金入库难的问题,并大力挤掉财税收入中的“水分”,禁绝财政资金“空转”、征收机关“以贷纳税”、“买税卖税”等违法、违规现象;二是严格监督库款支拨,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把关;三是严格监督预算收入的退库,加强退库管理;四是严格账户管理,禁绝财税系统多头开户,防止国库资金流失。
5、强化国库内控机制。
篇9
[摘 要]τ谝桓龉家和个人公信力的建立,统计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公布的信息都会受到广大社会人的关注,统计工作一旦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这会给我国统计工作的公信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统计工作;统计行为;改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75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对于统计工作我国尤其重视,并针对统计工作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目的是为了能够对统计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然而,时代在迅速发展,同时也给统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数量和质量提出了高的要求,这无疑在进行统计工作时,会给工作人员造成诸多的困难。
1 目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统计队伍建设时,不重视人才的专业性
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专业性极强,而统计工作最后达到的效果如何,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在实际中,很多企业聘请的统计人员,大多没有参加过专业的统计学习,也没有相应的职称,很多统计人员不能将工作内容进行有效把握,这无疑会给统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1.2 多数企业统计队伍建设不固定,这对统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统计队伍,但是不稳定,很多统计人员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整岗位,尤其是很多基层人员调动幅度最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基层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更直接影响到统计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统计人员岗位知识和继续教育的培训缺乏
大多数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比较繁重,他们忙于完成自己的任务,无法参与高质量的、系统的培训,这无疑让很多基层统计人员不能参与专业统计工作的交流,因此,对当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无法达到,这是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提升的。
1.4 统计法治意识薄弱
大多数的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责任意识不强,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交接报表,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会出现漏报、拒报等状况,这对统计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2 做好当前统计工作的建议
统计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需要对不同的环节进行有效的联系。统计人员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利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实际中,企业应重视统计队伍的建设,让其保持稳定性,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聘用,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专业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要对自身能力进行不断提升,通过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利于统计工作有效进行。
(1)强化统计法制建设。想要顺利开展统计工作,相关人员应对《统计法》进行普及,通过各种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并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让工作人员认识到依法统计的重要性,让统计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统计人员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
(2)对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加强,提升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应严格要求统计人员的能力,有相应的证件才能上岗工作。针对一些统计人员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综合素养较低的情况,企业应对这类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给予合格证件的发放,并每隔2到3年进行新知识的考核,这样才能将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有效提升,提高工作效率。
(3)基层统计数量的采集处理工作不容忽视。统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尤其是基层的统计工作,它对后期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基层统计工作质量进行提升,才能保证统计工作有效开展。
在统计工作中,数据的采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更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统计工作突显出连贯性,就要将统计工作的时效性落实到实处,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及时上报,这样才能对数据审核保留一定的时间,更利于数据质量的提高。另外,还要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统计工作的结果,相关人员一定要仔细核实基层报表,对上报的数据要以实际情况为准,工作人员必须会对数据进行识别,让数据保持真实的状态。再者,统计人员应对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工作。
(4)在统计工作中运用高新技术。时代的发展,让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统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的统计数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要想统计工作实现时效性,相关人员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每个工作环节都比较复杂,很容易造成数据出现偏差,会造成统计工作的质量出现问题,且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应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统计技术系统,以有效的开展统计工作,这也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3 结 语
时代的改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企业的影响,只有充分重视统计工作,加大统计队伍的建设,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有效运用现代新技术,合理开展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让统计数据实现时效性、真实性。另外,对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应进行有效提高,这样才能让统计工作有效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工培训 问题 对策
笔者从事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培训教育多年,参加煤矿事故分析处理多起,无不为每起事故的发生感到痛心疾手。纵观我国煤炭发展史,那起事故不是主要由干部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而引起的,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矿发生的一次死亡几十甚至百人以上的重大特大事故,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分析事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每起事故都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占主要因素,客观上讲,从八十年代提倡有水快流以来,各地小煤矿一涌而上,煤矿工人来自农民,管理者还是来自农民,直到现在煤矿用工制度还不能进入正常轨道,给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虽然近二十年来国家、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改善培训环境,规范培训管理,但直到今天培训工作还是不尽人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笔者只谈一谈煤矿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一、 煤矿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地方各级都制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从机构的资质级别管理、师资管理、培训管理、到监督管理都规定的很明确,但现实中好多地方都不能按章办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申请机构资质方面,要求必须有注册资金、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有现场实践经验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等,在申请过程中,申请人尽力满足要求的标准,到处找钱、找人、找证,这些东西也只是应付上级而已,至于领到资质证之后用谁来培训是另一回事。如某培训机构在申请资质时用的是一些大专院校老师的证件和机关单位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证件,而在实际培训教育工作中这些人根本不讲课,实际讲课的是一些初中、高中学历的人员、当过几年小学初中的老师,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把开车司机、清扫卫生人员也能上讲台讲课。
2、师资管理方面,明确规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有两条是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及下矿实习调研和有累计不少于一年以上煤矿现场实践经历和较丰富的安全生产经验。而现阶段不少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不是没有学历,就是报上一个不负责任的函授学校拿上一个文凭,从来没有到过煤矿,更谈不上什么煤矿现场实践经验。还有就是让单位的闲置人员,上个函授学校,再到上级培训机构拿个资质,就可以给各种培训人员讲课。
3、教考分离方面,规范教考分离管理,建立教考分离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责任心,强化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而现在的培训机构培训考试最好的是上级派一名工作人员做一做样子,实际上还是只局限在培训机构内部运行,仅处于教考分离的初级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再者,教考分离侧重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多数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到位。
4、实际操作和实习方面,不少培训机构的实验器材和模型都是为申请培训资质而准备的,在培训过程中从不使用,主要原因还是培训老师还不认识、不会操作,也就不存在什么实际操作培训和考试了。
5、安全教育培训不规范,报名、培训、考试审查不严格。有些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并没有按规定进行培训,漏培,假培(替培),关系培(与培训中心搞好关系参加考试过关)等现象时常出现。
6、培训学时不能保证,有的培训班学员报到时见一面,考试时再见一面,有的只是在考试时才能见面,培训学习时间不足,培训效果就不能保证。
二、提高煤矿培训质量的对策
1、使用统一的题库题,统一试卷题型,由上一级行政主管管理单位组织人员做好命题、监考、巡考工作,实行教学单位和教课教师不得命题制卷的办法,实现本质上的教考分离。
2、上级煤矿安全培训管理部门加大各级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按照申报培训机构资质时的师资队伍进行监督检查,杜绝不称职人员给参加培训人员讲课。
3、加大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力度,制定实际操作考核办法,实际操作考试时,应当有上级行政主管单位指定人员进行监考。
4、安全培训机构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兼职教师人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做到名符其实。
5、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从报名到考试都要与本人身份证进行核对,存放在课桌上,以便随时核查,杜绝漏培、假培(替培)现象,上级煤矿安全培训管理部门要采取定时、不定时的进行了巡查和监督,制止关系培(与培训中心搞好关系参加考试过关)等现象。
6、建立健全煤矿职工培训教育机构的档案管理制度,从每一位代课的教师、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做起,记录每个人的工作、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