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材料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考材料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考材料作文

篇1

                        大兴区黄村八中  园田

 

写考场作文,最急人的是没的可写,即缺少材料。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同学们在初中的写作实践中已基本掌握,中考前,最重要的是准备好作文的材料。那么,怎样准备中考作文材料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梳理写过的材料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算一算,到了初三年级,同学们写过的文章已有数十篇,加上平时练笔,应该说掌握的材料已经很丰富了。在中考前,同学们首先应该把已经写过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编程,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状的材料图。有了这张材料图,在中考时如果遇到能够使用以往材料的作文,马上就可以从记忆中把材料调出来,省时,省力,且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补充新鲜的材料

在把写过的材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需要补充新鲜的材料。在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媒体、关注学校、关注自己、关注别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更加充实、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三、梳理材料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梳理材料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按空间

①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学习、读书、活动

②社会:人、事、场景、活动、见闻

③家庭:家庭成员、发生在家中的事、课余生活(集邮、小制作、绘画、书法、养花、养鱼、剪纸、放风筝、学下棋、学计算机)

例题:我家的变化、我家的新鲜事、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我的课余生活

④定指与不定指:

例题:发生在       的事

2、按时间

①现实: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事、场景、活动)

②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场景、活动)

例题:往事难忘、忘不了、童年的伙伴、他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师恩难忘、怀念

③未来:展望、假设、想象。

例题:假如我       、我多想       、我有一个梦想、二十年后再相聚、展望       、2008年的北京、明天会更好

篇2

(一) 对比型

这种材料类型的特征是: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基本可以划分两部分,内容相对或相反。话题一般为关系型。这种材料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在审题时,不仅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区别,更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立意时既要坚持两点论,同时又必须坚持重点论。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有的同学只注意到“生无所息”,围绕“惜时勤奋”立意。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从人的“生理特点”出发,写娱乐休闲的重要意义。其实这两种角度都是片面的。“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表面上看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生理需求。所以最佳的角度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为了理想和追求,既要孜孜,同时为了能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又要注意劳逸结合,围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立意,就较为全面了。当然这二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写作时应有所侧重。

(二) 寓言型

所给的材料一般是一则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这是最传统的材料类型。它的立足点是道理或哲理。在审题时,首先要把这些“读”出来,然后把它作为写作角度。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必须特别关注寓言中“主角”的言行,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尤其是结尾部分议论性或哲理性的的语句,这些都是理解材料至关重要的信息。读懂材料是审题的关键,因为一旦理解出现偏差,作文就会面临跑题的危险。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雨燕减肥。”雨燕在第一次离巢前,必须减肥(锻炼,控制食物的摄入)。理解这则寓言的关键信息是结尾一句话: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高飞。它揭示的道理就是: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受磨炼(从本领到意志),这才是本题的最佳立意角度。审题时,如果把视角仅仅集中在“减肥”二字上,围绕“时尚”来写,那就跑题了。

(三) 松散型

与寓言型材料相反,松散型材料淡化审题。甚至不需要审题,写作角度就在材料当中。它的优点是角度相当宽泛,什么层次的考生都有话说。它侧重考察的是考生的立意和表达。写作时无须另起炉灶,只要从材料所提供角度当中任选其一,或把几个角度合而为一即可。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材料中一共提供了六种“书”,七种“读书”方式。这样,从理论上讲,材料至少提供了42(6×7=42)种角度(姑且这么认为)。当然角度并不止42个,只不过没必要再去另选罢了。

(四) 问题型

材料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个热点问题或生活中常见的某种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是一个什么社会问题,把“靶子”选准,然后再作深入具体地分析。为了使自己的见解能更加深刻,最好从具体问题出发,利用哲学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借以提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探讨解决方案,而不能仅仅局限在问题的表面上。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I:“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仅从“阅读率不断下降”这个角度下笔,分析其原因,表达一种忧虑。虽然也能够扣题,但过于片面。因为从整则材料来看,虽然传统阅读方式有所下降(1999年为60.4%,2005年为48.7%),但是由于网上阅读率的大幅提高(1999年为3.7%,2005年为27.8%),所以整体阅读率实际上是上升(1999年是64.1%,2005年是 76.5%),这才更加全面和客观。我们也可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传统阅读方式(图书阅读)下降,新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上升,后者必将取代前者,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因为网上阅读有着传统阅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而且更加便捷。

(五)独词型

题中没有材料,仅提供一个词语或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一遇到这类题目,很多同学感觉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口)。这时,我们不妨借用管理学中“5W1H”理论,对话题提几个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什么时候(when),是谁(who),什么地方(where),甚至更多问题。这样,话题就会由抽象变得越来越具体,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缺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话题的深层认识。如2006年高考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首先思考“who”:我想握住谁的手?亲人、友人、恋人、老师、同学、伟人、名人,甚至希特勒、小布什、伊拉克难民、濒临灭绝的生物、理想、信念、真理、青春……然后思考“why”:我为什么要握住他的手?想表达感激、倾慕、敬仰、思念,还是规劝、责问、关爱、奋进……最后思考“how”:怎样才能握住他的手?我应该怎样去做?等等。这样思维的角度一下子就展开来了,而且问题越多,思维也就越深入。然后确定一个角度来写就可以了。

(六) 解词型

篇3

2017湖南娄底中考作文已出炉,给材料作文,

2017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历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

2016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新力量/_______创建活动刍议 2015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乐在其中&话说诚信

2014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我学会了珍惜+小议“包容”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命题走向 审题 素材积累

作文在语文中考中素称“半壁江山”,一“文”定试之说不再是空穴来风。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每个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写好作文?如何尽量杜绝失分?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哪些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关注作文命题的走向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模式主要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每个阶段作文命题形式多种多样。随着话题作文日渐淡出中考,命题(含半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在中考卷中所占份额与日俱增。到了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更多样化,进一步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考卷有所创新与突破。如北京市这几年均是在命题或半命题之间徘徊。2007年出了一道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_____”,2008年为命题作文“向前,向前,向前!”2009年又变回了半命题作文“并没有结束”,而2010年又出了命题作文“凝聚”。由此可见命题和半命题一直在中考试卷上占领着高地。2011年山东青岛出了两道作文题,命题作文为“我还是有潜力的”;话题作文则要求考生以“反省自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文。由于以前训练的多是话题作文,结果有些同学不适应。话题作文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最流行的中考作文模式。而命题作文成为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卷上的主流。因此,教师要关注作文命题趋势,提醒初中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各方面都要兼顾到,不要为了作文而作文。

二、关注现实,注重自我感悟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得高分?专家认为:要关注现实,要有生活体验,要思考人生,要表达真情,要注重自我感悟。文章贵在有真情实感,最真的才是最好的。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就在于抒真情。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写作注意“感受与思考”,感受生活要有情。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应提醒学生仔细留意写的人或事、发掘这些人或事的深层含义。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脚下的土地,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风向标,比如2010年北京卷作文《凝聚》文题简洁而温馨,既可以指向个人一生中方方面面的凝聚,也可以指向集体与社会中形形的凝聚,引导学生关注团体,关注由人与人共同组成的社会,关注由人与动物、与自然共同组成的地球。如果缺少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要写好这一文题实属不易。类似这样的命题既是对考生观察和思考生活能力的考查,也是一次脉脉含情的温馨提示:热爱你的家乡,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脚下的那方土地吧,因而要注重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行之于文。

三、强化素材的积累

在文章中,主题起统帅全篇的作用,但是主题不是空洞的,而是需要通过材料来表现的。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强化素材积累,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要备好生活素材,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此外还应博览课外读物,丰富文化积淀。从近年中考看,高分作文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因而多读多思含有哲理性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自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手册,比如积累哲理故事,关注近年来感动世人的人物等。写作时,就能紧扣话题信手拈来。

四、严把审题关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不正确、整个作文就失败了。一位作文专家说过:“所谓审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叫你向西你就向西,千万不能由着性子来。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审题实际上就是搞清楚题目要求写什么,它是作文构思立意的基础。比如以“中秋”为话题,你可以写中秋,可以写月亮,可以写嫦娥,可以写亲人团聚,可以写思乡念亲,可以写古往今来关于中秋诗词的赏析等。这个的确是范围很宽,但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大肆拓展开来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寓意”类的话题作文,它会先提供材料,设置一个写作中心。这时候审题立意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反复阅读材料,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提炼出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以便披沙拣金,准确切入。如话题作文“攀登另一种巅峰”属“寓意”类的话题,材料中的“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就是一个关键句,所谓的“攀登”,就是战胜私欲,要以一种广博的胸襟来面对世界,从而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震撼。但学生写作的情况并不理想,最大的失误在于审题失误,造成偏题、离题。大多学生只是单纯以“成功”“欲望”甚至以“梦想”为话题,行文中偷换话题,这些都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得分都较低。

虽说写好作文需要关注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但核心之点,也无非是这些。如果平常的教学中既能注重从大处着眼于命题的走向和趋势,又能从小处抓好审题和素材积累,才能有备而来而不会全盘皆输。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选择合适的题

北京十一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张洪旗说,参加中考时,考生首先要从给出的2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择的时候需要一定技巧。考生要选择材料最丰富,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平时写过的好作文如果贴近考试题目,也可以拿来用。张老师建议考生,在选择体裁时,最好选记叙文,因为这是考生在初中阶段练习最多的文体,写起来也比较容易把握。

其次,作文要想不跑题,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寻找好素材。考生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目的设置要求。现在大多数作文题都是话题型,考生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再寻找自己记忆库中最好的、最适应题目的素材使用。动笔之前,考生打一份腹稿,理清思路,想明白要将重点放在哪部分适合。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列出一个提纲,开头怎样写、中间分几段、结尾怎样收题等都可以在事先考虑清楚。

抓住题目关键词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题目关键词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金传富老师教给考生一个小窍门:在写作前,先把题目中要围绕的那个词画个圆圈,随时提醒自己要围绕这点来写。金老师说,考生在写作时,要中心明确,文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围绕中心阐述、发挥。写作中,考生可以使用各种写作技巧,但这些技巧都必须为充分阐释、支持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无论文章总体上分几个层次,都要或多或少、或松或紧地围绕中心来写。这种方法无论在任何文体中都是适用的。

丰台分院冯爱平老师说,写文章不但选材要紧扣题目,组织结构上更要注意点题,一般情况下,开头点题、文中扣题、结尾收题,能做到这3次呼应就可以,关注开头、结尾与中心的联系,更便于阅卷老师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议论文写作也是同理,先找好要写的中心论点,再围绕这一论点用各种方法论证,这样即使选材上有些偏,也能够保证文章收回到中心上来。

写作文有“五个一”

篇6

用想象、联想来丰富作文内容

什么是联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联想就是根据一个或者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者联系,而想起了别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燕子往往会想到春天,谈及李白往往就想到杜甫,人们的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借助于想象,人们既可以创造出并未直接感受过的已经消失的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有效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比如,2009年重庆市的中考高分作文《爱的承诺》,祖母的咳嗽声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并由祖母的红嫁衣为情感线索书写了祖母从年轻到年迈对家乡深深的挂念,由此点明了“这份爱的承诺,名字叫家乡”这一主题,行文自然,情真意切。又如,2009年广东省考区中考高分作文《我和张骞一起梦回楼兰》,以梦境的形式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作者自己与张骞在梦境中的所见所闻,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景”巧妙地联系起来,突显了现在人们关注而又不乏新意的“保护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问题,大胆而富有新意。

运用时政新闻材料

中考作文的关键是把头脑中积累的材料挖掘出来,加工起来,成功利用。时政消息、新闻等与时俱进,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尤其是一些重大时事新闻材料,往往会包含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和社会等许多门类,这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写作的有效素材。例如,2009年湖北省武汉市考区的高分作文《尽力而为就好》当中的片段:

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全球60亿人的目光下登上了领奖台,五星红旗在那一刻随风飘展。2008年,他带着13亿人“家门口”的祝福站在了起跑线上,可在那一刻,他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离开了。刹那间,整个中国都炸开了锅,对他的批判就像暴风雨一样袭来,打在刘翔一个人的身上。刘翔退赛,有人说“四川出了个范跑跑,北京出了个刘跑跑”。4年来他在努力,他为这一刻留下的汗水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刘翔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如果说仅仅是为了一块金镶玉而要刘翔那么痛苦,我宁愿不要在赛道上看见他的身影。刘翔,我看见了你的努力,你的汗水,也看见了你对2008年赛道的不舍,别太在乎结果,成败如水,问心无愧。

该片段以刘翔为例,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力而为就好”,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作者对刘翔的理解之情。

又如,2009年黑龙江省的高分作文《与“90后”结缘》中的片段:

那是在前几年,我们还嬉戏于襁褓中;那是在前几天,我们还在幼稚地玩耍。而如今,我们即将握住建设祖国的接力棒,用我们一颗赤诚的心为祖国的辉煌增色。你应该看见“90后”的我们昂首挺立、仰天长啸;北京奥运火炬接力遇到阴风阻挡时,使我们“90后”的志愿者跳入冰冷的水池中;捍卫国旗的伟大;奥运场上激烈争夺时,是我们“90后”运动员顽强拼搏,举起了金镶玉的金牌……

此片段以当时的一些时政话题为材料来组织,字里行间洋溢着“90后”的自豪和自信,似一曲“90后”的赞歌,感染力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多关注社会,多思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多了解和分担他人的苦难,从而更加灵活地选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材料。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扩展写作的题材范围,进一步丰富写作素材,又可以让作文内容赋有时效性和丰富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叠加同类材料,展现知识积累

叠加同类材料、展现知识积累的方法比较适用于议论文以及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因为一个材料总是比较单薄,如果把几个同类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那么写作内容自然也就会充实起来。下面是2009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满分作文《不走寻常路》当中的片段:

你从蔡伦的造纸作坊中走来,走过清丽的唐诗,走过工整的宋词,走过婉约的元曲,走过恢弘的《清明上河图》。听!编钟长鸣,那是盛唐迎宾的礼乐。看!水袖拂动,那是簪花仕女的群舞。是谁,用活字印刷出了《周易》和《论语》?是谁,用天然的磁石制成了导航的罗盘?是你,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用你那勤劳与智慧,证实了你所走的不寻常之路。

作者在片段中,历数了中华历史上的灿烂的成就表现出作者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令人产生共鸣。

又如,在2012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垒高自己》中,作者以“垒高自己,用三种书的厚度”作为首段,而后分别以“三毛的书”“鲁迅的书”“凡尔纳的书”作为小标题来架构组合,使得全文围绕题目而写,结构明确,逻辑清楚。选取阅读的书本以及由此所透露出来的作家的精神品质,表达出通过学习三毛的柔情、鲁迅的犀利、凡尔纳的创新来垒高自己的主旨,足见小作者平时的深厚积累,也使得文章的立意深刻。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寻找素材。这样,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精雕细琢,还原真切的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有细节则文生,无细节则文死;有细节则文丰,无细节则文松。对初中生来说,记叙文是考查的重点,所以一定要练好,而练好记叙文的关键是写好细节。只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章的细节,才能使文章里描述的人、景、事等“活”起来,才能够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比如,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的高分作文《今天真好》中一段文字: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天空就像一汪洗砚水。不一会儿,墨黑色的浓云慢慢地向四周散去,淡了,淡了。天边的云彩变成了浅红,一会儿又变成了粉红。又过了不久,粉红的色彩却已是橘红了。

这段文字观察入微,作者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大自然中的真实的美不曾远离我们并从大自然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启迪,写出了“好”的内涵。

又如,2009年广东省考区中考高分作文《我和母亲一起牵手》中的片段:

又是村头的小桥,又是当年的母亲,母亲的手一如当年一样的温暖有力,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皮肤黝黑而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结满了厚厚的老趼。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嶙峋的瘦身,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

在整篇的文章当中,作者抓住母亲牵着自己的手走过村头小桥的这一生活化的细节,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特别是这段文字,作者对母亲的手做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包含着母女的深情。

旁征博引,选择深厚的材料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大都经历了时空的检验。写作时,恰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素材,既可以展现自己广博的积累,又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提升作文层次。

比如,在2009年辽宁省沈阳市考区的中考满分作文《低头是一种智慧》中,虽然只选用了两个材料,但却典型而又说服力。作者先以反面材料项羽的事例阐述“不会低头的人生是一种遗憾”,然后又以正面的材料司马迁的事例证明“低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200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高分作文《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一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文章具有诗意的力量。还有2009年黑龙江省中考高分作文《与戏曲结缘》一文中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从剧种到流派,再到五彩缤纷的脸谱,将我国戏曲文化的深邃魅力娓娓叙来。

2011年江西省满分作文《传递执著》题记: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这个题记非常吸引人的目光,开篇即显示出作者阅读的底蕴,为文章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2年河北中考佳作《我与静水的亲密接触》一文中,题记如下:

千百年来,湖水安静。千百年来,人心喧腾。且看静水如何修身养性,何如厚德载物。

接着,作者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的首段都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所引用的句子依次如下:“未名湖是和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文章大量引用诗词名句,语言诗意灵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显示了小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升了文章的层次。

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有效的作文选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感悟。无论选用什么样的素材,首要的条件是我们手头要有选择的可能和余地,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素材,这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之,《语文课程课标》和中考作文阅卷标准中都有对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与否的考察。要做到作文内容充实,学生可以从联想和想象、运用时政和新闻、叠加同类材料、关注细节、引用名言警句等方面入手,提高作文内容的充实度。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中考3年模拟”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伟雄,李一雄,卢友波.解题决策(初中语文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考作文命题研究专家组.名师特训・中考作文――临考突破与应试技巧[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有的放矢,“的”,箭靶;“矢”,箭也。放箭要对准箭靶。射箭如此,写作亦然。动笔之前,明察秋毫,审题是关键。审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作文成绩的高低。打蛇要打七寸,审题要抓题眼。下面,联系中考命题作文的实际,介绍几种审题的方法与技巧。

1.主谓短语,眼在“谓”。例如:我做主(2010年江苏南京市)。文题的题眼在谓语,也就是重点强调“做主”。“我做主”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增强;可见,文章的重点应放在:自己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上。反之,如果重笔浓墨写“我想做主、我渴望做主”等就偏离题意了。

2.偏正短语,眼在“偏”。例如:难忘的决定(2010年江苏无锡市)。文题的中心词是“决定”,题眼是限制语“难忘”。应重点写难忘的缘由、难忘的故事以及难忘的感慨。如果仅仅轻描淡写地叙述一下“决定”或“决定后的结果”,就与题意大相径庭了。

3.单个词语,要扩展。例如:在乎(2010年江苏扬州市)。这是一个动词性题目。我们可以采取扩展法,即在“在乎”前后添加词语:(谁)在乎(什么),添加的词语就是文章的重点,据此就可以迅速捕捉到你感慨深刻的立意角度和写作素材了。

4.整句形式,要剖析。例如:让我悄悄告诉你(2010年江苏南通市)。这个题目稍显复杂,须剖析解读。首先,我们可以按照语法结构分析句子成分。“我”是主语,是写作对象,是叙述的主体,你是叙述的客体;其次,谓语部分“悄悄告诉你”是偏正短语,用“悄悄”作为修饰语加在“告诉”前,“悄悄”的含义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强调这是一种情态,倾诉的语气要轻柔而动情。第三,我倾诉的一段心旅历程,犹如河出伏流,所写事情一般是不为你知,或虽知而不便公开的心中秘密。经过以上逐层剖析,可见“悄悄”一词是题眼,是写作的重点,有不慎,就会大意失荆州。

5.含蓄蕴藉,抓寓意。有的作文题目含蓄蕴藉,寓意深刻,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必须读懂文题的寓意。否则,望文生义,如雾中看花,文章就会写得平淡直白。例如:给他人一朵花(2010年湖南长沙市)。我们要从“花”中读出:“让绚丽的心灵之花为他人开放”这一寓意。这“花”可以是一句衷心的祝福,是一声真心的问候,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以是一次慷慨的捐助等。因此,抓准了寓意,就切合了题意,文章才能立意新颖,出类拔萃。

此外,审题除了要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外,还要注意提示语,以及文题所规定的体裁、人称、字数书写等写作要求,切不可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中考命题作文必须明察秋毫,有的放矢地审题,除了注意运用以上一些方法与技巧外,还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勤于探索,善于总结积累审题经验。

二、切题・新颖・精巧――中考作文选材技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考刚刚落下帷幕,有的考生深有感触地说:“中考作文,最怕的就是:看到题目,没有材料,无从下笔。”的确如此,“写什么”远比“怎样写”重要得多。然而,考场上更多的情形是:有的考生虽然占有材料,却往往因为不会合理、灵活地运用材料,而导致作文成绩滑向中下档次,甚至不及格。那么,怎样正确选材呢?下面,针对中考作文选材失误的实际,略谈几种选材的技巧:

1.选材要切合题意。例如:让我悄悄地告诉你(2010年江苏南通市)。仔细研读文题,我们就会发现“悄悄”是关键词。首先,它强调告诉的内容必须是平时不便言说且不宜当众谈论的心中秘密;其次,“悄悄”强调这是一种情态,告诉的语气要委婉动情,写作时应有效营造适合于“悄悄告诉”所必须的情境氛围,注意“告诉”的具体内容须与“悄悄”二字自然契合。然而,有的考生忽略了以上两点,写成了“大声地告诉、公开告诉”之类的文章,结果导致作文严重偏题。

2.选材要新颖别致。中考作文最忌“俗”,千人一面,平庸无奇。例如:在乎(2010年江苏扬州市)“在乎”这个考题虽为考生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不少考生思维仍然只停留在生活的表层,只拘泥于导语中的几个提示语,只表现大家都能想得到的内容,显得比较平庸。比如,在实际写作中,大量考生写“在乎亲情”、“在乎友情”、“在乎师生情”。这样的题材虽说可以写,但是,大家都去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得到高分谈何容易。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使你的文章惊爆阅卷老师的眼球,你就必须避俗求新,精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来写。比如,有位农村考生独辟蹊径,选取了乡村生活题材来写。他在乎乡村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淳朴之美,他笔下的乡村之美,既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清新怡然,又有充满乡土风情的时代气息的淳朴惬意。赢得了中考阅卷老师的青睐,被评为满分作文。

篇8

临近期末考试,不少考生致电本报关注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对此,北京一六一中高级教师刘雪倩提醒考生,写半命题作文要具备相关语法知识。

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是中考作文复习的重点之一。2007年中考作文就是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于……”刘雪倩老师谈到,往年很多考生在写半命题作文时容易离题偏题,因此,掌握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重要。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就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填题目空缺主要包括填补前一部分空缺、填补后一部分空缺、填补中间部分空缺和填补前后空缺4种类型。考生补题时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

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词组的哪部分内容,如果填补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考生要考虑是填中心词还是修饰部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题目“我俩的误会终于解除了”,考生既要注意写误会,也要注意重点突出“终于”,从语法的角度确定重点也是理解题意的过程。

写半命题作文时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写作的选材范围、时间段、材料重点都要由题目来决定,要注意命题限制,如“动力来自于……”就限定了考生一定要写动力,并写清楚动力来自于哪里,要突出重点。审题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语,提示语中往往有隐含信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有总体构思,先列出提纲,写作过程中随时审视自己是否跑题,有的考生写了题目的前面,忘了后面,有的内容不是自己填补的。如果考生想在半命题作文中用上以前积累的材料,一定要注意侧重点的变化。在选材上最好选取近期生活中的事情,以便有感而发。

篇9

    一、以“我”为主

    作文选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自己熟悉、有切身感受的人和事。因为熟悉,有切身感受,就容易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有的考生写作文时动不动就古今中外,“话说天下大事”,虽然也有精彩文章,但多数内容由于自己不熟悉而把握不住。相反,从身边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从“我”写起,就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考生最熟悉的是自己,如果多从自身出发,整理初中三年所写的作文、日记、随笔等,仔细挖掘,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一定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

    作文选材不可舍近求远,不妨以“我”为主,“我手写我心”,坦诚地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实感。即使没有出现“我”或“结合自己”的作文题也完全可以写“我”,如作文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就可以写自己的经历,表现自己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和品质。

    二、重新轻旧

    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重新轻旧”。所谓“新”,就是指新人、新事、新情况、新观点、新认识等。“新”材料是文章有新意的基础。

    当然,不是过去的材料绝对不能用。像“围绕‘成长’选材立意”的文题,它要反映我们的成长过程,必然要写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这样就会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人和事,那就要略写从前的人或事,详写现在的人或事;概括写从前的人或事,具体写现在的人或事。

    三、避俗求新

    有时我们想到的作文材料,人家也想到了;我们写出的内容,别人也写出来了。如写以“面对”为题的作文,许多考生写的是:面对考试,面对中考,面对考试成绩滑落,面对英语成绩不理想……可谓千人一面,内容雷同,可谓之“俗”。

篇10

关键词: 语文 中考 复习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试题一般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四大考点。针对这些考点进行条分缕析,专项复习,强化训练,力争各个击破,有利于复习全面到位,提高效率。

1.重视积累,强调运用

“积累与运用”中的题目,大都是针对语文基础知识而设的具体考点。内容一般包括考察字的形、音、义及一般词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修改,病句的辨别及修改,句子的正确运用,文学常识识记和应用,名句默写以及古诗词鉴赏等。复习这些内容,要做到重视积累,强调运用。

重视积累。首先做好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对字、词、句、文学尝试和文学鉴赏等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归纳,并找出运用的方法和规律。其次做好时代语汇和常用语汇的搜集整理。许多时代语汇和生活熟语,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在近几年的“积累与运用”题中多有出现,如“互联网”、“时代脉搏”、“德艺双馨”等。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注意搜集和整理这些词汇,并熟练掌握其读音、写法和用法。

强调运用。要做好字、词、句、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等应用练习题,做好名句默写题。词语、句子运用、名句默写是每年的必考题,一般表现为同义词辨析、句子运用是否恰当、根据语境填写分句,或者组织句子等。所选题料贴近现实生活,如近两年涉及的内容有奥运会、课程改革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收听新闻广播,多看报纸杂志,尤其要注意典型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此外,名句默写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类题不仅在默写题中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也有出现的可能。复习时,要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默写,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同时,要结合语境深刻理解名句的含义。

2.总结阅读规律,掌握多种题型

2.1总结阅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这是搞好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基础。阅读文章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整体框架。(2)探究理解。根据语境,理解品味重点语汇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探究文章主旨的现实意义。(3)分析评判。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谈出自己的看法。

2.2总结各类文章阅读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要求各有侧重,如记叙文重在感悟人物的言行,体验作者的情感;科技文重在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领会思想;议论文重在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3掌握多种题型。(1)拓展题。拓展题包括多项内容,如语言拓展、主题拓展、写法拓展、情景拓展、人物拓展等。重点是语言拓展。语言拓展题可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结合语境,品味语句的深刻含义;二是仿句、造句题。如仿照“护一片绿叶,惜一朵鲜花,爱一株小草”的句子形式,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造一组排比句等。复习这类题,要注意选取文章的典型语汇让学生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2)开放题。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回答,答案不求唯一,呈多元化。做这类题,要注意训练学生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到位、言之成理的表达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生活、处事做人等进行富有哲理的思考。(3)概括题。表现为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要点或归纳表现方法、写作技巧的特点。(4)解说题。对文章某些内容要点的解说。这类题答案一般在文中。复习时,要训练学生善于找出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找出行文中前后照应和关联的地方。(5)比较题。表现形式为比较两种观点、事物或知识点的异同。这类题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极为有利,应该很好地进行练习。

3.落实文言知识,加强文言直译训练

文言文阅读包括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辨析和运用,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文意理解和情感理解,其中,文言字、词、句的基础知识和文言翻译、理解能力是中考考察的重点。进行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突出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直译能力的训练。

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梳理归纳文章的知识点;结合语境,深入理解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字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文,不要让学生依赖或背诵现成的“古文今译”教辅书,而应让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依靠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动脑筋翻译。要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的“直译”,准确理解文中每个字词的意思,不要随便增加或减少内容,同时,要使译文连贯通顺,前后一致。

4.作文分类训练,突出重点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写作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命题形式以“话题作文”为主流,兼有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选题作文。面对这一现状,进行作文训练时,应该做到分类练习,突出重点。

首先,要对上面提到的各种命题形式进行全面复习。各种形式的作文题,都要让学生见识一下,训练一下。然后,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作为训练的重点。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为学生展示个性,放飞心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利于考生尽情地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种种思考和体验。

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话题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和感情储备,激活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训练学生认真阅读“提示语”,因为这些提示语有效地提供了话题情景,易于启发作者思路,营造写作氛围。具体训练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审题。根据话题内容定主题,定选材。(2)定文体。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3)拟题。根据选材和主题拟出题目。(4)拟提纲。确定写作思路和文章框架。