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素质

篇1

Tang Fengbo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 721013)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作者经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ollege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 and Education Conference under new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top creative talen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build human resources power n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a research and study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for many years,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onstructi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ng idea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r.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结构

Key words: collegers; mental quality;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88-03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少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

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不断提高,但创造能力呈下降趋势,4年当中,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尽管幅度不是很大,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虽然各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已均有十多年的历史,不少学校都成立了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面临着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未引起部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说,还有很大阻力和困难,任务十分艰巨。

1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分析

在个性特征方面,当前大学生具有活泼、开放、自信、富于幻想等特点,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孤独、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1 孤独感和自卑感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在入学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是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调查结果还显示,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严重的群体分化,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孤独感的主因。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具有面对社会各方压力的能力和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多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咨询服务网点,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促进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阶段,感觉不孤单的大学生仅为16.4%,其余大学生都有孤独感。现今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压力下功利性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的目的大多就为了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再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上感觉孤独的原因之一。

从相互交流的方式来看,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过度依赖高科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他们常常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这也会导致彼此间的信任感降低,易于产生孤独感。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面对这种孤独,要会自我调节,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去面临社会现实,这应该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孤独中学会成长,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1.2 人际交往障碍这一点可能是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很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现状不满意。另外,家庭条件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是影响其信心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从多数人成长经历和之前带过的学生来看,大学生应该不会存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困扰。但是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学生被其他人排斥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越老越普遍,应该引起重视。这与现今的教育体制是有一定关系,这种以分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教育体制,会导致学校、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忽略对孩子品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一些素质的培养。

1.3 情感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大学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此外,大学生的群体分化越来越严重,当前贫富的差距在大学中也有所体现,不同的群体之间也造成了隔阂。之前的大学生很容易寻求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避开金钱、权势等一些因素,相互尊重、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对社会、人生的见解。现在大学生面对来自权势、金钱、群体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会因此而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也有些人则被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主导,认为相互的交流,为别人提供帮助,会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而会自我封闭,而不愿意共享。”

1.4 就业焦虑,人们认为当前的大学生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2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 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3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3.1 心理素质的涵义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与创造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3.2 心理素质的特征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3 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4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证研究;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47]新疆财经学院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3):73-76.

篇3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家庭条件状况分析。实行高校并轨以来,缴费上学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近年来缴费数额一路攀升的事实,却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国内的国本大学一年的学费大多至少在5000元以上,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已经高达6000元以上,而一些民办大学、大专院校,就更不止这个数目。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大专院校每年学费平均达到6500元左右,再加上生活费、学习用品费等支出,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一般要到15000元以上。此外,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还在继续。我们的调查显示,有36.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这其中37.5%的学生把自己归为一般贫困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10%;53.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一般,只有少数5%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在“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学费及学费对自己及家庭产生的经济压力”方面,有68.3%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费已对自己及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而18.1%学生认为学费对自己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从以上数据分析,大学学费问题已对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成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贫困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而较富裕学生可能产生虚荣、自恋、自狂等心理问题。因此,贫困生可能产生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进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素质状况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5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人际沟通障碍,这其中人际交往不自信者高达61.66%、不太自信者占43.33%、不自信者占12.50%、感到自卑者达5.83%。这些数据说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之间关系比较一般的占43.33%,同学之间人际紧张者占11.67%。76.67%的大学生认为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由于种种的原因而实现不了,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以至于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焦虑不安。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中长大,来到大学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里许多事都要自己独自处理,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能给个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过惯了被人伺候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很少为他人着想,但一方面人际交往动机强烈,另一方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时又显得手足无措,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

3.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调查显示,11.67%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过重”,34.83%的同学认为“有时学习困难”,且在调查中发现,有35%的同学有时会因学习的事情而心烦气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这些占总有数的81.50%之高。显然,由于学习带来的心理情绪上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步伐加大,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大学生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已逐渐褪色。尽管这样,大部分依旧出类拔萃,到大学后发现周围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加上大学老师的授课程方式和高中教师有很大差异,此外大学校园生活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困难。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个体难免会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对一些志向远大,立志要在大学深造的,而心理承受能力又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经过努力如果还是很难适应,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调查发现,39.67%的学生对成绩非常看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4.由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素质问题分析。大学生谈恋爱一直是高校中比较敏感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其一为学习深造,其二为谈恋爱。大学生来自天南地北,不少同学远离家人,备感孤独同时他们思想活跃,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而疏于理智的思考,在感情方面往往比较执著,但由于缺乏经验,经常为感情的纠葛而忧郁、苦闷和烦恼。有的同学忙于谈恋爱,而与周围同学关系逐渐疏远,把自己孤立于很多集体活动之外;有的同学害怕别人抢走自己的异性朋友,整天胡思乱想,坐立不安,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大学学习,成绩也较易受影响。由于现实中的许多原因,一些恋人不得不分手,对感情的执著和痴迷使得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恋问题,往往陷入情感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报复的仇恨心理,近几年来,学校因大学生恋爱问题而发生的自杀、报复事件时有所闻。5.未来就业与发展前途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即使对刚跨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讲,就业及未来发展也一直是大学生要直接面对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调查发现,50.83%的广州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就业的前景感到茫然,认为“走一步,算一步”者占19.17%,由于不少毕业生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向往大中城市同时又过高估计了自身的条件,致使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很大反差,由此对自己前途感到担忧,经常担忧者占24.17%,偶尔占64.17%。因此,由于就业问题所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来讲,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暴燥、抑郁、悲观等不同情绪反应。这种情况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尤为突出,因为这类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如果自身又没有相对比较优秀的条件,留在大城市找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难。这种担心的程度还因高校层次(985学校、211学校等)不同而不同,与名牌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相比,一般高校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更大。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其择校择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很高,这给不少年轻大学生稚嫩的心灵以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应对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把心理健康及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大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身的心理防卫和心理调节能力。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为社会服务,直接体验与感受个人社会价值。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经常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加就业信心、减少不良的心理情绪和困惑,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因此,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技术性的科技咨询活动和“三下乡”活动、有贡献的社区服务和农业生产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不可多得的途径。

2.校园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而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驰。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校应从各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如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加强学校硬件环境的改善,通过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园绿化等方面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优美、舒适、整洁的物质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心理健康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方法和重要补充,它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且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强的特点。心理咨询活动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谈心、电话或书信咨询等方式开展,能够及时地疏通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及心理疾病,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因此,各高校应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职、兼职教育工作者,并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一些有效的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

篇4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健康 对策

后进大学生是指在学习、纪律、工作等方面落后于同专业、同年级其他学生的人。这个群体里的成员往往被教师看作是表现不好的学生,有的甚至还受过纪律处分,从而成为学校同代人中的“弃儿”[1]。这个特殊的群体,平时接触优秀学生及高校辅导员的机会少,心理问题凸显,但找不到解决途径。较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更应受到关注,如果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就受到及时的关注与教育,就可以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如果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来处理,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使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走向极端,处理不慎,会影响一个青年的一生。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原因剖析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们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智力正常,身心感觉良好,了解并接纳自己;人格和谐健全,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自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后进大学生由于在学习成绩上不占有优势,在其他方面也落后,极易引发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1.容易产生厌学、消极心理。

进入大学以后,少数人受“六十分万岁”思想影响,主观上对自己放松要求,目的不明确。有的受社会非主流思潮的影响,思想消沉,生活态度消极,无远大志向,不思进取,再加上有的适应能力差,对改变了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所适从,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应付学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或考试舞弊,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因此而受到留级、退学等处理。其中一部分人就会转化为“网隐君子”。由于后进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在现实中很难和其他学生“合群”,很难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青睐。长此以往,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不信任心理,转而企图从网上求得心理慰藉和“平衡”。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向,加上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最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进而发展到退学,甚至违法犯罪。

2.容易产生矛盾、逆反心理。

后进生常常处于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之中。因为矛盾,产生逆反心理,又因为逆反,可导致产生对抗。有这类心理特点的学生,往往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看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有时甚至故意和学校或老师唱“反调”。所以,后进生往往容易出现一种盲目的爱表现的状态。因为自身学习和表现情况不尽人意,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受不到信任、尊重,出于逆反心理,也出于爱表现的心理,他们会有意识创造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3.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心理[2]。

自卑可能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上自信心不足,不愿和同学接触,甚至会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这类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矛盾,或是犯了错误,便会疑虑重重,思想上有很大的压力,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因为疑惧,情绪低落,不敢和同学交往,做错事情不敢主动承认。这类心理继续发展往往导致性格内向,怯懦孤僻,易患上心理疾病,最终发展成为自暴自弃,或是转求另外的解脱途径,造成不良后果。

二、由内而外培养后进生健康心理素质

由于在学业、能力等方面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可,后进生大多出现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问题,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活动中,则是消极应对,得过且过。所以,对他们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自信心是后进生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3]真正有自信的人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既不贬低自己,又不盲目自负。很多后进生容易走两个极端:自卑和自负。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利而向旁人证实自己,变得唯唯诺诺,丧失很多机会;自负心较重的人往往不认真审视自己,把自己罩在一个虚幻膨胀的光环中,盛气凌人,使别人避而远之,实际上他们心里恰恰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出现这两种心理状态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一些行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1)练习正视别人。

当别人眼睛盯着自己时,有自卑感的同学立即躲避别人的眼神,有自负心的同学却把眼神抬得高高的。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怕你,我感到不如你。将眼神抬高则意味着:我很心虚,担心不如你,我要显示自己的强大。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且光明正大。因此,练习正视别人不但能给你信心,而且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2)适当加快速度。

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表达出“我无所事事,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的意思,而较快的步伐则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我相信自己能成功。”因此,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

2.培养积极心态,杜绝消极应对。

积极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它是一种正面的心态,由希望、乐观、勇气、进取、慷慨等正面的特征组成;而消极的心态是一种反面的心态,由悲观、颓废、抱怨、等待、我行我素等反面的特征组成。具体的培养措施如下:

(1)从行动的角度培养

心态是紧跟行动的,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消极心态开始,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积极心态者。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等待,不要想“这事等我心情好时再做吧”,而应该用行动来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

(2)从语言的角度来培养

运用正面的语言暗示也有利于积极心态的培养。比如今天你忙了一天,终于把事情做完了,不要说“我累死了”,而应从正面说“紧张了一天,现在真轻松”。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要说“我不行”,而应说“我经过努力一定能行”。

(3)从环境的角度培养

环境包括你周围的人和事物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和事物的阴暗面。因为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因此在生活中注意称赞别人的优点,注意欣赏事物的美丽,而不是抱怨别人的不好或环境的恶劣,你的心态自然就会积极起来。

3.学会理解与宽容,抵制偏见与狭隘。

这里宽容不是宽容别人对你的侵权,而是对那些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现出耐心。你的心胸应该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你越缺乏宽容之心,就会越封闭,很难与他人合作。你应该学会接受别人,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辩论,当遇到对方有不同观点时,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而应说:“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我的想法是……”因为仅凭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对方过错,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则表示你不尊重别人,独断专行,心胸狭隘。但宽容也不是完全接纳对方的观点。总之,宽容的心态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心胸广阔和合作能力强的人。

承受力是决定宽容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具体是指一个人承受疾病、疲劳、挫折或艰苦的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协调。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拒绝和失败,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不如意和困难。如果能够咬紧牙关忍耐下来,就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信心加忍耐能化一切不可能为可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虽然不见得会完全照着预期的方式进行,但只要咬紧牙关忍耐下去,在坚决的忍耐中,即使原计划不能实现,但环境状况会改变,而出现一条可行的道路,或许是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激起外界的共鸣与援助,虽然与原先预定的大不相同,但终究是曲曲折折地迈向了成功。”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对于困难,要学会辩证思维,找到困难积极的一面。

对于挫折,只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思想上首先要适应它,然后才能想办法改善它或避免更坏的事情发生。比如一坏牛奶被打翻了,与其垂头顿胸心疼那杯牛奶,还不如打起精神将玻璃杯和牛奶立即打扫,以免走路滑倒而受伤。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困难,应面对而不是逃避,然后认真想办法解决。对于挫折(疾病、失意等),不要坐着天天想挫折多么痛苦,而应立即找有意义的事去做,只有通过做事将时间排满才能降低痛苦感。

4.陶冶良好情操,争创时代先锋。

一个人过份情绪化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因此,后进生在平时要注意克服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包括:恐惧、仇恨、嫉妒、抑郁、紧张等。在这些不良情绪中,愤怒往往是年轻人最不容易控制的。愤怒使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许多场合,由于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的冲动、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个工作机会;在领导眼里你的形象可能受到损害,别人也会从此开始对你的合作产生疑虑。

三、结语

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如何引导后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解决思想困惑、摆脱不良心理干扰,如何创新后进生工作转化的方法和方式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后进生转化教育长效机制,是我们高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后进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江.把握学习心理转化“后进”学生.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5):45.

篇5

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

1.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直接控制着人体自然力的发展,调动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深层次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由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三个因素构成的。

心理潜能:是心理素质发展和形成的前提。体现在智力(能力)方面的称为智能潜能,反映非智能方面的称为非智能潜能。由于智力、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所以智能潜能又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潜能和能力潜能。

心理特点:每个人生来都有多种多样的心理特点,它体现在心理因素上,如感知的直接性、具体性,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感染性、两极性,意志的目的性、控制性,智力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入性、灵活性等。潜能与特点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前者是发展的可能性,后者则已是现实性。心理特点既然是先天的,因而比较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后天的。它体现在形形的心理因素上,如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智力的统一性、顺序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心理品质是在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经形成并趋于稳定,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心理特点。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心理品质都得到开发和发展,智能和非智能因素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搞清心理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基本点,才能掌握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在高校图书馆这块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上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勤工助学大学生特点的心理素质教育。

2.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进取的心理。自觉走向勤工助学之路,根据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只有一部分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高自律性,较为勤奋、刻苦,一些贫困生甚至把“学习”看作生活的全部,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家庭条件的不如意,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忧患意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斗志,磨炼了他们坚韧的意志。贫困生中的一部分能够正视自己的贫困,认为贫困没有什么可怕,只要自己努力奋斗,贫困是可以克服的。他们自强不息,主动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双手摆脱或减轻贫困,形成大学校园里帮困助学的一道亮色,它折射出中国大学生从靠国家、靠家庭上学,到靠自己上学的变革历程。虽然这一过程饱含泪水和汗水,但它不能不说是当代大学生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2)自卑心理。因为家庭条件的影响,来自农村、边远地区、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相对闭塞,兴趣爱好比较少,使得他们见识较少,同时面对经济困难的威胁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敢面对挑战,缺乏激情,出现离群、孤独、封闭、沉默寡言等自卑现象。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工作起来缩手缩脚,主动创新性不强,不能发挥自己巨大的潜能。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跨入大学校门,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经济负担的加重都对贫困生造成了心理上的种种压力。他们虽然有融入群体的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虽然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担心家庭欠债的多少,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下岗现象,贫困生往往感到将来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多年来的刻苦努力和憧憬遭遇挫折,心理充满沮丧。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从而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极端行为。

(4)敏感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因而常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把自己禁锢起来,从而产生孤独的体验,容易形成闭锁的性格,小心翼翼地处事,多疑。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往往比较困难,而有些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入不敷出的贫困学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苦闷心理,不少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同为大学生,无论学习、智力、能力还是自身条件,并不比来自较为富裕家庭的同学差,仅仅因为来自贫困家庭,便低人一等,因而常常感到不服气,心理不平衡。当他们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不平衡,甚至痛苦愤怒,而别人遇到不幸或处于困境时或幸灾乐祸,或用贬损别人来求得心理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个别大学生会发生攻击性和破坏。

(6)逆反心理。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贫困生的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积极的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避重就轻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的厌恶,对工作方式死板低效率、家长作风、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对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不重视的失望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的厌烦,对规章制度、借阅规则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有消极抵触行为等。贫困大学生的消极还表现在生活方面。前者由于生活来源没保障,缺乏自信心; 后者由于考入高校之前在高中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强者如林,加之他们知识面较窄,见识较少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学习动力不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出现消极厌世、忧郁孤僻、不思进取等心理问题,对前途悲观失望,遇事总往坏处想,表现极度消极和懒散。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素质给人际关系、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成才。

培养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勤工助学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证,勤工助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是缓冲压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心理品质。勤工助学活动还是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能促使学生把思维和行动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达到锻炼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目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促进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贫困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边学习、边工作,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今后毕业做好其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他们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言传身教的具体帮助,有利于培养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读者拥有不同的学历,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习惯,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十分广泛,从一般文献借阅到专题文献咨询。经常与读者的广泛接触,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利于勤工助学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培养公关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通过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各种类型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开展活动,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增强了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圈子,参与勤工助学后可以使他们的人际交往从纵向转为横向,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范围不断扩展。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在和谐的环境中培养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作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次,跟勤工助学的同学在一起,由于家庭背景比较相近,可以相互交流与沟通,增进交往的自信。勤工助学可以很大程度地培养贫困生的服务意识,这种服务意识要求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以别人为中心,并且要做到文明礼貌,保持良好的心态。

2.促进贫困大学生的求知欲望

勤工助学可以使贫困生有大量的时间直接接触老师,耳染目睹老师的言行举止,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品德风范所吸引,特别是优秀教师兢兢业业、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给贫困生树立一个好楷模,激发他们学好各种知识本领的决心,不断增强求知欲望。对勤工助学馆员进行学习解困,在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专业成绩,图书馆可以提倡同学互帮互助,让学习方法好、成绩优秀的同学与贫困生结对子,进行互助活动,鼓励、帮助贫困生学好专业,提高成绩,培养贫困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据调查数据表明,多数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后学习成绩有较大地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3.促进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勤工助学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扩大了,接触的事物和遇到的矛盾增多了,有如意的事情,也有失意的时候;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正是这种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使大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特长。勤工助学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如能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将他们所学专业与图书馆提供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可以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达到用人与培养人才的统一,能较好地利用专业知识解答一般同学提出的咨询。对于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同学,我馆用其所长,帮助回溯书目的建库工作,效果显著。

(2)提高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都承担具体的服务工作,如图书上架、库房整理、期刊阅览、报刊装订、打扫卫生等。经过初期的适应后,勤工助学学生逐步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文献分类、计算机文献检索,以及在服务工作中经常遇到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解决不了就请教工作人员,日积月累,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利用工作的便利,勤工助学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工作人员和文献资料,享受优厚的学习条件,能够了解有关图书馆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方法。一位曾经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毕业后深有感触地讲,在图书馆工作的那一段时光使我受益匪浅。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经济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将使他们终生享用。

(3)培养勤工助学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工助学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是学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勤工助学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还要通过学习,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与挫折,树立起他们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篇6

关键词:健美操课;女大学生;心理素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特殊阶段,他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挑选、社会的考验或更高学历的深造,这无疑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休学或退学的主要原因,跳楼、自杀等极端现象时常见诸报端,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女生身上。随着新时期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也赋予了女大学生更高的期望,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健康健全心理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健美操课作为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我校开设十分普及。它在健身的同时又能健美、健心,具有多重功能。鉴于我校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十分有限的情况,本研究拟从一个方面充分调查我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健美操课对其的影响。为我校健美操课的发展及女生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年龄:20±2岁,人数:200人(公选150人,专选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了多篇有关于心理素质影响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健美操课程开展的现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2.2.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课的直观感受,本次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5年11月第一次发放问卷,2016年2月第二次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2.2.3数据统计法根据学生返回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用工具excel整理数据。2.2.4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老师和参与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健美操课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使本次调查研究的可信度较大提高。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健美操课开展现状

3.1.1健美操课开设情况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的高等院校,从我校的男女人数比例来看,再从健美操自身的功能及特点来看,它更适用于女生,所以这与我从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到的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大多以女生为主的情况基本符合。从女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驱动;第二是增强体质,健美的同时减肥;第三是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品质。3.1.2健美操训练与比赛情况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推广便迅速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发展较为普遍,也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健身健体,还能调节心理、休闲娱乐,它特有的表演竞赛性更是成为女大学生热烈追捧的重要成因。调查过程中得知:健美操专选班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她们的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早操,每周3次专项课,每次1.5小时。如果有比赛,会在节假日及周末增加训练。3.1.3女大学生参与课余健美操锻炼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36人会每天坚持健美操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18%;偶尔在课余时间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占48%;还有34%的女生从未参与其中(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在我校被大多数女生接受并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3.1.4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从女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可以看出,减肥健美是对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影响最大的,占有29%的比例;爱美是每个女生的天性。影响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因素中,兴趣爱好占23%的较大比重。还有一部分女生希望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来调节心理(如表2所示)。虽然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健美操课在我校还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2女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课兴趣的结果分析

3.2.1健美操专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大多数女生是出于对健美操的喜爱而选择了这门课。同时调查中体现出68%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对于健美操专选的学生来讲,老师的专业技能对她们是否选择这门课尤其重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人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心情愉悦畅快,有较少数学生感觉一般,心情没有明显起伏。3.2.2健美操公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喜欢健美操课的占60%,是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不喜欢的占40%,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6%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有较大影响,而74%的人选择健美操课是因为同学的影响,说明对于公选课的女生来说老师的专业素质并非特别重要,她们更加关注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受过心情愉悦畅快,有57%的人持肯定态度,而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心情一般,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具体数据如下表:大多是被调查者都喜欢上健美操课并能从中获益。

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3.3.1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精神压力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93%的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精神压力有明显改善,只有7%的人认为变化不大。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1996)指出,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发现,可能因为她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常常表现的很忧郁,还表现出不良情绪,又不知从何处发泄。健美操受广大女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健美操音乐强有力的节奏和热情奔放的动作很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和动作中去,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在锻炼过程中充满艺术享受的乐趣,有利于女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3.3.2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的影响健美操是一项高强度与高负荷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套动作大概4、5分钟,若成套动作完成下来会消耗学生极大体能,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意志力,很多学生坚持一两分钟便已精疲力竭。下表是健美操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影响的调查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自身的意志力和性格明显增强并趋于完善,健美操中有很多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还对动作的幅度、力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续时间也较长,特别是持续一个小时的有氧健身操,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磨练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强有力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往往能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3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明显改善,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少数女生因为自身体能和动作难度有过放弃坚持的想法。这里30%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得不到明显改善。3.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经调查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81%的人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有提高,健身健美操属于表演娱乐性质,当进行健美操某一动作的展示时获得良好的反响,会使表演者达到一个很满足的状态,自信心也随之形成。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初步建立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完成高质量动作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加增强了信心,更勇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如下表所示: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第12题(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因为动作的难度或音乐节奏的快慢有过挫折感)可以发现78%的女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挫折感。这就警醒我们不仅要看到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健美操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心的提高,更要重视因高难度动作给我们造成的挫折感,并努力克服,锻炼好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更大程度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师应充分考虑在健美操课中强度、时间、频率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想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才能使我校更多的女大学生从中获益。3.3.4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90%的女大学生在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社会适应力有所增强,这表明健美操课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通过与一些女生的访谈发现,她们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时常出现敌对与害怕心理,不愿与人深交。而健美操是一项团体运动项目,小到6人一组,大到12人一组,学生之间时常有着联系,这就自然而然的为女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她们在团队协作中克服孤独感,逐渐产生对她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学会以诚待人,互相帮助,扩大社交圈,从而提升社会适应力。3.3.5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87%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健美操课成绩的认定是小组考核的形式,有助于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兴趣,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全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新的动作与队形,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团队精神。使团队协作和自我创新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对培养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我校,健美操课受到女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此次研究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得到了有效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第二,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第三,我校健美操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特别是公选课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第四,学校领导对健美操课不重视,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缺乏;第五,学生自身投入不够,对健美操课不太重视;第六,学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

4.2建议

4.2.1加强师资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在调查中发现,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存在着疑问。场地器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限制我校健美操课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了学校对健美操课甚至是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与良好的场地器材,全校健美操的推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校应该正视这一点,加大对体育教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修建合适的场地器材以供学生使用,发掘充足的优秀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以此保证我校健美操课的顺利发展以及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4.2.2加强学校健美操课的组织工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课在我校的开展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呈优良态势。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困扰较大多数学生的,就是大家会因为动作的难度和节奏的快慢而有挫折感,这便是因为我校健美操组织工作的薄弱。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多照顾后进者的感受,再加上合适的音乐,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逐步发展。4.2.3加强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重视健美操课程在调查过程中,有较少部分人选修健美操课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两个学分。在意识上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现如今,大学生体质令人担忧,能有一门课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又能培养心理素质,就要倡导在校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重视健身意识的培养,珍惜已有的健美操课程,以己之力带动身边的同学都参加到健美操的锻炼中来。4.2.4加强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办公室,但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心理辅导办公室的具置。在此情形下,学校应狠抓心理辅导这一块工作,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从根本上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我校的女大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上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云.《健身健美操对甘肃省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姚杰.《健美操课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朱妹.《高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程内容模块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李孟璐.《高校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

[5]陈泉宇,徐振文,康华养.《健美操运动对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的探析》[J].《运动》2012年第35期.

[6]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田甜.《健美操课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运动人体科学》2013年(第3卷)第26期.

篇7

【关键词】合理应用EAP大学生现状心理素质

【 abstract 】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the condi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some bad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EAP (that is, staff to help plan, English name for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called EAP) work reasonable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can solve some reasonable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appeared i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to work EAP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 key words 】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tatus EAP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代大学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发文件,反复强调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而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把EAP工作合理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一、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极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观念偏差。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认识上,偏重治疗性,忽视成长性;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上,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忽视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对职责划分的认识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和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的责任,忽视政工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等全体教职工的重要性。这些观念上的偏差使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短视的低层次上,教育成果不具有长期性。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忽略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阐释理论,对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较少涉及。例如,对学生比较关注的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现实问题。其次,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陈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大学生心理状况。例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特别是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演讲、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够充分,结合不够灵活。

3、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各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而对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则没有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一年级新生要面对更多的现实问题,诸如人生目标的定位、感情的定位、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这需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二、把EAP工作合理应用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EAP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项目。它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和建议,以及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的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帮助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氛围,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它在工作层面上包括除了一般劳动条件外,还包括工作设计、专长发展、工作调适、职位转换、生涯发展、绩效考核、职位晋升、退休规划、离职安置等;生活层面上包括家庭婚姻、生活管理、休闲娱乐、人际关系、财务法律等;健康层面上不仅是指如何有效减肥、戒烟,而且还强调有效统整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主动关心员工,诸如在心理卫生、压力管理、运动保养、饮食健康、忧郁焦虑、嗑药毒瘾、酗酒戒赌等。而以上这些内容,也正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针对课程,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大学生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每学期的每一周,至少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是EAP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也必须安排到课程当中,提高它的影响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教师,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同时,学院EAP项目工作组常年开展心理咨询师成长活动,不断促进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与提高,并且将教师学习到的内容与所开展的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助于培养教育学生。例如:学院的拓展培训课,可以说是为EAP服务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括了前期调查、压力评估;中期的教育培训;后期的调查与回访。从EAP的服务范围上看,拓展训练在培训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了EAP工作内容范畴,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强了心智,提高了心理素质,收到极好的培训效果。

针对学生,为更好地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职院大学生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学院EAP项目组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爱心社团”,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热线号码、工作时间、预约电话及电子邮箱,开展了好书推荐等活动,同时还利用各种活动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关注大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作用。

另外,在工作中,EAP项目组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根据高校各年级的大学生所呈现出的不同群体特征和心理需求,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一年级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与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大学生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感恋爱问题;三年级大学生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恋爱问题;四年级大学生主要为就业问题、能力培养问题。EAP项目组力求通过有所侧重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例如通过开展“呵护心灵”公益讲堂——用心灵匹配爱情、自强人生团体辅导、情绪管理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分享励志小故事等等,来启发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和挫折,促使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把EAP工作合理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理康教育中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成长困扰,也有助于确保实现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

[2] 王茂胜, 周懿,董秀娜:《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个“轻重失衡”问题》,前沿,2005年第六期

[3] 华芳英,马亥生:《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学业动机偏低。梁迎春和赵爱杰(2008)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心理特点也存在其独特性。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学习过程中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困扰。申永东(2015)在对某独立学院294例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咨询频率最高的为人际关系,比例高达20%,学生主要表现为交往方式不当,交往技巧不足而不善于交往,因个性敏感而交往受阻,自卑,不敢交往。

(3)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的另一问题,引起学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因素为自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调节,因一些小事情易引发抑郁、焦虑、恐惧等。

(4)适应问题。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由于从高中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换,独立学院学生面临更多的不适应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

(1)新生环境适应阶段。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这个时期就需要对新生开展环境适应方面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参观校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相应学生组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教学楼、实验楼、校史馆,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打下基础。二是开展名字接力活动。通过游戏使新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小组成员名字,使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

(2)团队协作阶段。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团队,大学生也不例外。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同学的归属感。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同心协力”活动。本活动要求6~8人一组,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对方一同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1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指导成功才可再加1人。通过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二是开展“信任背摔”活动。本活动旨在增强团队信任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沟通阶段。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新生就面临着许多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同学、室友、老师、朋友、班级、学校等。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开展 “抢坐红椅子”活动。当大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请每个组员轮流坐在小组中间的红椅子上,其他组员用实事求是的话语赞美他(她)。每个从红椅子上下来的人都会非常兴奋。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克服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毛病。

(4)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实用,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设计不好也会影响未来就业,因此本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步入社会后会成就自己。

活动内容:开展“职业幻想”活动。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职业。具体操作如下:想一想五年之后,你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环境怎样,工作闲暇时间做什么,家庭生活情况如何等。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现在你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实现你向往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85-88.

篇9

关键词:心理素质;适应性;大学生;量表修订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75-07

一、引言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此该阶段也被称作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在此阶段,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处于一个剧烈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影响身心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适应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对适应性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研究者从外在状态的角度对适应性做了界定,探讨适应性的功能;而更多研究者则是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适应性做出界定,探讨了适应性的机制和发生条件。但是,适应性究竟是一种能力倾向还是行为状态,是心理特性、心理过程还是行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据王钢对人际适应和人际适应性的区分,适应性应当是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静态性。张大均从个体心理素质的角度界定了适应性的概念,即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成分,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或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在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上,国外目前应用较多的量表主要有大学适应量表(CAS)、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中的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MMPI-2)和大学生适应问卷(SACQ)等等。但是,这些量表基本上都是从问题角度出发,被用来筛选可能具有适应问题的在校大学生,并以此为相应的干预提供指导意见。并且,这些量表多关注的是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的关注。鉴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内学者开发了一批针对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工具,目前主要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和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量表存在以下问题:(1)从可推广性看,部分量表取样集中于某个别地区,故进一步推广有待考虑;部分量表仅针对学校适应,并未能全面考察大学生适应性。(2)从编制细节上看,部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因素负荷值过低。(3)从测量角度上看,除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是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性层面出发,其它测量工具主要是从适应性的状态、过程等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出发。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它们是动态的、外显的成分,受到稳定的、内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素质作为人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心理活动的根本(起支配作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我们认为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重要的功能性成分,是心理现象内在的属性和特征,体现的是适应的内部本质特征。实现对大学生适应性品质的测量,不仅可简单地了解大学生适应状态或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诊断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能进一步预测大学生适应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此,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性成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品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滔从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方面着手,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并研发了相应的测评工具。她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品质应当包含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大维度。这两大维度又细分为七个因素,分别为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适应。她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共有35道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3,稳定性系数为0.775。但是此问卷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因素定义的属性不一致。有的侧重于能力,有的侧重于状态,未能更好地测量到适应性品质;其次,从问卷的可推广性看,样本集中于重庆、厦门和广州,不具有普遍性;最后,从编制程序上看,在进行差异分析时未能报告效应值等。所以我们在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求编制出更科学的测量工具。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首先通过访谈对原量表的结构进行审核,并结合专家讨论意见,最后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六个因素。其次,通过整理访谈提纲、参考原始问卷部分题项及同类量表题项等途径形成项目库。然后集合多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硕士反复讨论,在确保项目内容效度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测验问卷。另外,通过试测、初测和正式测量,验证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最后,我们选取一般健康、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作为效标考察其效度。

二、方法

篇10

Abstract: Aerobics is a movement that female students are much interested in,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emal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students on the course of aerobics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s,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to understand aerobics on their psychological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erobic exercise, female students’ independence, enthusiasm, will, and so on have a mo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关键词:健美操 女大学生 心理素质

Key words: Aerobicsfemale studentpsychological qualities

一、引言

健美操是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项目。这项运动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还能让人在愉快的训练气氛中轻松地达到减肥效果,塑造并保持完美的体形。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通过健美锻炼对健美操的兴趣、自身协调性、柔韧性、自我满意程度、意志力和性格、情绪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健美操运动表现女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美形体与气质,既符合她们的生理特点又能满足她们的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缓解学生的心理。目前,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女生的体育活动中具有广泛性,从而研究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健美操锻炼者共200名女生,涉及数学、外语、中文、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专业。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精读摘录后进行比较分析 。

2.2.2访问法

访问健美操锻炼者、教练。

2.2.3问卷调查法

对健美操锻炼者200名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180份,收回率为90%。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93%。

2.2.4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对其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健美操的兴趣的加深

在学生参加完健美操锻炼后,对她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对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有94.6%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对健美操很有兴趣,没有人表示不喜欢。这说明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对健美操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动力,也就可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2 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自我满意程度的提高

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女大学生对自我满意程度表示较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78.6%和18.5%,总共达到97.1%。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很有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结合对一部分同学的谈话了解到,她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健美操带来的乐趣,学习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并认为自己的个人气质,审美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可见,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满意程度。

3.3 有益于学生独立性的增强

在学习健美操后,女大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的占了87.5%;有所增强的占了8.3%;累积起来总共为95.8%,说明女大学生的独立性都有了较大增强。

3.4 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增强

通过健美操学习后,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增强。其中,明显增强的占了90.5%,有所增强的占了6.5%,一般增强的占了2.4%,累积起来达到了99.4%。这说明健美操对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比较大。这可能与健美操的特点有关。从对她们的访谈中也能发现,她们不但在健美操课上表现的更加积极,而且在做别的事情上面也表现得很积极。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健美操锻炼,学生掌握了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女大学生的独立性、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增强,改善了情绪调节能力,缓解了精神压力。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但对她们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也能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竟争意识,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2建议

在校园中宣传健美操知识,让更多的女大学生了解和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健美操运动;学校可以合理的把健美操运动作为女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对健美操房进行开放,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各学院可以组织起自己的健美操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学校可以组织起健美操运动的比赛活动,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翠兰,健美操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报,2006,(1).

[2] 李金珠,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